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最后的慰安妇》的执导
郭柯,1980年9月18日出生于四川,中国电影导演、编剧。先后毕业于四川省艺校表演系和香港“巨采”艺员培训班。
B. “慰安妇”——日军性奴隶受害者为题材的电影《二十二》这部作品大家看完怎么样
超级棒的一部作品,揭露了那段不容被忘却的屈辱历史。悲痛的过去让我们难以遗忘。
100分钟的片子,平静却凝重。这些老奶奶们韶华已逝,有人儿孙满堂,有人晚景凄凉,但岁月无法抹去她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没有煽情的解说,没有设计的冲突,透过镜头甚至能感受到导演对这些受害者苦难过往展现方式的克制与隐忍。在《二十二》的观众中,年过七旬的卢伊娜是一位白人。她坦言,此前对“慰安妇”问题并不了解,甚至认为“慰安妇”一词在英文翻译中也容易造成误解。看完《二十二》后,当得知“慰安妇”一词是日本政府发明的,卢伊娜连着用三个“可怕”来形容日本军国主义的这种暴行,“美国也参加了‘二战’,我们这代人对战争还有些记忆,‘慰安妇’遭遇展现了战争的丑陋,不应该被忘记”。
《二十二》以另一种方式告诉世界:还有这样一群受害者存在,在等待或许等不来的道歉。
C. 《二十二》的导演是谁 郭柯为什么要拍慰
《二十二》是由四川光影深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出的一部关于在日军侵华战争中中国幸存的“慰安妇”长篇纪录片,由郭柯执导,二十二位“慰安妇”参与拍摄,也是中国首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纪录片”
导 演郭柯
D. 郭柯宣布结婚,那么郭柯老婆是谁
我觉得郭柯的老婆也是圈内人。今天,纪录片《22》的导演郭克宣布他结婚了。在导演郭克的微博上,他写道,“39岁的第一天”,向妻子展示了他的婚姻,并表达了他的爱意。此外,这是如此甜蜜,埃利奥特得到了他的妻子。对此,许多网民对郭克妻子的个人数据感到好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此外,导演郭克的妻子也是这个圈子的一员。她的微博账号是“DZ_DZZ”。四川传媒大学的毕业生也从事电影拍摄。上个月,她还在微博上谈论了“抑郁”的话题。评论区的一些人也留下了一条信息,“早点好起来,振作起来。”所以我觉得郭柯的老婆也是圈内人。以上均为个人观点。
E. 郭柯的介绍
郭柯,1980年9月18日出生于四川。中国电影导演、编剧。先后毕业于四川省艺校表演系和香港“巨采”艺员培训班。1998年以演/职员身份参与42集电视剧《浪卷红尘》的全程拍摄(约10个月)与后期制作(约12个月)。2008年拍摄剧情短片《二灵八》;2012年,有着10几年副导演(全程参与40多部剧情片拍摄)工作经验的郭柯拍摄纪录短片《三十二》,这部纪录短片获得了2014年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英国万象国际华语电影节、滨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
F. 电影《二十二》的导演是谁
郭柯,导演,代表作纪录片《二十二》。
1998年以演职员身份参与42集电视剧《浪卷红尘》的全程拍摄与后期制作。2008年,拍摄剧情短片《二灵八》。2012年,拍摄纪录短片《三十二》,该片获得了2014年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英国万象国际华语电影节、滨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2017年,执导纪录片《二十二》 。
G. 《奇葩大会》郭柯个人资料
本周《奇葩大会》中一位叫做郭柯的导演令许多观众敬佩不已,为了成片不惜放弃一切四处借钱,就这一点来看他是一个尽职的导演,接下来我们就详细了解一下奇葩大会郭柯个人资料。
郭柯1980年9月18日出生于四川,郭柯10岁时父母离异,从此之后,他就处于一种“自由”的状态。“如果我是一种动物,一定是散养的。”郭柯这样形容自己。
郭柯自嘲自己一直是个边缘人。这并非自谦,事实上,中学时的老师、同学大多以为他长大后会为一名古惑仔。“打架,现在想来肯定不对,但当时我觉得这是我要做的事。初中时,我们要揍高二高三的,挑战更强的人。”那时候,草莽少年郭柯向往拥有强大的拳头,一言不合,就用拳头解决所有事情。
1997年,还是高一学生的郭柯退学,报考了四川省艺校,一年后再次退学。1998年,进入由香港演员方刚成立的“巨采”艺员培训班,同年参与了公司制作的长篇连续剧的拍摄。一年多的拍摄周期加上一年多的后期制作,让郭柯初步了解了电视剧的制作环节与流程。
2002年,第一次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未被录取,后又开始在剧组打零工,做过演员助理、演员替身、灯光助理等。一年后再次报考北电表演系被录取,但因非典导致没有掌握好文考时间的郭柯再度与北电失之交臂。之后郭柯在北京为了生计开始做副导演。至2015年,参与了33部(13部胶片、20部数字)电影、10部电视剧和若干广告的拍摄。
2012年,郭柯拍摄纪录短片《三十二》,该片获得了2014年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英国万象国际华语电影节、滨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2017年,执导纪录片《二十二》。
影片《二十二》是一部意义深远的纪录片,感兴趣的网友可以了解一下。郭柯曾直言,自2014年1月1日起,自己从北京出发去海南寻找那些老人,到经历老板撤资,向张歆艺借钱,影片波折不断。
“从2014年7月到2017年8月,我们一直在努力,也知道这个片子可能会很单调,虽然我们在拍的时候已经尽可能的去把最真实的这一段生活呈现出来,且当时感觉有20万人来观看就很满足了,但真的没想到,这部小众影片能有今天这样的成绩。”
H. 张歆艺为什么会愿意为电影《二十二》出资100万并写信给冯小刚
I. 《二十二》上映半年之后,导演和老人们怎么样了
还记得去年夏天引起过刷屏效应的那部电影《二十二》吗?
郭柯在《奇葩大会》第二季上分享出的拍摄韦绍兰幕后故事也很感人。
韦绍兰生活清贫,郭柯问她明天没有柴火了怎么办,韦绍兰说:明天再说。
郭柯给她买了个电饭锅,问她会不会用。
老人又很可爱的回答,我可以学呀~
韦绍兰的生活程度,看《三十二》的剧照就知道了
就是这样一个老人,郭柯给了她500元,她转脸就要给郭柯4个红包,分别给4个工作人员,每个红包里都有100块。
郭柯认为这是一种分享,我觉得这里面也有某种尊严。
受过苦难的人,也不一定就会心安理得地接受很多帮助吧?她接受帮助的时候,也想给别人回报。
《二十二》上映后,社交网络上有很多讨论,上次安利的时候我也写了,电影提醒我们,这些“慰安妇”制度受害者,还要承受舆论压力的二次侮辱,周围人用“日本婆”等等词汇来形容她们,让受害者觉得自己有错。
2016年,上海一个当年的“慰安所”遗迹海乃家被媒体曝光可能被拆除,周围的居民居然说这是“妓院”。
他们认为这是耻辱,不是正能量,不能放在学校边上。
学生认为这件事不光彩,不要特别了解,可以了解抗日英雄,不用了解被迫充当“慰安妇”的受害女性。
去年《二十二》的上映,这桩旧闻也再一次拿出来讨论,在《奇葩大会》里郭柯导演也提到了这件事。
我很意外的是,郭柯有这样的工作经历、这样的立场,他并没有做一个声讨者去骂年轻人不懂事,他反而认为,首先要反思是传播者。
与其去指责,郭柯提倡的是“建设”:正确的认识这群老人,温柔的对待她们,再来好好引导下一代。
本来“慰安妇”历史给我的印象就是悲惨、屈辱的过往,但是《二十二》以及《三十二》让我发现这些老人不是一个符号,是很可爱的人。
郭柯说,抱着同情心去看这些人,“大可不必”。
在“慰安妇”受害者这个话题上,有个问题一直存在:记录伤痛,是历史;但是考虑到受害者的感受,不要二次伤害他们,是做人的同理心;那么究竟以哪个为重?二者如何平衡?
这不光是记录者的问题,甚至也是观众要面对的问题。蔡康永就问他,拍摄时如果受访者不愿意再撕开伤口怎么办。
郭柯的态度是,把镜头下的老人,当作自己的奶奶。
因为他首先考虑是的老人们的感受,他反而得到了老人们最深的信任。
李爱连老人跟摄制组熟悉了之后,在一个儿媳妇和孙子都不在的时刻,让导演组把门关上,讲一段内心深处的回忆。
这当然是一段又吸引眼球又独家的素材,但郭柯选择了关机不再拍摄,只留下女性同事来听。
他说,在那种情况下,如果记录并播出老人不想让儿媳妇孙子看到的内容,就是一种变相欺骗。
在这个大家都想拿到独家故事的年代,郭柯把尊重受访者放在第一位,反而是特别感人的。
《二十二》也给了郭柯很多荣誉,但是郭柯早就说过,会捐出票房收益。
而他本人一直维持着很谦逊自省的态度,说自己被推到了一个位置上,要冷静思考,需要大家监督。
越是得到鲜花和掌声,越要谨慎。
他几乎是战战兢兢地在面对自己得到的赞扬,主动提出,自己要避免成为一个道德绑架者。
为什么要公开提出捐票房呢?郭柯说这对自己也是个鞭策,放话出去,自己就没有退路。
看了这期《奇葩大会》真的觉得郭柯是一个非常温厚善良的人,面对纪录片里的伦理平衡、面对名利,都非常有风骨。给自己提了最严苛的要求,但对不熟悉历史的人,没有批评指责,只有很温和的用行动去感化。
《二十二》从一个冷门的题材发酵为社交网络上的重要话题,跟郭柯本人的善良自省、和他选择的克制表达也有关系。郭柯和同事们选择用温柔的笔触来记录记录苦难,选择了保护受害者,观众也能感觉到这种人性的力量。
《二十二》下映后,郭柯和伙伴们的工作没有中止,他们继续记录着老人们的命运,坚持看望老人,也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关注这个议题。
电影官微显示今年年初,李爱连老人也去世了,电影中的22位老人仅有7位在世。
一时的票房和话题都会过去,长期的关注和记录才是尽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实、关照现实。
郭柯长期跟踪的这个“慰安妇”受害者话题,不仅是一段历史,也是某一种人性上的思考。他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纪录片拍摄伦理,他帮助和关心这个群体的老人,也从老人们身上获得了很多启发。
他说,老人们最动情的时刻,不是回忆痛苦,而是想到自己家人。
很多我们预想的故事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是不存在的,真正地去触摸那些东西,才能找到答案。
高晓松也说,郭柯自己在记录历史的过程里获得了成长,这是历史温暖的一面。
蔡康永提炼出了郭柯身上的一个珍贵点:他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还是很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疑惑,没有做出那种“了然于胸”的姿态。
他们对于郭柯的解读,也是看这件事的新角度,同样是挺有启发的。
“真诚”看起来简单,真正做到真诚有很多细节上的东西,每个微小的选择都构成了一个人真诚的浓度。
有点意外的是郭柯的最新动向我是在《奇葩大会》里看到的,这个节目之前一直给人的感觉是很热闹张扬的。
节目里有各种特别的人类,有莫名爱上学男旦的小男孩。
有脱口秀演员的自嘲
还有现在经常是热点话题的冯唐上去讲自己的心路历程。
看完了郭柯这期节目,这次我又重新看了一下《奇葩大会》第二季的定位,不是流行的概念和主要追逐热闹,是“特别人类大会”,这个概念确实也撑得起一个多元价值的能量场,装得下如此多种多样的个体。
说起来《奇葩大会》里发言的,也有引起过争议的,但至少这里面每一个认真表达的个体确实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构成了现实的不同侧面,所以把《奇葩大会》当作一个人类样本观察室也挺有意思的。
马东有一句话说得挺好,过去的价值标准是成功,现在不管你到达哪一处,都是一种到达。
也恰恰是因为这种节目没有随大流按照流行热点、噱头来挑选发言人和议题,而是真正去找“人类多样性”给个体表达的机会和空间,才能让郭柯做了一个安静温和有力量的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