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陈炳文的太平天国著名将领,“听王”
1853年太平军经芜湖加入,1857年为副掌帅隶李秀成部,1858年参与三河之战,1860年参与二破江南大营;2月,随军进占安徽广德,留此驻守,寻封朗天安;6月,随李世贤攻克浙江嘉兴,奉命守嘉兴郡,清军提督张玉良将兵来犯,为陈炳文、陈坤书所败;9月,与陈坤书取平湖,寻退,后守嘉兴,1861年2月至3月,炳文连克复海盐乍浦、平湖,遍贴布告四乡,部下兵将有滋扰者,各乡捆送至营,依律严办。时忠王李秀成奏请天王酌减江浙赋税,天王允许,炳文推行颇力,徕商贾,于塘河驿道上下遍设粥厂以安抚流亡,虽缙绅也不欲陈炳文外调也,颇得政绩赞誉。10月,随李秀成克浙江余杭,12月,升朗天义,参与占领杭州。随后封忠孝朝将。1862年1月,受命调杭州,然仍兼领嘉兴军政事务。1862年3月,取江苏金山,次月,合谭绍光率部战于上海七宝、松江泗泾等地,寻封听王。5月,随李秀成等占嘉定、南翔镇、泗泾,再逼上海,受挫。11月,又激战于嘉定黄渡、青浦白鹤港一带。次年退守杭州,1864年3月,弃城走德清,寻进围徽州,攻屯溪,并抵江西德兴海口;5月,占弋阳,围贵溪,旋败于铅山,走东乡;8月13日,在金溪附近白杆村降清,为参将,被清军编为洋枪队三营南下从征闽、粤,攻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事竟裁罢部队,不知所去。
② 太平天国起义中太平军使用的兵器是以冷兵器为主还是以热兵器为主
太平军使用的兵器以冷兵器为主,但热兵器也不少,冷热兵器所占比例大概在9:16。许多文艺作品里,太平军战士的形象,都是裹着红头巾,穿着写有“太平天国”的号衣,手里拿把大刀或拿根长矛。 且不说头巾、号衣是否贴合真正太平军的打扮,单说武器,就只能打50分:太平军的武器装备可不光有刀矛,还有很多火器。 早在金田起义时期,太平军中就有不少枪炮,咸丰元年(1851年)六月二十七日,清将乌兰泰进攻新墟,一次就夺得太平军火炮13门,都铸有“太平左右军”字样,显然,这些炮是起义后自行铸造的,桂平当地也有韦昌辉“开辕门造炮”的记载。 除了炮,早期太平军也有不少其它火器,据被俘的李进富称,在紫荆山的太平军士兵,每人都要带一个装火药的布口袋,可见用量是不少的。 1855年左右出版的《行军总要》规定,太平军最基层的战斗单位“两”(有25个人),装备抬枪两杆,鸟枪5杆,抬枪是由两人操作的,照此计算,太平军步兵装备火器与装备刀矛的比例为9:16,考虑到太平军一般不让新兵直接上阵,实际比例要更高。与太平军对敌的湘军,一个营分四哨,每哨八队,其中四队刀矛,两队抬枪,两队小枪(鸟枪),另有亲兵六队,其中三队刀矛,两队劈山炮,一队小枪,冷热兵器比为1:1,两相对比,差距固然有,但不算大。 大炮对于太平军而言十分珍贵,1852年太平军在湖南岳州意外获得当年吴三桂留下的铁炮,便如获至宝;进入南京后,重炮多被集中调配,如江北要塞瓜洲,就曾被分配装备重2000斤的铜炮。相对而言,抬枪、鸟枪和小炮就普及得多了。 对于洋枪的使用,太平军也并不落后,1855年湖口之战时,汪海洋等太平军“先锋队”就使用洋枪突击,1858年的繁昌之战,太平军刘官芳部已大量使用洋枪。后期太平军装备的洋枪洋炮数量极多,如忠王几千人的卫队都以洋枪为武器,苏州城里装备洋枪的士兵更多达20000人。 清军不论八旗、绿营或湘军,习惯上都将冷热兵器分别编组,如湘军,每个营的8个队(每队100人),要么全部装备刀矛,要么全部装备火枪,且鸟枪和抬枪都分别编组。而早期太平军则将冷热兵器混编,最基层的“两”也不例外。 冷热兵器混编的好处,是所有士兵都可以学习火枪技术,便于普及、推广和扩军,且每个小单位都能具备独立作战能力。但在太平天国时代,火枪的发射速度很慢,只有组成大队进行分组齐射,才能形成弹幕,冲破敌阵或阻止敌人冲击,从这个角度讲,湘军的编制模式更有利于大兵团的阵地战。 后期太平军一些部队也采取了将洋枪集中编组的形式,如陈炳文、邓光明部的洋枪队分别多至7000杆和4000杆,1862年雨花台大战,忠王李秀成率领13王、十多万人猛攻曾国荃湘军,更是将所能搜集到的几万杆洋枪和几百门新旧洋炮“悉萃于此一枝”,还摸索出用弹幕转移替代兵力转移进行压制的方法,起到了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