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参演人物 > 世纪末电影导演解析

世纪末电影导演解析

发布时间:2022-05-17 03:34:04

1. 电影 普罗米修斯到底讲的什么谁能告诉我。不要官方介绍,那跟没说一样,要资深影评,谢谢

讲述了一个团队在地球上发现了人类起源的线索,并踏上了太空之旅后,必须血战到底以保护人类在未来不被毁灭的故事。

剧情简介

21世纪末,人类的科技水平已高度发达,克隆人技术和宇宙航行早已实现,不再是梦想。与此同时,许多科学家仍孜孜不倦追索着人类起源的秘密与真相。通过对许多古老文明的考察与对比,科学家伊丽莎白·肖(劳米·拉佩斯饰)和查理·赫洛维(罗根·马歇尔-格林饰)发现。

人类可能是来自一个遥远星系的外星人创造的。在Weyland公司资助下,他们乘坐维克丝(查理兹·塞隆饰)所掌管的宇宙飞船普罗米修斯号前往那颗未知的星球。经过对当地的考察,地球人的设想成功得到印证。可是他们贸然探查“神的秘密”的行为,也将自己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影片评价

《普罗米修斯》是一部有着精妙设计和出色表演的令人激动的影片。它比《异形》要更为深刻和深邃。作为一部有存在价值的恐怖片,它没有刻意表明有关种族、科技、宇宙等方面的内容,而是让观众自己去发掘。这可能也是观影的惊喜之一。

从技术上说,《普罗米修斯》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导演没有把自己太多的观念和技巧强加在3D中,这使得影片的内容和技术完美地契合在一起。毫无疑问,这部电影是雷德利·斯科特对科幻片的回归和凝视,也是他送给观众、能满足观众期许的最好礼物。

影片并没有观众想象或者期望的那么惊悚,也并不是太令人满意。但回想之下,观影的过程中还是常常会令人感到惊奇和兴奋。影片中虽然有很多异形生物,但是没有一个可以和原版中的那些怪物相比。即便如此,影片还是有很多情节和桥段非常恐怖。也就是说,虽然影片没有原版那么震撼,但也相当令人满意。

2. 如何评价电影《世纪末》

如果说2019年最值得回味的同志电影那一定是《世纪末》,你很难相信这个是一个新人导演的处女作。《世纪末》获得了洛杉矶同志影展的最佳国际剧情片奖。

事实上没有人可以一眼望尽二十年,生活终究是没有捷径的。但是一眼看见你,无论如何,我总归会爱上你。

《世纪末》很值得一遍又一遍看,下个世纪再爱你。

3.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好莱坞 美国电影

好吧,电影1895年才诞生。也就是说,20世纪初,电影才在法国刚刚开始被人所接受。至于好莱坞,其实真正的兴盛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也就是美国经济大萧条变相的促进了美国电影的繁盛。如果说真正的20世纪初的话,20世纪30年代应该是不太算的。
如果真的要做这个时期的美国电影的话,那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也就是格里菲斯的1915年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和1916年的《党同伐异》。都是以那个时期的社会为背景,涉及一些三K党,种族歧视等等问题。萨杜尔曾经说:“如果很好的回顾一下历史,1915年2月8日《一个国家的诞生》首次在美国上映的日子乃是好莱坞统治世界的开始,同时也是至少在以后几年间好莱坞艺术称霸世界的开端。”
格里菲斯虽说是里程碑式的人物,但是也许大家不会太对那个年代感兴趣,稍稍提及一些就好。但是从1913到1927年有声电影《爵士歌手》开始带领好莱坞进入黄金时期,这10多年都是查理·卓别林默片的天下。比如《城市之光》,《摩登时代》,《淘金记》等等。这个大家多少有些了解,资料也比较好查,可以着重这方面。
当然,如果想更丰富的话,可以简略讲述一下比如第一部彩色电影《名利场》,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这些有代表性的电影后来都进行过翻拍,也有代表性,时间也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左右,比较符合你要求的时间背景。甚至也可以略略提到好莱坞称霸世界开始的30年代,比如秀兰·邓波儿,比如大量改编拍摄的名家电影,像是《小妇人》,《茶花女》,那个30年代是好莱坞开始振奋人心的黄金时期。略提这里也未尝不可。
建议参考一下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材《外国电影史》,会有很大帮助。
希望以上这些能帮到你。

4. 关于美国电影发展史

美国电影发展史 分为早期美国无声电影 ,早期有声电影 1、早期电影导演格里菲斯、T.H.英斯和塞纳特对美国早期电影的发展作出了贡献。C.卓别林于1914年拍摄了第一部影片《谋生》,立即吸引了全世界观众。1919年,卓别林、D.范朋克、壁克馥3位著名演员和格里菲斯一道创办了联美公司,以发行他们独立制作的影片。20年代,美国影片生产的结构从以导演为中心逐步转化为以制片人为中心的体制。“制片人中心”模式形成了20年代的“明星制度”,各大公司均拥有一批明星。严格的审查制度使美国无声电影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喜剧片、西部片和历史片3个方面。喜剧片的佳作首推卓别林的《寻子遇仙记》(1921)、《淘金记》(1925)和《马戏团》(1928),基登的《航海者》(1924)和《将军》(1926),H.劳埃德的《大学新生》(1925);西部片主要有《篷车》(1923)、《铁骑》(1924)和《小马快邮》(1925)等;历史片有C.B.地密尔的《十诫》(1923)和《万王之王》(1927),格里菲斯的《暴风雨中的孤儿们》(1922),R.英格兰姆的《启示录四骑士》(1921)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少欧洲导演陆续来到好莱坞,他们的才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制片公司的抑制和扼杀。他们和美国导演一道,拍摄出无声电影的最后一批重要影片,如F.鲍沙其的《七重天》(1927)、C.勃朗的《肉与魔》(1927)、H.金的《史泰拉恨史》(1925)和K.维多的《大检阅》(1925)等。R.J.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1922)则为纪录电影奠定了基础。 有声电影:1926年,华纳兄弟影业公司拍摄了用唱片来配唱的由J.巴里摩尔主演的歌剧片《唐璜》(A.克罗斯兰导演)。 1927年10月6日又首映了由A.克罗斯兰导演、A.乔生主演的有歌唱、对白、声响的《爵士歌手》,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故事片。 1928年7月6日华纳公司又推出了“百分之百的有声片”《纽约之光》。自此,有声电影全面推开。至1930年,除卓别林继续拍摄了几部无声片外,全部故事片均为有声片。 在导演中间最先适应有声片制作并拍摄出富于创造性影片的有:R.马莫里安的《喝彩》(1929)和使用了主观镜头的《化身博士》(1932),L.迈尔斯东的《西线无战事》(1930)和《头版新闻》(1931)、刘别谦的《爱情的检阅》(1929)和《微笑的中尉》(1931),K.维多的《哈利路亚》(1930)。卓别林也拍摄了他的第一部有声片《城市之光》(1931)。 美国电影黄金时代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美国电影中的特殊现象——类型影片,在30年代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最初的类型片是无声电影时代的喜剧片、闹剧片和西部片,到30年代初期,歌舞片、盗匪片、侦探片、恐怖片等类型相继出现并得到繁荣发展。类型电影是美国经济、社会和文化需要的直接产物,它们中成为经典作品的有歌舞片《四十二街》 (1933)、《掘金女郎》(1933)、《大礼帽》(1935)、《风月无边》 (1936)和《齐格飞大歌舞》(1936);盗匪片《小恺撒》(1931)、《公敌》 (1931)、《疤面人》(1932)和《吓呆了的森林》(1936);恐怖片《吸血鬼》(1931)和《弗兰肯斯坦》(1931)等。

5. 求电影<罗拉快跑>赏析

旋风穿过每个人之间 ——评《罗拉快跑》

作者:badapple

自西门町一眼望去,处处见到萝拉一头染红的短发,像火一样点燃人间火花,虽然行人之中谁也不理会谁,但就算是一个擦肩而过,一瞬拘谨的互相注目,埋藏着无限多可能性的旋风,正穿过每个人之间。
「人类……地球上最神秘难解的动物……」片头中行人杂沓匆促,没有谁特别理会谁,甚至没有谁目光交会谁,直到这个陌生人穿越过层叠的人影,直视进入镜头,开口说话。
铃响震天,来自一具火红色的电话,萝拉终於奔进房间,执起话筒,电话线路以光速联通她与男友曼尼,一段气急败坏的对话中,观众也有如同时搭上了光速飞船,冲进时空急遽压缩的黑洞。
痞子男友曼尼今天出门贩毒兼收帐,萝拉则出门购物,她的机车适巧遭窃,所以无法依约前去接载曼尼,曼尼只好坐电车,在电车中又因躲避警察,大意遗落了贩毒钱款,目前六神无主,除非在二十分钟内筹得失款,否则必遭黑帮灭杀,他决定抢劫商场,萝拉认为还另有筹钱之道,所以,挂上电话,她开始了影片全场的狂奔。

从无法预知的意外开始
一个发生在德国下层社会的简单事件,一段锁定在二十分钟之内的单纯任务,透过一具红色电话,牵引出洪流一般复杂的随机因缘,先前是几桩无法预知的小小意外,此后是一连串效应无穷扩大的选择。
仓促中选择,萝拉从众多求援对象中选择了她的父亲;奔跑中选择,她赶路时选择莽撞不避行人车辆;愤怒中选择,她在借钱未果时选择将原本不和谐的父女关系诉诸决裂;慌乱中选择,二十分钟大限来临时曼尼开始抢劫,空手赶来的萝拉选择作为帮凶,结果死於警察的枪击。
被狙杀於街头的萝拉还没瞑目,原本是平淡的一天,怎麽会跑到这种终站?如果能够重来……蔚蓝的天空下,红色电话重新响起,萝拉再度开跑,一样的路途,一样的街车行人,她奔跑途中发生的小小抉择变化,这一次借钱遭拒后,萝拉选择直接抢劫自己的父亲,筹钱成功,但曼尼却惨遭横死——被一辆因为闪避萝拉而改变行速的救护车正面撞击。曼尼一时无法瞑目,透过他的瞳孔穿进电话线路,萝拉正挂上话筒第叁度开始狂奔……
《萝拉快跑》拥有许多商业标签,「节奏明快的MTV式电影」、「德国近年来於海外最卖座的电影」、「世纪末风格的另类电影」、「最令人兴奋的欧洲电影」,对於在开场五十秒后即泪水决堤的我来说,不足以形容我在这部电影中所感受到的深邃讯息。

一个因果无限牵连的世界
想到当道的混沌理论指出,即使是一个简单的数学算式,只要在运算中更动一个细微的变数,也可能演变成出瀑布一样混乱粗暴的系统,一只蝴蝶今天在北京扑动了翅膀,可能造成明年春天纽约的大雪封天,这连锁反应,来自於我们所生存的是一个因果无限牵连的世界。
当然大部份的电影叙事,无非在诠释因果之间的的周折,《萝拉快跑》的出奇震撼,在於导演Tom Tykwer选择的手法,只见筋骨去除血肉的高速节奏中,萝拉狂奔一路的旁枝末节,即时剪接出穿越时空的因果效应,於是我们看见被萝拉擦撞的保姆,也许因为心情恶劣而起意绑架婴儿,走向牢狱人生,这保姆也有可能因为萝拉的的擦撞一时驻足,接着偶遇慈善团体,渐渐被同化成一个社会义工,这样南辕北辙的人生发展,一桩桩发生在萝拉叁次狂奔中,同样的情境,因为一点点随机的无常,演变出完全不同的世界。
即使对佛法的认识非常粗浅,我还是感受到这部电影中浓厚的因缘观讯息,宇宙既是由众生所形成,任何人的一行一念都不断扩散出无形的业力,交织成无限大的关系网,因为这网络中交换着亿万乃至无量的变数,所以凡夫只能在很有限的尺度中才看得清因缘,而《萝拉快跑》采用暴力的切片方式,故事非关道德,不论理念,随意在任一个时间点切开剧情,展示出大量的因果关联,这样高度浓缩内容的电影竟能令人动容,也许就在它挤压了关系网,让我们彷佛看见了巨观的活生生的宇宙,彷佛窥见了一瞥所谓的绝对存在,领受到了一点佛陀所说的悟境。

《萝拉快跑》最鲜明的话题之一,是萝拉叁度重新狂奔求援的超现实剧情,模彷电动游戏中的虚拟世界,投一次钱币,可以操纵叁次电子生命,影射出人生的爱恨情仇、惊险挣扎,是否只是屏幕另一边的一场片刻消遣?人在巨大的因果网路之中是否具有自由意志?这部电影所吐露出的观点,显着淡淡的佛法意味。
千万种可能的连锁反应
《萝拉快跑》的世界中,不倾向唯神的教条,也不服从唯物的秩序,它亲近的是混沌中的人的随机选择,严格说起来,还是有些唯物论的气息,但重点在於萝拉的每个临时抉择,并不一定直接缘由自有迹可循的环境影响,她的叁次奔途,各自有细微的差异处,忽而贴墙而奔,再一次就忽而稍稍绕开,引发千万种可能的连锁反应,她这毫无来由的举动也可能有千万种因素,即使用超级电脑运算,也可能梳理不出萝拉每个细小决定的充份理由,这点导演在电影开头就表达了他的意见,人,是最神秘难解的动物。
更大的重点是,叁次开头相同的狂奔,演变成叁部千差万别的版本,《萝拉快跑》描绘出的世间,是一幅因缘构成的幻象,假相看似万有,实相是一戳指就可以全数崩解的虚无,也许导演的影射在电动游戏之外,接近更深度的层次,因为诸行无常,因为看见真实世界的虚幻,萝拉这个人物的真我是什麽?电影中的所有角色与银幕前的观众谁更像是真实?谁又更像是虚拟?
包含了这些深刻的讯息,可喜的是整部电影流畅有趣,走出电影院后,正是西门町最热闹的夜市时分,我感觉放眼望去,处处见到萝拉一头染红的短发,像火 一样点燃人间火花,虽然行人之中谁也不理会谁,但就算是一个擦肩而过,一瞬拘谨的互相注目,埋藏着无限多可能性的旋风,正穿过每个人之间。

《罗拉快跑》:另一种掌控电影的可能性

作者:田然【字体:小 大】

很显然,这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它的意义已然超越了电影本身的范畴,动画,游戏,随心所欲的剧情设置,它所散发出来的种种独特气质与这个时代是如此的吻合。对于看《罗拉快跑》长大的孩子们来说,学习电影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你也很难去说服他们再去循规蹈矩,因为他们看到了另一种掌控电影的可能性。

故事很简单,一个叫罗拉的女孩在二十分钟内必须搞到十万马克,并送到男朋友手里,否则黑社会便要找她男朋友的大麻烦。应该说,分析这部电影的剧作结构是毫无意义的。我们都玩过角色扮演类游戏,主角在执行剧情任务的时候若是被干掉,便可以打开存档,回到初始的位置,继续重复玩这一个任务,用这个理念去诠释这部电影,是没有问题的。《罗拉快跑》非严格意义来说,有着三段式剧情结构,前两段剧情,罗拉执行剧情任务均告失败,在第三段剧情中,罗拉终于完成了任务,她的男朋友化险为夷,两人又收获一笔意外之财,皆大欢喜。继续分析,在角色扮演类游戏中,通常会有很多NPC人物,他们都有着自己明确的出场任务和人物性格,当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随机的,变数很大,主角在与这些NPC的互动过程中,得到应有信息,获取适量帮助,最后完成任务。在《罗拉快跑》中,除去罗拉和她的男友,任何一位出场人物均可以看作NPC,罗拉的老爸,街上推着婴儿车的老太太,银行的看门员,地铁站里的大胡子穷鬼,这里面有些NPC有着改变剧情的能力,有些则是点缀作用,无足轻重。罗拉在每一次开始任务,与这些NPC互动,寻求过关的过程,无论是罗拉,还是NPC,由于每次玩法的不同,双方的走向都会有变化,稍一的差异都会体现在结果上,牵一发而动全局。可以说,这个游戏是玩不完的,或是说,这部电影是没有结果的。在第三段剧情,种种机缘巧合,罗拉在赌场赚到了十万马克,她的男朋友又找到了拿他钱的那个邋遢鬼,但这是解决问题的惟一途径吗?换句话说,若是游戏重来一次的话,未必就会有这样的运气。那就会有第四次,第五次,在未完成任务之前,罗拉永远不会停下来,会永远跑下去,这样一来,电影就永远不会结束。也就是说,《罗拉快跑》仅仅提供了一个事件发展可能性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任凭故事自行发展,人物自生自灭。诚然,这个理论是很恐怖的。

故事的内核如此,为了配合故事的走向,在视听手段上,《罗拉快跑》极尽华丽炫目眩目之能事,快速剪接,跳切,分格,低高速镜头转接,flash动画,照片蒙太奇,竭力营造出一种非现实的气息,令人目不暇接。几乎占尽所有镜头三分之二的移动镜头,大升大降,使整部电影在视觉上极富冲击力,使整部电影都处在一个动势。在节奏上,突出一个快字,凌厉,不拖沓。演员的表演也与这种风格相益得彰,果断,不拖戏,行动力强。总之,对于《罗拉快跑》来说,主创人员选择了以上这些诠释方式,是正确而合情合理的。

《罗拉快跑》的诞生,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大幸事。抛下国内电影制度不谈,从创作理念上讲,这种创作思路是崭新的,天马行空的,这里面不单单是迎合了年轻人口味这么简单,关键问题是,电影的走向,创作电影的态度,创作电影的方式,在《罗拉快跑》出台之后会有何变化?电影类型是否变得更加丰富?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时代在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都开始随之不同程度的变化,很多规则和束缚都在不经意地松动,最后土崩瓦解。那么,如何按照我们的方式去诠释我们想要表达的世界,《罗拉快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考方案。

参考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思路。

《罗拉快跑》提倡所谓的男女平等

作者:罗南【字体:小 大】

观影的过程便是一个思绪发散的时段。每每镜头在眼前斑驳流离,每每配乐在耳际轻微触动,都会令大脑思索,令神经交织。《罗拉快跑》便是一部聪明的电影,值得让我们的思维好好冲击一番。

记得,我已经是第三次观摩这部实验电影了。第一次,只觉得酷,在三年前;第二次,感觉到了女权主义,在上个月;第三次,想到了男女平等,在昨晚。

影片的序幕,人群繁杂。在模糊的场景中,出现了一个个清晰的人物特写,镜头最后对准了一位憨厚的保安,他微笑道:游戏只有90分钟,其他一切均属理论。随后用脚把足球踢到空中。这句台词第一次解释了影片的主旨,足球是圆的,说明世界上的事物是在周而复始运转的,90分钟代表一场球赛的时间,所谓前45分钟是主场,后45分钟是客场,也是循环的。只不过只能循环一次,毕竟只有90分钟,90分钟以后便有结果。结果是什么?下面就通过罗拉的三次奔跑来一一解析这个结果。

(一)罗拉第一次疾走

当罗拉接到求救电话后,立马思索着该问谁借10W马克来挽救男朋友曼尼的性命,经过一系列的脑电波搜索,锁定了自己的父亲。女儿向父亲要钱理因说是天经地义,其实是罗拉不成熟一面的展现,毕竟人生是靠自己的努力而生存的,依靠别人的支援只能解燃眉之急,不能除长久之痛,这场景隐约暗示了罗拉是一个非自立的红发毛头小孩。跑到了父亲的办公室后,却被父亲拒绝。在这过程中,罗拉没有任何反抗,顺其自然地被父亲赶出大厦。在绝望当中,与曼尼共同抢劫了超市,仓皇而逃中被警察打死。

这的的确确是悲哀的一面,强烈衬托出女性地位的卑微,也反应出了女性精神的劣根性,依赖型,失败性。

(二)罗拉第二次疾走

第二次奔跑,罗拉选择了比第一次合适的路线,因而在时间上也有了明显的缩短。在进入父亲的办公室后,与父亲直接冲突,并用保安的枪对准了父亲,强迫他交出10W马克的现金。女儿的这一态度,把父亲吓了个魂飞魄散。这段影片的内容,与罗拉的第一次遭遇有了质的飞越,罗拉懂得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懂得了与凶残的男性面对面的对抗。但罗拉还是没有成熟,因为她依旧跑到父亲的办公室,依靠亲人的力量来维持自己的生存。所以,这次奔跑的结果还是失败的,曼尼被卡车撞死。但这次的奔跑却跑出了女性的呐喊,跑出了女性的执着,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是值得肯定的。

(三)罗拉第三次疾走

罗拉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忽略了客观因素,直击父亲的办公室。由于时间掌握的原因,父亲已经离开办公室,失望的罗拉只能依靠赌博来为自己争取一丝希望。就是因为这个场景的出现,罗拉彻底抛弃了男性的救助,也彻底抛弃了自己的依赖思想。赌博中,罗拉的大声嘶吼,吼出了女性的自强,吼出了女性的自信。

三次疾走,一次比一次激情,一次比一次接近成功,这是女权胜利的象征。其中也不能忘记影片出现的二个重要的镜头,这两个镜头也能够充分反应罗拉的性格转变。

当罗拉被枪击后(第一次疾走),出现了曼尼与罗拉床上对话的画面,仔细观摩的话,可以发现罗拉把头躺在了曼尼的手臂上,有种小鸟依人的感觉,反映出罗拉是依赖男性来维持生存的。当曼尼被车撞后(第二次疾走),也出现了曼尼与罗拉床上对话的镜头,所不一样的是,曼尼却把头靠在了罗拉的手臂上。这一镜头的区别,完全诠释出女性跟男性地位的转变。同样,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两次的对话来体会这一地位的转化。

三次疾走后,再回到90分钟的足球比赛来,所谓的45分钟客场,45分钟的主场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影片只是在单纯地烘托女性权利吗?我认为曼尼的这个人物的叙述也能反映出男性的权利变化。

v罗拉第一次疾走后,曼尼选择的生存方式是持枪打劫超市。罗拉第二次疾走后,曼尼放弃了打劫。罗拉的第三次疾走后,曼尼干脆抓到了流浪汉,夺回了原来的10W马克。这三个场景,也彻底改变了曼尼窝囊废的性格,也彻底改变了软弱男人的心理思想,与罗拉的性格相辅相成。所以影片不仅打着“女权万岁”的口号,而且也打着“男女平等”的口号。因为只有男权与女权平等,这个世界才能维持稳定。

影片的主题已经叙述完毕,再来简略地说说摄影和造型这两个出色之处。静态镜头中,摄像师运用了肩扛的方式来拍摄,这样难免会有左右高低错落的视觉差异,这种差异反倒激起了我对影片的兴致,因为左右高低的晃动,衬托出罗拉心情的微微颤动。动态镜头中,摄像师动用了多个机组来拍摄罗拉的疾走,奔跑的场面处理地绘声绘色,有汁有味。造型方面,罗拉一头的红色头发,极具感观刺激,这也是吸引影迷眼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女性桀骜不逊的象征之一。外加一句,影片结束打字幕的时候,字幕竟然是从上往下翻的,紧扣影片独特先锋的特点。

电影的魅力在于你每欣赏它一次,就会得到不同的认识,然后把这些认识一一记载,留在文字中…

6. 20世纪末韩国电影之所以走红很大一部分原因应归功于韩国电视剧,是 否

否。
80年代香港电影苗根正红,日本电影风生水起的时候,韩国电影还是一副扶不起阿斗的模样,79年韩国刚结束独裁统治,但电影依旧受到政治因素影响,上映要挨刀,与中国总菊一个调性,严厉禁止色情、暴力和政治题材,这直接影响到电影产业的发展,整个韩国电影产业呈现低迷状。

韩国电影的发展与90年代的一系列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1998年韩国官方废除了韩国的电影审查制度,采用西方的分级制度。1999年的光头运动促使韩国电影的本土保护机制诞生,每年本土播放146天本土电影。这两起重要的事件使得韩国电影的发展呈现一种井喷状,使得韩国电影市场迅速走向成熟,但是只是其中一部分,因为韩国电影的崛起并非由于电影审核制度的解禁,也不只是因为本土保护机制的产生。

韩国政府对电影的支持从侧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韩国就读影视方面的学子有非常多的机会参加各种艺术投资的电影拍摄,不仅是经济上的支持和社会实践,政府为这些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注重文化产业的投资,电影节遍地开花。大企业的财务支持,国家层面的重视,对国产电影的优惠,政策上扶持新人导演,增加出国交流的机会,引入国外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这一系列的发展为韩国电影的崛起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韩国电影的创作更自由,制度完善,许多有良知的电影拍摄了大批具有具有批判性质的现实主义电影,由于韩国电影对本土的包容,韩国电影的题材不局限于商业和娱乐,大量具有自揭伤疤题材的电影应运而生。

题材方面的解解禁后,韩国电影人不断探索类型片和本土文化的结合。独特的文化构成,特殊的政治环境,改革中的矛盾和牺牲,正式这些特殊的元素,为韩国电影制造了特殊的表达方式。也使得韩国电影人另辟蹊径,韩国电影不但在国际化的类型片上获得成功,在艺术上丝毫没有减弱。

韩国近些年的北韩题材电影大量涌现,南北韩高度僵持,战争危险的一触即发,促使反战类型的影片获得成功,这其中包括99年的《生死蝶变》、00年的《共同警备区》03的《实尾岛》、04年的《太极旗飘扬》。当然韩国电影人在自揭民族伤疤的同时,也关注的弱势人群,这种题材的创作算是创作者的良心,一批诸如《熔炉》、《绿洲》、《马拉松》等影片的成功,不得不说是韩国电影人关于社会的反思。类型逐渐多元化的韩国电影市场在犯罪题材上更是风生水起,《朋友》《杀人回忆》、《老男孩》都是风格清晰,黑暗气质浓郁,但是这一类电影成功后,韩国的犯罪类型片大量涌现。

朴赞郁、金基德、奉俊昊、洪尚秀、李沧东、崔东勋、姜帝圭、康佑硕等一些优秀导演的涌现为韩国电影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00年后这些导演在题材的创作和拍摄的手法都达到了相对稳定的成熟期,并开始走向国际,拍摄过《共同警备区》、《老男孩》的朴赞郁后来拍了《斯托克》。拍摄过《杀人回忆》、《母亲》的奉俊昊拍了此时正在上映的《雪国列车》。沉默的金基德用他的语言为韩国电影增加了新鲜的血液。拍摄过《薄荷糖》《密阳》的李沧东用他精致的电影语言指导了《诗》。

这些优秀的导演并没有盲目的追求大格局大视野的商业电影,初期从底层视角看待社会变革,思索经济发展对于价值观带来的冲击,批判现实的黑暗,他们用现实主义的路径打开了韩国电影的新世界。正是有着这样一批优秀的导演及素质过硬的编剧创作,韩国电影才真正的在亚洲博得一片天空。

韩国电影优秀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小格局大视野,精致不花哨,接地气不媚俗,往往一个普通的故事拍的扎实稳健,一个犯罪类型的电影充斥着讽刺和批判,《黄海》和《恐怖直播》中一黑到底的小人物的挣扎,以及最后的反抗,完成了一个漂亮的反类型片,韩国电影在近几年已经不仅仅是个别的成功,是一个市场的进步,反观国内,几乎惨不忍睹,或许中国电影依旧在进步,但与韩国的成熟相比,我们差的不仅仅是一个分级制度。文化氛围、编剧素质、导演能力、电影市场、我们几乎没有一点领先与韩国,从《汉江怪物》到《线虫入侵》在到《流感》韩国灾难片在亚洲的领先程度已经毋庸置疑,从编剧到导演都是以好莱坞水准作为标杆的,而我们还在拍《超强台风》.....从《追击者》到《黄海》再到《恐怖直播》,犯罪类型电影已经趋向于国际化水准,甚至代表了亚洲电影的制高点。当我们嘲笑韩国电视剧雷人,爱情片狗血的时候,我们的影视剧产业不但都像一个妈生的怪胎,而且甚至拿不出几部有诚意之作,而当韩国人不玩狗血偶尔玩下热血的时候,我们生生的被甩出了几条街。
http://i.mtime.com/eilonr/blog/7760871/

7. 王家卫的电影分析

你好,
王家卫
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的华语电影圈为世界影坛贡献了众多出色的作品与导演,而王家卫无疑是其中最值得关注的电影作者之一。他迄今为止的六部作品已经凭借着其极端风格化的视觉影像、富有后现代意味的表述方式和对都市人群精神气质的敏锐把握成功地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王家卫式”的电影美学。

王家卫1958年出生在上海,五岁时随家人移居香港。早年在香港工艺美术学校学习平面设计时他疯狂地迷上了摄影,特别是Robert Frank、Henri Cartier-Bresson和Richard Avedon这些大师的作品对他的影响尤为深刻。1980年从学校毕业后,他进入香港无线电视开办的电视制作培训班学习剧本写作和影视制作,后在一系列无线的电视剧集中担任制作助理和编剧。1982年,王家卫离开无线正式进入电影圈,他先做了近五年的电影编剧。1987年,王家卫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主将谭家明编写系列影片“黑帮三部曲”的剧本,结果谭家明只采用了其中的最后一部拍成了《最后胜利》,而其中的第一部就成了1988年王家卫的首部导演作品《旺角卡门》的剧本。从1991年的《阿飞正传》到1995年的《堕落天使》,不断涌现的出色作品完成了王家卫对自我艺术风格的建立和巩固。1997年,王家卫终于凭《春光乍泄》一片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得到了国际影坛的肯定。

王家卫电影的独特性首先在于他对自己身处的城市和时代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而且他找到了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去表述自己在这样一个特殊外部环境里的生命体验。他是最敏锐洞悉了现时态香港的艺术家:人流拥挤、华洋杂处的重庆大厦,旺角的高楼分割出的暗蓝色天空,启德机场边可以看见飞机起落的公寓窗口,当然还有路边摊、便利店和幽暗的酒吧,王家卫靠着这些标志性的元素组和出了一个世纪末的香港,最明显的例子是《重庆森林》和《堕落天使》(当然你也可以把《东邪西毒》中那片孤寂冷漠的沙漠看作是寓言化了的现代城市,而且《春光乍泄》里的那种远在异乡的无根飘零的感觉也是对香港这个殖民城市在另一个异域时空里的反照)。王家卫是一个浓厚地背负“都市感受性”的影像表述者,现代城市所拥有的无机性和符号性使他的作品经常是内容隐藏在形式和风格里的,或者说,风格本身有时候就是他的内容。在以往香港新浪潮导演的代表许鞍华、谭家明等人的作品中,你可以轻易地触摸到赖以支撑风格的“生活真实感”,但在王家卫的电影里你看不到这些。

王家卫的影像世界是高度抽象后的真实,这首先表现在他叙事时流露出的独特的时间观。王家卫电影里的场景往往都在线性时间的过去和未来中呈现出一种悬置状态,尽管他不断地用细节去强调时间概念,像《阿飞正传》里那个著名的开场、《重庆森林》里对日期的反复诉说和《东邪西毒》里经常会在事件开头指出节气,但他讲述的这些故事并没有特别的时间背景,它们可能每天都会发生在这个城市的角落里,它们只是从城市生活中抽离出来的标本。如果你仔细看过《重庆森林》,你就会发现两个故事的某些细节其实是互相交错的,王家卫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来造成一种共时性的效果,既消解了传统叙事的线性时间观念又凸现了当代都市生活的偶然和无序,从而形成了一种存在主义式的精神意蕴。

王家卫电影的“抽象真实”还表现在他偶然性片断式的叙事结构和对流行符码的拼贴借用上。如果你看了王家卫的作品而感动的话,那绝不是由于整体世界的印象所引发的,而是因为细节、片断以及絮语化的主观独白所唤起的气氛能让你产生心领神会的共鸣使然。气氛存在于片断中,或夹杂在片断与片断间的留白里,这很像是后现代美学对宏大叙事的摒弃和对细碎印象的偏好。在王家卫的电影里,你可以发现大量流行文化的符号,诸如流行音乐、商标、卡通玩具等等,包括他非常喜欢使用的人物如警察、杀手、阿飞等其实都是一种都市边缘的亚文化符号,这种由都市提供的消费符码经过王家卫的拼贴变得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现代社会由具体实像蜕变成的符号化感性,这也使得他的电影极端敏锐,新鲜而发人深省。

当然谈到王家卫的电影,你立刻想到的还会有手提摄影机所拍摄的恍惚眩目的晃动镜头、不规则的画面构图和艳丽但冷漠的色调运用。这种商标式的影像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和他长期合作的美术指导张叔平和摄影杜可风。今天,在很多香港的独立艺术电影甚至有些商业电影中你都可以看到这种王家卫式的影像,但大多数都只有单纯形式的拷贝而缺乏内在的创意。

王家卫的电影有很酷、很炫的形式感,但其实内里充满了感情:像《重庆森林》里对快餐化爱情的反讽、《春光乍泄》里细腻纠缠的感情和《堕落天使》里金城武为父亲做冰激凌的那段戏都让人难忘。他作品中始终贯彻的一个主题就是:人与人之间对某种倾诉和沟通的渴望以及对远比这种渴望更为强烈的个体交流不可能性的无奈。在华语电影圈中还没有人可以像王家卫那样更善于把这一主题表达得如此细腻而传神。

王家卫的电影世界还在发展中,据说他的两部新片《花样年华》和《2046》将会有一个风格上的重大突破,所以在今天对他的成就下定论还为时尚早。英国著名的《声与画》杂志将王家卫选为20世纪90年代最重要的电影革新者,在他的名字前面有50年代的安德列·巴赞和70年代的安迪·沃霍尔,该杂志在对他的评价中说:“王家卫也许不是未来电影的全部,但他确实地指出了未来电影的一个方向。”

8. 电影片头 21世纪末,地球被污染,人口极度过剩,这是什么电影,有截图

链接:https://pan..com/s/1rouIyN_cLf-u7tJlJiPNqQ

提取码:mcej

《极乐空间》是一部美国动作科幻片,由《第九区》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执导,好莱坞影星马特·达蒙与朱迪·福斯特领衔主演,该片于2013年9月5日在中国公映。《极乐空间》延续了《第九区》的风格,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依然钟情于将科幻和政治寓意相结合。故事讲述马特·达蒙扮演一位向统治规则发起挑战的贫民。他因为在工作中被高辐射只剩五天可活,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就是能偷渡到“极乐空间”。

9. 世界第一部电影是什么类型,来历及拍摄过程和制作人员

《火车进站》Arrivée d'un train à la Ciotat, L' (1894)
这是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的导演处女作,他俩被誉为是现代电影之父,《火车进站》是一部只有一分钟片长的记录片,也是他俩最著名的作品,他们一生共拍摄了1000多部影片,当然都只有一两分的长度而已。

你的问题刚好撞到我的枪口上了。有一本书叫《世界电影发展史》,那上面有更详细的介绍。

参考白度:
http://..com/question/1156954.html

10. 20世纪末,世界电影艺术的观念发生了哪些革命性变化请举例分析。

它刚刚走过了一个世纪,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大幅银幕、穹幕电影、立体电影;从单一电影到电影电视文化的巨变;电影录音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计算机技术开始运用于电影艺术。在当代世界电影艺术出现的多方向、现代化、多元化和多样化趋向。

对于世界电影具有重大影响的是美国风格的好莱坞电影、英法意德为代表的欧洲风格电影、苏联电影。此外亚洲印度等国、拉丁美洲国家等国的电影也极富民族特色。当代非洲的电影和戏剧具有明显的传统性和宗教形式色彩; 同时风格和手法自由灵活、适合大众化需求; 容戏剧、音乐、舞蹈、滑稽剧、假面舞、歌曲等于一体。

阅读全文

与世纪末电影导演解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用软件购的电影票没有去看能退吗 浏览:876
外国人中文点菜电影 浏览:459
从地铁上穿越的电影的名字是 浏览:714
电影大红包克拉拉出场的音乐 浏览:878
关于爱的故事动画电影完整版 浏览:926
电影演员朱婷 浏览:645
特种部队在阿富汗打丧尸的电影大全 浏览:989
最让人生气的电影主角 浏览:622
电影汽车特效视频大全 浏览:141
牛奋斗电影叫什么名 浏览:298
在流沙怎么买电影票 浏览:692
钱小豪拍的新僵尸电影名字 浏览:55
那个电影网站可以看中国机长电影 浏览:535
近现代电影音乐剧 浏览:74
黑手电影推荐完整版 浏览:751
工藤新一免费电影 浏览:73
我与情人在电影院 浏览:501
八哥电影网站狼2 浏览:287
中国在泰国拍的搞笑电影 浏览:880
金域电影院 浏览: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