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在一部影片中有两种生存状态,一是除了导演别的事也干,二是除了导演什么都干不了。
电影的风格我认为有三种释义,一是电影的广义价值,也就是影响力,包括关怀、价值观、事件投注等;二是个人理念表达,情怀二字足以表述;三是纯粹的艺术价值。
问题中的风格导演,通常指“除了导演别的事也干”的导演+情怀,侯孝贤、贾樟柯、阿莫多瓦、科恩兄弟、许鞍华等(上面的举例是随意的),对他们来讲,有些是自己写剧本、找投资、找演员的,有的是找寻契合自己认知理念的剧本然后去拍片子,但很多时候剧本只是一根引子,导演会将自己的理念不断的融入进电影,在摄影、表演的各个方面。更为关键的是,文化解读通常都有一厢情愿的份儿,也许某导拍个啥片子完全啥都没想,信手拈来,但评论界还是能给他扣个帽子,这不属于意外之喜,纯粹的是目前影视评论的精神病众多的源泉。
部分时候,人们会用商业、文艺二词来对电影分类,进而对导演分类。这个大都用在“文艺”导演头上,要是上映不了、没票房,是艺术价值高,要是上映了、票房好,是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是阳春白雪的贴地飞行,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贯彻。为了表明自己满汉全席小葱拌豆腐都精通,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都进行了勇敢尝试,结果也不用多说了。对于张艺谋而言,1999年“我的父亲母亲”是过去一个时代的终结,对于这样的导演,目前电影维系知名度和话题比票房和艺术价值更为重要。冯小刚的风格就是小人物小段子,还得葛优配合,近两年片子拍得越大,越让人关注他的“名导”身份,而非当年给我们带来无数欢乐的那个人。与此相似的是周星驰,当年作品自己导演的不多,但在那个时代,都强烈的带有(作为演员的)个人印记,同样是1999年,作为分界线,一部笑得不那么强烈却打动人的电影“喜剧之王”出现了,从此我们记住了导演周星驰,忘掉了演员周星驰。无厘头虽然还在,但已非核心价值观。提到周星驰,(评论家)过度解读也是一个问题,刘镇伟重出江湖后扮演的烂片之王角色证明了这一点—在当年,他的电影也需都是烂片。
票房不是检验文艺和商业的唯一标准,现在演员要拿奖争牌坊也要赚钱吸粉丝,刘德华刚拍“桃姐”又拍“富春山居图”,中间还有部“盲探”,横跨文艺和商业多个标准。盲探导演杜琪峰是一个导演典型,是很难得的能在两边都表现出长袖善舞的优良特质的。银河映像,宿命论的忠实信徒,从“一个字头的诞生”开始,到“两个只能活一个”、“非常突然”、“暗花”,这些都是同一风格,有些是杜导的,有些不是,直到这两年评价较高的“夺命金”、“毒战”,仍是上述风格的延续,尤为难得的是毒战,能在大陆公映,广电和老杜都牺牲很多。
至于“艺术价值”,张艺谋大红大绿啦、姜文男性气息啦,这些都不值钱,所以算特色,不算风格。再进一步讲,导演风格为个人特有、他人无法模仿,这才是“风格”二字的含义所在,如果什么人都来个王二狗、李铁根风格,那就廉价且泛滥了。
对于国外导演而言,斯皮尔伯格、卡梅隆、诺兰、迈克尔.贝、彼得.杰克逊这些,我很难将之归入有独特风格之列,但某一部或某些作品是具有极强观赏价值和代表性的,在历史长河中是无法绕过的。再说深一点,对于那些“风格”导演,他们才是所谓正道,是这么多年来电影工业不断进步的根基和主渠道。
我看的电影不多,也不少,近两年不爱思考,就看一些打打杀杀的片子,所以我能点明的欧美主流风格导演没几位:伍迪.艾伦、蒂姆.波顿、沃卓斯基兄弟(姐弟)、科恩兄弟、大卫.林奇、昆廷.塔伦蒂诺……
以上。
Ⅱ 第五代导演的电影风格
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第五代”影片也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正如陈凯歌所言: “我们的感情是深挚而复杂的,难以用言语一丝一缕地表述清楚。它是一种思前想后而产生的又悲又喜的情绪,是一种纵横古今的历史感和责任感,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我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使这种信念和情感得以抒发”(陈凯歌〈怀着深挚的赤子之爱〉〈电影艺术参考资料〉1984年第15期
陈凯歌
第五代的发轫之作是张军钊1983年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的《一个和八个》。第五代电影导演的崛起被认为是以影片《黄土地》为标志。代表作有陈凯歌的《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霸王别姬》;张艺谋的《红高粱》(让国内外观众、评论界集体大惊失色的处女作)、《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我的父亲母亲》、《英雄》;冯小刚的《甲方乙方》(1997)、《不见不散》(1998)、《没完没了》(1999)、《一声叹息》(2000)、《集结号》、《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田壮壮的《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蓝风筝》;吴子牛的《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李少红的《红粉》、《恋爱中的宝贝》;黄建新的《黑炮事件》、《站直喽,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何平的《双旗镇刀客》、《天地英雄》、霍建起的《那人那山那狗》、《暖》;宁瀛的《找乐》、《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六代:
他们大多出生于60~70年代,基本上没有受过“文革”的影响,即使受到一些,也只是孩提时代的印象性记忆,并不存在受到压抑的切肤之痛;中学时代至长大成人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旧体制、旧观念的消融与崩溃,各种新潮思想、观念的发生与建立,伴随着他们成长,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他们遭遇了在80~90年代经济转轨给社会带来的剧痛,同时也经历了电影从所谓神圣的艺术走入日常生活,还原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的无奈。代表导演包括张元、陆川、王小帅、娄烨、王超、路学长、管虎、贾樟柯、何建军、王全安、李杨、刘冰鉴、王一持、李欣、宁浩、张海洋等。他们要么极度追求影象本体,要么偏执于写实形态、关注草根人群,要么坚定的走在商业路线上,几乎难以象“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所以,他们是抗拒归纳的一代。典型特征是“叛逆与反思”。
这一群体成长于经济复苏的改革开放年代,此时正值中国建设市场经济初期,他们在相对开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并接触到大量国外电影理论。第六代亲身感受到经济体制的转轨给中国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所带来的重大变动,经历了电影从神圣的艺术走入寻常生活,成为一种文化产品的现实过程,所以,他们的观念和作品内容都较前几代导演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影片没有通过制造幻觉的快感向市场妥协,而是更多地关注那些出于禁忌而“不可言说”的社会现实,更显出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真诚。在题材选取上,他们关注当下都市、边缘人物,小偷、妓女、无业青年这些边缘人频繁在影片中亮相;在叙事策略上,他们常常在剧中人物身上融入自己的经历,或多或少带有自传色彩;在影像风格上,他们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形成纪实风格。他们注重以电影为媒介来考察当代都市普通/边缘人的生活状态,新一代青年在历史转型时期的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在他们的镜头下被真实地记录下来。
伴随着1905年中国电影的诞生,从以张石川、郑正秋为代表的“第一代导演”开始,中国的电影导演们不断的进行着各自的导演创作。如今,被人们经常提及的是号称“第五代导演”的张艺谋、陈凯歌们,他们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成为中国电影的执牛耳者,在探索民族大历史与民族心理的结构上,成就了自己的风格。现在,走上导演创作舞台的的“第六代导演”却以他们异与先辈的导演创作,风格迥异的颠覆了老一代的电影规律,他们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怀,他们关注社会百姓人生冷暖,表达小人物内心情感和终极关怀的人文主题,第六代导演的镜头语言较前几代导演更加写实,具有新的纪实美学特征,他们把人物的命运与现实生活紧紧连在一起,作品更有“地气”和“人情味”,从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宁浩导演的《绿草地》、王一持导演的《新一年》到张元的《过年回家》、章明的《巫山云雨》等电影作品中,我们都能深刻体会到一种对生命和人性的礼赞与思考,能立体而鲜活的感受到片中小人物,这些平常百姓的悲喜。如今,国际观众已经把欣赏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当作了解中国新文化,新面貌的窗口,而第六代导演以他们贴近生活,关怀大众的电影创作理念不断的在电影艺术创作中前行,拍摄着反映人性,呼唤真、善、美的电影作品。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Ⅲ 第5代导演以及他们的作品,作品风格!
中国电影从1905年到2005年,风风雨雨走过了整整100年。这当中出现过一些转瞬即逝的碎片,但也留下了许多可以回顾的经典片段。可惜在现代豪华的影院中已经很难找到昔日经典影片的影子了,而一部好的影片是让人不想只看一遍的,何况许多中国经典影片还是只闻其名,未见其影呢?
2005年正值中国电影百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抓住这次绝好的机会,你所要做的就是选出你最想看的中国影片,不论影片出品岁月的长短,不论你因为什么而对他们情有独钟,你作主选出你想看到的影片。那么在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巡礼活动中,你就有机会看到你所喜爱的电影,你的这次参与也就可能会为你带来为期一年甚至是一生的精神享受。
如果你喜欢的影片不在名单中,请将影片名填写在“备注”一栏中告诉我们。
中国电影百年巡礼展映影片调查(第5代导演)
你最喜欢哪些影片?(多选)
目前投票情况:
共有 7922 人参加
你最喜欢哪些影片?(多选)
选项 比例 票数
1 《红河谷》(1996年出品/导演冯小宁/主演:邵兵,宁静) 45.24%
7859
2 《爱情麻辣烫》(1997年出品/导演张杨) 30.97%
5380
3 《三毛从军记》(中国/1992年出品/导演张建亚) 11.61%
2017
4 《洗澡》(1999年出品/导演张杨) 6.61%
1149
5 《那山,那人,那狗》(1998年出品/导演霍建起/主演刘烨,滕汝骏) 2.50%
434
6 《黄河绝恋》(1999年出品/导演冯小宁/主演宁静,波尔) 2.15%
374
7 《霸王别姬》(1994年出品/导演陈凯歌/主演张丰毅,张国荣,巩俐) 0.23%
40
8 《风月》(1996年出品/导演陈凯歌/主演张国荣,巩俐,林建华,周迅) 0.22%
38
9 《我的父亲母亲》(1999年出品/导演张艺谋) 0.09%
16
10 《站直了,别趴下》(1992年出品/导演黄建新/主演牛振华) 0.09%
15
11 《大红灯笼高高挂》(1992年出品/彩色/有声/导演张艺谋) 0.09%
15
12 《菊豆》 (1990年出品/导演张艺谋) 0.07%
13
13 《阳光灿烂的日子》 (1995年出品/导演姜文) 0.03%
6
14 《李莲英》(1990年出品/导演田壮壮/主演:姜文,刘晓庆) 0.03%
5
15 《新龙门客栈》(1992年出品/导演徐克,李惠成/主演张曼玉, 林青霞,梁家辉) 0.02%
3
16 《清凉寺钟声》(1991年出品/导演谢晋/主演:尤勇、濮存昕) 0.01%
2
17 《说好不分手》(1999年出品/导演傅靖生,费明/主演陶虹,濮存昕,许晴) 0.01%
2
18 《有话好好说》(1996年出品/导演张艺谋) 0.01%
2
19 《人约黄昏》(1995年出品/导演陈逸飞/编剧吴思远/主演:梁家辉) 0.01%
1
20 《九香》(1995年出品/导演孙沙/主演宋春丽) 0.01%
1
21 《一个都不能少》(1998年出品/导演张艺谋) 0.01%
1
22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5年出品/导演张艺谋/主演:巩俐,李保田) 0.00%
0
23 《我血我情》(1997年出品/导演李欣/主演:伊能静/“第六代导演”影片) 0.00%
0
24 《甲方乙方》(1997年出品/导演冯小刚/主演葛尤,刘蓓) 0.00%
0
25 《南海十三郎》(1996年出品/导演高志森) 0.00%
0
26 《大撒把》(1992年出品/导演夏刚/男主角葛优,徐帆) 0.00%
0
27 《大决战:平津战役》(1992年出品/导演:韦廉,李俊) 0.00%
0
28 《大决战:淮海战役》(1991年出品/导演:李俊,蔡继谓) 0.00%
0
29 《大决战:辽沈战役》(1991年出品/导演:杨光远,李俊) 0.00%
0
30 《红灯停,绿灯行》(1995年出品/导演:黄建新,杨亚洲) 0.00%
0
31 《青春无悔》(1991年出品/导演周晓文/主演张丰毅,石兰) 0.00%
0
32 《过年回家》(1999年出品/导演张元) 0.00%
0
33 《双旗镇刀客》(1990年出品/导演何平/主演:王刚,孙海英) 0.00%
0
34 《天生胆小》(1994年出品/编剧冯小刚/主演葛尤,谢园 0.00%
0
35 《益西卓玛》(1999年出品/导演谢飞) 0.00%
0
36 《不见不散》(1998年出品/导演冯小刚/主演徐帆,葛优) 0.00%
0
37 《心香》(1992年出品/导演孙周) 0.00%
0
38 《背靠背脸对脸》(1994年出品/导演黄建新) 0.00%
0
39 《漂亮妈妈》(1999年出品/导演孙周/主演巩俐) 0.00%
0
40 《凤凰琴》(1993年出品/导演何群/主演李保田) 0.00%
0
41 《头发乱了》(1994年出品/导演管虎/主演耿乐,孔琳) 0.00%
0
42 《红粉》(1995年出品/导演李少红) 0.00%
0
43 《荆轲刺秦王》(1998年出品/导演陈凯歌) 0.00%
0
44 《秦颂》(1996年出品/导演陈凯歌) 0.00%
Ⅳ 霍建起到底是第几代导演要原因
霍建起常被人称作是“年轻导演”,其实,他与张艺谋、陈凯歌等人是同学,按辈分,他该归到中国“第五代”导演里去,但他起初学的是美术,后来才玩起了电影,所以总被人误会。不过,这个“后生”是很“可畏”的,几乎他拍的每部电影都在不同的电影节拿了奖,他自嘲是五代半导演,也有媒体说他是“第六代导演”中“艺术电影”代称
Ⅳ 介绍你所熟知的导演的电影风格
对李安电影主题和风格研究,特别是对“父亲三部曲”的研究,将中西碰撞以及家庭戏定位为李安的单一模式,对“父权”影响下的传统文化探索。 对李安导演技巧的研究,对其电影表现语言的充分研究。 达成共识的、李安电影商业化倾向过重,也有人认为李安是将艺术和商业成功融合的导演。 最近许多人提到的影展导演即迎合西方人好奇而制作电影。 将李安与侯孝贤、杨德昌等导演比较,从中发现李安的特点。 李安的生活经历影响了他的电影创作,与父亲的冲突,使他的影片中经常发现父权的影子,生于传统中国,又留学移民到美国,西方思想又使他对传统产生怀疑。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所编剧本自然要展现这些,并向深处挖掘家庭关系及其人性深处的东西。 适合时代潮流,再者生长在美国商业世界中,追逐票房成绩是不可避免的。故在李安的电影中有这个痕迹,通过一些处理来吸引观众,具体细节请见第四节中对李安电影的具体分析。 总之,电影源于生活,特别与编剧和导演分不开,李安融二者于一身,自然自己的生活经历影响了他的电影创作。 作为编剧的李安及其电影 前一节中我们从李安的生平中可以看到,李安的初次执导机会的获得便是由于他自己编剧的《推手》。之后与人合作的《喜宴》、《饮食男女》,作为编剧的李安,无疑是其导演工作的基石。能将自己的思想更好地融入影片之中;不同于传统中国的简易情节编剧,李安在吸收西方的情节艺术的同时把中国独具的儒雅气质汇入其中。之后无论是对奥斯丁小说、还是王度庐小说、还是漫画改编、还是剧本创作都渐趋成熟,编导一身的他更容易掌握分寸,表达自己的深刻生命体验。 《推手》中将中西文化冲突挖掘到深处,为此类题材开先河。其后的《刮痧》等同类型影片无出其右者。将中国传统的一种事物拿出来,体现在家庭中,进而引起人们对家庭、对社会的深思。 《喜宴》中表面上是探讨同性恋话题,实际上还是中西文化冲突题材的继续,也是对家庭、社会的继续探讨。 《饮食男女》则是从食、色这两个人之本性入手,进而体现家庭成员之间在新时代中的不同选择。 《理智与情感》的改编不可思议,西方的完全故事,由东方导演全权负责,将细腻、含蓄的西方爱情表现的几近完美。 《冰风暴》是类似《阿甘正传》但又全然不同于阿甘中的嬉笑中进展,而是较严肃的大时代影响下的两个家庭的故事,更类似《美国丽人》。 《与魔鬼共骑》在美国南北战征的背景下,讲述年轻人的成长历程,仍抹不去家庭和人这个冷调的底色,李安陷入一种单一的风格和表述中。 《卧虎藏龙》将在台湾曾投拍数次、小说拜读者亦众的作品改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生命体悟,以中西合壁的方式展现,情节处理亦有独到之处。 《绿巨人》系漫画改编的电影,不同于其他科幻电影,仍旧以探讨人性深处为主。 总之,作为编剧的李安是成功的,这也有助于他的导演工作顺利进行,既提高了效率,又不违心。
Ⅵ 如何评价霍建起导演的《萧红》和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
这两部电影主要都是描述萧红的经历,她是民国的四大才女,虽然满腹的才华,但是人生却不如意,珂珂砍砍的爱情和跌跌宕宕的人生。都给她带着一股浓重的笔墨色。
相较于这两部电影来说的话,我更喜欢许鞍华的《黄金时代》,他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原本总共有三个多小时,讲述的是萧红的一生所有的经历,后来删删减减,还是留了两个多小时,可以说是当年电影里面最长的一部电影了。
其中端木和萧军最让她心动,但是即使是再喜欢萧军,萧军还是逃脱不了男人的本性,那就是背叛!而端木他也有明显的缺陷,他胆小懦弱,危机的时刻抛弃了萧红,当时看到这里我气愤的不行,却也为她惋惜,或许如果不是这次事情,她真的能够跟端木好好的过一辈子。
Ⅶ 谁能给我霍建起导演的详细资料
霍建起,,北京人。自幼酷爱绘画,1976年到农村插队落户。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从此,绘画成为他认识电影、理解电影,以及表达这种认识和理解的重要途径。1982年毕业后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当美术设计。同年担任影片《九月》和《盗马贼》的美术设计,霍建起从学校走向生活,从单独绘画走向群体创作。离开学校十多年来,霍建起为《遭遇激情》、《出生入死》、《大撒把》等多部影片担任美术设计。 从1995年霍建起开始拍摄自己的电影,走上导演之路。
Ⅷ 徐克、麦兆辉、杜琪峰、王家卫他们导演的代表作是什么他们的导演风格或是说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徐克应该是武侠系列的吧,东方不败,龙门客栈,倩女幽魂之类的;王家卫 花样年华,春光乍泄,东邪西毒,重庆森林();杜琪峰 龙凤斗 审死官 瘦身男女 PTU ;麦兆辉,无间道(剧本有一部分是他写的,导演也是和李伟强一起导的,我只记住了李伟强o(╯□╰)o)爱君如梦(监制)。
倒是发现了香港导演的共同点,他们都有拍的类型大多比较像,喜剧,滥俗轻松的爱情片,跟黑帮有关系的(其实这也是香港电影特色——黑帮)武侠。
徐克 ——天马行空,他是一个把金庸武侠改得面目全非而没有遭金庸批的人,他电影可以用“鬼”来说吧,他的画面是朦胧的,不论是冷暖都是给你仿佛在梦中的感觉。因为也大都和鬼才黄沾合作,他所有的女性给人的感觉是情色的,却并不色情,激发人类的本能,音乐其实也是如此,迷醉。(例:青蛇)
王家卫(喜欢他的作品的但是看完整的只有一部——重庆森林)在重庆森林里镜头是晃动的让你感觉眩晕,甚至是厌烦的,持续较长时间的镜头晃动与画面的模糊是会让你心生不快的,也许他就是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白天很少,他们一直穿梭在拥挤,生存在形形色色的人的街道上,本是毫无关系的两人却在最后的某个焦点汇合了。他的主角的语句格式其实也都是差不多的。
“我和她最接近的时候,我们之间的距离只有0.01公分,我对她一无所知,六个钟头之后,她喜欢了另一个男人。”
“一个事件+一个绕口的时间+一个无聊事件
我写一个啊: 我现在正在回答着一个网络知道的问题,而在距离我二十三点三四厘米的地方躺着我的菊花茶。
王家卫应该算是这些导演中勇于挑战同志的,happy together 这部只看了一点,但是喜欢他的画面,黑白的,(想到张国荣就想到霸王别姬,我听看一天超过三遍都不会厌烦的电影,我想春光乍泄也是这样的存在吧)
抱歉其他两位导演很少看他们的作品。
Ⅸ 希望推荐几部电影艺术表现手段很多的,导演风格很鲜明的励志电影!
《星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暹罗之恋》《初恋那件小事》等,很唯美
Ⅹ 寻类似王家卫导演风格的电影
蓝莓之夜、远离赌城、美国风情画、天生杀人狂、27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