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爱恶魔
看点: 未知
类型:恐怖 悬疑 犯罪
语言:未知
地区:大陆
时长:65分钟
导演: 王少武
演员: 刘一辰 丁宁 唐文琦 袁羽含 孙楚槾
『贰』 麦姓的迁徙传播
据各地麦氏族谱或当今的地名志记载,麦氏从珠玑巷南迁珠三角时,时间不相一致,如年代即有绍兴、绍定、开禧、咸淳各朝的记载,但“以别房冲霞谱考之,则伊始祖遁涯公,由绍兴六年(1136年)避乱而至,我五必公之来,应与同时”。“五必公诞生约在北宋元丰、元佑年间,各谱所载仕宦科名多与徽、钦、高三宗之世吻合。则五必公南迁与遁涯公同在高宗绍兴初年。”麦氏家族从珠玑巷迁徙至珠江三角洲,是一次大迁移,这与当时政治有关。珠玑巷人南迁影响大的就是上文提到的南宋罗贵南迁事件。当时,33姓97家人于绍兴元年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廿六日,穿州过县,方至冈州大良都古朗等村,并得到土人龚应达的照应。当日他们来到珠江三角后,各“辟土以种食,辟草以结庐”,开辟基地,互相扶持,共结婚姻,和睦相处。址山麦氏是必雄公之后裔。其根据是:在未建立鹤山县时(即雍正十年(1732年)以前),址山麦氏居住昆旸乡之冈头廓村东头榕树下一带,均属新会县境。同时,廓村麦氏与大凌村陈氏毗邻,两村所发生的事情的时间相吻合,清·乾隆《鹤山县志》载:“帝昺祥兴元年(1278)夏六月,帝舟次崖门,帝昺至崖门驻跸,民兵20余万,所需资粮,皆取于广右。大凌村人陈元辅、陈英辅以祖珠事高宗朝为谏大夫,世受国恩,至是仗义勤王,出粟数千石饷军。”本文上述族谱载:“麦必雄,居新会,帝昺时,出谷赈济。”这就是说,址山麦氏是必雄公之后裔。嗣后,址山麦氏宗枝蕃衍,分居在鹤山的有泗合大坪、大官田(麦屋旧村、新村)、鹤城上、下麦屋及沙石二水等地。麦氏家族就这样从一条古老的小巷走出来,走向珠三角,走向世界各国,走向现代社会的大舞台。
得姓始祖
西晋时期,有大臣麴允,浙江处州府松阳人,官居右仆射(丞相),与游氏世代为豪门大族。后逢“五胡之乱”,为避战乱,携亲属二十四户迁往始兴郡百顺里居住(今广东南雄百顺镇),至隋朝有铁杖,受封麴去匊为麦,麦铁杖是麦姓始祖。
梁朝鼻祖曾唯生齐梁间居始兴百顺里夫妻好善晚年得子,墓葬大水迳龙形。妣梁氏。墓葬象形生二子:饶丰(铁杖),饶瑞(字良谟,葬大水迳牛形上穴。妣曾氏 ,子未详 )
隋朝始祖铁杖,讳饶丰,字良韬,号铁杖,小字寿生以号行,生梁大同四年戊午正月初七午时,终于隋大业八年三月十七午时寿七十五岁。追赠正一品光禄大夫、封宿国公、智勇武烈大将军,谥武烈,归葬家乡,葬于广东省南雄县百顺大水迳冲天凤山,墓碑刻上“隋宿国公麦铁杖之墓”等字样。赐葬百顺里冲天凤形庚向,事详本传夫人冯氏、伊氏与公合葬。一作许氏江西布政之女,当时无布政官大误。又作甘氏、区氏葬海螺形。一作公生于梁中大通及陈大建间者与传不合。曲江县谱载公墓韶石,黄文通载公墓在百顺里仁山下,府邑志无仁山名非以旧谱为正。生三子:孟才,仲才,季才。
二世麦孟才:字智棱,妣朱氏。葬大水迳仙人现掌形。生一子:麦秀明。
麦仲才:字智秩,隋正议大夫,葬大水迳海螺形上穴。妣黄氏,葬下穴。生二子:麦民业、,麦世平。
麦季才:字智和,隋正议大夫,葬大水迳山牛山右虎形。妣刘氏,葬百顺里尖冈咀。嗣子待考。
三世麦秀明:字翼亭,妣冯氏。生二子:麦永安、麦吉护。
麦民业:字耕良,妣冯氏,一作梁氏。
麦世平:出嗣麦季才,字禹勋,妣何氏。生二子:麦保安、麦永怀。
四世麦永安:字兆兰,妣李氏。生二子:麦圣卿、麦圣书。
麦吉护:字兆麟,妣唐氏。嗣子待考。
麦保安:生一子:麦佐政。
麦永怀:字兆松,妣万氏(传裔江南)。
五世麦圣卿:字天爵,郡庠生,当时未有此称,妣吴氏。生一子:麦万金。
麦圣书:字天禄,妣王氏。生三子:麦敬敷、麦达高、麦兼善。
麦佐政:生二子:麦性发、麦含芳。
六世麦万金:待考。
麦敬敷:字宽五,一作五教,妣王氏。生一子:麦契兰。
麦达高:字循理,妣李氏(失考)。
麦兼善:字泽嘉,妣张氏。生一子:麦报君。
麦性发:脔分居高明板桥顺德马宁等处。
麦含芳:脔分居高明板桥顺德马宁等处。
七世麦契兰:妣待考,生二子:麦广度、麦恢宇。
麦报君:字惟忠,妣张氏。生一子:麦鉴照。
八世麦广度:字宏器,妣陶氏(待考)。
麦恢宇:字宏业,妣刘氏。生一子:麦凤呜。
麦鉴照:字宏炽,妣赖氏。生二子:麦积山、麦久福。
九世麦凤呜:字栖桐,妣郑氏。生一子:麦丰裕。
麦积山:字稼同,妣郑氏。生二子:麦敦厚、麦朴端。
麦久福:字攸同,妣黄氏。生一子:麦荣发。
十世麦丰裕:字书年,妣汪氏。生一子:麦源和。
麦敦厚:字礼崇,妣郑氏(失考)。
麦朴端:字简崇,妣邱氏(失考)。
麦荣发:妣待考。生二子:麦廉、麦洁。
十一世麦源和:字调元,妣郭氏,一作谢氏,葬百顺里狮子铜锣印。生一子:麦炽。
麦廉:字清操,妣何氏,葬大水迳象形。生一子:麦燕。
麦洁:字高节,妣叶氏,葬大水迳三郎庙盆形。生一子:麦秀。
十二世麦炽:字亿昌,妣叶氏(迁福建开基)。
麦燕:字诒谋,妣张氏,葬大水迳饭箩石仙鹅形乾山巽形。生一子:麦登饶。
麦秀:字实析,妣马氏,一作冯氏(迁省城南海另谱)。
十三世麦登饶:字大有,一作致远,迁珠玑巷柯下大井头。妣竺氏,合葬大水迳膳竹岭蛇形巽向。按:知县,宋称县令;通判,称判官;只有教授助教谕训导之称始於元、明,非宋职,此数世谬误甚多,似於附会无真本可考,姑以传疑。生二子:麦文富、麦文贵。
十四世麦文富:字少武,号静轩,宋授南康县教谕,转升贵州临县知县,后待考,因为贵州没有临县。妣范氏。生二子:麦昆友、麦昆玉(皆在贵州开基)。
麦文贵:字卓武,一作少式,号雪轩,元集贤学士与修宋史,配赵氏,一作陈氏。合葬南黄坑杉木塘,仙人大生形,丙山壬向。元泰定贰年乙丑敕建锦衣坊,于南雄城北关外世显。坊一作隆兴进士,历官筵英殿大学士,修宋、金、辽三史。生三子:麦昆璧、麦昆泰、麦三璧。
十五世麦昆友:在贵州开基。
麦昆玉:在贵州开基。
麦昆璧:字美璠,宋授济和知县,转福建监察御史,至仕归移居南雄城内,配唐氏,一作许氏,合葬文贵公墓左壬向。
生三子:麦原鲁、麦原清(失考)、麦原道(失考)。
麦昆泰:字美瑜,居有顺里旧址,配马氏,合葬大水迳牛形。生二子:麦原吉、麦顺吉。
麦三璧:字美琰,宋授平陇教谕。考无平陇地名。配吴氏,居珠玑巷,墓未详。生五子:麦必荣(生二子)、麦必秀(生二子)、麦必达(生四子)、麦必端(生一子)、麦必雄(生三子)。
十六世麦必荣:字尚仁,登宋崇宁癸未贡选,官至奉政大夫,由南雄始迁东莞。
麦必秀:字尚义,登宋政和丙申乡贡,宣和二年,授江西南康县知县招讨尉,由南雄始迁南海麦村。生二子:麦挺芳、另一待考,淳熙戊戌进士,官兵部郎中。
麦必达:字尚道,自南雄保昌县迁香山(今中山)之黄旗角(现番禺黄阁镇)。至十九世元俊,元至治间,又迁小榄。据谱称:于黄旗角“隶香捐钱十万,立石基以防水患。”
麦必端:字尚智,由南雄始迁番禺。
麦必雄:字尚信,弱冠从诸兄迁徙,一旦复归南雄,后再至广州,居新会,宋末帝赵昺时,曾出谷赈济。
十七世麦挺芳:待考。
十八世麦雄发:迁广东三水涡边村(兰村),建成安堂,为兰村麦氏始祖 。
『叁』 李小龙传奇获奖记录 李小龙传奇获奖记录
1940年11月27日Bruce Lee(李振藩)在“龙年”“龙时”(即辰时:早6:00-8:00)出生于美国旧金山(San Francisco,港译为“三藩市”)。
1941年1月“参演”电影《金门女》。这是他第一次出现银幕,当时他只有三个月大。
1946年首次参演香港电影《富贵浮云》。这是他十八岁之前所参演的20多部粤语电影中的第一部。(但目前所知的只有18部。)
1950年:参演《细路详》
1951年:参演《人之初》
1952年:进入香港拉萨尔书院就读。这是一所天主教会办的男童学校。
1953年:师从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开始习武生涯。同年亦参演《苦海明灯》《慈母泪》《父之过》《千万人家》及《危楼春晓》。
1967年6月24日:被邀在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所举办的“全美空手道公开赛”中出任表演嘉宾。
1969年:参演美国电视剧《无敌铁探长》《丑闻喋血》及《盲人追凶》,并担任武术指导。其中:《无敌铁探长》的英文名不详,《丑闻喋血》疑为1968年电影《马洛》的中译名,《盲人追凶》为1971年《长街》的中译名,有待进一步考证。
1970-1971年:与演员詹姆斯高宾(James Coburn)及剧作家施里芬(Stirling Silliphant)共同创作功夫影片《无声笛》(The Silent Flute)的剧本。
1971年7月:赴泰国主演嘉禾电影公司拍摄的《唐山大兄》,该片英文名为《大老板》(The Big Boss),在北美上映时译为《愤怒的拳头》(Fists of Fury)。该片打破了香港票房记录。
1971年12月1日:在香港接到正式通知:他被拒绝担任电视剧《功夫》的主角,而改由美国白人(American Caucasian)演员大卫卡拉丁(David Carradine)主演。
1972年:在香港主演嘉禾电影公司拍摄的《精武门》,该片英文名为《愤怒的拳头》(Fist of Fury),在北美上映时译为《中国流》(The Chinese Connection)。该片打破了《唐山大兄》所创的票房记录。
1972年:自组协和电影制片公司,首次自编自导自演电影《猛龙过江》,该片英文名为《猛龙之路》(The Way of the Dragon),在北美上映时译为《猛龙回归》(Return of the Dragon)。该片再次打破香港票房纪录。
1972年12月:荣获美国权威武术杂志《黑带》(BLACK BELT)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及“截拳道导师奖”。其中“七大武术家”提法为香港媒体的意译,《黑带》原文是Black Belt Hall of Fame,即“黑带群英殿”,当年共有七人入选,均为各国武术界做出卓越贡献之人,故有“世界七大武术家”之称。
1973年2月:中止《死亡游戏》的拍摄工作,被邀主演由香港“嘉禾电影公司”和美国“华纳电影公司”合作开拍的国际电影《龙争虎斗》,正式成为首位进入好莱坞担任主角的东方国际巨星。
1973年5月10日在“嘉禾电影公司”洗手间内不适晕倒,被人及时发现送往香港伊利沙伯医院治理。
1973年7月20日:与邹文怀在丁佩家中商讨《死亡游戏》剧本,期间感到头部不适,服下丁佩所提供的药物后在其闰房内暴毙,他的死因是因对处方药过敏而导致的脑水肿。
1973年7月31日:李小龙安葬于西雅图的湖景墓园(Lakeview Cemetery)。他的护柩人为其朋友及弟子:史蒂夫麦昆(Steve McQueen)、詹姆斯高宾(James Coburn)、丹伊诺山度(Dan Inosanto)、Peter Chin、木村武之(Taky Kimura),以及他的弟弟李振辉(Robert Lee)。
1974年3月23日:经“嘉禾电影公司”补拍的《死亡游戏》上映,票房三百多万。
李小龙之所以成为李小龙,而没有像其他华裔武师那样满足于做唐人街上的霸头,很大一个原因,是他眼界更开阔,能够主动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广收弟子和交流武术是他融合的最佳方式,他的弟子或武友,有日本空手道高手木村武之、菲律宾棍王依鲁山度、韩国跆拳道之父李俊九、多次获冠的全美最著名的拳手刘易斯和罗礼士。美国是个移民大熔炉,又是各国武术的汇集地,李小龙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武术的代表。
1964年8月2日,李小龙新结识的武友、美国空手道协会理事长艾德·柏加在加州长堤组织举办国际空手道锦标大赛,李小龙作为特邀嘉宾登台表演振藩功夫,赢得满堂喝彩,此后不少武友拜李小龙为师学习中国功夫。这些洋弟子中有些是好莱坞人士,这成为李小龙日后闯入好莱坞的契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银屏鲜有黄面孔出现,即使有也大都是日本人。李小龙赴美之初,抱着浓厚的兴趣去看根据赛珍珠《大地》改编的电影。这部以中国为背景的小说获得美国文学界首个诺贝尔文学奖,而电影比原著要逊色得多,导演演员压根就不知中国是怎么回事。李小龙尤为反感由洋人来演中国人。好莱坞演员保罗·莫尼和路易斯·雷纳化装成中国人,尽管衣衫是中国化的,脸色也涂得黑黄,却无法改变西洋人的脸部特征、动作神态。为什么不能让华裔来演中国人呢?这实际上折射出好莱坞对华人的态度,在他们的意识中,华人只会开餐馆和洗衣店。
李小龙终于有了一个证实自己的机会--1966年4月,李小龙与福斯公司签署30集的《青蜂侠》演出合约,出任男二号青蜂侠的日裔助手加藤,每集片酬400美元。如今中国内地三流演员的片酬恐怕也不止这个数,可当时对于处境维艰的李小龙来说,却无疑是雪中送炭。《青蜂侠》没有引起轰动,但饰演加藤的李小龙,却愈来愈受观众的青睐。他英俊灵敏、身手不凡,风头远远压过男一号、好莱坞一线明星范·威廉姆斯。
李小龙虽已小有名气,但还远未大红大紫。他只能在好莱坞跑龙套,饰演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歹徒、同性恋者,他的绝顶功夫不但得不到发挥,还必须按照剧情的要求被打败打死,这对一心想借助影视弘扬他一手独创的功夫的李小龙来说,无疑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究其深层原因,不是好莱坞决策者对李小龙个人有什么偏见,他们也认识到了李小龙的巨大潜质。但在那个年代,美国的种族歧视十分严重,华人的影响和地位微不足道,他们不愿冒险为李小龙投资一部以华人为主角的影片。美国观众能接受吗?票房有没有保证?这都是制片方必须考虑的问题。
尽管命途多舛,但李小龙仍不甘向命运屈服,豪情壮志一如既往。1969年1月,他当着友人的面写下自己的预言:"我,布鲁斯·李,将会成为美国电影界首位片酬最高的东方超级巨星。我会以最出色的功夫表演,最佳业绩作为回报……"李小龙后来确实做到了,可在当时的好莱坞,谁敢相信他的鸿鹄之志,人们把他的心声当成妄念狂言。
李小龙在影视界郁郁不得志,在美国武术界却大放异彩,他频频应邀到全美武术大赛上表演功夫,美国武术界的顶级高手亦拜他为师学习功夫,他成为了美国武术界的风云人物。1967年7月,李小龙把他研创的武术新体系命名为"截拳道"。截拳道被视为武术界的一场革命。
上世纪70年代初,李小龙倾注了大量心血的电影《无音箫》和电视剧《功夫》的投拍计划先后被华纳、派拉蒙束之高阁,李小龙彻底绝望了。这时香港却向他招手,几经周折,1971年7月,李小龙飞往泰国,主演香港嘉禾投拍的影片《唐山大兄》。同年10月该片首映,嘉禾老板邹文怀陪同李小龙及妻子琳达出席。这是李小龙一生中最辉煌的一夜。从开映到放映完毕,整个戏院都沉浸在海潮般的狂热气氛中,李小龙更是激动不已,数次站起来向影迷们招手致意。这一夜,改变了李小龙的人生际遇,他长达十多年的努力和艰辛,都在这一夜得到回报。李小龙终于明白,要通过电影弘扬他的武道,最理想的地方是功夫的故乡中国。
接着李小龙主演了《精武门》、《猛龙过江》,公映再次引发观看狂潮,连破香港票房纪录,李小龙成为香港红得发紫的明星。《精武门》获得1972年度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李小龙获得金马奖的"最佳技艺特别奖"。《猛龙过江》一片由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创下首轮公映530万港元的票房收入。
在一贯排斥进口电影的美国,《精武门》的首轮上映也引起了轰动。所有的唐人街戏院都上映李小龙的《精武门》,在白人居住区的影院,此片也颇受欢迎。《精武门》与《唐山大兄》合在一起,取得了600万美元的巨额收入。这是港产影片首次在美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好莱坞首脑们心情绝不平静。1973年元月,由华纳公司投资筹拍、李小龙主演的《龙争虎斗》在香港开机。预算投资50万美元,实际投资85万美元,这在好莱坞属于C级制作,华纳仍不敢在李小龙身上押太大的赌注,美方演职人员均没多少名气,而港方演职人员片酬更为廉价。1973年8月29日,《龙争虎斗》在洛杉矶好莱坞中国大戏院隆重首映,立即倾倒了美国观众。此后"龙片"全线飘红,在美国各影院连场爆满。华纳公司的C级制作赢得了A级制作也难达到的巨大回报,在全球创下2.3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李小龙一举成为国际性动作片巨星。
可惜李小龙未能再一次品尝成功之喜悦--他于影片公映前一个月撒手而去。在他的最后岁月,他断断续续构思摄制他的第五部影片《死亡游戏》。他有一个恢宏的构想--邀请全世界著名武术家出演该片。故事叙述一名精于截拳道的少林弟子李死而复生,最后为取一件稀世瑰宝而独闯七级佛塔。每一层都有一名代表不同武术门派的绝顶高手把守,李过关斩将,九死一生打败最后一名镇塔高手,激动而又虔诚地打开藏宝的匣子,却发现里面并无瑰宝--惟有一张纸片,写有一句蕴含着深邃人生哲理的话:"生是一个等待死亡的历程。"这句话过早地在李小龙身上得到应验。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神秘地死在一个女明星的床上。一代巨星陨落,这不幸成为人生中真正的"死亡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