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宁浩电影 绿草地
皮皮上面有的看
⑵ <疯狂的石头>的导演是谁
宁浩,从<疯狂石头>蹦出来的揭秘
在本届上海电影节上,默默无闻的年轻导演宁浩一鸣惊人,他的新片《疯狂的石头》首映后几天还让许多记者回味无穷,疯狂地向亲朋好友推荐。该片将于30日正式公映。宁浩是怎么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这部电影究竟有什么魅力?
当年娱记成导演
宁浩2003年6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在成为导演之前是一名“娱记”。1999年,他在Channel[V]做电视记者,专门采访歌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他进入了音乐电视领域,拍摄了朴树的《Colorful Days》等近百首MTV。2003年北影毕业前,宁浩自己出资,一人担任编剧、导演、摄影,回家乡山西执导了DV影片《香火》,该片入选瑞士洛迦诺电影节并在东京FILMEX电影节获最佳电影奖,在香港国际电影节获“亚洲数码竞赛”金奖。然而,作为一名年轻导演,拍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没钱,为此宁浩拍了不少电视剧挣钱,在风靡全国的热门电视剧《中国式离婚》中,宁浩担任了执行导演。
穷得只剩下电影
《绿草地》是宁浩“报师恩”的一部作品:他的老师策划了这个项目,故事要有三个关键字——农村、儿童、乒乓球。2004年7月,宁浩到内蒙古大草原选景,一切工作就绪时,从北京传来坏消息,原定的投资方出了问题。宁浩设法一边稳住剧组,一边与制片人算账:原计划胶片拍摄预算140万元,换成高清晰度录像大约只要50万。宁浩给妻子打电话:家里还有多少钱?10万多,全拿出来,加上制片人的10万元,先拍了再说!宁浩跟剧组交了底,影片开机了,但许多人选择了离开。
这个“穷酸”的剧组只有4辆车,每天故障不断。摄影师不得已回北京把自己的切诺基开来,担当交通主力。拍摄第三天,运送演员的面包车翻在深沟里,一孩子胯骨骨折,头上缝了6针;一女演员锁骨骨折……艰苦而多舛的拍摄,令又一批剧组人员离开。令人惊讶的是,剧组仍保持了相当的效率,他甚至把一些尴尬遭遇变成了影片里趣味横生的细节。影片《绿草地》入选柏林电影节展映,后又参加了去年的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角逐。电影放映结束后一位外国观众对宁浩说:谢谢你的电影,它让我忘记了时间。
贵人刘德华相助
去年,刘德华组建“映艺娱乐有限公司”,开启“亚洲新星导”计划,资助6名亚洲年轻导演拍电影。在内地导演中,刘德华原本看中陆川,但《可可西里》一路得奖,陆川已经走红,刘德华觉得名额应该给更需要机会的导演。恰好《绿草地》参加去年的香港国际影展并获奖,这个27岁的年轻人引起了刘德华的注意:“他居然可以把一个那么闷的故事讲得这么精彩,很难得。而且一见面,我就被他迷倒了。”于是,刘德华投资宁浩拍摄了《疯狂的石头》。
这块“石头”有点扯
《疯狂的石头》是一部地道的商业娱乐电影:一个职业大盗和三个小偷,加上一个不怎么专业的保卫科长,为了一颗价值连城的翡翠玉石,发生了一场疯狂的争夺战……这种交叉叙事、黑色幽默中带着几分讽刺、深具后现代意味的作品,在内地乃至港台都很少见。全片采用四川方言,宁浩也借用一个“扯”字来概括影片的风格,他介绍说:“剧本创作差不多花了4个月时间,我们一共四个编剧,每天住在一起聊天,把能想到的奇怪但合理的元素集中起来,最终形成了剧本。”
⑶ 宁浩导演的电影有哪些
宁浩导演的电影如下:
1、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
2、2019年:《疯狂的外星人》
3、2014年:《心花路放》
4、2013年:《无人区》
5、2012年:《黄金大劫案》
6、2009年:《疯狂的赛车》
7、2008年:《七宗梦》
8、2007年:《奇迹世界》
9、2006年:《疯狂的石头》
10、2004年:《绿草地》
11、2003年:《香火》
(3)电影绿草地导演扩展阅读:
宁浩因《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蜚声影坛,由他担任编剧、导演的这两部影片均为小制作国产片,却受到了包括追捧美国大片在内的广大影迷的喜爱。这是因为宁浩的影片构思精巧,叙事新颖,诙谐而充满智慧。宁浩的新作《黄金大劫案》是一部年代戏,不过,他依旧在讲小人物的故事。《黄金大劫案》由北京小马奔腾影业公司出品,该片是宁浩执导的电影中投资最大的一部。
⑷ 宁浩导演过哪些电影
截止2020年1月宁浩的电影有:《我和我的祖国》、《疯狂的外星人》、《心花路放》、《无人区》、《黄金大劫案》、《疯狂的赛车》、《七宗梦》、《奇迹世界》、《疯狂的石头》、《绿草地》、《香火》等。
一、《桃姐》:2012出品的一部文艺电影,由香港许鞍华执导,叶德娴、刘德华、王馥荔、秦海璐、秦沛、黄秋生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11年9月5日在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女主角获得该届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电影是以人命名的电影,讲述一位生长于大家庭的少爷罗杰(刘德华饰)与自幼照顾自己长大的家佣桃姐(叶德娴饰)之间所发生的一段触动人心的“特殊母子情”。
五、《疯狂的外星人》:2015年备案的现代科幻片,由宁浩执导,刘慈欣、孙小杭编。2019年4月28日,荣获第二十六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影片 。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宁浩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桃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疯狂的石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疯狂的赛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无人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疯狂的外星人》
⑸ 中国历代导演名单
第一代导演:指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如张石川、郑正秋等。代表作品有《歌女红牡丹》、《火烧红莲寺》等。
第二代导演: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影坛上的一批导演,如蔡楚生、孙瑜、费穆、吴永刚等。代表作有《城市之夜》、《大路》、《渔光曲》等。
第三代导演: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活跃于影坛的导演,如郑君里、谢晋、水华、成荫、崔嵬、凌子风、谢铁骊等。优秀作品有《南征北战》、《白毛女》、《青春之歌》、《小兵张嘎》、《早春二月》、《女篮五号》、《芙蓉镇》、《鸦片战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等。
第四代导演:“文革”前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或各电影厂培养出来,在新时期崭露头角的一些导演,如吴贻弓、吴天明、谢飞、郑洞天、黄建中、黄蜀芹等。
提出中国电影“丢掉戏剧的拐杖”,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结构,注重开掘社会与人生的哲理。代表作品有《青春祭》、《沙鸥》、《本命年》、《小花》、《城南旧事》、《小街》等。
第五代导演:电影学院上世纪八十年代毕业的一批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何群等。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猎场扎撒》、《红高粱》等。
第六代导演: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
管虎《斗牛》、《杀生》、《上车走吧》、《头发乱了》、《老炮儿》,宁浩《绿草地》,贾樟柯《天注定》、《小武》、《站台》,张元《妈妈》、《北京杂种》,王小帅《冬春的日子》、《十七岁的单车》,阿年《感光时代》。
王一持(王强)《新一年》,路学长《长大成人》,章明《巫山云雨》,何建军《邮差》,娄烨《周末情人》、《苏州河》,张扬《爱情麻辣烫》、《洗澡》,王全安《月蚀》《图雅的婚事》,陆川《南京!南京!》等。
第七代导演:陆川、高彭、李芳芳、常征等几人,中国第七代导演影片方向基本都定位在商业片。
导演的职责是:
1、组织主要创作人员研究和分析剧本,为剧本找到恰当的表达形式。
2、与制片人和导演组其他成员携手遴选演员。
3、根据剧本和拍摄要求选择外景或指导搭建室内景。
4、指导道具组完成道具的准备和布置工作。
5、指挥现场拍摄工作。
6、指导工作团队完成后期制作,包括剪辑、录音、主题曲、动画、字幕、特效等。
7、与出片方商讨作品的宣传计划。
⑹ 绿草地的剧情简介
毕力格的奶奶告诉毕力格那是上天赐与的夜明珠,毕力格坚信奶奶的说法,叫上自己最好的两个朋友——只会骑摩托不会骑马的二锅头和个子虽小但从不肯付软的达瓦,去草原守了一夜。孩子们不但没有看到“夜明珠”发光,倒是回到家里挨了大人的打。不是夜明珠又是什么呢?孩子们去问草原上知道最多的喇嘛,依然得不到答案。
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开始了,电影银幕上的高尔夫球被孩子们误认为就是毕力格的夜明珠,放映员告诉毕力格那是一个乒乓球,不是什么宝贝。毕力格受到了巴特和其他孩子的嘲笑,失望的把球丢进了老鼠洞里。回到家里,毕力格藏起了奶奶天天拿在手里的羊毛卷子,自己也不开心。
达瓦的爸爸喝啤酒,中奖得了一台电视机;毕力格的爸爸看见孟克拿来的杂志上有漂亮的房子,自己也想盖一个;毕力格的姐姐乌日娜羡慕乌兰牧旗跳舞的姑娘,想要去报考,爸爸乔桑让她用套圈的方式作决定,姐姐熟练的套中了爸爸一直套不上的啤酒瓶,兴奋的搭上了去旗里的车。
毕力格他们聚集在达瓦家看电视,他们立起了高高的天线,却只能收到声音。电视机里正在播放乒乓球赛,伴着乒乒乓乓的声音,解说员告诉大家,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孩子们为此兴奋不已,到老鼠洞里找回了乒乓球,并且决定将“国球”送还给“国家”“北京”。
孩子们背着家长出发了,以为一天就能到。天色渐晚,二锅头的摩托快没有油了,二锅头想不到“北京”那么远,打算回家,毕力格和达瓦却不愿意放弃,骑着马继续向东走。二锅头往回走了很远,才发现三个人的粮食都在自己的摩托车上,他急忙掉转车头,想要叫回两个人。天色越来越暗,草原上漆黑一片。这时,一辆草原巡逻车远远经过,二锅头呼喊着追了过去。并且带着草原巡警找到了迷路后筋疲力尽的毕力格和达瓦……
⑺ 绿草地的幕后制作
拍摄缘起
本片是导演宁浩“回报师恩“的一部作品,最初由老师策划,故事包括三个关键字——农村、儿童、乒乓球。影片中的小演员是在内蒙当地几十所学校上千人中选出来的,当时正值暑假,剧组组织了一个夏令营,把选出来的孩子们凑在一个学校里,每天带他们玩。在这些天里,宁浩开始了解、喜欢这些孩子,感觉到这个电影非常有拍的必要。
筹拍资金
由于原定投资方出了问题,宁浩一边设法稳住早已到位的剧组,一边与制片人算帐。为了筹够这笔费用,宁浩女朋友把家里的10万多积蓄全拿出来。加上制片人的10万,暂时把剧组稳定了下来。
拍摄的艰难历程
在草原上拍摄电影是十分辛苦的,交通不便是剧组遇到的另一个棘手问题。60公里路程要开两个半小时,而这个剧组只有4辆车,每天还都有故障。摄影师杜捷回到北京把自己的切诺基开来,成为了交通主力。拍摄第一天到了外景地,车回驻地取饭,剧组早上等到天黑,饭也没来。后来才知道是当地停电,汽车无法加油。“现代人真是非常脆弱,离开这些交通、通讯工具,就太软弱了。所有在城里拍摄不成为问题的事,在这里都是巨大的问题。”宁浩事后感叹说。后来,他们发现在旁边一座山顶上大概两平方米的一块地方,站得再高一点,偶尔能有手机信号,于是在那儿放了一个油桶,远远地,经常能看到山顶上有个人站在油桶上。但看上去就在一旁的山包,从拍摄地走上去,也需要40分钟。
拍摄第三天,运送演员的面包车翻在了深沟里。一个孩子胯骨骨折,头上缝了6针;一个女演员锁骨骨折。善良的蒙古族牧民反而安慰他们:”没啥,草原上的孩子,骑马摔了也是常事。“但艰苦而多舛的拍摄令剧组的又一批人员离开。但片子还得继续拍下去,于是“机构重组”:取消场记、带孩子的当地教师做副导演、一个司机当制片主任、另一个司机当生活制片、一个录音师兼一个现场制片。令人惊讶的是,剧组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保持了相当高的效率,有时一天可完成四五十个镜头。宁浩不仅没有因为这些事故和繁琐失去了对影片的控制,甚至还把一些尴尬遭遇变成了影片里横生趣味的细节。
电影《绿草地》以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为背景,宁静美丽的自然风光将为生活在喧哗都市的观众带来截然不同的清新感受。该片完成于2004年,由宁浩自编自导并担任制片人。
影片讲述三位内蒙古小朋友与一个乒乓球的故事。9岁的毕力格和他的朋友们在小溪里拣到一个小小的乒乓球,但谁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奶奶说是天上掉下来的夜明珠,他们守了一夜却不见它发光,去问庙里的喇嘛,喇嘛也没给他们答案。最后他们在电视上得悉原来这是“国球”,于是决定动身去北京,把国球还给国家。
在孩子的眼里,原始朴素的草原上发生的每件小事都是大事,而导演宁浩也把这个充满童真的小故事拍得趣味盎然又潜藏深意,影片在各大影展放映时,皆获得观众的好评。
⑻ 林浩导演的资料
你要找的应该是 宁浩导演吧?
呵呵
宁浩
1977年出生于中国山西,宁浩,一个山西人,一个钢铁工人的儿子,一个中专毕业生,一个拍MTV的,一个自称很闷的人,《疯狂的石头》的导演。《疯狂的石头》让宁浩这位在之前仅拍过几部DV作品的年轻人迅速成为这段时间最被人关注的新锐导演,就像多年前他的老乡贾樟柯拿出一部《小武》一样。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宁浩最先喜欢上的是画画。他对美术的兴趣甚至可以追溯到三四岁的时候,他自己回忆,在小时候。很小很小的时候,三四岁的时候,他生了场病,住进了医院,他和病房里的小女孩一起看小人书,尚不识字的他很快就把连环画给看完了,于是就和小女孩一起来临摹小人书。他父母看到他的“画作”后,大加赞赏。而此后他父亲还手把手教他画国画,有意思的是,他父亲自己并没有学过画画。宁浩称他父亲是一个非常手巧的人,曾经亲手做了全家的家具。
曾组建了个乐队叫“同志乐队”
直到今天,宁浩对体育运动和电脑游戏一直没什么兴趣,对于这个1977年出生的“70后”来说,的确有点与众不同,宁浩称他并没有因此觉得被那些狂热的爱好着体育和游戏的、正在发育的同龄人所孤立,他说他有自己的朋友圈,最重要的是,在他初中毕业,入读中专时,他身上的荷尔蒙迅速地找到了一个出口:音乐。
念书就像“三级跳远”
宁浩自称对学位这样的东西其实是没什么兴趣的,这样混了一年左右,宁浩考学了。他解释道,读大学只是为了找一个借口呆在北京,否则父母觉得没有工作,是在北京瞎混。尽管如此,北师大毕业后,宁浩又考上了电影学院,北师大念的是专科,电影学院是本科,从技校到大专,从大专到本科,这是宁浩在学业上的“三级跳远”。
拍电影因为一句鼓励
宁浩在北师大读的是大专,毕业的时候他拍了个毕业作品《星期四,星期三》,片子做完了也就扔在家里。而《上学路上》的导演方刚亮正好和他同租一套房子,碰巧看了这部片子,长舒一口气对宁浩说:“你应该做导演。”
1999年,他在Channel[V]做电视记者,专门采访歌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他进入了音乐电视领域,拍摄了朴树的《Colorful Days》等近百首MTV。
宁浩的学生电影《星期四,星期三》(2001)获得了当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中国大学生电影数码媒体竞赛银奖。
2003年北影毕业前,宁浩自己出资,一人担任编剧、导演、摄影,回家乡山西执导了首部电影处女作《香火》(2003)在瑞士罗卡洛举行了首映,并获得东京银座电影节大奖,之后又获得香港国际电影节亚洲DV竞赛单元“亚洲数码竞赛”金奖。该电影同时被香港艺术中心授予2004年最佳电影,也是圣赛瓦斯蒂安、温哥华、慕尼黑、马尼拉、悉尼、加州、台湾南方影展等其他七大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入选影片。
2003年6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作为一名年轻导演,拍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没钱,为此宁浩拍了不少电视剧挣钱,在风靡全国的热门电视剧《中国式离婚》中,宁浩担任了执行导演。
2004年他的新作《绿草地》入选当年柏林电影节和香港电影节,并获得上海电影节亚洲区最受欢迎奖,该片在纽约上映期间获得了纽约时报的高度评价。《绿草地》是宁浩“报师恩”的一部作品:他的老师策划了这个项目,故事要有三个关键字——农村、儿童、乒乓球。2004年7月,宁浩到内蒙古大草原选景,一切工作就绪时,从北京传来坏消息,原定的投资方出了问题。宁浩设法一边稳住剧组,一边与制片人算账:原计划胶片拍摄预算140万元,换成高清晰度录像大约只要50万。宁浩给妻子打电话:家里还有多少钱?10万多,全拿出来,加上制片人的10万元,先拍了再说!宁浩跟剧组交了底,影片开机了,但许多人选择了离开。 这个“穷酸”的剧组只有4辆车,每天故障不断。摄影师不得已回北京把自己的切诺基开来,担当交通主力。拍摄第三天,运送演员的面包车翻在深沟里,一孩子胯骨骨折,头上缝了6针;一女演员锁骨骨折……艰苦而多舛的拍摄,令又一批剧组人员离开。令人惊讶的是,剧组仍保持了相当的效率,他甚至把一些尴尬遭遇变成了影片里趣味横生的细节。影片《绿草地》入选柏林电影节展映,后又参加了去年的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角逐。电影放映结束后一位外国观众对宁浩说:谢谢你的电影,它让我忘记了时间。
2006年得到广泛好评的低成本影片《疯狂的石头》使宁浩名声鹊起。
刘德华组建“映艺娱乐有限公司”后,开启“亚洲新星导”计划,资助6名亚洲年轻导演拍电影。在内地导演中,刘德华原本看中陆川,但《可可西里》一路得奖,陆川已经走红,刘德华觉得名额应该给更需要机会的导演。恰好《绿草地》参加去年的香港国际影展并获奖,这个27岁的年轻人引起了刘德华的注意:“他居然可以把一个那么闷的故事讲得这么精彩,很难得。而且一见面,我就被他迷倒了。”于是,刘德华投资宁浩拍摄了《疯狂的石头》。
《疯狂的石头》是一部地道的商业娱乐电影:一个职业大盗和三个小偷,加上一个不怎么专业的保卫科长,为了一颗价值连城的翡翠玉石,发生了一场疯狂的争夺战……这种交叉叙事、黑色幽默中带着几分讽刺、深具后现代意味的作品,在内地乃至港台都很少见。全片采用四川方言,宁浩也借用一个“扯”字来概括影片的风格,他介绍说:“剧本创作差不多花了4个月时间,我们一共四个编剧,每天住在一起聊天,把能想到的奇怪但合理的元素集中起来,最终形成了剧本。”
作品及奖项
2004年 《绿草地》(导演/编剧)
入选2005年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国际新电影单元
入选2005年第29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
莫斯科国际儿童电影节金天鹅大奖
上海国际电影节被评为最受观众欢迎影片
釜山国际电影节CJ娱乐公司选定大奖
西班牙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共入围参展国际上五十多个电影节
由德国巴伐利亚发行公司发行,已经在德国,法国等多个国家进入院线放映。
2003年 《香火》(导演/编剧/摄影)
2003年第4届东京Filmex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
2003年第56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录像竞赛单元
2004年第2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亚洲数码单元金奖\香港艺术中心“2004年度好电影”奖
2004年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2004年温哥华国际电影节
2004年德国慕尼黑国际电影节
2004年第4届台湾南方影展
2004年奥地利维也纳国际电影节
2003年悉尼国际电影节
2003年美国加州国际电影节
2001年 《星期四,星期三》(导演/编剧/摄影)
2001年第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2002年第2届中国大学生数码媒体竞赛银奖
2007年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新人导演奖
电视作品
2004年 电视连续剧《中国式离婚》(执行导演)
2002年 电视系列剧《老山》(导演)
2002年 电视系列剧《危情出击》(导演)
2000年 电视系列剧《老百姓》(执行导演)
MTV作品
导演近百首音乐MTV作品,曾获2003年“[V].CCTV第十届华语榜中榜/最佳音乐录影带”大奖、2001年康佳杯CCTV中国音乐电视大赛最佳音乐录影带大奖、2001年度“中国音乐——最佳音乐录影带奖”大奖
⑼ 绿草地的获奖记录
入选2005年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国际新电影单元
入选2005年第29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
莫斯科国际儿童电影节金天鹅大奖
上海国际电影节被评为最受大学生欢迎影片
釜山国际电影节CJ娱乐公司选定大奖
西班牙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共入围参展国际上五十多个电影节
由德国巴伐利亚发行公司发行,已经在德国,法国等多个国家进入院线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