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关于电影导演的..
谢尔盖'爱森斯坦
代表作:《游戏的规则》
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Eisenstein(前苏联,1898-1948)
一个宣传者,号召者,同时也是一位猛烈的改革者。他拥有的力量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导演。他的电影也许不能算是绝对的艺术,然而他的理念却被运用至今。他的影片是那么的强烈有力,真如一头神牛,即便只是那些形式上的形势,也同样让你无法忘怀。艺术的原本功能之一就是宣传,虽然现代艺术哲学已经不是这么定义,然而在一门艺术开始的时候,这也许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至少在那时,他曾经影响了一代人,并且那些最基本的技巧,也沿用到了现在。相信今天的你看到那些著名的片段时,同样会深受震撼!
英格玛·伯格曼
英格玛·伯格曼,自50年代登上影坛以来,以简约的影像风格、沉郁的理性精神和对生与死、灵与肉、精神与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成为世界影坛上为数不多的将电影纳入严肃哲学话题的人物之一。伯格曼所奠定的瑞典电影的理性精神和60年代瑞典新电影的写实风格殊途同归,并且极大影响了法国新浪潮电影。
伯格曼,这位可以自由地和作家一样直接拍摄电影,并一直保持瑞典首席舞台剧导演地位的大导演,拍出了《野草莓》、《处女泉》、《呐喊与低语》等众多经典,1981年拍完《芬妮和亚历山大》后告别影坛,投入了自己醉心的戏剧舞台。这位已经85岁的老人以他以他惊人而勃发的精神成为电影艺术最神秘而终极的“第七封印”。
http://ke..com/view/256260.htm
费里尼
1920年1月20日,费里尼出生于意大利的Rimini,1993年10月31日,由于心脏病、中风死于罗马。由于年轻时的经历,他集导演、演员、作家于一身。
作为五次获得奥斯卡金奖的电影艺术家,费里尼与英格玛·伯格曼、安德·塔尔科夫斯基并称为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是60年代以来欧洲艺术电影难以逾越的最高峰。费里尼更是以他强烈的个人标记——“费里尼风格”,引导了战后意大利的精神进程。
黑泽明AkiraKurosawa(日本,1910-1998)
猛士,武士。黑泽明的摄影机传出的感情也是猛烈的,猛烈得足以让人不相信这个人性的世界。通过他的镜头,戏剧被电影化,然而最后影像本身却产生独立的戏剧性。如此强烈的人性表现,揭示的却是人性的不可测。这是多么伟大的技巧!也许在他的眼中,这个世界最大的悲哀就在于不可信道义的悖反。所以每每在那雄浑的调度和画面之中,才会透出极度的悲怆和无奈。
●代表作:《罗生门》、《七武士》、《乱》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生于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位电机工程师,母亲过去曾是一位钢琴演奏家;这位科幻特效卖座电影大师稍后在其作品中巧妙地结合两极化的科技知识与艺术野心,正是各来自其父关于科技方面的教导,及其母对其美学观的耳濡目染。他终生对说故事的喜好,则是受到他父亲从小对他讲述二次大战期间他在缅甸与日军缠斗时神勇却难免不尽真实的经历之影响。这也让斯皮尔伯格对40年代留下纯真年代的浪漫印象,并常在他的电影中出现—将不如意的现实人生对比于那样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年代。由于父亲职务关系,斯皮尔伯格童年时不停搬家、换学校(他们最后从纽泽西搬到亚利桑那的凤凰城),造成他在人际关系上相当的不安定感;加上父母因性格不合而经年的争吵,及他不如人的体力,使斯皮尔伯格的童年生活总在高度的失序和挫折感中度过。也因而从母亲那儿学到了一种必然的处世观-总是期待着什么好事来临的乐观看法,而这也反映在他的电影中成为他电影的基调。
作品:《火光》《大白鲨》、《侏罗纪公园》《辛德勒名单》《失落的世界》《拯救大兵瑞恩》《ET外星人》《石头族乐园》《决斗》
阿尔弗莱德 希区柯克AlfredHitchcock(英国/美国,1899-1980)
对于这个内心阴暗然而又和蔼可亲的家伙,我已不想再说太多。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他和极端艺术家形成一种反差,然而却达到了某种共同的效果。在他的表达中,那些本来平凡的物质会变得不极其平凡,甚至致命。我这里要提的,并不是被重复无数次的“悬念”,而是“浪漫”,有谁想得到这么一个胖子居然是这个世界上最细腻浪漫的人?看希区柯克的电影,你若是察觉不到那种细腻的浪漫和幽默,那至少说明你还没有入门。这种浪漫不仅仅指人物间的内心微妙的联系,更是那些细致的镜头,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他们的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浪漫。甚至浪漫得可以致死!希区柯克是唯一的一个可以把接吻镜头处理的像谋杀那样紧张忧郁和不安,同时又能把谋杀处理的像接吻那般柔和宁静的电影大师。他怎能做到这一点?是不是因为性和死亡总是微妙的联系在一起?不要去多想,你一想,他就在天堂偷偷的笑了。
●代表作:《眩晕》、《美人计》
斯坦利库布里克1928年7月26日生于美国纽约市的布朗克斯区,祖上是来自奥匈帝国的犹太移民,父亲是医生。1941库布里克13岁,父亲送给他一架照相机,他从此对摄影产生兴趣。
1946进入《展望》杂志社担任新闻摄影记者,使他有机会走遍美国,库布里克工作十分出色。1950以3800美元的个人积蓄,自编自导并担任摄影拍摄了一部短纪录片【拳赛之日】,记录了拳击手沃尔特卡蒂埃参加比赛的经过,完成后以4000美元卖给了雷电华电影公司。同年辞去《展望》杂志社的工作,在哥伦比亚大学旁听,潜心研究文学著作,并在现代艺术博物馆细心观摩经典影片,努力提高电影艺术素养。
库布里克的事业巅峰,则是1968年自编自导的科幻片经典【2001年太空之旅】,以目眩神迷的视觉效果和音乐的原创性,缔造一场电影革命。1971年的【发条橘子】描述暴戾帮派份子,令人印象深刻,却被英国视为赞扬暴力而遭禁。
经典剧作还包括,描述奴隶造反的【万夫莫敌】、惊世骇俗的小说改编的【一树梨花压海棠】,以及叙述冷战可能导致核子战争爆发的【奇爱博士】,1987年的战争片【全金属外壳】。库布里克的电影主题多为犯罪和暴力,而且有反当权派的倾向,每每受到争议,影评亦呈现两极化;他一生共入围十四项奥斯卡奖,赢得八项,但是却从未抱走最佳导演奖,令影坛人士为这位战后最杰出的导演感到惋惜。
他蛰伏多年才于1996年开拍情色惊悚片【大开眼界】,无奈1月才杀青,正著手电影后制工作时,突然壮志未酬撒手西归,1999年3月7日库布里克在英国去世,享年71岁。让影迷们极为错愕与惋惜。影迷凭吊大师身影,只能从其告别遗作【大开眼界】中去回味了...
卓别林
在电影史上靠拍悲剧成为大师的人数不胜数,但靠喜剧片成为大师的人却是少之又少,这足以证明喜剧是一门多么难的艺术,喜剧要让人发笑的同时还要给人强烈的震撼,这比悲剧要难上一百倍。但卓别林做到了,百年来只此一人。脚登大皮鞋、手拿细手杖,迈着企鹅步的流浪汉形象,给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笑。这欢笑背后隐藏着人生的孤独与凄凉。这套DVD收录了卓别林10部长片,加上两张短片集锦,代表了卓别林一生最主要的成就,最令人高兴的是,其中最重要的电影如《城市之光》《淘金记》《摩登时代》等都是数码修复版,画质比原来清晰了不少,作为收藏是上佳的选择。
头戴一顶大礼帽,脚登一双尖头鞋,鼻子下留着一撮乌黑的小胡子,紧绷的上衣与肥大的裤子别扭地穿在身上,手里舞着一只手杖,鸭子般地出现银幕上——这就是卓别林为我们创造的绅士流浪汉形象。查理·卓别林是好莱坞默片时代的巨星,他和他所创造的夏尔洛形象一起被人们永远铭记。无论是流浪汉夏尔洛的善良、风趣、不幸,还是大独裁者的刚愎自用、自高自大,这些都成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造型。
http://ke..com/view/10988.htm
戴维·利恩
戴维·利恩1908年出生于英格兰,1928年开始从影,早期以拍文学戏剧电影著称。1942年,他导演了令人难以忘怀的浪漫之作《相见恨晚》。1946-1948年,他将狄更斯的《孤星血泪》和《雾都孤儿》搬上银幕,制作的影片有浓郁的英国民族特色。从50年代中期开始,里恩的风格为之一变,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 ,专拍“跨洋电影”(即兼顾大西洋两岸英美观众双方口味的电影),《桂河大桥》即是五十年代英国最著名的“跨洋电影”。里恩以雄厚的美国资本为后盾,将影片拍得壮观宏伟。由此,他获得了第一个最佳导演奖。1962年,他再度拍出了历史巨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并获得了第二尊金像。 1965年执导“日瓦戈医生” 1984年执导“印度之行” 从影四十多年,大卫·里恩只拍摄了16部影片,但获得奥斯卡提名 竟达56次之多,共获得27项金奖,他本人七次得到最佳导演奖提名, 两次获奖,被称为英国电影届的泰斗。
作品年表:
Discovery系列孤星血泪 Great Expectations (2001)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雷恩的女儿 Ryan's Daughter (1970)
万世流芳 The Greatest Story Ever Told (1965)
日瓦戈医生 Doctor Zhivago (1965)
阿拉伯的劳伦斯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桂河大桥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艳阳天 Summertime (1955)
女大不中留 Hobson's Choice (1954)
一飞冲天 Sound Barrier, The (1952)
梅特林 Madeleine (1950)
欢乐的精灵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雏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泪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见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伦之乐 This Happy Breed (1944)
与祖国同在 In Which We Serve (1942)
编剧作品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欢乐的精灵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雏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泪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见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伦之乐 This Happy Breed (1944)
让-吕克 戈达尔
法国裔瑞士籍导演,法国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人物,打破传统的电影规则,如叙事、连续性等。早年在瑞士与巴黎受教育,并在北美与南美游历三年。
1950年,他进入法国《电影手册》编辑部,开始从事专职影评。随后的十年间里,他整天泡在电影资料馆,研究和观看了大量各种类型的影片,打下了深厚的电影素养的底子。1954年到1958年,他尝试导演了五部短片。在特吕弗帮助下拍摄第一部剧情片《断了气》,赢得柏林影展最佳导演奖。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戈达尔创作的高峰期,1967年后所有作品均为政治片,离间了大批热爱他的观众。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后,戈达尔与当时法国学生运动领导人让—比埃·高兰组织了“维尔托夫小组”,信奉苏联早期“电影眼睛派”创始人吉加·维尔托夫的理论,“为了摄制革命电影,首先应该对电影进行革命”。该小组拍了一系列“政治影片”,如《真理》、《东风》、《意大利的斗争》、《直至胜利》、《一切顺利》等。70年代因车祸中断拍片,移居瑞士。1980年重返法国拍片,主要有《芳名卡门》、《新浪潮》等。
『贰』 《四百下》的导演是谁
对于特吕弗在电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未来的历史将会给他一个最为客观的评价。
——法国著名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
素有“电影狂人”之称的法国电影大师弗朗索瓦·特吕弗,自他投身电影事业的那一天起,就始终以敢说敢为而著称于世。但是与另一位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所不同的是,他的所有言论都只与电影本身有关,而不是像后者一样总是习惯于针砭时弊或是表达自己对于其他电影人的嘲讽甚至是蔑视。而这一区别,也使他始终以一种电影战士的身份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并且始终受到后世电影人的尊敬与景仰。
1932年,特吕弗出生于法国的浪漫之都巴黎。他从小就喜爱文学和电影,并在少年时代就已经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这种勤奋好学的经历,也使他成为日后法国电影导演中文学素养最为扎实的一位突出人物。少年时代的他曾经相当崇拜巴尔扎克,而且这位自称用笔“完成了拿破仑用剑没有完成的事业”的文学巨匠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从精神上给了年幼的特吕弗以巨大的鼓舞,激励着他在长大成人后去投身梦想中的文学事业。
15岁的时候,特吕弗在巴黎发起了大众电影俱乐部。这个俱乐部的主要活动内容,就是聚合很多喜欢电影的青年一起对电影进行研讨。这可以说是电影天才特吕弗走向日后辉煌的电影事业的一个良好开端。
1953年,21岁的特吕弗终于进入了法国农业部电影处,开始拍摄一些关于法国农业的科教纪录片。这虽然多多少少地拉近了他与电影之间的距离,但显然还是无法使他满意。为了真正实现自己的电影梦,他很快就辞掉了这份工作,开始在法国著名影评人安德烈·巴赞,也就是被他誉为“精神之父”的这位人物的提携下,成为著名电影评论杂志《电影手册》的一名编辑。正是在巴赞的具体指导下,特吕弗才最终一步步地走向了电影这一让他为之痴迷更为之疯狂的广阔天地。
在担任编辑的这段时间里,特吕弗撰写了那篇著名的理论文章《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该文章后来也被视为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一个理论宣言,而其中对于那种僵化的、墨守成规的法国传统电影所进行的严厉攻击,以及极力提倡的那种个人化的电影拍摄方法及精神的观点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的让-吕克·戈达尔和阿仑·雷乃等著名导演的大力推崇。但此时的特吕弗已经显然不愿意只是做个电影评论家了,他先是跟随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罗西里尼学习电影导演技术,接着就在1959年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四百下》,并一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影片以其朴素纪实的拍摄风格以及对于生活细节和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在电影界引起巨大的轰动,并由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也正是由于这部旷世杰作的问世,才使得法国电影彻底改变了其原来的僵化局面,并最终促成了世界电影的多元化发展。
从此,特吕弗几乎完全放弃了电影评论,开始专门进行电影导演的创作工作。直到他于1984年去世之前,他几乎每年都要执导一部影片,在整个电影生涯中共执导了23部影片,其中包括《枪击钢琴师》、《柔肤》、《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最后的一班地铁》和《朱尔和吉姆》等经典之作,同时也因此获得了无数令人艳羡的至高荣誉。
事实上,在特吕弗的很多经典佳作中,他都以自己极为敏感的艺术触觉和天才般的领悟能力,常常把影片中人物的感情推向一个相对极端的处境中,并借此来安排和讲述人物的命运,从而展现人性最深处的所有善恶与美丑。他对于处在婚恋中的人的精神状态的描写和揭示,甚至有着比心理医生还要深刻和生动的准确把握,让人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不由得对这位似乎洞察一切的艺术大师心生由衷的钦敬与叹服。
除此之外,特吕弗还特别擅长发掘许多与他合作过的法国女演员身上的独特之处,并通过自己的镜头将她们的至情至性展露无遗。法国电影史上最为著名的众多女演员,如凯瑟琳·德诺芙、伊莎贝尔·阿佳妮、娜塔丽·贝依、让娜·莫罗、弗朗索瓦·多莱亚以及芬妮·阿尔丹等人,都曾经和特吕弗有过十分愉快的合作。他也在这样的一种合作过程中,在自己创造出的那一方银幕上永远地留下了这些可以说是法国乃至欧洲最迷人、最漂亮的女人们的绝代风华。
纵观一代电影大师特吕弗的整个电影生涯,他确实可以说是一位真正的获奖大户和常胜将军,他的影片不仅先后获得了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等50多项世界级的重大奖项,而且无论是在艺术成就以及商业价值上也都取得了非常值得骄傲的巨大成功。他的这种在艺术与商业二者之间来去自如、俯仰皆是的非凡能力,也远远地超过了在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中脱颖而出的其他导演。
1984年,这位在世界电影史上纵横驰骋了近30年的一代大师,在他的妻子、法国著名电影演员芬妮·阿尔丹的陪伴和安慰下,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为之倾注了毕生的爱与精力的电影事业。
『叁』 法国<电影手册>的历史
《电影手册》年度十佳电影是每年从世界各地的影片中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入选的电影被认为是延续电影艺术发展,提供世界电影新的经验的年度最佳作品,基于《电影手册》在全球范围内独特持久的影响力,每年出炉的十佳电影实际上也为各个地区的电影文化在全球电影谱系中的地位进行了评估,因而每年的评选结果备受全球媒体关注。今年除了两部华语片外,还分别有韩国导演洪尚秀作品《电影童话》和新加坡导演邱金海作品《伴我心》上榜,四部亚洲片上榜,在入选数量上与美国电影持平,说明亚洲电影具有非常强大的活力。
电影手册》派 又称《电影手册》集团。是从1955年开始聚集在以安德烈一巴赞为首的《电影手册》杂志编辑部周围的一批青年影评人,他们后来从影评工作过渡到拍片,成为法国"新浪潮"电影c内主将。
《电影手册》杂志创办于1951年,由安德烈巴赞、罗·杜卡和雅克杜尼奥尔一瓦尔克洛兹任主编,其中巴赞的美学思想对杂志的面貌起着主导的影响。 1955年起,一批赞同巴赞的理论观点的青年开始以《电影手册》为理论阵地,运用"作者论"方法,树立起新的评价标准。他们中的主要人物是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夏布罗尔、杜马契和谢勒尔等。从1958年起,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和夏布罗尔相继拍出他们的第一部影片,对法国电影中的"新浪潮"起了形成作用,这批人从此被称为《电影手册》派。 "新浪潮"在[96t年趋于衰落后,这批人发生了分化,特吕弗和夏布罗尔成为受欢迎的商业电影导演,但他们的影片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里维特转向实验电影。戈达尔的道路则更为复杂多变,在1968年前,他的影片具有愈来愈浓重的现代派色彩i宣扬存在主义的反道德观和无政府主义的政治思想,在形式上则肆意破坏传统的电影语法。从1968年开始,他突然转向极左,拍摄了一系列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短片,反对资本主义,鼓吹暴力革命。1971年他因车祸受伤,停止拍片。七十年代末,他又开始拍摄故事片,宣称"不再过问政治"。
『肆』 电影手册的栏目介绍
《电影手册》常设的栏目主要有“作者研究”、“影片分析”、“导演访谈”,以及对许多不同的民族国家电影所做的深度报道。“作者研究”是该杂志以每期一个重点人物的形式推出的,这些人物不但有电影史中已成经典的大师,比如费里尼、伯格曼、帕索里尼等人,也有为新近去世的大师推出的纪念专辑,比如库布里克和布莱松专题,同时还有对正在创作的电影导演进行的专题性回顾,比如阿莫多瓦专题,或是北野武专题。进入这个栏目的作者既有以拍摄艺术片而确立自己地位的电影家,也有在好莱坞商业电影领域中独领风骚的电影导演,比如吴宇森。 “导演访谈”是对正在拍摄新片的重要导演作现场采访。在其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马丁-斯柯塞斯、伍迪-艾伦、阿兰-帕克、王家卫等人的面孔,而他们的肖像也会经常出现在该期杂志的封面上。
1999年12月,《电影手册》杂志现任主编夏尔-戴松来到北京,带来了与这本杂志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的几部电影作品,在北京电影学院进行了名为“《电影手册》杂志周”的专题放映,引起很大反响。而此前在3月,他们还在上海调查中国电影状况,并将成果发表在《电影手册》题为“中国国产”的专辑上。他们对中国新生代导演的创作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同时对港台电影也多有介绍。
『伍』 希区柯克为什么能成为大师,难道只是因为电影手册的推崇吗
电影手册的推崇是一个重要的助推器,但是他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就是大师。
他擅长于使用视听语言来控制观众的情绪,一般的导演只会用既有的视听语言来讲述故事,而他则在固有的好莱坞视听语言的框架内将电影语言大大推进了一步。举几个例子就知道了。
《后窗》首次精彩的呈现出了人的偷窥欲望
《精神病患者》深入的刻画了人的恋母情结(希区柯克对弗洛伊德研究得很深)
同样是《精神病患者》,由当红女明星出演的女主角出场仅半小时就死了,这打破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好莱坞的定式,十足的把观众吓了一大跳
《绳索》尝试了电影内部时间与放映时间的同步(电影放映一个多小时,而影片中的故事也用了一个多小时)
从这些例子就能看出来,希区柯克的电影绝不仅仅是讲了一个惊险故事那么简单,其实他的电影用电影自身的手法直接触及到了人的心灵。
用摄影机相笔一样自由书写是电影手册所推崇的,而希区柯克的电影打动人的绝不是(或者说绝不仅仅是)故事,而是他通过电影这种手段自由的书写了人的心灵。
建议你买本新出的《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看看。
『陆』 怎么看待电影手册编辑全体辞职
“合作双赢”不代表失去个性阵地,虽然拉锯的过程让双方都不好受,但不博弈、磨合与协商,就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毕竟,巴赞在创刊时的理想是电影普及化。同一部电影,巴赞可以给《电影手册》写评论给资深的影迷阅读,可以写给一般读者阅读的日报,也可以写给知识分子订阅的《精神》杂志。
只要走出自己的阴影,我对《电影手册》的前路是非常乐观的,我不认为它会向产业和主流跪拜,毕竟2020年年底土木在水瓶座的合相将开启一个开放、自由、推崇新思想的新周期,《电影手册》会如鱼得水。当然其中过程有某些阵痛(金冥四分相在2021年6月被行运天王星触发),但当它的觉知和自我转化完成时,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在这本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电影杂志身上发生。
『柒』 创办了《电影手册》杂志,并担任了该刊主编的人是谁
安德烈-巴赞
1950年,电影理论家与影评家安德烈-巴赞(1918—1958)创办《电影手册》,并在创刊伊始,就定下了这份杂志的办刊基调。巴赞在战后法国电影理论界一直保持着强有力的战斗者姿态,他批评战后法国电影只重浮华、商业性,依赖大制作和明星获得利润的作法,倡导年轻的电影工作者拍摄直面生活、朴实无华的写实之作。在他的领导下,《电影手册》很快就团结了一批极具反叛锋芒的青年影评家。这些年轻人深爱二战中他们无缘看见的美国电影,而且他们把约翰-福特、霍华德-霍克斯和希区柯克等人的作品,视作自己日后电影实践所效仿的楷模。
『捌』 关于日本电影《ゴダールの映画》,中文是什么意思
补充一下:
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 (1930.12.3-)
法国裔瑞士籍导演,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先锋人物,一代“现代电影怪杰”。其创作随心所欲,影片大多晦涩难懂,在世界电影史上独树一帜,是最难分析和评价的现代电影导演之一。
戈达尔1930年12月3日出生在法国巴黎,早年在瑞士与巴黎接受教育,并在南北美游历三年。1950年他进入《电影手册》编辑部,开始从事专职影评。随后的十年间,戈达尔泡在电影资料馆,研究跟观看了大量电影资料,打下了深厚的电影底子。1954年至1958年,他尝试导演了五部电影短片。在特吕弗的帮助下拍摄了第一部剧情片《断了气》。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是戈达尔创作的高峰期,1967年后创作的影片均为政治片,这离间了热爱他的观众。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后,戈达尔与当时法国学生运动领导人让-比埃-高兰组织了“维尔托夫小组”,信奉前苏联早期“电影眼睛派”创始人吉加-维尔托夫的理论-“为了摄制革命电影,首先应该对电影进行革命”。该小组拍摄了一系列“政治影片“,如《真理》,《东风》,《意大利的斗争》,《直至胜利》,《一切顺利》等。上世纪70年代因车祸中断拍片,移居瑞士。80年代重返法国,所拍影片只问艺术不问政治,主要作品有《芳名卡门》,《新浪潮》等。
戈达尔的作品有:
2004 我们的音乐 Notre Musique
2002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Ten Minutes Older:The Cello
2001 爱情研究院 Eloge de l’amour
1998 老地方 The Old Place
1997-98 电影史 Histoires De Cinema
1996 永远的莫扎特 For Ever Mozart
1996 与TNS决别 Adieu au TNS
1996 加! Plus Oh!
1995 法国电影五十年上下集 Deux Fois Cinquante Ans De Cinema Francais
1994 戈达尔论戈达尔 JLG/JLG
1994 向萨拉热窝致敬 Je Vous Salue Sarajevo
1993 悲哀于我 Helas pour moi
1993 孩子们玩俄罗斯游戏 Les Enfants Jouent a la Russie
1991 对抗忘却 Contre L’Oubli
1990 新德意志零年 Allemagne Annee 90 Neuf Zero
1990 艺术的童年 L’Enfance de L’Art
1990 新浪潮 Nouvelle vague
1989 外国经典短片 Classic Foreign Shorts,Vol.2
1988 谁都要走一回 On S’Est Tous Defile
1988 语言的力量 Puissance de la Parole
1988 最后一句话之法国人印象 Le Dernier Mot
1988-89 达提报告 Le Rapport Darty
1987 导演的坚持 Soigne ta Droite
1987 咏叹调之阿尔米多 Aria
1987 李尔王 King Lear
1986 会见伍迪-艾伦 Meeting Woody Allen
1986 电影小产业的辉煌与衰落 Grandeur et decadence
1985 侦探 Detective
1985 软与硬 Soft and Hard
1985 向玛丽致敬 Je vous salue,Marie
1983 芳名卡门 Prenom Carmen
1982 受难记 Passion
1982 受难记剧本 Scenario Du Film Passion
1982 画面转换之不同名目的转换 Changer d’Image
1981 写给弗雷迪布阿什的信 Lettre A Freddy Buache
1979 各自逃生(生活) Sauve Qui Peut(la Vie)
1978 两少年环法漫游 France/Tour/Detour/Deux/Enfants Director
1976 怎么样? Comment ca va?
1976 六乘二 Six Fois Deux/Sur et Sous La Communication
1976 此处与别处 Ici et Ailleurs
1975 二号 Numero Deux
1972 写给简的信 Letter to Jane
1972 一切顺利 Tour Va Bien
1970 弗拉基米和罗莎 Vladimir et Rosa
1969 福音书 Amore e rabbia
1969 东风 Vent d’Est
1969 不列颠之音 British Sounds
1969 比赛 La Contestation
1969 真理 Pravda
1969 意大利的斗争 Lutte en Italie
1968 一样的电影 Un Film Comme les Autres
1968 快乐的知识 Le Gai Savoir
1968 一部美国电影 One American Movie(One a. m.)
1968 一加一 Sympathy for the Devil
1967 远离越南 Loin Vietnam
1967 周末 Week End
1967 我略知她一二 2 ou 3 chose que je sais d’elle
1967 中国姑娘 La Chinoise
1967 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 Le Plus Vieux Metier Du Monde
1967 天才儿童的E调行板间奏的往返之爱与愤怒 L’Aller et Retour Andante e Ritorno des Enfants Prodigues Dei Figli Prodighi ou Amore
1966 男性,女性 Masculin,feminin
1966 美国制造 Made in U.S.A.
1965 狂人比埃洛 Pierrot le fou
1965 …眼中的巴黎Paris vu par…
1965 阿尔伐城 Alphaville
1964 另外一帮 Bande a part
1964 已婚女人 Une femme mariee
1964 大诈骗犯 Les Plus belles escroqueries monde
1963 卡宾枪手 Les Carabiniers
1963 蔑视 Le Mepris
1962 随心所欲 Vivre sa vie
1962 软奶酪 Laviamoci il cervello
1962 欧帕格之新世界 RoGoPaG
1962 新七宗罪之懒惰 Les Sept Peches Capitaux
1961 女人就是女人 Une femme est une femme
1960 断了气 A bout de souffle
1960 小兵 Le Petit Soldat
1958 夏洛特与她的情人 Charlotte et Son Jules
1958 水的故事 Une Histoire D’Eau
1957 夏洛特与维罗尼卡 Charlotte et Veronique
1955 一个风骚的女人 Une Femme Coquette
1954 混凝土行动 Operation Beton
『玖』 导演在电影中的作用是否相当与文学的作者
这个很难讲,因为一般来说电影剧本都是由编剧编写的。但是有些导演是集编导为一身的,那他对电影的控制就很强了。还有一些作家出身的人把自己的作品用电影的形式再现出来,他们的作品被称为作家电影。 另外还有一种电影叫作者电影。就是指那些人文气息浓厚,导演表达意图强烈的电影。
比如它坚持“电影是用来提出问题的,而不是用来回答问题的”,再比如它“把技巧作为一种思维的工具,作为影片表达的意义的一部分”,还有它强调重要的是时刻忠于 “我们”(指叙述者和拍摄者)的直觉等等。
新浪潮电影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当时安德烈·巴赞(Andre Bazin)主编的《电影手册》聚集了一批青年编辑人员,如克洛德·夏布罗尔、特吕弗、戈达尔等50余人。他们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或“作者电影”。他们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与性关系,与传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与抒情性。这类影片较强调生活气息,采用实景拍摄,主张即兴创作;影片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手法上也比较多变。
http://www.mtime.com/group/11817/discussion/136917/
无论如何,导演都对一部电影的风格走向起决定性作用。这么说吧,如果说编剧是给了电影的骨骼脉络,导演就是赋予它生命的人,这个人是美是丑是风华绝代还是愚顽不堪就全看导演的功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