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巴黎圣母院》的男女主人公
男主人公卡西莫多
卡西莫多是当时社会穷苦大众的典型代表。卡西莫多从小被父母遗弃在巴黎圣母院门口,他是一个有着“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难听而忠厚的声音”的畸形儿,作者通过夸张的外貌塑造凸显出他的性格特点。
卡西莫多的人物形象有一个明显的变化:第一阶段,他被克洛德收养,每天负责敲钟,为报恩,他对克洛德言听计从,包括去绑架埃斯梅拉达。
第二阶段,在遇到埃斯梅拉达之后,他真诚善良、忠实勇敢的本性被复活了,奋不顾身地去救处于危险中的埃斯梅拉达,并且不图任何回报,与克洛德、菲比斯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女主人公埃斯梅拉达
埃斯梅拉达是雨果笔下集真、善、美于一体的完美的艺术形象。她在小时候被吉普寨人从妓女母亲的呵护下偷走,流浪街头以卖艺为生,虽然饱尝人世的艰辛与苦难,但是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纯真、乐于助人的心。
埃斯梅拉达美丽善良,当乞丐国王要绞死格兰瓜尔时,她承诺要与格兰瓜尔结婚救下了他的命;当卡西莫多接受刑法口渴难耐时,只有她站出来以德报怨为他送水。
她又是勇敢执着的,当克洛德威胁她,只要接受他的爱就能够获得自由时,她斩钉截铁地拒绝了;当菲比斯不顾她的安危死活时,却依然痴心执着的爱着他。作者在埃斯梅拉达的身上寄托了理想和希望,但是宗教贵族和黑暗势力是不可能允许美好事物的存在的。
(1)电影巴黎圣母院女主角扩展阅读:
《巴黎圣母院》是善良的无辜者在专制制度下遭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女主人公埃斯梅拉达是一个善良纯洁的少女,她富有同情心,敢于舍己救人。
当那个卖文为生的诗人格兰瓜尔深夜误人巴黎的流浪人和乞丐的聚集所、即将被杀死的时候,她挺身而出,表示愿意与他结婚,把这个诗人置于她的保护之下,虽然她并不爱他。
当卡西莫多在烈日曝晒的广场上遭到鞭挞,口渴得发出痛苦的呼号时,只有她对这个丑怪异常且深夜又劫持过她的敲钟人表示了同情。她热情天真,以为世人像她一样纯洁,至死还对负心的菲比斯保持热烈的爱情;她品格坚贞,面对克洛德的淫威而宁死不屈。
她是巴黎流浪人和乞丐的宠儿,但自食其力、清白无瑕。雨果把这样一个鲜亮的形象放在中世纪阴森黑暗的背景上,描写那个专制主义统治着的、教会势力极为猖獗的社会,如何像一个巨大的罗网威逼她、迫害她,以令人恐怖的手段把她置于死地。
以波希米亚少女为迫害对象的宗教狂热,教会人物为满足卑鄙的兽欲而施展的恶毒阴谋,专制国家机器的野蛮与残暴,所有这些都被雨果以浪漫主义的笔法描写得像噩梦一样可怕。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表现了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的黑暗,突出了作品的反封建的主题。
Ⅱ 巴黎圣母院男女主角
1、女主角:爱斯梅拉达(Esmeralda)
爱斯梅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靠街头卖艺为生。她天真纯洁,富于同情心,乐于救助人。她从内心的善良愿望出发对待任何人。她挽救了误入乞丐王国的诗人甘果瓦的生命;她还不计前嫌送水给受刑时的卡西莫多;她对爱情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丝毫不怀疑心上人的背叛,不允许别人说一句他的坏话;面对克洛德的淫威,她宁死不屈。最后被教会、法庭诬蔑为“女巫”、“杀人犯”,并被判处绞刑。她的毁灭,是对封建专制残酷统治和教会邪恶势力的有力控诉,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突出了当时教会、法庭的不负责任,以诬赖的方式,平息人民的愤怒。而作者则把爱斯美拉达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
2、男主角:卡西莫多(Quasimodo)
卡西莫多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是雨果根据美丑对照原则创造的人物形象。他外表丑陋——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受尽嘲弄,但内心崇高,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富于感情的人。他对爱丝梅拉达的爱慕是一种混合着感激、同情和尊重的柔情,一种无私的、永恒的、高贵纯朴的爱,完全不同于克洛德那种邪恶的占有欲,也不同于花花公子弗比斯的逢场作戏。雨果通过这一形象,树立起一个人类灵魂美的典型。这一形象还体现了善战胜恶,真诚战胜虚伪的理论。
3、作品简介:
《巴黎圣母院》(港译钟楼驼侠,台译钟楼怪人)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所著,在1831年1月14日出版的小说。故事的场景设定在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内容环绕一名吉卜赛少女爱丝梅拉达和由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罗养大的圣母院驼背敲钟人卡西莫多。此故事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音乐剧。
Ⅲ 介绍电影巴黎圣母院中的女主角,500字左右
巴黎圣母院 ( 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
导 演: 威廉·迪亚特尔
主 演: 莫林·奥哈拉 查尔斯·劳顿
上 映: 1939年9月1日
地 区: 美国
语 言: 国语
时 长: 116 分钟
颜 色: 黑白
巴黎圣母院 ( Notre Dame de Paris)
上 映: 1956年12月19日
地 区: 法国 意大利
语 言: 法语
时 长: 115 分钟
颜 色: 彩色
声 音: 单声道
Ⅳ 【紧急】电影《巴黎圣母院》
法国版的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对我来说,是一个奇迹,奇迹在于整个52首歌曲(包括序曲和终曲),全都如此优美,值得反复去听——并不是所有的著名音乐剧都能给人这种感觉。而另一个传奇在于,其它音乐剧中,我从来没有见过穿插如此多的现代舞,简直可以说,舞蹈和音乐的比重近乎各占一半。这些都让《巴黎圣母院》看起来新鲜和吸引人。
《巴黎圣母院》比较流行化,这里面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音乐剧本身算不算一种流行音乐?很多人对音乐剧不感冒反而是由于它的“曲高和寡”——尽管音乐剧和歌剧或是芭蕾舞剧比起来应该属于大众文化。在我看来,对比传统音乐剧,也就是百老汇或者目前可以说就是韦伯的音乐剧,更加“通俗”的《巴黎圣母院》,能够成功的原因,就是摒弃了那些音乐剧华丽、庞大、歌剧一样的表演氛围,而好像摇滚乐队一样大多数歌曲用吉它和鼓作主要乐器,这样就没有传统音乐剧中热闹和够分量感的音乐,更侧重于音乐本身的旋律和感情,也就自然更容易入耳,它听上去与其说像音乐剧,更像一张法国情歌歌手的个人叙事性专辑,尽管不太可能成为音乐剧的主流,但是作为另类的新鲜的音乐,已经足够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巴黎圣母院》完全抛弃了交响乐团和深厚的演唱技巧,只是这些都限制在表现主题的比较狭小的范围,而这些为数不多的点缀又正是使整个剧能够表现出一种史诗的沧桑和沉重的部分。
《巴黎圣母院》与传统音乐剧不同的地方还在于,传统音乐剧的故事往往是比较简单的,所以歌曲穿插在其中,把故事情节缓慢地表演出来。而《巴黎圣母院》因为原著的关系,整个故事比较复杂,无法详细表达出来,所以,整部剧中,一首歌就要概括一段时期内发生的事情,显得非常匆忙,每段故事的前因后果几乎完全是一带而过,如果不了解原著,就根本看不懂每一场发生的故事,甚至连时间地点都搞不清楚。这样的匆忙一直到第二幕才开始变缓,故事已经进行了大半,爱斯梅拉达在狱中就成了后半段主要的故事部分。
在《巴黎圣母院》中,演唱者和舞者是分开的,演唱者没有过多肢体语言,几乎很少表演。而舞者帮助歌手表达想表达的思想,并烘托气氛。比如表演军官腓比斯同时爱上了两个女人的内心挣扎时唱着《心痛欲裂》,身后有四位男舞者疯狂舞蹈,非常贴切地表达了他进退两难的心情。还有加西莫多喜爱的三只大钟,他把它们拟人化,这时舞者在每只钟上舞蹈,把钟赋予人性。
《巴黎圣母院》对原著做了相当的改编,省略了原著一些细节,比如爱斯梅拉达的身世,国王对暴动的干涉等内容。不过仍然尊重原著,人物主要性格都没有改变,并进行了一定现代感的深化。但最主要的是,尽管《巴黎圣母院》的布景和服装没有用富丽堂皇的装饰,甚至不是中世纪的哥特风格——相反它非常现代,却很好的把握了原著的感觉。原著中用了相当多的分量去描述巴黎圣母院本身,音乐剧抓住了这一点,因此它并不仅仅只是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的故事,还包括了关于大时代变迁和人性压抑禁锢的内容,而这三者又是在剧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大时代的动荡可以在第一幕开首的《大教堂时代》和第二幕开首的《弗罗伦萨》中找到。两支相同旋律的曲子讲述了中世纪的兴盛和衰亡。《大教堂时代》中作为整个故事叙述者诗人甘果瓦唱道:
大教堂撑起信仰的时代
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人类企图攀及星星的高度
镂刻下自己的事迹
而第二幕的《弗罗伦萨》是甘果瓦和副主教孚罗洛的对唱:
大船纷纷航行
寻找前往印度的航道
马丁路德将重写新约
一个分裂的世界正在破晓
小终会战胜大
文学的地位也将取代建筑
学校课本会战胜教堂训诫
圣经摧毁教堂而人会杀死上帝
关于人性的部分,主要体现在吉普塞人首领的几段讲述流浪人民企求圣母仁慈却被残酷镇压的歌曲,以及孚罗洛与欲望苦苦挣扎的段落。孚罗洛在痛苦煎熬中唱着:你会毁了我,你会毁了我。身边的巨石向他移动,挤压他,他推开,巨石再次挤压,他再次奋力推开。那歌词就在这种挣扎里绝望地一遍遍重复:你会毁了我,你会毁了我。
关于爱情的歌曲自然更是以优美抒情见长。不论是军官腓比斯和未婚妻百合对唱的《钻石的眼眸》,还是腓比斯、孚罗洛与伽西莫多合唱的《美丽佳人》,或是爱斯梅拉达与百合合唱的《君似骄阳》,都相当动听。而录影带版本的伽西莫多由加拿大歌手卡鲁扮演,那种嘶哑浑厚的嗓音唱出对爱斯梅拉达感情的《愚人教皇》、《以我居所为家》和《舞吧,爱斯梅拉达》,特别是最后一首《舞吧,爱斯梅拉达》:
当时光流转
有一天人们会在地底发现
两具缠抱的骨骸
向整个宇宙宣告
伽西莫多如何深爱着
吉普塞女郎爱斯梅拉达
上帝将他造得如此丑陋
就是为了帮他(上帝)背负十字架
同样还有他唱的《钟》,他唱出三只钟敲响不同的含义,充满了爱怜,最后却孤独而悲哀地说:这些永远是在为别人而敲。
完全没有玩弄嗓音技巧的平实,每一句歌词都仿佛自内心发出,更是格外打动。
整部音乐剧道具设计也很独特,比如爱斯梅拉达处以绞刑的时候真的被吊在半空,舞台上最重要的象征巴黎圣母院的几块怪兽巨石由人在内部操纵移动(注意看会发现石头的四面都有一个伪装成裂痕的了望口)。还有最后孚罗洛的死,他应该是被伽西莫多从顶楼推下去摔死,但是舞台剧无法表现,所以设计成他从顶楼楼梯翻滚而下,作为背景的墙上每一个窗口在他滚下的时候灯光闪亮,最后扑倒在圣母院墙外。
总之,每一个细节都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去表现。
其实,说了这么多,最重要的还是:它好看,它好听。根本上,这才是《巴黎圣母院》值得一看再看的原因。
Ⅵ 电影《巴黎圣母院》中演员
Esmeralda Lesley-Anne Down
Quasimodo Anthony Hopkins
Claude Frollo Derek Jacobi
Clopin Trouillefou David Suchet
Pierre Gringoire Gerry Sundquist
Phillipe Tim Pigott-Smith
Jacques Charmolue John Gielgud
Captain Phoebus Robert Powell
Magistrate at Esmeralda's trial Nigel Hawthorne
Bishop of Paris Roland Culver
Simone Rosalie Crutchley
Tavernkeeper David Kelly
Albert Joseph Blatchley
Coppenhole Dave Hill
Judge Donald Eccles
Commerce Timothy Bateson
Ⅶ 美国电影巴黎圣母院中艾丝美拉达扮演者
电影:《巴黎圣母院》
角色:艾丝美拉达(Esmeralda)
演员:莱斯利-安·唐恩(Lesley-Anne Down)
中文名:莱斯利-安·唐恩
英文名:Lesley-Anne Down
出生日期:1954-03-17
星座:双鱼座
出生地:英国伦敦旺兹沃思
职业:演员
其他影视作品:
《赦免》(2015) 饰 Zvetlana
《闹鬼黑屋》(2014) 饰 Lilian
《国王卫队》(2000) 饰 Queen Beatrice
《魔诫奇兵第三集》(1996) 饰 Morgana
《烈火战警》(1995) 饰 Anna Novacek
《猛龙怪客5》(1994) 饰 Olivia Regent
《凯旋门 Arch of triumph 》(1984) 饰 Joan Madou
《小夜曲 A Little Night Music》 (1977) 饰 Anne Egerman
《汉诺瓦街 Hanover Street》 (1979) 饰 Margaret Sellinger
《NOMADS》 (1986) 饰 Flax
《战略突击手 The Secret Agent Club》 (1996) 饰 Eve
Ⅷ 巴黎圣母院原版电影演员表
巴黎圣母院原版电影演员表
本片改编自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同名巨著,讲述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与吉普赛姑娘埃斯梅拉达之间奇特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
Ⅸ 电影巴黎圣母院结局
卡西莫多躺在已死去的爱丝米拉达身边睡去,静静等待死亡
Ⅹ 巴黎圣母院电影演员表
巴黎圣母院
主演: 吉娜·劳洛勃丽吉达 / 安东尼·奎恩 / 让·达奈 / 阿兰·盖音
类型: 剧情 / 历史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1956-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