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背景
影片名:《伟大的凯瑟琳》 (瑟琳皇后,凯瑟琳大帝,叶卡捷琳娜,叶卡捷琳娜女皇)
英文名:Catherine the Great
导演:Marvin J. Chomsky马文.J.乔姆斯基
主演: 凯瑟琳.泽塔琼斯,保罗.迈克甘,伊恩.理查森,布莱恩.布赖斯德
地区: 欧美影视
类型:剧情片
级别:普通
内容简介:
在俄国历史上,凯瑟琳大帝与彼得大帝齐名,她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横跨欧亚美三海的庞大帝国。她的政绩卓越,但后人最关注的还是她那一段段令人目不暇接的情史。她在一场政治婚姻中嫁给了俄国女皇伊丽莎白的侄子彼得,但彼得因为生理上的原因成了性无能。于是,凯瑟琳耐心等待着时机,一边放纵情欲,一边暗中寻觅着夺取政权的良机……
❷ 牛年央视开始准备,历届的导演都有何背景
历届的导演都是非常有名的,执导过很多大型的晚会,或者有很多优秀的电影作品,非常受观众们喜欢。
❸ 谁有和国际导演拍北京之五《信念的力量》中背景独白像的听力材料
[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吉迪作品《飞扬的五环》]
[意大利导演吉赛贝·托纳多雷作品:《重聚》]
[香港导演刘伟强拍摄北京作品:《品味北京》]
[法国导演特利斯·勒孔特作品:《北京印象》]
[英国导演达瑞恩·古德里奇:《信念的力量》]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B9%FA%BC%CA%B5%BC%D1%DD%C5%C4%B1%B1%BE%A9
❹ 那个国外电影涉及到了中国!!或以中国为素材来拍摄的!反正就是要有“中国”好的追分!!!
末代皇帝
功夫熊猫
动画片 花木兰
喜马拉雅是法国人拍的
斯皮尔伯格 太阳帝国 故事背景是中国
木乃伊3
日本NHK的纪录片《侧目中国》
<中国鞋子>,导演是德国人
《神奇四侠2》
《解放军占领巴黎》
黄石的孩子
面纱
一个新的美国片《乒乓特派员》,是一部和中国国球有关的喜剧片
BBC纪录片《美丽中国》
功夫熊猫
····················还有好多
谢谢采纳
❺ 永恒与一日的导演背景
我们曾经如此熟悉阿尔巴尼亚,出生在这里的玛纳吉斯兄弟是整个巴尔干半岛的电影先驱,而我们还记得《第八个是铜像》,那曾经是令我们感动的英雄颂歌,在安哲罗普洛斯拍摄这部电影的1998年,那里却是另外一幅样子,在之前,霍查大叔彻底摧毁了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在之后,游击队把这个国家推向了深渊,在南巴尔干,一群少年逃出家园,他们蹲下,投掷石块,再蹲下,投掷石块,以这种幼稚的方法穿过雷区,他们来到还算富裕的邻国希腊,靠擦车窗更确切地说是乞讨维生,像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一样,少年流浪儿永远都是不法分子的猎物,面对惨淡的生活,导演显得无能为力,他既反对警察的粗暴做法,又无法给出更好的建议。在这部电影里,阿尔巴尼亚少年与冬日的愁云惨雾一道,构成了这个世界荒谬的风景,是主人公决定离开的背景,而这个少年,如同他穿着的杏黄衣衫,在灰暗的世间凸现,从他第一次对着亚历山大羞涩的微笑,到后来祖孙俩相拥而泣,带给这个世界的,却是希望和梦想,他脱口而出的诗句,既是他母语的乳汁,又是未来的营养。
安哲罗普洛斯在这部电影中再次显示了他的诗歌才华,如果说有人用诗的概念拍摄电影,那是安氏无疑,就像《尤利西斯之旅》是向玛纳吉斯兄弟致敬一样,这是一部向希腊诗人索洛莫斯致敬的电影,所以在电影中使用诸多诗歌元素,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而是从根本上具备了诗的特质,行云流水的节奏,舒缓如牧歌一般,移步换景而非简单的蒙太奇,达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推开一道门,门外是三十年前美丽的妻子,沿着一条河,岸边站着回到希腊的索洛莫斯,只有诗人才是这样的,跳跃到你的意外并刚好能达到的远处,另外,电影中使用的意象也表明,巴尔干山歌海谣已经深入安氏的骨髓,公交车上的乘客,跟随公交车的消防队员,焚烧衣服的烈焰,以及边境上的铁丝网,都成了信手拈来的意象,配上如泣如诉的音乐,使人身心迷醉。
❻ 电影中的作文素材 如周星驰电影 导演等作文素材谢谢啊
1冯小刚是当今中国影坛一位值得关注的导演。赢得关注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冯小刚电影尤其是贺岁片骄人的市场业绩,在中国电影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国产电影市场一片萧条的境遇中,冯小刚影片自1997年以来部部都可以拿到3000万以上,稳定的票房收入和优势性的市场占有纪录甚至超过了同期进口分账发行的“大片”。这无论如何,都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奇迹”。
他的每部电影都能够保持在一定的水准之上,虽然并非传世佳作,而且有着明显的缺陷——几年来万变不离其宗,在艺术上少有新意,各种商业诉求在影片中过分外露,娱乐元素的组合也显得相当拼贴,但是这一切显而易见的弊端并没有改变其票房成绩。冯小刚以他鲜明的个性,或者甚至可以说以他显而易见的成绩和缺点成为中国电影届独树一帜的人物。在所谓“意义的通货膨胀”时代里,冯小刚影片的热映显得顺理成章,在这样一个彰显个性的时代里,冯小刚的出现更是适得其时。冯小刚电影走入我们视线的是以贺岁剧的形式出现,在此之前的他编剧的作品《大撒把》、《遭遇激情》却少有问津。直到1997年《甲方乙方》正是公映,大获成功,冯小刚才被人们熟知。此后的几年1998年《不见不散》、1999年《没完没了》、2000年《一声叹息》、2001年《大腕》、2003年《手机》、2004年《天下无贼》以及最近2006年的《夜宴》,冯小刚的作品作为贺岁档期都有不俗的表现,一再打破票房记录。并且影片也先后获得了不少奖项:
1998年《甲方乙方》第2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
2002年《大腕》 第2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
2004年《手机》 第2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
2冯氏幽默
冯小刚的作品最初大部分是改变自王朔的小说,“我打过的漂亮仗,无不和王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冯小刚在自传性著作《我把青春献给你》这样说<1>。他的作品其中传达了五六十代人强烈的个人情怀。乖张、玩世不恭、世俗、抽科打诨、冷嘲热讽,表达了对于主流意识的不屑和对平民草根的关注。现在习惯上被称为的“冯氏调侃”,葛优式一本正经的冷幽默,公式化的表演模式都是脱离现实又反诘现实的真实读解。“将《编辑部的故事》中那种调侃、幽默与传统的滑稽、戏闹的‘南柯一梦’式的喜剧形态相结合,起用了大量大陆老百姓熟悉的喜剧演员和明星,用小品式的故事编造、小悲大喜的通俗样式,将当下普通人的梦想和尴尬都作了喜剧化的改造,最终将中国百姓在现实境遇中所感受到的种种无奈、困惑、期盼和愤怒都化作了相逢一笑。<2>
【周星驰电影介绍】
1 周星驰的电影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他的电影被人们称为“无厘头”影片,从1988年第一部“无厘头”电影产生至1998年十年间共47部。票房记录自1990年开始,除少数几部影片外,其余全部突破千万港元大关。1990年的《赌圣》、1991年的《逃学威龙》、1992年的《审死官》、1993年的《唐伯虎点秋香》、1995年《西游记》、2005年的《功夫》均打破票房记录。周星驰本人也获奖无数:
1988年《霹雳先锋》获第25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奖、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和最有前途新人提名
1992年《审死官》荣获亚太影帝称号
1995年《西游记》金紫荆奖影帝称号
2何为“无厘头”电影
“无厘头”原为广东佛山一代的一句俗语,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说话都难以理解,无中心,其语言和行为没有明确目的,粗俗随意,乱发牢骚,但并非没有道理。无厘头电影表现的悲观厌世、及时行乐、肆意狂欢、破坏秩序、离析正统具有强烈的后现代思潮,充分体现了通俗性、颠覆性、世俗性、多元性、反智性的特点,是香港社会“文化浮萍”的飘零状态的体现。表达了香港人社会生活模式、心态和行为取向,展示了他们迷茫彷徨的生活状态<3>。
本文不在探讨他们之间的文化内涵以及深刻的社会根源。试图通过电影的表象分析冯小刚电影和周星驰电影之间在剧作环节上的差异以及制造发笑包袱的动因。下面就拿出他们执导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我们选取了冯小刚1997 年《甲方乙方》和周星驰2005年的《功夫》做对比。
❼ 电影《马粥街残酷史》的背景是什么
78年在韩国是维新时代末期。维新时代是指72年朴正熙通过武力确定其永久执政的政治体系之后的一段朴正熙军政权统治下的韩国历史。维新时代也是所谓的“父亲”们横行的时代。国家的元首被称为“国父”,校长在学校里扮演着“父亲”的角色,在家里父亲更是绝对的权威。维新时代也是充满暴力的时代,从军政权到学校乃至家庭无不通过暴力维持其权威。《马粥街残酷史》可以说是一部对生活在暴力的“父亲”们阴影下的维新时代青春们的凄美颂歌。这样一个时代,暴力无处不在,友情在暴力中形成,爱情也由暴力和权力决定。女主角选择暴力和权力都在男主角之上的宇植(音译)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这种爱情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电影里,女主角和宇植最终还是分手了。本片的导演刘荷(音译)之前是位诗人,在以其学生时代的校园为素材的本片中,描写了贤洙悲伤而又残酷的高中校园生活。电影里的校园其实是当时韩国社会的缩影,贤洙在从校长到学生周围到处充斥着暴力的校园里,想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最终,贤洙所有绝望、痛苦、愤怒等压抑的情绪在楼顶1对6的决斗中爆发,在其血红的双眼中满含着泪水,高喊“大韩民国学校,滚你X了个蛋”中达到高潮。但是贤洙并没有从此绝望的走向自我毁灭,或者疯狂报复黑暗的社会,而是满怀希望地开始了新的生活。导演并没有过分渲染韩国70年代残酷的历史,而是以其诗人的独特视角,再现了当年的景象。
❽ 《傲慢与偏见》和《成为简.奥斯汀》电影的时代背景
是
小说作者介绍
简·奥斯汀(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汀没有上过正规学校,但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奥斯汀一家爱读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她少女时期的习作就是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滑稽模仿,这样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讽的基调。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与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诺桑觉寺》(又名《诺桑觉修道院》)和《劝导》(1818)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的,并署上了作者真名。
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她的作品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虽然其作品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小说概述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成为简奥斯汀
剧情介绍
简·奥斯汀(安妮·海瑟薇饰)用她的文字、聪明与智慧照亮了整个世界。而且她的生活同样充满了激情与爱情。1796年,二十岁的简遇到了汤姆·勒弗罗伊(Tom Lefroy,詹姆斯·麦卡沃伊饰)。他们的感情成为了现实生活中的传奇,而爱情故事也成为她毕生最伟大的著作。
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为了爱情而结婚是一个愚蠢的游戏。金钱决定了整个等级分明世界的运转。奥斯汀夫妇,在把他们最小的女儿嫁出去的时候,对这一点非常清楚。只是简心意已决,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和桀骜不逊,再加上年轻人的傲慢与偏见,她决定要为爱而婚。
即使如此,父母还是希望为简挑选一个富裕且有远大前程的丈夫。瓦斯莱先生就是最理想的选择,当地贵族、声名显赫而且非常富有的格瑞莎姆夫人(玛吉·史密斯饰)的侄子。虽然他们千方百计要促成此事,但还是被简直截了当地拒绝了。
后来,她遇到了年轻的爱尔兰人汤姆·勒弗罗伊。他是一位律师实习生,和简的哥哥亨利一起从伦敦来汉普郡游玩。他长相英俊、聪明过人但也十分拮据。他对简单纯朴的乡村生活毫无兴趣。但是不久就发现了与自己心灵相通的简·奥斯汀。两个人彼此找到了无数共同的兴趣爱好。他们在小树林里唇枪舌战,他们在人群拥挤的舞会上翩翩起舞。她在玩板球上技高一筹,而他则送《汤姆·琼斯》给她阅读。两个人陷入了爱河之中。
但是他们一直被人监视着。格瑞莎姆夫人对此冷眼相看,而瓦斯莱则一直心存希望。父母以及亲戚的反对,让两人必须做出决定。汤姆提议私奔,导致的后果很显然将会是灾难性的。简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而她也将面临贫困和蒙羞。勒弗罗伊在爱尔兰的家庭也指望他能够出人头地。如果他们选择了逃跑,所有的一切都将毁于一旦:家人、朋友和财富。在他们这个充满感性和冲动的年纪,他们真的会走上这一步吗?
幕后制作
著名的单身作家
简·奥斯汀(Jane Austen)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用独特和细腻笔触创作出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自己却终身未婚。喜欢看《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艾玛》的影迷不要错过了,影片《成为简·奥斯汀》将解开她的情路历程,而且这部电影的风格就如同那些根据奥斯汀小说改编的影片一样。
只不过,《成为简·奥斯汀》将重点描写,放在了奥斯汀的生活经历是如何促使她写出那些浪漫的小说的。把一位当时信手涂鸦完成的作品现在被公认为经典名著的作家的生活改编成电影,是很冒险的一件事情。在这么多年以来,出现过各种各样简·奥斯汀小说的电影版本之后,能够拍摄一部关于她自己真实世界的电影,这样看上去是再好不过的一件事情。
《傲慢与偏见》的现实版
傲慢,英俊的达西先生,映射的是汤姆·勒弗罗伊,一个实习律师,只是达西有钱,独立,拥有权力、地位,不需要依靠别人。美丽,聪慧,略显偏激的伊丽莎白,映射的正是简.奥斯丁本人,只是伊丽莎白在感情上,在家庭上没有更多的羁绊。于是。《傲慢与偏见》中,达西与伊丽莎白最终走在一起。而汤姆·勒弗罗伊与简.奥斯丁,最终却只能成为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朋友”。
导演朱里安·杰拉德用了很长的时间,聚焦在奥斯汀年轻时代的生活,从中得出结论这位著名的未婚女人一定在保留单身这一问题上再三思考过。庆幸的是,朱里安·杰拉德固执得没有把这个文学作家的形象演绎成19世纪的布里奇特·琼斯,但是这个故事确实在某些方面做出大胆的假设,设想出与她有关系的真实生活中的达西先生。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浪漫爱情中的女主角领衔主演安妮·海瑟薇气质高雅而且美丽动人,人物角色十分相配。
成功的电影改编
至今为止,简·奥斯汀较为成功的银幕改编,可以说是从名著《艾玛》吸取灵感的影片《独领风骚》Clueless(1995),场景转换成了美国贝弗利山的一所中学,并且这里是来自于好莱坞十几岁青少年的世界。这样安妮·海瑟薇在《成为简·奥斯汀》中带着英式口音出演20岁的奥斯汀,一切都自然而然变得顺理成章。
简·奥斯汀的主要传记作者帕克·霍南(Park Honan)和克莱尔·托马林(Claire Tomalin)对于这段感情只有六页篇幅的描述,而《成为简·奥斯汀》的基本故事架构则是脱胎自一本最近几年出版的奥斯汀传记《Becoming Jane Austen》(2003),作者是乔恩·思朋斯(Jon Spence)。电影制作人主张将他们有趣的爱情演变成强烈的激情,而且两人原本计划私奔最终结果是促成奥斯汀成为了著名作家。至少你会觉得重新编撰的情节不可避免都是对完美无瑕的原著进展混合与模仿。很高兴能够在这部虚构简·奥斯汀爱情生活的电影中,看到引用了大量的名言警句,至少这样不会玷污女作家笔下的文字。此外,电影剧本非常高明地避开了很多传说中关于他们关系的猜测和结论,而且还足以让大批奥斯汀的崇拜者用他们的方巾掩着鼻子优雅地为之悲伤抽泣。
强大的演员阵容
一部关于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简·奥斯汀的电影,是让人值得期盼和等待的,特别是由一个强大的演员阵容组成:新人安妮·海瑟薇和詹姆斯·麦卡沃伊,以及老牌实力演员朱丽·沃特斯、玛吉·史密斯和詹姆斯·克伦威尔。而影片所关注的是她在成为作家之前的生活,这也非常符合观众的胃口。
扮演简·奥斯汀的安妮·海瑟薇,和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妻子同名,也拥有美丽的外表。1982年出生在美国,已经出演过多部众人知晓的影片,其中有《公主日记》、《断背山》和《穿普拉达的女王》等。在出演这部英国影片之前,她还特意学习弹钢琴和跟随一位方言老师练习英式口音。除此之外,本片再次汇聚了英国的几位演技明星,玛姬·史密斯(奥斯卡影后,英国表演事业的瑰宝,出演过《修女也疯狂》、《高斯福庄园》等)和朱丽·沃特斯(《舞动人生》)这样的名字早就家喻户晓,还有出演了《女王》的詹姆斯·克伦威尔以及在《纳尼亚传奇》中扮演半人半羊的“图姆纳斯”的英国新星詹姆斯·麦卡沃伊。
❾ 伦理电影解说素材去哪里找
电影解说文案大全。
文艺型的文案写作水平要求比较高,不过可以抄。向电影的故事背景、演员的经历、导演的哪些优秀作品,都可以以这种方式来介绍影片的开始,这种写作方式适合找一些电影寓意比较深刻的电影,如当幸福来敲门、阿甘正传等,这些电影里存在很多正能量信息,传达给用户生活中很多励志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情节,比较容易抓住用户的心理感同身受,这种高分电影网上有大量的资料素材可查,可以模仿也可以稍作修改做成自己的文案即可。
❿ 急急急急急急!!! 需要香港艺术电影的历史背景,发展以及一切资料,包括著名导演什么的,谢谢!好的话
[2]香港电影史的发展应该从电影传入香港开始。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公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电影时代的开始”。 1896年初,路易·卢米埃尔的助手来了香港放映这些影片,而电影就是这样传入香港。自他离开后,香港电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动。当年,美国汤默斯·爱迪生公司派出一位电影摄影师到香港拍了一批纪录片:名为《香港街景》、《香港总督府》、《香港码头》、《香港商团》和《钖克炮兵团》。 这几部有新闻纪录的电影虽然不是香港电影公司的出品,可是它们是在香港拍摄的,内容又是香港景物,可以把它们称为“香港电影”。 卢米埃尔兄弟
从1896年到1903年,香港放映过一些很短的纪录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关报导是这样的:“现在中环街市对面,即同记办馆面前,准十五晚开演‘成套戏本’(即整部电影)。”这部电影是法国导演下·齐卡当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难》。 1907年,香港有不少电影院纷纷开办,而且公映的次数和数量都较以往为多,因此被视为香港电影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烧鸭》,是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摄的一部默片谐剧。该片的导演梁少坡同为该片的主角,故事讲述一个小偷(由梁少坡饰演)想偷烧鸭,却被警察捉住了。剧情十分简单,但不乏诙谐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烧鸭》虽在香港摄制,却并非香港电影公司的作品。该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后来结束了他在上海的电影事业,回美国路经香港时,和黎民伟合作制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因而催生了香港电影事业,而黎民伟更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这部电影的出现,象征香港电影史启蒙期的终结,萌芽期正式开始。
萌芽时代
[2]据《中国电影发展史》记载,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在1913年出产,编导是黎民伟、摄影师是罗永祥,主要演员是黎民伟和严珊珊。 黎民伟原为剧社的主持人,又怎样开始拍起电影来?原来他对电影一向很有兴趣,于是透过罗永祥的介绍,认识了路经香港的布拉斯基,他们商谈合作拍片成功,便由布拉斯基提供拍片所需的设备和基金,利用剧社的布景和演员,以“华美影片公司”的名义制片和发行,拍成了《庄子试妻》一片。 《庄子试妻》改编自当时的粤剧《庄周蝴蝶梦》,取材于其中“扇坟”一段。剧情大意是:庄子之妻,夫骨未寒,便有了新情人。为了讨好新欢,她不惜扰及死去不久的丈夫的坟墓。而这个新欢实则是庄子扮的,他只是诈死来考验他的妻子对他是否忠贞。 《庄子试妻》片的主角是庄子之妻,由黎民伟反串演出。片中婢女一角由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饰演。严不仅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个电影女演员,还是中国第一个电影女演员。 《庄子试妻》片利用阳光露天拍摄,香港实地取景,而片中人物都穿了民初的服装。本片更使用摄影特技,把庄子的鬼魂拍得忽隐忽现,加强戏剧效果。 这部电影创下不少香港电影纪录: (一) 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 (二) 第一部在外国公映的香港片; (三) 第一部有电影女演员参演的香港电影; (四) 也同时是第一部有特技摄影的香港电影。 黎民伟及其兄长海山、北海于1923年创办了香港第一间全由香港人投资创办的电影制片公司“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他们并非为了名利,而是志在推动香港,以至全中国的电影工业。 民新的成立为香港电影业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在1923年出品了香港第一部新闻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又在1924年在广州成立了香港第一个演员培训所民新演员养成所,发掘有演戏潜质的人。 此外,民新还摄制了香港出产的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于1924年,珍贵的新闻纪录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大会》、《孙大元帅检阅军团警会操》以及1925年出产的《孙大总统东较场阅兵》等亦是民新的出品。 事实上,1924年至1925年,香港电影事业已渐渐成长,可是由于黎民伟具有同盟会的背景,港英政府禁止民新于香港开设摄影场,香港电影发展被迫中止了。
峥嵘时代
1925年5月30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无理残杀中国人民,中国各地纷纷罢工、罢课,以示抗议。同年6月,内地的罢工热潮扩展到香港。香港大罢工期间,每天都有商店倒闭,百业凋零,所有娱乐活动,包括电影放映一律停止。这个现象令刚萌芽的香港电影事业夭折。 1926年10月罢工结束,但香港电影事业仍然未能 复苏起来,因为有实力的电影工作者都去了广州或上海发展。虽然期间有些影片公司招考演员,但这都是有名无实,直至1929年末,仍没有一部香港电影生产过。 1930年初,黎北海等创办了香港影片公司,制作出创业作《左慈戏曹》,然后香港才陆陆续续再有电影制片公司的成立,香港电影事业才见起色,得以复苏。 1930年,香港的电影业随着黎北海(黎民伟兄长)创建香港影片公司而开始复苏。不过,真正令香港电影业站稳住脚的是1930年10月25日,由黎民伟的上海民新与其他几间电影公司合并而成的“联华影业公司”。“联华”可以说是为香港电影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力,是战前中国最大的电影厂之一。 为了培养人才,联华在1931年4月开办演员养成所,教授的课程包括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等,堪称一间电影全科学校。它培训了一批杰出的粤语片导演,如李铁、黄岱等,对香港电影贡献良多。 “联华”香港分厂一向都是拍默片,虽然当时有声电影兴起,创办人却不敢冒险。于是,第一部粤语有声片就由上海天一电影厂的汤晓丹执导拍成,就是《白金龙》。 有声电影问世后,香港的电影公司纷纷拍摄有声片。1934年“联华”香港分厂解体,黎北海另创了香港第一家有声电影制片厂“中华”,并导演了一部局部有声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声片《傻仔洞房》(1934)。 进入1935年,香港电影正式步进有声时代。 从1935年开始,香港的粤语片产量每年递增,从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过一倍。1935年,受到抗日热潮的影响,香港生产了多部爱国电影,其中包括大观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线》。 1936年,社会教育片成了香港电影的主流。除了社教片之外,爱国片在同年增多了产量。当然,故事片在香港电影史上从来也并未受过忽略。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编导的《儿女债》。 1937年到1938年,由于“七七事变”的发生,香港抗日气氛高昂,因此电影工作者也纷纷开拍抗日爱国片,顿时间,爱国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产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为爱国片。 1939年秋,受到欧洲国家的战争所影响,1940年的港产片产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电影业陷入低潮。大观电影厂及其他电影设施被炸,大量的香港电影拷贝和底片也被烧毁或遗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残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电影业处于完全停顿状态,在这期间,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几部由日本电影公司拍摄的纪录片问世。 战后初期,电影制片厂的数目较战前为少,大中华是其中一个较有规模的,因为它拥有李丽华、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导演朱石麟和吴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华生产了34部国语片和8部粤语片,可惜到了1949年,产量却愈来愈少,被迫关门。 总括来说,日本入侵对香港电影业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香港电影经历了四年的停产,才在1946年上映了战后首部港产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电影界很多左派人士为了逃避国民党的政治压力,或中国内地通货膨胀的影响,纷纷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国语电影业便愈来愈蓬勃,到了70代初更达至高峰。
成熟时代
香港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复兴,而在1949年以后渐趋蓬勃,不无原因。1949年后大批中国内地的电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香港设电影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电影,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再加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加坡、马来西亚电影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电影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电影迈向成熟的雏型。 20世纪50-60年代是国、粤语片起飞的时期,其中由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更是粤语片的盛产期。这段黄金时期粤语片有以下几个主流: 粤语片 1:粤剧戏曲片 据估计,在20世纪50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粤剧戏曲片问世,差不多每三部粤语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粤剧片,而在1958年更达到了高峰,这一年的160部电影中,粤剧占了一半。 舞台式的粤剧片基本上制作费不高,电影技巧也不特别考究,因为大部份都沿用粤剧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节,其余的排场做手都不严格。因此,这类戏曲大多被揶揄为“五日鲜”、“七日鲜”。当然其中也不乏制作认真,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朽经典,如《帝女花》(1959)、《紫钗记》(1959)、《李后主》(1968)等。而戏曲片的演员亦有不少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薛觉先和林家声等等。 至于粤剧戏曲片为何会在20世纪50年代大受欢迎呢?这是因为战后粤剧发展蓬勃,进棚看戏成为上流社会的消费享受。至于一般市民只好听电台话剧或听粤曲,有见及此,电影公司便把大量经典粤剧拍成电影,让戏迷可以以低廉的戏票欣赏传统的粤剧戏曲。 2:文艺片 这时期的文艺片背景多为民国或当代,讲求戏剧结构,又或改编自中外文学、流行小说,或袭取好莱坞通俗剧的故事模式。而提到这类环绕家庭伦理、男女之爱的文艺片,就不得不提粤语片电影公司中的佼佼者 : 联合电影有限公司“中联”。 中联创建于1952年,共生产了44部电影,出品了不少粤语片中的经典,如李铁的《危楼春晓》(1953)、《天长地久》(1955)、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传户晓的作品。 中联的21位精英,有见于影艺界充斥着粗制滥造之歪风,遂以认真的拍摄态度、主题健康的电影信念为大前提,创办中联以抗衡媚俗投机而质素低劣的七日鲜货色。这批电影界精英包括导演李铁、吴回和十三位著名演员:吴楚帆、张锳、张活游、白燕、黄曼梨、紫罗莲等等。 中联电影每每针对香港社会种种问题,批判上流大亨的伪善丑恶,带有浓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国电影的美学层次。大概是因为过分执着于传统道德使命,中联渐渐跟时代脱节。到1967年,它也随着粤语片的息微而关闭,但其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是绝不容忽视的。 3:古装武侠片 20世纪50年代的古装武侠片大多以民间熟悉的侠义神怪故事为骨干,但武打场面并不讲求真实感,发展至后期(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日渐注重动作场面设计,大量加进了特技花款(如怪兽、怪人装扮和模型特技)、曹达华和于素秋就演了不少这类古装武侠片,如《如来神掌》系列。 嘉禾公司创始人:邹文怀
4:喜闹剧 这类电影大多以诙谐搞笑的喜剧演员挂帅,桥段不外乎“大乡里出城”、“癞蛤蟆想食天鹅肉”之类的故事,如新马师曾、邓寄尘主演的“两傻系列”。 以上各类型的粤语片虽然在电影美学角度上来说,艺术感略嫌粗糙,但论到能否带给观众共鸣,则可谓绰绰有余,难怪这段时期,粤语片的产量可观,令粤剧片达至高峰期。 5。国语片 事实上,从1967至1969年,粤语片的产量仍高于国语片,只是到了1969至1970年,情况才开始扭转。 国语片由低沉转盛的转折点,是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发行公司”与邵氏父子改组,分别成为电影懋业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电懋资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组后锐意在香港电影业大展拳脚。它们不但全力推动国语片,还建立完善的发行网来开拓海市场。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制作大量高质电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执导的《江山美人》、《不了情》,达到前所未有的以十万为单位的票房成绩。邵氏电影制作豪华瑰丽,粤语片中的烂衫戏可谓相形见绌,加上制作重质不重量,鲜有七日鲜的电影出现。 国语片的热潮不独使国内兴起的黄梅调电影带到香港并使之流行起来,更创作了新派武侠片,包括改编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侠作品:胡鹏导演的《射雕英雄传》(1959)。单在1963年,武侠片的产量已高达61部,而武侠片之中的代表作则是胡金铨的《龙门客栈》(1966)及张彻的《独臂刀》(1967)。 邵逸夫、方逸华夫妇
狄龙和姜大卫、王羽这些武打明星的出现,亦可视为70年代李小龙冒起的前奏。 事实上,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粤语片的确并存,虽然两者存在竞争,但本质上是相容的。可是,随着国语片从1970年迅速发展,加上粤语片青黄不接,于1970-1971年间,国语片的产量多达116部,而粤语片只有22部;于71-72年间,国语片数量依然上升,反观粤语片却只剩一部,那是由邓丽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后的数年,国语片一直领导着香港电影市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粤语片面对着国语片雄霸市场的威胁,但仍力求在戏种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顺势兴起,并造就了两位当时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萧芳芳和陈宝珠,电影界追捧偶像的热潮可说是由她们而起。
黄金时代
七十年代 20世纪70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转折点,而香港电影也随着电视的普及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至香港人心态的转变而受到种种冲击,以致70年代的香港电影是趋向多元化及地道化。承接60年代中期的凌厉气势,邵氏在70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电影业占着领导的地位,拥有东南亚电影王国的美誉,出品了大量国语武打片,大导演包括李翰祥、张彻及刘家良等等。他们都以熟悉的刀剑拳脚功夫片作依归,电影世界里都是强烈的阳刚味,其中张彻的电影更造就了偶像级武打明星,如王 李小龙
羽、狄龙、傅声等。1970年的《龙虎门》就是当年邵氏最卖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1971年,此类古装刀剑片的锋芒其实以较在60年代逊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龙的出现。 李小龙配合着邹文怀的嘉禾电影公司的崛起,在70年代初叱吒一时。从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后两年间拍摄的《精武门》及《猛龙过江》令李小龙进运国际影坛,创造出香港电影事业的神话。 1973年李小龙骤然暴瘁,令功夫片热潮未能延续。而随着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观众对远离现实的功夫片渐渐失去兴趣,反而对反映当时社会状况,讽刺现实的电影加以青睐,这就解释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为最卖座电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员,如郑少秋、沈殿霞都是当时的电视艺员,而由于电视已成为当时的重要媒体,因此他们对观众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而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但为以后的新电影类型作了开端,更令粤语片得到重新振兴。 自此,很多电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风格,演员的演绎亦带有嘻笑怒骂的味道。从电视跳到电影的许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为70年代、以至80年代香港电影的中流砥柱。 由于从70年代中期开始,大家的主导阅读方式是电视模式,很多粤语片的题材或灵感都是来自电视内容,如《阿福正传》(1974)、《大乡里》(1974)、《新啼笑姻缘》(1975)。许冠文、许冠杰两兄弟也跳出了电视趣剧的框框,走上大银幕,以其独有的笑话公式拍摄了一系列非常卖座的喜剧 :《鬼马双星》(1974)、《半斤八两》(1976)、《卖身契》(1978)等等。这些电影不但令喜剧在香港电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更促使了后来功夫喜剧的诞生。 1978年袁和平执导《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剧的地位,使其成为70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电影类型。功夫喜剧离开电视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设计及谐趣的杂耍风格吸引观众;可以说是揉合了传统功夫片及许氏兄弟式的喜剧精粹。演员方面,成龙,洪金宝等也摆脱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 许冠杰
以反叛贪玩的形象来亲近观众。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种,提到70年代的香港电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导演李翰祥从台湾返回香港东山再起,大拍风月绰头及骗术奇观电影。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骗术奇谭》,不但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新的一页,也象征着70年代香港电影意识的转变-金钱至上、绰头化的风格抬头,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不过,1979年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出现却为香港电影带来了富神采而短暂的变奏。 1979年是香港电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大批电视幕后工作者转投电影圈,他们包括徐克、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余允抗等等,他们本着对电影的热诚,及年轻人特有的创意和社会触觉,拍出不少充满个人色彩的电影作品,为香港电影打开崭新的一页。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疯劫》(许鞍华执导)、《蝶变》(徐克执导)、《点指兵兵》(章国明执导)。其后这批或在外国学习电影,或在电视台少林寺出身的年轻导演继续拍摄了一部又一部风格化的电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边人》(1982)、徐克的《第一类型危险》(1980)、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数十部作品,都很能表达这些导演对当时社会气象的感觉及情怀。 虽然这些新导演全被以“新浪潮导演”之名,但事实上,他们每一位的作品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于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警匪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作者论”美学。 “新浪潮”标志着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而“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于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此外,这时期的电影都弃用大明星,制作成本亦减至最低,跟后来的港产片标榜卡士明星,动辄千万制作的营运模式可谓截然不同。 八十年代 香港的电影界从来都是以商业挂帅,新浪潮电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难免被淘汰的厄运。20世纪80年代初,新艺城影业公司异军突起,吸纳大批当时崭露头角的导演:吴宇森、徐克、林岭东、高志森等,炮制一部一部商业挂帅的电影,其中以喜剧为主。这些电影的共通点是以电视台集体创作的模式来度桥创作,充满密集的笑料及动作,一切以迎合观众口味为依归,代表作品有许氏兄弟的《最佳拍档》系列及周润发担纲的《英雄本色》、《龙虎风云》等。除新艺城之外,80年代叱吒一时的电影公司还有德宝电影公司。德宝成立于1984年,一方面拍喜剧(《双龙》系列、《富贵逼人》、一方面也拍动作片《皇家师姐》系列、或者都市优皮小品路线 (《三人世界》、《单身贵族》),务求达到片种多元化的要求。 至于嘉禾电影公司则继续以成龙作头牌,让他从《师弟出马》、《龙少爷》的功夫小子形像 《英雄本色》小马哥深入人心
,渐渐成为《A计划》中稳打稳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迹》,更是成龙的颠峰之作。 同样是武师出身的德宝明星洪金宝却凭《鬼打鬼》(1987) 开创了灵幻片的潮流,之后的《僵尸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风格。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谋妙计五福星》以至《运财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 据统计,80年代的十大卖座香港电影之中,新艺城占了四部,嘉禾占了五部,再加上多产量的德宝(1984至1989的五年间,拍制了47部电影)整个八十年代可称为三雄各据的时期。 跟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新浪潮相比,我们会发现到80年代的香港电影由于太过侧重剧情堆砌,明星包装,因此电影类型单向化,更遑论什么作者论了。有人认为这时期的电影造就明星、扼杀导演、编剧的创作,使香港电影走上穷途没落,加上1989年经济、影带市道不发达等种种因素下,令80年代末期的香港 成龙洪金宝
电影市道滑落。尽管如此,若不以电影质素或创意来衡量,单看票房成绩及投资者的态度,说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电影属飞黄腾达的时期实在不为过。
如今岁月(危机时代)
综观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基本上仍可称之为百花齐放,我们不但有从80年代顺利跨向90年代的新一代导演:张婉婷(《秋天的童话》)、王家卫(《旺角卡门》)、关锦鹏(《胭脂扣》)、陈嘉上(《小男人周记》)等等,还有90年代的奇迹周星驰、刘德华、张国荣、梁朝伟以及几个国际知名的名字:张曼玉、周润发、李连杰、成龙等等。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电影公司大洒金钱,演员一天九组戏的好景日子来说,90年代的香港电影的确危机重重,阴霾满布。 首先是90年代初盛行武侠动作片,《黄飞鸿》和《东方不败》相继掀起打风热潮,一时间李连杰、林青霞成为卖埠保证。可是,依照香港电影的传统,卖座的片种总有跟风者,而当跟风者众、水准参差的时候,亦即该电影类型走向死亡之路。武侠动作片热潮如是,赌片热潮及后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没有例外。同年,周星驰以《赌圣》崛起,整个90年代前期基本是周星驰的天下(虽然94年周润发以赌神2占领冠军) 到了90年代中期,港产片票房连续下挫,西片逐步抬头。《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先在93年创下六千万元票房佳绩,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Titanic)更以一亿一千万元攀上顶峰,这部映了195天的好莱坞A级大制作还占了“本世纪百部卖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压倒了在80年代威风一时的新艺城作品《最佳拍挡》系列。 周星驰
另一个令90年代香港电影褪色的原因是盗版问题。80年代录影带市场兴起已经令电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90年代后期,盗版VCD更为香港电影市道带来了重击。不少电影在午夜场或首映过后便出现盗版,海关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责任,后来香港政府才开始正视这个问题,海关逐渐加强扫荡,才使盗版VCD活动略为收敛。 香港电影界曾多次组团访京,与港澳办及电影局商讨创作自由、版权问题等,亦促请中央政府开放市场。1997年回归后,香港特别行政区首长董建华先生首次在《施政报告》中提到香港电影,并拨出一亿港元开发电影科技及接受资助申请,令香港电影人略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搞得有声有色。 可喜的是,香港电影人扬威国际,张曼玉、萧芳芳、王家卫先后在柏林、戛纳等国际影展中获奖,香港电影渐受国际影坛重视。可惜的是,这也导致影圈人才外流,吴宇森、唐季礼、袁和平、林岭东等著名导演纷纷前往好莱坞发展,周润发、成龙、李连杰及杨紫琼等巨星级演员亦被好莱坞罗致。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电影人在亚洲区寻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绩最突出的是在台湾一脱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转型,由脱星变性格演技派,成绩斐然。还有90年代中期之后,香港掀起日本电视剧热潮,连带电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员参与港产片,其中又以女星为主,包括《星月童话》、《东京攻略》和《阿虎》,当然亦少不得成龙电影里插科打诨的一众日本美女。 20世纪90年代的卖座保证是“双周一成”(周润发、周星驰及成龙),周星驰独有的“无厘头”喜剧深得民心,有人认为他的“无厘头”文化和"XX"后港人逃避现实的心态相通,他的作品如《逃学威龙》、《唐伯虎点秋香》、《食神》等等都是90年代的喜剧经典。近年,周星驰明显减产,一边休养生息,一边走上幕后之路。 周润发在80年代中后期凭《英雄本色》肯定他在香港影坛至尊无上的地位,之后拍了一连串英雄片、动作片,虽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依然甚有观众缘。近年进军好莱坞,除拍一贯的动作片(如《血仍未冷》) ,还尝试拍如《安娜与国王》这类文艺片,似乎仍未有打算回归拍港产片之意。 至于成龙则大致维持一年一部大制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对于80年代的成绩,近年成龙作品已不算大卖),惜在电影风格上难求突破。 导演方面,“双王”王晶和王家卫可谓双映成趣,一个擅拍商业味道极重的电影,更被揶揄为“屎尿屁”导演;一个专挑大明星合并,产量少、艺术味浓,往往得到国际影展的垂青,两人电影风格回异,但在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外,新浪潮创将之一杜琪峰近年颇受瞩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来愈有个人风格。还有凭《香港制造》打出名堂的陈果亦成功地从独立电影导演变为香港主流电影导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