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人看过张爱玲的《怨女》吗有以下疑问:1.银娣为什么自杀2.银娣和三爷真的发生了关系吗
我还没看完,看了前半部分。银娣和三爷在浴佛寺差点发生关系,看描写也算是有肌肤之亲了吧,但是最后三爷想到要是给人撞见会很麻烦,就拍拍屁股走人了。我觉得三爷应该是不喜欢银娣的,他不过是看她长得好看,一时起了色心想调戏她罢了,从一开始拿银娣的金指甲壳到后面在浴佛寺里的举动,我觉得都是他作为一个情场浪子习惯性的逢场作戏,只有银娣从一开始就交付了真心。
Ⅱ 张爱玲的《怨女》写得咋样
我还以为有很多人会喜欢这部《怨女》呢,结果却是喜爱者寥寥。我自己则是非常非常喜爱这部小说,前前后后看了好几遍,隔段时间就翻出来看。
张爱在其后期生涯中想企及的”平淡近自然“在这部小说中是完全做到了的,而且她还加入了”意识流“,比如在描写女主角的心理活动时,这种写法更使得作品读起来顺畅。
写这部小说时张爱已经步入知命之年,《怨女》比较《金锁记》来,不管是人物的刻画,情节的设置安排还是行文,语言都要成熟得多;曹七巧连小孩子都会觉得坏,但是柴银娣不这么明显和极端,她可以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中的任何人,或许就是你我,或者你我身上都找的到她的影子。《怨女》是正剧,却有悲剧意境。
尤其是最后的结束更是有宿命和轮回的意味:
她引以自慰的一切突然都没有了,根本没有这些事,她这辈子还没经过什么事。
"大姑娘!大姑娘!"
在叫着她的名字。他在门外叫她。
Ⅲ 怎么看张爱玲的《怨女》中的银娣
有人说张爱玲笔下的女人大多是怨妇,为何怨妇多呢?难道女人们愿意做怨妇?如果可以选择,没有一个女人愿意做怨妇,她们会选择黄蓉小龙女王语嫣郭芙郭襄阿朱阿紫赵敏周芷若杨不悔小昭,偏偏当了怨妇。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怨妇的长成吧。最典型的莫过于《怨女》中的银娣,银娣未嫁前也是有着自己的原则的,当吴家婶婶第一次给姚家少爷说媒,银娣大闹一场,柴家的女儿怎么能给人家做小呢。“她哥哥嫂子大概倒是从来没想到在她身上赚笔钱,一直当她赔钱货,做二房至少不用办嫁妆。”已无父母的银娣,只能是哥哥作主,媒妁之言,而哥嫂呢,“也是因为办嫁妆这笔花费,情愿一年年耽搁下来。”为了省钱,为了挣上一笔钱,并没有考虑自己亲妹妹的感受。一个不被人外人尊重,不被家里人看作亲人的女人,能一点怨也没有吗?银娣十八岁了还没有定亲,在当时的社会不能不说是一个大龄女青年了,哥哥开着麻油店也是小农经济人家,而银娣自己是个漂亮的女人,“漂亮的女孩子不论出身高低,总是前途不可限量,或者应当说不可测...”可是又有什么用一旦嫁的不好,在丑些也不过如此,她的漂亮反而成了可惜。
没有人为她考虑,即便是外婆外公替她看上的药店伙计小刘做媒,也是有着一份私心的,可至少那是她喜欢的人啊。
姚家给软骨病的少爷娶姨太太是要当家的,所以又要出身好,又要会写会算,相貌又要好,而银娣家开着麻油店也算正经人家,银娣每日里站柜台算帐收钱是一把好手,相貌当然不用说,就说每天那么多来店里骚扰她的男人们就可以看出来。她很恰巧的成了姚家媳妇。
大户人家的媳妇哪里好当啊,又是一个得着软骨病的瞎子的女人。一个贫苦人家又是站过柜台的女人嫁到大户人家,怎么可能得到尊重呢,上至夫家合家大小冷嘲热讽,下至艳羡的哥嫂的阿谀奉承,银娣在这两面夹攻下,再正常的心理逐日摧残也是要变态的。一旦变态更没有人喜欢她。她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当一个十足的怨妇。
银娣不是没有幻想过跟小刘幸福生活,可是那种幻想还是被外公外婆的一些自私贪婪,小刘的个人才能给限制住了,一个女人的虚荣最终战胜了幻想,毕竟在那种社会下,钱才是最可靠的。她除了守住钱过活,自己出去打工挣钱的可能性太小了。出去做帮佣自己挣钱,那是比嫁给小刘更下层的人的生活。因此她根本没有独立发展的可能。
Ⅳ 怨女的点评鉴赏
《金锁记》是当年得到了好评的一篇小说,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艺术手法都有可圈可点之处,然而改编为了《怨女》,有一点心有余而力不足。
首先是张爱玲的写作特点。一向认为她的写作是以线索鲜明、主题突出、绝少枝蔓见长的。剪裁有力的情节,张 弛有度的笔法,凸现了华丽的语言与对人世的洞见。这一点在《金锁记》中的突出表现就是通过写女主人公盯着镜子看,一下子切换到十几年后。给人仿佛体验电影蒙太奇手法的惊喜。然而《怨女》中由于篇章结构的需要,这样的惊艳词句被删掉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其次是故事情节方面。《金锁记》中主要表现了曹七巧的一生,线索比较清楚,主题也就很鲜明。《怨女》中虽然加入了关于她家世的介绍,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她这个小家碧玉在大家族中所处的尴尬地位,然而也使得整个小说有些拖沓。不如干脆的《金锁记》,秾纤有度,给人更加触目惊心的心灵撞击。
第三,一贯认为,文章贵含蓄,要言有尽而意无穷。《金锁记》中很少有对于主题比较直接的议论或者抒情,而《怨女》则因为写的长了,难免有直露之笔,无法做到处处含蓄传神。如果说《金锁记》感到的是绝望与惨烈的话,那么《怨女》也只是哀怨而已。一部作品仅仅有哀怨是不够的。

Ⅳ 张爱玲怨女的读后感1500字
《怨女》是整部书里最长的一篇,时间跨度长,中间又有各样的跳跃也并不交代偶尔会觉得稍微有些困难。
觉得最为精彩的是银娣刚生过孩子之后娘家要送礼前那段和哥嫂的“对峙”,涉及情面,金钱和感情。银娣和哥嫂之间互相推搡每人都是最难的最不容易的最无辜的。其实在我这样的情面问题一般都是自然而至最好了,任何刻意的事情算是做不出来的。可是细细读到书中这段还是不由得佩服张爱对于人性的把握如此的细微到位,每个人都是最痛苦最无辜的,在这样轻微的你推我搡之下所藏匿的“暗战”着实惊艳了。
还有就是银娣和儿子玉玺之间的那段对话。银娣的儿子和丈夫一样永远的躲在后台,偶尔能赏脸客串一把也会被银娣给挡回去。于是这个儿子似乎就是只是个飘渺的影子而已存在却又抓不着。只是在她发现儿子和自己不是一条心时才开始注意到这个影子,极力的拉拢抚慰他。从谈话的内容看,母子俩像是多年的知己怎么就有这么多的话谈怎么就能谈的这么投机。其实在漫不经心的谈话下没每人心中都布满恐慌,玉熹是银娣唯一的寄托而银娣却是玉熹生活资本的来源,他们都害怕失去对方但这种害怕却少的许多的人情味多了不少交易的色彩。她要安抚儿子,还未婚就许他能娶个姨太太为了圈住他容他抽鸦片烟。似乎在那样的社会中只有两样的生活,在外胡闹亦或是圈在家里默默的“作”。一个儿子与自己相依为命这么多年,最终能留住他的心的方式居然是姨太太和鸦片烟,光是说说就觉得心里冒着凉气。
另外就是银娣和三少爷那条似有实无的情线。银娣漂亮是从开篇就交代好了的,每每在众人出场时银娣的妆容总是要重点描写一下,她似乎不属于这样一个大排场的家庭但她的美貌却总是有自然切实的意味。大家庭里的叔嫂情似乎总是最见不得人却又最诱惑人的一篇,更何况他俊朗她漂亮。他们之间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过什么,甚至连三爷是怎样的想法也从未正面描写过,他是玩惯了的人每个女人也许都是过客他能游刃有余却也都不当真。这是他对肃穆大家庭的报复,自己的方式。而银娣却不然,在那里她如履薄冰却也希望自己心里有个念想。念想和恐惧斗争着。恨他,念他都是真的吗?或者她的确是需要这样一个远远的美丽画面如同她的烟塌一样抚慰自己而已。
一生中,做姑娘做媳妇儿做母亲做情人做婆婆...步步都没有顺心却也就这样走过来了。
还要说张爱对细节的掌握,那种细微的事情一个个在她笔下曲折亦或是妩媚起来。
Ⅵ 张爱玲的《怨女》讲的是什么故事
金锁记改编来的。是个人得意之作。后人评价很高
Ⅶ 怨女的影片评价
影片描述的是清末上海的宅门戏,以女性的视角陈述旧时期在封建家族中的女性故事,刻画出了在挫折、羞辱中求生的银娣这个典型的形象,并通过她的大半生生涯以及她所经历的遭遇,对旧时妇女的悲情生活给予同情。影片叙事委婉,不烈不躁,有着浓郁的文艺韵味。主演夏文汐身材骨感,容颜俏丽,她将女主人公在挫折、羞辱中求生,最终成为主宰,却日复一日地麻木和肆意的变态心理表现得入木三分。

Ⅷ 怨女的电影剧情
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麻油铺老板的妹妹银娣钟情于对面药店的伙计小刘,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婚姻是由长辈来决定的。银娣没有父母,她的终身大事自然由兄嫂来张罗。尽管外婆看重小刘的人品,相信银娣和小刘结婚后生活会很安稳,但兄嫂却为她选择了当地乡绅姚家二公子。虽然银娣很希望和小刘一起生活,但考虑到姚家的实力,最终还是同意了这门亲事。
然而在新婚当天,银娣才发现自己要嫁给的这个男人患有软骨病,同时伴有哮喘和眼疾,生活几乎无法自理。兄嫂对此事也颇感内疚,但木已成舟,只得劝慰银娣好好伺候丈夫孝敬公婆。
银娣瞬间从乡野村姑转变为姚家二少奶奶,无论是衣着、环境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很珍惜这个“脱离苦海”的机会,尽管婆婆和妯娌都对自己不太友好,但她还是尽量避免和别人发生冲突,做好分内的事情。
姚家三少爷风流成性,他一直垂涎于银娣的美貌,经常与银娣调情。对于银娣来说,每天对着连下床都困难的丈夫,自然心情苦闷。有三少爷时常解解忧愁也不失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尽管三少奶奶早已发现了三少爷和银娣之间不可告人的秘密,却始终是敢怒不敢言。
几年后银娣为姚家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玉熹,婆婆转变了对银娣的态度,这使银娣在姚家有机会挺直了腰板。孩子过满月时,按照习俗娘家要送满月礼,但银娣的兄嫂却无法像姚家那样出手阔绰,于是伸手向银娣借钱。对于早年将自己嫁入姚家一事银娣始终耿耿于怀,这一次更是和自己的亲哥哥吵得不可开交,大家不欢而散。
二少爷因病重去世,很快婆婆也撒手人寰。正值兵荒马乱的年代,姚家上下吵着要分家。银娣和儿子玉熹被分得部分家产一处房产,她对这样的分配结果很是不满,于是带着孩子忿忿而去。
这一年的春节三少爷到家中探访,本以为他来此的目的是想和自己再续旧情,但银娣没想到三少爷竟然演了一场戏只为向自己借钱。银娣将三少爷赶出家门,三少爷为此十分恼怒,从此不再登门,却在暗地里带着玉熹花天酒地,只为了报复银娣。
银娣决定给儿子娶个媳妇,以此收收他的心。经过媒人介绍,银娣为儿子挑选了一家大户人家的女儿寿芝。但在掀开盖头的一刻,银娣和玉熹才看到寿芝的真实面容比照片差了很多。银娣仿佛体会到自己出嫁时的沮丧和懊恼,于是经常对寿芝冷言冷语甚至破口大骂。婚后不久寿芝便患上了痨病,银娣更是找到了为儿子娶二房的借口,于是把贴身丫鬟冬梅嫁给了玉熹。
经不住丈夫的冷漠和婆婆的虐待,寿芝终于含恨而亡。冬梅为玉熹生下了一儿一女,银娣很是开心。但连年的战乱不知让这个家还能再支撑多久,银娣和玉熹每日也只能靠鸦片来消磨时间麻痹自己,等待命运的安排。

Ⅸ 怨女中的好词好句加赏析
《怨女》作者张爱玲,被誉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这部作品是在小说《金锁记》原有情节人物的基础上的改编。更换了一些人物的姓名,比较详细的交待了女主角出嫁前的情况,扩充了女主角与小叔的故事、女主角儿子的故事,删去她女儿的故事,其他的框架基本没有改变。
Ⅹ 怨女怎么样
张爱,是打心眼里佩服她,下定决心要把她书读个遍并读出意味来。 《小艾》 我读书基本完全跟着书里的情节走的基本上会忘记自己思考。这篇虽名叫小艾,可是前三分之一似乎都是在说席五太太然后我就很自觉的把席五太太当成了女主角。张爱的小说读起来似乎都隔着一层纱但细究起来事事却也交代的清楚明朗。前面大半席五太太就像是纱后面一直忙活的主人,而小艾似乎是个太过胆怯只是一味的躲在墙角尽量少的被人看到的人影而已,她身上的各样不幸痛苦被说来写来都如水样的平淡,在那种描述下似乎读者也都不觉得悲悯了。直到金槐出现小艾才能那个阴暗的影子里走出来变的立体有血有肉有色彩。虽然他们都不曾摆脱过最底层的生活可是有个家有个可以依靠的人两人互相扶持着的总是个温暖而喜人场面的。 小艾更名玉珍想为了自己和丈夫的未来博上一搏,期待着更好的明天。可是那样的社会似乎并不给他们多少的机会,他们用各种方式想让生活过的更好却屡遭失败。玉珍在第二家帮佣时遇见了曾经中意她的有根彼时有根已经是有家底小暴发户,见到玉珍满脸都是快意的报复感。即便是生活的如此困苦玉珍仍旧有着自己骄傲,只是想着为何社会会如此不公金槐有抱负肯吃苦却还不如这么一个小混混。 其实那个社会里能有几个不是可怜的人,席五太太和小艾能有多少的区别,只是人们从来不认识到这一点甚至如席五太太居然愚昧的认为自己的不幸还有一部分小艾的祸害,有些人她不敢怪罪,有些人她不忍心怪罪,最后谁没有反抗的能力就怪罪谁好了,于是这样悲剧的一生是可以预见的。不过这似乎是人类共鸣,从别人那里受到的欺负不能反抗就用相同的手段去欺负更弱小的人。活着的漩涡中并无完美的,只是真切的感情却能维系一些美好。 小艾至少是有金槐的,可席五太太临终却没有一个真正疼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