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参演人物 > 王童导演电影作品

王童导演电影作品

发布时间:2021-07-27 03:48:51

⑴ 北京朝阳群众的电影作品

据悉,云电影《朝阳群众》已于近日杀青,预示着终于有一部表现“朝阳群众”这一“特别群体”的电影制作出来。
据悉云电影《王牌碟中谍之朝阳群众》由北京亿莱恩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和君映像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出品,君映像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发行,王童导演,宋健君监制,青年演员杜晓帆、张冰倩、彤阳等加盟演出,曾出演过《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牛香香一角的演员吴珏瑾饰演反派女一号。据悉影片以治安志愿者为背景,将会带领观众走进老北京人的生活中,一窥北京城市下这样一群“神秘”群众的生活状态。据影片主创人员介绍,影片避开严肃的犯罪事件呈现,而是以一种紧张、快乐的形式讲述故事,揭秘有料,趣味十足。

⑵ 天边一朵云那个电影主演是谁

中文名: 李康生
英文名: Kang-sheng Lee
性 别: 男
角 色:演员,导演,编剧
1968年生于台湾。台湾演员、导演。祖籍湖南,生于台北。高中毕业后参加大学联考落榜,自己打工赚取补习费,当过保险、服务生。喜欢一个人留连在电玩店。
1991年蔡明亮在西门町一个青少年聚集的电动游乐场里发掘了他,从此成为蔡氏作品的最佳代言人。1991年出演蔡明亮为电视拍摄的剧情片《小孩》后,先后主演了蔡明亮的所有电影:《青少年哪吒》(1992)、《爱情万岁》(1994)、《河流》(1996)、《洞》(1998)、《你那边几点》(2001)、《天桥不见了》(2002)、《不散》(2003)、《天边一朵云》(2004)。
十余年来,李康生从少年小康成长为孤独而无助的成年小康,蔡明亮的每一部电影成为他成长的见证。李康生虽然其貌不扬,身材矮小,却建立了清楚的都会青年典型,有点忧郁,有点自闭,个性不乏叛逆,内心却孤独异常。他的这种特殊气质,使他在台港众多男演员中独树一格,也成为台湾电影代表性的青年演员之一。李康生从未受过任何正统的表演训练,但具有敏锐的表达能力,银幕上颇具魅力,颇得评论界的肯定,1994年就曾以《爱情万岁》获法国南特影展最佳男演员大奖。
他也曾与其他导演合作,参演过王童导演的《无言的山丘》(1992)、林正盛的《春花梦露》(1995)和《放浪》(1998),以及许鞍华的《千言万语》(1998)。近年他演而优则导,2003年导演《不见》,获韩国釜山电影节最佳新人导演奖,荷兰鹿特丹国际影展最佳影片金虎奖、影评人奖与亚洲电影发展协会奖。2004年导演《帮帮我》,再获釜山电影节PPP(釜山电影资助计划)单元最高奖——釜山大奖。
演员作品
天边一朵云 Wayward Wind (2005)
不散 Good Bye, Dragon Inn (2003)
天桥不见了 Skywalk Is Gone, The (2002)
你那边几点 7 to 400 Blows (2001)
千言万语 Qian yan wan yu (1999)
洞 Dong (1998)
Fang lang (1997)
河流 The River (1997)
Chuen hua mon lu (1996)
爱情万岁 Aiqing wansui (1995)
青少年哪吒 Ch'ing shaonien na cha (1993)
Xiao hai (1991)
导演作品
不见 Missing, The (2003)
《帮帮我爱神》2007
编剧作品
不见 Missing, The (2003)

⑶ 王童的电影 看海的日子 谁有资源

王童名字的意义好 此名出自成语:王后卢前 童叟无欺 王表示冠军、王牌、王者;童表示童心、童真、童趣,意义优美。 意蕴该名字可以趣解为:“王道 • 童趣”。

⑷ 王童的主要作品

《养鸭人家》(1966)、《龙门客栈》(1967)、《路》(1968)、《侠女》(1972)等100多部影片。1981年执导影片《假如我是真的》,1987年执导《稻草人》获第二十四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奖。1989年执导《香蕉天堂》,1992年执导《无言的山丘》,这三部作品以《无言的山丘》描写台湾原始开发淘金矿工遭遇与日本统治的介入,《稻草人》描写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占领下台湾农村的痛苦生活,《香蕉天堂》描写中国大陆解放后流落到台湾的士兵们的遭遇,构成了台湾近代史三部曲。

⑸ 一部电影 国产的 老电影

台湾电影《稻草人》。

⑹ 王童的人物简介

王童,中国台湾电影导演、美工师。原名王中和,黄埔名将王仲廉之子。祖籍江苏萧县(今属安徽),生于安徽省太和县。8岁随父母移居台湾。1963年进入中央电影公司当美工。1964年毕业于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两年后考入中影公司,自实习生、背景绘画、美工助理做起,后升任美术设计;先后参与《还我河山》《路》《龙门客栈》《侠女》《三朵花》等30余部影片之美术工作。1984年为《策马入林》做美工,获第二十二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美术设计奖。
1971年赴夏威夷大学东西文化中心研习舞台设计。
1997年后历任中影制片厂厂长、金马奖评委会主席。2005年推出动画片《红孩儿大话火焰山》,获金马奖最佳动画长片奖。

⑺ 谁能作些台湾导演王童的电影《稻草人}的电影的影评

稻草人》:荒诞的历史和历史的荒诞

看过一部好的电影(起码合自己的口味),会让自己兴奋好久,躲避在心中积压着的阴翳和不快也会迅速消散不见。几天前一个晚上的梦弄得白天的我昏昏胀胀的,血雨腥风的季节,我如流浪于城市中的单身汉,在传单与杀戮中穿行,生命脆如薄纸,莫名的恐惧扩散整个无绪的夜晚。我好像经历了枪林弹雨和世事沧桑的老人,花费宝贵的青春去回味曾经遗忘或记得的过往,但想不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映现。记得早晨惊醒,唯一的念头就是“祝愿世界永远和平”,仿佛下意识地被人放置到“遥远”的战争年代或许是现在的我突然碰到了充满战争的历史,对于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的我来说,这也许应该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所有关于战争的想象都来源于文字书写的历史书和相应的战争题材的电影,战争如同安静的历史名词舒心地躺在从战争中获得胜利的利益者们编写的回忆录中或者二维的屏幕里面,生活于相对和平的季节里的我有时候甚至会“天真”地渴盼战争的到来,这种青春期中蕴涵着的类似英雄主义的理想与冲动曾多次鼓动我做着在打仗中发泄和充当英雄的梦,可是在真正的战争梦中,那个我却为之颤栗,边扭头边奔跑的形状成为梦醒之后被现实的我嘲笑的委琐和狼狈,好像并没有遇到危险和死亡,但整个氛围让我产生了生命的畏惧而不是英雄式的凛然(“刀架到脖子上”的借口成为现代人保存生命苟活下去的理由)。这样季节的一个奇怪的梦,我怎么也想不明白它究竟预示着什么,或许它根本就没有什么含义,可是我不想用“无意义也是一种意义”的狡辩迎合思考的懒惰。幸运地是从昨天看的电影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也许仅仅是说服自己的一种解释或理解的方式和可能。

王童,一名我们不是很熟悉的台湾导演,在看过他的《稻草人》之后,我似乎觉得他或许是台湾导演史中被缺席或忽略的导演(不过,这也没关系,对于熟悉各种历史的人来说,被同时代的人所“遗漏”的很可能成为后世的大师,而后世的人也极其愿意“挖掘”这样的大师来弥补当下的学术空白或借此说明前人的麻木),至于名次排列上的事情,非我辈所能言语和拍板,按照诗人臧棣的说法,这样的事情应该交给历史来做(似乎历史就天然地成了公平的上帝,是上帝真的如此还是我们束手无策之后的暂时搁置呢),我在此就不饶舌了。《稻草人》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它轻易地把严肃的战争时代用非常荒诞的笔法呈现出来,固然没有了沉重或者直接表面的深刻,但在戏噱里面却无不张显着惨烈和可悲。与其说它告诉(传达)了我们一个荒诞的历史图景,不如说它呈现了历史的一种荒诞。

可爱的稻草人开门见山,向我们讲述它所知道的事情,因为它相信或在它的草包脑袋看来,周围的人和它一样,“穿同样的衣服,做同样的梦,等待同样的明天”。聪明的导演把摄影机藏在永远不会说谎的稻草人后面(连话都不会说,当然也不会说谎了),神采飞扬的故事和故事诞生的时代被轻易地用恰似真实的口气和夸张的镜头呈现出来,而稻草人恰恰成了叙述“荒诞”的合法人。

阿发和阔嘴由于母亲用牛粪辛勤地滋润不得不患上色盲成为准健康的残疾人,从而幸运地逃脱为天皇打仗的神圣责任,幸福地得以生活在乡下。闭塞的环境在日本人的治理下显得井井有条,没有日本人的屠杀因为没有游击队反抗或者说没有先觉的人领导人民打日本鬼子,除了浑身“长着长毛而且生殖器很大”(日本教官向村里的妇女描述妖魔化的美国鬼子)的美国人的飞机偶尔光顾这里给他们送来可以换来海鱼的定时炸弹之外也没有血腥的枪炮,当然更不会出现什么牺牲除了被征去上南洋打仗的阵亡者。导演把日常的生活全部配合上轻松愉快地音乐以渲染叙事的情绪和节奏,搞笑的场面令观众暂时麻痹于这些发生在残酷战争时期的平静生活。从影片在轻昂的日本军歌伴奏下当地人从日本军人手中庄严地交还几个战死士兵骨灰盒的仪式开始,带有滑稽的表演和音乐基本上始终伴随整部影片。显然相对沉重的题材被导演用极为荒诞的手法或视角表现出来,苦难与悲惨的眼泪被无意识的微笑替代,除了贫困的辛酸人们似乎找不到通常电影和历史书中所叙述的战争的影子,没有反抗和冲突,更不要说敌我矛盾和斗争了。可是它所指涉的战争的惨烈却似乎没有因为外在的荒诞形式而丝毫减弱,每一个画面背后无不烙上战争或被占领的影子。

阿发和阔嘴的妹妹水仙是村里最漂亮的姑娘,她的男人在新婚第二天就应征入伍了,崭新的新娘服好像还没从身上脱下来,丈夫就被炸死了,可怜的水仙成了疯癫的寡妇,身上依然穿着结婚时的红衣服。在绿色田野中飞舞的红衣袖,如同死亡的幽灵一样不时地出现在美丽的画面上,成为一个战争受害者的象征符号。有意思的是,阿发和阔嘴在地里拣到的美国飞机扔的定时炸弹却被愚蠢地放在了水仙的房间里,一个疯女人与一个和炸死她男人一样威力的炸弹睡在一起,这样无意识嬉闹(胡闹)的情景里面分明是虚构出的巧合为了来营造强烈的悲剧。水仙的存在如同摇曳在昏夜中不熄的虚灯对于整部电影一直是一个不安而恐怖的因素,导演没有利用她的疯癫来创造喜剧效果,显然她成为一个认真存在的指称物。我清醒地记得她唯一没有大吼大叫地出现在片子里的镜头就是黑夜里在他家抓住一个偷吃粮食的逃兵,他说自己刚结婚就被抓走了,并不是他不愿意为天皇效力,他用沙哑的声音演唱在军部学会的日本军歌来证明对天皇的忠诚,而是实在舍不下已经怀孕的妻子,善良的阿发一家拿出本来已经拮据的食物给他吃,昏暗的环境里水仙死死地盯着浑身赃兮兮的逃兵,双手惊恐地合在一起,不知道是什么力量让她对于这样一个热闹的场面保持了一刻的安宁,也许逃兵的衣服让她想起了新婚的丈夫,我觉得这是整个影片唯一正面流露出的悲惨的镜头。

片子中让我尤为感到亲切和安慰的是反衬出的中国农民身上的天真质朴与纯洁的善良,这也许是任何文化都无法改变和变更的通过几千年农业文化所培育出的和大地一样实朴的性情。阿发的老板(不知道这里的老板是不是仅仅代表对城里人的称呼)也是亲戚(老板的妻子和阿发的妻子是姐妹),为了躲避战乱从城里跑到阿发家里来住,本来已经穷的难以温饱的阿发一家却用最好的饭菜(特意卖了一条鱼)来招待客人,热情地安排老板一家在家里住下,那份质朴的温情依然保留如今大陆的农村习俗中,而从城里来的老板却在没有和阿发兄弟商量的情况下就把他们的地卖给了糖厂(或许地是老板的,可是这些地却是阿发兄弟一家的命根子)。当老板把卖地的事情告诉正在田间耕种的阿发与阔嘴时,导演用了一个中远镜头,三个人被放在同一个镜框里,左边老板平和地站在地埂上,右边的两兄弟垂着头立在地里,远处是雾蒙蒙的大山,天也很昏暗,整个画面压抑的很,是片子里少有的灰暗的色调,仿佛战争的压力都没有给他们带来过多的恐惧,而剥夺他们的土地却如同断了他们的命根。

从片子里我们看不到任何关于国家或民族的虚构,农民像往常一样进行着基本的生活,似乎不管有谁来统治,地总要种,饭总要吃,打仗也必定要来捉壮丁,不管替国民党打日本人,还是替日本人进行大东亚战争,对于闭塞安详的农民来说,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打仗的名誉不一样,一个可能带上民族存亡的耀眼的英雄,一个可能为了天皇效忠,同样的光荣奖章农民是分不出它们非此即彼的区别的,或许正如阿发所说,打仗回来换来的奖旗连做一个内裤都不够。这不是说明他们没有觉悟或不高尚,而是在生存与虚幻的荣誉面前,也许内裤比奖旗更实在(尽管内裤在某种程度上也关涉荣誉与文明,估计我们的老祖宗是不穿内裤的,现在穿上似乎也是文明扩张与全球化的结果吧)。日本人动员农民打美国和进行大东亚战争,是打着天皇的旗号,和我们起来反抗日本鬼子的侵略似乎不是同一性质的概念,但同样激昂振奋的宣传,却不自觉地唤起人们为什么什么而就怎样的激情与亢奋。它们的效果是一样的,无非把更多的人纳入到战争的游戏里面,使每一方都以充满正义的勇气来歼灭所谓的另一方的“敌人”,渺小的士兵或者被征兵的农民不过是根据地域(受谁统治和管理,当然地域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与民族是暗合的)来不自觉或不受支配地划分到不同的战争序列中,他们的牺牲和田里的麻雀一样随意平常。如果我们采用正义与法西斯相对立的视角判断,台湾人民被日本征兵进行东亚战争显然是助纣为孽的行为,可是正义与非正义对于一个个参军的人民来说又有什么区别呢?所造成的悲伤后果似乎无法用鲜明的价值判断来衡量,在我看来,无论战争中的正义与非正义对于人类来说都是一种罪恶。尽管有时候“以恶报恶”的方式成为正义事业的合法化,但报复与其说是“惩罚”不如说是对罪恶者的“模仿”。

对于生存在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台湾来说,似乎其地理位置的尴尬和暧昧造成了双方对峙的跳板或牺牲品,在两者的争夺当中,成为利用的砝码和改造的对象。其实,从片子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明的渗透力。在台湾被日本占领的相对稳定的五十年里,日化的教育和文化的浸染,使台湾几乎成为一个准日本化的地区。在影片中,当地的“大人”(管理村民的长官)是日本人,孩子从小受的教育也是用日语进行的,甚至出现了孩子改日本名字的事情。在一次老师的训教中,我们看到了教员让一个孩子用放大镜对准太阳然后把白纸点燃,从而阐发天皇如太阳一样无时不刻地照耀着我们,而我们只有像放大镜一样团结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能量。如此诱人的国民教育,无非是为极权时代的统治打好基本的精神堡垒,而人民在这种汁液的培养中不自觉地就被形塑成可以打着光荣的旗号轻易利用的质料。这样的方式在任何极权的社会文化中都能找到,只是日本在形塑“大和民族”时借用了强有力的不会轻易就被推翻的“天皇”,而不是现实的领袖或虚幻的天堂,事实证明天皇要比希特勒比斯大林更有历史的魅力。

片子最后一个荒诞的故事就是阿发兄弟在大人的带领下去镇上的治安所送在地里拣到的定时炸弹的事情。导演当然不会让炸弹在路上爆炸产生悲惨的结局,而是非常聪明地让他们在治安所长官的逼迫下把炸弹仍到海里然后爆炸,固然他们没有领到任何奖品,却意外地得到了许多炸死的死鱼(浮在水面上的鱼夸张地多,就像《浓情巧克力》里面使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处理眼泪晒干变成盐的故事一样浪漫),他们同样满载而归。伴着他们一家人在昏黄的灯光下幸福地吃鱼的情景,阿发的母亲发出了良好的期盼“如果美国人能三两天就轰炸一次就好了,那么我们天天都有鱼吃了”,映现的灯光逐渐变小变小,消失在黑暗里,片子结束。

《稻草人》曾经被姜文大加赞赏,据说在他的新片《鬼子来了》里面有好多借鉴《稻草人》的地方。我想王童的独特之处在于用这样一种不是很严肃很沉痛的方式来对待可以很煽情地触动民族情绪的战争题材电影的姿态和视角,也就是说使用了另外一种讲述战争的故事的方式。我们发现它的戏噱和荒诞的处理丝毫没有掩盖指涉和批判的力量,甚至比直接呈现带来更多鲜活的东西。尽管它不是历史的真实,也不带有强烈的诉述的愿望,但却能启发人的想象,看到更多被历史书以及通常行述历史的方法所遮蔽的更真实的“情感”,这里的“情感”不仅仅指个人的情绪,而是对历史对过去事情的一种感情,就是说我们不应把历史看作冷冰冰的可以被随便玩弄的“橡皮泥”,而应抱有对待人一样的感情来看待历史,也就是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前言中所提到的“温情的理解”的态度。所以,我觉得王童在《稻草人》中的叙述很有张力或快感。

如果我们可以发挥联想的话,类似的情景似乎在国外的一些影片中可以找到知音。1987年,英国导演布尔曼拍摄了《希望与光荣》,采用儿童的视角看待二战期间被德军轰炸下的伦敦的情景,由于孩子没有过多意识形态的影响,所以战争在他们眼里可能会有许多好玩的事情发生,比如到废墟里拣弹壳(当然没有《稻草人》中的孩子用箩筐拣炸弹那么夸张,也没有阿发兄弟运送炸弹而大获海鱼那么神奇),比如一个跳伞飞行员的降落引起孩子和居民的好奇等等,似乎电影的残酷消解在无声无息的日常生活中,没有血液出现的战争同样拥有了悲惨的力量(不知道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有没有从这里获得有利的借鉴)。1991年意大利导演加布里埃尔·萨尔瓦托雷导的《地中海》把几个士兵放逐到偏僻的希腊小岛上,没有战斗的士兵和当地人幸福相处,好像同样也把残酷的二战赋予了许多荒诞和浪漫的故事。这种叙述上的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反抗了主流话语重述历史的方式,给我们带来了另一种充满欢乐或日常温情的战争想象,但决不是粉饰而是和正面反映一样的理解。

回到文章的开头,梦中战争的情景或许也可以看作感受战争的一种方式,战争或说历史对于我们的感觉,可能更多地是一种感情或者它们给我们某种可亲的想象和氛围,而不是被理性和考证确定下来的实证的复现与干瘪瘪的实录。对于历史的记忆也不光光是通过严正的推理或者宏伟的国家叙述所勾画出来的威严,而应该拥有自己个人的读解甚至虚构在里面,因为这样的历史才有鲜艳的活力。荒诞的历史也许只是一种历史的存在,而历史的荒诞却是我梦中依稀的记忆。

⑻ 王童的电影笔记

从小人物见大历史
相对于侯孝贤在《童年往事》《冬冬假期》等电影中传达出来的成长历史,王童是一位执着于探讨沉痛沧桑史的导演。在告别了《窗口的月亮不准看》等商业片转向乡土电影之后,王童几乎所有的电影都关乎台湾人文历史,被影评界赞誉为“台湾的今村昌平”。最为著名的,王童自觉地用影像来见证历史,为台湾电影奉献出了雅俗共赏的《稻草人》(1987)、《香蕉天堂》(1989)和《无言的山丘》(1992),形成了完整的台湾近代史“乡土电影三部曲”。根据王童的作品年表,我们看到的三部电影是如上顺序出现的,但如果按照影片中展现的台湾历史的先后关系来看,顺序应该有所调整,描写日本占领台湾初期矿工悲惨生活的《无言的山丘》应该是第一部,而后才是展现太平洋战争时期台湾农民荒诞悲剧的《稻草人》和勾勒国民党初到台湾之后白色恐怖时期士兵悲惨命运的《香蕉天堂》。原本创作的时候,王童也希望以前后历史关系来进行,但由于当时《无言的山丘》预算过大,才被挪至最后拍摄。 《稻草人》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无比幽默而心酸的故事。贫穷的陈氏兄弟发现田里掉下颗没有爆炸的炸弹,满脑子都是将炸弹送给日本人领奖的美梦,在历尽艰辛之后却被命令将炸弹扔进大海,正当他们绝望悲伤之时,炸死的鱼群又让他们无比欢喜。影片借鉴了当时颇受欢迎的外国片《上帝也疯狂》的反讽喜剧模式,不仅让人物的悲喜命运活灵活现于银幕上,而且细腻的影像表达格外有思想力度,获得了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导演和编剧奖。之后《香蕉天堂》发扬了《稻草人》中黑色反讽的风格,描摹了两个随国民党军队来到台湾、因受政治迫害而假借他人身份穷尽一生的小人物的悲惨无望的命运,沉重之中不乏幽默。接下来《无言的山丘》融合了吴念真剧本的深度和王童影像的细腻,将大时代中众多小人物的悲剧人生生动展现,是一部大历史构架、人文情怀浓厚的影片,不仅获得了台湾电影金马奖的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而且在翌年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影片金爵奖。
是什么原因让王童如此执着于台湾历史的独特阐述,1996年王童用影像的方式给了所有的观众一个真实的答案,那就是影片《红柿子》。影片根据他的童年故事进行创作,因为父亲是国民党将军,所以战乱期间他们全家迁到了台湾,十多年过去了,但是姥姥还是留恋着大陆老家的红柿子树,虽说具有浓烈的自传色彩,但也是一部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的真实历史,同时影片通过电脑动画在黑白画面上凸显彩色的表达方式,在《策马入林》(1984)的基础上大跨步地推进了王童电影的美学艺术。
2003年以来,年过六旬的王童暂别历史题材挑战新领域,着实给我非常大的惊喜。
首先他应著名作家白先勇的邀请担任美术设计,参加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创新尝试,出自他精巧理念和细致手工的一袭袭绚丽夺目的牡丹仙女服饰成为舞台最大亮点。其次,他还勇担台湾疲软的动画电影重任,在2005年推出自己的首部动画长片《红孩儿大话火焰山》,夺得了第11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动画片奖。

⑼ 请介绍一下台湾导演蔡明亮

蔡明亮1957年10月27日生于马来西亚,砂劳越州古晋市。家中有七个兄弟姊妹,从小由外公、外婆带大。

蔡明亮于1977年到台湾就读中国文化大学影剧系,在校期间开始写舞台剧剧本,并亲自执导三部作品:1981年的《速食酢酱面》、次年的《黑暗里打不开的一扇门》以及1983年他自编、自导,并独自一人演出的作品《房间里的衣柜》,他以幽默的手法来处理关于现代社会、寂寞、都会生活形态的狂乱等主题,像在《房间里的衣柜》中,他尝试探讨的主题是城市居民有意识的自我防卫手段,这也成为他日后作品中不断出现的议题。

之后的十年,他置身于电视工作从事剧本写作。随后,他重回剧场工作,也从事戏剧课程的教学。1989年回到电视工作,他写了一些剧本,并完成数部单元剧,像《海角天涯》等,这成为他前几部电影长片的前置准备工作。

1991年,在他为电视拍摄剧情片《小孩》的机缘里,蔡明亮在一个青少年聚集的电动游乐场理发现得李康生。在从没有接受过任何表演课程的情况下,他还是成为蔡明亮最钟爱的演员。蔡明亮为他写了《青少年哪吒》的剧本,从此他便以小康为名,为蔡明亮影片理的核心人物。1993年《青少年哪吒》获得东京影展铜奖,蔡明亮从此跃升国际影坛。

1994年的《爱情万岁》,没有大量的言语对白的呈现台北的冷漠与疏离,影像书写风格特殊惊艳国内外,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费比西奖、金马奖最佳影片以及最佳导演奖,奠定蔡明亮在影坛的地位。

1997年,《河流》获得柏林影展银熊奖和国际新闻奖、芝加哥国际影展银雨果评审特别奖、圣保罗国际影展影评人奖、新加坡国际影展评审特别奖。1988年完成《洞》,这是法国《2000年见闻》(2000 vu par)系列影片中的一部,以《度过新的千禧年》为主题,由《高矮》(Haut et court)制片公司与欧洲艺术电视台法国部门La-Sept-Are共同委托制作。蔡明亮并以《洞》获得1998年坎城影展费比西奖,芝加哥国际影展金雨果最佳影片,新加坡国际影展最佳亚洲导演、最佳亚洲影片奖。

2001年,《你那边几点》延续蔡明亮一贯风格,深刻诠释台北城及地球彼端的花都巴黎的两段生活。《你那边几点》参加坎城影展竞赛项目,并获得最佳技术奖录音项目(杜笃之)、芝加哥影展评审团大奖、最佳导演、最佳摄影奖、第46届亚太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以及第38届金马奖评审团影片特别奖、个人特别奖。

2002年,完成短片《天桥不见了》,《天》片是《你那边几点》的延续。从《青少年哪吒》到《你那边几点》,蔡明亮以不同的观点来探讨现代都市人的欲望与追求、梦想与孤独,展现他观察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与互动的创作的概念。

2003年,他编导了《不散》,并成为台北金马影展开幕片。并在法国南特第25届三洲国际影展拿下最佳导演奖和青年评审团奖,这是蔡明亮第二度拿下南特影展最佳导演奖。另在土耳其获伊斯丁堡国际影展最佳国际影片金郁金香奖。《不散》描写对老戏院福和戏院的情感,短片虽讲爱情故事,但主角实际上是福和戏院。《不见不散》这部短片的源起可从福和戏院谈起。当初蔡明亮的《你那边几点》不但在福和戏院取景,还在这里举办首映会,吸引了大批影迷,后因福和戏院歇业,蔡明亮便租下福和戏院半年打算拍短片,即便当时脑海中还没有任何题材。碰巧,李康生的短片剧本出炉,蔡明亮便有了拍摄《不见不散》这支短片的计划。

2004年4月9日,蔡明亮获法国文化部所颁的文艺骑士荣誉勋章。

2004年,编导电影《天边一朵云》。2005年,第55届柏林影展,“天边一朵云”拿下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蔡明亮继9年前的“河流”二度拥抱银熊奖。

艺术特点:

蔡明亮的作品意象丰富,水是他最常用的符号。作品中也常有同性恋的困扰和挣扎,堪称台湾电影史上第一个专注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导演。

蔡明亮作品年表

电影部分:

编剧
1982 《风车与火车》〈张佩成导演〉
1982 《小逃犯》〈张佩成导演〉
1983 《策马入林》〈王童导演〉
1984 《阳春老爸》〈王童导演〉
1985 《好小子Ⅲ》〈王童导演〉
1987 《黄色故事》第一段〈王小棣导演〉

编剧/导演
1992 《青少年哪吒》
1994 《爱情万岁》
1996 《河流》
1998 《洞》
2001 《你那边几点》
2002 《天桥不见了》
2003 《不散》
2004 《天边一朵云》

电视部分:
编剧
1989 《不了情》
导演
1989 《快乐车行》剧集
编剧/导演
1989 《海角天涯》单元剧
1990 《我的英文名字叫玛丽》单元剧
1990 《丽香的感情线》单元剧
1990 《阿雄的初恋情人》单元剧
1991 《给我一个家》单元剧
1991 《秀月的嫁妆》单元剧
1991 《小孩》单元剧
1995 《我新认识的朋友》纪录片
2001 《月亮不见了》儿童歌舞剧

舞台剧部分:
1981 《速食醡酱面》
1982 《黑暗里一扇打不开的门》
1983 《房间里的衣柜》
1994 《公寓春光外泄》
1998 《小康跟桌子》
1998 《四川的好女人》

短片部分:
2002 《天桥不见了》
2001 《与神对话》(DV短片)

⑽ 王童的介绍

王童T'ung Wang,出生于1942年4月4日,是中国台湾电影导演、美工师。原名王中和,黄埔名将王仲廉之子。1祖籍江苏萧县(今属安徽),生于安徽省太和县。18岁随父母移居台湾。1王童无疑是台湾电影史上一位不该被忽视和遗忘的导演,他1963年进入中央电影公司当美工。1964年毕业于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两年后考入中影公司,自实习生、背景绘画、美工助理做起,后升任美术设计;先后参与《还我河山》《路》《龙门客栈》《侠女》《三朵花》等30余部影片之美术工作。11987年他导演的《稻草人》带来一个荒诞的历史图景,一个战争背后的奇特故事。《稻草人》举重若轻地把严肃的战争时代用非常荒诞的笔法呈现出来,虽然没有运用沉重或深刻的方式,但在戏谑里面却无不彰显着惨烈和悲伤。1这部描写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占领下台湾农民的痛苦生活的影片获第二十四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奖,并获第三十三届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哥伦比亚波哥大国际影展最佳影片奖。11989年执导《香蕉天堂》,描写大陆解放后流落到台湾的士兵们的遭遇,获第二十六届金马奖优秀影片奖。11992年执导《无言的山丘》,描写台湾原始开发淘金矿工遭遇与日本统治的介入,获第二十九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奖,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作品奖,亚太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稻草人》、《香蕉天堂》、《无言的山丘》这三部电影一道,共同构成了台湾近代史三部曲。

阅读全文

与王童导演电影作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全球十大爆笑电影国产 浏览:242
日本动漫大电影哪些好看 浏览:124
合个明星电影中的名字 浏览:653
韩国电影大全爱情大片片段 浏览:638
电影主角叫AJ是什么电影 浏览:983
承德群众电影院电话号码 浏览:832
须藤是哪部电影主角 浏览:705
邪恶少女电影院 浏览:686
成龙电影老婆出镜 浏览:905
钟馗电影导演杨 浏览:468
绝地反击电影成龙腾讯 浏览:55
一脱到底电影音乐 浏览:434
香港三大贼电影 浏览:27
电影特警队全体演员 浏览:710
关于爱情释怀的电影 浏览:437
有巴雷特电影大全 浏览:84
台湾女未删减版电影完整版 浏览:797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经典台词英文 浏览:599
电影台词祝你成功图片 浏览:87
国产动漫电影感人爱情电影 浏览: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