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举例说明色彩在电影中的运用2.举例阐释人物塑造的原则和方法3.举例分析细节创造的方法
色彩在电影中的运用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说:"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我相信不同色彩的意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色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约翰内斯o伊顿在他的《色彩艺术》中指出,色彩美学可以从印象(视觉上)、表现(情感上)和结构(象征上)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色彩作为一种视觉元素进入电影之初,只是为了满足人们在银幕上复制物质现实的愿望,正所谓百分之百的天然色彩"。直至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的出现,这部电影被称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因为"安东尼奥尼象一个画家那样处理色彩,他使用了不同技巧来分离与构成色彩,以期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现实,一种与主要人物朱丽娅娜的心理状态一致的现实。"黄色的浓烟、蓝色的海、红色的巨型钢铁机械和房间,绿色的田野显示出安东尼奥尼对工业文明的理性思考。他对色彩的处理恰如冷抽象画家蒙德里安。
这 种用色彩来表现人物心理世界的方法被一些电影家们屡次成功地使用。如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影片一开始是摄影机在柏林上空的一个大俯拍,这是天使的视角,用黑白影像来表现这个巨大的工业都市,同时也表现出天使与凡人在感觉上的隔阂,直到天使爱上马戏团里表演空中飞人的女郎,决心放弃天使的身份成为一个凡人,周围的世界突然有了色彩。
斯托拉罗曾花了很长时间研究色彩对人的视觉和心理产生的影响,他研究如何用色彩把人物的情绪和情感形象化,他认为当人处在黑暗或蓝色中时就需要休息,而处在光线或黄色中时就有了活力。他在《巴黎最后的探戈》中对色调的处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个影片弥漫在扑朔迷离的黄色中,这是热情、欲望和疯狂的象征。在《旧爱新欢》中,斯托拉罗为每一个场景都设计了明确的色彩倾向,男主角的房间是绿色,女主角的房间是粉红色,客厅是白色,当两人吵架时,可以看到画面中绿色和粉红色呈现出强烈的对比。在《末代皇帝》中他用明亮的红与黄拍出了中国皇宫的金碧辉煌,给人以华丽隆重的视觉感受。此后在贝尔托鲁奇的《遮蔽的天空》和绍拉的《探戈》中,他延续了这种华美浓郁而异域情调的视觉风格,让人想起象征主义的大师莫罗。
象征无疑是表达影片意义的高度凝练而富有潜在的方式,在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里,那房间的红色令人印象深刻,仿佛是人的心脏,穿白袍的女人像来往于心室心房之间。正是在这内心般的空间里,艾格尼斯和她的姊妹们同受煎熬。
基耶斯洛夫斯基同样是一位善长象征地运用色彩的导演,他注重用不同色的光投射在人脸上以产生层次丰富的变化。《三色》之中数《蓝色》对影片的基调色最强调,蓝色的游泳池,蓝色的棒棒糖纸,缀着蓝色水晶珠子的灯饰,能一施笔墨的地方都不放过。然而漆成蓝色的房间显然最惹眼,并且他也多次渲染不同的光映在朱丽叶特·比诺什脸上的效果,表达她深陷于失去丈夫和女儿的悲痛中无法自拔的内心。《红色》中亮丽的女大学生瓦伦婷出现在红色的大幅广告牌上,基斯洛夫斯基按排了一位法律系的学生的重复出现,他住在瓦伦婷对街,但他们并不相识。每次他出场总会有一片红色在画面一角显露,一辆红色的轿车,一扇红色的门面,抑或一角红色的屋檐。我们通常是通过瓦伦婷的视角看到他匆匆进出的身影,他们周围的红色仿佛在暗示一份机缘近在咫尺。《薇罗尼卡的双重生命》整个运用了金黄色影调,光影斑驳,象征着一个女孩的细腻敏感的心理空间,影片整体都用了金黄色的滤色镜,所以看起来整个影调很温暖,是一种很平和的温暖,虽然它讲述的是一个忧伤的故事。法国的薇罗尼卡在屋子里被对面房子小男孩反射的耀目的红色光影唤醒,红光投射在她脸上,美伦美奂。克拉科夫的薇罗尼卡在雨中跑过水洼,逆光的镜头渲染出她出尘的美丽。晕黄的影子里薇罗尼卡在空灵的歌声中姗姗走来,她的书散落满地,正是那个两人相遇的经典场面。薇罗尼卡主观视点的镜头述尽了存在主义的意蕴。急速运动、旋转,时空的面具开始模糊,她们默默对视,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人此在的荒诞,都在广场上薇罗尼卡茫然无助的表情和仓皇奔跑的人们身上散溢出来。
大卫·林奇的电影常常带有魔幻的成分,《蓝丝绒》里杰弗里偷窥多萝茜,她穿着蓝色的丝绒睡袍,涂着蓝色的眼影,红唇熠熠,显得神秘而诡异,那只被割下来的爬着蚂蚁的耳朵,与死人久久地身处一室……在大卫·林奇之前也许没有导演曾那样冷酷地表现过受虐和畸形的情欲。
象这样执迷地用色彩来表达象征意义的作品还有黑泽明的《梦》,库布里克的《发条桔子》和《闪灵》等。然而近年来也有作者不满足于仅仅在象征的层面上使用色彩,他们直接尝试用色彩来编码。
在格林纳威的影片《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中色彩是被编码了的,这种符码化通常包含一种整体性:蓝色--停车场,绿色--厨房,红色--餐厅,白色--卫生间,黄色--医院,金色--藏书间。在一些访谈中格林那威已谈到了这些颜色的隐喻意义。可是色彩在运作时整个跟误察错看有关。例如,影片开始时艾伯特骂乔治娜穿什么黑衣服,她说穿着蓝衣服。事实上在餐厅里她穿的是红的,而在白色的卫生间她的衣服又变白了,还带着黑色的羽饰(她看起来象是《去年在马里安巴》里的德尔芬o塞丽)。这种"运作"跟雷奈另一部片子《天命》里的色彩编码相反,在《天命》里克劳德和索尼亚的厨房是黑白相间的,而卧室、床单、酒以及跟写东西的克利夫o朗安(吉尔居饰)有关的所有东西都是红的。在格林那威这里玩笑是迈克尔在餐厅是棕褐色,在卫生间也一样。而且在影片最后,里夏尔说了一大通话,为东西是黑色要价较高,说是因为"吃黑的食物就象是消费死亡",而被煮熟的迈克尔依然是棕褐一片。在格林那威的《一个Z和两个O》里,动物园里的各种外来动物以表示色彩编码和隐喻色彩斑澜的巨嘴鸟和极乐鸟,代表被肯定的生活,而黑白条条的斑马,代表死亡和不可思议之物;在《画师的合同》里,奈维尔的黑白色的素描,相对于被画物的华丽色彩,其功能意义亦是一样的。可是在《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中,格林那威仿佛是自言自语:很好,我将把色彩予以编码,这会把懒惰的观众骗过来让他们轻易地混入叙事,然后我会破坏这种编码,开个把玩笑,和他们逗逗乐子。塔伦蒂诺的《落水狗》显然也有这种倾向,一伙"职业的贼"策划了一起抢劫,彼此之间不知道对方的姓名、来自何处,他们所在的仓库和车内都被刻意地涂成了白色,他们之间互相的称呼是"褐先生"、"蓝先生"、"金先生"、"白先生"、"橙先生"和"粉红先生"。
影视色彩
一、红色的色感温暖,性格刚烈而外向,是一种对人刺激性很强的色。红色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也容易使人兴奋、激动、紧张、冲动、还是一种容易造成人视觉疲劳的色。
1、在红色中加入少量的黄,会使其热力强盛,趋于躁动、不安。
2、在红色中加入少量的蓝,会使其热性减弱,趋于文雅、柔和。
3、在红色中加入少量的黑,会使其性格变的沉稳,趋于厚重、朴实。
4、在红中加入少量的白,会使其性格变的温柔,趋于含蓄、羞涩、娇嫩。
二、黄色的性格冷漠、高傲、敏感、具有扩张和不安宁的视觉印象。黄色是各种色彩中,最为娇气的一种色。只要在纯黄色中混入少量的其它色,其色相感和色性格均会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化。
1、在黄色中加入少量的蓝,会使其转化为一种鲜嫩的绿色。其高傲的性格也随之消失,趋于一种平和、潮润的感觉。
2、在黄色中加入少量的红,则具有明显的橙色感觉,其性格也会从冷漠、高傲转化为一种有分寸感的热情、温暖。
3、在黄色中加入少量的黑,其色感和色性变化最大,成为一种具有明显橄榄绿的复色印象。其色性也变的成熟、随和。
4、在黄色中加入少量的白,其色感变的柔和,其性格中的冷漠、高傲被淡化,趋于含蓄,易于接近。
三、蓝色的色感冷嘲热讽,性格朴实而内向,是一种有助于人头脑冷嘲热讽静的色。蓝色的朴实、内向性格,常为那些性格活跃、具有较强扩张力的色彩,提供一个深远、广埔、平静的空间,成为衬托活跃色彩的友善而谦虚的朋友。蓝色还是一种在淡化后仍然似能保持较强个性的色。如果在蓝色中分别加入少量的红、黄、黑、橙、白等色,均不会对蓝色的性格构成较明显的影响力。
1、如果在橙色中黄的成份较多,其性格趋于甜美、亮丽、芳香。
2、在橙色中混入小量的白,可使橙色的知觉趋于焦躁、无力。
四、绿色是具有黄色和蓝色两种成份的色。在绿色中,将黄色的扩张感和蓝色的收缩感相中庸,将黄色的温暖感与蓝色的寒冷感相抵消。这样使得绿色的性格最为平和、安稳。是一种柔顺、恬静、潢足、优美的色。
1、在绿色中黄的成份较多时,其性格就趋于活泼、友善,具有幼稚性。
2、在绿色中加入少量的黑,其性格就趋于庄重、老练、成熟。
3、在绿色中加入少量的白,其性格就趋于洁净、清爽、鲜嫩。
五、紫色的明度在有彩色的色料中是最低的。紫色的低明度给人一种沉闷、神秘的感觉。
1、在紫色中红的成份较多时,其知觉具有压抑感、威胁感。
2、在紫色中加入少量的黑,其感觉就趋于沉闷、伤感、恐怖。
3、在紫色中加入白,可使紫色沉闷的性格消失,变得优雅、娇气,并充满女性的魅力。
六、白色的色感光明,性格朴实、纯洁、快乐。白色具有圣洁的不容侵犯性。如果在白色中加入其它任何色,都会影响其纯洁性,使其性格变的含蓄。
1、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红,就成为淡淡的粉色,鲜嫩而充满诱惑。
2、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黄,则成为一种乳黄色,给人一种香腻的印象。
3、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蓝,给人感觉清冷、洁净。
4、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橙,有一种干燥的气氛。
5、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绿,给人一种稚嫩、柔和的感觉
6、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紫,可诱导人联想到淡淡的芳香
电影色彩
1、电影色彩
长期以来,色彩在电影中仅仅发挥再现客观事物的写实功能,只是后来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导演才意识到色彩的造型功能和表意功能。不少导演甚至是独具匠心地夸张和造假,强化某种色彩。色彩在这些导演的手中成为一种总体象征和表意的因素,从而起到了烘托环境、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色彩的造型作用
Ø 色彩营造基调
色彩基调是指色彩在画面中表现出来的全片的总的色彩倾向和风格。整部作品往往以一种或几种相近的颜色作为影片的主导色彩,在视觉形象上营造出一种整体的气氛、风格和情调。
Ø 色彩形成构图
彩构图是指电影画面中色彩的组合及其关系构成而形成丰富的表意性,不但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而且自身也成为抒情表意的视觉符号。这也是对色彩的局部表现力的营造。
Ø 色彩参与结构
有些电影还通过色彩的变化与对比来结构整部影片。
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辛德勒名单》《英雄》等。
视觉
完全可以这么说,当张艺谋遭遇了顾长卫,《红高粱》就具有了西部漫天黄尘里酒一样熊熊燃烧的生命质感,中国第一摄影和同样对影像如痴如狂的老谋子,两个旷世才子激情碰撞,大自然的苍凉,东方文化的神秘,就通过他们独特的造型摄影,呈现在世界面前。九儿穿在身上中间宽上下窄的红袄红裤;伙计们闪耀着古铜色彩的上身和他们桀骜不驯的光头;在震天的唢呐声里,把阳光切割成无数碎片的扑楞楞抖动的高粱骒子,日食的时候铺天盖地的红,高粱地里满眼透不过气的绿……在[红高粱]里,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大开大阖,把视觉和造型艺术玩得酣畅淋漓,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可以看作是一幅饱满浓烈的剪影,大量运用的造型艺术以电影的语言再一次横空出世,在此之前,还没有人敢把电影玩到这样的极致,也没人敢把那样浓重的色彩,就那么泼墨一般地肆意挥洒,所以[红高粱]作为张艺谋一部颇具实验意义的作品,其对自己乃至中国影坛的震撼不言自明,以至于在后来的[英雄]中,他还对对此念念不忘,但可惜的是,和所有的平常人一样,此时的张艺谋已经珠圆玉润锐气全无了。应该说[红高粱]的成功,造型摄影和色彩的大胆运用应该算作第一功。
Ⅱ 你觉得色彩运用比较鲜明的电影有哪些
色彩很简单,也很复杂,简单的调动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也可以毁掉一个世界。
绿色也有让角色和观众呼吸到新生的力量。饱满的草木和大地色系散发出新开始和重生的气息。
《地心引力》(Gravity)的结局处,Sandra Bullock从水里出来,发现一片郁郁葱葱,色泽明亮,氧气充足的景致,一切立刻预示了新的生命。
蓝 色
蓝色代表了:信仰,灵性,满足,忠诚,安宁,稳定,和谐,团结,信任,自信,保守,安全,整洁,秩序,天空,水,冷,科技,沮丧
Ⅲ 推荐几本关于电影美学,理论(色彩,光影,剪辑,拍摄手法,导演职责……)的书
优酷里有个电影公嗨课的,专门讲电影技术的,你找找看看吧
导演,推荐\电影美学,色彩\光影
优酷里有个电影公嗨课的,专门讲电影技术的,你找找看看吧
Ⅳ 中国最懂色彩的导演,到底有多懂
最会用色彩的大师公认的是张艺谋,到底有多懂你就可看看他的电影
1984年完成的《黄土地》中,主要表现了黄土地、窑洞、黄河、红嫁衣、红盖头、黑粗布棉袄、白羊肚毛巾这些物象,而与之搭配的色彩则是饱满凝重、温暖沉稳,对比强烈,大面积黄色块,土黄为主色调,黑、白、红等为辅。三年后完成的作品《红高粱》进一步发挥这种特色,红头盖、红轿、红衣鞋、红高粱、红日、红高粱酒、红酒坊是作品主要渲染的物象,搭配剧情,色彩设计也表现出浓郁饱满,饱和度局,色彩纯粹,且大色块运用,酣畅淋漓,红色为主的特色。
1990年的《菊豆》继续继承张艺谋电影的主要特色,染坊、瓦墙、服饰、灯笼、各色染布、红烛、棺材、白布、纸钱、火焰等纷纷出现,色彩依旧浓郁饱满,环境以青灰色为主,人物着装色彩对比突出,以红、黑、白为主,黄、紫、蓝等色为辅。一年之后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更有民族气息,红轿子、红灯笼、黑布套、服饰、院墙、雪都被纳入色彩建构的范围内,浓郁饱满,艳丽,大色块单色运用,以红色为主,黑白蓝灰为辅。1992年的《秋菊打官司》里展现了红辣椒、服饰(红衣、绿头巾等)、黄工米、土屋、白雪、窗花、对联,浓郁饱满依然是一贯风格,且更多了纯朴自然,极具地方特色,以红色为主,黄、绿、黑、白、蓝等色为辅。1993年的《活着》是一部很沉重的电影,以暗红色为主,表现了红手印、红灯笼、红烛、红袖章等。
2002年上映的《英雄》是我国电影市场化改革之后张艺谋导演的首部电影,这部电影也堪称商业电影的典范之作,在《英雄》中,导演注意到了色彩的国际化问题,服饰、竹林、碧水、青山、书馆、酒肆、秦宫等,鲜艳明丽,饱和度高,大面积单色运用,色彩对比强烈,酣畅淋漓,以红、绿、蓝、白、黑为主,黄色为辅。2006年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把渲染的色彩风格发挥到极致,以金黄、红金色为主,银黑绿等色为辅,表现了宫殿、琉璃装饰、服饰、**花、银色盔甲、墨绿色的药碗。
Ⅳ 山楂树之恋的导演是如何运用色彩来进行环境陈设和情节铺垫的
从别处看到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山楂树》里,观众不仅看不到被过分渲染的大红大紫,最多出现的不过是青山绿水间的一片片被阳光烤的酥脆可人的金黄的油菜花,服饰上多见白衬衫、棕毛衣就是蓝色大衣,一切都很贴近七十年代的真实原貌,表现出了场景中的物品表面质感和适当的笔触力度。不少观众表示观看后觉得并没有预料中过分鲜亮的色彩,而仅仅表达出一种朴实的洗净铅华感的感人故事,让观众对那个年代产生的纯纯爱意,有更深的理解。
“张艺谋承认《山楂树》拍得如此低调,是想“跟自己斗争”,为此他还特地剪掉了一些炫技的镜头。比如“静秋”跟“老三”有一场在街上骑自行车的戏,“当时拍摄时有不少高速的镜头,很漂亮,就是那个时代自行车就像是这个时代的宝马一样,但后期全剪掉了。有人问为什么,我说没什么特别,只是希望拍一个纯真、娓娓道来的电影。”张艺谋如此说道。”
如果张导保留了那些镜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可能就是一个混杂有无数高亮不规则色块的画面片段,这和整个电影安静宁和的基调是相悖的,因为我们并不需要一个很有速度感的场景。色彩以一种合适的疏密度缓缓展开,才能更好地渲染和衬托出主人公们的幸福骑行场景。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场景中周围的葱茏树木一点点向后倒退,阳光仿佛在他们周身转动。当他双手离开车把的一瞬间,阳光洒在他们的脸上,周围仿佛有一圈柔和的光辉——柔光镜的运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大大地粗化了人物线条边沿,加上一层淡淡的黄色,创造出年代久远的感觉。采集重构需要充分地掌握被采集对象的主要特征色彩,利用新的图形做感受的重新表现。这点张导把握得不错。
“《山楂树之恋》则始终环抱在青山绿水和雾蒙蒙的清晨之中,简单不鲜艳的色彩注定这是一个弱化矛盾冲突的影片,为故事本身的纯真感情打下很好的基调。不得不佩服张艺谋对色彩的运用,红色,山楂果一样的红色,在老三弥留之际,静秋穿着山楂红的新衣服飞奔而来,这抹红色强烈地冲击着我的视觉和感觉,内心被火热纯粹的感情感动着。这抹红色如同章子怡当年飞奔在田野里给父亲留下深刻印象一样,无疑是影片的点睛之笔,尤其是在那个白衣蓝裤统一着装的年代。”
蓝天,白云和绿水是影片最主要的印象。在《山楂树之恋》里一直采用的是冷色,但色彩清透,所以让人并不觉得冷,反而是一种清爽舒心的体验。两人之间唯一令人印象深刻的鲜明红色,不是那种春节里大街小巷欢天喜地的红,而是那株山上的传说被英雄的血染的红,虽然被白色对冲了一点(右图海报并不是结尾的场景,有色彩加工),但是仍旧成为了影片结尾的最强音。这些许鲜明的红色,穿插在冷色系中,映衬着整部影片的情感基调:一些温暖,湮没在贯穿始终的冷,注定是场悲剧。
无论是男女主角选择的布料,医院场景中出现得最多的印着红山楂两个红瓷盆,“老三”偷偷给“静秋”的弟妹的山楂果儿,还是最后生离死别的“静秋”穿着红衫飞奔至病床前的场景,这些并不占主要篇幅的红色成为了贯穿全篇的感情线索,红色既象征了“静秋”和“老三”平淡中炽烈的感情,又平添了一份悲剧色彩。最后的山楂树实际上是个很有视觉冲击力的镜头,将全篇的故事浓缩在了这红色的最后绝唱中,做到了真正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Ⅵ 色彩在电影中的作用
色彩是什么
色彩分为暖色和冷色
再根据色彩的作用结合具体的影片进行分析
对于表达主题或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之类的
最后有一个小总结
Ⅶ 结合电影谈谈色彩在电影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观众的日益挑剔,无论是在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中,还是在形式主义、表现主义风格的影片中,色彩变成了无可取代的电影艺术语言,既传递情感,又表现思想,既烘托气氛,又体现风格。色彩成就了中外电影人的梦想,提升了观众的审美层次。色彩是影象时代和历史进程中的催化剂,有了它,电影世界及世界的电影才有了看不尽的主题。
【关键词】视觉语言 情感主题 色彩基调表现
1927年,电影艺术由无声跨进了有声时代,使电影艺术更富有现实感和感染力。1935年。彩色技术首次在美国马摩里安执导的电影《浮华世界》中运用,使电影由黑白两色到彩色。不但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更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一、电影色彩简史回顾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彩色技术在电影中得到进一步完善,能够灵活、有区别地用彩色反映现实,但受绘画的影响。摄影主张对现实对象进行艺术加工、修饰和改造,强调视觉造型形象的象征性和寓意性,追求画面气氛和意境,使银幕图像更接近绘画的要求。五六十年代,电影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开始追求真实可信的银幕效果,加之这一时期,电影移动摄影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了“照相本性”,彩色胶片的大量生产,为电影丰富的色彩表现提供了条件,促使电影艺术向“再现现实、接近生活”方面发展。自七八十年代始,电影技术已经成熟。表现手段日臻完善,中国电影人也开始认识到色彩的重要性,电影的色彩观念也随之进入了中国电影人的视野,并很快被付诸于实践。1979年,电影《小花》和《生活的颤音》率先对电影色彩的运用进行了有意识的探索。《小花》全片共有12个回忆性的黑白片断插入彩色片中,导演意图通过画面色彩上的对比和交叉来完成影片的叙事。《生活的颤音》同样在艺术形式上敢于突破,导演几乎把当时能看到的比较新鲜的电影技巧都用了个遍。例如现实和回忆交叉的叙事方式,升格摄影和定格等。这两部影片都使用了黑白片和彩色片交替的手法。既表现了人物的意识活动,也在剧作结构上作了一次尝试。当今。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电影艺术也在顺应着时代的潮流。满足着人们的需求与渴望。色彩也在为电影艺术的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色彩的情感作用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张艺谋也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我自已认为。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的确,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色彩作为电影艺术造型的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除了能还原景物的原有色彩,同时。还能传递感情,表达情绪:色彩不但可以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体现时空转换、创造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更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当然,由于人们对不同色彩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反映,这也就形成了色彩的情感作用。
比如:红色——
红色是太阳和火焰的色调,象征着温暖、热量,是爱情、热情、冲动、激烈等的感情象征。红色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热烈而活跃,具有蓬勃向上的感觉。
红色是最强有力的色彩,在电影中偏爱红色。把红色的表现推向极致的当数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他的影片《红高梁》中红红的高梁酒。《菊豆》中的染坊。《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大红灯笼,甚至《秋菊打官司》中那一串串挂在墙头上的红辣椒,都构成了一种视觉张力,象征着一种热情的生命活力。
红色还象征着躁动、革命。在电影《活着》中。红色被作为影片突出的饰物和象征性的幕景。红色的皮影戏、挂着大红灯笼的赌场、红色的标语、红色的毛主席画像、红袖章、红宝书等在影片中十分醒目。
在中国的民俗中。尤其是在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红色是主色调,象征着喜悦、吉祥、庆典。
黄色——
黄色给人以明朗和欢乐的感觉,常常被用来象征幸福和温馨。黄色因明度高,容易从背景中显现出来。具有引人注目、吸引观者视线的力量和条件。
在我国历史传统中,以黄色为神圣、权贵、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标志。意大利导演贝尔纳多·贝尔托鲁齐,使他的电影《巴黎最后的探戈》(由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摄影)弥漫在扑朔迷离的黄色中,这是热情、欲望和疯狂的象征。在他导演的电影《末代皇帝》(由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摄影)中,又用明亮的红与黄拍出了中国皇宫的金碧辉煌,给人以华丽隆重的视觉感受。
蓝色——
蓝色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冷的感觉,所以象征着寒冷。兰色还包含着抑郁和忧伤的成分。歌德在《色彩理论》中曾经谈到,蓝色是一种能量。它处于负轴,最纯粹的蓝色是一种夺人的虚无,是蛊惑与宁静这对矛盾的综合体。最能感受到蓝色调的是法籍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电影之一《蓝色))。影片笼罩在忧郁的蓝色之中,蓝色的游泳池,蓝色水晶样迷离的玻璃串灯饰,既为女主人公营造了一个独特的心理背景,又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的愉悦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张艺谋的影片《千里走单骑》中有大量展现原生态天空的镜头,那种纯粹青透的湛蓝有一种震人心魄的美丽,延续了一种回归质朴与本真的风格,以水面无波、平铺直叙的方式,反映了亲情的厚重深沉之美。
绿色——
绿色是自然生命中最生意盎然的色彩,也是红色的对比色,有一种平静、稳定、希望的感觉,是一种最适宜人眼睛的色彩。绿色象征着和平,代表着春天。在武侠大片《十面埋伏》中,天与地、人与物,整个画面凝合成一片壮观的绿色海洋。那片绿看得让人心动,让人神往。
黑色与白色——
黑色与白色是无彩色,和其它有彩色一样,也起到表达感情的作用。黑色往往使人联想到死亡、忧愁,易产生失望、黑暗、阴险、罪恶的感觉:白色使人联想到光明、清晰、神圣,易产生纯洁、淡雅、稳定的感觉。但因黑色和白色是所有色彩中明度最低和最高的色彩,所以黑色的情绪又具有低沉、凝重、庄严等感觉,白色具有虚无、冷淡、和平等感觉。但由于个人或国家或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观念,也会形成差异的情感作用。例如白色在西方是纯洁爱情的象征,婚纱是白色的:而在我国则常常以白色为孝服,西方参加葬礼穿的是黑色服装。在我国传统戏剧中,红色是忠良的标志,黑色表示正值威严,白色则表示是奸诈刁滑,传统戏剧脸谱都按此规律描绘。
暗黑色在影片《英雄》中,表现了秦王朝的威严与冷酷。前苏联的著名导演安德列·塔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所有的空间都以黑色为基调的,就像一座凋零的废墟,就连潜行者身上的着装,也是一身黑。黑色
http://cache..com/c?m=595bb72fc7171080de34&p=91759a44d49e01fc57e8c112135c&user=
Ⅷ 国外的擅长用色彩拍电影的电影导演有谁
1.中岛哲也 日本
代表作:被嫌弃松子的一生,下妻物语,帕高与魔法绘本
2.让-皮埃尔·热内 法国
代表作:天使爱美丽,漫长的婚约,黑店狂想曲
3.蒂姆·伯顿
代表作:不用说了吧,他很有自己的风格,黑色调
4.吕克·贝松
代表作:碧海蓝天,亚特兰蒂斯
***************************************************************
先说这么多吧,想起来再补充
Ⅸ 为什么大导演拍的电影都是昏黄色调的
每个导演 将会根据自己对影片的解析 去调节不同的色温。就如同老谋子的电影一样他就比较偏爱浓郁的红色,他把对红色的运用推向了极致。
红色是最强有力的色彩, 冲击波最强,有力、强烈,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兴奋、激动、紧张,同时给视觉以迫近感和扩张感,能引起肌肉的兴奋、热烈、冲动。
由于红色的注目性和美感,它在标志、旗帜、宣传等用色中占据首位。在世界各国的国旗中,80%的国旗都有红色;传说在古代的竞技场表演前,被关进红色屋子的角斗士要比其他选手发挥得更出色。是红色点燃了他们的斗志、激起了热情。红色也常用来作为警告,危险,禁止,防火等标示用色。另外,在公用印章上可以见到红色,这时的红色代表了权威和不可侵犯。
红色的涵义很多,像喜庆、热情、热闹、温暖、活泼、艳丽、芬芳、青春、幸福、吉祥、性感、浪漫、革命、火焰、暴力、侵略、危险等都是其寓意。红色在心理上还象征激情,特别是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激情,同时还表达一种潜意识的愤怒、仇恨情绪。总之,红色是吉祥也是灾难,是战乱的标志,也是平和的象征,它把青春与死亡、崇高与淫乱、激情和欲望、热情与疯狂、神圣与亵渎这些反差几近水火难容的内涵全都混合在了一起。
红色是最有中国特色的色彩。红色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喜庆、成功、吉利、忠诚和兴旺发达等义的象征。这源于古代对日神的崇拜。中国的皇族推崇红色,红色象征着特权与富足。古代达官贵人的住宅是朱门,他们穿的衣服是朱衣;乘的车子叫朱轩。在传统京剧里,关羽的一张大红脸象征着他耿直、忠义的品格。在传统婚礼上张贴的是大红喜字,给新娘遮脸的是红盖头,新娘穿的吉服是大红袄,新郎胸前佩戴的是大红花等等。这些红色服饰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在当代汉语里红色是政治色彩最浓的一个颜色词,象征着革命和进步。如:红旗、红军、红心、红卫兵、红色政权、又红又专等等。在文革期间,甚至用红海洋来表示革命。
中国文化喜爱和崇拜红色,还可能与文化传统中对欲望、激情的压抑相关。中国人通过对一种抽象色彩的喜爱和崇拜,迂回曲折地表达了一种内心深处隐秘的欲望。
红高粱》是张艺谋的导演处女作,张艺谋大胆运用了色彩的特殊的审美价值,使用了红色这一极为强烈的颜色,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红色的世界。片中那种自始至终的红让人热血沸腾,不仅有红高粱、红花轿、红棉袄、红盖头、红被子、红辣椒、红剪纸、红对联,还有红色的高粱酒、红色的火焰、红色的太阳、红色的鲜血等等。影片通过红酒般的浸血画面,自始至终呼唤着一种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表现了人物对生命赤裸裸的欲求,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张艺谋强化红色的一个道具和方式是皮影戏。红彤彤的色调作为皮影戏台的背景,映红了演员的肤色,照亮了前台白色的幕布,腾发出火红的激情。
对色彩有非常具体的追求是张艺谋和很多导演的显著区别之一。张艺谋在影片中通过对色彩的独特感受和概括,利用色彩本身对于人的视觉的美感效应以及色彩的象征意义,唤起了观众丰富的联想,调动了观众的审美体验,进而更好的表现了电影作品的主题。
Ⅹ 哪些些电影导演比较擅长色彩的运用 中西方都要 谢谢啦~~~或是电影作品也可以
有人说是张艺谋,他的《红高梁》大胆用色,很有突破性,当然他的其它作品也很注重色彩的运用。不过也有人批评他的《英雄》是滥用色彩,说,黑泽明的《乱》的色彩运用那才叫一个大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