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鼎盛强唐,袭击唐使者团被一人灭一国的国家是哪个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传奇在“世界史上空前绝后奇功”,可惜的是,由于缺乏宣传,不为更多人的知。
于此,日本作家田中芳树不无幽默地表示,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夺目光彩淹没了与之同时代的王玄策,而且王玄策的官位比较低,正史没有单独为他树碑立传,致使盖世英雄藉藉无名。
也可以由此推知历史长河中不知淹没过多少诸如王玄策一类的英雄人物。
2. 唐朝有没有出使天竺的使臣王玄策这个人
王玄策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人,与强汉时一样,与王玄策同时代的名将也多的举不胜数的,但是(在民间)知名度远远不能与李靖、秦叔宝、李绩(徐茂公)等相比,甚至连程咬金的名字都比他响亮,可是我看过他的历史后大吃一惊,王玄策简直是个奇人。
王玄策是洛阳人,与当时高僧玄奘同乡。公元六四一年因北印度的玛卡达送使节来唐,因而以对其答札之副使节身份,于六四三年前往、六四六年归国。接着,翌年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而被卷入提的王位篡夺事件(也是王的扬名之战,在下文将介绍)。于六五八年第三度被选为往印度之使节,在各地访问之间,还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参拜。关于这些印度旅行的事迹,他虽记录有《中天竺行记》一书,惟完本早已失却,只余下《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散逸残篇。——《旧唐书》卷九《西域传》、《新唐书》卷二二一《西域传·上》、八冯承钧“王玄策事辑”(《清华学报》)
出使战绩
王玄策可说是个相当特异的人物,他所驱策的战场并非中国本土,而是在遥远的印度。公元六四七年,王玄策受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前往印度访问与唐有友好关系之印度玛卡达国的国王西拉迪提亚。在好不容易到了印度之后,却发现西拉迪提亚王已死,王位被一个叫做阿尔裘那的人所篡夺。同时,不光是玛卡达国,当时全印度几乎均陷入战乱之中。王玄策等大唐使者一行人还受到阿尔裘那派兵袭击,身陷牢狱之中。幸好后来王玄策安然脱困,逃离了玛卡达。
王玄策这样就逃回了大唐吗?没有,他策马自印度大陆北上,渡过了甘地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尼泊尔王国。在这儿,他与尼泊尔的阿姆修瓦尔曼王谈判,王玄策就以迎娶太宗养女文成公主而与唐具友好关系的吐蕃(即今之西藏)的王中之王的名义,向尼泊尔的阿姆修瓦尔曼王借兵。借用了七千尼泊尔骑兵,再度带兵回到玛卡达国向篡夺者阿尔裘那挑战。
在激战之后,王玄策终于获得了胜利。于甘地斯河畔的决战中,包含象部队在内的阿尔裘那军战死三千,而被追落至水中溺毙的则有一万之数,被俘虏者至少一万一千人,大大地惨败。据推断,其总兵力至少有三万,王玄策以少数之兵获得大胜,而且还是在异国、并以异国之兵得胜,实在是不容易。这个难度比常惠(经营了至少十年而且军力占优)用异国军队攻匈奴还难。
王玄策在俘虏了阿尔裘那、回复玛卡达国的和平之后,就率领尼泊尔军回到其母国。当然,这时也救出了其他留在牢狱中的部下,在俘虏提拉布阵提王阿尔裘那后,于六四八年将之献予太宗,回到了大唐。如果王玄策是十八、九世纪大英帝国的将军的话,他大可以就身陷牢狱一事要求赔偿,加上其恢复和平的大功,要将玛卡达国当成殖民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再怎么说,王玄策的功绩都是可和世界史上著名的罗伯特·克莱夫匹敌,而他更是对领土及权利的欲望无缘,到底这是个人的资质呢?还是两人所属文明的价值观不同?
他乃是在印度这样的异国中,率领着尼泊尔异国的军队,与象之大军作战而获得胜利的人。让这个人以英雄之姿受到更多人的欢迎。这个人其实曾经三度前往印度,最初并不是以正使的身份,而是副使。第二次前往时则升为正使,被卷入提的王位篡夺事件,而率领了尼泊尔的骑兵大为活跃。其后他还曾经再一次前往,去做什么呢?其实他是去寺庙中参拜。是个立下了大功之后,挥挥双手就回去的人。中华的智慧与谦让表现的淋漓尽致,太让人佩服了!
由于在中国境内他并没有做过什么,因此也没有什么特别发挥。在从印度回来后,也只是辛苦了就结束,算是有点可怜。这个人曾把包括自己所做过的事,以及印度的地理等做了详细的记录留传,叫做《中天竺行记》,可惜如今已经散落,几乎没有留存下来。
关于这个人,田中芳树先生认为“即使是把他当成如好莱坞电影般具华丽风格之冒险电影主角也不是不行的”。
日本玄幻文学宗师田中芳树的名字,对喜爱玄幻文学的中国读者来说或许并不陌生,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他的另一大“拿手好戏”当属历史小说,尤其是以古代中国为背景的具有浪漫英雄主义特色的历史小说。《天竺热风录》就是以盛唐时期王玄策出使印度的真实故事为线索,再现了那段几乎被遗忘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被俘逃脱
公元647年,王玄策奉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出使天竺。不料此时统治天竺众多诸侯小国的戒日王病逝,帝那伏帝国君阿祖那趁乱篡位僭立,并实行残酷的宗教迫害。阿祖那听说大唐使节来到,竟派出千余兵将伏击唐使,将王玄策一行全部投入牢狱。
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冒险越狱,并在戒日王之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帮助下,逃出天竺北上至尼泊尔,借得尼泊尔骑兵七千及吐蕃骑兵一千二百名,再入天竺,与阿祖那的数万大军展开激战,杀死敌军数千、溺毙万余、俘虏一万多人,又巧布“火牛阵”,一举摧毁阿祖那亲自统率的七万战象部队,生擒阿祖那,使天竺诸国恢复了安定与和平。
虽为曾经立下“世界史上空前绝后奇功”的唐代使节,王玄策三度出使天竺的经历却在史书上鲜有记载。究其原因,田中芳树不无幽默地表示,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夺目光彩淹没了与之同时代的王玄策,而且他的官位比较低,在正史当中不可能单独为他树碑立传。一个人出名是要靠宣传的,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这位英雄最终为世人所遗忘。
田中芳树与王玄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还是在30多年前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他在大学图书馆翻阅日本平凡社出版的《亚洲历史网络词典》,读到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唐代使节的条目时,不禁惊呆了。田中说,当时自己还没有成为作家的打算,只是单纯地出于好奇心,想对此做一番深入的探究。又过了十多年,他决心将这段历史写成小说。这样,《天竺热风录》从构思到最终完稿,用了整整20年。
向这位曾经立下“世界史上空前绝后奇功”的唐代使节致敬!欢迎大家继续补充该词条!——伊兰白檀
出使天竺
唐年间,在葱岭南有国名天竺,今名印度,乃佛陀诞生之地,举国崇尚佛法。时分东西南北中五大天竺国。
贞观年间,有唐僧玄奘,俗家姓陈,为求西两面三刀佛法,历尽坚苦,往天竺求佛经。至中天竺见得天竺国王尸罗逸多。那天竺国国王又称摩迦陀王,武功过人,颇有勇略,东征西讨,象不驰鞍,转战多年,征服另四天竺国。待得见大唐高僧,喜不自禁,与唐僧语日:"偿闻汝国有圣人出世,汝能为我说明圣迹否?" 唐僧乃与摩迦陀王略述太宗皇帝生平神武,中原平乱,降服四夷等功绩,使得番夷诸国尊誉曰:天可汗。摩迦陀王闻之大为仰慕:"如汝所言,吾当东行面圣,朝觑汝王。"
唐僧在天竺游历十数年,采集经论六百五十余部,带回中土。摩迦陀王多变派使臣偕唐僧东来,谒见太宗皇帝。太宗亦喜,命云骑怀儆,持节往抚天竺。摩迦陀王召国人大臣曰:"东土有天朝,名摩诃震旦。从古至今从未与我天竺往来。今摩诃震旦有圣人人遣使到此,理当拜迎。"乃出朝恭迎唐使,膜拜爱诏。复亦遣使大唐,献火珠郁金菩提树,谒见太宗。两国遂建交往来。
贞观二十二年,摩迦陀王尸罗多逸逝世,国内陷害大乱,叛臣阿罗顺那自立为主,僭夺天竺宝器,伪立为王,因地遥天远唐廷居然未闻。
时年,太宗皇帝派王玄策出访天竺。玄策带了副使蒋师仁和唐僧的师弟辩机和尚做翻译。从骑五十余,从长安出发,行了数月,总算进入天竺境内。
摩迦陀王已死,阿罗顺那篡位,听说大唐使节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将伏击。玄策,师仁及五十从骑都是久经沙场,虽慌不乱,排成雁行阵把应该辩机夹在阵中,奋力杀出丛围。直逃入吐蕃境内,松赞干布闻讯亲带千骑往援,结果只救出了玄策,师仁,辩机三人,从骑尽皆战死,全队覆没。
玄策大怒之余,檄召邻近各部军府节度使,及近处各大唐属国,集兵马万余,自为总管,师仁为先锋,一仗击溃天竺数万头象骑,直取茶和罗城。阿罗顺那大惊,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伎俩:云梯,石车,火攻,狠攻了三月余,终攻得茶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路追杀,斩天竺兵将三千,另大半赶入恒河中溺死。
玄策以师仁为先锋,自为后应,趁势攻入中天竺,发誓要尽灭天竺。天竺兵将与唐军一接仗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无奈只好弃国投奔东天竺,求助东天竺王尸鸠摩的援兵,接着再收集散兵残将,欲反攻唐军。
玄策欺天竺不通兵法,只知蛮斗,设了分兵伏杀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皆坑杀。
阿罗顺那的妻子尚拥兵数万,据险坚守朝乾陀卫,也被师仁击破,逃的逃,降的降。至此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天竺遂灭,共收得土地五百八十余所。
因东天竺援兵阿罗顺那,玄策欲顺势再亡东天竺,东天竺王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三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罢兵回朝。执阿罗顺那及一干降臣,绑俘长安,太宗皇帝大喜过望,下诏封赏玄策,援朝散大夫。
当真是:
英雄风流不尽数,刀马所至皆汉土。
出尘有诗赞曰:
大漠狼峰孤烟直,天苍地茫啸西番。
铁骑踏破极乐土,扬鞭异域蔑沙场。
开疆自有王朝散,何必不忘骠骑郎。
旧唐书 卷一百九十八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贞观十年,沙门玄奘至其国,将梵本经论六百余部而归。先是遣右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天竺,其四天竺国王咸遣使朝贡。会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死,国中大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立,乃尽发胡兵以拒玄策。玄策从骑三十人与胡御战,不敌,矢尽,悉被擒。胡并掠诸国贡献之物。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发精锐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罗国七千余骑,以从玄策。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二国兵进至中天竺国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阿罗那顺弃城而遁,师仁进擒获之。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于是天竺震惧,俘阿罗那顺以归。二十二年至京师,太宗大悦,命有司告宗庙,而谓群臣曰:“夫人耳目玩于声色,口鼻耽于臭味,此乃败德之源。若婆罗门不劫掠我使人,岂为俘虏耶?昔中山以贪宝取弊,蜀侯以金牛致灭,莫不由之。”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印度摩揭陀国(Magadha)国王曷利失尸罗迭(逸)多(梵语:Harsha Sīlāditya,即戒日王)继玄奘访问该国之后致书唐廷,唐命云骑尉梁怀璥回报,尸罗迭多遣使随之来中国。贞观十七年三月,唐派行卫尉寺丞李义表为正使、王玄策为副使,伴随印度使节报聘,贞观十九年正月到达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西南拉杰吉尔),次年回国。贞观二十一(或二十二)年王玄策又作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出使印度。未至,尸罗迭多死,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蒂鲁特)王阿罗那顺(Arunasva)立,发兵拒唐使入境。玄策从骑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发兵一千二百人,与泥婆罗(今尼泊尔)王那陵提婆(Narendra-deva;)兵七千骑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罗那顺而归。高宗显庆三年(658,一说显庆二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达婆栗阇(今印度达班加北部)国,五年访问摩诃菩提寺,礼佛而归。
贞观二十二年,大臣王玄策在对外作战中,俘获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罗迩娑婆。为迎合李世民乞求长生不老的心理,把他献给李世民。这个印度和尚吹嘘自己有二百岁高龄,专门研究长生不老之术,并信誓旦旦地说,吃了他炼的丹药,一定能长生不老,甚至可以在大白天飞升到天宫里去成为仙人。
王玄策回到长安时,已是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世民得知自己的手下在外面这么争气,自然是惊喜不已,立即给王玄策连升两级,册封他为朝散大夫,并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押阿罗那顺献俘于太庙。
那个奇怪名字的天竺和尚那罗迩娑婆不知道通过何种手段“潜伏”到了李世民的身边,接着,李世民就命他给自己造“延年之药”,隔三差五就拿一些五颜六色的小药丸来给李世民皇帝吃,不久李世民中毒而死。此时距王玄策归国仅仅一年。王玄策受李世民之死牵连,仕途受阻,终生再未升迁。
玄策几度出使印度,带回了佛教文物,对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著有《中天竺国行记》十卷,图三卷,今仅存片断文字,散见于《法苑珠林》、《诸经要集》、《释迦方志》中。近年,人们在洛阳龙门石窟发现了王玄策的造佛像题记。
3. 大唐使者王玄策:凭一己之力灭掉天竺国,最大的受益者为何却是吐蕃
三、总结:
对王玄策来说,一份檄文,一个大唐使者的身份,就成功集结了一支近万人的部队,灭掉了袭击唐朝使团,对大唐不敬的中天竺国,这固然值得尊敬。但看似这是一场非常漂亮的战争,在战略上事实上是吐蕃借王玄策之手,除掉了自己在南方最大的威胁。
从此之后,吐蕃就可以全力对抗唐朝,而印度半岛上的那些小国家,最终都被吐蕃吞并或者成为了附属国。这也就是吐蕃在唐朝的中后期能够将疆域扩展到八百万平方公里的规模,甚至可以一路南下到孟加拉湾。
王玄策这一次印度之旅,虽然杀人立威立命,但是对唐朝的未来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不过王玄策不过是因为使团的团长,又怎么会有唐太宗的远见卓识呢?
4. 有没有无私奉献默默无闻且坚强美好的人
最牛的外交官------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王玄策可说是个相当特异的人物,他所驱策的战场并非中国本土,而是在遥远的印度。公元**七年,王玄策受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前往印度访问与唐有友好关系之印度玛卡达国的国王西拉迪提亚。在好不容易到了印度之后,却发现西拉迪提亚王已死,王位被一个叫做阿尔裘那的人所篡夺。同时,不光是玛卡达国,当时全印度几乎均陷入战乱之中。王玄策等大唐使者一行人还受到阿尔裘那派兵袭击,身陷牢狱之中。幸好后来王玄策安然脱困,逃离了玛卡达。王玄策这样就逃回了大唐吗?没有,他策马自印度大陆北上,渡过了甘地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尼泊尔王国。在这儿,他与尼泊尔的阿姆修瓦尔曼王谈判,王玄策就以迎娶太宗养女文成公主而与唐具友好关系的吐蕃(即今之西藏)的王中之王的名义,向尼泊尔的阿姆修瓦尔曼王借兵。借用了七千尼泊尔骑兵,再度带兵回到玛卡达国向篡夺者阿尔裘那挑战。在激战之后,王玄策终于获得了胜利。于甘地斯河畔的决战中,包含象部队在内的阿尔裘那军战死三千,而被追落至水中溺毙的则有一万之数,被俘虏者至少一万一千人,大大地惨败。据推断,其总兵力至少有三万,王玄策以少数之兵获得大胜,而且还是在异国、并以异国之兵得胜,实在是不容易。这个难度比常惠(经营了至少十年而且军力占优)用异国军队攻匈奴还难。王玄策在俘虏了阿尔裘那、回复玛卡达国的和平之后,就率领尼泊尔军回到其母国。当然,这时也救出了其他留在牢狱中的部下,在俘虏提拉布阵提王阿尔裘那后,于**八年将之献予太宗,回到了大唐。如果王玄策是十八、九世纪大英帝国的将军的话,他大可以就身陷牢狱一事要求赔偿,加上其恢复和平的大功,要将玛卡达国当成殖民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再怎么说,王玄策的功绩都是可和世界史上著名的罗伯特·克莱夫匹敌,而他更是对领土及权利的欲望无缘,到底这是个人的资质呢?还是两人所属文明的价值观不同?他乃是在印度这样的异国中,率领着尼泊尔异国的军队,与象之大军作战而获得胜利的人。让这个人以英雄之姿受到人的欢迎。这个人其实曾经三度前往印度,最初并不是以正使的身份,而是副使。第二次前往时则升为正使,被卷入提的王位篡夺事件,而率领了尼泊尔的骑兵大为活跃。其后他还曾经再一次前往,去做什么呢?其实他是去寺庙中参拜。是个立下了大功之后,挥挥双手就回去的人。中华的智慧与谦让表现的淋漓尽致,太让人佩服了!由于在中国境内他并没有做过什么,因此也没有什么特别发挥。在从印度回来后,也只是辛苦了就结束,算是有点可怜。这个人曾把包括自己所做过的事,以及印度的地理等做了详细的记录留传,叫做《中天竺行记》,可惜如今已经散落,几乎没有留存下来。关于这个人,田中芳树先生认为“即使是把他当成如好莱坞电影般具华丽风格之冒险电影主角也不是不行的”。日本玄幻文学宗师田中芳树的名字,对喜爱玄幻文学的中国读者来说或许并不陌生,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他的另一大“拿手好戏”当属历史小说,尤其是以古代中国为背景的具有浪漫英雄主义特色的历史小说。《天竺热风录》就是以盛唐时期王玄策出使印度的真实故事为线索,再现了那段几乎被遗忘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这就是牛人在外面被欺负了自己找回场子大漠狼峰孤烟直,天苍地茫啸西番。铁骑踏破极乐土,扬鞭异域蔑沙场。开疆自有王朝散,何必不忘骠骑郎。壮哉王玄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5. 西藏发现一石碑,上面内容是什么让学者表示原来他真的存在。他又是谁呢
引言
我们知道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可是有的国外的学者因为各种原因常常对我们的历史做出怀疑,仿佛只要多怀疑我们一点便能让我们的历史缩短一些,但真相又岂能这么容易被推翻,往往只要有质疑,就有孜孜不倦的对于真相的挖掘,就会有我们挖掘到事实,以此来为我们的历史正名。
早前因为没有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王玄策的存在,于是王玄策在大多数人、甚至是专家学者看来都只是一个故事罢了,直到大唐天竺使出铭的出现,他曾经在繁华的大唐存在过这一点终于被证明,而且,一位英勇善战的大唐将士,也终于得到了正名。
人们可能会误读历史,但是历史一定会为历史正名,好的、坏的,都会在历史的发现中一一解答。
6. 凭一己之力灭掉天竺的王玄策,为啥会让吐蕃得了好处
2.南亚破碎,诸国征伐不断
南亚次大陆上,自从印度历史上最强大的孔雀王朝消失过后,古印度文明便岌岌可危。公元前200-公元200年,四百年的时间内,印度的西北方甚至整个恒河流域都被外族入侵,成为贵霜帝国的一部分。古印度文明到此就算是彻底消失在历史当中了。
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半岛上一直没有出现一个相对统一的王朝,处于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混战状态。各国都有自己的行政机关,最高统治者以及军队。公元320-540年,印度半岛上短暂出现了一个实力较强的王朝,文化灿烂,经济繁荣,但只是昙花一现。
公元606年,在北印度出现了一位颇有作为的帝王——戒日王。在戒日王登基即位之间,北印度面临着对外贸易衰落,货币出现了短缺,经济衰退,政治体制僵化。在戒日王登基即位之后,北印度的糟糕局面一扫而空,整个恒河流域以及一度的北部,都成为戒日王的疆土,史称戒日王朝。
7. 为什么王玄策一人灭印度这么好的电影题材不拍成电影
好好的电影就是让国人起名给绝了
8. 有没有王玄策的具体经历
人物简介王玄策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人,与强汉时一样,与王玄策同时代的名将也多的举不胜数的,但是(在民间)知名度远远不能与李靖、秦叔宝、李绩(徐茂公)等相比,甚至连程咬金的名字都比他响亮,可是我看过他的历史后大吃一惊,王玄策简直是个奇人。
王玄策是洛阳人,与当时高僧玄奘同乡。公元六四一年因北印度的玛卡达送使节来唐,因而以对其答札之副使节身份,于六四三年前往、六四六年归国。接着,翌年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而被卷入提的王位篡夺事件(也是王的扬名之战,在下文将介绍)。于六五八年第三度被选为往印度之使节,在各地访问之间,还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参拜。关于这些印度旅行的事迹,他虽记录有《中天竺行记》一书,惟完本早已失却,只余下《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散逸残篇。——《旧唐书》卷九《西域传》、《新唐书》卷二二一《西域传·上》、八冯承钧“王玄策事辑”(《清华学报》)
出使战绩
王玄策可说是个相当特异的人物,他所驱策的战场并非中国本土,而是在遥远的印度。公元六四七年,王玄策受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前往印度访问与唐有友好关系之印度玛卡达国的国王西拉迪提亚。在好不容易到了印度之后,却发现西拉迪提亚王已死,王位被一个叫做阿尔裘那的人所篡夺。同时,不光是玛卡达国,当时全印度几乎均陷入战乱之中。王玄策等大唐使者一行人还受到阿尔裘那派兵袭击,身陷牢狱之中。幸好后来王玄策安然脱困,逃离了玛卡达。
王玄策这样就逃回了大唐吗?没有,他策马自印度大陆北上,渡过了甘地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尼泊尔王国。在这儿,他与尼泊尔的阿姆修瓦尔曼王谈判,王玄策就以迎娶太宗养女文成公主而与唐具友好关系的吐蕃(即今之西藏)的王中之王的名义,向尼泊尔的阿姆修瓦尔曼王借兵。借用了七千尼泊尔骑兵,再度带兵回到玛卡达国向篡夺者阿尔裘那挑战。
在激战之后,王玄策终于获得了胜利。于甘地斯河畔的决战中,包含象部队在内的阿尔裘那军战死三千,而被追落至水中溺毙的则有一万之数,被俘虏者至少一万一千人,大大地惨败。据推断,其总兵力至少有三万,王玄策以少数之兵获得大胜,而且还是在异国、并以异国之兵得胜,实在是不容易。这个难度比常惠(经营了至少十年而且军力占优)用异国军队攻匈奴还难。
王玄策在俘虏了阿尔裘那、回复玛卡达国的和平之后,就率领尼泊尔军回到其母国。当然,这时也救出了其他留在牢狱中的部下,在俘虏提拉布阵提王阿尔裘那后,于六四八年将之献予太宗,回到了大唐。如果王玄策是十八、九世纪大英帝国的将军的话,他大可以就身陷牢狱一事要求赔偿,加上其恢复和平的大功,要将玛卡达国当成殖民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再怎么说,王玄策的功绩都是可和世界史上著名的罗伯特·克莱夫匹敌,而他更是对领土及权利的欲望无缘,到底这是个人的资质呢?还是两人所属文明的价值观不同?
他乃是在印度这样的异国中,率领着尼泊尔异国的军队,与象之大军作战而获得胜利的人。让这个人以英雄之姿受到更多人的欢迎。这个人其实曾经三度前往印度,最初并不是以正使的身份,而是副使。第二次前往时则升为正使,被卷入提的王位篡夺事件,而率领了尼泊尔的骑兵大为活跃。其后他还曾经再一次前往,去做什么呢?其实他是去寺庙中参拜。是个立下了大功之后,挥挥双手就回去的人。中华的智慧与谦让表现的淋漓尽致,太让人佩服了!
由于在中国境内他并没有做过什么,因此也没有什么特别发挥。在从印度回来后,也只是辛苦了就结束,算是有点可怜。这个人曾把包括自己所做过的事,以及印度的地理等做了详细的记录留传,叫做《中天竺行记》,可惜如今已经散落,几乎没有留存下来。
关于这个人,田中芳树先生认为“即使是把他当成如好莱坞电影般具华丽风格之冒险电影主角也不是不行的”。
日本玄幻文学宗师田中芳树的名字,对喜爱玄幻文学的中国读者来说或许并不陌生,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他的另一大“拿手好戏”当属历史小说,尤其是以古代中国为背景的具有浪漫英雄主义特色的历史小说。《天竺热风录》就是以盛唐时期王玄策出使印度的真实故事为线索,再现了那段几乎被遗忘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被俘逃脱
公元647年,王玄策奉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出使天竺。不料此时统治天竺众多诸侯小国的戒日王病逝,帝那伏帝国君阿祖那趁乱篡位僭立,并实行残酷的宗教迫害。阿祖那听说大唐使节来到,竟派出千余兵将伏击唐使,将王玄策一行全部投入牢狱。
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冒险越狱,并在戒日王之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帮助下,逃出天竺北上至尼泊尔,借得尼泊尔骑兵七千及吐蕃骑兵一千二百名,再入天竺,与阿祖那的数万大军展开激战,杀死敌军数千、溺毙万余、俘虏一万多人,又巧布“火牛阵”,一举摧毁阿祖那亲自统率的七万战象部队,生擒阿祖那,使天竺诸国恢复了安定与和平。
虽为曾经立下“世界史上空前绝后奇功”的唐代使节,王玄策三度出使天竺的经历却在史书上鲜有记载。究其原因,田中芳树不无幽默地表示,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夺目光彩淹没了与之同时代的王玄策,而且他的官位比较低,在正史当中不可能单独为他树碑立传。一个人出名是要靠宣传的,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这位英雄最终为世人所遗忘。
田中芳树与王玄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还是在30多年前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他在大学图书馆翻阅日本平凡社出版的《亚洲历史网络词典》,读到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唐代使节的条目时,不禁惊呆了。田中说,当时自己还没有成为作家的打算,只是单纯地出于好奇心,想对此做一番深入的探究。又过了十多年,他决心将这段历史写成小说。这样,《天竺热风录》从构思到最终完稿,用了整整20年。
向这位曾经立下“世界史上空前绝后奇功”的唐代使节致敬!欢迎大家继续补充该词条!——伊兰白檀
出使天竺
唐年间,在葱岭南有国名天竺,今名印度,乃佛陀诞生之地,举国崇尚佛法。时分东西南北中五大天竺国。
贞观年间,有唐僧玄奘,俗家姓陈,为求西两面三刀佛法,历尽坚苦,往天竺求佛经。至中天竺见得天竺国王尸罗逸多。那天竺国国王又称摩迦陀王,武功过人,颇有勇略,东征西讨,象不驰鞍,转战多年,征服另四天竺国。待得见大唐高僧,喜不自禁,与唐僧语日:"偿闻汝国有圣人出世,汝能为我说明圣迹否?" 唐僧乃与摩迦陀王略述太宗皇帝生平神武,中原平乱,降服四夷等功绩,使得番夷诸国尊誉曰:天可汗。摩迦陀王闻之大为仰慕:"如汝所言,吾当东行面圣,朝觑汝王。"
唐僧在天竺游历十数年,采集经论六百五十余部,带回中土。摩迦陀王多变派使臣偕唐僧东来,谒见太宗皇帝。太宗亦喜,命云骑怀儆,持节往抚天竺。摩迦陀王召国人大臣曰:"东土有天朝,名摩诃震旦。从古至今从未与我天竺往来。今摩诃震旦有圣人人遣使到此,理当拜迎。"乃出朝恭迎唐使,膜拜爱诏。复亦遣使大唐,献火珠郁金菩提树,谒见太宗。两国遂建交往来。
贞观二十二年,摩迦陀王尸罗多逸逝世,国内陷害大乱,叛臣阿罗顺那自立为主,僭夺天竺宝器,伪立为王,因地遥天远唐廷居然未闻。
时年,太宗皇帝派王玄策出访天竺。玄策带了副使蒋师仁和唐僧的师弟辩机和尚做翻译。从骑五十余,从长安出发,行了数月,总算进入天竺境内。
摩迦陀王已死,阿罗顺那篡位,听说大唐使节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将伏击。玄策,师仁及五十从骑都是久经沙场,虽慌不乱,排成雁行阵把应该辩机夹在阵中,奋力杀出丛围。直逃入吐蕃境内,松赞干布闻讯亲带千骑往援,结果只救出了玄策,师仁,辩机三人,从骑尽皆战死,全队覆没。
玄策大怒之余,檄召邻近各部军府节度使,及近处各大唐属国,集兵马万余,自为总管,师仁为先锋,一仗击溃天竺数万头象骑,直取茶和罗城。阿罗顺那大惊,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伎俩:云梯,石车,火攻,狠攻了三月余,终攻得茶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路追杀,斩天竺兵将三千,另大半赶入恒河中溺死。
玄策以师仁为先锋,自为后应,趁势攻入中天竺,发誓要尽灭天竺。天竺兵将与唐军一接仗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无奈只好弃国投奔东天竺,求助东天竺王尸鸠摩的援兵,接着再收集散兵残将,欲反攻唐军。
玄策欺天竺不通兵法,只知蛮斗,设了分兵伏杀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皆坑杀。
阿罗顺那的妻子尚拥兵数万,据险坚守朝乾陀卫,也被师仁击破,逃的逃,降的降。至此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天竺遂灭,共收得土地五百八十余所。
因东天竺援兵阿罗顺那,玄策欲顺势再亡东天竺,东天竺王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三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罢兵回朝。执阿罗顺那及一干降臣,绑俘长安,太宗皇帝大喜过望,下诏封赏玄策,援朝散大夫。
当真是:
英雄风流不尽数,刀马所至皆汉土。
出尘有诗赞曰:
大漠狼峰孤烟直,天苍地茫啸西番。
铁骑踏破极乐土,扬鞭异域蔑沙场。
开疆自有王朝散,何必不忘骠骑郎。
旧唐书 卷一百九十八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贞观十年,沙门玄奘至其国,将梵本经论六百余部而归。先是遣右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天竺,其四天竺国王咸遣使朝贡。会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死,国中大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立,乃尽发胡兵以拒玄策。玄策从骑三十人与胡御战,不敌,矢尽,悉被擒。胡并掠诸国贡献之物。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发精锐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罗国七千余骑,以从玄策。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二国兵进至中天竺国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阿罗那顺弃城而遁,师仁进擒获之。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于是天竺震惧,俘阿罗那顺以归。二十二年至京师,太宗大悦,命有司告宗庙,而谓群臣曰:“夫人耳目玩于声色,口鼻耽于臭味,此乃败德之源。若婆罗门不劫掠我使人,岂为俘虏耶?昔中山以贪宝取弊,蜀侯以金牛致灭,莫不由之。”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印度摩揭陀国(Magadha)国王曷利失尸罗迭(逸)多(梵语:Harsha Sīlāditya,即戒日王)继玄奘访问该国之后致书唐廷,唐命云骑尉梁怀璥回报,尸罗迭多遣使随之来中国。贞观十七年三月,唐派行卫尉寺丞李义表为正使、王玄策为副使,伴随印度使节报聘,贞观十九年正月到达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西南拉杰吉尔),次年回国。贞观二十一(或二十二)年王玄策又作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出使印度。未至,尸罗迭多死,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蒂鲁特)王阿罗那顺(Arunasva)立,发兵拒唐使入境。玄策从骑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发兵一千二百人,与泥婆罗(今尼泊尔)王那陵提婆(Narendra-deva;)兵七千骑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罗那顺而归。高宗显庆三年(658,一说显庆二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达婆栗阇(今印度达班加北部)国,五年访问摩诃菩提寺,礼佛而归。
贞观二十二年,大臣王玄策在对外作战中,俘获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罗迩娑婆。为迎合李世民乞求长生不老的心理,把他献给李世民。这个印度和尚吹嘘自己有二百岁高龄,专门研究长生不老之术,并信誓旦旦地说,吃了他炼的丹药,一定能长生不老,甚至可以在大白天飞升到天宫里去成为仙人。
王玄策回到长安时,已是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世民得知自己的手下在外面这么争气,自然是惊喜不已,立即给王玄策连升两级,册封他为朝散大夫,并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押阿罗那顺献俘于太庙。
那个奇怪名字的天竺和尚那罗迩娑婆不知道通过何种手段“潜伏”到了李世民的身边,接着,李世民就命他给自己造“延年之药”,隔三差五就拿一些五颜六色的小药丸来给李世民皇帝吃,不久李世民中毒而死。此时距王玄策归国仅仅一年。王玄策受李世民之死牵连,仕途受阻,终生再未升迁。
玄策几度出使印度,带回了佛教文物,对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著有《中天竺国行记》十卷,图三卷,今仅存片断文字,散见于《法苑珠林》、《诸经要集》、《释迦方志》中。近年,人们在洛阳龙门石窟发现了王玄策的造佛像题记。
9.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事迹是真实的吗
在电影《功夫瑜伽》中提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号称“一人灭一国”的王玄策。
王玄策是唐代外交官,他奉李世民之命出使天竺诸国,但个别国家对唐朝并不友好,王玄策便借兵灭了这些国家。
那么,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事迹是真实的吗?
今天我们就讲讲王玄策的故事。
王玄策本是唐代一个基层干部,任黄水县令,后调入唐政府外交部担任外交官。公元647年,唐太宗李世民派遣王玄策出使印度玛卡达国。
古印度又称“天竺”,当时天竺由很多小国组成,玛卡达国国王西拉迪提亚与唐朝关系很好。但是,当王玄策到达玛卡达国的时候却发现西拉迪提亚国王已经死了,一个叫阿尔裘那的大臣篡夺了王位,此人是个“唐黑”,不依附唐朝,将王玄策率领的使团抓捕扣押。
王玄策越狱逃走,开始了一段传奇之战!
王玄策逃走以后,立刻前往尼泊尔,借骑兵七千,然后回师进攻阿尔裘那,一战之下败敌三万,杀三千,落后溺毙万余,俘虏万余,并生擒阿尔裘那,使得玛卡达国归于和平。
王玄策回到唐朝后,获得了李世民的褒奖,并于次年再次奉命出使天竺。
这一次,王玄策达到天竺后,发现北印度最有实力的君主戒日王病故,北印度陷入了动乱,一个叫阿祖那的君主作乱,不仅迫害当地百姓,还袭击王玄策的使团并将王玄策囚禁。
王玄策再次逃出监狱,并再次去尼泊尔和吐蕃请求救兵。这一次王玄策得到八千多兵马,他率领部队回到北印度,与阿祖那作战。
这一次,王玄策灭敌数万,斩首数千,大破七万战象部队,生擒阿祖那。
王玄策率领部队一路所向披靡,杀得天竺诸国大败,所谓“一人灭一国”固然有些夸张,但王玄策孤身出使异国,能有这样的战绩可可以算是一段传奇了。
王玄策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唐朝的国力所致。
王玄策去尼泊尔搬救兵,之所以能顺利获得七千精锐骑兵,是因为尼泊尔当时是吐蕃的属国,而吐蕃之主松赞干布当时与唐朝关系很好,王玄策是以“王中王”的身份前往尼泊尔“命令”其出兵的。
所以说,王玄策作为外交官“一人灭一国”与其说是他个人能力超群,不如说是唐朝中国强盛,因此才会有这么多的人愿意帮助王玄策。
机器之血 (2017) (未上映) [ 演员 ]
红海行动 (2017) (未上映) [ 演员 ]
英伦对决 (2017) (未上映) [ 演员 ]
功夫瑜伽 (2017) [ 演员 (饰 杰克 Jack/王玄策) ]
铁道飞虎 (2016) [ 演员 ]
绝地逃亡 (2016) [ 演员 编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