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 奥黛丽赫本 一生 简介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英国电影和舞台剧女演员。
1948,赫本出演了39分钟的荷兰纪录片《荷兰的七课》,并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1954,她首次在电影《罗马假日》中扮演主角,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同年,她在“美人鱼”舞台上获得托妮最佳女主角奖。1955,她在电影《龙凤赛》中被奥斯卡提名为最佳女演员奖。1961,她主演了电影《蒂凡尼早餐》。1964,她主演音乐剧《窈窕淑女》。1989,奥德丽《多年的客人》,最后一部电影永远播放。
奥黛丽·赫本晚年致力于慈善事业,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第三世界妇女和儿童的权益而战的亲善大使的代表。1992,他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并于1993获得奥斯卡人道主义奖。1993年1月20日,奥黛丽·赫本死于阑尾癌,享年63岁。
赫本一生中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五项提名。1999,她被美国电影协会评为第三世纪最伟大的女演员。2002年5月,为了表彰赫本对联合国的贡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纽约总部“奥黛丽精神”揭幕了一尊7英尺高的铜像。
(1)电影演员赫本介绍扩展阅读
半个多世纪以来,奥黛丽·赫本影响并改变了人类美学和时尚潮流:时尚杂志《VoGUE》以29%的选票把她列为世界时尚名人。一位女发言人说,每个人都认为奥黛丽·赫本高贵优雅,她的美貌没有改变;当谈到时尚时,每个人都立刻想起了她。
她被认为是自然和美丽的化身,她的性情温和,她的微笑散发出它独特的魅力。因此,时尚杂志《爱》又称赫本为“历史上最美丽的女人”。
除了美,赫本的低调友好和对工作的执着也是难忘的。比利·怀尔德,谁赢得了最佳导演两项奥斯卡,曾经说,赫拉克勒斯显示一些久违的特质,如高贵、优雅和礼仪。“即使上帝亲吻她的脸颊,她也是如此可爱的人,”导演说。她给世界带来的爱和感情并不局限于她自己的性格。
后来,赫本被邀请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慈善大使,为争取妇女儿童权益在第三世界。作为一个美国公民,她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任何美国公民的最高荣誉,和联合国已竖立雕像的她在其总部,被称为奥德丽的精神,只有接受它。当伊丽莎白·泰勒听到她去世的消息时,她悲伤地说,天使回到了天堂。从那时起,她就被誉为“世界上的天使”。
参考资料:奥黛丽赫本-网络
2. 赫本的个人简介
凯瑟琳·赫本个人资料,档案性别:女
生日:1907年5月12日
星座:金牛座
国籍:美国
地域:欧美
身高:173cm
三围:赫本是20世纪美国电影最有力的见证人之一。1994 Love Affair 风流韵事1990 Tales of Helpmann, The 赫本的故事1987 Hollywood The Golden Years: The RKO Story1984 George Stevens: A Filmmaker's Journey 乔治�6�1斯蒂芬:一个制片人的生活历程1984 Grace Quigley 格瑞斯�6�1奎格里1981 On Golden Pond 金色池塘1978 Olly, Olly, Oxen Free 欧利,欧利,自由的公牛1975 Rooster Cogburn 公鸡考格本1973 Delicate Balance, A 优雅的平衡1971 Trojan Women, The 特洛伊的女人1969 Madwoman of Chaillot, The 狂女查洛特1968 Lion in Winter, The 冬狮1967 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 猜猜谁来赴晚餐1964 MGM's Big Parade of Comedy 米高梅公司的喜剧电影回顾1962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长夜旅行1959 Suddenly, Last Summer 去年夏天1957 Desk Set 约柜1956 Iron Petticoat, The 铁娘子1956 Rainmaker, The 造雨人1955 Summertime 夏日时光1952 Road to Bali1952 Pat and Mike 帕特和迈克1951 African Queen, The 非洲皇后号1949 Adam's Rib 亚当的肋骨1948 State of the Union 美利坚1947 Song of Love 爱之歌1947 Sea of Grass, The 草之海1946 Undercurrent 暗流1945 Without Love 没有爱1944 Dragon Seed 龙种1943 Stage Door Canteen 小卖部后门1942 Keeper of the Flame 跳动的火苗1942 Woman of the Year 而立之年的女人1941 Women in Defense 警戒的女人1940 Philadelphia Story, The 费城故事1938 Holiday 假日1938 Bringing Up Baby 养育成人1937 Quality Street 特色街道1937 Stage Door 通往舞台之路1936 Woman Rebels, A1936 Mary of Scotland 苏格兰的玛丽1936 Sylvia Scarlett 塞莉娅�6�1斯卡利特1935 Alice Adams 爱丽丝�6�1亚当1935 Break of Hearts 破碎的心1934 Little Minister, The 小头领1934 Spitfire 烈性子1933 Christopher Strong1933 Little Women 小妇人1933 Morning Glory 清晨的荣誉1932 Bill of Divorcement, A
1909年11月8日,凯瑟琳·赫本(Catharine Hepburn)诞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自1932年从影至80年代,这位才华卓越的女演员纵横影坛达半个世纪之久,出演过40余部影片,12次获奥斯卡奖提名,并四度摘取“最佳女演员”的桂冠(1933:牵牛花》;1967:《猜猜谁来赴晚宴》; 1968:《冬狮》; 1981: 《金色池塘》)。这超越好莱坞所有男女演员的殊荣使她被誉为“高贵、不朽的电影女神”;她的成就、她的独立人格,以及她同斯宾塞·屈赛那缠绵26年的恋情,也使她成了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2003年6月29日,好莱坞传奇巨星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在自己的家乡康涅狄格家中逝世,享年96岁。
3. 介绍几部奥黛丽赫本的经典电影
1、《窈窕淑女》(My Fair Lady)是华纳兄弟影业于1964年出品的歌舞片,由乔治·库克执导,奥黛丽·赫本、雷克斯·哈里森、杰瑞米·布雷特等主演。
2、《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是1953年由美国派拉蒙公司拍摄的浪漫爱情片,故事讲述了一位欧洲某公国的公主与一个美国记者之间在意大利罗马一天之内发生的浪漫故事。
3、《蒂凡尼的早餐》是由布莱克·爱德华兹执导,奥黛丽·赫本、乔治·佩帕德、帕德里夏·妮尔、巴迪·艾布森、马丁·鲍尔萨姆等主演喜剧片。该片于1961年10月5日在美国上映。
4、《修女传》是由弗雷德·金尼曼执导,奥黛丽·赫本,彼得·芬奇主演的电影。该片于1959年6月18日在美国上映。
5、《盲女惊魂记》是由特伦斯·杨导演,由奥黛丽·赫本、艾伦·阿金等主演的美国剧情惊悚犯罪片,于1967年上映。
拓展资料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1993年1月20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英国电影、舞台剧女演员。
1948年,赫本在一部时长仅39分钟的荷兰风光纪录片《荷兰七课》中出镜,开始电影生涯。
1953年,她在影片《罗马假日》中第一次出演女主角,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同年,她因在舞台剧《美人鱼》中的表演,获得托尼奖的最佳女主角。
1961年,她主演了电影《蒂凡尼的早餐》。1964年,她主演了歌舞片《窈窕淑女》。1989年,息影多年的奥黛丽客串出演最后一部电影《直到永远》。
晚年时,奥黛丽·赫本投身慈善事业,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的代表人物,为第三世界妇女与孩童争取权益。1992年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1993年获奥斯卡人道主义奖。1993年1月20日,奥黛丽·赫本因患癌,病逝于瑞士,享年63岁。
赫本一生中共获得五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1999年,她被美国电影学会评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三位。2002年5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其纽约总部为一尊7英尺高的青铜雕像揭幕,雕像名字为奥黛丽精神(The Spirit of Audrey),以表彰赫本为联合国所做的贡献。
4. 奥黛丽赫本生平
个人简介
1929年5月4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小便表现出对音乐舞蹈的浓厚兴趣。当沉浸于成为一各芭蕾舞艺术家的梦想之时,二战爆发,家园和艺术学院先后被毁,令她自觉前途越来越暗淡。
1948年,赫本与母亲(父母于1938年离异)迁至英国伦敦,进入著名的Marie Rambert`s学校学习芭蕾舞,并开始在一些音乐剧担任角色。1951年,赫本在意大利演出,坐在台下的法国著名女作家高莱特夫人一眼便认定她是自己作品《金粉世界》中"姬姬"一角的化身,便邀请她到纽约好莱坞出演这个角色,这令赫本在好莱坞一举成名,并为她开启了美国之门。
1953年她轻松通过了由威廉惠勒导演的《罗马假日》的试镜,并与好莱坞名影星格利高里派克一起主演了这部影片。该片风靡世界,她扮演的楚楚动人的安妮公主一头黑色短发,外貌优美脱俗,体态轻盈苗条,在金发性感女郎风行的年代,一下子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赫本不仅俘虏全世界亿万青少年的心,同时连评论家们也都不知不觉被她吸引,该片令她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与此同时她还因在百老汇戏剧《翁丹》中的表演荣获托尼奖。
从50年代到60年代,赫本完成自身的转型,结束了她幻想的纯洁世界生活阶段,逐渐从虚幻世界走到了现实生活中。1954年9月,赫本与美国著名男演员Mel Ferrer结婚。在事业上,她开始尝试饰演不同类型的角色。她主演了许多影片,如《战争与和平》(1956年)、《甜妞儿》(1957年)、《黄昏之恋》(1957年)、《绿厦》(1957年)、《孩子们的时刻》(1962年)、《谜中谜》(1963年)《巴黎假期》(1964年)、《窈窕淑女》(1964年),其中那些仪态万方、典雅淳厚的女性形象,给人印象最为深刻。
她的表演质朴而富于激情。在她主演的影片《龙凤配》(1954年)、《修女传》(1959年)、 《蒂凡尼的早餐》(1961年)和《等到天黑》(1967年)中,赫本表现出色,四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提名。
60年代后期她曾长期息影,激流勇退的原因,可能是她意识到今后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她必须接受自己不复年轻的事实,而实际上,她也需要时间来抚养她的孩子。1976年,赫本与第二任丈夫Andrea Dotti的婚姻发生危机,这成为赫本冒险复出影坛的原因之一。同年,她在影片《罗宾和玛丽安》中露面,紧接在又拍摄了《血统》(1979年)、《哄堂大笑》(1981年)两部影片,但赫本的复出并未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均不成功,这使赫本决定从此息影。
1989年,赫本最后一次面对摄像机,是在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直到永远》中扮演一个身着白色长袍的纤弱天使。
5. 求 赫本 的详细资料
物简介:凯瑟琳·赫本
简 介
在好莱坞的历史上,有两个赫赫有名的赫本:一个是奥黛丽·赫本,一个凯瑟琳·赫本。而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凯瑟琳·赫本也许是好莱坞获得奥斯卡奖次数最多的一位女明星。
身高1.73米,高高的颧骨、满脸的雀斑、刚毅的下巴、清瘦的身躯,热情、执着、急躁、勤劳、独立,喜爱骑车、打网球、游泳、缝衣服、编织圣诞花环,她最遗憾的事是没能扮演郝思嘉。
凯瑟琳赫本1907年5月12日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市,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是一名争取妇女参政权力运动者。赫本与同年龄的女孩相比变得非常害羞,即使在家里也显得非常书卷气。赫本考入布瑞迈沃学院之后,开始立志做一名演员,在大学期间演了不少戏。
毕业后,她开始在百老汇和其它地方得到一些小角色饰演,她总能把角色演得很吸引人,特别是在《哈特和波特夫人》中的表演。后来她以舞台剧《勇士丈夫》正式步入美国演艺界。接下来她开始出演电影,在影片《离婚证书》中,由于在片中的出色表演,她拿到了自己标出的片酬并且与RKO公司签约。1932-1934两年间,她主演了五部电影。其中第三部影片《清晨的荣誉》荣获了奥斯卡金像奖。第四部影片《小女人》获得了当年最佳影片奖。这时关于她个人生活的报道和传闻也越来越多:在生活中举止傲慢,拒绝出演好莱坞的影片,穿着松松垮垮、而且不化妆,在照相机前不注意形象,拒绝记者采访…。而影迷们为她这种反传统的行为而喝彩。
因此,1934年赫本返回百老汇,出演了舞台剧《湖》,那些鼓励她这一行动的批评家和观众们,第一批买了票,在看完之后又是第一批对这场戏和赫本进行攻击。在这种情况下,赫本只得返回了好莱坞,可事情并没有好转。在1935年到1938年这期间,赫本只成功地主演了两部电影,《爱丽丝与亚当》并第二次获得了奥斯卡提名,《踏上舞台之路》;而其它影片都是失败的作品。她的影片成了票房失败的标志。赫本于是又回到百老汇出演了舞台戏《费城故事》,可这一举动又宣告了破产。这时的赫本采取了切实和解救的措施,买下了她主演的舞台剧的电影制作权。这一举动果然奏效了,1940年根据赫本的同名舞台戏改编而制作的影片《费城故事》取得了票房上的成功,赫本同时也第三次获得了奥斯卡提名。在接下来的影片《而立之年的女人》中,她开始与男影星斯宾塞·屈赛联手上戏,后来他俩合作了8部以上的影片,同时在戏外他俩也开始了长达25年的罗曼蒂克史。
1951年,已步入中年的赫本以影片《非洲女王》第五次获得了奥斯卡提名。进入50年代,赫本塑造的角色多是具有显赫地位或特殊身份,并以此多次赢得了奥斯卡提名,这些影片包括《夏季》、《唤雨巫师》、《最后的夏季》。60年代,赫本出演的影片不多,因为她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与屈赛的恋情之中。但是,赫本并没有放弃在演艺事业上的追求,她以影片《长夜旅行》为自己赢得了第九个奥斯卡提名。这之后赫本离开了影坛五年的时间,复出后她的第一部影片就是《猜猜谁来赴晚宴》,这也是赫本与屈赛合作的最后一部影片,屈赛在完成这部影片之后就去世了。《猜猜谁来赴晚宴》使赫本第十次获得了奥斯卡提名,并且第二次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第二年赫本出演了影片《冬狮》,这使她第三次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和第十一次获得提名。到了70年代,赫本开始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电视电影方面,但她还继续出演了几部影片,包括《公鸡考格本》和《金色池塘》。《金色池塘》使赫本最后一次(第十二次)获得了奥斯卡提名,同时也第四次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1991年开始撰写个人传记《我》。
赫本是20世纪美国电影最有力的见证人之一。
1994 Love Affair 风流韵事
1990 Tales of Helpmann, The 赫本的故事
1987 Hollywood The Golden Years: The RKO Story
1984 George Stevens: A Filmmaker's Journey 乔治•斯蒂芬:一个制片人的生活历程
1984 Grace Quigley 格瑞斯•奎格里
1981 On Golden Pond 金色池塘
1978 Olly, Olly, Oxen Free 欧利,欧利,自由的公牛
1975 Rooster Cogburn 公鸡考格本
1973 Delicate Balance, A 优雅的平衡
1971 Trojan Women, The 特洛伊的女人
1969 Madwoman of Chaillot, The 狂女查洛特
1968 Lion in Winter, The 冬狮
1967 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 猜猜谁来赴晚餐
1964 MGM's Big Parade of Comedy 米高梅公司的喜剧电影回顾
1962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长夜旅行
1959 Suddenly, Last Summer 去年夏天
1957 Desk Set 约柜
1956 Iron Petticoat, The 铁娘子
1956 Rainmaker, The 造雨人
1955 Summertime 夏日时光
1952 Road to Bali
1952 Pat and Mike 帕特和迈克
1951 African Queen, The 非洲皇后号
1949 Adam's Rib 亚当的肋骨
1948 State of the Union 美利坚
1947 Song of Love 爱之歌
1947 Sea of Grass, The 草之海
1946 Undercurrent 暗流
1945 Without Love 没有爱
1944 Dragon Seed 龙种
1943 Stage Door Canteen 小卖部后门
1942 Keeper of the Flame 跳动的火苗
1942 Woman of the Year 而立之年的女人
1941 Women in Defense 警戒的女人
1940 Philadelphia Story, The 费城故事
1938 Holiday 假日
1938 Bringing Up Baby 养育成人
1937 Quality Street 特色街道
1937 Stage Door 通往舞台之路
1936 Woman Rebels, A
1936 Mary of Scotland 苏格兰的玛丽
1936 Sylvia Scarlett 塞莉娅•斯卡利特
1935 Alice Adams 爱丽丝•亚当
1935 Break of Hearts 破碎的心
1934 Little Minister, The 小头领
1934 Spitfire 烈性子
1933 Christopher Strong
1933 Little Women 小妇人
1933 Morning Glory 清晨的荣誉
1932 Bill of Divorcement, A
姓 名:奥黛丽-赫本
英文名:Audrey Hepburn
逝 世:1993年1月20日
出生地:比利时布鲁塞尔
生 日:1929年5月4日
星 座:牧羊座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于1929年5月4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她出生时的名字是Edda Kathleen 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她的父亲是一名富裕的英国银行家,母亲是一名荷兰女男爵。
在她的双亲离婚后,她跟随母亲去了伦敦,并在一所私立女子学校上学。她的母亲随后回到荷兰,她在假期也和她的母亲一起到了荷兰的Arnhem。当纳粹进入Arnhem后,赫本经常会营养不良,心情郁闷。(这也许是她这么瘦的原因之一?)解放后,Hepburn进入伦敦的一所芭蕾舞学校学习,并获得了奖学金。毕业后,她成为一名职业模特。作为一名模特,她便显得很优雅高贵,而且好像她已经找到了最适合她的工作。直到加入到电影行业。
1948年,她在一部欧洲电影《变小七次的荷兰》(nederlands in 7 lessen)里担任了一个很小的角色,随后在1951年的电影《少妇的神话》(young wives‘s tale)里,她终于有了第一个有台词的角色。但是这个角色的分量还是很小,于是,赫本赴美国发展。1953年她与好莱坞名影星格利高里-派克一起主演了《罗马假日》,该片风靡世界,她扮演的楚楚动人的安妮公主令她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与此同时她还因在百老汇戏剧《翁丹》中的表演荣获托尼奖。一头黑色短发,外貌优美脱俗,体态轻盈苗条的赫本,在金发性感女郎风行的年代,一下子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之后,57年的《滑稽的面孔》也是同样的一部引人制作,使她又一次提名奥斯卡。之后的三次提名分别得益于《修女的故事》,《窈窕淑女》,《蒂芬妮早餐》。
50年代她主演了许多影片,表演质朴而富于激情。如《战争与和平》、《滑稽的面孔》、《下午的爱情》、《绿色公寓》、《萨布瑞娜》,其中那些仪态万方、典雅淳厚的女性形象,给人印象最为深刻。
60年代初期,她的主要作品有《不能忘记》,《蒂芬妮早餐》,《孩子们的时刻》,《愤怒的巴黎》,《字迷》,《窈窕淑女》等。后期有《爱神》,《怎么偷一百万》《等到黑暗》,之后曾长期息影,复出后又拍摄了《罗宾和玛丽安》(1976年)、《血统》(1979年)、《他们都笑了》,(1981)《总是如此》(1989年)等影片。
晚年的赫本作为联合国的亲善大使多次赴非洲开展慈善与救助活动,她不但以其光彩的银幕形象,也以其高尚的情操,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与爱戴。
6. 关于赫本
有两位赫本:奥黛丽 赫本,和凯瑟林 赫本(都是奥斯卡影后)凯瑟林更厉害一点!!
奥黛丽 赫本(Audrey Hepburn)
简 介
忌日:1993年1月20日,因乳腺癌病逝于瑞士
家庭:父亲是一名富裕的英国银行家,母亲是一名荷兰女男爵
发色: 棕色
爱好:芭蕾
最喜爱的颜色:白色
最难忘的景色:瑞士的白雪
最难忘的事情:获得奥斯卡奖
自我表演评价: 我从来没有什么伟大天才或高超技艺,但无论如何,我做出了贡献!
一个精灵诞生在比利时
1929年3月4日,奥黛丽.赫本出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一座豪华宅邸里,
赫本的父亲是英国人,名约瑟.安东尼.赫本.拉斯东,是英格兰银行布鲁塞尔分行的总经理,他相貌英俊,衣着考究.
母亲是荷兰人,埃拉.冯.希姆斯特拉,荷兰驻圭亚那总督的女儿,是荷兰王室直系贵族血统约后裔,所以在名字后还要加上男爵夫人的称号
正是在这种家庭和生活环境中,赫本自幼熏陶得认真严肃、气质高雅、性格坚毅,同时又能出人意料地谈笑风生,以无限的激情拥抱生活。
她冰清玉洁、朴实无华,就象布鲁塞尔一样,集最古老的神秘、时代的观念和奇异的现代观念于一身,她的举止总带有一种贵族气派.
为了让赫本自幼就受郅良好教育,她四岁就被送往英国一所私立学校.
赫本从小就非常文静,从小就喜欢音乐,
尤其喜爱舞蹈,看芭蕾舞剧对赫本是一种极为美妙的享受.将来成为一名演员或芭蕾舞蹈家是小赫本唯一的梦想.
这个时候,她日益从芭蕾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身体.她开始对自己的外表不满.
她特别不喜欢自己的脸,认为她的眼睛太大,牙齿长得不整齐,而且她对自己的体形也感到绝望.从此她郁郁寡欢,越来越孤僻、拘谨、与人疏远
6岁时她父母的离异更使她觉得分外不幸,但舞蹈的魅力仍然强烈地吸引着她.
9岁时,她开始正规地学习芭蕾舞.她学习非常认真庄重,她下定决心总有一天要成为一名独舞演员,并最终成为舞星.
她对电影毫无兴趣,对超级巨星嘉宝或者凯瑟琳.赫本一无所知,跳舞已成为赫本生活的唯一追求.
1939年,欧战爆发,赫本随母亲来到荷兰,结果,这一决定使赫本战时一直生活在法西斯的铁蹄之下.
其间,她强烈地感受了残忍而恐怖的战争和贫穷而凄苦的流浪生活.由于食品短缺,赫本一米七的个儿,仅剩一付骨头架子.
战争在她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创伤,造成她贫血、消瘦、肌肉单薄无力,并且她的体型后来始终清瘦修长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她的确从未放弃对芭蕾的追求.
战争结束后,男爵夫人把赫本送到了一个白俄芭蕾舞教师索尼亚那里学习.
索尼亚很器重赫本,她那微微斜睨吊眼梢的大眼睛,那高高的颧骨,秀气的鼻子,方方的肩头,苗条的躯干和修长的双腿,
这一切都预示着:这是一个舞蹈家的身材.她的舞蹈动作也不错,有很好的基本功.
可是索尼亚对芭蕾有许多新的见解,但得不到荷兰政府的支持,她的学校被迫停办。
于是赫本转到伦敦,找到了一份在教会值夜班的工作。
同时,她一边当广告模特,一边进了颇负盛名的玛丽·兰柏女士的舞蹈学校。年已60的舞蹈家兰柏女士对赫本很好,
但是,在这里,赫本发现,自己的舞蹈技巧不如别的同学。加之她个子太高,她看出,自己没有担任舞蹈主角的前途。
同时,多年的饥饿病侵蚀了她的身体,作为职业舞蹈演员体力不足。
经兰柏推荐,赫本参加了美国音乐剧《高扣鞋》的演出,在剧中当一名群众演员。
她舞蹈设计的动作跳得很高,转动眼珠,向前伸出手臂,演得不坏,但赫本不喜欢这种形式,也不喜欢这种生活。
这个时候,赫本突然明白了兰柏对她讲的肺腑之言。兰柏女士的话是:“你缺少芭蕾舞家应具备的天才。”
至此,赫本终于明白了,干芭蕾这行,她永远当不成主角,永远不会成功,终于,赫本彻底放弃了当舞星的愿望。此时,她19岁当不成舞星,就要面对现实。
当时,伦敦要拍摄一部40分钟的电影短片,是一部旅行风光介绍,片中需要一名会英、德两种语言的少女,装扮成空中小姐向观众讲解风光景物,
经朋友介绍,赫本前往应试。十八九岁的她,长得文雅秀美、亭亭玉立。两位导演先后接见了她。
导演林登后来回忆说:“奥黛丽·赫本小姐光彩照人,愉快、亲切,很有教养。她象小鸟似地叽叽喳喳,讲她的芭蕾舞训练。
记得当时我对助手说“快来!你看见过一个会走路的梦吗?我看见了。”另一位导演则极力证明,是她第一个发现了奥黛丽.赫本:“她走进我的办公室,说她是学芭蕾的,要找个工作。
我向她解释说,我不拍音乐舞蹈片。不过,我继续和她谈话。不知怎的,我被她那新鲜、开朗和难以置信的微笑吸引住了。
她的小圆脸上一对大而明亮的眼睛使她成了一个小太阳!最后,我恍然大悟:她就是影片中要用的人。
我就对她说,我要让她担任一个角色。而她却回答说:不过,我不是演员啊!你会失望的。
我和她签订了合同。”
这部短片,虽然再也没有听人说起过,但赫本却第一次跟演电影打上了交道。她体会到拍片的激动和乐趣。
这件事也许正是她以后辉煌从影事业的开端。
中国观众熟悉赫本,是从《罗马假日》开始,
赫本辉煌事业的开端,也通常自《罗马假日》算起,这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对她有着特殊的意义。
就在赫本被挑选为《吉吉》一戏的主角时,在伦敦,挑选《罗马假日》饰公主的演员的工作正在进行。
起初,导演打算邀请名演员琼·茜蒙丝主演该片,但琼想换换口味拍歌舞片,因而予以婉言拒绝。
于是,导演决定采用电影《乱世佳人》公开招聘女主角郝思嘉的扮演者的办法来挑选演员。
这部片子由美国派拉蒙公司拍摄,好莱坞的著名导演威廉·惠勒执导。
赫本本无心去参加女主角的角逐,一来她已决定演《吉吉》,二来《吉吉》一拍完她就准备结婚、成家立业过日子。
所以她对《罗马假日》毫无兴趣。后来男爵夫人一再劝说,没办法,她才不得不去敷衍一下,即使选不上,她也会满不在乎。
测试选用的一组戏是:公主穿着睡衣,在一张大床上做仰卧起坐。赫本柔软得象只小猫,将双臂伸向装饰美丽的天花板。
在此之后,她又极其自然地、孩子气地完成了一系列规定情节,当她做这些动作时,一架摄影机正悄悄地对着她拍摄,而她却全然不知。
无论从现场还是从胶片上看,效果都是理想的。她当选为公主的扮演者,和派拉蒙公司签订了合同。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赫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 这一结果对她的一生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当时演记者的男主角已定下来,是好莱坞的著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1952年5月,《吉吉》演出刚一结束,派拉蒙公司就要求她赶到罗马,参加拍摄。
《罗马假日》的拍摄是一个苦难的历程。因为一切都是实地拍摄,所以得清除人行道,把行人赶走,光这项工作就差点把副导演和制片主任累垮。
因此,工作进展很慢,难题多。有时为了重复拍一个镜头,一个下午要干上60回,赫本有点承受不了,但她并不怨恨,她也力求完美 不过导演为赫本也尽力克制自己,他用一切办法提高她的自信心,让她感到轻松愉快。
他告诉她说,她必须忘掉自己是在演戏,应当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公主。
拍摄工作最终还是圆满完成了。
1953年8月20日,赫本飞往伦敦参加《罗马假日》的首映式,然后又飞往威尼斯参加威尼斯电影节。
在美国,也为《罗马假日》的上映开了公众招待会。
该片在全世界获得了极大成功。
在日本,这部片子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赫本后来成为日本人心目中的偶像。赫本片中的短发型一下子成了国际流行发式。
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罗马假日》是同期上映影片中最走红的一部。
一时间,赫本成了国际知名人士,全世界都在播放她的新闻片,电视台用黄金时间赞美她。
大量的报纸欣喜若狂地赞美她的美貌、活力、妩媚、典雅,人们称赞她是继嘉宝和褒曼之后的最佳女演员。
因主演《罗马假日》,赫本第一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
依照惯例,凡获该奖提名者,全得出席该奖的终评颁奖仪式。
此届颁奖仪式1954年3月25日在洛杉矶和纽约同时举行。
全美广播公司电视网将两地联成一个有机整体。
通用汽车公司出资27万美元买下了在颁奖仪式过程中做电视的权利。
这一天,赫本在纽约刚演出完《美人鱼》,谢幕完毕她就一头钻进一辆出租车。
日前由全球饮料巨头依云公司组织的一次评选中,电影界传奇人物奥黛丽-赫本被专家团选为所有时代最具自然美的女性。
《Elle》杂志编辑罗西.格林说:“奥黛丽-赫本是自然美的化身,她微笑时浑身幅射出一股撼人的魅力和内在美。在所有片中她的皮肤都显得相当娇嫩,她的个性闪现出热情和活泼的光芒。”
1953年,《名人侦探》杂志刊登出奥黛丽-赫本的三围尺寸:34A-20-34。
《时代》杂志可谓慧眼识美人,1952年,在奥黛丽-赫本来到好莱坞之前,《时代》就在当年9月7日发表热情洋溢的文章赞美赫本:“……exquisitely blending queenly dignity and bubbling mischief.……She sparkles and glows with the fire of a finely cut diamond”(把女皇的高贵和活泼淘气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像一颗精美切割的钻石一样闪闪发光。)1953年的好莱坞是金发美女的天下,但是很快,随着《罗马假日》的成功(《罗马假日》在当年得了奥斯卡,赫本是最佳女主角),奥黛丽-赫本重新定义了“美女”的标准。《时代》周刊又惊呼:“Audrey fits none of the cliches and none of the cliches fit her.”(奥黛丽-赫本卓然不群,别指望拿那些现成的陈词滥调来套她。)的确,美丽俯拾皆是,才华也并非罕有,但是谁能取代奥黛丽-赫本在我们心中独一无二的位置?1976年,47岁的奥黛丽-赫本为了维系第二次婚姻已息影7年,她一出现在《罗宾汉和玛丽安》的纽约首映式上,现场约600人向她齐声欢呼:“我们爱你,奥黛丽!”哪个美女能在有生之年得到这么大的面子?玛丽莲-梦露就不能。
赫本在事业上非常成功,但婚姻上就没这么好,可怜的是她偏偏很在乎这一点。痛苦方能升华灵魂。老年的奥黛丽-赫本变成了一个慈善大使,一个真正的天使,她的儿子说,她临死的时候想的还是非洲的儿童。1993年1月20日,赫本因结肠癌去世,在电视新闻里,我看到她的两个儿子抬着她的黑色棺木,她年轻时代的照片在屏幕上不断闪现,栩栩如生。红颜白骨,C’est la vie?(这就是人生?)
7. 奥黛丽·赫本的图片和人物简介
奥黛丽·赫本 (Audrey Hepburn)
简 介
忌日:1993年1月20日,因乳腺癌病逝于瑞士
家庭:父亲是一名富裕的英国银行家,母亲是一名荷兰女男爵
发色: 棕色
爱好:芭蕾
最喜爱的颜色:白色
最难忘的景色:瑞士的白雪
最难忘的事情:获得奥斯卡奖
自我表演评价: 我从来没有什么伟大天才或高超技艺,但无论如何,我做出了贡献!
一个精灵诞生在比利时
1929年3月4日,奥黛丽.赫本出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一座豪华宅邸里,
赫本的父亲是英国人,名约瑟.安东尼.赫本.拉斯东,是英格兰银行布鲁塞尔分行的总经理,他相貌英俊,衣着考究.
母亲是荷兰人,埃拉.冯.希姆斯特拉,荷兰驻圭亚那总督的女儿,是荷兰王室直系贵族血统约后裔,所以在名字后还要加上男爵夫人的称号
正是在这种家庭和生活环境中,赫本自幼熏陶得认真严肃、气质高雅、性格坚毅,同时又能出人意料地谈笑风生,以无限的激情拥抱生活。
她冰清玉洁、朴实无华,就象布鲁塞尔一样,集最古老的神秘、时代的观念和奇异的现代观念于一身,她的举止总带有一种贵族气派.
为了让赫本自幼就受郅良好教育,她四岁就被送往英国一所私立学校.
赫本从小就非常文静,从小就喜欢音乐,
尤其喜爱舞蹈,看芭蕾舞剧对赫本是一种极为美妙的享受.将来成为一名演员或芭蕾舞蹈家是小赫本唯一的梦想.
这个时候,她日益从芭蕾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身体.她开始对自己的外表不满.
她特别不喜欢自己的脸,认为她的眼睛太大,牙齿长得不整齐,而且她对自己的体形也感到绝望.从此她郁郁寡欢,越来越孤僻、拘谨、与人疏远
6岁时她父母的离异更使她觉得分外不幸,但舞蹈的魅力仍然强烈地吸引着她.
9岁时,她开始正规地学习芭蕾舞.她学习非常认真庄重,她下定决心总有一天要成为一名独舞演员,并最终成为舞星.
她对电影毫无兴趣,对超级巨星嘉宝或者凯瑟琳.赫本一无所知,跳舞已成为赫本生活的唯一追求.
1939年,欧战爆发,赫本随母亲来到荷兰,结果,这一决定使赫本战时一直生活在法西斯的铁蹄之下.
其间,她强烈地感受了残忍而恐怖的战争和贫穷而凄苦的流浪生活.由于食品短缺,赫本一米七的个儿,仅剩一付骨头架子.
战争在她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创伤,造成她贫血、消瘦、肌肉单薄无力,并且她的体型后来始终清瘦修长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她的确从未放弃对芭蕾的追求.
战争结束后,男爵夫人把赫本送到了一个白俄芭蕾舞教师索尼亚那里学习.
索尼亚很器重赫本,她那微微斜睨吊眼梢的大眼睛,那高高的颧骨,秀气的鼻子,方方的肩头,苗条的躯干和修长的双腿,
这一切都预示着:这是一个舞蹈家的身材.她的舞蹈动作也不错,有很好的基本功.
可是索尼亚对芭蕾有许多新的见解,但得不到荷兰政府的支持,她的学校被迫停办。
于是赫本转到伦敦,找到了一份在教会值夜班的工作。
同时,她一边当广告模特,一边进了颇负盛名的玛丽·兰柏女士的舞蹈学校。年已60的舞蹈家兰柏女士对赫本很好,
但是,在这里,赫本发现,自己的舞蹈技巧不如别的同学。加之她个子太高,她看出,自己没有担任舞蹈主角的前途。
同时,多年的饥饿病侵蚀了她的身体,作为职业舞蹈演员体力不足。
经兰柏推荐,赫本参加了美国音乐剧《高扣鞋》的演出,在剧中当一名群众演员。
她舞蹈设计的动作跳得很高,转动眼珠,向前伸出手臂,演得不坏,但赫本不喜欢这种形式,也不喜欢这种生活。
这个时候,赫本突然明白了兰柏对她讲的肺腑之言。兰柏女士的话是:“你缺少芭蕾舞家应具备的天才。”
至此,赫本终于明白了,干芭蕾这行,她永远当不成主角,永远不会成功,终于,赫本彻底放弃了当舞星的愿望。此时,她19岁当不成舞星,就要面对现实。
当时,伦敦要拍摄一部40分钟的电影短片,是一部旅行风光介绍,片中需要一名会英、德两种语言的少女,装扮成空中小姐向观众讲解风光景物,
经朋友介绍,赫本前往应试。十八九岁的她,长得文雅秀美、亭亭玉立。两位导演先后接见了她。
导演林登后来回忆说:“奥黛丽·赫本小姐光彩照人,愉快、亲切,很有教养。她象小鸟似地叽叽喳喳,讲她的芭蕾舞训练。
记得当时我对助手说“快来!你看见过一个会走路的梦吗?我看见了。”另一位导演则极力证明,是她第一个发现了奥黛丽.赫本:“她走进我的办公室,说她是学芭蕾的,要找个工作。
我向她解释说,我不拍音乐舞蹈片。不过,我继续和她谈话。不知怎的,我被她那新鲜、开朗和难以置信的微笑吸引住了。
她的小圆脸上一对大而明亮的眼睛使她成了一个小太阳!最后,我恍然大悟:她就是影片中要用的人。
我就对她说,我要让她担任一个角色。而她却回答说:不过,我不是演员啊!你会失望的。
我和她签订了合同。”
这部短片,虽然再也没有听人说起过,但赫本却第一次跟演电影打上了交道。她体会到拍片的激动和乐趣。
这件事也许正是她以后辉煌从影事业的开端。
中国观众熟悉赫本,是从《罗马假日》开始,
赫本辉煌事业的开端,也通常自《罗马假日》算起,这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对她有着特殊的意义。
就在赫本被挑选为《吉吉》一戏的主角时,在伦敦,挑选《罗马假日》饰公主的演员的工作正在进行。
起初,导演打算邀请名演员琼·茜蒙丝主演该片,但琼想换换口味拍歌舞片,因而予以婉言拒绝。
于是,导演决定采用电影《乱世佳人》公开招聘女主角郝思嘉的扮演者的办法来挑选演员。
这部片子由美国派拉蒙公司拍摄,好莱坞的著名导演威廉·惠勒执导。
赫本本无心去参加女主角的角逐,一来她已决定演《吉吉》,二来《吉吉》一拍完她就准备结婚、成家立业过日子。
所以她对《罗马假日》毫无兴趣。后来男爵夫人一再劝说,没办法,她才不得不去敷衍一下,即使选不上,她也会满不在乎。
测试选用的一组戏是:公主穿着睡衣,在一张大床上做仰卧起坐。赫本柔软得象只小猫,将双臂伸向装饰美丽的天花板。
在此之后,她又极其自然地、孩子气地完成了一系列规定情节,当她做这些动作时,一架摄影机正悄悄地对着她拍摄,而她却全然不知。
无论从现场还是从胶片上看,效果都是理想的。她当选为公主的扮演者,和派拉蒙公司签订了合同。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赫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 这一结果对她的一生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当时演记者的男主角已定下来,是好莱坞的著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1952年5月,《吉吉》演出刚一结束,派拉蒙公司就要求她赶到罗马,参加拍摄。
《罗马假日》的拍摄是一个苦难的历程。因为一切都是实地拍摄,所以得清除人行道,把行人赶走,光这项工作就差点把副导演和制片主任累垮。
因此,工作进展很慢,难题多。有时为了重复拍一个镜头,一个下午要干上60回,赫本有点承受不了,但她并不怨恨,她也力求完美 不过导演为赫本也尽力克制自己,他用一切办法提高她的自信心,让她感到轻松愉快。
他告诉她说,她必须忘掉自己是在演戏,应当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公主。
拍摄工作最终还是圆满完成了。
1953年8月20日,赫本飞往伦敦参加《罗马假日》的首映式,然后又飞往威尼斯参加威尼斯电影节。
在美国,也为《罗马假日》的上映开了公众招待会。
该片在全世界获得了极大成功。
在日本,这部片子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赫本后来成为日本人心目中的偶像。赫本片中的短发型一下子成了国际流行发式。
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罗马假日》是同期上映影片中最走红的一部。
一时间,赫本成了国际知名人士,全世界都在播放她的新闻片,电视台用黄金时间赞美她。
大量的报纸欣喜若狂地赞美她的美貌、活力、妩媚、典雅,人们称赞她是继嘉宝和褒曼之后的最佳女演员。
因主演《罗马假日》,赫本第一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
依照惯例,凡获该奖提名者,全得出席该奖的终评颁奖仪式。
此届颁奖仪式1954年3月25日在洛杉矶和纽约同时举行。
全美广播公司电视网将两地联成一个有机整体。
通用汽车公司出资27万美元买下了在颁奖仪式过程中做电视的权利。
这一天,赫本在纽约刚演出完《美人鱼》,谢幕完毕她就一头钻进一辆出租车。
8. 奥黛丽.赫本简介
奥黛丽.赫本最初的梦想是当一名芭蕾舞团首席女演员,后来因为谋生需要,她参加了舞台剧《高跟纽扣鞋》的演出,随后又参加了一些电影的演出,这些表演经验为她今后的表演打下了基础,她在拍摄《蒙特卡罗宝贝》的时候,被法国著名女作家茜多妮.科莱特看中,并邀请她参加舞台剧《金粉世界》的表演,从而在娱乐圈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并获得了《罗马假日》的面试机会。
感谢罗马假日,奥黛丽.赫本是一个过夜的明星,并迅速转移到她的下一部电影比利怀尔德的轻松爱情喜剧萨布丽娜(Sabrina,1954),在那里她扮演一个司机的女儿到一个富有的家庭,在两兄弟之间的爱情试验中陷入困境(汉弗莱鲍嘉和威廉霍尔顿),赫本再次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奥黛丽.赫本的演艺经历告诉大家,成功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9. 奥黛莉、赫本生平简介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于1929年5月4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逝于1993年1月20日。她是美国好莱坞以演技卓越、艺术生命长久而著称的女演员。她出生时的名-Ruston。她的父亲是一名富裕的英国银行家,母亲是一名荷兰女男爵。
她自幼勤习芭蕾舞,1951年,她在百老汇公演《金粉世家》,为威廉·惠勒赏识,启用她担任《罗马假日》女主角,为赫本带来了好运及一座奥斯卡金像奖。《罗马假日》虽然是黑白片,但已是当年电影收入的第一名。自葛丽泰·嘉宝以来,令人等候多时的明星,终于在好莱坞诞生了。
在她的双亲离婚后,她跟随母亲去了伦敦,并在一所私立女子学校上学。她的母亲随后回到荷兰,她在假期也和她的母亲一起到了荷兰的Arnhem。当纳粹进入Arnhem后,赫本经常会营养不良,心情郁闷。解放后,Hepburn进入伦敦的一所芭蕾舞学校学习,并获得了奖学金。
毕业后,她成为一名职业模特。作为一名模特,她便显得很优雅高贵,而且好像她已经找到了最适合她的工作。直到1948年一位制片人发现了她,并让她在一部欧洲电影《Nederlands in 7 lesson》中担任一个小角色。 1951年她又在电影《Young Wives'Tale》中为Eve Lester配音。当赫本开始对电影感兴趣后,她最终决定去美国。
赫本的眼睛,存在于超越所有常识可及的地方。那个时期在好莱坞有许多所谓女神的存在。特别是对男性而言,确实有许多“触感极佳”的女神们存在着:性感小猫、艳妇、邻家女孩、贵妇等等。而她们都如出一辙地忠实于当时的审美眼光:细细的眉毛、整齐的牙齿,甚至还有拔掉臼齿而整修过的纤细下颚,赫本在其中只不过是个其貌不扬的女人而已,但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女人将好莱坞对美的基准,在一瞬之间全部改写了。
她与法拉的感情亦跌入了谷底,在她演出由丈 夫制片的《盲女惊魂记》之后,他们13年的结婚生涯画上了休止符。赫本身心有如四分五裂般疲惫不堪,体重又掉到只剩42公斤。想要从人生中如此的惨状里逃脱出来,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再婚。赫本自己也说,在那个时候她无论如何都想再结婚的。1968年6月,她接受友人的招待开始了两周的观光船的旅行,在那里她和小她9岁的精神科医生安德烈·杜提相识了。杜提向赫本告白说,当赫本因拍摄《罗马假日》外景而进入罗马的当时,他还是青少年,但他前去看拍外景时就爱上了她。母亲艾拉也很中意杜提。1969年1月,他们结婚了。 然而,她那英俊又过于轻浮的丈夫,在赫本怀孕期中出了轨,往后也风流名声四溢,还传到了赫本耳朵里。想建筑一个安乐家庭而从电影界引退的赫本,被丈夫的这种行径又伤得不轻。赫本曾说:“我终于得到幸福了。我不再拍电影了,今后我要专心演好妻子和母亲的角色”,然而她这样的梦想,竟被轻易背叛了。
赫本以《罗宾汉与玛丽安》一片,在息影9年后重新东山再起。过去曾经在服饰上穿着华丽、千变万化的她,在这部电影中只穿一套衣服演到底,对男人而言,她演出了他们心中永远的情人。往后她也只演出了《朱门血痕》,她对共同演出的班·盖查拉非常倾心。赫本倒向盖查拉,迷失了她身为明星的身份,她与盖查拉于1981年又共同演出《哄堂大笑》,在名声不佳的情况中,断送了自己的电影生命。
赫本开始跌落谷底。她的朋友想安慰她而为她开了一个宴会。在那里她又与极度英俊的劳勃·华特斯邂逅了。数个月前爱妻——也是女星的梅尔·奥伯朗才刚刚过世的华特斯,遇见了遭遇和自己相同的赫本,对她有感同身受的爱意。当时的赫本早已对恋爱心灰意冷,但华特斯仍旧追求她,1985年他搬到赫本住的瑞士托洛许那村,他和赫本的儿子共同照顾赫本。
赫本一直到人生的晚年才遇见和自己爱对方一样爱着自己的一个对象。1981年,她与杜提离了婚,她得到了一段最后的幸福。在这段幸福日子中,她成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持续给世界上不幸的孩童们灌注她不啬惜的爱。1989年她演出最后一部电影《直到永远》,就像她本人,在银幕上她亦扮演一个天使。1993年1月20日赫本去世的时候,伊丽莎白·泰勒就说:“天使已经回天国去了。”
晚年的赫本作为联合国的亲善大使多次赴非洲开展慈善与救助活动,她不但以其光彩的银幕形象,也以其高尚的情操,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与爱戴。为了表彰奥黛丽·赫本对世界电影艺术的贡献法国政府于1987年授予她法国最高褒奖——骑士荣誉勋章。
赫本就埋葬在她晚年格外喜爱的托洛许那村,在墓碑上的只有“奥黛丽·赫本,1929-1993”这样简单的文字而已。爱与悲伤、名声与失意,喜悦与背叛,绝望和希望……这些侵袭过她的所有感情的体验,像似被吞没了似的,那墓碑永远安静。站在幕碑前,彷佛可以听见赫本的声音说:“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拥有信念,至少我曾努力的想去拥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