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介绍你所熟知的导演的电影风格
对李安电影主题和风格研究,特别是对“父亲三部曲”的研究,将中西碰撞以及家庭戏定位为李安的单一模式,对“父权”影响下的传统文化探索。 对李安导演技巧的研究,对其电影表现语言的充分研究。 达成共识的、李安电影商业化倾向过重,也有人认为李安是将艺术和商业成功融合的导演。 最近许多人提到的影展导演即迎合西方人好奇而制作电影。 将李安与侯孝贤、杨德昌等导演比较,从中发现李安的特点。 李安的生活经历影响了他的电影创作,与父亲的冲突,使他的影片中经常发现父权的影子,生于传统中国,又留学移民到美国,西方思想又使他对传统产生怀疑。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所编剧本自然要展现这些,并向深处挖掘家庭关系及其人性深处的东西。 适合时代潮流,再者生长在美国商业世界中,追逐票房成绩是不可避免的。故在李安的电影中有这个痕迹,通过一些处理来吸引观众,具体细节请见第四节中对李安电影的具体分析。 总之,电影源于生活,特别与编剧和导演分不开,李安融二者于一身,自然自己的生活经历影响了他的电影创作。 作为编剧的李安及其电影 前一节中我们从李安的生平中可以看到,李安的初次执导机会的获得便是由于他自己编剧的《推手》。之后与人合作的《喜宴》、《饮食男女》,作为编剧的李安,无疑是其导演工作的基石。能将自己的思想更好地融入影片之中;不同于传统中国的简易情节编剧,李安在吸收西方的情节艺术的同时把中国独具的儒雅气质汇入其中。之后无论是对奥斯丁小说、还是王度庐小说、还是漫画改编、还是剧本创作都渐趋成熟,编导一身的他更容易掌握分寸,表达自己的深刻生命体验。 《推手》中将中西文化冲突挖掘到深处,为此类题材开先河。其后的《刮痧》等同类型影片无出其右者。将中国传统的一种事物拿出来,体现在家庭中,进而引起人们对家庭、对社会的深思。 《喜宴》中表面上是探讨同性恋话题,实际上还是中西文化冲突题材的继续,也是对家庭、社会的继续探讨。 《饮食男女》则是从食、色这两个人之本性入手,进而体现家庭成员之间在新时代中的不同选择。 《理智与情感》的改编不可思议,西方的完全故事,由东方导演全权负责,将细腻、含蓄的西方爱情表现的几近完美。 《冰风暴》是类似《阿甘正传》但又全然不同于阿甘中的嬉笑中进展,而是较严肃的大时代影响下的两个家庭的故事,更类似《美国丽人》。 《与魔鬼共骑》在美国南北战征的背景下,讲述年轻人的成长历程,仍抹不去家庭和人这个冷调的底色,李安陷入一种单一的风格和表述中。 《卧虎藏龙》将在台湾曾投拍数次、小说拜读者亦众的作品改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生命体悟,以中西合壁的方式展现,情节处理亦有独到之处。 《绿巨人》系漫画改编的电影,不同于其他科幻电影,仍旧以探讨人性深处为主。 总之,作为编剧的李安是成功的,这也有助于他的导演工作顺利进行,既提高了效率,又不违心。
❷ 刘若英导演的电影《后来的我们》,是不是文艺女青年的“失败”的导演梦
做导演虽不能指挥千军万马,不过却似乎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职业。你看娱乐圈中不少演员都转型作了导演,像一些男演员有姜文、徐峥、邓超、王宝强等;而女演员也有转型做导演的,像张艾嘉、陈冲、徐静蕾、赵薇等。有些演员转型做导演很成功,不过有些也很失败。不管是成功的多,还是失败的多,依旧有不少演员转型做导演,并且相信自己会是转型成功的那一位。

我想作为观众,后来的我们后来的我们应该不会忘记刘若英导演的电影《后来的我们》吧?只是不知道大家是记得电影的内容还是电影的退票事件。而对于导演刘若英来说,作为执导的第一部电影就出现这种情况,我想她一定很受伤。后来的她应该也不会忘记《后来的我们》这部电影这种异常退票事件吧?只是希望以后少些这样的“刽子手”,不要为了挣钱就把别人的梦毁掉。最后让我们一起为梦想干杯吧。
❸ 如何评价刘若英导演的电影《后来的我们》
整部电影很平面化,没有给我很立体的感觉,感情铺垫得不够,没有层层递进。《后来的我们》是着重讲和前任的故事,然后把画面切换到有现任的生活,体现不能和前任在一起的那种遗憾、惋惜、悲伤,时间跨度10年,想不平面化都难。
❹ 陈凯歌所拍摄的电影,都有什么风格
作为中国大陆第五代领军人物导演陈凯歌,一直被人当作富有精英意识和批判意识的知识分子型导演,一位富有浪漫文学气息的导演。既能写得一手好字,也能习一手好文。陈凯歌四十年的导演经历共出产了16部电影。
《霸王别姬》成了中国第一个获得戛纳金棕榈大奖的导演,为华语电影树立了难以逾越的丰碑,也以一部《无极》在中国电影商业化的浪潮中尴尬转型,饱受争议。他以驾驭历史题材见长,也偶有涉足当代题材、尝试玄幻类型,作者风格明显,充满人文情怀。

陈凯歌这么多年以来仔细算算也算是大大小小,好的坏的拍了十几部作品了。但是现在说起来,能想起来的一定是《霸王别姬》,这部电影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品。而这部影片不仅在中国影响巨大,也在国际电影市场上影响很大,这部电影还在1993年获得了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这也是第一部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电影。
欢迎大家留言互动~
❺ 中国著名电影导演的风格特点
一楼说的很好,我再补充一点…第五代关注艺术,第六代关注自我……而现在,一切都以商业为主以票房为主…
❻ 刘若英导演《后来的我们》,你觉得这部电影好看吗
刘若英导演的《后来的我们》这部电影我觉得是非常好看的。《后来的我们》里面的剧情还是内容都是非常的吸引观众们的,让人们看了之后纷纷很有感触,而且都落泪了。
一、《后来的我们》讲述两个北漂青年的故事。
《后来的我们》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两个年轻人在北京漂泊的日子,他们一起同甘共苦,一起度过很困难的日子,住在很小的出租屋中,每天吃着泡面,但是却非常的幸福。电影把北漂的生活拍的非常的真实,让很多北漂过的人们都产生了同感。

综上,我觉得《后来的我们》这个电影拍的是非常打动人心的,是非常好看的。对此,你有什么其他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里说一下,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
❼ 娄烨的电影风格以及特色
从处女作《危情少女》(1994)至《浮城谜事》(2012),娄烨电影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作者电影风格:
关注社会普通人尤其是底层和边缘人群,表现在坚定/脆弱、忠诚/背叛、真相/伪装、记忆/遗忘之间游移不定的情感,以及由之带来的历史、现实的虚无感,偏爱暴力和性内容,追求肩扛手持的纪实摄影风格,以阴郁的影调来表现对于世界的灰色认知,以及在残酷外表下对人的悲悯和同情。

(7)导演刘若英电影风格扩展阅读:
作为纪实拍摄的一种重要手段,手持摄影在娄烨的电影中被大量使用,成为其个人化影像风格的重要体现。相比于固定机位的精准稳定,手持摄影带来的往往是晃动与虚焦,这是一种粗糙有序的审美体验。
多场打斗奔跑的情节,尤其是杨家栋与姜紫成在车内的打斗戏,冲撞与旋转交叠着快速剪辑,使观众评价为“2D电影看出了4D电影的特效”。主人公频频撞击画框,打破了封闭稳定的构图和空间,延伸出更为丰富的画外空间。
同时,手持摄影的虚虚实实也展现出四角关系背后的利益和纷争,以及人物内心阴暗复杂的极端心理状态。对于小诺来说,从小到大的家庭暴力和上一辈的爱欲纠葛,使得她变得迷茫冷漠,晃动的镜头展现出其内心的焦虑和茫然。
面对着熊熊燃烧的大火,姜紫成留下了眼泪,或许是对其灵魂堕落的哀叹,配合着手持摄影的大特写镜头,电影描摹出了一个个被权力和利益异化了的悲剧命运。
❽ 刘若英导演的电影《后来的我们》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后来的我们》讲述一段横跨10年的爱情故事,电影里不止有爱情,更有奋斗、有亲情,每个人看完都能有所感悟。电影画面有质感。在叙事上也采用了两条时间线分开讲故事的方式,很有新意,是难得的国产爱情片。服化道的处理也看得出走心了,把观众带回十年前,很有代入感。

我们这一生,会遇见太多的后来,从不懂爱到懂得爱,从失去到珍惜,但好在,我们从对方身上学会了如何去爱,这就是陪伴的意义吧。
经历过形形色色的人,从形形色色的人中选择了一个个自认为最好的人,一段段感情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相信了Ta是对的人,却一次又一次被现实打醒。
终于,我学会了怎样去爱一个人,却发现,最值得爱的人已经走远了…
❾ 导演风格是什么一个导演的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导演在一部影片中有两种生存状态,一是除了导演别的事也干,二是除了导演什么都干不了。
电影的风格我认为有三种释义,一是电影的广义价值,也就是影响力,包括关怀、价值观、事件投注等;二是个人理念表达,情怀二字足以表述;三是纯粹的艺术价值。
问题中的风格导演,通常指“除了导演别的事也干”的导演+情怀,侯孝贤、贾樟柯、阿莫多瓦、科恩兄弟、许鞍华等(上面的举例是随意的),对他们来讲,有些是自己写剧本、找投资、找演员的,有的是找寻契合自己认知理念的剧本然后去拍片子,但很多时候剧本只是一根引子,导演会将自己的理念不断的融入进电影,在摄影、表演的各个方面。更为关键的是,文化解读通常都有一厢情愿的份儿,也许某导拍个啥片子完全啥都没想,信手拈来,但评论界还是能给他扣个帽子,这不属于意外之喜,纯粹的是目前影视评论的精神病众多的源泉。
部分时候,人们会用商业、文艺二词来对电影分类,进而对导演分类。这个大都用在“文艺”导演头上,要是上映不了、没票房,是艺术价值高,要是上映了、票房好,是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是阳春白雪的贴地飞行,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贯彻。为了表明自己满汉全席小葱拌豆腐都精通,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都进行了勇敢尝试,结果也不用多说了。对于张艺谋而言,1999年“我的父亲母亲”是过去一个时代的终结,对于这样的导演,目前电影维系知名度和话题比票房和艺术价值更为重要。冯小刚的风格就是小人物小段子,还得葛优配合,近两年片子拍得越大,越让人关注他的“名导”身份,而非当年给我们带来无数欢乐的那个人。与此相似的是周星驰,当年作品自己导演的不多,但在那个时代,都强烈的带有(作为演员的)个人印记,同样是1999年,作为分界线,一部笑得不那么强烈却打动人的电影“喜剧之王”出现了,从此我们记住了导演周星驰,忘掉了演员周星驰。无厘头虽然还在,但已非核心价值观。提到周星驰,(评论家)过度解读也是一个问题,刘镇伟重出江湖后扮演的烂片之王角色证明了这一点—在当年,他的电影也需都是烂片。
票房不是检验文艺和商业的唯一标准,现在演员要拿奖争牌坊也要赚钱吸粉丝,刘德华刚拍“桃姐”又拍“富春山居图”,中间还有部“盲探”,横跨文艺和商业多个标准。盲探导演杜琪峰是一个导演典型,是很难得的能在两边都表现出长袖善舞的优良特质的。银河映像,宿命论的忠实信徒,从“一个字头的诞生”开始,到“两个只能活一个”、“非常突然”、“暗花”,这些都是同一风格,有些是杜导的,有些不是,直到这两年评价较高的“夺命金”、“毒战”,仍是上述风格的延续,尤为难得的是毒战,能在大陆公映,广电和老杜都牺牲很多。
至于“艺术价值”,张艺谋大红大绿啦、姜文男性气息啦,这些都不值钱,所以算特色,不算风格。再进一步讲,导演风格为个人特有、他人无法模仿,这才是“风格”二字的含义所在,如果什么人都来个王二狗、李铁根风格,那就廉价且泛滥了。
对于国外导演而言,斯皮尔伯格、卡梅隆、诺兰、迈克尔.贝、彼得.杰克逊这些,我很难将之归入有独特风格之列,但某一部或某些作品是具有极强观赏价值和代表性的,在历史长河中是无法绕过的。再说深一点,对于那些“风格”导演,他们才是所谓正道,是这么多年来电影工业不断进步的根基和主渠道。
我看的电影不多,也不少,近两年不爱思考,就看一些打打杀杀的片子,所以我能点明的欧美主流风格导演没几位:伍迪.艾伦、蒂姆.波顿、沃卓斯基兄弟(姐弟)、科恩兄弟、大卫.林奇、昆廷.塔伦蒂诺……
以上。
❿ 刘若英拍过的电影有哪些比较好看的
都很好看
除了楼上说的还有
20.30.40:也是张艾嘉导演的,感情片
一个好爸爸:最新的一部,也是和古天乐合作,感人
连环局:商业片,刘若英首次演警察和母亲
夜奔
候鸟
电视剧还有
粉红女郎
人间四月天
新结婚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