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萧红的《呼兰河转》有没有被拍成电影
目前还没有被拍成电影的相关报道。
㈡ 呼兰河传是抗战片吗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
该小说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色。写的是作者对家乡的回忆。萧红在1932年就离开了东北,因此这部写家乡的小说里没有抗日的情节。
㈢ 《呼兰河传》中,作者为什么说他们家的院子是荒凉的
算是《呼兰河传》;萧红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一座只有两条街的小城,一成不变的生活,小团圆媳妇死了,冯歪嘴子的女人死了,然后归于寂寞。生者继续浑浑噩噩地生活,跳大神、赶庙会、放河灯、听野台子戏,年年如旧,街道上的大坑还在,仍旧有骡马与人陷入,但没人想过要去填平它,就像人生的陷阱。门边的铁犁锈蚀了,雨中流着黄汤,也仍是在原地,漠然面对岁月的销蚀。晨暮之间,一天天,这是一个平淡到仿佛时间停滞的东北小城。
一个小女孩和自己的祖父相依为命,在花园内,看蜂蝶与蜻蜓,韭菜长成,蒿草没人。秋雨之后,花园也封闭了,小女孩在放置废物的后房储藏室里,找寻时间遗忘了的旧物,时时有着令人惊喜的发现。祖父教她念诗,给她烤玉米,烧鸭子,她就用一个孩童的眼,认真看着寂寞的世界,这就是萧红的童年。
生在呼兰河的萧红,童年生活是寂寞。她在《呼兰河传》里一遍遍述说着深深的寂寞,宛若千里冰封的土地,发出冰层断裂的声音。萧红对人性的深刻描述,丝毫不弱于欣赏她的鲁迅。有人称其笔下展示的是“国民性”,但我更愿称之为“人性”,是人在特定的文化熏染与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共性。萧红和鲁迅的犀利与讽刺不同,她用女性的感性来触摸,她的描述如一颗泪珠般轻轻滑落。萧红不是批判,是哀痛,是爱与恨交错而成的凄凉。小城的生活,小城的人,《呼兰河传》中的一切都笼着无法释然的伤感。小团圆媳妇遭虐待的夭亡是伤感的,小团圆婆婆的算计与挣扎又何尝不伤感,性情乖僻的有二伯,一生为人耻笑潦倒不达,他种种可笑又可鄙的言行中,蕴含的也是伤感。祖父死了,萧红也离开了这座城,更是离开了一成不变的生活,背叛了那些曾希望她按着这条轨迹继续生活下去的人,走向未知的广阔世界。在经历过新世界的沉浮,爱与恨的缠绵,在距离呼兰河万里之遥的香港,萧红重新回视自己的童年时,寂寞与伤感不曾消褪,反而愈来愈浓。
人世变换是夏日午饭后,燃亮了空中的火烧云,白云苍狗,幻化无常。萧红之幸,在于她跳出了城市,能用自己的笔绘出那浑噩的风景,从而赋予其生命的意义。萧红之不幸也在于她反抗命运,终究不能逃离命运。31岁的萧红,在香港留下“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的字句,长眠于遥远的南方,带着一生的悲欢聚合,在和故乡万里相隔之地长眠。
今年许鞍华的《黄金时代》是电影圈的热点,也让萧红的名字一时间重被发现,登上网络的热门条目。我看《呼兰河传》倒不是因这部影片,反倒是我看完《呼兰河传》后,关于电影《黄金时代》的宣传才见诸传媒,这才知道原来许鞍华在为萧红立传,也算无意中赶上了潮流。
茅盾的序是手头这个版本《呼兰河传》中的最大败笔,这篇序言可谓闪烁其词,言不及义。《呼兰河传》里,萧红说:“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的”,读来令人动容,同样的话到了茅盾序里,一遍遍重复“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萧红的童年是是寂寞的”,“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心境是寂寞的”,只让人觉得敷衍。情是不是真,并不在一两句话,是要看一部作品、一篇文章内通体所散发出的味道。是真是假,明眼人一望便知,作伪的东西只好蒙蒙外行与涉世不深的小儿。
最后说一下,图书的插画是大学问,不可随便放两张唯美插图,就宣传是图文珍藏本。看古代留存的绣像小说,图虽只是白描,图也丝毫不敢马虎,人物、陈设、风景,丝丝毕现,与文本契合,我手头这本《呼兰河传》的插图虽构图、技法都有特色,但意境、画面和小说内容风马牛不相及,没有也罢。
戴望舒有一首名为《萧红墓畔口占》的诗,誊录如下: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㈣ 谁能给我《呼兰河传》的电影
在网上查
㈤ 写一篇关于《黄金时代》电影的演讲搞
刚听说《黄金时代》,我第一反应是王小波的那本书,王小波的那本书居然能拍电影?能上映嘛?后来才知道是讲萧红的。以我薄弱的文学素养来说,萧红是谁,只
有记忆中的语文课本中《火烧云》和《纪念鲁迅先生》。两篇都是应该背的。记忆中因为有本白色封底
有张作者照片的名人文集的书,我有的应该是冰心作品集,鲁迅作品集,萧红,估摸还是有其他一切的吧。另外还有个伴侣和她名字很像叫萧军。萧军写过什么完全
不知道。至于《呼兰河传》及看了电影才知道的几部作品是一本都没看过。火烧云也应该是呼兰河传里的吧。至于萧红的”风流韵事“,”冷血自私“,”反叛独行
“我一概没有概念。
对于有期待的电影,我从来不会事先做功课。特别是名人传记性质的。作为名人,只要被写了,就应该有不一样的角度和诠释。
关于电影和导演
这篇文章得定个基调。不然下文如何写其不满和不足,我觉得这是一部算伟大的作品,一个可以被当作教学片的电影。所以我突然想写观后感,题目也正儿八经地写”观后感“。只是想记录下现在的感受。最近老觉得记忆力容易减退
电影将近三个小时,节奏不算快,不能说拖沓。萧红的前两个男人都一笔带过,萧红的朋友们(可能都算萧军的朋友们)一个接着一个出现对着镜头,如同旁白一样
衔接着一个个画面和节块。叙述手法直叙倒叙闪回,每个人的台词几乎都能找到出处,每个人的闪回都有寓意,每段遭遇都有人出来说两句,但多数都是“萧红之
迷”。
说实话,刚开始是有点闷的,不过是个文艺女青年的叛逆爱情史罢了。直到鲁迅先生出来之后,三个小时感觉慢悠悠慢悠悠地静静流淌,偶尔波折。我基本每十五分
钟换个姿势,要么前倾,双手扶椅把;要么后仰,双手报臂;要么端坐,双手撑在椅臂上,双手护交托在鼻子下。并没有昏昏欲睡的沉闷。只是我坐姿实在耐不住一
个姿势的久坐。
我对许鞍华不那么追崇,以至于我突然发现其实我看过她几乎所有的电影。这样如此,觉得这应该算是个好导演吧。
㈥ 和小说呼兰河传有关的电影
《黄金时代》
剧情简介 :
20世纪30年代,20岁的张乃莹(汤唯 饰)逃婚求学,却惨遭抛弃。投靠未婚夫汪恩甲(袁文康 饰)后的张乃莹依然躲不开被抛弃的命运,好在遇到了在报社工作的进步青年萧军(冯绍峰 饰),两人相知相爱。通过萧军张乃莹认识了女编辑白朗(田原 饰)、罗峰(祖峰 饰)夫妻以及聂绀弩(王千源 饰)等文学作家,改名“萧红”后的她得到了鲁迅(王志文 饰)、许广平(丁嘉丽 饰)夫妇的首肯,随后又结识了了胡风(冯雷 饰)、梅志(袁泉 饰)夫妇、蒋锡金(张译 饰)、丁玲(郝蕾 饰)、端木蕻良(朱亚文 饰)等人,在同时代作家的互相鼓励之下,虽然战事不断、颠沛流离,萧红却逐步走向了创作的“黄金时代”。
㈦ 为什么电影《黄金时代》里最后萧红读的《呼兰河传》结尾部分与真正的呼兰河传不太一样
萧红后期的代表作,追忆故乡通过各种人物和现场的画面,表达人性的中国的歪曲社会现实的旧的人格损害否定。那种“孤独和忧郁,”许多研究人员的工作提出的感情流露,其实,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件艺术品的独特个性。茅盾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一点,所谓的精当 -
“但我认为原因是不完全一样的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
。”我们不能说:在严格意义上的亮点不是“呼兰河传”不像是一本小说,并在它在这个“喜欢”,但也有一些其他的东西 - 就像一个比小说更“诱人”的一些事情:它是一种叙事诗,画一个丰富多彩的流行,一堆哀怨的民谣。
“讽刺的是,也有幽默。有轻松的感觉,当你开始阅读,但越多我的心脏会一点点沉重。然而,仍然有美国,即使这个美女有点生病了,她仍然不免让你炫混乱。“(”在萧红“)
㈧ 《呼兰河传》:人生何如,为什么如此悲凉
每次回到家乡,走在呼兰河的边上,总会想起一个人——萧红,她的那本《呼兰河传》也一直影响着我。“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然而现在已经变化了样子,但是,书中的轮廓也依稀可见。
2
回想起这本《呼兰河传》,它并不像一本小说,茅盾先生在《呼兰河传·序》中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如同汪曾祺所说:“能够吸收诗、戏剧、散文一切长处”,甚至还具有电影化特征。《呼兰河传》融汇各种文体艺术之大成,是一篇超越一般小说的奇文。
3
《呼兰河传》具有很强的戏剧讽刺,这是《呼兰河传》最重要的特征,它比茅盾所说的“叙事诗”“风土画”“歌谣”等更能确切地阐释萧红的作品。我以为,萧红写《呼兰河传》,主要不是为了叙事,不是为了画景,不是为了歌颂,而是为了嘲讽。《呼兰河传》确实是一部悲剧,是呼兰河人的悲剧,是中国人的悲剧,但是,萧红用喜剧的方式写这部悲剧,是鲁迅所说的将丑恶的东西撕破了给人看的方式。呼兰河人的所作所为没有一件事、没有一个动作不是愚昧可笑的,萧红用讽刺剧的方式将其揭示与鞭挞。
4
《呼兰河传》里描写的野台子戏是最有趣的。可以看出,幼年的萧红在乡村接触到野台子戏,是萧红最早得到的戏剧影响。但是,萧红并没有用笔墨去描写野台子戏的内容,而是写了更多戏台下的表演,写了戏台下众人表演的更“野”的戏剧。
㈨ 《呼兰河传》每一章内容概括(每一章300字左右)悬赏300
《呼兰河传》每一章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章:呼兰小城并不怎么繁华,只有两条大街。十字街上有着饰店、布店、油盐店、菜店、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东二道街上有火磨,有学堂,有碾麻房、豆腐房、染缸房、扎彩铺。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
第二章:呼兰河的精神盛举——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逛庙会。人有病就跳大神,敲鼓、杀鸡,人们都赶来看。七月十五鬼节,呼兰河上放河灯,和尚道士在河沿上打起场子做道场。人们倾城而出到河沿上去观河灯。每当丰收或干旱不雨,就要唱台子戏来求雨或谢龙王。庙会上,人们虔诚地在爷爷庙跪神,到娘娘庙求子。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货物、玩具,各样好吃的。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
第三章:我的家是寂寞的,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快七十了。我的童年生活是寂寞的。我家的花园是荒凉的。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第四章: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
第五章: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第六章:我家的亲戚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爱打腔,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听祖父讲,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战争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起来。
第七章: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磨官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拓展资料:
(一)《呼兰河传》人物介绍:
1.“我”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60多岁,“我”长到4、5岁,祖父就快70了。“我”是个天真、活泼、可爱、顽皮的孩子。“我”家住了五间房子。“我”站在街上,不是看什么热闹,而是心里边想是不是“我”将来一个人也可以走得很远。“我”想将来是不是“我”也可以到那没有人的地方去看一看。
“我家的院子”里住着一群不是“我”家人的几家人:养猪的、漏粉的、拉磨的、赶车的,他们是没有自己的家宅,租“我”家的房子暂住的人。即便是随时要倒塌、破烂不堪的房间,因为租金便宜,也唱着歌斗胆住着。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
2.有二伯
有二伯是长工,在“我”家一做就是30年,而且没有工钱,“我”家只提供有二伯食宿。所以工作30年,有二伯还是一无所有。 有二伯是一个很古怪的人,他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他喜欢和天空的雀子说话,他喜欢和大黄狗谈天。
有二伯身处被奴役被蹂躏的地位,十分可怜,但他毫无觉悟,健忘自傲,是个活脱脱的东北阿Q。同是天涯沦落人,他对小团圆媳妇竟然没有一点同情,埋葬了小团圆媳妇之后,他连连夸赞“酒菜真不错”,“鸡蛋汤打得也热乎”,欢天喜地如同过年一般,本来是个扛活的却偏偏喜欢别人叫他“有二爷”,“有二东家”、“有二掌柜的”。这个“ 二东家”不敢反抗真正的东家,只能对着绊脚的砖头发牢骚。
3.冯歪嘴子
他是个敢于打破封建传统规矩的奴隶。他勇敢地追求爱情和幸福,要争得做人的权利,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表现出生的坚强和勇气。他敢于和王大姑娘自由恋爱结婚,是需要勇气和胆量的。冯歪嘴子任凭人们奚落,平静地生活着。冯歪嘴子这一个小人物没有过多的言语来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他知道自己最大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生存的问题。
4.祖父
“我”的祖父是个慈祥、和蔼可亲、脾气好的人。他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他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他又是一个慈祥、善良的人,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在家里,“我”与祖父的关系最好,常常和祖父在后花园玩。
5.小团圆媳妇
一个仅仅12岁而被称作14岁的小姑娘;曾经“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曾经“看见‘我’,也还偷着笑”;说碗碟很好看,想坐起来弹玻璃球玩;一点也不害羞,坐得笔直,走得风快,吃饭就吃三碗等。她是一位健康、天真、活泼的单纯的小孩子。
(二)散文化的叙述情调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不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追忆了往昔,而且也表达出了对温暖和爱的痴痴追求。因而,在整个《呼兰河传》的叙事中,作者一直都将抒情的笔法渗入到叙事文体中,使其叙述模式充满了散文化的情调。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表达情感的方式多样化。有时借景抒情,有时融抒情于叙事之中,情感浓烈之时,则直抒胸臆。如写放灯之后的情景:“这时,再往远处的下流看去,看着,看着,那灯就灭了一个,再看着看着,又灭了一个,还有两个一块儿灭的。于是就真像被鬼一个一个地托着走了。打过三更,河沿上一个人也没有了,河里边一个灯也没有了。”整段的文字没有传统意义中的故事情节,没有完整的结构,没有固定不变的人物,连描绘景象也不甚重要了,而是借那场面的流动,传达出抒情主人公的惆怅情绪。一种繁华过后的凄凉,从那明明灭灭的河灯油然而生。
又如在文本中,作者写及因生病小团圆媳妇而“跳大神”,文中只用简短的语言写道:“过了十天半月的,又是跳神的鼓,当当地响,于是人们又着了慌,爬墙的爬墙,登门的登门,看看这一家的大神,显得是什么本领,穿的是什么衣裳。听听她唱的是什么腔调,看看她的衣裳漂亮不漂亮。跳到夜静时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回山的鼓,个个都打得漂亮。”
然后就是抒情性极强的话语进行了总结:“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并进一步写道“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如何,为什么这么悲凉。”“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在这里,萧红使用了中国传统的白描手法,只是粗粗勾勒几笔,平淡如水的现实生活尽显。
萧红借“难以忘却”的童年回忆来抒发内心无法排遣的寂寞情怀,使得《呼兰河传》充满了散文化的情调。
资料链接:网络_呼兰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