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电影,青春之歌中扮演于永泽是谁
电影《青春之歌》是根据杨沫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1959年由崔嵬和陈怀皑导演,
谢芳、于洋、康泰、于是之、秦文等主演的经典电影,其中扮演余永泽的是中国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老师。
『贰』 求《青春之歌》主要剧情梗概
1931年夏,从西山女中毕业的林道静(童蕾饰)为了追求自由,选择了抗婚出逃,走投无路的她觉得天下之大却没有她的容身之所,茫然之下想要投海自尽,被大学生余永泽(谢君豪饰)救回。热情而多才的余永泽一下子感动了林道静。
在北平,林道静结识了进步学生、共产党员卢嘉川(高云翔饰)、江华(成泰燊饰)等人,明白了许多革命救国的道理。而在这些问题上,余永泽却和自己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在一次学生运动中,卢嘉川因为余永泽的不肯帮助而遭到被捕。
林道静毅然离开了余永泽,加入到了风起云涌的爱国学生运动中。当局一次次的陷害和逮捕让林道静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学生运动领袖。在又一次的爱国游行运动中,林道静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古老的中华大地,回荡着这代青年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青春之歌。
(2)电影青春之歌导演扩展阅读:
主要角色介绍
1、林道静
不懈追求自由,勇敢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当发现余永泽与自己渐行渐远时,坚决地与之分手。正是由于对党的信仰让她对卢嘉川产生了朦胧的爱意,而当她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最终发现江华才是自己真正的所爱时,坦然接受了江华的表白,深情地依偎在江华的身边。
2、余永泽
曾经在大海边救下意欲自尽的林道静,用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林道静重新找到生活的信念。但是当面对行动救国的革命青年,他退缩了,守着自己的小家埋头书堆,笃信学问救国的他与拥有着革命理想的林道静渐行渐远。
3、江华
对于与他的命运息息相连的女性林道静,江华起初是谨慎的与她保持距离,在了解到林道静对于革命的满腔热情、对共产主义的忠诚信念后,他被这位女性的坚强深深吸引,暗中帮助她、保护它,最终有着共同理想的两颗心走到了一起。
4、卢嘉川
北大党组织的学生领袖用,他积极奔走号召北京学生南下示威为抗日而呼喊,他站在游行的最前排勇往直前,他坐在市政府大楼前的露天课堂争取学生的听课权,他面对敌人的枪口临危不惧誓死捍卫自己的信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青春之歌
『叁』 中国电影导演可分为几代各代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是什么
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文革前为第一阶段。优秀作品有成荫的《南征北战》,水华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谢铁骊的《早春二月》,谢晋的《女篮五号》等。第二阶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几部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创作几乎一片空白,中国电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第三阶段是文革结束后,已过中年的第三代导演拍摄了大批佳作,进入艺术上的丰收期,如《芙蓉镇》、《鸦片战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等。第三代导演的创作时期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代表导演 谢晋 谢晋,是第三代导演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他执导了36部影片,先后获得国内大奖23次,国际大奖10余次,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他举办过个人电影回顾展。谢晋1947年开始电影导演生涯,代表作品有:《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啊!摇篮》、《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最后的贵族》、《清凉寺钟声》、《老人与狗》、《鸦片战争》、《女足九号茧自缚》。其中《女篮五号》(1957年,兼编剧)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红色娘子军》是他前期的重要作品。1997年导演的《鸦片战争》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历史题材影片。谢晋导演的电影几乎都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他也被海外影评家誉为“当今国际影坛最有名望的中国人”。谢晋不但有艺术上的创新精神,更具有社会责任感,致力于创作出真正具有精神价值、人文关怀,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谢晋共6次获得“百花奖”,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凌子风 凌子风(1917年—1999年)原名凌颂强,生于北京,1948年开始执导影片,主要作品:《中华儿女》(与翟强合作)、《光荣人家》、《陕北牧歌》、《春风吹到诺敏河》、《母亲》、《深山里的菊花》、《红旗谱》、《春雷》、《李四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狂》。他导演的第一部影片《中华儿女》展示了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抗日热情,是新中国最早得到国际荣誉的影片之一。1960年执导影片《红旗谱》,在处理革命历史题材上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经验。文革结束后,凌子风艺术创作也进入了鼎盛时期。他把自己的创作视角集中到对现代文学名著的改编上,将老舍、沈从文、许地山、李劫人的作品接连推上银幕。《骆驼祥子》、《边城》、《春桃》和《狂》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构成了凌子风的创作特色。 谢铁骊 谢铁骊(1925年)江苏淮阴人,从影五十余载,编导影片二十余部。代表作品:《暴风骤雨》、《红楼梦》(系列片,共六部)、《海霞》、《早春二月》、《清水湾,淡水湾》、《知音》、《大河奔流》、《包氏父子》、《月落玉长河》。其中,《暴风骤雨》、《早春二月》堪为新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上世纪八十年代,谢铁骊把鸿篇巨制《红楼梦》分为六部搬上了银幕,以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段再现了封建制度的挽歌。上世纪九十年代,先后导演了《月落玉长河》、《天网》等优秀影片,获得第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中国电影世纪奖导演奖。谢铁骊的导演艺术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具有新颖脱俗的艺术魅力,能将深刻的思想内容、缜密的情节结构、精细的人物刻画融会在一起。 崔嵬 崔嵬(1912年—1979年)原名崔景文,主演过《宋景诗》、《海魂》、《老兵新传》、《红旗谱》等影片。导演作品有《青春之歌》、《北大荒人》、《小兵张嘎》、《天山上的红花》等。《小兵张嘎》最具特色的是运动长镜头的运用,当时西方的长镜头理论还没有传到中国,这种探索显得十分可贵。《青春之歌》像一首优美而激昂的长诗,在新中国电影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美学思想上,崔嵬追求电影的群众化、民族化,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崔嵬还先后导演了《杨门女将》、《野猪林》等戏曲艺术片。他在传统的戏剧程式化表演中,融入对角色的体验因素,大大增加了原戏的感染力。 成荫 成荫(1917年—1
『肆』 青春之歌的相关电影
由于青春之歌小说轰动效应北京、上海两大制片厂因争拍《青春之歌》片相持不下形成僵局,选好林道静的扮演者,是电影成功与否的关键。有多位著名演员希望饰演林道静(其中包括编剧杨沫的妹妹——著名影星白杨),但湖北歌剧院的青年演员谢芳脱颖而出,成为林道静的扮演者。选择这么一个没有电影表演经历,崔嵬承担了很大风险。为了建国十周年献礼,彭真指示,一定要把《青春之歌》拍好,要用最好的胶片拍。导演崔嵬深知这部电影的分量,连林道静身边的配角都精心挑选了当时大牌儿演员来演秦怡演林红,于是之演余永泽,康泰演卢嘉川,于洋演江华,赵联演叛徒戴愉,连一个一句话的角色地主都有老演员赵子岳主演。还请大作曲家瞿希贤作曲,大指挥家李德伦为指挥。北京名摄影聂晶(小兵张嘎摄影),大跃进速度仅用5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全片的制作。彭真亲自审查样片,一致推举为十年大庆的献礼片。崔嵬冒险启用名不经转谢芳被证明是具有远见卓识的。电影《青春之歌》随后获得了巨大成功。公映后,北京各家影院全部爆满,很多影院甚至24小时上演。当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很多人吃不饱肚子却排长队买票。抗日流行歌曲《五月的鲜花》随着这部电影的放映,再次流行全国。同时,影片在海外日本共产党、朝鲜、越南等国也引起了轰动。1960年5月至7月,《青春之歌》在日本东京、仙台、札幌、大阪、京都、广岛、福冈、名古屋等地放映达36场,受到日本青年观众的热烈追捧。1961年春,谢芳去日本访问。在东京的大街上,林道静的巨幅画像有一层楼高。代表团的汽车开到哪里,哪里就有拥挤的人群拿着笔记本要求谢芳签名留念。影迷狂热地喊着:林道静!林道静!
『伍』 青春之歌的导演
《青春之歌》是一部由导演陈怀崔嵬、陈怀皑的;谢芳,于洋主演的影片。
『陆』 《青春之歌〉〉作品简介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
《青春之歌》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来反映这场历史大风暴的。林道静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当官僚特务的玩物,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四处碰壁……作家以充满激情的笔墨,真实地展示了林道静充满坎坷、充满荆棘,但却是丰富多彩的人生之旅,成功地塑造了卢嘉川、江华、余永泽等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
《青春之歌》情节真实感人,文笔流畅优美,时代色彩浓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读者,是一部常销不衰的优秀青年读物。
作者简介:
杨沫(1914-1996),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中学时因家道中落而辍学,遂辗转奔波于河北保定、香河及北京等地,间或以乡村教师、书店店员和家庭教师为业,生活动荡不安。1933年开始接近共产党人,七七事变后赴晋察冀边区投身革命,并开始文学活动。1950年出版中篇小说《苇塘纪事》,1951年起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历时六年而成。此外,还著有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等。
『柒』 <青春之歌>的著者是谁
杨沫
杨沫 (1914~1995)
当代女作家。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曾就读于温泉女中,因家庭破产而失学,当小学教员、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1934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作品,多是些反映抗日战争的散文和短篇小说。抗战爆发后到冀中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做妇女、宣传工作。1943年起任《黎明报》、《晋
察冀日报》等报纸的编辑、副刊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她的代表作《青春之歌》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成功地塑造了知识青年林道静这一艺术典型。小说在读者中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影响深广,曾由作者改编为电影剧本,拍成同名电影上映。杨沫的作品还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短篇小说选《红红的山丹花》,《杨沫散文选》,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吴华之歌》,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自白——我的日记》,以及《杨沫文集》等。
『捌』 崔嵬导演的处女作《青春之歌》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青春之歌》是一部由崔嵬、陈怀皑导演的革命历史题材剧情片,该片改编自杨沫的同名长篇小说,讲述了知识青年林道静追求自由、逃离家庭、突破自我,几经周折与磨难最终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的故事。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为那个时代的青年谱写的一曲青春赞歌,她用文字,将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展现给新时代的青年,让新时代的人们感受到青年学生和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引发共鸣。新时代的青年,当以林道静等热血青年为榜样,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追求人生价值,不枉这大好青春。
,
『玖』 《青春之歌》与《致青春》两部电影的比较,从青春角度
《致青春》
浪漫飞扬青春VS残酷伤感成年
电影《致青春》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133分钟的电影里,更是明显的分为两部分——大学时光青春无敌,面对现实残酷成长。前半部电影浪漫张狂,其间不但有抽烟、打架等充满青春荷尔蒙的镜头,还有女追男、闺密情等大量能唤起大众共鸣的细腻情感桥段;后半部电影残酷伤感,成年后青春的逝去与对似水年华的缅怀让人不禁生惆怅之感。值得一提的是,整部片子并未陷入伤痛的感情基调中,导演赵薇巧妙地将“青春不朽”的情怀放大的同时,让人愈发感受到青春的阳光与可爱。
『拾』 青春之歌的导演简介
1988年8月拍摄《被吞噬的女子》; 1990年9月拍摄《风 雨 归 途 》; 1991年1月拍摄《陕 北 大 嫂 》; 1992年7月拍摄《站直罗别趴下》; 1993年3月拍摄《五 魁》; 1994年2月拍摄《背靠背脸对脸》; 在1997年9月《睡不着》、 1999年5月《说出你的秘密》、2000年8月《美丽的家》三部电影中担任摄影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