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周星驰的电影到底有哪些深层次的含义
懵懂年少时,周星驰电影,看到的是笑料不断的外表。还会和小伙伴们效仿电影里面的台词对话。数十年后,重温旧时的周星驰电影,幽默的背后多了几份心酸,是我们成长历程。
⑵ 为什么周星驰的电影被称为经典
因为他总是在严肃和谐又肮脏的社会里,用无厘头的方式表达出对现实的某种看法
⑶ 周星驰的电影有什么特点
周星驰的电影以无厘头为特点。
无厘头,原是广东广州等地的一句俗话,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说话都令人难以理解,无中心,其语言和行为没有明确目的,粗俗随意,乱发牢骚,但并非没有道理。
无厘头语言风格的特点就是运用语言世界的偏离,常见的偏离主要有语音偏离、词汇偏离及语法偏离。
语音偏离是最常见且活跃的一种语言偏离。其中,巧妙地运用同音字而构成的谐音、运用对仗而构成的押韵更是典型的语音偏离。
1、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的语音偏离指的是利用词语音同、音近构成的语音偏离,虽然字面上是甲词,实则表达的却是音同或音近的乙词,构成谐音偏离,从而达到现“此”而隐“彼”的效果。例如:
食神:这条鱼就像――就像受到辐射污染一样,看了我都想呕吐了,你还叫我吃啊?零分!回家好好反省反省,你就是多了块鱼。
厨师:不是多了块鱼,是多余,你呀,你根本就是多余呀你。(《食神》)
台词通过“鱼”和“余”的谐音,来讽刺做菜人的多余。这样的偏离,从具体的事物转到电影人物身上,带有幽默、反讽的意味。
2、巧用押韵
“押韵”又叫“压韵”,指的是韵文中某些句子的末尾用上同韵的字。汉语的语音声调平仄相对,音节单双相对,巧妙地运用这一类语言特色,能使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从而达到加强节奏的效果。正如臧克家所言:“押韵是加强节奏的一种手段。”
周星驰电影台词的押韵并非语言学修辞手段中严格意义上的押韵,大多只是强调句尾语音合韵,却创造出了特有的“无厘头”式的幽默效果。
(3)周星驰电影意义扩展阅读:
周星驰,1962年6月22日生于香港,祖籍浙江宁波,中国香港演员、导演、编剧、制作人、商人,毕业于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
1980年成为丽的电视台的特约演员,从而进入演艺圈。1981年出演个人首部电视剧《IQ成熟时》。1988年将演艺事业的重心转向大银幕,并于同年出演电影处女作《捕风汉子》。
1990年凭借喜剧片《一本漫画闯天涯》确立其无厘头的表演风格。同年,因其主演的喜剧动作片《赌圣》打破香港地区票房纪录而获得关注。
⑷ 你觉得周星驰电影能给你带来什么呢
一、先让我们来了解这个喜剧大佬周星驰吧1962年 6月22日出生在中国香港的他就被命中指定要做一个演员,他毕业于无限电视艺员训练班,星爷是华语喜剧演员、导演、编剧、监制、制片人、出品人。他通过他的喜剧影视作品,让广大的人民知晓,名声甚至传到了北美地区,他的一部作品《功夫》创下数十年华语电影票房纪录,被评为“十大佳片之一”。还获得很多奖项,如两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 第2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角 、第2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优秀故事片 、第23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导演等等。
⑸ 周星驰的电影想表达什么呢
小人物有大理想
⑹ 周星驰的电影功夫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
《功夫》表达的是善良、正义、宽恕、隐忍等主题,虽然有些晦涩荒诞,但仍不乏是经典。
从主角的设定来看,电影《功夫》里周星驰饰演的角色从小就很有善心,为了聋哑女孩不受人欺负挺身而出。长大后一心想加入斧头帮,但从没做过什么十恶不赦、伤天害理的事。他和那胖子最多就是骗、小偷小摸而已。 他是好人,但被这世道逼得只能走上歪门邪道,他本性不坏。最后的关键时刻他能改过自新,改邪归正,也很不容易。
他是无厘头喜剧的开山鼻祖,是自成一派的独特风格。用后现代主义、行为艺术都无法来形容他。他导演的作品有点超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荒诞不羁却又发人深省。 最后,电影还表达了大隐隐于市,超脱的味道。 打打杀杀,最初的正义迟早也会泯灭,沦为非正义,不如激流勇退,抽身开来。
⑺ 周星驰电影中的哲理
周星驰的电影和周星驰本人一样都像一本很好且很浅又很深的书。说他的电影很浅是因为故事简单、情感朴素,孩子也可以理解。说他的电影很深是因为主题深刻、人物和内容包罗万象,长者也不会觉得肤浅。他是一本可以重复阅读的书。你的理解能力越强,你从书中吸取的东西就越多。你的阅历越丰富,你对他的电影以及他本人的理解越深刻、感受越全面。
他的电影很多,值得探讨的富有哲理的东西也很多,很不容易说全说到位。他的电影和他本人是一脉相承的,要说他的电影,应该先看看他本人。
鲜花与掌声从来就是年轻人全力追逐的目标,在茶楼当过跑堂,在电子厂当过工人的周星驰也不例外。然而现实与梦想之间的距离总是很遥远,周星驰第一个工作是电影剧组的杂役,根本没有机会参加演出。
3年之后,周星驰才开始饰演一些仅有几句台词或根本就没有台词的小角色。如果在今天仔细观看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就会在里面找到他的影子:一个只在画面上闪现了几秒钟的无名侍卫,最后以死亡结束了匆匆的亮相。
然而没有导演看中外型瘦弱另类的周星驰,在失落之余,他转行做儿童节目主持人,一做就是4年。他以独特的风格赢得孩子们的喜爱。但是当时有记者写了一篇《周星驰只适合做儿童节目主持人》的报道,讽刺他只会做鬼脸、瞎蹦乱跳,根本没有演电影的天赋。这篇报道深深刺激了周星驰,他把报道贴在墙头,时刻提醒和勉励自己一定要演一部像样的电影。
1987年,他真正意义参演了第一部剧集《生命之旅》,虽然还是跑龙套,但是终于有了飞翔的空间。从此,他开始用一身小人物的卑微与善良演绎自己的人生传奇。
经历过最底层的挣扎,拍完50多部喜剧作品之后,周星驰成为大众心目中的喜剧之王。
在央视专访节目中,周星驰不无自嘲地回忆了走过的路程:“有些人说我最辛酸的经历是扮演《射雕英雄传》里面一个被人打死的小兵,但是我记得这好像不是,还有更小的角色。当时镜头只拍到我的帽子与后脑勺。那种感觉对我来说相当重要,因为这使我对小人物的百情百味刻骨铭心。”
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大明星,也没有人刚开始工作就能如愿以偿。饱尝世事辛酸最后终于站在自己梦想舞台巅峰之上的周星驰,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卑微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上好这一堂课,才有机会使自己的人生光彩夺目。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们来说,他就是一本很好的教材。
他的电影中的哲理
立足现实+充满理想
理想在心,生命永不止步。周之电影中,周星驰都饰演一个个地地道道的小人物,从《功夫》中的小混混,到《喜剧之王》中的尹天仇,从《行运一条龙》中的蛋挞王子,到《赌侠》中的追星族,从《少林足球》中的小师弟,到《鹿鼎记》中的韦小宝,无不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就是这样一个个无足轻重的人物,都有着美好的憧憬,韦小宝想扬名天下,小师弟想用足球将功夫发扬广大,小混混想成为大人物,正是这样的理想之火,成为他们生活的动力,一直激励着这些小人物去拼搏,去打斗。
始终坚持+把握机会
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周饰演的一个个活生生的小人物,是社会中的平民大众,没有“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优越感,但有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气概。不论生活多么艰辛,条件多么窘迫,他们都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自己的理想努力,从不气馁,决不妥协。在努力拼搏的过程中,他们凭着自己出色的把握机会的能力,加速了自己的成长。小混混靠的是被“火云邪神”打通了任督二脉,小师弟遇上了“黄金右脚”的教练,韦小宝把握住了进宫的时机,得到了皇帝的信赖。正是这种善于把握重要机会的能力,使得这些小人物个个有所成就,脱胎换骨、破蚕化蝶,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大人物”。
梦想实现+皆大欢喜
走上山顶,获得了成功,才发现自己走过的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艰难。通过一贯地坚持,一直地努力,永不停歇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结果一个个小人物都达到目标、梦想成真。
没有梦想,人生就失去了色彩;不能立足现实,人生的梦想就真的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了。细看周星驰的电影,仔细品味其中的道理,真的是令人深思。正象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物种种,不管你是多么地平凡和普通,只要遵循这些成功的足迹,心中理想永不熄灭,立足现实、永远坚持、善抓机会,人生的梦想就一定能实现。
我不仅感动于他电影中小人物励志的伟大与艰辛,更感动于那些小人物励志过程中所体现的善良与宽容。戏里戏外他都给人笑中有泪的感受,精神的升华,情感的美化。
对于表演:有人喜欢他早年间的活泼,夸张不做作,煽情不虚假;有人喜欢他近年来的平静,沧桑与厚重。重要的是,他始终的真诚。
⑻ 请分析周星驰电影的特点与意义
用无厘头的方式讲述小人物的奋斗史,笑中有泪,影响了一代人,被内地文人冠为后现在精神的解构大师。
⑼ 如何理解周星驰电影的人文关怀及现实意义
这部电影本身不值得评论...... 真的。
还有一个莫名其妙的地方,我刚才把写了快两千字的东西都删了,重新写...... 因为这部电影本身,确实不值得评论。
我不想再岔开话题了,以前的电影和类似作品,横向纵向都不再比较了,就说说让我感觉本部周氏电影道德混乱的地方吧。
一,贵族。
这是一个老周自扇的大耳刮子,香港的散工也许待遇比较好,供养孩子去贵族学校也并非完全不可能,但这样一个将自己的理想强加于下一代的父亲,他是一个可敬的好父亲?
很巧的是最近一期的《读者》杂志上,有郑渊洁的一段小文,说的是父子对话,我并不认为郑具备教育先锋或者是客观的社会评论者的资格,但他在这段文字里表现的内容是非常人文的:这个世界上,好的父亲只有一种,那就是把自己的儿女当人看,当有人格的人看,当有人权的人看。他们不是你基因的延续工具,不是你的延长,没有必要为你的寄托而承担任何责任。
连尊重这么基本的道理都不知道,遑论爱。
话说回来,那孩子也不是什么好鸟,老爸为你都吐血了,考试还他妈零蛋。
二,异型。
当那位很庞大的女孩子出现时,旁边看电影的朋友说,达叔不来了,连如花也不来了,只好拿孩子顶。
我听得心里一抖。
是的,吴孟达、罗家英、或者黄一飞这些老戏骨,渐渐远离了周氏电影,他们纵横香港电影数十年所积淀的亲切感也同时远离了我们,周星驰给我的感觉不仅是不好笑了,而且是不认识了。
但即使如此,你不该这样捉弄一个体格有残障的人!
也许对这个特定的演员来说,一片成名可以让她(他)日子好过些,但不可回避的是,周把这样一个明显有着体外残障特征的孩子弄进电影,本意是想让观众笑的!
我没笑,那些到处说自己一直在笑的朋友们,你们在笑什么?
三,致敬。
我看的电影也不少了,就一个专业老百姓,业余游戏玩家来说,能从繁忙的WOW中抽空看看被推荐的片子,这就够了不起,比如大电影一代,我能认出全片大多数著名场景,包括地下水井喷后的北野武座头市桥段。
但长7里没有明显的致敬场面,最多是自我剽窃而已。这和很多张嘴就骂的朋友的观点又不一致了,那么我干脆不阐述我的想法。
唯一勉强可以说得上对谁致敬,那一定是对王晶导演。好像是刘青云主演的《整蛊王》中,罗家英说,想玩屎尿屁,找王晶去吧!这话太中肯,中肯到因为有王晶的存在,这些排泄物也并非显得那么可恶了。
不过一部儿童片中,把鼻屎吞下去、小宠物疯狂脱泄、往脸上擦便便这些东西...... 用《食神》的话说,对小朋友的健康好像不太好吧?一般来说,这些镜头和创意是定位为市井低俗娱乐的,而不是用来制造老少咸宜哄堂大笑的效果。顺带一提,成龙的那部什么什么宝贝电影,也搞了一大包粪便,直接导致我一位朋友愤怒地把那张碟子直接退出碟仓,踩了踩扔掉了。
可以肯定的说,周星驰不是靠屎尿屁成功的,但他的完全失败,必然依靠这些玩艺来佐料。
四,矛盾。
很多层次比较高的分析家指出,周氏电影是符号化的集合体,作为演员本身,没有独立的表演人格,作为角色,没有可信的剧情性格。好吧好吧,我不记得是哪些高人这么说的了,你们就当是我说的好了。
“我们虽然穷,但是我们不吹牛,不打架,不...... 不该拿的东西就不拿......有尊严......”
我简直糊涂了。
影片中,小少爷拿着长江一号说,这个玩具世界上就两个... 和后来老周举着孩子的考卷到处宣扬:我儿子考了一百分... 何其雷同!何其神似!何其......恐怖!
他们的目的是相同的!用一个事实或者非事实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满足自己被人关注的企望,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吹牛的原罪不在于“没有说出事实”,而在于“虚荣”。
是不是?
还有几个骇人听闻的场面,老周撕扯宠物的身体,用锅盖还是什么碰地砸下去,以及儿子无法从宠物那里得到法宝时,把它一次次闷在马桶里......
“我们不打架”。打架的原罪不在于“伤害他人身体”,而在于“用暴力思考和解决”。
是不是?
最叫人啼笑皆非的就是外星宠物狗和儿子之间的联系。完全就是“天上东西往下掉,哪个拣到哪个要”的关系,完全就是废品回收者的逻辑,完全就是一厢情愿、舍我其谁的八十年代国产电视连续剧的王者之气。
好像本片宣传时,还稍微提到了ET,新拍的ET我没看,老版的我很久前看过,我的印象中,孩子们似乎是以ET的保护者的形象出现的,而不是一群索要者。
“不是我们的东西,我们就不拿。”
外星狗是你们的东西?怎么着也该先报告政府吧!别跟我说什么儿童片不用牵扯这么多成年人世界因素什么的!看看人家《霹雳贝贝》。
五,盗版。
好吧好吧,最后我还是要承认,这篇不像评论的东西几乎没有价值,因为我根本没到电影院看电影,或者这就是对本片感到恶心的主要原因?
你还别讲,可能真有些片子适合家看,有些适合糟点钱看。但是那也得看人,无极就让我整一个星期喝的自来水吃的素烧饼。
昨天,哦,前天了已经是,我同时下了两个最近朋友圈比较关注的片子,一是长七,还有个是LOST4-1。长七看了十分钟就打算删的,考虑到答应朋友写评论了才忍着看完;LOST,呕,LOST,估计又得搞掉我四五张CDR,一份刻下来保存,其他有偿分发。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专业老百姓业余WOWER,我在骂街后有义务推荐些好的东西是不是,那就LOST吧,不用多介绍了,4-1的风格延续上一季,叙事节奏貌似略有加快,好消息是查理帅了好多,坏消息是他死了可是他还在。
以上,谢谢。
⑽ 周星驰电影的哲学分析与思考
周星驰的电影是用无厘头的搞笑掩盖了他要表达的真理,小时候看周星驰是搞笑,大了看了周星驰是苦笑和感动,他的很多电影是对社会的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