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甪直是什么地方,有没有全称,还要一篇描它的作文,很急!!!!!!!!!
甪直,全称: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
苏州,我回来了!甪直,我回家了!
苏州,一个美丽的名字。你多次出现在我的梦里,我的作品里。今天,我真的来了。我终于回家了!甪直农村妇女的传统服饰,很富有甪直特色的水乡风格。甪直的农村妇女,她们历来以梳髻髻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档裤、束裾裙、着绣花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服饰。所有这些传统服饰在这些摇橹的“船娘”身上得以延续。偶尔也能在镇上能看到穿着这些传统服装的妇女上街赶集,这也是水乡古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在甪直古镇,习惯的随心闲逛、走马观花。累了在小茶馆歇会;饿了在当地的小农家饭馆充充饥;搜索到有感觉的“风景”时,便毫不犹豫的拿起相机“咔嚓”几下,随地而坐速写起来。“甪直”虽没有“周庄”名气大,但她比“周庄”更纯粹,少了几分“张扬”;。“甪直”虽没有“山塘古街”细巧而精致,但她比“山塘古街”更大气,少了几分“精明”的商业运作。这就是我眼中的“甪直”,她是一首独具韵味的江南古诗,纤细而不憔悴,含蓄而凝重,沧桑中透着秀丽,大气中透着轻盈……古镇位于苏州东南约25公里处。古镇周围湖泊众多,河网密布,古镇上“小桥,流水,人家”到处可见。因此,可以说直是—个典型的“水乡泽国”。甪直,古称甫里。到清代才改称甪直。甪直;来源于“六直”。所谓“六直”,是指古镇东边的大直、小直、直上泾三条河道可以通达六处的意思。而“用”,则是占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吉祥的独角兽,叫甪端。就是大家眼前看到的这尊雕塑上的形象。据说它具有行走速度快和懂各种浯言、信息灵通的特异功能,能够保证风调雨顺,护佑—方平安,所以取“川”与‘‘六’’在吴语中的谐音,将乏;镇命名为“甪直”,同日寸,把用端作为古镇的镇标,立于此地,充分表明厂占镇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川直古镇隶属于苏州市吴中区。古镇面积仅为1.1平方公里。古镇北靠吴凇江,南临澄湖,境内水域宽阔,河道纵横,自古盛产稻、麦、淡水鱼类以及席草、菱藕等水生植物,堪称地道的“鱼米之乡”。古镇不仅有丰富的水乡物产,而且与其它江南古镇相比,它更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吴王阖闾、吴王夫差都曾先后在这里营造过离宫。镇西南的张陵山是西汉丞相张苍的墓葬处;唐代诗人陆龟蒙曾隐居于古镇白莲寺西,至今仍保留着他的衣冠冢。古镇自元代创办了甫里书院以来,—直重视教育,培养的秀才文人不计其数。到近代民国初年,古镇更是率先兴办新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以及王伯祥、沈柏寒等均在此任教,为古镇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古镇留下了徐多的历史遗迹和名人足迹。从古寺、古园、古街到历史名人的古宅,整个占镇宛如—座琳琅满目的历史古物馆。其中,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不仅能得到文化的滋养。现在古镇—上保存着古堡圣寺、陆龟蒙词、叫圣陶纪念馆、沈宅、萧宅、万盛米行、王韬纪念馆等古迹和人文景观。尤其古堡圣寺中所保存的彩塑罗汉像是江南古镇中唯一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来古镇视察后,为古镇题写了“神州第一水乡”几个字。今天“神州第一水乡”已作为让镇人的骄傲,成了甪直古镇的代名词。镇于19q4年被命名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同时被列为太湖风景名胜区十三个景区之一。下面就请各位随我一同进入古镇去领略“神州第一水乡”的独特风姿吧。【保圣寺】甪直古镇之所以有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镇上有一处新中国成立后进入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圣寺古物馆。至今为止,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江南古镇,恐怕也只有甪直吧。保圣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天监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和著名的“姑苏城外寒山寺”一样,同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历史上,屡次兴废。宋代是其香火最盛期,当时寺内殿宇达五千多间,僧众有千人之多,寺庙范围达半个古镇。到民国初年,寺内建筑几乎全部倒塌,部分寺基改建成了学校。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雄宝殿倒塌时,毁坏了殿内西壁的罗汉塑像,后经蔡元培、顾颉刚等著名学者文人的倡修,于一九三二年:在大雄宝殿的遗址上建造了古物馆以保护罗汉塑像。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古寺进行了整修。现存的古寺山门是—‘九l四年时,按清乾隆年间的山门原貌重修的。山门—卜“保圣寺”三字是当代扫法家费新我先生所题写的。穿过题有”辅扬显秘”的.:二山门,就可看到天王殿立于院子正中。天王殿建于明代,清末同治年间重修,但仍基本保留着明代风格,其昂嘴斗拱结构就是明代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其步柱的覆盆式柱础,则是北宋遗物。据考证这座天王殿是明崇祯年间在末代殿址上重建起来的。据说,建筑天王殿时未用一根铁钉,连接处完全以榫头相接,可见木工工艺之精巧。殿内原有四大金刚泥塑像,抗日战争时期均毁于日军之手。1956年,天王殿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天王殿庭院北面,就是在大雄宝殿遗址上建立起来的古物馆。院中有古寺的两件镇寺之宝。立于西侧的是一青石经幢,它原立于天王殿前东侧蟠竿夹石旁,用以驱邪降魔。经幢和夹石均为北宋遗物。其实经幢是从唐代开始出现的一种佛教石刻,一般由盖、柱、座三部分组成。柱体上刻有佛像、佛名或经咒。现存青石经幢上的字迹已看不清楚了。在庭院东侧有一只铁钟,高约1.5米,直径1米,此钟铸于明末清初。钟上铸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吉祥语。古物馆中有著名的塑壁罗汉。馆前廊檐下有厂引任先生所题写的“保圣寺古物馆”匾额。古物馆门楣部上的“九罗汉圣迹”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汀所书,:据《吴郡甫里志》记载,原大雄宝殿建于;1013年北宋年间,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像和十八尊罗汉,系唐代杨惠之所摹到之处。杨惠之是唐代吴县人,是与唐代“画圣”吴通广齐名的“塑圣”。由于泥塑作品不象石刻木雕那样容易保存,所以杨惠之的真迹作品千年不巧,实属不易。1918年,史学家顾颉刚应叶圣陶、王伯祥之邀来宾游保圣寺,一堂保存基本完好的唐代圣手之作引起了史学家的注意。到1922年,顾颉刚发现罗汉部委员塑像严重受损兵折将,急待保护,于是四处奔走呼吁,要抢救“一千一百年前的艺术品”。后来在胡适、蔡元培先生的关心和倡导下,成立了“保存用直唐塑委员会”,集资并邀请了徐悲鸿、刘海粟、江小鹳、滑田友等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来考察研究,拟订保存方案。鉴于原大雄宝殿已倒塌,于是决定在殿址上建造一座古物馆来保存这批珍贵的艺术遗存。古物馆动工于1930年秋,于1932年秋落成。古物馆原为平顶的罗马式红砖建筑,由于平顶容易积水,五十年代初发现屋顶漏水,于是对古物馆进行了修整,改平顶为坡顶。改成坡顶后,虽能泻水,但与寺庙整体建筑不协调。于是1987年再次对其进行改造,将屋顶改为歇山单檐式。进人古物馆,迎面可以看到一堂座北朝南的塑壁罗汉。罗汉塑像,在许多寺庙都能见到,或为五百罗汉,或为十八罗汉,但他们几乎都没有任何背景衬托,而着这里则不同。塑壁上除了九尊罗汉塑像外,有山石、云朵和浪花,给人一种如临海上仙山和洞天福地的感觉,九尊罗汉塑像,除两尊像在讨论佛经外,其余均分散而坐,且形态、表情各异,给人以非常形象、逼真和自然的感觉,使整个图案少了一点宗教气息,添了几分人间的亲和力。高居正中的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因十六罗汉和十八罗汉中都没有他,所以也有人认为正中的这尊像是梁武帝萧衍,是他被困台城时听天由命的写照。在达摩洞东面的是迦犀那尊者,也叫“望雁罗汉”,浓眉大眼,一看就是印度人。他的衣饰是众罗汉塑像中最华丽的。在“望雁罗汉”下,有一对罗汉。东面的是诺矩罗尊者,慈眉善目的,像在讲经说法,所以他也叫“讲经罗汉”。那么他在讲经给谁听呢?请看西面这一尊,一副认真听讲的神态,这就是“听经罗汉”,他的名字叫阿氏多尊者。在“讲经罗汉”东面的是跋陀罗尊者。因为他面部表情奇特,所以也被叫做“尴尬罗汉”。在达摩祖师西面的是难提密多罗尊者。瞧他那心宽体胖、一副超然物外的样子,人称“袒腹罗汉”。在“袒腹罗汉”西面那尊怒目圆睁的是戍博迦尊者。从他怒不可遏的神态上,他被俗称为“愤怒罗汉”。在他的下方是“寂寞罗汉”苏苹陀尊者,一副表情木然的样子。在整个塑壁中坐在最西头的是半托迦尊者。他表情深沉,仿佛在思考什么问题,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沉思罗汉”。我们现在看到的九尊罗汉像,只是原来保圣寺大雄宝殿中供奉于东西两侧的十八罗汉的一半,而且有多处残损。另外,关于它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唐代“塑圣”杨惠之,史学界从唐末以前没有十八罗汉,只有十六罗汉以及大雄宝殿建于北宋等方面分析也多有争议。但不管是出自杨惠之之手,还是末人仿杨的风格塑造而成,它那高超的雕塑艺术向人们展示了我国古代艺术家的智慧和才华,极具艺术感染力和文物价值。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它被列入了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罗汉塑壁前,还有两块青石雕刻而成的四面石造像,是六朝时的古物。以前一般置于街心,喻佛无所不在,观照众生。【叶圣陶纪念馆】现在各位来到的院子是叶圣陶纪念馆。这里最初是甫里书院的遗址。1906年兴办新学,把甫里书院改成了甫里小学,后来又改组成为“吴县第五高等小学。校”,简称“五高”。叶圣陶先生于1917年春,应同学吴宾若、王伯祥之邀到“五高”任教,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四年多时间。在此期间,他进行了教育改革的实验,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如:《寒晓的琴歌》、《低能儿》等,都是直接取材于甪直古镇而创作的作品。因此,叶老一直深情地把甪直比作自己的第二故乡。1988年2月叶老在北京逝世后,古镇人民为了表现对他的崇敬和怀念,将叶老当年执教的几处旧址重新修缮一新,辟为叶圣陶纪念馆。纪念馆正门门楼上镌刻的“叶圣陶纪念馆”,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写的。院子东侧的这幢两层楼建筑是当时“五高”的女子部。1919年,叶圣陶夫人胡墨林应“五高”之聘,曾在此担任过三年女子部教师。院子中部是一间很像方亭的四面厅建筑。这是当年“五高”的博览室,也就是阅览室。现在四面厅当中的桌上放着一只花篮,花篮前安放着叶老的遗容面模,供人们瞻仰。四面厅西侧是一间鸳鸯厅。当年是“五高”外地教师的宿舍兼办公室。靠北的一侧现已恢复了当年“五高”教师办公室的原貌。院子北面是一字排开的七间平房,以长廊贯通,这就是纪念馆的展览厅。从东边的序厅开始,分八个部分,以照片、实物、文献资料等展品向人们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一生,以及在教育、文学、出版和社会活动方面的卓越成就。尤其突出介绍了叶老在古镇的工作和生活初情况。从纪念馆北门出来,我们就来到了叶圣陶墓园。由花岗岩砌成的墓台坐西朝东。碑墙上镌刻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叶圣陶先生墓”六个鎏金大字。墓台东面有座六角亭叫未厌亭。亭中匾上“未厌”两字是叶老遗墨。叶老早年曾将自己的住所称作“未厌居”。“未厌”二字就是学而不厌,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意思。【陆龟蒙祠】从保圣寺西门出来,这里有一片空地。它的北面是创建于南北朝时期的白莲寺遗址。在白莲寺遗址以西,就是陆龟蒙祠,也叫甫里先生祠。这里原为陆龟蒙的宅园,北宋时建为甫里先生祠。陆龟蒙是晚唐文学家,苏州人,别号甫里先生。家世显赫,祖上出过两任宰相。陆龟蒙从小刻苦读书,以期学成报国。然而运气不佳,应试不第。在这种怀才不遇的情况下,来到甪直古镇买田隐居了下来。他不顾封建世俗观念,亲自下地干活。这在当时实属可贵之举。务农之余,他也经常泛舟出游,出入江湖之间,写下了许多反映吴地水乡生活的诗歌。作品有《甫里先生集》、《笠泽丛书》等诗集传世。他与唐代诗人皮日休最为要好,世称“皮陆”。另外,陆龟蒙对农具也很有研究,他写的《耒耜经》是研究我国古代农具的重要资料。陆龟蒙衣冠冢占地约一亩。墓前立有清康熙和同治年间的石刻碑。衣冠冢边有一清风亭,意思是称颂陆龟蒙“清风亮节”的高雅人品。清风亭旁有一水池,这是当年陆龟蒙养绿鸭的水池。因绿鸭善斗,所以水池又被称为斗鸭池。清风亭、斗鸭池最初建于北宋年间,明、清时曾经重修过。清同治年间重修清风亭时还在亭中挂了“清风亮节”匾,并立了陆龟蒙的塑像。文革时,再次遭到破坏。现存的清风亭、斗鸭池均为一九八一年以后陆续修复的。其中陆龟蒙衣冠冢和斗鸭池均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斗鸭池东西两旁种有三棵古银杏树,据说是陆龟蒙所植。它们就像三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苍然屹立于此,见证着古镇的沧桑变迁。【万盛米行】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就是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所写到的万盛米行。它的原型是万成恒米行。这家米行是民国初年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的,也是角直古镇上一家大米行。以前每到新谷上场时,这里门口的河道就会汇集起许多卖谷买米的船,装谷卸米的热闹场面可想而知。这里五十年代曾改为粮食收购站和粮食仓库。现在为了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开发古镇的人文旅游资源,将其重新修葺为“万盛米行”,向各位游客再现民国年间小镇米市“前店后场”的风貌。面对河埠的三开间门面是卖米的店铺。高高的木制柜台上挂着“万商云集’’的广告牌。店铺后面是一个很大的院子,地上铺着石板,南北两边廊下陈列着各种种稻用的农具和加工稻米的器具。院后大厅叫“耒耜堂”,“耒耜”原指农具,也借指耕种。【王韬纪念馆】王韬(1828—1897)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改良主义先行者。他出身于甪直古镇上的一个书香门第,十七岁就中了秀才。1849年,他接替父亲进了美国教会办的。上海墨海书馆,从事文字润色工作。—一千就是十三年。正当他乏味于平庸无聊的书馆生活时,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他认为这是他出世报国的机会,于是积极上书“平贼”和“御戎”的方略,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识和起用,但终究未能如愿。后来他因化名上书太平天国苏福省一事被李鸿章以“通贼”罪名加以通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逃到了香港。在香港他主要从事翻译和办报活动。后来又到美国实地考察了两年多时间,清楚地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深深感到中国要强大,必须实行改革。1874年,他创办了我国新闻史上第一家以政论为主的报刊《循环日报》,并亲自担任主笔。这期间他还写了许多主张变法维新的论文,在国内外影响很大。王韬的变法主张比康、梁要早二十年,因此,可以说他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王韬晚年生活在上海,曾担任过《申报》的编辑主任,而且还在上海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在上海生活期间,他曾多次返回古镇。我们从他晚年的作品《淞隐漫录》、《淞滨琐话》等都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那份浓浓的眷恋之情。现在辟为王韬纪念馆的这座清式建筑是王韬去上海墨海书馆做事之前的旧宅。占地约800平方米。其中主厅蘅花馆是一间面阔三间的鸳鸯厅。所谓蘅花馆就是杜衡花。古代常被用来比喻君子和贤达的清高。这里题作馆名是要表示主人的高雅志趣。蘅花馆正中有高大的木刻屏风,上面刻有王韬的主要生平事迹。屏风前有王韬半身铜像。蘅花馆后有一小巧雅致的后花园,点缀有池水、假山,种有桃、柳、青枫、石榴等植物,给饱经历史沧桑的古宅平添了几分绿意和生气。【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展(沈宅)】古镇上塘街上有一座石库门宅院,门前有一座青砖装饰的照壁,上面镌刻着“漪韵”二字,点出了水乡枕河人家的清雅风范。这里原来是民国时古镇名人沈柏寒先生的故居,俗称“沈宅”。沈宅建于清末同治年间,占地约2500平方米,共分五进。建筑结构精巧,雕梁也极为精细,具有清代建筑的特点。尤其三开间主厅乐善堂是其精华所在,高大宽敞,梁柱凭栏间遍饰雕刻,而且前后重轩,冬暖夏凉,称之为古镇上最豪华的古建筑也一点不过分。沈家在古镇上是以兴办教育起家的。其祖父沈宽夫于清光绪年间在镇上重建过甫里书院,而沈柏寒本人年轻时曾留学日本,专攻教育学。回到家乡后,把甫里书院改为甫里小学,成为古镇上创办新学的第一人。他还曾经为保护保圣寺唐塑捐过善款,受到古镇人的尊敬。沈宅第二进现辟为“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展”展厅。吴地水乡妇女的服饰以手工土布为材料;凭其特独的裁剪样式和素朴的颜色搭配,显得朴素而娟秀,乡野而淡雅,在江南水乡独树一帜。连穿戴这种服饰的水乡农家妇女也被戏称“水乡少数民族”。这里展出的服饰,有形状和系法独特的包头巾,有大襟、纽襻、紧袖并且三色拼接的上衣,还有自腰齐膝的短作裙,以及展示水乡妇女灵巧手工的绣花百衲鞋。这些设计独特的服饰,既方便妇女的生产劳动,又能体现出一种水乡妇女健康的美,堪称独特的实用艺术品。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水乡的经济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而逐步发生着变化,水乡妇女的传统服饰正逐步从日常生活中淡出,但不管怎样,它作为吴地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对研究吴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萧宅】古镇上除了刚才看过的沈宅外,其实还有一处富家宅院,这就是位于中市街的萧宅。萧宅虽没有沈宅那么华丽,却也有几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幽深感觉。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萧宅,占地1000多平方米,有五进之深,是古镇上现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居。原为镇上姓杨的武举人所建,后来卖给了萧冰黎,故称为“萧宅”。萧冰黎是镇上“五高”的教师,还曾与沈柏寒等人一起创办电灯厂,曾任乡议会副会长,为古镇的地方公益事业作出过诸多贡献。其孙女萧芳芳是香港电影演员。现在萧氏老宅中设有“萧芳芳演艺馆”,介绍她的从艺经历以及艺术成就和社会活动等。萧宅自门楼起,茶厅、楼厅、厢楼和饭厅都整齐地按规制建在同一中轴线上。楼厅虽为主厅,但却不算最高的建筑。萧宅的建筑特点之一是从门楼起,一进比一进高,寓意“步步高升”之意。在茶厅和楼厅前还各有一座砖雕门楼,上面分别刻有“积善余庆”和“燕翼治谋”的门额,都是由清末名士尤先甲题写的。“积善余庆”的意思是积德行善方保五福齐全;“燕翼治谋”则是说要善于为子孙后代谋划人生。萧宅中原来也有不少雕饰,可惜在文革中遭到了严破坏,现已很难欣赏到其精巧的工艺了。【古镇水乡风光】用直古镇地处江南水乡地带,自古有“五湖之汀”之称,“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景观自然是随处可见。尤其是作为水景观主体的河道,曲折蜿蜒,宛如血脉一样,流到古镇的每个角落,给古镇注入了几多的活力和阜无限的生机。河道两侧石驳岸上至今还留有许多雕刻精美的船缆石,也叫系船石。它们不仅具有系缆拴船的实用功能,而且本身也都是一块块内涵丰富的石雕艺术品。那栩栩如生的如意、寿桃、蝙蝠等精美图案至念仍淡淡地透着古镇昔日的繁华。与血脉般蜿蜒于古镇各处的河道水巷紧紧依偎的是一条条古老的石板街以及街道两边依街傍水的水乡民居。古镇人大多临水或面水而居,家与河之间也就只是几步石阶的距离。古镇人从日常的淘米洗菜、浆洗衣物到以舟代步,无一离得开水,似乎一天不下几次河埠头去洗洗刷刷,心里就总觉得空落落的。在这里,家与河的共存,人与水的亲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果说石板街是古镇的“骨架”的话,那么,一座座跨河连街的石桥,便可以说是古镇的“关节”了。它们不仅沟通了古镇的陆路交通,而且那多姿的造型、画龙点睛的桥联还为古镇的水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古镇上现存各种形状的小桥四十座,均为自宋到清乾隆年间所建的古桥。宋、元古桥一般采用质地松软的武糠石建造,而明代则采用青石造桥,至于用质地坚硬的花岗岩造桥则是丛明末清初才开始的。造桥石材的这种变化,客观上反映出古代水乡造桥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古镇上还有多处“双桥”,即建在河道交汇处,呈“l”形连在一起的两座桥。因其形似古代的钥匙,因此也称钥匙桥。许多游客一讲“双桥”,就会想到周庄,以为只有周庄才有双桥,其实不然。双桥在江南许多水乡古镇上都能看到,甪直古镇上就有五处之多,尤其以古镇中心的三元桥和万安桥为代表。双桥又称‘‘三步二桥”,即三步跨两桥的意思。这里的历史,这里的人文吸引着我,这里的人们的一口好听的吴音,如同耳语细细,我觉得这里,就是我前生的家。我就应该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并且在这样安静的小镇,握着一双温暖的手,在夕阳里老去。秋天,这里并不寒冷。我穿着合身的青花瓷的膝旗袍,长长的卷发披在肩上,我悠然的走在古老的石子路上。我走过那些有着岁月斑驳痕迹的青瓦白墙的老房子,我走过三三两两的游人的视线。我知道,许多路人的目光停留在我的背影上。我站在桥上,脚下的小桥有多长的历史了?这里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有什么样的人走过这里的年年岁岁?我只知道,这里应该是我的家。我的亲人就应该在这里,在那些古老的老房子里,那些幽暗的小巷子,那些温暖的灯光,应该有我的家人,在等我回家吃晚饭。我出门一向很爱迷路,可是,在这样的老街道上,每条小巷都那么相似,我却从来不会迷路。方向感出奇的好,其实,我真的是第一次来这里。可是,就老觉得是游子回家的感觉,感觉所有的一切都那么亲切,那么熟悉,那么温暖。那些阿婆阿公,那些布满皱纹的脸,感觉就应该是我的邻居。我是典型的北方人,生长在距离这里1000多公里的地方。可是,我觉得北方那些干燥的空气,没有植物的街道,秋天的风沙,商场的繁杂的人流,我看见就想逃跑。我可以穿的很时尚的走在北方的街道上,心里却老是很迷茫。可是,在这样安静淳朴的小镇,我的心灵如此安宁,安静,平和。我就像离开家里太久的孩子,回家的感觉真好。苏州,我回来了!甪直,我回家了!
你自己改改吧!
Ⅱ 王伯祥的主要经历
1967年9月参加工作。曾任寿光县委办公室秘书、副主任、主任。
1983年6月至1986年4月,任中共寿光县委副书记。
1986年4月至1991年8月,任中共寿光县委书记。
1991年8月至1997年7月,任潍坊市副市长,副市长兼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副市长兼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副市长兼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委书记。
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任中共潍坊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兼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任中共潍坊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兼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1999年12月至2000年1月,任中共潍坊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副市长。
2000年1月至2月,任中共潍坊市委副书记、市政府代市长。
2000年2月至2002年12月,任中共潍坊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
2002年12月至2008年1月,任山东省政协常委。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王伯祥创造性地领导了寿光的蔬菜生产、寿北开发及工业项目的升级改造,创建了全国闻名、江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为寿光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担任潍坊市副市长、市长期间,推动了潍坊市的农业产业化和工业股份制改造以及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为潍坊经济繁荣贡献了力量。
2008年1月退休。
2009年5月中共山东省委授予其“优秀共产党员”称号。5月26日,中共潍坊市委作出《关于在全市开展向王伯祥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6月29日,中共寿光市委做出《关于深入开展向王伯祥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6月3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王伯祥同志作了《牢记党的宗旨 永怀为民之心》的发言。
Ⅲ 王伯祥 资治通鉴补 为什么那么贵
在学术界上一直都有着一种屈原否定论的存在,其理由主要如下:1、先秦文献中没有一个字提到过屈原。 2、严谨的历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没有一个字提到过屈原。 3、至今出土资料、文物没有一个字提到过屈原。 4、《史记》的屈原列传没有具体历史内容,搞了半天,屈原只说了一句全楚国男女老少都能说的话:“何不杀张仪?”。 5、司马迁自称到过汨罗江一带实地考察过屈原的事迹,既然考察过,写出的东西还是没有一点实际的历史内容,这就更值得怀疑。 所以,由此看来,司马光之所以在资治通鉴中通篇没提到屈原恐怕也是因为他的严谨的写史态度所致,不过,本人是不赞成屈原否定论的,屈原肯定论有郭沫若这个大排在顶着呢,而否定论则是日本学术界的支撑。 据我所知,娣归县境一带确出土过屈原的文物,而且,从离骚这种赋体文学看来,屈原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从另一位赋体代表任务宋玉作品中也提到过屈原,况且,司马迁的史记这一本究天人之际,同古今之变的巨作中的确也有一篇屈原列传,所以,屈原肯定是存在的! 只是,或许,司马迁与司马光之间的著作风格是不同的,司马迁是一位敢于抒发自己本人想法,敢于评论当朝统治利弊的史学家,而司马光则是一位极为严谨的不同风格,所以,司马光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选择了忽略屈子这位在当时还并不为世人深知的“大家”!愚哉斯态,却是为日本人的屈子否定论奠定了一个极为严重的理由。这也是严谨一世的司马光所想不到的吧。
Ⅳ 杜淳第一次演县委书记被赞,他是否演出了精华
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正在热播,其中的单元剧《破冰》中杜淳饰演的县委书记带领群众种大棚的剧情引发网友热议。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时人们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书记王伯祥邀请来了东北的种植蔬菜的技术员韩师傅,带领寿光群众种植大棚蔬菜。关于杜淳第一次演县委书记被赞,他是否演出了精华?我认为他演得非常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杜淳在这部单元剧中的形象十分接地气,完全没有偶像明星的架子,真正做到了深入群众,一看就是一个为民服务的干部。其次,杜淳是一个专业的演员,演什么就像什么,为了角色可以做出牺牲。最后,从观众们的反响来看,就可以看得出来杜淳此次的演技了,可以说这是他演员生涯中一次很重要的突破。
一:杜淳此次出演的角色造型十分贴近生活,杜淳为了贴近角色本身还是付出了一定的努力的。
杜淳在这部单元剧中的形象十分接地气,完全没有偶像明星的架子,真正做到了深入群众,一看就是一个为民服务的干部。
关于杜淳第一次演县委书记被赞,他是否演出了精华?大家还有什么想要补充的,欢迎在评论区下方进行留言。
Ⅳ 杜淳演的王伯祥被赞,饰演的角色在历史上有何背景
看过理想照耀中国的小伙伴们,可能都会被破冰里面杜淳演的王伯祥所折服,在这里不得不佩服一下杜淳的演技,能把这样一位优秀的人物演的如此生动形象,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破冰这个片段中,杜淳饰演的王伯祥是山东省寿光人,曾经担任了山东省寿光县委书记,而且还获得了新时代县委书记的榜样称号。
最终,在王伯祥的带动之下,十七名党员成为了双万元户,还在县里面成立了蔬菜种植推广小组,在王伯祥的动员之下,一年之内,推广了五千多个蔬菜大棚,寿光在王伯祥的带领下,也成为了全国百强县。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Ⅵ 以王伯祥为原型拍摄的电视剧叫什么
有一部2013年备案的影片《伯祥书记》,由王天宁编剧,山东电影制片出品。 影片讲述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使寿光百姓脱贫致富,县委书记王伯祥,带百姓发展蔬菜大棚种植技术的故事。
Ⅶ 王灿比杜淳小几岁
截止2021年6月4日:王灿比杜淳大7岁6个月
王灿生于1973年11月4日,2021年47岁
杜淳生于1981年5月22日,2021年40岁
杜淳,1981年5月22日生于河北省保定市,中国内地男演员,200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班。2005年参演胡玫执导历史剧《汉武大帝》,开始进入演艺圈。2007年主演古龙剧《大旗英雄传》;凭《51号兵站》荣获南方影视盛典“年度最佳男主角奖”。
杜淳的发展:
2020年,出演管虎执导的抗战题材电影《八佰》,饰演524团团附谢晋元。出演都市爱情悬疑剧《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在剧中饰演正义的警方专案组副组长赵廷辉。同年,在东方卫视综艺节目《追光吧!哥哥》中担任常驻选手,并凭借此获得搜狐时尚盛典年度综艺明星荣誉。
2021年,出演都市情感剧《我是真的爱你》,饰演儿科医生莫铭。出演都市生活轻喜剧《先生们请立正》,饰演历史老师郭崇。出演谍战剧《没有硝烟的战线》,饰演因战乱与组织失联的共产党员李亨。出演广电总局策划组织制作的建党百年献礼剧《理想照耀中国》之《破冰》,饰演时任寿光县县委书记的王伯祥。在综艺节目《婆婆和妈妈》第二季中担任常驻嘉宾。
Ⅷ 旧式的情感 王伯祥老人有什么表达作用
懂幽默哲:没幽默滋润民其文化必趋虚伪必趋欺诈思想必趋迂腐文必趋干枯灵必趋顽固
Ⅸ 王伯祥的念念不忘
《大众日报》刊发王伯祥感人事迹系列报道的编者按: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离开寿光18年了,这里的老百姓还对他念念不忘,寿光大地上还涌动着一股“王伯祥热”。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秉持了正确的政绩观,做出了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在纪念党的88岁生日之际,本报推出介绍王伯祥事迹的长篇通讯和评论员文章,他的感人事迹,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对于推动当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报还将陆续刊发介绍王伯祥感人事迹的系列报道,并约请有关方面人士进行笔谈。(详见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