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样才算是第五代导演现在公认的第五代导演都有谁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② 第几代导演是怎么分的 各代导演代表人物
1、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2、第二代导演
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
3、第三代导演
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4、第四代导演
第四代电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上海电影学校毕业生构成的创作群体,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几近不惑之年才开始的。在第三、第五两代人的夹缝中,他们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并有持久的艺术后劲。
整个第四代的创作高潮是伴随着电影和戏剧分家的讨论和对历史的反思进行的,农村渐渐成为他们作品的中心题材。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有谢飞、郑洞天、张暖忻、黄蜀芹、滕文骥、黄建中、吴天明等。他们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5、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
第五代导演成长历程
“第五代”年轻电影人因为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
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他们的影片才如寒冬后嫩草,新鲜独特。与大陆第五代一样,香港新浪潮没有宣言和纲领,也没有共同组织,正如许鞍华所说,新浪潮导演并没有一致的意识形态。
但可以从他们的影片中找出一种把现代香港的浮华表面撕去,将真相赤裸裸呈现出来的视界。这种现实视界在以往是找不到的。这批战后出生的影视人面对都市文化的勃兴,勇于表达着本土传统与外来冲击下的诸般感受。
③ 第五代导演的名称由来
“第五代导演”狭义上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霍建起、吴子牛、张军钊、张建亚、黄建新等。张军钊1983年执导的《一个和八个》揭开了第五代导演的序幕,而后陈凯歌拍出《黄土地》、田壮壮拍出《猎场札撒》,第五代导演经历了第一个重要时期。1988年张艺谋处女作《红高粱》问世,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成为第一部获得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的华语电影,标志着第五代导演正式进入创作的巅峰时期,之后张艺谋执导的《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两度荣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荣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第五代导演包揽了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完成了华语影坛一大壮举。此外,田壮壮也凭借《蓝风筝》获得东京电影节金麒麟奖。
“第五代导演”——经历10年浩劫的磨难,又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中。他们的思想敏锐,接触到人民大众,聆听最低层人民的声音,所以他们的影片有生命、有张力,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塑造人物、镜头语言、画面处理等方面,他们既遵从传统,又有所创新。“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④ 第五代导演有哪几位
中国第五代导演:
电影导演
张艺谋 陈凯歌 黄健中 黄建新 冯小宁 冯小刚 陈国星 赛夫 麦丽斯 陈家林 张元
电视剧导演
张绍林 潘霞 宋昭 杨阳
纪录片导演
萧同庆 严冬 陈小卿 吴文光 洪宇 魏斌 童宁 张元 徐小惠
电视专题导演
吴小中 张涛 李卓玉 徐小惠 张越 洪眉 柯伟兵
短片(广告\MTV\片头)导演
郑浩 李耕 耿英杰 吴尔善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以陈怀皑、 桑弧、崔嵬为代表。
谢晋、谢铁骊是中国第三代导演,他们的电影片段被一幕一幕地重现在大屏幕上,很多老一辈的电影人都看得热泪盈眶。
第四代:黄蜀芹、谢飞、滕文骥
⑤ 第五代导演是指80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代表人物有谁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李少红、胡玫等。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代表人物有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
第五代导演在90年代获得了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即金熊奖、金狮奖、金棕榈奖,曾4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是迄今为止历代中国导演中最辉煌的一代。
介绍:
张艺谋的《英雄》还是陈凯歌的《无极》,以全新的商业类型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但影片太过于注重形式,而不是故事的情节和内容,所以和初期相比,并没有很好通过银幕这个介质传递给观众。
第五代导演主要是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顾长卫、黄建新,此外还涌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像张军钊、李少红、胡玫、宁瀛、刘苗苗等在这一时期也拍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作品。
⑥ “第五、六代导演”是指什么时期代表作有哪些他们在影片拍摄时需要做什么
第五代导演指的是以北京电影学院82届毕业生为主题的一代电影导演。
1984年,陈凯歌拍出了《黄土地》,之后陆续有吴子牛的《黑谷喋血》,陈凯歌的《大阅兵》《荆轲刺秦王》《霸王别姬》胡玫的《女儿楼》,田壮壮的《盗马贼》,黄建新的《黑炮事件》,张艺谋的《红高粱》等等大批优秀作品问世。
这批导演成长于中国社会大动荡中,文革浩劫使他们不得不在底层顽强搏击,上山下乡,当兵……十年文革结束,他们得以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系统的电影知识理论,西方的哲学美学价值影响了他们价值观美学观的形成,而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思,反思思潮相适应。
这个时期,就是新启蒙运动时期。第五代的启蒙主义先锋电影思潮作为新启蒙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具有一致的启蒙立场——重估一切价值的批判反思精神,这里的反思思维不仅指向历史,也将矛头对准了现实。他们在电影语言和社会反思两个方面,对电影界形成了双重冲击。
在电影语言方面,第五代电影追求宣言式的阐述,其声音,光线,物质空间,都凝聚着创作者的意图,他们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在炫彩,需要时,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灯都立秋表型立意,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强烈渴望探索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将形式与内容大道完美的结合。
第五代作为启蒙主义的先锋电影思潮,《红高粱》的出现被认为是其文化的总结标志,他以阉割阉割者的场景,象征性地小杰了再异族文明的再度冲击面前,国人的显示教练车与震惊体验。而童年出现的《孩子王》从文化,哲学层面上展示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的语义含义,展示了文化与生命的两难对立,这种对立蕴含着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意识。
总体特点:从动乱中成长,有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题意识,希望运用独特的方法去表现纷繁杂乱的历史和现实。
以生成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学思辨角度来解释社会变化的的历史渊源,剖析承付的传统观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汽运,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
第六代导演
界定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忠厚其进入北影电影系,就是年代后开始指导电影的一批年轻导演。基本没有受过文革影响,并不存在收到压抑的切肤之痛,中学时代至承认时期,真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旧体制旧观念的消融,崩溃,各种新潮思想的发生于建立伴随着他们成长,他们经历了八九十年代经济转轨带来的剧痛,也基尼了电影从所谓神圣的艺术走入生活,还原成一种文化消费产品的无奈。这决定了他们对于传统和一切旧事物都习惯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
主要人物:张元《北京杂种》
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
管虎《头发乱了》
娄烨《周末情人》
贾樟柯《小武》《三峡好人》
陆川《南京南京》
宁浩《绿草地》
参考链接:网页链接
⑦ 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是
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是张艺谋、张军钊、陈凯歌、顾长卫、吴子牛。
1、张艺谋
吴子牛的代表作有《晚钟》、《国歌》等等。吴子牛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不随风逐,是五代导演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⑧ 代际导演是什么意思
关于中国电影导演,我们经常听到一个有趣的概念:第几代导演。用“划代”的方式来概述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依据一定的标准,将不同时期的导演划分为不同的代际,从而评价不同时期的电影风格,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创举。但是这样的划分标准通常缺乏科学性和缜密性,所以代际划分只是一些学者的约定俗成,并没有被学术界和电影界正式认可,加之中国电影日新月异的发展,电影理念的不断创新,艺术手法不断多样化,导演个性的突出表达,都使得代际导演的划分标准难以确定,基于此,中国的代际导演划分可能会就此结束。
有人曾说过:“与其说诸多关于电影导演‘代际’的话语构造了当代中国电影文化的地形图,不如说,其自身便是当代中国电影文化重要的景观之一种。”由此可见,代际导演的划分在中国电影史的研究上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到目前为止,中国百年来的电影导演被划分成六代,接下来,我会为大家一一介绍。
第一代导演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等。这一时期,电影刚刚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电影的形式以黑白默片为主。1913年,郑正秋和张石川合拍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尝试突破戏曲舞台的限制,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一块基石,从此,中国电影开始有了许多的第一次,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等等。
这一时期的电影,由于缺乏电影理论的支撑和电影拍摄的经验,在电影技巧、电影内容和电影的艺术性方面显得粗糙幼稚。电影镜头基本固定,并没有丰富的视听语言,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在表演和布景方面仍然具有强烈的戏曲舞台的痕迹。在思想方面,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电影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紧密与时代联系,起到了社会教化的作用。无论如何,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功不可没。
第二代导演的主要活跃时期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代表人物有程步高、费穆、袁牧之等。这一代导演相比于上一代导演的进步主要体现在思想内容上,他们将电影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生活的工具,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对戏剧的模仿也摆脱了舞台的限制,转向对故事的戏剧悬念感、冲突感等戏剧内涵的吸收和应用,导演逐渐显示出自己独立的价值。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讲述了上海纱厂女工和夜校教师的爱情故事,与此同时穿插了抗日的内容,将家和国、个人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升华了电影主题。
第三代导演指的是建国后活跃在影坛的导演。这一代导演又可以划分成三个时期,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文革十年和文革后,代表人物有谢晋、凌子风、水华。这一代导演经历了中国两个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丰富的阅历是他们对电影的思考更加深刻,表达的内容和手法也气势磅礴,他们以现实主义为原则,反映时代,深入展现矛盾冲突,在电影艺术的追求上不断探索。凌子风导演了《中华儿女》,激起中华民族的抗日热情;水华导演的作品《白毛女》则是痛斥了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谢晋导演的《芙蓉镇》,以其沉静的电影风格,反思了文革。他们承前启后,在特殊时期依然为中国电影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创造了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
第四代导演比较特殊,主体是六十年代电影学院的毕业生,还包括一些在同一时期自学成才的人,代表人物有谢飞、吴天明、吴贻弓等。受到文革的影响,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进行电影创作。他们的理念是:“丢掉戏剧的拐杖”,这里的戏剧不仅是形式意义上的舞台式拍摄手法和表演方式,还有实质意义上的强雷的戏剧悬念和冲突,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学院的培养让他们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在电影语言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也相对规范和成熟,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中国历史、中国革命乃至中国现代化进程被他们提升到诗意化和浪漫化的高度。但可惜的是,文革耽误了他们太多青春,在他们将要大展身手时,第五代导演登上了历史舞台。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冯小刚等。1983年,北京电影学院78班的一些同学在广西电影制片厂成立“青年摄制组”并且陆续创作出属于他们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风格和特色的电影,渐渐为人们所熟知。他们不仅接受过专业训练,而且有着丰富的社会经历,大多都经历过上山下乡,一帮年轻人带着激情闯入中国影坛,追求电影表现手法和内容的突破和创新。《黄土地》是第五代导演获得国内外认可的第一部电影,由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担任摄影,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