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十大著名导演
排名不分先后:
詹姆斯·卡梅隆
可以说卡梅隆是当今重工业电影的开拓者,享誉世界的《泰坦尼克号》和第一部3D电影《阿凡达》,还有承载了我国80后对于科幻小说记忆的《终结者》都是他的作品。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2. 教资考试《综合素质》文化常识常考的外国作家及作品
泰戈尔,印度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有诗集《吉檀迦利》等。
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著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童话作品;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代表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等;莫泊桑,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契诃夫,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变色龙》等。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高尔基:前苏联作家,其自传体小说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小说作品《鲁滨孙漂流记》;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列夫·托尔斯泰传》。
《格列佛游记》: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一部杰出的游记体讽刺小说。 《简·爱》: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
3. 编导面试时考官常提出的影视常识问题大概是什么。
影视编导备考:影视常识——电影流派 (2009-02-10 23:51:47)
电影流派
● 德国表现主义 Expressionism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此字原为艺术史与批评的专用语,意指不再把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地,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地。表现主义电影则发源于1920年的德国,此种电影中的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运用这种手法而闻名。之后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影响到默片时代的一些好莱坞电影与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其它如希区考克与奥森.威尔斯亦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 形式主义 Formalism
文学、艺术或戏剧中专强调形式与技巧而不强调题材的表现手法。起源于1915年的俄国,因为莫斯科语言学圈及诗语言学会的成立,反对俄国革命前处理叙述材料的传统方式,转而重视艺术语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响到当时的各艺术领域。在电影表现或分析上,形式主义强调不同形式的运用可以改变材料的内涵,剪接、绘画性构图与声画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兴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均是此种主义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义的压迫而停止在俄罗斯的发展,但对后来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有很大影响。
● 印象主义 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重要作品有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
● 超现实主义 Surrealist film
1920年兴起于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的、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人类潜意识的种种状态。路易斯.布纽尔的《安达鲁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而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旨在反抗写实主义与传统艺术,领导人安德烈.布列东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种纯粹的心灵自动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试着以语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来表现思想真正的运作情形。」后来超现实主义成为实验电影与地下电影的重要源头,如美国的玛雅.黛伦与肯尼斯.安格。商业电影中超现实主义并不是主要派别,只出现在个别导演的电影中,如伍迪.艾伦。
● 新写实主义 Neorealism
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个电影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贝多.罗赛里尼、狄西嘉、鲁奇诺.维斯康堤等。这类的电影大主题大都围绕在大战前后,意大利的本土问题,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中下阶层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相较于战前的封闭与伪装,新写实主义电影反而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不过新写实主义电影在国外获得较多的注意,在意大利本土反而没有什么特别反应,1950年代后,国内的诸多社会问题,因为经济复苏已获抒解,加上主管当局的有意消弭,新写实主义的热潮于是慢慢消退。
● 法国新浪潮 New Wave
原本是没有严格界定的新闻性用语,指1958与1959年间一批法国新导演所拍摄的格调清新,频频获奖的首部作品。后则被广泛运用,概括了法国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电影制作与创作倾向。这些新导演有很多都是《电影笔记》杂志的影评人,如高达、楚浮、夏布洛、侯麦、李维特等。他们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传统电影的高度自觉,并用其作品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不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与传统电影大相径庭。混合利用传统电影类型与好莱坞导演风格,来实验剪接与结构上的新形式。由于重视拍摄的自由度,往往只凭纲要性的脚本拍摄,喜欢即兴与自发的拍摄方式。而其主题上则带有存在主义的色彩,如亚伦.雷奈的,《广岛之恋》与高达的《断了气》均是这类影片。新浪潮这个词自从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与法国结缘后,常被拿来形容其它国家新兴的电影制作活动和电影复兴现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电影,1960年代的波兰与1970年代的德国新电影。
● 真实电影
1950年代末开始的,一种以直接记录手法为特征的电影创作潮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尚.胡许与美国的大卫.梅索。这些倡导者自言他们的灵感来自苏联的吉加.维多夫的「电影真理报」,较大的差别在于真实电影的事件更完整与单一,因此更具有剧情片的情节。制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摄真实生活,不事先写剧本与用非职业演员,影片由固定的导演、摄影师与录音师三人完成为其特点。法国与美国的真实电影最大不同在于法国可让导演介入,如尚.胡许的《夏日记事》(1961),而美国的真实电影则强调导演置身事外,不干涉事件进行。这样电影拍摄手法要求导演能准确的发现事件与预见戏剧性过程,摄制动作要敏捷与当机立断,而这种方法必然限制了题材的选择方向,因此纯粹意义上的真实电影的作品很少。而真实电影的最大意义在于它给一般剧情片的创作提供一个保证最大限度上的写实性。高达在他很多电影里面进行主观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实电影的方法。
● 第三电影 Third Cinema
泛指第三世界电影工作者所制作的反帝、反殖民与反种族歧视、反剥削压迫等主题的电影。其具体主张由古巴导演费南多.索拉纳斯与奥大维.杰提诺在1970年代初期合写的《迈向第三世界电影》(Toward a Third Cinama)一文,他们称资产社会依其封闭与被动的艺术观所拍摄的电影商品为「第一电影」,作者电影、巴西新电影、表现主义电影等强调个人经验的作品为「第二电影」,「第二电影」是第一电影的一条出路,但是已是体制的极限,而在革命中产生,与体制对抗的电影则是「第三电影」,亦可称为解放电影与游击电影。这两位导演强调「第三电影」必须是制作体系无法吸收,且异于体制的须要。在《迈上第三世界电影》一文中,作者提到:「摄影机是影像/武器的无穷征收者,放映机则是一秒发射24格的步枪。
● 巴西新电影 Cinema Novo
指巴西在1960年代兴起的新电影运动,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创造有地方色彩的电影文化,以挣脱外来,尤其是北美电影文化的主导形式。他们对于国家、社会现实的观点较为犀利,美学原创力亦非常丰富。最早以葛劳伯.罗恰领导的电影合作社方式经营,重要导演还有鲁伊.盖拉、尼尔森.皮瑞拉等。他们的电影既反映了社会现实,也极力寻求大胆甚至古怪的美学风格,如罗恰的《黑神白魔》(1969)等。在海外影展亦有不错的成绩。巴西新电影曾被激进左派批判为太重美学意义,并在发展上与电影工业互相唱和。此外,巴西的观众仍然较喜欢重娱乐的商业电影,对于新电影较不接受。1964年巴西军事叛变,检查制度变严,而重要创作者如罗恰到海外拍片,所以新电影运动没落。但巴西新电影对于其它拉丁美洲国家的以电影运动有不少的影响。
● 德国新电影 New German Cinema
1960年代初出现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1950年代西德随着经济的复苏电影亦蓬勃发展,但内容逃避现实,贫乏单调,1950年代末到1960黏代初电影业陷入低潮,连国际影展的参加资格也没有,受到当时法国与英国等国家新电影的影响,便产生了德国新电影。1962年的「奥伯豪森」西德短片电影节中,有26位导演一起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发起人大都是只拍过短片的年轻导演,宣称要与传统电影决裂,要运用新的电影语言并且从陈规陋习、商业伙伴与某些利益团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不过宣言运动开始的前三年由于资金缺乏,只拍出一部电影。1965年取得政府协助,成立「青年德国电影管理委员会」资助青年导演拍片,到1967年总共拍了20多部电影,并在国际影展中获得肯定,因此德国新电影声名大噪。但这初期的德国新电影并没有法国新浪潮那种轻松放任的感觉,反映的世界不是豪无希望,但也没有明确出路,因此在国内不受欢迎,很快又限入危机。1975年新电影运动再次出现高潮,原因是政府的资助法作了更改,变得有利于青年导演;电视台开始资助年轻导演拍片;1971年之后,德国创办了自助性的电影摄制与发行机构「作家电影出版社」与「新德国剧情片制片人工作协会」;美国大片商也注意到德国新电影并开始投资。而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时期出现许多人材:法斯宾达、荷索与温德斯等。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富有特色,在国际上也获得很多肯定,但是在国内仍不受欢迎,于是第二次高潮又再次陷入沉寂状态。1979年新电影运动再次复兴,这得力于法斯宾达的《玛丽布朗的婚姻》与雪朗多夫的《锡鼓》在国内票房上成功,使德国新电影摆脱国际上得奖而国内不卖座的局面,1979年之后运动声势更为浩大,成为西德电影的主流,在人们心中已成为一个流派的标志。
● 直接电影 Direct Cinema
指以写实主义电影风格拍成的纪录片,和「真实电影」的摄制有许多共通处,如以真实人物及事件为素材,客观纪实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叙述等。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的唯一差别,在于直接电影视摄影机为安静的现实纪录者,以不干扰、刺激被摄体为原则;真实电影则使摄影机主动介入被摄环境,时而鼓励并触发被摄者揭露他们的想法。
4. 一部新上映的外国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大学生几次考试都没有考上,后来自己开了一所大学
录取通知 Accepted (2006)
导演: 斯蒂夫·平克
编剧: 亚当·库珀 / 比尔·科拉奇 / Mark Perez
主演: 贾斯汀·朗 / 乔纳·希尔 / 布蕾克·莱弗利 / 玛丽亚·泰耶尔 / 汉娜·马克斯 / 更多...
类型: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06-08-18(美国)
片长: 90 分钟
又名: 虚拟入学
5. 有一部外国电影的片段好像是在考试,但是整个班级的作弊手段花样百出很搞笑,是什么
因为看不到视频,我以前看过一部比较符合
出猫斗一番
导演: 菅原浩志
编剧: 斉藤ひろし
主演: 安室奈美惠
类型: 剧情
地区: 日 本
语言: 日 语
上映: 1996-08-10
时长: 99 分钟
6. 我想要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文学系、广导文常真题
v...
7.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考试步骤
1、初试
招生简章上的“文艺社会常识”,其实就是文化、艺术与社会常识。题型为100道选择题。导演系的文常考试向来以杂、怪著称,但其实这几年已经有所收敛。大家不能只看到一些因为奇葩而被挑出来的怪题所迷惑,导演系的文常绝不都是冷门怪题,当然,涉及的面较广是在所难免的。
其实在“文化、艺术与社会常识”中,你可以将“文化”理解为“文化课”,也就是说是中学阶段的各个门类学科涉及的知识,在这一部分中出现数理化是很正常的,但不会难,请放心。而艺术就是包含所有艺术门类的文艺常识。社会常识主要包括近一年的时事政治,和其他一些所谓的比较杂、怪的题目,是纯粹考察生活积累和知识面的。
所以不难看到,对于初试,比较容易准备复习和拿分的是:普通的艺术文常、文化课科目的知识,和一年内的时政(涉及细节需要记忆)。
而比较难短时间突击的则是比较偏门的文艺常识(比如曲艺类,这些占分不多,花大力气复习性价比不高,所以不必强求)和一些考察知识面的题目。记住,导演系初试的每一题都并不难,只是范围广,都要知道才难。大家能做的就是能把握的就做足准备,难以把握的就依靠你十几年的知识积累了,毕竟这就是艺考。
可以说,初试就是用来刷掉准备完全不充分和知识储备过于薄弱(对于导演这个职业)的考生。下定决心考导演系的考生只要对自己的知识面有把握,应该“在战略上藐视”这个敌人。
2、复试
简章上的「自由陈述」是一个很含糊的说法,但也很准确,因为这场考试确实比较“自由”,老师可以自由地发问,学生也可以自由地发挥。平时对面试问题的准备将主要运用于这一场考试。
复试的每个考场,各个考场的每一组考试问题都会不尽相同。涉及的包括专业相关与不相关的知识。比如出现过的问题有:自我介绍;家乡的节日与风俗;除了导演、剪辑外最想做得职业;喜欢的电影、书籍、导演、作家;兴趣爱好;为什么来考导演系。
还有现场出题的方式,比如:选择一个电影中最像你的人物来讲讲为什么;观察你身边的考生,想象一件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或故事;还有现场讲故事等等。
记住,复试的关键是“你”。所有的问题都是想了解你这个“人”而展开的。导演系的四试六场考试中,复试是最直接也最深入的了解你和你生活的一次,这是考官的机会也是你自己的机会。
复试其实并不避讳谈专业,也有考生通过谈自己喜欢的导演和作品通过考试,但重点仍在于“你”为什么喜欢,“你”独特和深入的了解。如果不是对自己要谈的专业知识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和看法,那宁可不谈,切记不要把一些所谓影评上高大上的片汤话搬到考场,必死无疑。
不谈专业自然要谈自己,谈生活,哪怕是老师现场出题,其实也无非是在考察你对自己的认识和平时对生活的观察。
你要在你的回答中体现出的是,你对自己人生经历、三观、创作观的感悟与总结,你对生活中的细节、人物、情感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创作素材的发现和积累,以及你身上适合成为导演或剪辑的潜力、品质、态度,这些不一而足,导演系不招同质的人,也没有哪一种品质一定就是导演的充分必要条件,但无论是什么都一定要有说服力。
3、三试
把简章中的考试内容具体化就是:音乐分析、美术分析、摄影分析、编讲故事。形式仍然均为多人面试。
这思想内容,通常会相互结合,比如有了摄影分析,美术和故事的考察就会成为看图讲故事,当然也可能根据照片讲故事,设想人物关系,给关键词讲故事等等。
要注意,导演系进入三试之后,就进入了考察专业素养和艺术感觉的阶段,而这这一阶段也就慢慢从“刷人”变成了“挑人”。想最后取得名次,必须重视三、四试。
既然说了,这里考察的是专业素养,那么其实流露出专业功底并非坏事。尽管近年流行“一张白纸”的说法,但其实,“一张白纸”永远是第二选择,导演系是非常需要学生有美术、音乐、文学等方面的功底的,在观片量、电影技术、理论等方面也是需要有一定了解。
只不过近些年由于互联网和各种渠道不靠谱的影评,关于电影的错误理解,和一些考生装逼码词、死记硬背的表现才令老师们“宁可”招有潜力的一张白纸。
什么都不懂入学后也还是需要学习美术、音乐,进行电影观的洗脑的。所以到了三试,不必把自己的专业素养藏起来,但一定要注意表现的方式方法,真懂才说、用自己的理解说,谦逊而自信。
记住,老师不是讨厌懂得多的人,更不是喜欢什么都不懂的人。老师只是讨厌不懂装懂的,路子歪了的;喜欢有积累的,有潜力与艺术素养的。
4、四试
四试将持续三天,一共三场。分别为半天、半天、一天。内容分别为命题创作、创作问题讨论与集体小品表演,按照导演系的传统,最后一天的表演结束后,会请所有考生上台发表感想,这项内容不会计分,但肯定会再给老师心中留下一些印象。
导演系进入了四试是一种很不同的体验,一是在于它持续三天,二是在于它多是集体项目,考生间其实慢慢就已经认识了,许多入学后的友谊其实早已萌芽于考试期间。相信我,如果你能进入四试,你一定会爱上导演系。
导演系是电影学院的热门专业之一,竞争也较大,录取比例大约在1-1.5%。导演系需要什么样的考生,首先我认为需要坚定自己真正热爱电影创作,注意两个关键词:真正和创作。
第二,需要有大量的知识积累和不错的艺术直觉。第三,有电影技术与艺术当面的知识和电影创作方面的潜力。第四,有团队协作能力,领导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第五,对生活的热爱,对身边人、事的关注和理解。第六,喜欢思考,思考自己同时思考社会,有自己对世界和艺术的态度。
8. 艺考导演专业都考啥呢
初试:主要考文艺生活常识,形式为选择题,一般是一百道,考点包括一般文化课本中出现的文艺知识点,时下的新闻热点以及历史性的有趣问题,这需要考生多多关注生活,广泛涉猎各类文化书籍。
复试:主要考朗诵、口试和集体小品等。
朗诵:一般来说,导演系的考试并不同于表演或其他,考官最主要的是看你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审美倾向.选择材料最好选你喜欢的,如果水平不错,最好脱稿,给评委老师留个好印象。
口试:老师提问题后时,考生要放松、自然,注意自己语言的条理性,别语无伦次,切忌卖弄那些过于专业的术语,最要不得的是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例如小品结束后一般老师会问你当时的构思和想法,这时候千万不要去埋怨别人没演好或者不配合什么的,。在口试中,常见问题有喜欢的电影,书,导演或者对电影学院的印象等等。
集体小品:在朗诵完后,考官会给一个题目,即兴的表演,全组同学一起参与。在这个考试项目中,老师主要是看你的思维能力、协作能力以及表达、应变能力。切记,考生在想办法让自己出彩的同时,别太抢戏也别让别人抢了你的戏,反正要随机应变、相时而动。考试中,每个人都摆正心态全力以赴的同时也要注意配合伙伴,只有大家都进入状态并且协调好了,过关肯定没有问题的了。
三试的考查包括写影评、编讲故事、视听语言分析、口试以及体检等项目
写影评需要考生平时锻炼文笔,多看电影多看别人的影视评论,训练自己概括故事的能力;编讲故事方面,考生在平时不妨多看看"故事会"等杂志里面的精练又风趣的故事,如果考生的想象丰富,.也可以编些自己身边的小故事,反正只要得心应手就好;视听语言分析这个环节中需要视听分析的较多,考生可从视听方面去做训练准备,最好有专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