导航:首页 > 电影排行 > bfi伦敦电影节

bfi伦敦电影节

发布时间:2021-06-29 06:35:20

⑴ 英国电影的早期电影

对英国早期电影最有影响的是布赖顿的几位摄影师。其中有E.柯林斯、A.G.史密斯、J.威廉森等,这几位电影先驱,后来被人称为布赖顿学派。他们最早采用了两次曝光、移动摄影、迭印、全景、倒拍、停拍等技巧。柯林斯拍过30部影片,其中只有一部《中断的旋律》保存下来。史密斯在《祖母的放大镜》(1900)中采用特大特写镜头,银幕上出现了放大的走动的表、笼中的金丝雀、人的眼睛;他的第一部作品《夜晚》,表现警察提着灯巡夜,沿路照亮了乞丐、醉汉、行窃的小偷,他用摄影机代替人的眼睛,把它变成了活的东西,这种新的手法,可以说是现代蒙太奇的开端。威廉森则在新闻片中自由地交替变换事件地点并采用外景等,他的《士兵的归来》和《战前和战后的后备兵》两部影片,描绘了真实生活片断,在银幕上首次提出社会问题。
当时的电影艺术家和技术革新家还有C.赫普沃思。1897年,他撰写的《活动摄影术──或电影摄影入门》,是世界上最早电影论著之一。他曾改进冲洗影片器具、印片机和胶片打孔机。1898年他拍摄了《铁路切断中的快车》;接着拍摄的《艾丽斯漫游奇境记》(1903),长800英尺,分16场景,场景间交融衔接;另一部《浪子救人》(1905)利用摄影机述说故事,结构复杂,采取了分镜头剧本的串联、剪辑、摇拍、低角度摄影等技巧;1907年,他还设计过录音系统。同一时期摄制故事片的还有F.S.莫特肖。他的 《抢劫邮车》、《白昼行劫》(两部影片均摄于1903年)奠定了惊险片在英国的地位。
早期英国电影除纪录像片和故事片外,还出现了风景片,如G.潘廷格的《罗伯特·斯科特漫游南极》(1913),颇受欢迎。1914年,英国电影工作者制作了第一部动画片。G.皮尔逊导演的《血字的研究》是根据小说《福尔摩斯探案》中的故事拍摄的第一部侦探片;他的另一部影片《厄尔塔斯──死里逃生的人》(1916),则仿照法国影片《芳托马斯》样式,是第一套动作惊险连续片集。
20年代,赫普沃思因拍摄了《阿尔夫的纽扣》(1920)和其它几部成功作品而名振一时。皮尔逊制作了《一切都不在乎》(1920)、《爆竹》(1921)、《爱情生活和笑声》(1923)以及《起床号声》(1924)。英国无声影片时代最受欢迎的明星B.鲍尔芾就是他培育出来的。另一部受观众欢迎的影片是H.肖的《基普斯》(1921),但是,最为杰出而商业上最成功的作品要推G.卡茨的《女人对女人》(1923),它的成功,是制片人M.巴尔康、导演V.萨维尔、剧作家卡茨和他的助手希区柯克,A.以及当时为大家喜爱的好莱坞女明星B.康普逊合作的结果。希区柯克在20年代后期在盖恩斯巴勒影片公司因执导《快乐的花园》(1925)和《房客》(1926)两片而成名。这家公司的成功产品还有卡茨的《老鼠》(1925)、A.布鲁内尔的《英国老家》(1927)和《永恒的仙女》(1928)。与此同时,也崛起了另外几位新人:导演兼制片人H.威尔科克斯继成名作《朱金洲》(1923)之后导演了影片《十夜谈》(1924)、《唯一道路》(1925)、《涅尔`格温》(1926)和《黎明》(1928);L.戴·科多瓦导演了《她》(1925);M.埃尔维导演了《阿尔芒蒂埃尔来的小姐》(1926)与《海军将帅的副官》(1926)。
随着电影制片事业的发展,英国的电影放映场所逐步脱离游艺场而建起可容几百观众的影戏院,当时还雇用钢琴师和小乐队在放映电影时进行伴奏。不久,一批大影院开办起来,但是自1909年起,美、法两国影片占领英国市场,本国影片只占全国上映总数的15%,因此,英国既不能从国内电影市场收回大量资金,又没有充足财力投入制作优质影片、同外国影片争夺国内外市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电影生产更受影响。从1916年起,英国加征娱乐税,对影院营业更为不利,电影事业进一步遭到危机。大战结束后,美国影片源源而来,使英国影片只占在本国上映影片的5%,出口影片更是屈指可数,因此一些著名制片人如赫普沃思也不得不于1924年关闭制片厂。为保护民族电影,政府当局于1927年正式通过了电影法案,规定限额分配比率,要求1935年须达到总数的20%,使英国影片在全国影院的上映比率逐年提高。此时,新的制片厂如戈蒙特公司、英国国际影片公司和英狮公司先后成立。到20年代末,英国又摄制出一批引人注目的影片,如希区柯克的《决斗场》(1928)、阿斯奎斯,A.的《流星》(1928)和《地下》(1928)、E.A.杜邦的《皮卡迪利大街》(1929)。因为定额分配影院上映率,需要大量影片填补空档,刺激英国电影出现了一番兴旺景象。但是好影片要耗费大量财力和时间,为了供应市场紧缺的需要,出厂的产品仍然是大批质量差、省工省时的平庸影片。
1929年,有声影片问世。英国面临的问题同其它各国大致相同,如录音方法简陋,设备笨重,影片内容从头到尾,不是喋喋不休的对白,就是接二连三的歌曲。希区柯克导演的《讹诈》,拍了一半而改为有声影片,他在运用声音效果方面,匠心独运,这部被公认的英国第一部有声片,对其他导演很有启发。此后拍摄出了一批较成功的有声片,包括:希区柯克的《谋杀》(1930),阿斯奎斯的《逃出达特穆尔》(1930)、《正告英格兰》(1931)和《跳舞吧,美丽的女郎》(1931),萨维尔的《W──计划》(1931)和《办公室的少女》(1932),W.福特的《罗马快车》(1932),威尔科克斯的《神奇之夜》(1932)等。
30年代,英国电影出现了短期的繁荣景象,每年影片生产量为150部到200部,故事片的复兴同出身于匈牙利的制片家柯达,A.大有关系,他于1933年定居英国,创办伦敦电影制片厂以后,摄制了一批成功的影片,其中以《亨利八世的私生活》(即《英宫艳史》,1933)为最。他用新的观点处理历史题材,提出社会出路问题,迎合观众的民主思想,取得很大成功,该片在国外享受的盛誉,远远超过英国其它影片。更为重要的是柯达孜孜不倦、勤奋进取的精神,促使所有电影业的工作人员努力提高专业水平。他为英国影片开拓了向国外输出的广阔前景,又给电影事业灌输了乐观与奋发的风气。他的公司还在世界各国收罗人才,礼聘他们来英国工作,推进了英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如德国导演P.津纳执导的《凯瑟琳女皇》(1934)、美国明星范朋克,D.主演的《唐璜》(1934)、法国导演克莱尔,R.拍摄的《鬼魂西行》(1935)、美国导演兼美工设计家W.C.孟席斯所拍的《未来世界》(1936),都是引人瞩目的影片。这家公司制作的影片如Z.柯达导演的《河上刺儿头》(1935)、《伏象神童》(1937)以及柯达本人拍的《伦勃朗传》(即《画圣情痴》,1936)等,都是成功之作。
这时期英国的其它制片人和导演纷纷紧步柯达后尘,由M.巴尔康监制、希区柯克导演的影片《万事通》(1934)、《三十九级台阶》(即《国防大秘密》,1935)和《破坏》(即《薄命花》,1937)都极为成功。此外,萨维尔的《好伙伴》(1933)、《长青树》(1934)和《铁公爵》(1935),威尔科克斯的《涅尔·格温》(1934)、《老德鲁里的假腿》(1935)和《维多利亚女皇》(1937),L.门德兹的《犹太人苏斯》(1934),T.本特利的《老古玩店》(1935),R.史蒂文森的《都铎·罗斯》(1936),B.维尔特尔的《罗得岛》(1936),均获较高评价。到1937年,英国故事影片产量达到了200多部。但好景不长,大多数制片人不讲求质量,拍摄的影片没有票房价值,加之多数资金来自借贷,年终结算,很少获利。到1938年,生产骤然下降,英国议会为挽救这个局面,在这年又通过新电影法案,规定提高英国影片在国内上映的分配定额,从1938年的12.5%,逐年增高至1947年的25%;抵制滥拍成本低、质量差的影片;允许外国资金向英国电影事业投资。根据这个条款,美国米高梅公司和20世纪福斯电影公司都投放了它们的资金,在英国开办了几家联合制片厂拍片,如米高梅公司投资的《一个美国佬在牛津》(即《留英外史》,1938)、《城堡》(即《卫城记》,1938)和《再见,奇普斯先生》(即《万世师表》,1939)等。这些影片全都由好莱坞导演执导、好莱坞明星主演,英国方面只提供场地、摄影器械、技术人员和个别演员。英国电影导演这期间也拍出了几部成功的影片,如阿斯奎斯的《卖花女》(1938)、希区柯克的《失踪的女人》(即《琼花劫》,1938)、里德,C.的《银行休假日》(1938)和《群星普照》(1939)、Z.柯达的《四羽毛》(1939)等。
这几年,英国电影事业也实行了明星制度,相继登上明星宝座的是:霍华德,L.、劳顿,C.、G.菲尔兹、唐纳,R.、M.奥勃朗、M.洛克伍德、费雯丽、哈里森,R.、奥立弗,L.等。
1929年格里尔逊在英帝国交易局电影部资助下,导演了一部纪录片《飘网渔船》,反映北海捕捞鲱鱼渔民的生活,富有诗情画意,使他成为英国纪录片运动的创始人。他主张电影艺术的目的在于社会教育,并认为苏联电影是表现电影社会功能的实际事例。他从工商企业得到经济上的资助,并吸收有志于现实主义影片的艺术工作者参与这个运动。格里尔逊纪录电影学派的人员中有P.罗塔、B.赖特、E.恩斯特、A.埃尔顿、H.沃特、D.泰勒、S.莱格、A.卡瓦尔康蒂等,他们的作品反映英国社会出现的尖锐问题,如失业、劳动条件差、居住环境恶劣等,在艺术处理上也有新的追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电影业无法正常生产,大部分电影界人才被征入伍,故事片生产从1940年的108部下降到1942年的46部。但观众反而有增无已,影片的票房收入直线上升。第二次大战期间,英国邮政总局的电影机构被新闻部合并,成为皇家电影机构,给了纪录像片工作者施展才干的良机,他们拍出了一批优秀的纪录片,如卡瓦尔康蒂的《最初的日子》(1939)、H.詹宁斯和H.瓦特的《伦敦必胜》(1940)、瓦特的《今晚的目标》(1941)、J.福尔莫斯的《海岸司令部》(1942)、詹宁斯的《火已点燃》(1942),R.博尔廷的《沙漠大捷》、P.杰克逊的《西方进军》(1944),还有英、美合拍,由里德,C.和美国人G.卡宁合导的《真正的光荣》(1945)。这些纪录片在战时所起的作用很大。另外还有些故事片也有很大纪实或宣传的性质,如P.赫斯特和布鲁内尔 3人合导的《雄狮添翼》(1939)、鲍威尔,M.的《第49°纬线》(即《侵略者》,1941)、N.科沃德和利恩,D.合导的《我们所在的队伍》(即《海神》,1942)、迪金森的《近亲》(1942)等。其它有关大战题材的故事片还有里德的《铁血忠魂》(1944)、鲍威尔的《壮士春梦》(1943)等。与此同时,也拍有不少其它题材的影片。较突出的有柯达的《巴格达窃贼》(1940)、迪克森的《煤气灯》(1940)和《首相》(1941)、B.迪安的《二十一天》(1940)、帕斯卡尔的《巴巴拉少校》(1941)、里德的《基普斯》(1941)、L.阿利斯的《穿灰衣服的人》(1943)、奥立弗,L.的《亨利五世》(1944)、吉列特的《臭名昭著的绅士》(1945)和《深夜》(即《新聊斋志异》,1945),还有豪华历史剧《恺撒和克列奥帕特拉》(又译为《璇宫艳后》,1945)、N.科沃德和利恩,D.合作的《相见恨晚》(1945)等。
J.A.兰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崛起的英国电影事业家。早在30年代,他开始从事宗教电影的摄制工作。1935年,创办英国全国电影公司,摄制了第一部商业性电影,同年他与C.M.伍尔夫合办电影发行总公司。1941年兰克已掌握有英国 3大电影放映网中的两大放映网。大战结束时,他的总公司扩展成了势力雄厚的联合企业,拥有英国的制片、发行和放映事业的大部分实权。他雄心勃勃,计划建立巨资故事片厂,包括儿童片、动画片部门,摄制新闻纪录连集片,开办电影学校,专门培养有希望的童星。他想用巨资大片打进美国市场,把英国电影事业从多年困境之中拯救出来,1947年,他去美国谈判推销他的影片。不料英国政府却在这时颁布法令,要征收国外进口影片75%的税收,美国各家制片公司坚决抵制,好莱坞影片全部停止输往英国,使各地影院减少了大量片源。兰克想在美国打开市场的计划也成为泡影,英国电影界陷入了极为困难的境地。英国政府于是敦促兰克和其它制片人增产影片以填补空缺。但是英国电影业经济拮据,影片能收回成本的也为数不多。1948年,英国政府祇得撤销外国影片的进口税,美国影片又立刻大量涌进,英国影片在本土银幕上仍无容身之地。英国政府再度规定:美国影片从英国所得利润必须将其中的一定数额向英国电影事业投资,这种办法又让美国电影势力进一步深入英国电影事业。此时期,兰克影片公司和别的制片厂比较优秀的作品有:利恩根据狄更斯小说拍摄的《锦绣前程》(即《孤星血泪》,1948)和《雾都孤儿》(1948),鲍威尔和普雷斯伯格的《上天阶梯》(即《太虚幻境》,1946)、《黑水仙花》(又译为《思凡》,1947)和《红菱艳》(1948),奥立弗自导、自演的《王子复仇记》(1948),里德导演的《虎胆忠魂》(1947)、《倒下的偶像》(1948)和《第三个人》(1949),还有迪金森的《黑桃皇后》(1949)等。
为了维持和保护本国电影事业,英国政府祇得仍旧采用上映定额分配办法,规定从1950年起,分配英国影片上映的定额要增加到30%,可惜当时娱乐捐税仍保持战时标准,电影事业所得实惠甚微。英国政府乃于1949年成立国家电影筹资公司,通过该公司将钱借给电影事业;接着1950年又创立英国电影生产基金会,专门支配从电影票上征收的捐税,作为补助电影生产。不过,这时候电视越来越受群众欢迎,电影院的上座率开始以惊人的速度下降。
从50年代起,英国出现了由巴尔康主持的“伊灵喜剧影片”。伊灵是制片厂名,位于伦敦西郊。伊灵喜剧表现实际生活,敢于打破常规,描绘反对官僚主义的人物的各种遭遇,以新眼光观察生活,温和地批判贵族阶层和人情风俗的繁文缛节。最成功的作品当推哈默的《善人与贵族》(1949),麦肯德里克的《清洁的小岛》(1949)、《白衣男子》(1952)和《专门勾引女人的人》(1955)。其它值得提到的有C.克莱顿的《大叫大嚷》(1947)、《拉旺德山暴乱》(1951),H.科尼利厄斯的《史姆利科的护照》(1949)、《日内瓦的妇人》(1953)以及M.江普的《天堂的笑声》(1950)等。
英国政府限定了美国影片所得利润的高额百分比要投资在英国事业以后,美国公司开始恢复营业,与英国合作拍片。这一阶段英美合拍的较佳作品有J.尼格列斯科的《流浪儿》(1950)、R.沃尔什的《霍恩布洛上尉》(1951)、休斯登,J.的《非洲皇后号》(1952)和《莫比·迪克》(1956),而最杰出的作品则是利恩的《桂河大桥》(1957)。这是一部当时上座率最高的战争片。
美国的部分电影工作者由于遭受麦卡锡主义的迫害,纷纷离开好莱坞。导演J.洛西到伦敦定居后,接踵而来的又有卓别林,C.、R.莱斯特、库布里克、吕美特等。这些人为英国电影艺术作出了贡献。
英国电影事业多年以来得不到振兴,1959年,一伙年轻人以林赛·安德森、托尼·理查德森、卡雷尔·赖兹为首发表宣言并摄制了一系列影片,倡导自由电影运动,这次运动和反对文学与戏剧中传统价值观有联系,也与“愤怒的年轻人”运动的政治和精神抗议相结合。它的基本内容是要求用积极态度来表现艺术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反对资产阶级的唯美主义。他们鲜明地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和道德价值观,如J.克莱顿的《屋顶阁楼间》(即《金屋泪》,1958),理查德森的《愤怒的回顾》(1959)、《蜜味》(1961)和《长跑家的孤寂》(1963),赖兹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1960),安德森的《这种运动生活》(1963)。此外重要的影片还有施莱辛格,J.的《恋爱有术》(1962)和《骗子比利》(1963)等。到60年代中,自由电影的调子有所变化,把反抗仅作为个人对待生活态度的一种表现方法而不再具有社会性含义。这种倾向在理查德森的影片《汤姆·琼斯》(1963)中表现得最为鲜明。60年代末70年代初,自由电影比较重要的作品是安德森的影片《假如》(1968)和《哦,幸运儿》(1973)。在这两部影片里导演在表现当代社会冲突时把敏锐的观察和独创的概括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60年代英国利用美国的资金拍了不少影片,其中比较重要的有J.李·汤普逊的《纳瓦隆的大炮》(1961)、利恩的《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T.扬的《乌有博士》(1962)、P.格伦维尔的《绳环》(1964)。其它英国名片有G.格林的《愤怒的沉默》(1960)、卡迪夫,J.的《儿子和情人》(1960)、克莱顿的《无罪的人》(1961)、B.福布斯的《一个雨天下午的集会》(1964)和《L形的房间》(1962)、施莱辛格的《亲爱的》(1965)和《远离狂乱的人群》(1967)、L.吉尔伯特的《阿尔菲》(1966)等。
英国国会在70年代又通过一个新电影法案,把本国影片在影院的分配定额提高到30%。增加了电影筹资公司的预算,因为美国投向英国电影事业的资金数额逐渐减少,以至完全停止了。随着电视越来越普遍,影院上座率不断降低,尽管提高票价,1976年也落到票房收入的历史最低点,同年,英国订立一条税法,规定外侨影片制作者在全世界范围收入的75%要交纳所得税,从而阻塞了国外投资。这一年,英国故事片生产降到64部;1977年又降到42部。
70年代上半期英国的重要影片(其中有些是美国导演的作品)有利恩的《瑞安的女儿》(1970)、C.迈尔斯的《处女与吉普赛人》(1970)、R.波兰斯基的《麦克佩斯》(1971)、J.洛西的《送信人》(1971)、阿顿波罗,R.的《青年时代的丘吉尔》(1972)、 M.弗兰克的《阶级烙印》(1973)、库布里克的《巴莱·林登》(1975)、拉塞尔的《汤米》(1975)、库珀的《太上皇》(1975)等。
70年代后期,英国制片业在美国资本牵制下,松木和爱尔斯垂两大制片厂虽也自己投资拍片,主要还是出租场地去同美国合作。美国著名连集卖座片《超人》、《星球大战》等是在这两个制片厂的摄影棚里拍的,还有一部分英国电影创作人员去外国拍片。
进入80年代,英国电影事业有所好转,1981年的《火的战车》和1982年的《甘地》两片连续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教育丽塔》(1983)、《当地英雄》(1983)、《印度之行》(1984)等片也获得好评,1986年,艾非里的《一间可以看见风景的房间》和乔菲的《使命》更获得广泛的国际声誉。
这期间英国影片市场仍然被美国电影所垄断,在全部票房收入中,英国影片仅占10%左右,许多影片在国内的收入仅能收回投资的10~40%。
英国的大电影制片厂有“松木”、“爱尔斯垂”、“金波顿”和“图克南”。主要电影教育机构有伦敦电影学校、民族电影学校,皇家艺术学院、伦敦电视电影学院。主要电影研究机构为英国电影学院(BFI)(建于1933年)。伦敦国际电影节是世界著名电影节,每4年举办一次,为非竞赛性的。主要电影出版物有《画面与音响》(1932年创刊)和《银幕》(1959年创刊)。

⑵ 英国的电影的发展史

英国人参与了电影的发明,1889年,W.多尼索尔普在英国制造了摄影机和转动架,拍摄特拉法尔加广场全景;1895年,B.艾克里斯发明了“动力灯”,拍摄了埃普瑟姆地方的赛马、牛津和剑桥两校划艇比赛、基尔运河通航典礼。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新闻纪录片,但当时没有放映机,没能及时映出。R.W.保罗1896年 3月26日在奥林比亚大厅里为观众作了电影的首次商业性映出,上映的节目是他自己拍摄的《多佛海的狂浪》。后来,保罗摄制了许多喜剧短片,其中有《大兵求爱记》,可放映一分钟。保罗在索思盖特还建造了制片车间。配备了特技效果的设施.
对英国早期电影最有影响的是布赖顿的几位摄影师。其中有E.柯林斯、A.G.史密斯、J.威廉森等,这几位电影先驱,后来被人称为布赖顿学派。他们最早采用了两次曝光、移动摄影、迭印、全景、倒拍、停拍等技巧。柯林斯拍过30部影片,其中只有一部《中断的旋律》保存下来。史密斯在《祖母的放大镜》(1900)中采用特大特写镜头,银幕上出现了放大的走动的表、笼中的金丝雀、人的眼睛;他的第一部作品《夜晚》,表现警察提着灯巡夜,沿路照亮了乞丐、醉汉、行窃的小偷,他用摄影机代替人的眼睛,把它变成了活的东西,这种新的手法,可以说是现代蒙太奇的开端。威廉森则在新闻片中自由地交替变换事件地点并采用外景等,他的《士兵的归来》和《战前和战后的后备兵》两部影片,描绘了真实生活片断,在银幕上首次提出社会问题。
当时的电影艺术家和技术革新家还有C.赫普沃思。1897年,他撰写的《活动摄影术——或电影摄影入门》,是世界上最早电影论著之一。他曾改进冲洗影片器具、印片机和胶片打孔机。1898年他拍摄了《铁路切断中的快车》;接着拍摄的《艾丽斯漫游奇境记》(1903),长800英尺,分16场景,场景间交融衔接;另一部《浪子救人》(1905)利用摄影机述说故事,结构复杂,采取了分镜头剧本的串联、剪辑、摇拍、低角度摄影等技巧;1907年,他还设计过录音系统。同一时期摄制故事片的还有F.S.莫特肖。他的 《抢劫邮车》、《白昼行劫》(两部影片均摄于1903年)奠定了惊险片在英国的地位。
早期英国电影除纪录像片和故事片外,还出现了风景片,如G.潘廷格的《罗伯特•斯科特漫游南极》(1913),颇受欢迎。1914年,英国电影工作者制作了第一部动画片。G.皮尔逊导演的《血字的研究》是根据小说《福尔摩斯探案》中的故事拍摄的第一部侦探片;他的另一部影片《厄尔塔斯——死里逃生的人》(1916),则仿照法国影片《芳托马斯》样式,是第一套动作惊险连续片集。
20年代,赫普沃思因拍摄了《阿尔夫的纽扣》(1920)和其它几部成功作品而名振一时。皮尔逊制作了《一切都不在乎》(1920)、《爆竹》(1921)、《爱情生活和笑声》(1923)以及《起床号声》(1924)。英国无声影片时代最受欢迎的明星B.鲍尔芾就是他培育出来的。另一部受观众欢迎的影片是H.肖的《基普斯》(1921),但是,最为杰出而商业上最成功的作品要推G.卡茨的《女人对女人》(1923),它的成功,是制片人M.巴尔康、导演V.萨维尔、剧作家卡茨和他的助手希区柯克,A.以及当时为大家喜爱的好莱坞女明星B.康普逊合作的结果。希区柯克在20年代后期在盖恩斯巴勒影片公司因执导《快乐的花园》(1925)和《房客》(1926)两片而成名。这家公司的成功产品还有卡茨的《老鼠》(1925)、A.布鲁内尔的《英国老家》(1927)和《永恒的仙女》(1928)。与此同时,也崛起了另外几位新人:导演兼制片人H.威尔科克斯继成名作《朱金洲》(1923)之后导演了影片《十夜谈》(1924)、《唯一道路》(1925)、《涅尔`格温》(1926)和《黎明》(1928);L.戴•科多瓦导演了《她》(1925);M.埃尔维导演了《阿尔芒蒂埃尔来的小姐》(1926)与《海军将帅的副官》(1926)。
随着电影制片事业的发展,英国的电影放映场所逐步脱离游艺场而建起可容几百观众的影戏院,当时还雇用钢琴师和小乐队在放映电影时进行伴奏。不久,一批大影院开办起来,但是自1909年起,美、法两国影片占领英国市场,本国影片只占全国上映总数的15%,因此,英国既不能从国内电影市场收回大量资金,又没有充足财力投入制作优质影片、同外国影片争夺国内外市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电影生产更受影响。从1916年起,英国加征娱乐税,对影院营业更为不利,电影事业进一步遭到危机。大战结束后,美国影片源源而来,使英国影片只占在本国上映影片的5%,出口影片更是屈指可数,因此一些著名制片人如赫普沃思也不得不于1924年关闭制片厂。为保护民族电影,政府当局于1927年正式通过了电影法案,规定限额分配比率,要求1935年须达到总数的20%,使英国影片在全国影院的上映比率逐年提高。此时,新的制片厂如戈蒙特公司、英国国际影片公司和英狮公司先后成立。到20年代末,英国又摄制出一批引人注目的影片,如希区柯克的《决斗场》(1928)、阿斯奎斯,A.的《流星》(1928)和《地下》(1928)、E.A.杜邦的《皮卡迪利大街》(1929)。因为定额分配影院上映率,需要大量影片填补空档,刺激英国电影出现了一番兴旺景象。但是好影片要耗费大量财力和时间,为了供应市场紧缺的需要,出厂的产品仍然是大批质量差、省工省时的平庸影片。
1929年,有声影片问世。英国面临的问题同其它各国大致相同,如录音方法简陋,设备笨重,影片内容从头到尾,不是喋喋不休的对白,就是接二连三的歌曲。希区柯克导演的《讹诈》,拍了一半而改为有声影片,他在运用声音效果方面,匠心独运,这部被公认的英国第一部有声片,对其他导演很有启发。此后拍摄出了一批较成功的有声片,包括:希区柯克的《谋杀》(1930),阿斯奎斯的《逃出达特穆尔》(1930)、《正告英格兰》(1931)和《跳舞吧,美丽的女郎》(1931),萨维尔的《W——计划》(1931)和《办公室的少女》(1932),W.福特的《罗马快车》(1932),威尔科克斯的《神奇之夜》(1932)等。
30年代,英国电影出现了短期的繁荣景象,每年影片生产量为150部到200部,故事片的复兴同出身于匈牙利的制片家柯达,A.大有关系,他于1933年定居英国,创办伦敦电影制片厂以后,摄制了一批成功的影片,其中以《亨利八世的私生活》(即《英宫艳史》,1933)为最。他用新的观点处理历史题材,提出社会出路问题,迎合观众的民主思想,取得很大成功,该片在国外享受的盛誉,远远超过英国其它影片。更为重要的是柯达孜孜不倦、勤奋进取的精神,促使所有电影业的工作人员努力提高专业水平。他为英国影片开拓了向国外输出的广阔前景,又给电影事业灌输了乐观与奋发的风气。他的公司还在世界各国收罗人才,礼聘他们来英国工作,推进了英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如德国导演P.津纳执导的《凯瑟琳女皇》(1934)、美国明星范朋克,D.主演的《唐璜》(1934)、法国导演克莱尔,R.拍摄的《鬼魂西行》(1935)、美国导演兼美工设计家W.C.孟席斯所拍的《未来世界》(1936),都是引人瞩目的影片。这家公司制作的影片如Z.柯达导演的《河上刺儿头》(1935)、《伏象神童》(1937)以及柯达本人拍的《伦勃朗传》(即《画圣情痴》,1936)等,都是成功之作。
这时期英国的其它制片人和导演纷纷紧步柯达后尘,由M.巴尔康监制、希区柯克导演的影片《万事通》(1934)、《三十九级台阶》(即《国防大秘密》,1935)和《破坏》(即《薄命花》,1937)都极为成功。此外,萨维尔的《好伙伴》(1933)、《长青树》(1934)和《铁公爵》(1935),威尔科克斯的《涅尔•格温》(1934)、《老德鲁里的假腿》(1935)和《维多利亚女皇》(1937),L.门德兹的《犹太人苏斯》(1934),T.本特利的《老古玩店》(1935),R.史蒂文森的《都铎•罗斯》(1936),B.维尔特尔的《罗得岛》(1936),均获较高评价。到1937年,英国故事影片产量达到了200多部。但好景不长,大多数制片人不讲求质量,拍摄的影片没有票房价值,加之多数资金来自借贷,年终结算,很少获利。到1938年,生产骤然下降,英国议会为挽救这个局面,在这年又通过新电影法案,规定提高英国影片在国内上映的分配定额,从1938年的12.5%,逐年增高至1947年的25%;抵制滥拍成本低、质量差的影片;允许外国资金向英国电影事业投资。根据这个条款,美国米高梅公司和20世纪福斯电影公司都投放了它们的资金,在英国开办了几家联合制片厂拍片,如米高梅公司投资的《一个美国佬在牛津》(即《留英外史》,1938)、《城堡》(即《卫城记》,1938)和《再见,奇普斯先生》(即《万世师表》,1939),福斯公司投资的彩色片《晨之翼》(1937)等。这些影片全都由好莱坞导演执导、好莱坞明星主演,英国方面只提供场地、摄影器械、技术人员和个别演员。英国电影导演这期间也拍出了几部成功的影片,如阿斯奎斯的《卖花女》(1938)、希区柯克的《失踪的女人》(即《琼花劫》,1938)、里德,C.的《银行休假日》(1938)和《群星普照》(1939)、Z.柯达的《四羽毛》(1939)等。
这几年,英国电影事业也实行了明星制度,相继登上明星宝座的是:霍华德,L.、劳顿,C.、G.菲尔兹、唐纳,R.、M.奥勃朗、M.洛克伍德、费雯丽、哈里森,R.、奥立弗,L.等。
1929年格里尔逊在英帝国交易局电影部资助下,导演了一部纪录片《飘网渔船》,反映北海捕捞鲱鱼渔民的生活,富有诗情画意,使他成为英国纪录片运动的创始人。他主张电影艺术的目的在于社会教育,并认为苏联电影是表现电影社会功能的实际事例。他从工商企业得到经济上的资助,并吸收有志于现实主义影片的艺术工作者参与这个运动。格里尔逊纪录电影学派的人员中有P.罗塔、B.赖特、E.恩斯特、A.埃尔顿、H.沃特、D.泰勒、S.莱格、A.卡瓦尔康蒂等,他们的作品反映英国社会出现的尖锐问题,如失业、劳动条件差、居住环境恶劣等,在艺术处理上也有新的追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电影业无法正常生产,大部分电影界人才被征入伍,故事片生产从1940年的108部下降到1942年的46部。但观众反而有增无已,影片的票房收入直线上升。第二次大战期间,英国邮政总局的电影机构被新闻部合并,成为皇家电影机构,给了纪录像片工作者施展才干的良机,他们拍出了一批优秀的纪录片,如卡瓦尔康蒂的《最初的日子》(1939)、H.詹宁斯和H.瓦特的《伦敦必胜》(1940)、瓦特的《今晚的目标》(1941)、J.福尔莫斯的《海岸司令部》(1942)、詹宁斯的《火已点燃》(1942),R.博尔廷的《沙漠大捷》、P.杰克逊的《西方进军》(1944),还有英、美合拍,由里德,C.和美国人G.卡宁合导的《真正的光荣》(1945)。这些纪录片在战时所起的作用很大。另外还有些故事片也有很大纪实或宣传的性质,如P.赫斯特和布鲁内尔 3人合导的《雄狮添翼》(1939)、鲍威尔,M.的《第49°纬线》(即《侵略者》,1941)、N.科沃德和利恩,D.合导的《我们所在的队伍》(即《海神》,1942)、迪金森的《近亲》(1942)等。其它有关大战题材的故事片还有里德的《铁血忠魂》(1944)、鲍威尔的《壮士春梦》(1943)等。与此同时,也拍有不少其它题材的影片。较突出的有柯达的《巴格达窃贼》(1940)、迪克森的《煤气灯》(1940)和《首相》(1941)、B.迪安的《二十一天》(1940)、帕斯卡尔的《巴巴拉少校》(1941)、里德的《基普斯》(1941)、L.阿利斯的《穿灰衣服的人》(1943)、奥立弗,L.的《亨利五世》(1944)、吉列特的《臭名昭著的绅士》(1945)和《深夜》(即《新聊斋志异》,1945),还有豪华历史剧《恺撒和克列奥帕特拉》(又译为《璇宫艳后》,1945)、N.科沃德和利恩,D.合作的《相见恨晚》(1945)等。
J.A.兰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崛起的英国电影事业家。早在30年代,他开始从事宗教电影的摄制工作。1935年,创办英国全国电影公司,摄制了第一部商业性电影,同年他与C.M.伍尔夫合办电影发行总公司。1941年兰克已掌握有英国 3大电影放映网中的两大放映网。大战结束时,他的总公司扩展成了势力雄厚的联合企业,拥有英国的制片、发行和放映事业的大部分实权。他雄心勃勃,计划建立巨资故事片厂,包括儿童片、动画片部门,摄制新闻纪录连集片,开办电影学校,专门培养有希望的童星。他想用巨资大片打进美国市场,把英国电影事业从多年困境之中拯救出来,1947年,他去美国谈判推销他的影片。不料英国政府却在这时颁布法令,要征收国外进口影片75%的税收,美国各家制片公司坚决抵制,好莱坞影片全部停止输往英国,使各地影院减少了大量片源。兰克想在美国打开市场的计划也成为泡影,英国电影界陷入了极为困难的境地。英国政府于是敦促兰克和其它制片人增产影片以填补空缺。但是英国电影业经济拮据,影片能收回成本的也为数不多。1948年,英国政府只得撤销外国影片的进口税,美国影片又立刻大量涌进,英国影片在本土银幕上仍无容身之地。英国政府再度规定:美国影片从英国所得利润必须将其中的一定数额向英国电影事业投资,这种办法又让美国电影势力进一步深入英国电影事业。此时期,兰克影片公司和别的制片厂比较优秀的作品有:利恩根据狄更斯小说拍摄的《锦绣前程》(即《孤星血泪》,1948)和《雾都孤儿》(1948),鲍威尔和普雷斯伯格的《上天阶梯》(即《太虚幻境》,1946)、《黑水仙花》(又译为《思凡》,1947)和《红菱艳》(1948),奥立弗自导、自演的《王子复仇记》(1948),里德导演的《虎胆忠魂》(1947)、《倒下的偶像》(1948)和《第三个人》(1949),还有迪金森的《黑桃皇后》(1949)等。
为了维持和保护本国电影事业,英国政府只得仍旧采用上映定额分配办法,规定从1950年起,分配英国影片上映的定额要增加到30%,可惜当时娱乐捐税仍保持战时标准,电影事业所得实惠甚微。英国政府乃于1949年成立国家电影筹资公司,通过该公司将钱借给电影事业;接着1950年又创立英国电影生产基金会,专门支配从电影票上征收的捐税,作为补助电影生产。不过,这时候电视越来越受群众欢迎,电影院的上座率开始以惊人的速度下降。
从50年代起,英国出现了由巴尔康主持的“伊灵喜剧影片”。伊灵是制片厂名,位于伦敦西郊。伊灵喜剧表现实际生活,敢于打破常规,描绘反对官僚主义的人物的各种遭遇,以新眼光观察生活,温和地批判贵族阶层和人情风俗的繁文缛节。最成功的作品当推哈默的《善人与贵族》(1949),麦肯德里克的《清洁的小岛》(1949)、《白衣男子》(1952)和《专门勾引女人的人》(1955)。其它值得提到的有C.克莱顿的《大叫大嚷》(1947)、《拉旺德山暴乱》(1951),H.科尼利厄斯的《史姆利科的护照》(1949)、《日内瓦的妇人》(1953)以及M.江普的《天堂的笑声》(1950)等。
英国政府限定了美国影片所得利润的高额百分比要投资在英国事业以后,美国公司开始恢复营业,与英国合作拍片。这一阶段英美合拍的较佳作品有J.尼格列斯科的《流浪儿》(1950)、R.沃尔什的《霍恩布洛上尉》(1951)、休斯登,J.的《非洲皇后号》(1952)和《莫比•迪克》(1956),而最杰出的作品则是利恩的《桂河大桥》(1957)。这是一部当时上座率最高的战争片。
美国的部分电影工作者由于遭受麦卡锡主义的迫害,纷纷离开好莱坞。导演J.洛西到伦敦定居后,接踵而来的又有卓别林,C.、R.莱斯特、库布里克、吕美特等。这些人为英国电影艺术作出了贡献。
英国电影事业多年以来得不到振兴,1959年,一伙年轻人以林赛•安德森、托尼•理查德森、卡雷尔•赖兹为首发表宣言并摄制了一系列影片,倡导自由电影运动,这次运动和反对文学与戏剧中传统价值观有联系,也与“愤怒的年轻人”运动的政治和精神抗议相结合。它的基本内容是要求用积极态度来表现艺术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反对资产阶级的唯美主义。他们鲜明地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和道德价值观,如J.克莱顿的《屋顶阁楼间》(即《金屋泪》,1958),理查德森的《愤怒的回顾》(1959)、《蜜味》(1961)和《长跑家的孤寂》(1963),赖兹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1960),安德森的《这种运动生活》(1963)。此外重要的影片还有施莱辛格,J.的《恋爱有术》(1962)和《骗子比利》(1963)等。到60年代中,自由电影的调子有所变化,把反抗仅作为个人对待生活态度的一种表现方法而不再具有社会性含义。这种倾向在理查德森的影片《汤姆•琼斯》(1963)中表现得最为鲜明。60年代末70年代初,自由电影比较重要的作品是安德森的影片《假如》(1968)和《哦,幸运儿》(1973)。在这两部影片里导演在表现当代社会冲突时把敏锐的观察和独创的概括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60年代英国利用美国的资金拍了不少影片,其中比较重要的有J.李•汤普逊的《纳瓦隆的大炮》(1961)、利恩的《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T.扬的《乌有博士》(1962)、P.格伦维尔的《绳环》(1964)。其它英国名片有G.格林的《愤怒的沉默》(1960)、卡迪夫,J.的《儿子和情人》(1960)、克莱顿的《无罪的人》(1961)、B.福布斯的《一个雨天下午的集会》(1964)和《L形的房间》(1962)、施莱辛格的《亲爱的》(1965)和《远离狂乱的人群》(1967)、L.吉尔伯特的《阿尔菲》(1966)等。
英国国会在70年代又通过一个新电影法案,把本国影片在影院的分配定额提高到30%。增加了电影筹资公司的预算,因为美国投向英国电影事业的资金数额逐渐减少,以至完全停止了。随着电视越来越普遍,影院上座率不断降低,尽管提高票价,1976年也落到票房收入的历史最低点,同年,英国订立一条税法,规定外侨影片制作者在全世界范围收入的75%要交纳所得税,从而阻塞了国外投资。这一年,英国故事片生产降到64部;1977年又降到42部。
70年代上半期英国的重要影片(其中有些是美国导演的作品)有利恩的《瑞安的女儿》(1970)、C.迈尔斯的《处女与吉普赛人》(1970)、R.波兰斯基的《麦克佩斯》(1971)、J.洛西的《送信人》(1971)、阿顿波罗,R.的《青年时代的丘吉尔》(1972)、 M.弗兰克的《阶级烙印》(1973)、库布里克的《巴莱•林登》(1975)、拉塞尔的《汤米》(1975)、库珀的《太上皇》(1975)等。
70年代后期,英国制片业在美国资本牵制下,松木和爱尔斯垂两大制片厂虽也自己投资拍片,主要还是出租场地去同美国合作。美国著名连集卖座片《超人》、《星球大战》等是在这两个制片厂的摄影棚里拍的,还有一部分英国电影创作人员去外国拍片。
进入80年代,英国电影事业有所好转,1981年的《火的战车》和1982年的《甘地》两片连续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教育丽塔》(1983)、《当地英雄》(1983)、《印度之行》(1984)等片也获得好评,1986年,艾非里的《一间可以看见风景的房间》和乔菲的《使命》更获得广泛的国际声誉。
这期间英国影片市场仍然被美国电影所垄断,在全部票房收入中,英国影片仅占10%左右,许多影片在国内的收入仅能收回投资的10~40%。
英国的大电影制片厂有“松木”、“爱尔斯垂”、“金波顿”和“图克南”。主要电影教育机构有伦敦电影学校、民族电影学校,皇家艺术学院、伦敦电视电影学院。主要电影研究机构为英国电影学院(BFI)(建于1933年)。伦敦国际电影节是世界著名电影节,每4年举办一次,为非竞赛性的。主要电影出版物有《画面与音响》(1932年创刊)和《银幕》(1959年创刊)。

⑶ 英国伦敦的旅游路线

英国:迷人伦敦双层巴士观光游、温莎古堡5天3晚自由行

推荐行程:

第1天 上海-伦敦
航班:维珍航空VS251(1210/1730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伦敦西思罗机场)

第2天 伦敦一日游(早餐)
伦敦市区双层巴士一日观光游

110镑5天穷游伦敦

回来两三天了,还是来不及更新blog,因为事情太多。在伦敦的时候,没有带手提(当然啦,住zone 2最边边上的hostel还是对着公墓的六人间,哪里敢带啊^_^),唯一写下的是我已经忘记了内容的几张postcard,在排队等待进入上议院的时候随手写下了许多感想。anyway,趁着记忆残存,记下我的伦敦行。

day 1:三个小时的汽车后(我定的票只要1镑哦),我于下午一点半到达了伦敦。victoria coach station 的information center什么都要钱。于是作罢,拿出手中预先准备的地图,开始了我的徒步伦敦啊。问了几个人以确保没有走错了方向,一路经过女王的马厩(走过真的有点臭味的),来到了白金汉宫,可惜只有每年8 月9月对外开放。穿过st james park,看到了st james palace,绕路又回到了websminster 桥,站在桥上欣赏远处的london eye,因为不打算去的。看到了可爱的大笨钟(长得不笨啊)。绕回wihte hall,为的是张望下唐宁10号,发现white hall上很多的塑像,可惜我都不知道是谁,10号外很多人举着牌子在示威,可惜啊,我不敢拍照,怕群情激奋欺负我孤身一人。沿着white hall一路走,扫过宴会厅之类的景点。这个时候心情还是兴奋的,一点也不觉得背后的书包很重。走啊走,一直往北。来到了圣加法罗广场,嗯,虽然很有名,但是我不觉得有什么稀奇的。经过liecester square,看到了所谓soho区,好了我接近目的地了,LSE。到达之前在M记吃了点东西,见到了SP,和他聊了会。晚上五点半,open evening,见到了pencil,不过只有匆匆一个小时,大家就分开了。晚上留宿朋友宿舍,其间感想n多,不过属于私人事情啦,不在这里blabla啦^_^。

统计:今天负重走路5公里以上,竟然不觉得累。估计是亢奋的。刚开始走的时候,心情真的很兴奋。所以忍不住打了个电话回中国。一个人玩最大的问题是兴奋的时候没人分享。

Day 2:离开朋友的宿舍,买了一张三天通票(15镑多还好吧),先奔赴hostel,放下我的衣服等重物。我住的地方确实有点脏,不过确实就在地铁旁边,意外着就算我晚上出行都很安全。而且10镑一个晚上实在很便宜了。so,还行吧……轰隆隆,利用地铁奔赴我的目的地,圣保罗大教堂。教堂真的很美很美。黛安娜的婚礼在这里举行。在教堂里呆了好久,快三个小时吧。这里的audit guide竟然有中文,花3镑租了一个,一个人静静的听这里的故事。在耳语廊用中文说了几句悄悄话,不知道有没同游的人听得懂中文。最终爬上了stone gallery 和golden gallery,远眺伦敦城。那天风有点大,在一百多米高的地方,坐在椅子上啃了一个muffin一个苹果。算作午餐。然后就离开了圣保罗了。

离开圣保罗,继续沿地图前行。算作徒步旧伦敦城吧。经过了许多景点,比如英格兰银行等,一路往东,看到了巴黎彭批杜设计者设计的一栋楼,很丑啊,还算景点(汗……),走走停停,看到了大火纪念碑,就是这场大火,烧出了今天美丽的london吧。不过之前的死伤,也是让人难过的。过了桥(应该是london bridge),来到了南岸。

南岸并没有很多出名的景点,除了london dongeon。但我有我的目的地啦。去了south walk cathedral,这是当年莎士比亚做礼拜和工作的教堂※经过了一个无名的open market,在这里打量真正的当地人吃什么喝什么。特意跑去那个叫Lxxxxxxx Market的地方(忘记了名字了sorry)。18世纪已经矗立在河边的一处地方,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远航万里后,在这里登岸走向london和欧洲。转完后回到河边,已经接近天黑,这里的晚霞不如我们那的艳丽,是淡淡的红,月亮很美。附近有座比较现代的city hall,上传的照片里有一张有,就是和tower bridge在一起一个蛋蛋建筑。河边完全黑下来的时候是快五点半吧。快步走向london bridge station,去我预谋中的目的地,west end。

来到west end(位于soho区),发现即使所谓打折票依然很贵。拿了一本宣传手册,仔细研究究竟要看哪一部。花了半个小时研究出来,又安静的在M记坐了会儿,实在太无聊,四处乱逛,发现那天竟然是BFI伦敦电影节的最后一天。嗯,三百多部电影会在这期间上映,真好。好多人聚集在一个电影院前面,因为据说会有明星来。张望了一会,无奈位置不好,只看到涌涌人头。六点四十五分去到其中一个订票中心,决定我要买《悲惨世界》的票,无奈的是订票中心电脑出了问题,查不到坐位什么的。于是那个人说,自己去那个theater买吧。可怜的我,花了20分钟,跨越中国城,才去到那个theater。theater里面最好的票要50镑,我又贪心的想给我的首次musical 有个最好的体验。于是走出theater,站在外面挣扎着要不要花那50镑。结果,看到了黄牛党!!!!!!没想到英国也有这种好东西啊。就在theater门口完成交易。20镑!!!stage!!最中间的位置!!!简直太棒了!!!

Day 3:今天来到了西敏寺,西方国家的人和我们很不一样,假如我们要纪念一个人,绝对不会任后世n个人踩在埋葬他们的地方,或者放在触手可得的地方(盗墓贼多容易混啊这样),西敏寺给我的总体感觉没有st paul‘s cathedral震撼大。总体感觉比较阴森,大概死人太多的缘故。最近一次举世瞩目的葬礼大概是黛安娜吧,不过她没葬在西敏寺。事实上,近代的皇族更喜欢葬在行宫里。对于西敏寺,或许我更感兴趣的是我最爱的诗人之角吧。其实不是只有诗人,而是作家。我亲爱的jane eyre只有几行简单的字,连头像都没有,真惨。

西敏寺出来,奔赴我的目的的,house of parliment。不为什么,为的就是去亲身感受下真正的政治。那天是星期五,刚刚好只有上议院开了。

下面的文字是摘取去部分那天随手记的:
温暖阳光下排队二十分钟,进到了室内继续排队。竟然还要安检,而且满严格的,要全身搜身,如同在好莱坞电影常见的场景一样。莫名想到关于搜身的虽是女的,要是我是女同性恋会不会觉得被侵犯啊(忽然想起《crash撞车》里的场景)。坐在这里等候,不知道我们中国的人民大会堂是否可以这样随意参观呢?假如我是个普通的伦敦小市民,闲暇时我是否会过来做一个安静的听众呢?一方面,我觉得西方的民主政治,确实比我们要开明,一方面,作为结果论者,我终究认为所有的民主背后不过是少数人的政治,是权谋的斗争,是胜者的游戏。但是,心里的声音又在开始争斗了,说,有了更健全的制度,民众的声音终究可以聚沙成塔,推动社会的进步。又一把声音跳出争论道:谁又知道这些所谓的"声音”不是精英阶层用意识形态工具制造出来的呢?其实这些问题不仅本身没有答案,而且和我自己没有关系的,和前程,工作生活学习,完全无关。想起在香港的中环看到f。。(某邪教组织),在这里的学生会社团也看到他们的身影,在leicester的汽车站看到所谓的反动报纸。我知道他们也有偏颇,不过可以两相比较终究是比较有趣的事情。或许距离真相又近了那么一点点。好了写到这里,可以进去了。

当时进去是不许带任何东西的,进去安静的坐了半个小时,发现听不是很懂。只是觉得这样的感觉很好。国家大事就在离我五六米的地方在商量中。女王的皇座金壁辉煌,但是整个上议院是比较暗的。没有太多的光影,或许所有的政治都是,黑暗的。

从议会出来,外面的阳光亮得刺眼。议会大厦和大笨钟连在一起,美得让我炫目。这个城市就是这样注定让我死心塌地爱上他,这几天的阳光都美得毫无道理。这哪里是在伦敦啊,哪里是雾气腾腾的,下雨的,阴郁的london啊?这是狄更斯笔下最好的时代下最坏的时代下的伦敦吗?不是吧,真是一个美丽的,焕发着气质二字的绅士吧?注定,让我这个感情用事的中国小妞爱上他了。刺眼的阳光下,我走在议会外的草坪下,很快的踏进了黑暗的地铁(在地铁里,轨道上,看到了老鼠!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一百多年的劳东西了),穿行在伦敦的腹部,来到了我的另一个目的地,国家美术馆。三个多接近四个小时,完全完全不够!为什么不开放久一点呢?六点就关门了。之后我去了Picadllity circus吃burger king(真的好难吃,又贵,还是M记好),对着那个小小的,黑乎乎的爱神,吃饭。看着爱神,想到了亲爱的某位同学。于是后来特意挑了有picadilly circus水印的postcard给他寄了。

国家美术馆:
这是我在这里参观的第一个博物馆美术馆之类的建筑。正好在搞从莫奈到毕加索的特展,让我流连往返。国家美术馆很大很大很大,真难想象这样一个几千幅的美术馆,竟然有能力用好几种语言给每一幅画配上五到十分钟的语音导游。(发现有日语没中文,不爽)这是怎么样一个浩大的工程啊。而且,还是免费的,只是建议你捐献三镑。想起国家美术馆的历史,确实有趣,当年欧洲各国都有美术馆,独独英国没有,实在有伤国体。于是集资建立,最初的藏品全靠国民捐献。现在,堂堂正正的站立在这里,接受我这个小女子的朝拜。我很肤浅的只懂得一点点皮毛之中的皮毛,只因当初的选修稍微看过一点点艺术史之类的书,就在这“大雅之堂”装模作样的欣赏。不禁觉得在伦敦长大的人好幸福,艺术对于一个人的感染,很多时候来自于你无意识的熏陶,美学讲的就是这事儿。想起自小学画的小叔叔,又不禁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假如他有机会来,定要激动得跳起来得了。选了幅venus &mars的名画postcard给他,因为据说西方在以前喜欢在新婚夫妇房间挂维纳斯与mars的画,最疼我的小叔叔,年底要结婚了吧。呵呵,觉得自己选得好有意思啊。
在这里,脚是很累的了,脑子也很累了,因为要集中注意力听那些highlights的介绍,虽然说得不快,不过也不容易。每每看到那些我认得的画,心里真的激动万分,都是真迹呀!!莫奈自不用说,我本来就爱他。还有凡高,向日葵就在我面前矗立。不过我最爱的是那幅《A wheatfield,with cypresses》,整个世界都在变动,无情的风,似乎想扯走一切,甚至连远处淡蓝色的山,都摇摆不定。这就是命运吧,纵使你以为很多东西坚定如山,世界还是一样变幻,这飓风,可以把一切都改变。这,就是我现在的生活状态吧。茫茫然,不知道,风,往哪里吹。

day 4:今天去了伦敦塔,三个小时,个人认为是这次旅行中的最烂的一个地方了。那些故事早已经听过,那些阴谋,我们自己的历史书写得更加精彩,所以对于我来说,伦敦塔是个无趣的地方,超级无趣。那么破烂的地方,还是英国皇室的发家之地。人比人,比死人,我们那个时候的繁华岂是他们可想象?看到那些肥胖的乌鸦,本人唯一的想法是,不知道好吃否?假如烤的话,是否有乳鸽鲜美(天啊,我想念乳鸽这种东西)。皇室的珠宝,是我唯一留下深刻印象的了。真的很美啊,那些闪闪发光的钻石后冠。但是,这些,又有什么用呢?还不如一只香喷喷的乳鸽,或者五月花的芝士龙虾(今天和一澳洲人聊天发现原来他们自己不常吃龙虾,难道都给我们买光了,lol)

伦敦塔出来,去了V&A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好玩一点点的地方是,更多的是生活用品,和工艺品。起源的目的更加实际,是当时维多利亚女王的老公Albert想促进工业水平的发展,在当时的“万国博览会”后创立的。在这个博物馆,听着皇家艺术学院的一位老师(她一个月一次志愿者导游)介绍这个馆的历史,这个馆的故事,摸摸唐朝的花瓶(对啊,有些展品可以摸,为的是让参观者有更亲身的体验),看看拉非尔为教堂做的杰出cartoon(其实我觉得就是画的瓷砖),再对比一百年后的仿品,看看宋朝官窑的真品,旁边有个清朝的赝品,这真的是好玩的体验。V&A照例是很大的。照例不能细细浏览的。从里面出来,没进旁边的自然博物馆,还有历史博物馆(天啊历史博物馆本身的建筑就很美很美,三百米长的哥特式cathedral),沿路走,为的是看看IC长什么样子,然后来到了Albert Hall 和 Albert Memorial,维多利亚女王在老公死后给他建的。没事,我就是看看而已,怎么说呢,这个名字本身就让我fancy了,Victoria and Albert的博物馆,感觉就像什么夫妻饭馆一样,有种浓浓的温暖在里面。

然后就杀向大英博物馆啦:
用红色来写大英博物馆,是因为怀着一点矛盾的心情。没错,它很漂亮。但是大家不要忘记,这个博物馆本来就是大不列颠征服别人的标志。帕特农神庙的建筑更应该矗立在蓝色的爱琴海旁边,而不是站在这个富丽堂皇的祭坛上。可笑的大英博物馆还印了一些小宣传单,里面介绍的就是关于希腊政府和他们的纠葛,可惜已经给别人拿完,不然我也会拿一份来看看。埃及馆一样很漂亮,可惜我对木乃伊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不然一定兴奋万分。唯一感到开心的是中国的东西不算镇馆之宝,说明我们不算很惨。大英博物馆的语音导游没有中文的,但是请你捐献的字却大大的用中文标着。这让我有点不舒服。国家美术馆可以要求捐献,就你,凭啥呀,本来就是强盗,把抢来的东西炫耀出来,参观,还得收费啊?

从大英博物馆出来,已经天黑了。看看还有时间,坐地铁杀回IC那边,因为我要去harrod百货。伦敦有几个专卖贵东西的地方,这个是一个。外面的window已经和别家不一样了,里面更加富丽堂皇。竟然有埃及的古董放在一楼展出,然后还有黛安娜的像。忽然就想起,对哦,这家百货的老板的儿子,就是和黛安娜一起出车祸的那位。他们的相片是摆在一起的,在一所百货里面(我觉得他老爸的idea有点奇怪啊),但是没有并排,男的那位稍稍后推了20厘米(不知道为什么)。唯一的遗憾是,反正你那么有钱,应该每天换鲜花啊,怎么用的假花?harrod里面的东西果然很贵,一千镑的衣服很随便的就挂在那任人触摸。我可没那么大的胆拿来穿,看看就得了。负一楼麦的一张椅子深得我心啊,是一张全部用小熊拼起来得椅子,很可爱啊。总体来说,这家百货是卖贵东西的,不过食品不算贵。有点傲慢,双肩包继续提在手上不许背着。装饰非常男权。那些window宣扬得都是美女香车,非常007风格,整个就是男性视角得。

Day5:继续没完成的大英博物馆,然后1点半直接到victoria coach station坐车回leicester啦。

总的来说,这次出行非常成功,除了最后一个晚上在hostel打烂了我专门泡茶的杯子(这里买不到了),其他都非常美好。特别是以20镑的价格买到最好的座位观赏歌剧实在是美妙享受。这是我第一次自己一个人出去玩,在万分注意安全的情况下,玩得比较尽兴也是难得的了。

花钱大概是这样的:来回车票2镑,住了三晚hostel 30镑, 圣保罗8+3镑语音导游, 伦敦塔12镑, 西敏寺6镑。
音乐剧20镑,地铁21镑(一张三天通票加最后一天日票,第一天全用走的),其他杂七杂八,总共110左右吧。

看完大家的回复,一点点补充,这是我自己写的,不是转贴(呵呵当然在我自己的space上也有),第一次在太傻上贴个人感想啊。不过这个游记好像写得有点乱,兴之所致吧,所以大家如果看得比较乱,不好意思哦。

一些补充:这是我第一次把自己写的东西发到bbs上(问问题不算,哦对了之前写过一次签证材料准备),第一次加精。发现和不认识的人在这里你来我往的讨论很好玩哈哈。

关于车票,是汽车来的。nationalexpress.com或者co.uk 我不记得了呵呵。叫做fundfare ticket,不用手续费的。所以就是1镑去1镑回。提前三个星期定的。时间很多可以挑,都不错。

hostel:是在hostelworld.com定的,名字叫hostel639,在kenal green地铁出来(左手边的交通灯,过了马路就是)。有点脏脏的,不过胜在便宜(10镑),yha都没这么便宜,而且周六不加价。我住的是六人的female room,房间里就有洗澡的地方。包了早餐,面包牛奶之类的,不限量。我死撑烂撑多吃,中午就可以吃个苹果什么的(伦敦吃饭实在贵),定的时候给了1。11镑的手续的。我在hostelworld.com定的

照片:我不算一张张改了上传来,我讨厌和技术挂钩的东西。不过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比我这种烂人烂技术拍的照片好多的拉,所以不差我一个啦哈哈。

第3天 温莎观光半日游 (早餐)

第4天 伦敦自由加夜 (早餐)

第5天 伦敦-上海 (早餐)

住宿酒店
2*酒店 Kings 6,510元
3*酒店 Royal National 6,760元
4*酒店 Caesar 7,150元
5*酒店 Royal Garden 9,180元

报价包含下列服务:
* 英国维珍航空上海-伦敦往返经济舱机票。
* 伦敦连续3晚标准双人房(可以调整为单人客房,但须额外加收部分费用)可自由加夜
* 每天提供英式早餐
* 精选传统伦敦市区双层巴士一日观光游:您可以乘坐能随时上下的24小时敞蓬双层旅游观光巴士,在两条线路间自由选择,方便地游览伦敦。
* 赠送泰晤士河观光游轮券
* 精选温莎古堡半日游:(周二、周四、周五、周日)带您畅游温莎古堡

⑷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结局

郑微和林静结婚了,辞掉了原来的工作离开了那个是非之地,阮阮怀着医生丈夫的孩子,死在了去见赵世民的路上
林静的母亲最终对郑微也释怀了,郑微的母亲再婚了,平淡幸福的生活着,和林静父亲的爱情成了永世的遗憾
郑微说,每个女孩此生都会遇到一个陈孝正,一个林静。她选择了林静,最初和最后的爱。
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不能说陈孝正到底是对还是错,他对郑微的爱不输林静,但是,如他自己所说,他更爱自己,其实如果他和林静调换生长环境,其结果也是未知数,不过,如果真是那样,也就没有那个一板一眼固执可爱的阿正了

⑸ 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的基本简介

名称: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
英文名:Chin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London
首届时间:2013年12月
首届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于2013年12月6日-9日于英国伦敦举办,主要场地包括威斯敏斯特中央大厅、肯辛顿皇宫与Odeon Cinema。 电影节输出最优秀、最受观众喜爱的华语电影展示给英国观众,同时邀请众多中英双方政要及知名影人参加这一盛典,引起海内外华人和英国本土观众的支持与关注。电影节以促进华语电影的海外输出为首要目的,呈现最新华语作品和华语电影人的风采,在促进电影文化交流的同时注入了更多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第二届时间:2014年12月
本届电影节将于2014年12月6日到12日举办 ,届时两国政要、业界名人和诸多对华语电影的推广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嘉宾将再次云集,共同见证第二届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的盛况。
从2015年第三届开始,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将改为每年的5月份举行。 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致力于华语电影全球化发展与影视版权海外分销,是由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英国文化协会(BCF)和英国电影协会(BFI)特别支持的海外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华语电影节之一。我们期待通过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使华语电影与全球电影产业建立起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实现电影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我们在建立华语电影海外分销渠道的同时,也为优秀的国际影片在中国、亚洲市场的推广提供全面的支持。
2013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输出最优秀、最受观众喜爱的华语电影展示给英国观众,众多中英双方政要及知名影人出席了这一盛典。
首届电影节还得到了中英政府的鼎力支持,电影节组委会名誉主席、英国上议院终身勋爵韦鸣恩首位发表致辞,并表示随着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之后所推动的在英汉语文化学习热潮,华语电影有望开启更大的英国市场。中国驻英大使馆公参项晓炜宣读正随英首相访华的刘晓明大使跨洋而来的贺词,电影节组委会副主席,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宣读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致电影节的贺词。英方多位市长和议员也作为贵宾出席并担任颁奖嘉宾。
在中英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40 周年之际,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英相互了解和战略互信不断加深, 合作领域和方式也更加广泛多元,电影节正是为两国文化交流创造的一个便捷,常态化的交流平台,使两国在文化,经济的交流合作中实现共赢。 1.华语电影展映周
展映周放映2012-2013年度华语电影市场口碑与票房双赢的影片,受邀参展的电影主创人员到场与现场观众及媒体进行交流。
2.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开幕式暨颁奖典礼
开幕式邀请中英双方电影业界知名演员、导演,文化及传媒行业知名人士以及政府要员参加,并由中英双方组成的电影节评委会对为年度华语电影做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们授予奖项。
3.中英电影版权市场交易论坛
来自中英两国电影行业和传媒行业的高层管理者和知名制作人就当今电影市场发展及两国电影版权交易等议题进行讨论。为中英双方电影版权创造一个交易的机会。为中国电影走出国门提供良好的契机,同时也给中英双方的电影深度合作提供了专业化的平台。
4.“电影之夜”闭幕式
在英国皇室行宫肯辛顿宫举行的“电影之夜”主题闭幕酒会上,英国皇室成员出席与中方影人亲密接触。
5.中华砚文化展
全面展示中华砚文化数千年的发展史,对端、歙、洮、澄泥等十大名砚以及分布在全国大江南北的各种地方名砚、名人用砚予以详尽的展示和介绍。领略中华历代砚台独特的审美情趣,感受中华历史文化的辉煌印记。 威斯敏斯特中央大厅
威斯敏斯特中央大厅作为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的开幕式暨颁奖典礼举办场地,是伦敦中心最大的会议场馆,这栋二级大楼建于1912年,地处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对面,并与国会大厦(Houses of Parliament)和大本钟(Big Ben)相邻,曾作为多部电影拍摄场地,这座独特、富有历史意义的大楼有着欧洲最大的圆屋顶,是位于伦敦黄金地带让人印象极为深刻的地标性建筑。


肯辛顿皇宫
本届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的闭幕式酒会获得了英国皇室的支持,进驻肯辛顿宫。该皇宫由威廉三世和他的妻子玛丽二世买下,在17、18世纪成为宫廷生活的核心,直到乔治三世继承王位时一直是君王居住的皇宫。它也曾作为女王妹妹玛格丽特公主和戴安娜王妃的家。闭幕酒会融合了中国古典元素和西方宫廷风情,为宾客们带来一场耳目一新的盛宴。欧点影院
欧点影院(Odeon Cinema)作为英国最大的连锁影院,自1930年成立以来,已经开设了超过100家影院。坐落于莱斯特广场东部的这座旗舰店,以其黑色花岗岩的外表和37米高的塔楼引人瞩目。该影院主要负责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的电影展映周的放映活动。

⑹ 《致青春》的背景年代

  1. 从学生在文艺晚会上高唱激情澎湃的《红日》,学生宿舍内张贴的电影海报《阮玲玉》来判断,《致青春》的背景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大学校园。

  2.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赵薇的导演处女作,也是其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影片改编自作家辛夷坞的同名小说,由香港导演关锦鹏担任监制,内地编剧李樯改编剧本,海峡两岸演员赵又廷、韩庚、杨子姗、江疏影、张瑶、刘雅瑟、包贝尔、郑恺、黄明、王嘉佳、佟丽娅等主演,[1]王菲演唱主题曲《致青春》,于2013年4月26日全国公映。内地最终票房为7.2亿。2014年9月13日于日本上映。

  3. 《致青春》在2013年上映至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好评不断,相继在第二十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26th 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世界焦点”单元;第五十七届伦敦电影节(57th BFI London Film Festival)“爱情”单元;第八届荷兰莱顿国际电影节(Leide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13)“胶片中国”单元;第二十四届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24th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亚洲印象”单元等A类以及其他大型国际电影节展映;

  4. 同时该片获得华语五大最高电影奖项;第33届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奖,第50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第29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第32届百花奖最佳导演,第15届华表奖优秀青年创作等等嘉奖。入围亚太影展竞赛单位和亚洲电影大奖等主流奖项。2014年赵薇再度收获百花奖最佳导演奖,李樯也凭借该片拿下百花最佳编剧奖。在2014年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新焦点单元,赵薇获得焦点导演,郑恺江疏影获得焦点演员。

⑺ 伦敦国际电影节的介绍

伦敦国际电影节(BFI London Film Festival),最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1956年创办。每年l1月底至12月初举行一次,原来为期 3周。1978年起改为两周。电影节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在其他国际电影节上得过奖的影片,因此,被称为“电影节的电影节”。与此同时,也放映深受欢迎的影片和新倾向性的影片。通过电影节的各种活动,加强各国电影工作者的友好合作,促进各国电影艺术的发展。

⑻ 世界上有哪些举足轻重的电影节

有: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美国奥斯卡金像奖,

1、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

原名西柏林国际电影节,20世纪50年代初由阿尔弗莱德·鲍尔发起筹划,得到当时的联邦德国政府和电影界的支持和帮助,1951年6月在西柏林举行第一届。柏林电影节把自己定位为国际电影生产的一面镜子,在东西方之间的汇合与调停中扮演了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最高奖为“金熊奖”。

2、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

创办于1939年,最初是为对抗当时受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控制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如今已成为世界最具影响力、最顶尖的国际电影节之一,又因大海(Sea)、美女(Sex)和阳光(Sun)而被称为3S电影节。最高奖为“金棕榈奖”。

3、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创办于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故被称为“国际电影节之父”,最高奖为“金狮奖”。宗旨是“电影为严肃的艺术服务”,聚焦于各国的电影实验者,鼓励他们拍摄形式新颖、手法独特的影片。在30年代至60年代之间,威尼斯电影节是诸多世界电影大师的摇篮。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于每年8月至9月(8月30日-9月9日前后)于意大利威尼斯丽都岛举行举办。

(8)bfi伦敦电影节扩展阅读:

1、电影节其实就是一扇窗户,打开这扇窗户,世界就在眼前。每年的电影节是整个娱乐圈的盛事,电影节随着时代的发展早已跨越了单一的电影元素,参加电影节的意义也非同凡响,电影界杂糅了工业、艺术、文化和商业等领域,构成一个以新理念为主导的多元化电影盛宴。

2、电影节是电影人参与的流动的盛宴,名与利的舞会,参加电影节的意义在于你可以开拓眼界,见识到不一样的世界,参加电影节的意义在于美好的交流。

3、电影节的开放会使整个娱乐圈大放异彩,把握住电影节这个商机,为商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在电视上的呈现出更好的效果。

⑼ 有一个校园电影里要唱红日。那是什么电影那麻烦各位说一下。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赵薇的处女作,也是其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影片改编自作家辛夷坞的同名小说,由香港导演关锦鹏担任监制,内地编剧李樯改编剧本,海峡两岸演员赵又廷、韩庚、杨子姗、江疏影、张瑶、刘雅瑟、包贝尔、郑恺、黄明、王嘉佳、佟丽娅等主演,[1]王菲演唱主题曲《致青春》,于2013年4月26日全国公映。内地最终票房为7.2亿。2014年9月13日于日本上映。

《致青春》在2013年上映至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好评不断,相继在第二十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26th 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世界焦点”单元;第五十七届伦敦电影节(57th BFI London Film Festival)“爱情”单元;第八届荷兰莱顿国际电影节(Leide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13)“胶片中国”单元;第二十四届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24th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亚洲印象”单元等A类以及其他大型国际电影节展映;

同时该片获得华语五大最高电影奖项;第34届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奖,第50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第29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第32届百花奖最佳导演,第15届华表奖优秀青年创作等等嘉奖,以及入围亚太影展竞赛单位和亚洲电影大奖等等主流奖项。2014年赵薇再度收获百花奖最佳导演奖,李樯也凭借该片拿下百花最佳编剧奖。在2014年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新焦点单元,赵薇获得焦点导演,郑恺江疏影获得焦点演员。

⑽ bfi london 是什么电影节

伦敦国际电影节(BFI London Film Festival),最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1956年创办。每年l1月底至12月初举行一次,原来为期 3周。1978年起改为两周。电影节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在其他国际电影节上得过奖的影片,因此,被称为"电影节的电影节"。与此同时,也放映深受欢迎的影片和新倾向性的影片。通过电影节的各种活动,加强各国电影工作者的友好合作,促进各国电影艺术的发展。

阅读全文

与bfi伦敦电影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法国公立大学电影系 浏览:50
春香传电影在线观看完整版 浏览:519
少林寺电影插曲纯音乐 浏览:135
开电影院层高最低多少 浏览:648
电影法国巴黎当保姆 浏览:406
抖音邀请新用户领取电影票 浏览:466
一部隧道类似的电影 浏览:375
个人参加国外电影节申报 浏览:107
特工阿池电影名字 浏览:179
有雪景的外国爱情电影 浏览:574
万能钥匙电影音乐 浏览:512
法国中年女人寂寞难耐电影 浏览:593
犬的感人电影大全 浏览:190
筑梦情缘电影免费观看完整版 浏览:924
男子爱上彼此的妈妈电影名字 浏览:959
香港跟踪电影所有演员 浏览:794
北京国际电影节8月办 浏览:701
电影机器人爱情 浏览:123
赞美女性的英文电影 浏览:519
故事电影解说大全视频 浏览: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