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第五代导演的电影风格
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第五代”影片也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正如陈凯歌所言: “我们的感情是深挚而复杂的,难以用言语一丝一缕地表述清楚。它是一种思前想后而产生的又悲又喜的情绪,是一种纵横古今的历史感和责任感,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我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使这种信念和情感得以抒发”(陈凯歌〈怀着深挚的赤子之爱〉〈电影艺术参考资料〉1984年第15期
陈凯歌
第五代的发轫之作是张军钊1983年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的《一个和八个》。第五代电影导演的崛起被认为是以影片《黄土地》为标志。代表作有陈凯歌的《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霸王别姬》;张艺谋的《红高粱》(让国内外观众、评论界集体大惊失色的处女作)、《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我的父亲母亲》、《英雄》;冯小刚的《甲方乙方》(1997)、《不见不散》(1998)、《没完没了》(1999)、《一声叹息》(2000)、《集结号》、《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田壮壮的《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蓝风筝》;吴子牛的《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李少红的《红粉》、《恋爱中的宝贝》;黄建新的《黑炮事件》、《站直喽,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何平的《双旗镇刀客》、《天地英雄》、霍建起的《那人那山那狗》、《暖》;宁瀛的《找乐》、《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六代:
他们大多出生于60~70年代,基本上没有受过“文革”的影响,即使受到一些,也只是孩提时代的印象性记忆,并不存在受到压抑的切肤之痛;中学时代至长大成人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旧体制、旧观念的消融与崩溃,各种新潮思想、观念的发生与建立,伴随着他们成长,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他们遭遇了在80~90年代经济转轨给社会带来的剧痛,同时也经历了电影从所谓神圣的艺术走入日常生活,还原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的无奈。代表导演包括张元、陆川、王小帅、娄烨、王超、路学长、管虎、贾樟柯、何建军、王全安、李杨、刘冰鉴、王一持、李欣、宁浩、张海洋等。他们要么极度追求影象本体,要么偏执于写实形态、关注草根人群,要么坚定的走在商业路线上,几乎难以象“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所以,他们是抗拒归纳的一代。典型特征是“叛逆与反思”。
这一群体成长于经济复苏的改革开放年代,此时正值中国建设市场经济初期,他们在相对开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并接触到大量国外电影理论。第六代亲身感受到经济体制的转轨给中国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所带来的重大变动,经历了电影从神圣的艺术走入寻常生活,成为一种文化产品的现实过程,所以,他们的观念和作品内容都较前几代导演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影片没有通过制造幻觉的快感向市场妥协,而是更多地关注那些出于禁忌而“不可言说”的社会现实,更显出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真诚。在题材选取上,他们关注当下都市、边缘人物,小偷、妓女、无业青年这些边缘人频繁在影片中亮相;在叙事策略上,他们常常在剧中人物身上融入自己的经历,或多或少带有自传色彩;在影像风格上,他们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形成纪实风格。他们注重以电影为媒介来考察当代都市普通/边缘人的生活状态,新一代青年在历史转型时期的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在他们的镜头下被真实地记录下来。
伴随着1905年中国电影的诞生,从以张石川、郑正秋为代表的“第一代导演”开始,中国的电影导演们不断的进行着各自的导演创作。如今,被人们经常提及的是号称“第五代导演”的张艺谋、陈凯歌们,他们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成为中国电影的执牛耳者,在探索民族大历史与民族心理的结构上,成就了自己的风格。现在,走上导演创作舞台的的“第六代导演”却以他们异与先辈的导演创作,风格迥异的颠覆了老一代的电影规律,他们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怀,他们关注社会百姓人生冷暖,表达小人物内心情感和终极关怀的人文主题,第六代导演的镜头语言较前几代导演更加写实,具有新的纪实美学特征,他们把人物的命运与现实生活紧紧连在一起,作品更有“地气”和“人情味”,从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宁浩导演的《绿草地》、王一持导演的《新一年》到张元的《过年回家》、章明的《巫山云雨》等电影作品中,我们都能深刻体会到一种对生命和人性的礼赞与思考,能立体而鲜活的感受到片中小人物,这些平常百姓的悲喜。如今,国际观众已经把欣赏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当作了解中国新文化,新面貌的窗口,而第六代导演以他们贴近生活,关怀大众的电影创作理念不断的在电影艺术创作中前行,拍摄着反映人性,呼唤真、善、美的电影作品。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贰』 第五代导演的相关点评
第五代导演们创造了中国电影的一代辉煌。它不但全然改观了中国电影传统的历史面貌,更完成了中国电影人几十年的宿愿,实现了中国电影与世界的同步接轨,成就了“矗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电影先辈们早年的梦想,他们的崛起,预示了中国电影的未来和希望。是他们让中国电影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市场,打造了中国电影的艺术新风气。我相信,只要中国的电影导演们为着自己的理想,为了中国的电影事业而不断地奋斗着,终有一天我们可以将电影的精英文化因素融入大众的文化主流中,中国的“好莱坞”并不遥远!
陈凯歌导演的《无极》被胡戈的“无稽”胡搞一通时,我们不由自主的又想到了中国电影界的骄傲——第五代导演。
1978年5月,北京电影学院恢复招生。9月,78级的153名新生分别进入电影学院的导演系、表演系、摄影系、美术系和录音系。1982年7月,“78班”毕业。1983年,《一个和八个》拍竣。1984年,《黄土地》问世。“第五代电影”由此隆重登场。第五代导演是成长于乱世的一代。可以说他们是文革的“产物”,他们的青少年时代有十年被深深地打上了文革的烙印,也是这一段经历造成了他们在前10年15年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耿耿于怀的电影表述。在新时期以前的一个长时期内,电影作为政治的工具或附庸,它的形式、语言等特殊艺术规律,都不予以重视,艺术家独立的审美个性,处于受钳制状态,陈陈相因,习以为常,几近麻木的边缘。从1983年发端,短短四、五年间,这群第五代新人,以一种从刻板的艺术模式里突围而出的锐气,创作了曾引起世界瞩目的《黄土地》、《盗马贼》、《黑炮事件》、《红高粱》、《晚钟》等树一代新风的“新电影”。他们在前辈艺术创新的基础上,近一步探索电影自身的表现潜能,构成一种以声画表意为主的全新的电影形态。他们视野开阔,思想开放,强调创作的个性化,运用独特的电影造型语言,表现现实与历史生活中的纷繁现象与深层哲理,力图使影片达到更大的认识价值与艺术魅力,并希望观众能认同他们的审美观,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辨领域。他们具有独特的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象征性、寓言式、民俗仪式化、黄河、黄土高原和对民族性格的思考,其影片亦烙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人文色彩。
第五代导演在商业片的道路上走的似乎并不是一帆风顺,有的影评家甚至已经开始指责他们无法在引领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他们的前期电影例如:《黄土地》、《红高粱》、《霸王别姬》等等,都在世界电影节上获得了嘉奖,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可是,在向商业化的道路转变时,却鲜见他们的电影再拿奖。比如最近几年的作品:《英雄》、《十面埋伏》、《刺秦》等,虽然追求了场面、效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增加了大量的电影特效,然而其取得的效果似乎总是让人觉得“美中不足”。这也许是当今中国大陆导演的一个怪圈:有了票房却没有了“深度”,而有“深度”时却又无法保证票房。直到凯歌雄心勃勃的《无极》被胡戈的一个“血馒头”砸的粉碎的时候,个性思考与票房压力的矛盾达到一个顶峰!导演拍片受到的来自方方面面的制约,既要考虑如何说故事,又要考虑形成自己的风格,既要考虑控制成本预算,又要考虑是否能迎合大众的口味,取得较好的票房成绩。虽然在自己的个性风格与商业运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隔阂”,但是中国的第五代电影导演人始终没有放弃对电影的追求与探索,他们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努力不断地推动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前进。导演们在新的艺术探索中既保持了以前的艺术个性,又打破传统电影的叙事方式,靠塑造典型形象来表达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同时又努力走出前期创作中顽强追求个人思想意念与情感体验的路子,体现出这一代导演在价值观念上的转移与重构,显示了新的艺术创作动向。这些“探索电影”突破了高层次文化和低层次文化的界限;汲取了传统现实主义的某些长处,又保留了现代主义的可取之处;拽回了电影的商业性,扬弃了传统电影的单纯浅薄和现代主义电影的艰深晦涩。使“国产”电影不断地上升到一个有一个新的高度,为世人所接受。
『叁』 第五代电影导演的作品有什么特色拜托各位大神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在“第五代导演”这一群体中,还涌现了其他一些优秀人才,如张军钊、李少红、胡玫、周晓文、宁瀛、刘苗苗等在这一时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中国第五代导演: 电影导演 张艺谋 陈凯歌 黄健中 黄建新 冯小宁 冯小刚 陈国星 赛夫 麦丽斯 陈家林 张元 电视剧导演 张绍林 潘霞 宋昭 杨阳 纪录片导演 萧同庆 严冬 陈小卿 吴文光 洪宇 魏斌 童宁 张元 徐小惠 电视专题导演 吴小中 张涛 李卓玉 徐小惠 张越 洪眉 柯伟兵 短片(广告\\MTV\\片头)导演 郑浩 李耕 耿英杰 吴尔善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以陈怀皑、 桑弧、崔嵬为代表。 谢晋、谢铁骊是中国第三代导演,他们的电影片段被一幕一幕地重现在大屏幕上,很多老一辈的电影人都看得热泪盈眶。 第四代:黄蜀芹、谢飞、滕文骥
『肆』 结合具体影片谈谈第五代电影与第四代电影有何区别
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变革的重任,便是在它的重压下死于荒野”。中国电影史上的第四第五代导演就是处在重大的社会变革中,在狭窄的时代缝隙中为思索生存和寻求发展而痛苦挣扎探索着。
1. 历史遭遇和社会环境的差异
“第四代”导演刚入学院的时候,正是世界电影处于以法国“新浪潮”为代表的大变革时期。他们所接受的是世界电影艺术中最先进的东西;但是,这种接受只是一种储存,二十年后,他们才得到实践的机会。而这时无论在中国的社会政治史、还是文化史上,也都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未死方生的时代,他们的生活与生命充塞着社会历史的大事件,他们的“个性”无法凸现于整齐划一的社会构形,他们遭遇着历史的遭遇,以丰富的人生阅历讲述着自己生活的时代。“第五代”导演比其幸运之处在于他们从一入校就赶上了世界性的新浪潮的冲击,适逢技术革命和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他们的青年时代大都在“知青”生活中度过,“十年浩劫”对他们的政治信仰、人生信念、知识结构、情绪结构都是一次空前的浩劫和考验。80年代初他们开始进入创作的起点就很高,不仅有世界先进电影语言革新运动,也有三四代导演探索的成果和科学总结为参照。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与社会的背景下,决定了四五代导演在共同的总体追求之下拥有了各自独特明显的差异。
2. 主体意识与艺术风格的差异
“第四代”导演,在个人气质上属于传统的开放式,有较强的忧患意识、深沉淳朴的品性以及理想化色彩,在艺术上追求现实主义基础上的浪漫主义。他们贡献于影坛的是一种艺术氛围,忧伤而又欣悦,表现在电影艺术中则是一种优雅而纤弱的清纯。对于风格——个人风格、造型风格的热烈追求,决定了第四代导演的银幕观念不是对现实的无遮挡式的显现,而是对现实表述中一种重构式的阻断;决定了他们所关注的不是“物质世界的复原”,而是精神现实的延续,是灵魂对于自我的拯救。“第五代”导演则是以其独特的经历,严酷的现实,冶炼了他们少幻想、多思考、冷漠、峻拔的个性,在主体意识高扬的理论思潮和创作思潮中,他们特别注重主体意识的抒发,将情绪、意念诉诸银幕形象,于奇特的造型之中作历史和人生的深沉反思,开掘创造了独特的电影艺术语言。第五代不满于老一代的传统。追求自己的个性表达,力求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新的诠释——即要求使自我意识和个性化的审美观念得到最权威的表达。最能体现第五代主体意识觉醒和高扬的标志是以《黄土地》为代表的几部具有鲜明象征性特征的电影的出现,这构成了新时期电影多元化浪潮中的一个奇峰,电影《黄土地》在主题的象征性,语言的造型性,风格的绘画性等方面的绝妙运用,表现了第五代导演把创新意识、审美意识、文化意识等主体意识特征有机结合的智慧和超前。
第四代的影片展现了一种更为深刻、持久的通俗版的人道主义社会理想,表现了对人——个人、历史中的个人命运的空前的关注。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倾向于“折射”,即其表达方式不具有直接的自传性质,影片中人物的经历、命运与导演本人可能大相径庭,但他们仍带有导演本人的标志,他们反映了导演的趣味、爱好,乃至社会观念、信仰等等。比如张艺谋的《红高粱》中浓重的酒神精神,就是人的内在精神与情绪的折射与外化。
3. 电影观念与创作观念的差异
电影观念是对电影的特性的认识、对电影和其他艺术的关系的认识。中国电影真正的冲击,不仅仅在电影语言的层面,而是它们所反映出来的新的电影观念。一开始,中国电影以第四代导演为代表,主要围绕着电影的真实性问题,更多地受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致力于探讨长镜头的时空连续和景深镜头的纵深调度,把真实性看作电影创作的基本的审美追求。这一代导演的思想观念限制了他们在经验上进一步深入的可能,一旦真正直面人生,长镜头也好,景深镜头也好,对认识的深化而言就显出了作为电影语言技巧的肤浅的一面。他们还习惯于代表一个时代去发言,习惯于站在过去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去作被动的诠释,也习惯于停留在追求一种农业社会的理想,对贫穷的山村表现了更大的亲和力,充满了回归的激情。这正是第四代导演不可能最终完成电影观念更新任务的根本原因。
当第五代导演起步的时候,中国的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正在逐步深入,反思历史成了当时主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第五代导演开始把注意力一方面转向文化和历史,试图表达哲理的沉思;另一方面转向个人,转向内心和精神生活的层面,以个人和环境的冲突来取代性格之间的冲突。于是对生活化、真实性的追求不再有他们前辈那么高涨的热情了,反倒更讲究影像的概括力和造型的冲击力。第五代导演接受巴赞真实美学的影响,也便从强调外部真实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转向了强调内心真实的法国新浪潮电影。第五代导演鲜明的创作特色为众人所瞩目,这使得其作品的思想意识不是那么直白和单一,情节表意层面、影像表意层面,表层意义,深层的象征,隐喻意义均交相辉映,主题在这种情况下仅显得暧昧多义了。
4. 语言实践与表现手段的差异
四五代导演在电影语言的叙述方式,镜头运用的理论实践,电影造型手段以及新的表现领域的探索和突破为新时期中国电影注入最活跃的因素和勃勃生机。第四代导演特别重视风格元素与空间造型元素的运用,他们要借助风格与造型来构筑一种新的话语与新的符号秩序,要借助风格与造型将时间与历史悬置在心灵的低回之中,使他们讲一些关于“自我”的故事。第四代把电影从戏剧、小说和诗中分离出来,充分发挥电影艺术时空的极大自由度,调动起光影、色调、声音、画面、节奏等一系列表现手段,创造一种视听综合的“交响乐”式的电影艺术。他们创造意识流手法,隐喻、象征等新颖独特的电影语言将生活的流动感,情绪的连续性诉诸视觉和听觉形象之上,造成了一种清新流畅、自然别致的银幕效果。比如利用彩色和黑白穿插的表现手法,用色彩参与创作的电影语汇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电影《小花》就是如此,色彩的妙用在现代电影中已经远不是再现生活的五颜六色,而是作为一种心理情绪、心理感觉的外化。
说起对电影语言、表现手段的突破,不能不提到中国第五代导演主将之一陈凯歌执导的《黄土地》。这部影片在某种程度上是突破的典型范例,它打破了戏剧化的传统结构模式,而采用了情绪化的结构。正如陈凯歌自己所说的:“影片在剧情构筑上,刻意避开激烈的矛盾冲突,力求戏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像生活本身那样平淡无奇”。因此在该片中的传统保守势力与追求新生活的年轻人的冲突是在温暖柔和的气氛中进行的,翠巧所面对的不是狭义的社会恶势力,而是养育她的人民中那种平静的、甚至是温暖的愚昧。这种“温柔”使得情节冲突中的矛盾尖锐性被腐蚀掉,却使客观结果的残酷性在加强。第五代导演摒弃旧的“影戏美学”,运用新的美学形式和原则。他们以鲜明的主体意识,在银幕上张扬个性,追求完满。他们崇尚纪实性与意念性相结合的“意象美学”,但在一定程度上过于追求影像造型的独特表意功能,从而增加了人们对其“缺乏”叙事能力的指责。第五代导演以其心理化著称,但他们的心理化更较少自我表现,而偏重于正常人正常的心理活动,包括理性活动与非理性活动,但以理性活动为主线。“第五代”作品其实更重在中国传统的意在言外。
小结:“第四代”导演和“第五代”导演仿佛两代人的共名,界定时间的概念,而事实上在特定的历史长河中,意义远远不仅于此,从一个创作群体的发展角度看,总是会分解终结,进而走向个性化或新的群体。因此,尽管在中国电影史上所谓的“第四代”和“第五代”已经终结,但这两代留下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宝贵经验财富已经成为新的创作个体和群体不可或缺的知识积累和丰富底蕴,他们在中国新时期电影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和抹杀的。
『伍』 比较分析中国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色
第五代导演丰富而广阔的生活阅历,无疑成为其鲜明艺术风格得以形成的丰厚底蕴,也成为了其终生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其对生活广度的体认,对于生活艰辛的感受,对于苦难的认同,皆具有非常的经验。而第六代导演则与第五代导演有着迥然相异的人生经历,他们成长于经济复苏的开放时代,尽管他们没有了第五代丰富的生活阅历,然而其对生命的体验却大为深刻。因此,在对电影艺术创作的理解上也有各自的独到见解,并形成自己的电影艺术创作特色。
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出生于60年代、80年代以后在艺术院校毕业、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为影坛所注目的创作群体。这一批导演,在出道时就有自己的创作理念,其创作也体现出与第五代导演相区别的特点。90年代以来,他们的作品又体现出创作转型的特征。将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加以研究,有助于把握其创作特点与把握中国电影的发展走向。近两年,又有一批毕业于艺术院校的新导演加入这一群体之中,我们不妨把他们称为“后六代”导演。从大的范围看,他们并未形成与第六代导演明显相异的共同特点,即未形成影坛第七代,因此,仍可将他们归入第六代导演行列。
就是这些啊!!!!!!!!!!!!!!!!!!!!!!!!!!
『陆』 中国第五代导演有哪些代表作品以及他们的创作特点是什么
1. 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讲述抗战期间,八路军的文艺工作者顾青从延安到山区采风,寄宿一贫苦的农家。其女儿翠巧因葬母和为弟弟订婚,收了一个年龄比她大很多的男人的彩礼,订了娃娃亲。顾青带来的新生活信息,使翠巧萌发了新的憧憬。这种憧憬,使她最终逃出夫家,夜渡黄河,投奔八路军。《黄土地》的成功在于它仅仅把故事当作外壳,它通过超时空的开拓,抒发了作者对土地、对人民的赤子之情。影片中许多非情节非人物的造型因素,如广阔天垠、气势磅礴的黄土地,安详博大、气象万千的黄河形象,甚至许多风俗民风的描写,例如鼓乐齐鸣的迎亲队伍,150人组成的腰鼓阵,烈日炎炎下的求雨场面,都和人物紧紧结合在一起,成为整个银幕形象的重要构成。影片在摄影、色彩、造型、构图等方面也出了大格,然又无不内蕴深意。《黄土地》以土地、民俗文化与人物的三者统一,以叙事因素、隐喻因素、抒情和哲理的三者统一,表现了陕西高原古朴、苍凉、深厚的民风,表达了创作者对民族特性、农民命运的思考。影片获1985年金鸡奖最佳摄影奖;获1985年瑞士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等6项国际奖。 2. 这时期被称为"探索电影"的还有陈凯歌导演的《孩子王》、吴子牛导演的《喋血黑谷》、田壮壮导演的《猎场扎撒》、《盗马贼》等。 3. 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家的艺术探索更趋多元化。陈凯歌拍出大异于以往风格的《霸王别姬》。影片借助于几位京剧演员人生、命运的曲折展现对人的生存理想与现实存在着的永恒矛盾做了哲理的探索与阐释。影片因其娴熟的艺术技巧及内蕴的丰厚的东方化的人文主题获法国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等8项国际奖。
张艺谋 张艺谋(1951- )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最初担任摄影。他在《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中的摄影,以追求画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征性,而广受赞誉。1981年独立执导《红高梁》,之后连续导演了《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等作品。几乎所有作品都入围国际重要电影节,有的获大奖。张艺谋的作品的突出特点,是那种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张艺谋电影在风格和语言上不断探索、创新,代表了新的电影潮流的崛起。 张艺谋导演的影片: 1. 八十年代末期以后,中国电影市场的急剧变化,使得曲高和寡的"探索片"难以为继。中国的中、青年导演在艺术追求上走向分化。部分导演拍出了探索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影片。其中,黄建新导演的《黑炮事件》、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是最有代表意义的作品。《红高粱》以崭新的艺术形式,描绘了中国二、三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影片的剧情构成极具戏剧性,通过人物塑造赞美生命的自由。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情节曲折跌宕,出人意料之外,但其电影语言又是"探索片"所固有的。明快、紧凑、张驰有度的节奏,画面、色彩、光线及其所构成的视觉形象,生动,浓烈。 影片获1988年第8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获1988年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获1988年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熊奖等8项国际奖。 2. 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家的艺术探索更趋多元化。张艺谋拍出了完整纪实风格的《秋菊打官司》。影片借一个"民告官"的故事,赞颂了小人物的自尊、自强、自信,赞颂了法制观念的觉醒。影片获1993年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1994年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并获意大利第14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等3项国际奖。
吴子牛 吴子牛(1953- )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吴子牛的代表作基本都是属于战争题材的作品。其中有《喋血黑谷》、《晚钟》、《欢乐英雄》、《阴阳界》、《南京大屠杀》。吴子牛创作的一个重大特色,便是对战争的思考。战争与人的关系,消洱战争,呼唤和平,是他创作的母题。在《喋血黑谷》中展现的是战争氛围中面临生死的心灵搏斗;《晚钟》则以人性的真诚,抚摸着战争给一切人留下的累累伤痕;《南京大屠杀》也不单纯的去写日本侵略者的残酷,而是贯注了在这场战争中,中日两国人民都是受害者、从人性高度俯瞰战争的立意。 吴子牛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在外观的严峻、粗犷中,蕴含情感的绵绵细流,深沉、凝重,充溢真诚与诗情。他的大多数影片均获得国际、国内的奖项。 吴子牛导演的影片: 军事题材巨片有1995年叶大鹰导演的《红樱桃》和吴子牛导演的《南京大屠杀》。这两部影片都以反法西斯战争为主题,它们的共同点是将战争作为背景,着力于写战争中人的命运,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与难以弥合的心灵创伤。 (1977-1997),这时期被称为"探索电影"的还有陈凯歌导演的《孩子王》、吴子牛导演的《喋血黑谷》、田壮壮导演的《猎场扎撒》、《盗马贼》等。
田壮壮 田壮壮(1952- ) 于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先后执导影片《九月》、《猎场扎撒》、《盗马贼》。田壮壮创作的突出特点是影片对人的心灵,对大自然的关注。《猎场扎撒》中对朴素淳厚的蒙古族习俗的歌颂,对辽阔壮美的大自然景观的展现,表现了创作者心目中天、地、人之间和谐、平衡的理想境界。《盗马贼》从人类生存和心理的需要探求了人与宗教、人与自然的关系。田壮壮影片叙事的模糊、哲理的饱满,情感描写的细腻流畅,形成创作上的别具一格,同时也造成与多数观众的疏离。田壮壮后来拍摄的《鼓书艺人》、《摇滚青年》、《大太监李莲英》在影 片风格上有较大改变。 黄建新 黄建新(1954- ) 于198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1985年以处女作《黑炮事件》震动影坛。其后,陆续执导《错位》、《轮回》、《五魁》、《站直罗,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埋伏》等。多部影片在国际国内评奖中获奖。黄建新不同于其他"第五代导演"的创作特点是,他的目光几乎都注目于城市,关注现实,关注青年;影片的主题总是直面人生,表现出对社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影片中的人物往往是生活中普通人,致力于对他们性格、心理的剖析。黄建新的艺术手法朴素、平实、自然、沉稳,注重生活化、写实性,以小见大,以平见奇。自《黑炮事件》开始便有的冷静的幽默与戏谑,一直贯穿于他所有的作品中。他的作品在"第五代导演"中间自成一道风景。
『柒』 为什么感觉中国第五代导演集体没落了,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现在已进入到一个新生代导演的时期,贾樟柯,陆川,管虎,也不乏一些演员转导演的操作,比如吴京,徐峥,陈思诚等人,这批人也操作凶猛,像吴京的《战狼》、《流浪地球》等都步入了几十亿元票房行列,跻身在一线导演的位置。
而陈思诚主攻贺岁片,《唐人街探案》系列已播出2年,俨然是要接棒以贺岁片为主的冯小刚。
不过后浪们再如何驰骋影坛,也没法让观众们忘记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这批第五代导演们。如今他们有的还活跃在影坛贡献佳作,有的逐渐淡出,不时有佳作。
『捌』 第5代导演以及他们的作品,作品风格!
中国电影从1905年到2005年,风风雨雨走过了整整100年。这当中出现过一些转瞬即逝的碎片,但也留下了许多可以回顾的经典片段。可惜在现代豪华的影院中已经很难找到昔日经典影片的影子了,而一部好的影片是让人不想只看一遍的,何况许多中国经典影片还是只闻其名,未见其影呢?
2005年正值中国电影百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抓住这次绝好的机会,你所要做的就是选出你最想看的中国影片,不论影片出品岁月的长短,不论你因为什么而对他们情有独钟,你作主选出你想看到的影片。那么在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巡礼活动中,你就有机会看到你所喜爱的电影,你的这次参与也就可能会为你带来为期一年甚至是一生的精神享受。
如果你喜欢的影片不在名单中,请将影片名填写在“备注”一栏中告诉我们。
中国电影百年巡礼展映影片调查(第5代导演)
你最喜欢哪些影片?(多选)
目前投票情况:
共有 7922 人参加
你最喜欢哪些影片?(多选)
选项 比例 票数
1 《红河谷》(1996年出品/导演冯小宁/主演:邵兵,宁静) 45.24%
7859
2 《爱情麻辣烫》(1997年出品/导演张杨) 30.97%
5380
3 《三毛从军记》(中国/1992年出品/导演张建亚) 11.61%
2017
4 《洗澡》(1999年出品/导演张杨) 6.61%
1149
5 《那山,那人,那狗》(1998年出品/导演霍建起/主演刘烨,滕汝骏) 2.50%
434
6 《黄河绝恋》(1999年出品/导演冯小宁/主演宁静,波尔) 2.15%
374
7 《霸王别姬》(1994年出品/导演陈凯歌/主演张丰毅,张国荣,巩俐) 0.23%
40
8 《风月》(1996年出品/导演陈凯歌/主演张国荣,巩俐,林建华,周迅) 0.22%
38
9 《我的父亲母亲》(1999年出品/导演张艺谋) 0.09%
16
10 《站直了,别趴下》(1992年出品/导演黄建新/主演牛振华) 0.09%
15
11 《大红灯笼高高挂》(1992年出品/彩色/有声/导演张艺谋) 0.09%
15
12 《菊豆》 (1990年出品/导演张艺谋) 0.07%
13
13 《阳光灿烂的日子》 (1995年出品/导演姜文) 0.03%
6
14 《李莲英》(1990年出品/导演田壮壮/主演:姜文,刘晓庆) 0.03%
5
15 《新龙门客栈》(1992年出品/导演徐克,李惠成/主演张曼玉, 林青霞,梁家辉) 0.02%
3
16 《清凉寺钟声》(1991年出品/导演谢晋/主演:尤勇、濮存昕) 0.01%
2
17 《说好不分手》(1999年出品/导演傅靖生,费明/主演陶虹,濮存昕,许晴) 0.01%
2
18 《有话好好说》(1996年出品/导演张艺谋) 0.01%
2
19 《人约黄昏》(1995年出品/导演陈逸飞/编剧吴思远/主演:梁家辉) 0.01%
1
20 《九香》(1995年出品/导演孙沙/主演宋春丽) 0.01%
1
21 《一个都不能少》(1998年出品/导演张艺谋) 0.01%
1
22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5年出品/导演张艺谋/主演:巩俐,李保田) 0.00%
0
23 《我血我情》(1997年出品/导演李欣/主演:伊能静/“第六代导演”影片) 0.00%
0
24 《甲方乙方》(1997年出品/导演冯小刚/主演葛尤,刘蓓) 0.00%
0
25 《南海十三郎》(1996年出品/导演高志森) 0.00%
0
26 《大撒把》(1992年出品/导演夏刚/男主角葛优,徐帆) 0.00%
0
27 《大决战:平津战役》(1992年出品/导演:韦廉,李俊) 0.00%
0
28 《大决战:淮海战役》(1991年出品/导演:李俊,蔡继谓) 0.00%
0
29 《大决战:辽沈战役》(1991年出品/导演:杨光远,李俊) 0.00%
0
30 《红灯停,绿灯行》(1995年出品/导演:黄建新,杨亚洲) 0.00%
0
31 《青春无悔》(1991年出品/导演周晓文/主演张丰毅,石兰) 0.00%
0
32 《过年回家》(1999年出品/导演张元) 0.00%
0
33 《双旗镇刀客》(1990年出品/导演何平/主演:王刚,孙海英) 0.00%
0
34 《天生胆小》(1994年出品/编剧冯小刚/主演葛尤,谢园 0.00%
0
35 《益西卓玛》(1999年出品/导演谢飞) 0.00%
0
36 《不见不散》(1998年出品/导演冯小刚/主演徐帆,葛优) 0.00%
0
37 《心香》(1992年出品/导演孙周) 0.00%
0
38 《背靠背脸对脸》(1994年出品/导演黄建新) 0.00%
0
39 《漂亮妈妈》(1999年出品/导演孙周/主演巩俐) 0.00%
0
40 《凤凰琴》(1993年出品/导演何群/主演李保田) 0.00%
0
41 《头发乱了》(1994年出品/导演管虎/主演耿乐,孔琳) 0.00%
0
42 《红粉》(1995年出品/导演李少红) 0.00%
0
43 《荆轲刺秦王》(1998年出品/导演陈凯歌) 0.00%
0
44 《秦颂》(1996年出品/导演陈凯歌) 0.00%
『玖』 关于 第五代导演的导演风格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说。 说的专业一点
导演的风格会决定电影的风格 不应该分开说 要联系在一起 一般都是导演影响了这部电影的风格 很少是电影影响导演风格的 你可以分开说 最后在整合到一起 可能导演会应为电影而改变下自己的风格
『拾』 谈谈第五代导演对中国电影格局的影响
第五代导演丰富而广阔的生活阅历,无疑成为其鲜明艺术风格得以形成的丰厚底蕴,也成为了其终生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其对生活广度的体认,对于生活艰辛的感受,对于苦难的认同,皆具有非常的经验。而第六代导演则与第五代导演有着迥然相异的人生经历,他们成长于经济复苏的开放时代,尽管他们没有了第五代丰富的生活阅历,然而其对生命的体验却大为深刻。因此,在对电影艺术创作的理解上也有各自的独到见解,并形成自己的电影艺术创作特色。 而第六代的理论背景非常复杂。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正是国外各种理论思潮在中国大陆走马灯似的风行之时:人道主义、存在主义、女权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符号学理论……各种理论对这一代人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接触了巴赞的长镜头理论、胡塞尔的现象学等理论。因此,在他们的作品当中,这些理论广泛的运用便形成了他们独特创作的特色。打破了传统的电影形式;打碎故事的叙述性;割裂剧情的连贯性;甚至肢解了音效和构图。 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纪实性:贾樟柯曾经说过:“我是比较偏爱纪实美学,这不是说我们这个时代只能用纪实的方法才能表现,也不是说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只能用纪实才能表达。我一直觉得纪实是最贴近电影本体的方法,透过纪实的方法能够看到真正的电影之美。所谓电影之美就是电影本体透露出来的美感,就好像绘画要研究材料一样,电影这种材料最有特点的就是纪实性,巴赞、克拉考尔几十年前就这样说过,但是具体到每一位导演,需要一个选择的过程,而我选择了纪实。”如影片《小武》,贾樟柯将一段冰冷的现实塞进胶片盒,该段现实图景是社会底层中国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他记录了历史。 二、声音的现场录制:热辣辣混沌沌未经任何修饰的污浊音响,使故事真正的回归到现实生活当中来了,都是我们熟悉的声音。 三、长镜头的应用:《小武》的创举之一是长镜头的应用突破了中国电影的历史纪录,“宿舍谈情”、“澡堂唱歌”、“炕头对话”、“街头围观”等几组长镜头,证实了这样一条真理:没有什么能比生活本身更有戏剧性更具感染力,什么挖掘提炼什么合理剪裁什么场面调度,都是骗人的东西!现实主义不需要这个! 四、非职业演员使用:为什么非职业演员做得很好?因为他们演的是自己,或者说他们根本不用去“演”,从而一点一滴地透露着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况。 第六代导演年轻有为,他们有的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影坛的中坚力量,因此我们期待他们能够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我想,如果没有自由的意志、批判的勇气、创新的精神,也就没有现在的第六代“青年导演”。 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家的艺术探索更趋多元化。陈凯歌拍出大异于以往风格的《霸王别姬》。影片借助于几位京剧演员人生、命运的曲折展现对人的生存理想与现实存在着的永恒矛盾做了哲理的探索与阐释。影片因其娴熟的艺术技巧及内蕴的丰厚的东方化的人文主题获法国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等8项国际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