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参演人物 > 一次别离电影导演

一次别离电影导演

发布时间:2021-07-23 08:54:13

Ⅰ 伊朗电影 别离 剧情解析

Termeh和Razieh的女儿一起玩桌上足球,生活在一个用童话与课本堆砌出的世界里。当她们的父母不约而同地选择用说谎来应对时。

她们被迫承担起了不该由她们承担的重负,保守着一个昏暗浑浊的秘密,她们成了各自父母沉默的同谋。而后,Termeh迫不得已在法官面前不动声色地帮着父亲圆谎,转眼又在汽车后座上泪流满面。她的童年时代从此崩塌,而在它的废墟之上隐约出现了一个不可捉摸的成人世界。

(1)一次别离电影导演扩展阅读

《别离》演员

1、蕾拉·哈塔米饰演西敏

1972年10月1日出生于伊朗,伊朗电影演员,代表作《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并因此荣获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女演员。

蕾拉·哈塔米是伊朗导演阿里·哈塔米(1944-1996)和演员Zari Khoshkam的女儿。她的丈夫是演员 Ali Mosaffa。

2、佩曼·莫阿迪饰演纳德

在2000年后期初涉剧本创作,由此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他曾担任多部伊朗电影的编剧。2009年,在阿斯哈·法哈蒂的电影《关于伊丽》(2009)中莫阿迪开启了他的演艺生涯。两年后,他凭借电影《一次别离》(2011)中的主要角色纳德一角的精彩表演。

Ⅱ 《一次别离》里面,钱到底是谁了

钱是给搬家具的人,在卖钢琴的时候妈妈补贴给搬运工一层楼的搬运费的时候,搬运工说没有零钱,然后妈妈回房间去找零钱,之后爸爸就是说那扎钱被偷了一部分,实际是妈妈用了。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是由阿斯哈·法哈蒂执导,蕾拉·哈塔米、佩曼·莫阿迪、萨蕾·巴亚特等人主演的剧情片。于2011年2月15日德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一对准备离婚的夫妻纳德和西敏,面对瘫痪在床的老父亲、流产的女钟点工等诸多问题,他们在道德与法律的纠结中痛苦挣扎的故事。

(2)一次别离电影导演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1、蕾拉·哈塔米饰演西敏,为了女儿的前途,她决定带着女儿特梅和丈夫纳德离开伊朗,这一决定遭到纳德的反对。不久,西敏接到女儿特梅打来的电话,才知道纳德因瑞茨摔下楼梯导致的意外流产面临谋杀罪的指控。迫于无奈,西敏将纳德父亲以及特梅接到自己的娘家暂住。

2、佩曼·莫阿迪饰演纳德,西敏的丈夫,繁忙的上班族。因为担心年迈且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无人照料,他拒绝了妻子提出的移民的要求。夫妻二人因为父亲的问题僵持着,西敏搬回娘家,家中只剩下纳德和女儿特梅。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再加上照顾父亲的重担,纳德处于崩溃的边缘。

Ⅲ 如何评价《一次别离》这部影片

在伊朗电影《一次别离》中,导演阿斯哈·法哈蒂让两个主角一开场便直面镜头,在争吵中各自申诉离婚的理由。这时候,观众被迫占据了法官的视角。也就是说,导演一开始就让观众做好了卷入一场“民事纠纷”的心理准备,并且要求观众对“纠纷”像法官一样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这场纠纷发端于:西敏决定要带女儿特梅移民,却遭到丈夫纳德的拒绝,因为他坚持留下来自己照顾痴呆的父亲。另一个纠纷也由此引起:纳德不得不雇保姆瑞茨照顾父亲,他们之间却因为失职和怀疑而发生推搡,瑞茨流产,原本就已焦头烂额的纳德不得不再次在法庭上为自己辩白,直面各种困境和考验。

于是,一场纠纷从家庭内部开始向家庭外部、不同阶层之间、文化差异之间蔓延,同时也改变着原来家庭内部的关系。一个意外,像一个突然出现的漩涡一样,让不同性格和生活理念的人物在原本平静的日常生活中突然发生激烈碰撞。

在某种程度上,《一次别离》几乎是现实主义电影的一个完美样本:镜头对准身边的普通人,实景拍摄,自然光效,用质朴的旁观者视角(大量肩扛式镜头)贴近而不动声色地记录事件,同时洞悉每个人物的真实困境以及人与人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把大量日常生活的要素和情境升华为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与多数伊朗电影的非戏剧化叙事不同,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在这部电影中展现了在日常生活语境中塑造人物、编织故事的非凡叙事才能。这部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都鲜明而独特。

男主角纳德固执己见,坚持原则,在移民和照顾父亲的选择上他从没犹豫过,不该给的小费他会让女儿重新要回来。然而,在后续的一系列的事件中,纳德却多次挣扎了:他想打赢官司避免牢狱之灾以便照顾家人,但又希望向女儿保持真诚的人格形象;他不想用钱来最后解决问题,但又不想因自己的固执而失去女儿。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在重重生活压力下艰难地忠于自己的家庭责任、艰难地试着妥协,对别人不免有点冷漠和粗暴的中产阶级男性形象,真实而复杂。

相比之下,女主角西敏显得灵活通达,易于沟通,也善于用钱来解决问题(比如在搬钢琴的小事上)。她面临的基本困境是:她向往更好的生活,希望女儿有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然而由于丈夫纳德的固执她必须要付出离婚的代价。她必须在签证过期前,争取丈夫和女儿或女儿一个人跟她一起移民,或者她自己放弃移民,而突发的“流产纠纷”正为她提供了最后一次争取的机会。
对女儿特梅来说,和母亲一起移民还是跟父亲一起留在伊朗,或者别的选择,她必须做出自己艰难的决定。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纠纷后,在特梅眼中,父母其实都做了错误的事情:父亲用暴力和怀疑、谎言伤害了瑞茨和她的家庭,而母亲用金钱伤害了瑞茨的信仰和家庭。

特梅最后的选择,不只是在父母中间二选一,更是是两种生活方式中(国外的、本土的)的选择,更是要对整个事件给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在电影最后一个长镜头中,纳德和西敏在法院的楼道里等待着特梅的决定,电影意味深长地结束于此,仿佛在说:孩子,而不是法官,才是最终的、最重要的判决者。

即使是配角保姆瑞茨和她丈夫的形象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瑞茨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信仰主宰着她的行为。因为身处社会底层而丈夫又欠了一堆债,她不得不瞒着丈夫带着身孕去当临时工赚钱。瑞茨的困境是,她必须在她最需要的金钱的考验下坚持自己的诚信,“有疑虑拿钱就是有罪的”。

而丈夫霍贾德则是一个失业鞋匠,在社会最底层饱受贫困和压抑,脾气暴躁,对司法系统和上层阶级抱有天然的不信任感。忍受着丧子之痛的他一方面渴望着公正和尊严(精神渴求),另一方面需要钱来缓解生存压力。

这些人物塑造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导演法哈蒂充分尊重故事中的每个人物(而不是把他们符号化、道具化),为他们都设置了独特的处境(压力和困境),并让每个人以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观和个性来作出选择。正如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所说,“无论他言说什么,无论他们举止如何,我们了解深层的人物性格的唯一办法,就是看他们在压力之下作出的选择。”

好的人物塑造和好的故事构思常常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法哈蒂的高超之处就在于,他把如此多的鲜明人物(看似)轻松地放进了一个日常故事中,而不借助任何超常因素或宏大理念来完成故事的构建。或者说,导演创造了一个丰满而曲折的故事,在其中的冲突里每一个人的处境都是值得深思和同情的。而且,这些冲突不是宏大的善恶或正邪或是非之间的较量,而是日常生活中琐碎的善之间、或者卑微的挣扎者(常人、自我保护者)之间的对抗。

“设计故事能够测试作家的成熟程度和洞察力,测试他对社会、自然和人心的知识。故事要求有生动的想像力和强有力的分析性思维。”麦基在《故事》中说。

无疑,这部电影显示了法哈蒂对自己的生活世界的独特洞察力。他看到了生活内部不可剔除的各种矛盾和张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深藏的挫败感和压抑感,包括传统和现代的冲突,宗教信仰在不同阶层和人群中的不同影响力,阶层之间的不信任感,维系生活的谎言和对真诚的渴望之间的张力„„而且,他创造出了表达这些洞察的最真诚的故事形式。

法哈蒂说,儿子独自照料痴呆的父亲(据说导演有过类似经历),在浴室中

给他冲澡搓背,突然伏在父亲肩上失声痛哭,这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意象,其中的孤独感和挫折感深深地打动了他,推动着他为这个意象编制出一个动人的故事。

我们可以想象,法哈蒂围绕着这个意象不停地问自己:他为何会独自照顾父亲?他为何会如此哀伤?他的家人发生了什么事?他曾面临怎样的选择?他将如何解决困难?他在这种特殊的生活境遇中会作出什么特殊的举动或冲动?他的生活会变得更糟吗?他所坚持的东西会不会发生变化?他会如何影响或受影响于身边的人?这些被他直接影响着的人又是怎样的人?„„

故事正是在这些真诚的追问中慢慢浮现轮廓的。这些追问中往往深藏着一个导演的独特人生体验和思维方式,也让经验逐渐升华,让日常生活的点滴凝聚进全新的故事形式,迸发出耀眼的光芒。“故事天才——将生活本身创造性地转化为更有力度、更加明确、更富意味的体验。它搜寻出我们日常时光的内在特质,将其重新构建成—个使生活更加丰富的故事。”麦基说。

在影像快餐化时代,我们的眼球多数已经习惯了漏洞百出的虚假故事,它们用玄虚来取代实质,用人工来取代真实,用视觉刺激取代心灵对话。资本的过度介入让影像变得越来越奢华做作,越来越猥琐暴力,电影沦为毫无感染力的资本短期逐利的工具。

当奥斯卡把最佳外语片奖授予《一次别离》时,我们似乎看到即使在这个时代好故事仍然是能“脱颖而出”的,就像麦基的“故事炼金术”仍然是能引起广泛共鸣的,但是这些都不能改变资本和电影的基本游戏,这台疯狂的机器仍然需要用大量劣质故事来喂食,并塑造着我们的文化。

在这个意义上,《一次离别》正是以“明丽素洁的光”深深地打动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观众。法哈蒂用“诚实而强有力的故事”,让一场虚构的冲突具有了直抵人心的光芒,照亮了日常现实。

Ⅳ 一次别离伊朗新电影属于表现主义电影

是纪实主义美学,不是表现主义美学

Ⅳ 一次别离时那个国家的

剧名:一次别离类型:剧情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主演:蕾拉·哈塔米 / 佩曼·莫阿迪 / 沙哈布·侯塞尼 上映时间:2012-11-13
内容简介编辑本段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在凭借《一次别离》获得奥斯卡外语片之后,知名度与日俱增。如今,关于他的新片计划随之公布,他的新片将是一部法语影片,计划今年秋天在法国开机拍摄。新片并非早前宣布的伊朗女孩与北非男孩的爱情故事。具体影片细节还要等待5月的戛纳电影节,当阵容更加完备的时候一同公布。新片为法语影片,并将于今年秋天在法国巴黎开机。
最佳男主角由出演印尼电影《可爱的男人》的多尼·达马拉获得,出演《桃姐》的刘德华和出演《化肥池的女人》的Eugene Domingo 被观众票选最爱男女演员,香港著名女导演许鞍华获得终身成就奖。
主要内容:
西敏想离开伊朗,她要带着自己的丈夫内达和女儿特梅一起离开这个国家。为此,她几乎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但是内达却有自己的打算,他并不是太愿意离开伊朗,他担心自己走了之后,他那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得不到照顾。出于这个考虑,内达决定留下来。

由于纳德的决定让西敏很不爽,她很快就把纳德起诉到法院。她要同自己的丈夫离婚。但是法院驳回了西敏的“无理请求”。离婚不成的西敏离开了家,搬到了自己的父母家。而他们的女儿特梅却决定要和自己的父亲生活在一起,并且希望妈妈能很快就回来和自己同住。
纳德很快就发现自己面临的没有妻子的困境——因为自己也要工作,所以他没有时间照顾父亲,而且分身乏术。无奈之下,他只有雇佣了一个叫做瑞茨的年轻的女钟点工照顾父亲。这个女人是个孕妇,而且她出来工作并没有得到自己丈夫的同意。有一天,当纳德回到家,他不仅发现自己父亲一个人在家,而且还发现老父亲被捆在了桌子上。等到瑞茨回来,纳德狠狠地批评了她一顿。紧接着,愤怒了纳德做出了极端的事情,把事情引向了一个悲剧性的结果——这个结果不仅仅毁掉了纳德的下半生,而且也毁掉了他在女儿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获奖记录:
北京时间2011年2月20日凌晨,第61届柏林电影节上,《别离》获得了本届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大奖,该片的全部男演员和两位女主角还将影帝、影后桂冠一并收入囊中。家庭剧《别离》由于隐含对伊朗社会现状的批判而备受关注。
2011年 第61届 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 阿斯哈·法哈蒂

时间所获奖项获奖人类型2011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最佳影片金熊奖阿斯加·法哈迪获奖2011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最佳男演员银熊奖五人同获获奖2011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最佳女演员银熊奖两人同获获奖2011第58届悉尼国际电影节 最佳影片奖阿斯加·法哈迪获奖2011第29届伊朗曙光国际电影节 最佳导演奖阿斯加·法哈迪获奖2011第29届伊朗曙光国际电影节 最受观众欢迎影片奖阿斯加·法哈迪获奖2011第05届亚太电影大奖 最佳影片阿斯加·法哈迪获奖2011第37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 最佳外语片第二名阿斯加·法哈迪获奖2011第37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 最佳电影剧本

Ⅵ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结局什么意思

结局是开放式结局,导演给出明显的答案,是观众自己想吧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是由阿斯哈·法哈蒂执导,蕾拉·哈塔米、佩曼·莫阿迪、萨蕾·巴亚特等人主演的剧情片。讲述了一对准备离婚的夫妻纳德和西敏,面对瘫痪在床的老父亲、流产的女钟点工等诸多问题,他们在道德与法律的纠结中痛苦挣扎的故事。

Ⅶ 求一篇影评《一次别离》的影评!! 很着急 谢谢了

一、译名的“分离”

英文片名"A Separation"直白地译成“一次别离”似乎是欠妥的,个人觉得译成“分离”或许更为贴切。一来,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在接受采访时也说,“Separation”涵盖了诸多的层面,如何去理解,这个问题需要留给观众自己。"A Separation of...."这个语法结构提供了一种开放性的解读方式,但中文名“一次别离”却隐约有种一锤定音的意味,弱化了电影本身的多重寓意。二来,看完整部电影,你会发觉所谓“别离”并没有太多向过去告别的意思,也并非是一个位于时间轴上的重要节点,而是将各种“分离”全都交织在一个故事中,且无论在哪一层面上,都显示出了一道鲜明的分野与裂痕。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正是试图通过两个不同阶层家庭的碰撞来揭示出这道分野与裂痕的存在。


二、精英与精英的分离

纳德和西敏所组成的中产阶级家庭,显然是伊朗社会中精英的象征。他们有房有车,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体面的工作,负担得起护工和家庭教师的开销。但导演阿斯哈通过开篇那接近4分钟的长镜头,透露出这个中产家庭正遭遇到的解体危机。一反惯例的是,在离婚的当口上,西敏依然承认纳德是一个得体而正派的人。他们唯一的分歧在于,西敏拿到了出国的签证,因为她不愿女儿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至于是何种环境,阿斯哈狡猾地略过不表,点到为止——而纳德不愿离开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老年痴呆的父亲是个明显的隐喻——一个老迈而病入膏肓的祖国。西敏质问纳德,你父亲还认得出你这个儿子么?纳德回答,这又有什么区别呢,我认得出他是我的父亲啊。国家失序的症状之一,便是中产阶级的逃离。离开还是留守,纳德和西敏无疑代表了这一群体中两种截然相反的的观点。颇有意味的是,纳德在法院的长凳上对着女儿Termeh举手起誓时,却不想把身边和他拷在一起的士兵的也牵了起来——选择离开的大可自由地离开,决心留下的却处处为僵硬而强大的体系所掣肘,还有比这更绝妙的讽刺么?


三、 民众与精英的分离

比起精英内部的裂痕,民众与精英之间已然是一道鸿沟。而这也是整部电影着墨最多的部分。

护工Razieh和她的丈夫Hodjat无疑是底层民众的象征。他们在身处精英阶层的纳德和西敏面前,几乎毫无话语权。 Razieh在和纳德的薪资谈判中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所有的努力都在后者的一句“下午之前给我个答复吧,这样我也好找别人”前烟消云散。而她的丈夫,背了一屁股债的Hodjat也只能祭出“如果我干得不错,能不能加点?不满意你可以不付钱。”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对此,隔着玻璃窗的纳德根本不置可否,他只顾提出自己的要求:你明天来吧,带上身份证。

在精英阶层的眼中,Razieh和Hodjat他们,无疑属于一个和自己全然不同的群体。如果我没有遗漏的话,在纳德和西敏的对白中,有意一次也没有出现过Razieh和Hodjat的姓名。对他们来说,民众只是一张张模糊的面孔。其中一场戏是这样的:纳德下班回家,目不直视地称呼Razieh为“女士”,边敷衍着她的问候,边直奔女儿的家庭教师而去,主动打招呼并称对方为“Ghahraii太太”。两相对照,区别立现。另一个更明显的桥段是:纳德的女儿Termeh在法院的走廊里背诵课文:“在萨珊王朝时期,人们被划分为两个阶层:上层特权阶层和普通阶层(the normal class)。”她的外婆立马纠正说,是"普通民众(the normal folks)”。而此时占据镜头的,正是Razieh和Hodjat的女儿,她在一旁鹦鹉学舌地附和着Termeh的背诵。导演的用意再明显不过:分离的阶层观念,不仅是后天的自然演变,更是一种人为的假定和预设。

而在双方的直接交锋中,这种差距更是体现得尤为突出。在法院里,面对纳德和Ghahraii太太条理清晰的反驳,Hodjat只能愤懑地对法官说,“我没什么可失去的了。”然后他指着纳德,“我的问题在于,我没法像他一样能说会道。”他情绪失控,他被判蔑视法庭,可他除了以头撞门之外再无他法。而他的保释担保人,还必须有公务员或企业主的身份才行。其后,Hodjat放弃了在法庭上的言辞争辩,转而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来获取真相。他闯进学校逼迫Ghahraii太太对着《可兰经》起誓,而誓言完成的那一刻便意味着他最后的出路也被堵死。另一边的纳德完全不同,他只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就证明了,他不可能如Razieh所说的那样,把她从门口推落至台阶,因为这根本不可行。此时,在民众与精英分离的背后,还隐含了另一种层面上的分离——宗教信仰和世俗规则之间的分离。而无论从哪种层面上来看,高下立判,胜负已分。

事实如此,在精英阶层面前,普通民众彻底居于被动。平时,他们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而当他们试图抗争时,又完全力不从心。但吊诡之处在于,在纳德的父亲——伊朗国家的象征——患病之后,西敏选择离开;有工作有女儿的纳德无暇顾及,只好选择雇人帮忙;因此恰恰正是沉默而弱势的Razieh担负起了最脏最累那些活。阿斯哈以此完成了一幅无比精确的社会速写。


四、 道德与现实的分离

在事故发生之后,尽管纳德、西敏与Razieh、Hodjat处于相互对立的立场,但他们都在各自道德的约束下被卷入了这场纷争。只不过,一方信守的是传统的宗教道德,另一方遵循的则是世俗世界的法律规则和个人道德。但这还只是一个开端。

Razieh的看护工作受制于宗教道德,在为老人洗澡之前,还需要打电话向宗教权威请教是否可行。在这个一路狂飙的现代世界里,古老的宗教观依然顽强地延续着它的生命力,传统和现代的裂痕也因此日渐彰显。而因为顾忌丈夫Hodjat的感受而不敢坦白车祸实情的Razieh,一边要将这出戏继续演下去,一边又暗暗地受到道德的谴责。这种挣扎一直持续到纳德和西敏愿意出钱赔偿,才触及到她的底线。讽刺的是,她道出实情的理由并不是担心会给自己的女儿带来负面的影响,而是害怕会招来可怕的诅咒。她的丈夫Hodjat同样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也一个因无力养家而自责的男人。当Razieh袒露车祸实情后,他想收下赔偿金并独自承担说谎的罪过。此时,在与宗教道德的冲突中,身为父亲和丈夫的责任感最终占据了上风,赢得了一场近乎自残的胜利。

纳德为女儿温习单词,告诉她写正确的答案,即便因此被扣分也无妨,则是一处用来勾勒人物性格的铺垫戏。在顺便嘲笑僵硬的学校教育之余,更是在表明纳德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他不介意为坚持原则付出小小的代价。但面对法官的追问时,他却违心地说了假话。当恪守道德便意味着遭受法律的制裁,当坚持的代价过于高昂时,向现实妥协成了一种无奈的选择。其后法官要求询问他的女儿Termeh,纳德既没有鼓励她说出真相,也不曾怂恿她为他圆谎。他没有勇气向上攀升,同时也拒绝继续坠落。他的不选择,却等同于将选择的重担转移到了Termeh的肩上。而这一转移,不想却成为了另一种分离的肇因。


五、童年时代与成人世界的分离

Termeh和Razieh的女儿一起玩桌上足球的那一场戏,是全片中为数不多的几处亮色之一。那个时候,她们还生活在一个用童话与课本堆砌出的世界里——那是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当她们的父母不约而同地选择用谎言来应对时,灰色出现了。她们被迫承担起了不该由她们承担的重负,保守着一个昏暗浑浊的秘密,她们成了各自父母沉默的同谋。而后,Termeh迫不得已在法官面前不动声色地帮着父亲圆谎,转眼又在汽车后座上泪流满面。她的童年时代从此崩塌,而在它的废墟之上隐约出现了一个不可捉摸的成人世界。临近结尾时,这两个孩子那阴沉对视的一幕,堪称全片最惊心动魄的画面。在这沉寂的四目相接中,两个小女孩一同在向她们的童年时代无言地告别。一个残酷的成年仪式完成了。


六、纳德与西敏的分离

纳德与西敏的分离,是整个故事的源头,同时也构成了诸多“分离”中最浅显可见的一个层面。事实上,分居起初只是种姿态,是一件纳德和西敏用来博弈的武器。纳德以为女儿和自己更亲,她不走,西敏也不会走;西敏知道女儿为了留住她会呆在父亲的身边,所以除非纳德弃子认输,她也走不了。两人之间,便维持着这样一种微妙的平衡。但西敏和纳德在是否该支付赔偿金的问题上相持不下,以至于所有本已被按捺下的矛盾瞬间井喷,情势的发展渐渐超出了两人的控制范围。当西敏朝堵在门口的女儿大喊:“鬼才答应过!”时,一切都变得无可挽回了。影片最后,阿斯哈又安排了一个纳德和西敏在法院长廊里等候判决的长镜头,所有的“分离”都在这里等待观众给出自己的答案。


七、伊朗电影与大陆电影的分离

好玩的是,对于大陆电影而言,最后还会多出这一层面上的分离。那些老是把怀才不遇归咎于投资匮乏的苦主们可以闭嘴了,人家这部基本用手持摄像机拍摄的《分离》才花了不过区区30万美元,这点钱都不够国内某些豪华烂片做宣传的,用来雇水军在网络上刷分可能还差不多吧。至于把所有症结都推诿到审查制度上的借口,似乎也显得不那么可靠了。继《三个傻瓜》和《芭萨提的颜色》令我们惊觉,原来印象中只会又跳又唱的印度电影已经远远甩开我们一大截之后,面对受到同样桎梏的伊朗电影,大陆电影还留有多少自辩的余地呢?整体水准低劣,审查制度当然难辞其咎。但个人拍不出好电影,恐怕只有怪自己内功不够。对此,借用卡尔维诺的一段话再合适不过了:“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Ⅷ 电影一次别离表达的是什么

朴素表达下的冲突力量
《一次别离》故事很简单,讲述了一次伊朗式的分居引发的种种矛盾。妻子西敏得到签证想要出国,丈夫纳德不愿抛下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而选择留下,两人因此而分居。纳德不得不雇佣女工瑞茨照顾父亲,但瑞茨却在其间意外流产,瑞茨和她的丈夫将流产的原因归结为纳德对她的推搡而摔倒,并将纳德告上法庭,一场激烈的争吵就此开始,每个人都很善良,但每个人都在这场争吵中说了谎。
伊朗电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巨大,风格写实,镜头语言朴素,追求纯净的影像风格和简单明快的叙事。但主题往往是对本土现实、本土文化和本土体验的殷切关怀,导演们的创作灵感讲究来源于个人的生活体验、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次别离》就是这种风格的印证,导演阿斯加法哈蒂的这部电影对整个伊朗社会进行了一次白描。豆瓣网友评价说,影片通过一对夫妻的离婚间接反映了现代与传统、道德与法律、诚实与谎言、婚姻与爱情、父母与子女、移民与留守等众多问题的离别。影片以纪录片式的摄影手法,用长镜头和非职业演员的表演最大化地还原了生活的真实面貌。
但朴素的表达之下,却丝毫没有掩盖住戏剧的冲突。因为每个人都说了谎,纳德究竟知不知道女工瑞茨怀了孕、瑞茨为何将纳德的父亲绑在床上、那个时候瑞茨究竟出去做了什么、瑞茨到底为什么会意外流产、纳德的女儿会不会帮父亲圆谎,一系列的疑惑将电影推向了高潮,也吊起了观众的好奇心。最终导演层层拨开迷雾,将答案一一道来,但是这时候结果似乎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因为阶层与阶层的分离已经在争执中表露无疑。
严苛审查制度下的好电影
和中国电影动辄过亿的投资相比,这部获奖无数的影片才只花了不过30万美元。也确实,电影中的场景不过是纳德家、西敏娘家、女儿的学校、医院、法庭和几个车上的街景,全片甚至没有一处大全景的运用。在审查制度同样严苛的情况下,《一次别离》的确只用了30万美元完成了一部高水准的作品,这不得不让怪罪审查制度、投资匮乏,却拍不出好作品的国内电影人汗颜。
去年底,一部《三个傻瓜》让人惊艳,原本印象中只会唱歌跳舞的印度电影,已经能够在嬉笑中阐释深刻的道理。而《一次别离》再一次说明,即使有审查制度,也可以拍出好电影,也可以揭示社会现实。电影中,只一句不经意的“在萨珊王朝时期,人们被划分为两个阶层:上层特权阶层和平民百姓”,就已经把伊朗的社会等级问题说明。正如片中的这两个家庭,就是两个阶层的写照。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在接受采访时,曾谈起伊朗严格的审查制度,阿斯哈说:“在伊朗,导演们不会跟审查制度作对,我们都在努力地寻找新的拍摄方法。”
文艺范儿下的曲高和寡
尽管影片打动了不少观众,但是似乎并没有说服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一次别离》在成都影院的场次已经逐渐减少,甚至出现了一人“包场”的窘相。业内人士认为,缺少商业元素,缺乏娱乐性可能是主要原因。
在成都,《一次别离》的场次已经从上映首日的近200场下降到目前的130场,比上映了一周的港片《寒战》少了600个场次。“影片的场次占比远远低于票房的产出比例,因此院线不得不减少场次。”四川太平洋院线业务部经理秦立为说,“国内尚没有形成观赏文艺片的氛围,此前《钢的琴》也遭遇过这样的尴尬,影片打动了院线,却打动不了观众。”
观众汤先生说,影片整体不错,但是和好莱坞影片相比,两个小时的影片还是略显沉闷,缺少激烈的场面,没有明显的兴奋点。

Ⅸ 一次别离后会无期 Nj陌生&策划大智歌词

一次别离,后会无期 - NJ陌生/策划大智
主播:陌生
策划:大智
结尾客串:照升
一次别离 后会无期

 

在李安的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结尾处,中年的Pi对作家说:“在印度的那段人生就像一幕剧,曲终人散,但最让人心痛的是,我没能好好道别。”看完了韩寒的这部电影,我终于明白了他为什么叫做《后会无期》——人生中有多少次别离,我们嘴上说着再见,心里却明白:其实,后会无期。

 

邓紫棋《后会无期》

 

这首歌的歌词,其实就是电影中马浩汉的一句台词:“每一次告别,最好用力一点。多说一句,可能是最后一句。多看一眼,可能是最后一眼。”这让我想起了我大学毕业时的场景:

那天,一个江西的小姑娘打来电话告别,我对她说的话和每次她回家时我啰嗦的一样:“路上小心,东西都看住了。”只是多了句:“换号了记着告诉我。”然后她挂了电话,我又发了一条短信:好孩子,大哥会想念你的。——这句话我说不出口,因为那个瞬间我想到的只是我们什么时候能再见面?可能不会了,今生都不会,到现在已经快四年,她的小孩都长大了。

就像电影当中王珞丹说的,有机会我把我的故事讲给你听,可惜没有这个机会了。朴树在十几年前唱过“我们偶然相遇 然后离去 在这条永远不归的路”真的,告别通常来得太快,快到我们没有任何准备的时间,成长也一样。

 

黄磊《背影》

 

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我最喜欢的就是周沫的这段,无论是走过影视城时,长长镜头下几人时隐时现的身影,还是分别时,载满“鬼子”的汽车与周沫擦肩而过,还有这个姑娘告别时努力的回望和倔强的微笑。

为什么周沫会说:“要是你们以后还是混得不好,可以来找我!”?其实她知道,他们这一分别,可能不知何时会再见,会不会再见。这也是这个小姑娘最让人心疼的地方。她说着“背井离乡,就是要出人头地。”可当大家分别时,她明亮而倔强的眼神,分明是想多看一眼和家乡有关的他们,这也是她内心的依恋,就像她舍不得的家乡的空房子一样。(还有就是,周沫的出场简直是文艺版的《喜剧之王》)。

 

万晓利《女儿情》

 

刘莺莺说: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韩寒自己在接受采访时说了,他之所以选择这首《女儿情》,想说的就是唐僧和女儿国国王说的:“若有来世……”在马浩汉为自己的放肆道歉的时候,你以为刘莺莺不爱他吗?可是她选择了克制,有人说,刘莺莺是你只配错过的好姑娘,这也是为什么马浩汉回到车上,会对江河说出片尾那样一句话的原因,对于马浩汉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告别,他在开头说,混得不好,留个念想。现在,他终于见到了她,然而她给他的却是这样的结果。

小时候,我常常想,书上的故事怎么会发生?后来,因为写东西采访过一些普通人,听了他们的故事。我终于明白,这看似杂乱无章荒诞不经的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他的故事,比书里的更精彩,我想这也是韩寒不愿讲述一个故事的原因,其实每一个故事最后都变成江河小说里的某一章节,而成长才是永远的路途。

 

许巍《故乡》

 

我看到的影评,有不少人觉得电影的后半部分相比前面,略嫌单调。对我来说,我恰恰觉得电影的后半部分才是电影的关键,大家好像都忘了,他们之所以离开东极岛的原因,是送江河去报到,可促使江河调走的原因,正是东极岛的改造。所以马浩汉说:现在我们连家也没了,和野人也没什么分别。

好像今天的中国,每个人都是不配有乡愁的,就连最后出场的阿吕,和中间出场的三叔,大家都是没什么本事的人,大家都不知道自己的归属是哪里,而最后马浩汉的被骗,恰恰印证了三叔的话,好人坏人都不是,怎么在社会上混?尤其马浩汉刚刚对江河说:“先要学会分辨,然后再信任。”阿吕就开着车扬长而去了,而荒诞的是,说不定阿吕只是临时想到要开走这辆车。

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马浩汉,我们自己都有着无数的问题,可当我们遇见江河,我们依然会对他说:你不适合在这个社会生存。

 

朴树《平凡之路》

 

崔健曾经写过一首歌,叫做《混子》,“我爱这儿的人民  我爱这儿的土地 这跟我受的传统教育没什么关系 我恨这个气氛  我恨这种感觉 我恨我生活除了“凑合”没别的目的”。作为这部电影的男一号,马浩汉其实就是这样的“混子”,他不甘于平凡,甚至鄙视平凡,可另一方面,他又将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塌糊涂,而江河,他到处说人家是不对的,可在我看来,他自己也并不知道什么是所谓对的。我们看过那么多故事,听过那么多道理,可我们依旧过不好我们的生活,甚至我们连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都不知道。

其实对于很多情节精彩的文艺片来说,导演想表达的往往也并不是情绪本身,而韩寒,他既然已经找到了别的方式表达,或许情节早已不再重要,更何况难道我们真的可以走进别人的故事里么?

 

卢冠廷《一生所爱》

 

关于这部电影的结尾,我似乎还没有看到有好评的,大家纷纷在吐槽王珞丹不该再次出现。但对于我来说,固然这电影

Ⅹ 《纳德和西敏 一次别离》影片最后女儿会选和谁一起生活呢

永远不会有结果的,这就是导演所希望的。
而且电影需要悬念,只有中国的国产电影才会把啥都告诉你,而不是让你去思考与回味。

阅读全文

与一次别离电影导演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音乐僵尸在线电影 浏览:192
电影福尔摩斯小姐的英文介绍 浏览:26
一个小孩跑丢了救了狼是什么电影 浏览:802
法国电影台丝 浏览:442
跑到电影院看的电影刚演完电影散场了 浏览:427
韩国为妻报仇电影名字 浏览:702
找你找一下的电影演员叫小峰的 浏览:977
大丈夫电影2003在线粤语 浏览:768
国内短发女主爱情电影 浏览:745
放放电影观后感 浏览:97
赚钱的电影票房 浏览:914
经典语录爱情电影 浏览:837
宋家皇朝电影完整版播放 浏览:288
英文电影名字及主人公 浏览:188
招行掌上生活买的电影票不能退 浏览:98
天师钟馗电影大全 浏览:94
铠甲勇士大电影3票房 浏览:589
神犬小巴迪电影的图片 浏览:75
法国电影将来的事观看 浏览:647
电影演员梅子 浏览: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