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参演人物 > 浅析杨德昌导演的电影风格

浅析杨德昌导演的电影风格

发布时间:2021-07-27 11:03:14

❶ 如何评价杨德昌导演

关于杨德昌这个人,其实没有接触过可能没有办法去给他做什么评价,所以推荐一套纪录片《十年再见杨德昌》,今年桃园电影节做的策划,由吴乙峰导演(《我们这样拍电影》)采访杨导生前的合作者,包括小野、余为彦、柯一正、杜笃之、张震、陈湘琪等,一共15位。最先看的魏德圣那一段。他讲自己到杨德昌公司做助理,给杨导开车,做案头工作,参与剧本,再从助理导演做到副导演。

不可否认的是,他带给我们的作品是深入人心的。在世界影坛享有盛誉的。

❷ 青梅竹马的影片评价

影片的风格较为平淡,编导的创作手法比较冷郁疏离,冷漠得让人无法在一个清晰的是非观念中为影片中的某个个体施与同情,也许,这就是现实主义的作者观,是拒绝了主观情感依偎的逻辑性创作,虽说影片的娱乐性不强,鲜有人问津,但却是了解台湾八十年代社会面貌最为重要的一部电影作品。但影片在1985年公映后,在台湾市场却遭到了空前的冷遇,甚至创造了三天就下片尴尬记录,票房收入只不过区区几十万台币而已。这样的状况,曾在当时的媒体界引发激烈的讨论,批评其无能表现与赞誉其艺术造诣者泾渭分明,针锋相对的展开了大论战,而争执的层面,也更将单纯的现象观点,上升到新电影的作者风格与台湾电影观众究竟哪个重要的新阶段。
本片是杨德昌导演对台北市文化的个人观察,虽有点取样偏颇,但不乏一针见血的时代批判,是台湾新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导演侯孝贤与歌星蔡琴在本片担任男女主角,一个是少棒国手出身的布店老板,具有浓厚的东洋怀旧情愫;另一个则是典型的洋化女强人,企图在高楼林立的办公室中创出点局面。两人在价值观念的矛盾之中陷入了爱情的困境,最后男主角莫名其妙地被人杀伤在路旁,编导手法颇为冷静疏离,娱乐性不高,但却是了解八十年代台湾的一部重要参考作品。

❸ 介绍你所熟知的导演的电影风格

对李安电影主题和风格研究,特别是对“父亲三部曲”的研究,将中西碰撞以及家庭戏定位为李安的单一模式,对“父权”影响下的传统文化探索。 对李安导演技巧的研究,对其电影表现语言的充分研究。 达成共识的、李安电影商业化倾向过重,也有人认为李安是将艺术和商业成功融合的导演。 最近许多人提到的影展导演即迎合西方人好奇而制作电影。 将李安与侯孝贤、杨德昌等导演比较,从中发现李安的特点。 李安的生活经历影响了他的电影创作,与父亲的冲突,使他的影片中经常发现父权的影子,生于传统中国,又留学移民到美国,西方思想又使他对传统产生怀疑。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所编剧本自然要展现这些,并向深处挖掘家庭关系及其人性深处的东西。 适合时代潮流,再者生长在美国商业世界中,追逐票房成绩是不可避免的。故在李安的电影中有这个痕迹,通过一些处理来吸引观众,具体细节请见第四节中对李安电影的具体分析。 总之,电影源于生活,特别与编剧和导演分不开,李安融二者于一身,自然自己的生活经历影响了他的电影创作。 作为编剧的李安及其电影 前一节中我们从李安的生平中可以看到,李安的初次执导机会的获得便是由于他自己编剧的《推手》。之后与人合作的《喜宴》、《饮食男女》,作为编剧的李安,无疑是其导演工作的基石。能将自己的思想更好地融入影片之中;不同于传统中国的简易情节编剧,李安在吸收西方的情节艺术的同时把中国独具的儒雅气质汇入其中。之后无论是对奥斯丁小说、还是王度庐小说、还是漫画改编、还是剧本创作都渐趋成熟,编导一身的他更容易掌握分寸,表达自己的深刻生命体验。 《推手》中将中西文化冲突挖掘到深处,为此类题材开先河。其后的《刮痧》等同类型影片无出其右者。将中国传统的一种事物拿出来,体现在家庭中,进而引起人们对家庭、对社会的深思。 《喜宴》中表面上是探讨同性恋话题,实际上还是中西文化冲突题材的继续,也是对家庭、社会的继续探讨。 《饮食男女》则是从食、色这两个人之本性入手,进而体现家庭成员之间在新时代中的不同选择。 《理智与情感》的改编不可思议,西方的完全故事,由东方导演全权负责,将细腻、含蓄的西方爱情表现的几近完美。 《冰风暴》是类似《阿甘正传》但又全然不同于阿甘中的嬉笑中进展,而是较严肃的大时代影响下的两个家庭的故事,更类似《美国丽人》。 《与魔鬼共骑》在美国南北战征的背景下,讲述年轻人的成长历程,仍抹不去家庭和人这个冷调的底色,李安陷入一种单一的风格和表述中。 《卧虎藏龙》将在台湾曾投拍数次、小说拜读者亦众的作品改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生命体悟,以中西合壁的方式展现,情节处理亦有独到之处。 《绿巨人》系漫画改编的电影,不同于其他科幻电影,仍旧以探讨人性深处为主。 总之,作为编剧的李安是成功的,这也有助于他的导演工作顺利进行,既提高了效率,又不违心。

❹ 如何评价杨德昌的电影《独立时代》

我们提起电影,一定会看这部电影的导演是谁,世界上比较出名的导演有诺兰,希区柯克等等。每个导演的风格迥异,拍出来的作品都是自己的一个派别。杨德昌的电影在台湾甚至在世界上都是一个另类,《一一》的主演,也是台湾电影的著名编剧吴念真曾说杨德昌的电影思维是以理念为主要出发点来衍生故事的架构,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这一点和当时很多的台湾电影导演很不一样,因此他的剧本有着理工科的严密逻辑,拿另外一个同样在西方受过教育的导演来说,李安的电影则是深深地植根于戏剧及故事情节的冲突,同样是从台湾去美国留学出身,杨德昌和李安对电影的理解大相径庭,李安更擅长的是将中西文化的融合,杨德昌则专注于都市文明,两者的共同点都在于将东方哲学和西方文化完美地结合,其中杨德昌更加偏重于理性,而李安相对感性一些。




希望对你有用。

❺ 为什么电影《一一》能成为很多人心中的「华语最佳影片」

有人说,电影延长了生命,如果说有哪一部电影绝佳地表现了这一观点,我认为它一定是杨德昌的《一一》,电影以简南俊的家庭琐事为标的,为我们构筑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模型。这个模型包含了人生的各个阶段。

简南俊公司出现危机,濒临倒闭的危险。他为了挽救公司不得不做着自己不喜欢的活,而后在日本公干的时候又遇上了自己的初恋情人,两人相谈甚欢甚至还有重修旧好的可能,这就是典型的中年危机模型。

所以电影其实是在诉说一种生活的本质。不管生活如何折腾你。你还是得过,生活还是得继续。简南俊外婆去世之前,家里各种鸡飞狗跳,她死了以后,家里反而归于了平静。

世界就是如此,你以为你什么都忘不了。可是就算你忘不了,也得带着这份回忆沉重地往前走。

这种关于生活本质的电影,在华语电影范围内是不多的。虽然把《一一》奉为最佳有些过誉,但它的确是一部大师之作。

❻ 中国导演李安的电影风格

由于对李安的研究尚属最近之事,图书馆资料完全空白,论文搜索也寥寥几篇,但由于自己曾有意识自觉地关注过李安的电影诸如《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这“父亲三部曲”,《理智与情感》、《卧虎藏龙》和《绿巨人》,写起来便胸有成竹,但系统地写作还是有许多困难待解决的。

对李安电影及其导演风格的研究系最近之事,大致有以下几条脉络:

对李安生平与其电影中所体现的主题关系进行研究,特别是其父亲的影响和赴美学习西方电影两块着墨不少。

对李安电影主题和风格研究,特别是对“父亲三部曲”的研究,将中西碰撞以及家庭戏定位为李安的单一模式,对“父权”影响下的传统文化探索。

对李安导演技巧的研究,对其电影表现语言的充分研究。

达成共识的、李安电影商业化倾向过重,也有人认为李安是将艺术和商业成功融合的导演。

最近许多人提到的影展导演即迎合西方人好奇而制作电影。

将李安与侯孝贤、杨德昌等导演比较,从中发现李安的特点。

❼ 杨德昌电影一一的创作风格是什么

《一一》(2001年)将近三个小时的影像细腻而漫长,其间没有大起大落,只是一直温和的诉说,讲述那些我们日夜重复的事情。喜悦或悲伤,皆是内敛而克制,无论是NJ,婷婷,还是洋洋。影片还原的是本来的生活,然而正因这样的真实,看片的过程始终笼罩在一种夹在着伤感与无奈的氛围当中。看那些情爱起伏,我们或许反而不曾动情;可看这平淡的真实,却叫人沉重起来。生活正像NJ的妻子所说的,她发现她每天给中风的母亲讲的一天之中发生的事情都是一样的,她的生活,每天都是重复。她泪流满面的时候,我想,平凡如我,人至中年怕是亦会碌碌如此。于是想来,悲凉之至!此刻韶华,十年,怕已是庸人一个了!影片由婚礼开始,葬礼结束,表现了一个人生的两个极点——生与死。人性的错落与道德的静观,统统都在洋洋那不断闪现的快门中得到记录,在体验到这些看得见、摸不到,却也即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人生琐事之后,八岁的洋洋居然意味深长叹息道:“我已经老了……”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表现?是悲?是喜?是哀?是怒?都未曾有过交代,只是一种宛如旁观者的静静介入其间,在一段段谁都可能走过的人生道路上合影留念罢了。这是一个没有道德包袱与文化压抑的影像写真,是九十年代以来台湾电影中最具人文魅力的“醒世恒言”。
《一一》以一种非常细致、有条不紊的步调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生的故事,它的题旨是生命,意味着对一生命途的反思。
这是一则很普通但很美丽的寓言故事,同时也是一篇高水准的社会学宝典,它以一种温柔的笔触将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常态与变调“一一”呈现在观众的眼前。权威的《巴黎世界报》对《一一》相当推崇,赞扬导演杨德昌以社会写真的手法,忠诚地反映了当代社会中个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及无奈孤独,认为影片“以敏锐而温热的镜头进行社会心理分析,为社会百态及人性的枷锁做见证”。
杨德昌以往的电影经常表现一种个人和社会的冲突,以及理想必然破灭的痛苦,而在《一一》里,这种痛苦转变成一种思辨的力量,它反映了一个人从纯真到怀疑再到睿智的过程,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这部电影讲的就是生命,描述生命跨越的各个阶段,身为作者,我认为一切复杂的情节,说到底都是简单的。”或许这也是杨德昌自己心路历程的一种写照。

❽ 台湾电影特点

以文艺片为主,风格比较温馨 导演:侯孝贤 杨德昌 陈果....

❾ 关于台湾导演杨德昌

作品年表 1981年,春天参与《一九O五年的冬天》拍摄,任编剧及演员;秋天拍摄电视单元剧《十一个女人》中的《浮萍》; 1982年,《指望》(《光阴的故事》第二段)35mm∕彩色∕中影公司 导演、编剧:杨德昌 摄影:陈嘉谟 剪接:廖庆松 录音:杜笃之 1983年 《海滩的一天》 35mm∕彩色∕中影,邵氏∕167分钟 导演:杨德昌 编剧:吴念真、杨德昌 摄影:杜可风、张惠恭 剪接:廖庆松 1985年 《青梅竹马》 35mm∕彩色∕万年青影业∕105分钟 导演:杨德昌 编剧:杨德昌、朱天文、侯孝贤 摄影:杨渭汉 剪接:王其洋、宋泛辰 灯光:王志康 音乐:杨德昌 录音:杜笃之 1986年《恐怖分子》 35mm∕彩色∕中影公司∕109分钟 导演:杨德昌 编剧:小野、杨德昌 摄影:张展 剪接:廖庆松 录音:杜笃之 1991年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35mm∕彩色∕中影公司及杨德昌电影公司∕240分钟 监制:詹宏志 制片:余为彦 导演:杨德昌 编剧:杨德昌、阎鸿亚、杨顺清、赖铬堂 摄影:张惠恭 剪接:陈博文 美术:余为彦、杨德昌 音乐:詹鸿达 录音:杜笃之、杨静安 1994年 《独立时代》 35mm∕彩色∕杨德昌电影公司∕127分钟 监制:詹宏志 制片:余为彦 导演∕编剧:杨德昌 摄影:黄岳泰、张展、李龙禹、洪秀武 成音:杜笃之 剪接:陈博文 音乐:李达涛 美术:蔡琴、杨德昌、关传雍、姚瑞中 1996年 《麻将》 35mm∕彩色∕原子∕121 分钟 监制: 余为彦 编剧: 杨德昌 导演: 杨德昌 2000年 《一一》35mm∕彩色∕台湾、日本 编剧、导演:杨德昌 摄影:杨渭汉 制片:余为彦 音乐:彭铠立 录音:杜笃之 剪辑:陈博文

❿ 求几段关于电影<英雄>和<孔雀>摄影的评析!

顾长卫作品《孔雀》之意义,至今还没有人指出。在柏林的时候,这位外表木讷的摄影师,谦逊地向德国人表示自己碰到了好剧本。其实他超出了曾与之合作过的任何"大师"。他自己正走向大师。而在他之前,中国大陆根本没有出现过大师。我的个人观点:华语电影的大师一直在台湾。有首歌谣也许听过,被传诵在《孔雀》描写的那个年代:报告司令官,我老婆在台湾,没有裤子穿,捡了一块布,缝了个三角裤。就是这样一个台湾,八十年代初开始了电影新浪潮运动,出现了杨德昌和候孝贤两位影像文化大师。当时台湾流行着功夫片、琼瑶爱情片和军教宣传片。他们的出现,使一种电影成为台湾几十年间历史及社会变迁的一个注解、一份见证。 "个人成长的故事里隐喻着集体成长记忆的主题。" 顾长卫的《孔雀》似乎开始了这样的隐喻。如果看过杨德昌的《一一》的人,甚至会觉得《孔雀》背景音乐的风格和出入方式,以及某些场面的剪辑,与《一一》颇为相似。这不是贬低《孔雀》,把它与戛纳电影节的获奖影片相提并论,并不丢份。陆川这个电影圈的后生小子去拿金马奖的时候,想的是去台湾与杨德昌谋一面,可见这位台湾导演对电影科班生的影响力。 原本我们大陆的观影者也该从影像里经历一些变化。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给无数个体带来频繁震荡,震荡之下形成纷乱的人生细流。"第五代"的电影工作者理应与台湾同行一样,呈现人生细流表现人性江河——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但一切被忽略和遮蔽了。从1988年著名的《红高梁》起,便开始走向了虚幻的浪漫主义。那时我们还以为发生了中国电影的文艺复兴运动,其实仅仅是场面和情节上的低层次鼓噪。这种风格如今仍存活、残喘、延续在"电影奇才"张艺谋的影片里。依旧是夸张的情感、杂耍的情节、媒俗的场面,今天的《十面埋伏》只不过是技术上稍加精良的十多年前的《红高梁》。 戏剧性的事情是:当年《红高粱》的摄影师——可能将被后人称作"后第五代"的顾长卫——许多年以后才拍摄了中国大陆首部大师级电影作品——印有电影事业管理局公映许可证的《孔雀》——中国电影的文艺复兴,一下子晚了十七年。 看电影时第一遍的感受最重要,也最直接,犹如与美好恋人的头一次见面。把《孔雀》介绍给周围的人看,自己一旁再看,不知不觉看了四遍,这是在解读电影了,与初恋的情人已混得相当熟,起初愉悦的感觉快要消失殆尽了。然后去天涯的独立电影、去西祠的后窗、去网易的电影版区,拜读高手与俗手的读解,无疑这是在糟蹋这部电影了,与恋人上了床,已经是满眼不堪三月暮。 在河南安阳街头的菜摊子跟前,在一堆红艳艳的西红柿的陪衬之下,她的情感在压抑中释放,在宣泄中哀伤。我也情不自禁悲从中来。看到卫红"姐"与"初恋情人"街头偶然相遇——对面相逢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个段落,以及紧接下来的孔雀开屏,才觉得顾长卫终于找到了想要述说的事情,影片的高潮到来了也就结束了。 回首青春只有万般无奈,往昔的热情连点余温都没有留下。青春与世俗总归是格格不入。青春过后,上面的灰尘一定会很厚。 同学毕业前语重心长之语犹在耳畔:电影终归是电影,不要太迷恋呵。是啊,正如青春终归是青春,不要执著太久。 "手风琴"和"降落伞"都是"梦想"的象征物和代名词,沸腾的"开水壶"才是世俗生活。年轻的"姐姐"看一眼"开水壶"而不加理睬,是个错误,不实际必将失败。她想当伞兵是少女的罗曼蒂克在起作用。两个女配角中单纯的"胖姑娘"当上伞兵,是"胖姑娘"那个诡计多端的姐姐在起作用,是利益的主动出击,是河南人的市侩主义。卫红"姐"善意的心计再多,也敌不过世俗的力量。她只能导致干爸"摸电门",虽然干爸在她的感召之下,曾经翩翩起舞。尽管那是一段相当不错的热情的朝鲜舞,尽管那是一段久违了的青春之舞,然而青春就是狐狸精。热情就是害人精。干爸的自我觉醒、神采飞扬,也只在一瞬间迸发,通常我们把这叫:找到感觉了。他的家人不会理解,在他们眼里,这是"勾引"惹得祸,理应代表世俗的力量去痛殴高卫红。卫红的妈妈不理解女儿,时常抬起紧绷的下巴,用疑惑和冰冷的眼神打量"姐":你以为你是谁?啥都看不上眼?这样的眼神,我们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遭遇过,大人们搞不懂小孩到底在想什么。我们都曾经与俗尘格格不入。 顾长卫这部忧郁潮闷的影片,还是给了青春一些亮色。夏日的午后,阳光照射在楼顶之上,树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伞兵好象和云朵一起从天而降,飞机的轰鸣声渐渐远离。手风琴和钢琴配合画面情绪来回地交替,一会儿拉长一会儿跳跃,时而梦幻般舒缓时而爱情般明朗。高卫红自制降落伞,并系在自行车上飞翔的那个片段,近乎疯狂,可以看做是青春的礼赞。有人说换斯皮尔伯格来导演,一定会让她的自行车飞起来,就象《E.T外星人》那个著名镜头。其实顾长卫已经很出格了,已经够浪漫了。早有聪明的看客质问了:在物质匮乏的年头哪能缝制这么漂亮奢侈的降落伞?那得多少布票啊?由此知道,中国的电影观众从来不容许挥霍意念,这就想拽顾长卫一把,让他跌个重重的跟头,就象导演让卫红妈妈奋不顾身地把卫红拽下来一样。 那个全家打蜂窝的细节,是个高度凝练的诗意化场景,也只有电影才能够做到。换用文学手法无法表达,只能是一个句子:高家一家人在打蜂窝煤的时候,一场急雨把一切都淋湿了。电影中的场面却让我们产生无限联想。《孔雀》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而且每场戏几乎都是一镜到底。这个场面我计算了一下,共2分38秒。聪明的看客说自己的老爸打蜂窝前都知道预料天气的,有失手的时候,但也不会象片中那样狼狈。面对此情此景,要从生活真实性上挑毛病,只能误解电影艺术。从艺术手段看到思想的表达,从场面之中和情节之外领悟诗的层次,唯有大师才留给观众这样的思考空间,因为大师信任观众。毛主席的毕生精力是让我们吃饱,江主席是让我们吃好,胡主席将要让我们思考。可是有些匠人"艺术家"毕生精力是镜头拍得好让观众跟着情节跑,走马官花打打杀杀严禁随便思考。这恐怕违背"三个代表"。 其实影片中的这个场景是司空见惯的,成年人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最大的戏剧性也不过如此。我们都观察过蚂蚁窝,这个场景就好象一双眼睛在观察蚂蚁窝。倒不是表现手忙脚乱,而是生活如此地真实和如此地平庸,确实叫人感到手足无措。"姐姐"想要走出这个画面,却四脚朝天滑到了,美丽的女孩象征着理想和青春,却这样地弱不禁风。 一相情愿的追求不光发生在充满灵气的姐姐身上,连"脑子有点笨"的哥哥高卫国也有追求。他的理想是"交朋友"。 "我的工作换了五、六个了,连个朋友都交不住" 他竟然还想交女朋友。那个场景着实迷人:哥哥站在木房子一旁,面带憨笑目光迷离,街上散发着夕阳的余辉,一群下班的女工渐渐占满镜头,身后的情侣骑着自行车鱼贯而过。受到了感染,他情窦初开,眼光不错,一下子相中了纺织厂的一枝花——陶美玲。这必将是充满人性关怀的美丽一幕,爱情面前人人平等。看客们当年是否追求过班花?追求过校花?就没有犯过傻?恐怕还不不及"哥哥"的色胆大呢。你是孔雀,也开屏给大家看看? 哥哥的戏份与姐姐旗鼓相当。很多人持"三段论"的观点,认为结构简单明了,通过姐、哥、弟的各自故事来组织全片。我认为全片是统一在一个主题意念之下的完整故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姐姐毫无例外是根主线,哥哥和弟弟由她来贯穿。姐姐与招兵的"初恋情人"街头相遇作为故事结尾,正好前后呼应。 尤其欣赏哥哥"送伞"一段。傻哥哥冒着小雨,迈进校园的月亮门,踱着小碎步,与朗读《荷塘月色》的画外音——"零星点缀着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盹"——构成绝佳的声画关系。从教室出来,又被优雅的歌喉所吸引,驻足女厕所门旁仔细倾听。我没听错的话,厕所的姑娘哼唱的是电影《小街》的插曲。《小街》是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后轰动一时的影片。郭凯敏饰演文革时的右派子弟,他到剧团给女友(张喻饰)偷假发被一群人追赶,打成了瞎子,这个悲剧片段的背景音乐是《妈妈留给我一首歌》。傻哥哥听傻了,听入迷了,不知道一次纯正的暴力殴打将要莅临到自己头上。八十年代的伤痕电影中的插曲,预示下面发生的事情,倒是有点幽默的成分。不过弟弟将伞尖扎向自己的哥哥的时候,气氛才变得格外沉重。 弟弟的性格在哥哥的故事里就得以表现了。如果说姐姐是孤傲的,哥哥是平和的,那么弟弟则是古怪的。如果说姐姐回归于世俗中的平淡,哥哥回归于世俗中幸福,那么弟弟可用"堕落"于世俗来形容。原本都与俗尘格格不入。但理想是伞,世俗是大地,终有一天人们会降落。和陶美玲一样:昔日人人环绕,如今黄花堆积,借酒浇愁;和征兵帅哥一样:昔日光环四射英姿飒爽,如今落魄街边,嚼着韭菜包子,即使还是一口纯正的北京话。 河南安阳的街头,姐姐卫红笑着看着自己的梦中情人。然后转过身,似乎一切都已经释然。她对弟弟说那是"一个爱着我的人"。镜头跟随弟弟的视线,我们发现帅哥身后一个女人提着一捆卫生纸从商店走出来。仔细一看:她竟然是"胖妹妹"的姐姐!"胖妹妹"的姐姐竟然成了招兵帅哥的妻子! 俗尘中人生竟然是这样!美好的愿望往往成空!人生是被选择的! 公园孔雀开屏这个场面长达4分20秒。孔雀在前景,后景中三家人分别走过。这个场面一镜到底是有难度的。他们说完话离开,然后孔雀开屏,倘若在一个时间段、用一个镜头拍下来,就绝对经典了。这不好安排,只能靠巧合,所以有个很明显的叠化。倒不如把结尾"弟弟"的画外音叙述提到孔雀开屏前面来,镜头再回到公园,最后看到孔雀开屏这个景象。这样既掩饰了那个很拙的叠化,又能延长情绪的长度。放在结尾的话,我猜想顾长卫可能担心这个时候电影院的观众已经探头探脑地纷纷离开座位了——呵呵,这是中国观众的通病——不能体会他的深远意境了。
希望采纳

阅读全文

与浅析杨德昌导演的电影风格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最新二战题材狙击电影大全 浏览:73
耀和广场电影院 浏览:224
美国战列舰电影图片 浏览:532
英语电影片段表演7个人 浏览:200
岛国片人电影网站 浏览:234
地下兵工厂电影粤语下载 浏览:801
香港鬼片大全全集完整版电影 浏览:365
周星驰哪部电影里面有占领 浏览:98
有一部讲四川地震的电影叫啥 浏览:368
适合电影奔跑的钢琴音乐 浏览:869
电影落叶归根观后感 浏览:243
风景优美的法国电影 浏览:206
有一部电影森林里面都动物都很大的 浏览:929
看电影的网站哪个 浏览:227
电影自苦英雄出少年的女主角 浏览:718
英国电影爱情电影大全 浏览:620
天堂电影院时空三部曲 浏览:560
地球电影院类似 浏览:232
决战江湖电影完整版 浏览:542
僵尸家族粤语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