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观众看完《我和我的祖国》后,为什么宁浩的《北京你好》单元最受好评
作为70周年的国庆献礼大片,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不负所望,宁浩的《北京你好》单元最受好评,这是为什么呢?
第三个就是升华了主题。虽然爱吹牛,但他很幸运,获得了一张奥运会开幕式门票。他见人就吹。他原本打算把这张票送给儿子当生日礼物,最终却把票送给了另外一个小孩,这个就是主题的升华,一看就是一个宣传正能量的故事,但是有血有肉,让人心动!
不像某个电影片段,用很短的镜头表达太多的思想,谁知道你要干啥?你觉得一句话表达完毕的东西,需要十句话吗?
② 国庆档好片云集,你最期待哪部电影
今年国庆档适逢祖国70华诞,对于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度来说,这是一个美好的时刻。
电影人在这个时间点,当然会准备好自己的一份礼物。十年前,一百六十多位明星齐聚打造了轰动全国的《建国大业》。而今年,同样有一批非常出色的主旋律电影,即将登陆内地影院。
截止目前,国庆节前后已知将上映的主旋律电影,包括《决胜时刻》《攀登者》《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等等,无论制作水准还是阵容班底,都是国内顶尖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由七位大导演联合执导的《我和我的祖国》。
电影分为《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和《护航》七个篇章。祖国七十华诞之际,这样一部作品,或许是电影人最好的礼物。目前,电影已经提档9月30日,和其他几部巨制一起等待祖国生日的到来。
③ 《我和我的祖国》为什么会选择这7位导演拍摄
《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是的总导演是陈凯歌,但是这部电影是七个故事组成的,当然每个故事都有以一位导演。分别是管虎执导的《前夜》、张一白执导的《相遇》、徐峥执导的《夺冠》、薛晓路执导的《回归》、宁浩执导的《北京你好》、陈凯歌执导的《白昼流星》以及文牧野执导的《护航》。为什么会选择这7位导演来合作拍摄这部电影呢?
一、这七位导演曾经执导过的电影非常出色,有很强的能力。我们知道这七位导演是中国电影界中举足轻重的导演,他们的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他们有很强的导演的能力,所以说才会让这七位导演来共同执导这部电影。
所以说当初选择导演的时候也是经过精心选择的。
④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七部短片中你最喜欢哪一个短片为什么
我最喜欢《回归》这个短片,见证了祖国繁荣富强的过程。不得不承认,当初《我和我的祖国》发布海报的时候,我习惯性会觉得,这不过是一部在国庆黄金周的固定节目,应该也没啥可聊的。但当曝光的信息越来越多,才知道这部电影是由七位老中青三代导演,来执导七部小短片,这些短片背景,分别会放在祖国70年来值得纪念的时刻,影片这样的组成结构,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片中的平行主角太多,有修表师傅,有警官,有谈判升旗负责人,有升旗手,每个人都想深入,但都蜻蜓点水,且不说短片时长有限,就算是一部完整的电影时间,这么多人物看不到主次,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不过影片时间的主题概念很吸引人,修表师傅是代表岁月情感时间,谈判升旗负责人代表重大历史时刻时间,升旗手代表物理精准时间,三个时间最后汇集到一点,如同时间一样精准。而且当罗大佑版本的《东方之珠》响起时,可以说很意味深长了。希望以后能拍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⑤ 宁浩导演的作品有哪些哪部最精彩
我了解到有《疯狂的石头》,该片是宁浩导演的第一部黑色喜剧片,由郭涛、刘桦、黄渤、连晋和徐峥等出演,于2006年6月3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这部作品在当时是非常接地气的,结合了大量的本土重庆方言,使作品充满了乡土气息,妙趣横生。不夸张地说,中国喜剧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疯狂的石头》之前,和《疯狂的石头》之后。宁浩和他的团队,没靠京式贫嘴娱乐大火,而是用纯粹的戏剧结构和精湛表演,为我们奉献了一部耐看的喜剧片。
《心花路放》有笑有泪的宁浩电影,本片上映于2014年9月,由黄渤、徐峥等主演。影片上映后,首周票房超6亿,成为史上最快突破6亿票房的华语电影。票房总计11.67亿, 登2014年度国产电影榜首。影片中讲述了耿浩(黄渤饰)在遇到妻子出轨后,陷入情感困境。面对背叛,耿浩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痛苦之中,好基友郝义(徐峥饰)为了帮他摆脱痛苦,决定带他去南方“猎艳”。于是二人开始了一段疯狂而搞笑的旅途。一路上他们结识了各式女伴,并经历了一连串奇葩的遭遇。最后,两人最终明白了爱的真谛,并收获了彼此的幸福。
⑥ 北京你好的相关评论
《北京你好》是青年导演金琛的“北漂三部曲”之一,在电影频道播出后受到了观众们的好评,并获得了第14届大学生电影节(2007)最佳电视电影奖。在这部电影中,导演金琛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北漂”,力图用较为唯美的视听语言来表达这些边缘者的爱与痛。
片子的出发点是现实主义的,秉承了第六代对当下现实关注的传统,延续了自吴文光《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所开创的“北漂”主题。可以看出,导演在这部片子中力图使用极具美感的视听语言来诠释“北漂”生活的伤感诗意,以一种再造梦境的手法来展现一个关于“北京梦”的故事。遗憾的是,这部片子未能在现实关照与艺术建构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使得片子在剧作结构和主题上都较为苍白,削弱了影片自身本应承担的文化意义。 八十年代以来,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外地青年的到来。这些年轻人大多怀有崇高的理想,希望能在北京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些人往往是没有户口、没有住房、没有固定工作的“三无人员”,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北漂”。更狭义的“北漂”专指漂泊在北京的流浪艺术家,他们多怀有八十年代末文化热潮中遗留下来的对艺术的狂热崇拜和对自由的真诚向往。他们中有诗人、画家、摇滚乐歌手、演员、先锋艺术家等等,这些“北漂”的主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够在北京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随着时间的推进,整个社会经历了大的结构转型,艺术已经不再像八十年代末那样占据人民生活的主流。在残酷的生存考验面前,“北漂”已经不再作为时代先锋的标志出现,而逐渐成为了一种悲壮愁苦的生活状态符号。1990年吴文光的纪录片《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第一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群特殊人群,之后有相继出现了何群《混在北京》、贾樟柯《世界》等反映漂泊在北京的“流浪”者的电影。应该说金琛的“北漂三部曲”(《北京你好》、《胡同里的波西米亚人》、《冬天里的一把火》)是“北漂”电影中较为有代表性的片子。在他的“北漂三部曲”中关注到了北漂艺术青年的外在生活状况与内在感情状态,片子多感伤唯美,富有青春气息。导演力图将“北漂”这群流浪北京的理想主义艺术家的无奈与挫败,激情与悲壮用诗意的手法展现出来。这是片子与众不同的地方,应该说在视听语言上的确达到了极具诗意的效果,但恰好正是由于这样的诗意营造削弱了片子主题的内涵,相较于其他的“北漂”电影来说在对于展现“北漂”这一特殊人群的生存状况方面显得力度不够。
《北京你好》讲述了一群偶然聚在一起的文学青年的悲欢离合。片子的开头是让人惊喜的,在北大一次“反对战争”的聚会上作家穆鱼遇见了诗人边红旗。这个诗人不同于以往“北漂”电影里“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青年们,一出场就亮明自己的另外一重身份——办假证的投机倒把分子——这个换装小游戏角色极具时代特征,有趣、有生命力。这种双重身份的自嘲,是对近二十年来“北漂”现象的反省,也是对变动中的社会状态的反思。这样有力的人物设置在片子其他几个主要人物身上也有体现:穆鱼虽是写小说的,却是靠给人写枪稿赚到了第一笔大钱;一明虽是博士,却是因为没有出路才读了博士;沙袖虽然擅长舞蹈却只能找到在餐厅端盘子的工作…….从这些人物的设置上,可以看到影片开头的主要矛盾是集中在人与外界之上,即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如果顺着这组矛盾对抗来推进情节的话,应该说影片会相当好看。可是本片在演进的过程中,片头这组非常漂亮的矛盾设置退居到了次要位置,感情线凸现了出来。片子的重心转移到了一明与沙袖的感情矛盾当中来。片中沙袖从老家来到北京看望丈夫一明,天天在家中做饭、洗衣、打扫卫生,而在大学任教的一明理所当然似的被年轻漂亮又有钱的女学生纠缠。这条感情线铺得相对薄弱又略显俗套,却被安排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矛盾。如果说影片的侧重点在感情,力图制造一个以感情为核心的爱情片,那这条线又显然做得不够充足。那个插在两人之间的第三者只有两个镜头,一句台词,并没有成为两人之间多大的阻力,也由此不能够担当起矛盾对抗的主要力量这一重任。片中更多可以看到的只是一明与沙袖两人的争吵,有情绪而缺乏推动情节向高潮发展的动作。对于问题的解决也只是解释为莫须有的误会,不具备成为收束全片的结构性情节。可见将感情作为主线是本片比较失败的地方,完全游离了主题——即使作为感情线本身来讲,也缺乏应有的力度。而原本有力又有趣的“理想与现实”这对矛盾设置,也在发展过程中被逐步削弱下来。片中诗人也好,作家也罢,都不因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而忧愁苦闷;作为博士的一明即使口吃也顺利找到了工作;沙袖更几乎不提自己热爱舞蹈,安心去做一份服务员的工作。片中穆鱼、一明和沙袖共同担当枪手合写了一部枪稿,三人表现出了极大的喜悦,对于轻易到手的钱由衷赞叹,认为“还是北京好”。至此本片已经彻底游离了“北漂”主题,片头的人物设置也不再具有任何意义。虽然影片力图强调那种现实压力的沉重与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但也同样只有情绪,缺乏动作。片子最后用了一个突然出现的流浪歌手来强调笃信理想的重要性,但放在片子发展到“一明、沙袖决定离开北京回老家”的片尾部分显得十分突兀。这段影像用近似MTV拍摄手法来展现理想实现的幻想,虽然画面华美漂亮,富有视觉冲击力,但在此也只能看作是摄影舞美灯光道具的技术展示,于情节于主题不具备任何意义。这种不具备意义的二流意象在片中多次出现,如沙袖因与一明吵架极度郁闷时突然天降大雪,她不禁露出微笑,在雪中翩翩起舞——这一情节除了能够展示女演员赵知博的优美舞姿外与整个故事毫无关联,与前后段落的衔接较为生硬,让人觉得这个段落仅仅是为了展示而展示,为了“美”而“美”。
相较于金琛早年的片子《网络时代的爱情》(1998),本片俨然缺乏了对生活质感的把握,过于主题先行,过于概念化,缺乏情节上、细节上的有力支撑。影片脱离了关注现实、关照漂泊者真实状态的层面,呈现出了一种建构起来的想象中的真实。为什么来北京、支持这些人漂在北京的动力为何、离开北京后等待他们的又将是怎样的生活——影片并没有回答这些摆在“北漂”面前最现实的问题,而是刻意营造了一种温情脉脉的诗意与浪漫。虽说是想象的真实,但却缺乏想象力,片子陷入了较为老套的情节设置上,成为了公式化的“北漂”生活描摹。在金琛导演的另外一部“北漂”片中《冬天里的一把火》,这种问题依然存在。相比之下,《胡同里的波西米亚人》是三部片子中较为出色的一部。它找到“北漂”生活中比较合适的切入点,情节把握上更为有力,并且在现实关照与艺术处理之间找到了较好的平衡。
⑦ 北京你好讲了什么故事
出租车司机张北京意外获得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门票,发生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北京你好》是由宁浩执导的电影,由葛优、龚蓓苾、王东等人主演,与《我和我的祖国》为串联影片,于2019年9月30日国庆档上映。
角色介绍
张北京,演员 葛优
一位好面子、爱吹牛,脚上穿一双红色运动鞋的北京出租车司机,因为一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门票,他意外与一个在地震中失去父亲的汶川男孩成为一对“欢喜冤家”,最终却放弃了去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机会,将开幕式门票送给了这位汶川男孩。
汶川男孩,演员 王东
一位来自四川汶川的皮肤黝黑、言行愣头青的小男孩。他不知人情世故,悄悄用800元钱,换走了张北京的奥运会开幕式门票。作为汶川地震的幸存者,他父母双亡,只是想去摸一摸奥运场馆的护栏,因为那里有父亲的一份汗水。
拍摄花絮
此次拍摄《北京你好》,“疯狂导演”宁浩与“国宝演员”葛优强强联手,以出租车司机视角切入,回溯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中国举办,举国欢腾的高燃时刻。
用小人物的故事呈现普通人与历史瞬间的紧密勾连,在诙谐幽默的基调中突破献礼片的既定概念,打造出截然不同的献礼喜剧,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⑧ 《我和我的祖国》:七位名导同台竞技,谁的故事“更胜一筹”
《我和我的祖国》由七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一个导演,一个故事。这七位名导同台竞技,我认为宁浩导演的《北京你好》这个故事更胜一筹。
首先这个故事的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这个故事主要是讲一名北京的哥因为得到了一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门票而引发的一系列的故事。这个故事从平民百姓的角度出发更加形象具体的表现了北京奥运会当时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总之宁浩特别擅长从小人物的角度来写大事件,这个故事特别棒。
⑨ 如果《我和我的祖国》是一场华山论剑,七位导演谁功力最强
要评价《我和我的祖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影片有7个故事,也有7位导演,创作风格和故事结构全然不同,所以如果想更好地解析这部电影,就需要一个个故事拆解来看。
有人会说这7位导演是用各自的方式写了一篇命题作文,我觉得说是写作文未免太无趣了,应该更像是一场华山论剑。只不过这场论剑争的不是什么天下第一,也不一定非要分出个高下,而是各展绝技为祖国献礼,如果真要有排名,每个观众的喜好与标准不同,排名自然也不相同。
这7位导演称得上是当下内地电影的几位领军者了,他们汇聚起来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每一个故事结合真实的历史事件,都能释放出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而《我和我的祖国》将这7个故事串联在一起,真的就像一首娓娓道来的歌谣,将感人的故事缓缓诉说。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个个故事来看质量究竟如何:
《前夜》
这部的导演是管虎,也是全片第一个故事。《前夜》有一个优势,是主角有真实的人物做依托。这位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升旗时,站在主席背后的人,叫做林治远,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事迹。近年来的主旋律影片经常提到大典前夜围剿特务的故事,但讲到关于升旗背后的曲折,这还是第一次。
可以看出来管虎希望将影片营造出一种虚实结合的感觉,这从开头苏联记者伪纪录片式的影像,和结尾将黄渤穿插到大典的真实影像中可见一斑。这是一种有趣的尝试,可以看出管虎确实用了心思,再加上时间点的设计,更加强了影片的紧张感。
黄渤的表演是这个故事的核心,管虎选择让黄渤讲方言,更还原了这个人物普通人的一面,也强化了大众对这个人物的认知,毕竟黄渤用方言表演,可能更接地气得心应手一些,虽然不是青岛话,但也别有一番韵味。管虎和黄渤合作多年,化学反应能产生到最强。
图:《护航》剧照
总的来说,《我和我的祖国》还是主旋律电影一次比较有意义的尝试,与其将明星脸都堆砌在同一个故事中,出场几秒打酱油,不如让他们各司其职,用有宽度的角色来诠释更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相信总会有一个故事能打动观众。
影片中的7个故事都是从小人物视角切入,聚焦祖国高光时刻背后最平凡的人,讲述普通老百姓干自己的故事,这样接地气的献礼片确实值得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