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京电影学院演员系多少分
分数线不高,300多分录取,分表演、导演、舞美设计专业等
北京电影学院是中国唯一、亚洲最大、世界知名的电影专业高等院校,是北京市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教育部重点支持建设的艺术高校。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前身是在1950年9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电影局在北京创办了表演艺术研究所。这是由已故人民电影艺术家、人民电影教育事业的奠基人陈波儿同志倡议并筹办的,得到了当时周恩来总理及中央领导同志和文化部的支持和批准。现在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㈡ 故事影片,袁牧之编导,袁牧之、陈波儿主演
是《桃李劫》,著名的《毕业歌》是它的主题曲
㈢ 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的都有哪些明星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的明星如下:
王志文、胡亚捷、孙松、常戎、张建栋、庞好、罗钢、陆剑民、张鸣鸣、纪玲、相峰、麦小琴、杨莉莉、王大为、陈大明、田少军、金宏、王建军、高宝宝、寇振海、唐国强、宋春丽、姜黎黎、郭凯敏、肖雄、李凤绪、王全安、邢岷山、孔琳、郭晓晓、胡晓光、钱雁秋、张子健、张嘉译、刘奕君、陈兵、王昌娥 、蒋雯丽、许晴、邵峰、杨青、刘江、米学东、赵燕国彰 、李婷、俞飞鸿、朱宏嘉、邵兵、柳云龙、王茜、王朔王劲松、黄磊、姜武、赵宁宇、闾汉彪、贾妮、谢兰、李琳、高鑫、王新军、丁军、袁立、刘威葳、李易祥、徐静蕾、刘孜、谢润、刘琳、林龙麒、金巧巧、蒋勤勤、富大龙、向进、向能、蒋竹青、陈创、陈紫函、林静、刘红雨、初星一等。
拓展资料:
一、前身史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延安电影团摄制了《延安与八路军》的影片后,电影团团长袁牧之奉党中央的指派于1940年夏携带该片的全部底片赴苏联莫斯科进行后期制作。袁牧之在苏联期间考察了莫斯科全苏国立电影学院后,受到了很大启发,产生了中国要发展人民电影事业也需要办一个“中国自己的电影大学”的初衷。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进展,为迎接全国解放培养和积蓄干部,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指示,当时,人民电影事业的唯一基地,东北电影制片厂从1947年初开始,先后办了四期电影干部培训班,先后培养了520余名干部,其中440名干部参加了电影工作,70余名参加了部队及地方文化工作。这些训练班坚持的办学方向和教育方针为建立中国自己的电影教育事业积累了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周杨、夏衍以及袁牧之、陈波儿等新中国电影事业的领导人,面对旧中国遗留给电影园地的断壁残垣,规划对它的改造、建设和发展时,感到需要一大批演工农兵、写工农兵的电影专业人才。
在一时还没有条件办起“中国自己的电影大学”的情况下,委派陈波儿从实际出发规划实施。于是人民电影教育事业开始了它的初创阶段。在陈波儿的领导下,谢铁骊、巴鸿、王赓尧等经过筹划,并经文化部、中宣部和周恩来总理同意,于1950年6月创建了中央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简称表演艺术研究所)。并于7月初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开始招生。
二、教学建设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实验室是全国高校唯一获得国际声音权威——杜比公司资格认证的实验室;建筑面积近7000平米的摄影棚已经投入使用;具有从电影拍摄到后期制作全流程教学和科研设备,学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11万元。
北京电影学院的影视实验中心一直承担着学院教学实习任务。在电影艺术专业教育和教学中,创作实践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特色,影视实验中心正是这个特色的扮演者,也是这个环节的实施者。
全中心划分为四个科:影像实验科、综合剧场科、影音资料科和实习器材科,在四个科之下细分为视频实验室、演播实验室、照相实验室、计算机室、实验剧场、放映中心、影音资料室、语音室、拉片室、多媒体室、摄影器材室、灯光器材室、服装道具室13个教学实习部门。
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既是学生电影创作实践的组织指导单位,又是教师艺术创新实践的生产单位,能够进行正规的商业电影生产,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影片和学生毕业作品。
网络--北京电影学院
㈣ 陈波儿的介绍
陈波儿(1910~1951),演员,人民电影事业的组织和领导人,广东潮安人。1929年在上海艺术大学读书时加入上海艺术剧社,从事左翼戏剧活动,主演了《街头人》、《梁上君子》、《炭坑夫》等剧。1934年在明星影片公司主演了电影处女作《青春线》,后与袁牧之共同主演《桃李劫》获得好评。1936年主演《生死同心》创造了一个正直、爱国的小资产阶级女青年的鲜明形象。
㈤ 中国近代哪个姓的名人多
在学术界,我比较认同钱氏家族。
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改革干将:钱玄同
物理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
国学大师:钱钟书
史学家:钱穆
诺贝尔奖得主:钱永健
其他的比如前外交部部长钱其琛
他们应该都是五代时期吴越王钱缪的后裔,应该是一个家族。
其他姓氏也出现了很多名人,但家族来源比较分散。比如张作霖和张继、张治中家族亲缘肯定较少,陈寅恪和陈其美肯定距离较远,这些是没有办法做具体评价的,因为名人的定义有大有小,只要有点名头就可以称之为名人,这样的人是数不胜数的,那当然那个姓氏的人多,那个姓氏就名人多。
㈥ 陈波儿是谁
陈波儿(1910-1951),演员,人民电影事业的组织和领导人,广东汕头人。1929年在上海艺术大学读书时加入上海艺术剧社,从事左翼戏剧活动,主演了《街头人》、《梁上君子》、《炭坑夫》等剧。1934年在明星影片公司主演了电影处女作《青春线》,后与袁牧之共同主演《桃李劫》获得好评。1936年主演《生死同心》创造了一个正直、爱国的小资产阶级女青年的鲜明形象。
http://ke..com/link?url=_-cYNXYoonWK4w0JGV9M
㈦ 陈波儿的其它相关
陈波儿,留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是如此的深刻。列宁装,把那副娇小玲珑的身材衬托得阳光而精干;红袜子,张扬着特有的浪漫气质;特别是那张脸庞上,永远洋溢着乐观的微笑。这位曾掌管新中国电影工作的领导,毫无官气,更像一位亲人、一位大姐。
陈波儿对同志情暖如火,在原则面前,却意志如铁。1950年,我国第一次参加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讨论参赛影片时,有的权威人士反对《中华女儿》参赛。
大多数观众以为,陈波儿只是主演《桃李劫》、《生死同心》、《八百壮士》等影片的大明星。其实,她在电影方面的功勋与建树,远不止于此。早在延安,党的第一个电影厂——延安电影制片厂,就是在她的奔波与呼吁之下建立的。其开山作《边区劳动英雄》,她是编剧,也是张罗奔波的制片人。后因国民党反动派进攻延安,剧中主人公的原型吴满友成为叛徒,影片无奈停拍。
新中国刚刚诞生,她又奉调进京,担任初创的电影局领导工作,领导电影人拍摄出《赵一曼》、《白毛女》、《钢铁战士》等26部故事片,奠定了人民电影宏伟殿堂的基础。同时,她思谋新中国电影事业的长远发展,为培养人才,不仅苦心经营电影剧本创作所,培养编剧,而且,还创建表演艺术研究所,即后来的北京电影学院。陈波儿不仅是人民电影事业披荆斩棘的开拓者,也是一位高瞻远瞩的领导者。
陈波儿是一位符合时代要求的“明星”,是一位革命文化运动的坚强战士,一位忠于党的文艺事业的好战士;陈波儿是中国人民电影的第一位女编剧、女导演,她是新中国电影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之一,她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开创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陈波儿不仅是电影战线的女杰,更是抗战时期的巾帼英雄。她曾组织并率领上海妇孺前线慰问团,赴绥远前线,慰劳抗敌守土的将士;她曾率领敌后妇孺考察团,由重庆出发,取道延安,辗转晋西北、晋察冀各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从事妇女运动和敌后戏剧活动。其间,她历经险阻,多次穿越日寇封锁线,置生死于度外。 《街头人》《放下你的鞭子》
《保卫芦沟桥》《同志,你走错了路》
《伤兵》《劳动的光辉》
《马门教授》《俄罗斯人》
《边区劳动英雄》《保卫延安》
《皇帝梦》《民主东北》
《桥》《中华儿女》
《白毛女》《钢铁战士》
《赵一曼》 《青春线》
《梁上君子》 《炭坑夫》《桃李劫》
㈧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算几本,算重点吗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算一本,算重点。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1950年9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电影局在北京创办了表演艺术研究所。这是由已故人民电影艺术家、人民电影教育事业的奠基人陈波儿同志倡议并筹办的,得到了当时周恩来总理及中央领导同志和文化部的支持和批准。陈波儿任所长,王逸任副所长。教师有谢铁骊、石联星、肖龙、唐远之、巴鸿、陈怀恺、李露玲等。他们分别是来自解放区延安鲁艺、解放军文工团和国民党统治区内在党的领导下长期从事革命文艺、艺术教育的革命文艺工作者。
1950年9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电影局在北京创办了表演艺术研究所。这是由已故人民电影艺术家、人民电影教育事业的奠基人陈波儿同志倡议并筹办的,得到了当时周恩来总理及中央领导同志和文化部的支持和批准。陈波儿任所长,王逸任副所长。教师有谢铁骊、石联星、肖龙、唐远之、巴鸿、陈怀恺、李露玲等。他们分别是来自解放区延安鲁艺、解放军文工团和国民党统治区内在党的领导下长期从事革命文艺、艺术教育的革命文艺工作者。
1950年9月,表演艺术研究所创建后招收的大专三年制演员一班和1951年9月招收的演员二班,是电影表演学院的前身。演员一班和二班的生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有志于从事电影表演专业学习的高中毕业生;具有同等学历的厂矿青年工人;文艺团体的青年演员及少数的在校大学生。演员一班的学生有:马中行、张圆、王执芳、黄萍、石毓钧、刘世龙、李孟尧、庞学勤、林汝为、张辉、叶琳琅、印质明、郦子伯、陈文静、梁琛等30多人。演员二班的学生有:马世达、于文仲、石美芬、孙羽、孙敖、安琪、刘绍荃、完宸、李大德、贺小书、赵联等32人。他们现大都已成为电影表演艺术家和有关专家。
1951年7月,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改名为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建立了演员系。演员一班为演员系二年级,演员二班 为演员系一年级。演员系主任:王逸,演员一班主任教员为谢铁骊,演员二班主任教员为:陈怀恺。教师有:唐远之、巴鸿,业务干事有:李露玲、董克娜、海音、金励等。
1953年9月,演员一班 学生毕业。全部分配到新组建的北京电影演员剧团,从事演员专业工作,演员二班 的学生,调任该团为见习演员。
1955年,当时的北京电影学校,准备改制为北京电影学院并为改制后建立电影演员本科学系培训师资,特聘请了苏联表演艺术家鲍?玛?卡赞斯基来校授课,并举办了演员专修班。学员都是来自各电影制片厂有艺术经历的中青年演员,如:胡朋、陈强、于洋、沙莉、凌之浩、张莹、杨静、张桂兰、孙?、车毅等33人。由布加里任班主任。同时,学校又调配了部分教师,如:肖龙、邸力、张昕、欧阳儒秋、史宽等协助苏联专家参与教学工作。
㈨ 陈波儿的陈波儿
陈波儿(1910~1951),原名陈舜华、陈佐芬,广东潮州市潮安人。曾任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全国妇联执行委员,全国文联委员、全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常委。1929年在上海艺术大学读书,在学期间参加了保障人权自由大同盟和左翼剧联领导的上海艺术剧社,主演了《街头人》、《梁上君子》、《炭坑夫》等。
陈波儿由于参加学生运动受到国民党当局监控,被迫避居香港。1934年返沪,入电通影片公司。1934年在明星影片公司主演了电影处女作《青春线》,不久,转入电通股份有限公司,与袁牧之共同主演主演《桃李劫》而蜚声影坛。后《桃李劫》获得好评。
1936年在明星影片公司二厂再度与袁牧之主演了《生死同心》创造了一个正直、爱国的小资产阶级女青年的鲜明形象,又获好评。同时,还发表了小说和多篇文章,被誉为“女明星作家”。
1937年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陈波儿在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著名抗日剧目《保卫卢沟桥》的首演。曾组织上海妇女儿童慰问团赴绥远前线进行抗日宣传,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等。
1938年到达延安,从事戏剧、电影的创作和组织工作。
抗战时期,她组织上海妇女儿童前线慰劳团,前往绥远抗日前线作慰问演出,并参加了抗战影片《八百壮士》的演出。
1940年至延安马列学院和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导演了反法西斯名剧《马门教授》。参加编导了舞台剧《同志,你走错了路》,筹划组织了《保卫延安》等文献纪录片素材的拍摄;参与故事片《边区劳动英雄》的创作。1946年她受派前往参加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创建工作,任“东影”中共总支书记兼艺术处处长。
1947年主持拍摄了《民主东北》17辑,其中收辑了由她编写的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并领导摄制了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建国后,历任中央电影局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艺术处处长,表演艺术研究所所长等职。
1949年秋调北京任中央电影局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艺术处处长。在她的组织调动下,仅一年中国即拍成了《赵一曼》、《钢铁战士》、《翠岗红旗》等26部故事片和一批新闻纪录片。
1950年,在她的倡议下建立了中国第一所电影艺术干部学校,即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
1951年11月9日因心脏病突发在上海去世。 陈波儿,1910年出生于广东海阳县(现潮安县)庵埠镇,家境较为殷实,父亲陈湘波是做干果批发生意的商人,经常往来于南洋潮州侨胞聚居的地方。陈波儿的出生,令陈湘波喜出望外,因为长子、长女均不幸夭折,陈波儿出生前只剩下一个小儿子。
陈波儿原名陈舜华,这个名字是按照宗谱顺序取的,至于“波儿”则是她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自取的艺名。有人说,“波儿”这个名字是取自“布尔什维克”中“布尔”的谐音,以表示她的革命倾向。但事实上,她是尊重父亲陈湘波,才取名为“波儿”。
在父亲那里,幼时的陈波儿被视为掌上明珠,但因为她的生母是侧房太太,经常受到祖母和正房的责骂,所以陈波儿骨子里的反叛精神,早在其幼年时就已经扎下了根。
陈波儿7岁求学厦门,少年、青年时曾游学香港、上海,并东渡日本,肄业于复旦大学、中国艺术大学。陈波儿的这些大胆举动,与其二哥陈述猷经常给她讲述一些带有思想启蒙意味的故事有很大关系。所以当她看到女兵英姿飒爽的样子时,就动员街坊学堂中的小姐妹一起剪掉大辫子,当时女孩子剪掉辫子被看作是伤风败俗、败坏门风的事情,可陈波儿就这样顶着个“革命头”离家求学去了。 1928年,她进入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读书,改名为陈波儿,经常参加革命群众的活动,随后参加党组织外围活动。1929年秋,陈波儿参加党领导成立的革命剧社“上海艺术剧社”,在公演外国进步名剧《炭坑夫》、《梁上君子》、《爱与死的角逐》中担任主角,后因参与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参加左翼文化活动受通缉而避居香港。
她在上海艺术大学学习时,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1929年开始从事左翼戏剧活动,同以鲁迅为首的志士仁人组织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4年后,主演了电影《桃李劫》、《生死同心》。1937年率领上海妇女慰问团赴绥远抗日前线慰问抗日军队,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等话剧。抗日战争开始后,积极跟随宋庆龄等人参加营救“七君子”的斗争。
1934年至1938年,陈波儿先后在上海明星、电通等影片公司主演《青春线》、《桃李劫》、《生死同心》、《八百壮士》等影片。期间,她追随宋庆龄、何香凝、鲁迅、蔡元培、周恩来、郭沫若等同志,致力于爱国活动并先后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党的领导下,与史良、沈兹九等人率先成立全国最早抗亡组织“上海妇女界救国会”,组织救亡演出队。她率领上海妇女前线慰劳团赴归绥、百灵庙、平地泉慰问抗日前线战士;同时编导、演出多部话剧。1937年8月,她在南京由李克农、叶剑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年底,陈波儿从武汉来到延安。不久,她率“战区妇女儿童考察团”离延安,渡黄河入晋察冀边区,又经山西、河北、河南、陕西,深入根据地;开展抗日民主戏剧演出活动。1940年,她率团抵重庆,广泛宣传八路军在战区及敌后抗敌及生活情况。这一行程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千辛万苦,历尽磨难,深入调查宣传群众,取得巨大胜利。
1940年,陈波儿率团返回延安,任职于中央马列学院文艺研究室,导演了《马门教授》《新木马计》《俄罗斯人》等反法西斯名剧。
1942年,陈波儿调入中央党校,她参加5月23日党中央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毛主席的讲话并与主席一起合影,她决心在艺术实践中贯彻会议精神。这一年,她与姚仲明合编合导了多幕话剧《同志,你走错了路!》,成为整风的辅导教材,演出反应极为强列。1943年12月,周恩来副主席从重庆回到延安,特意观了话剧,应周副主席之邀,陈波儿及姚仲明到周副主席的住处聆听指示,周副主席关心抱病坚持工作的陈波儿,并鼓励她导演更好的戏。
1944年11月陈波儿被评为甘宁边区甲等文教英雄、马列学院模范工作者、中央党校模范党员。随后,陈波儿相继调往重庆、南京、北平等地从事政治和社会活动,创作了电影剧本《边区劳动英雄》。
1946年,陈波儿到黑龙江的鹤岗,着手主持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创建工作,担任该厂党总支书记和艺术指导。从这期间至新中国成立,她创作的电影剧本和辅导、监制的电影有《桥》、《中华儿女》、《钢铁战士》、《赵一曼》、《无形战线》、《白毛女》、《翠岗红旗》等26部故事片。
1949年,陈波儿先后被选为全国妇联执行委员、全国文联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全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常务委员、文化部电影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49年底陈波儿奉命调到北京,担任了电影局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艺术处处长。1950年由她直接领导并提出编创建议,完成了26部国产影片。这些影片的问世和在国内外的放映,给新中国电影事业奠定了一个初步基础,新中国电影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这是她丰富的经验、实干精神和领导者的才能与气魄结出的硕果。电影局在陈波儿的领导下,筹备表演艺术研究所(是现在北京电影学院前身),陈波儿任所长,王逸任副所长。表演艺术研究所的成立,是1950年7月,在西四石老娘胡同4号,一所三进的大院里。经过紧张的筹备后,1950年9月举行了开学典礼。陈波儿建立的表演艺术研究所,开启了人民电影教育事业的新纪元。
陈波儿的办学步骤是极其认真严肃、思考周全的,首先是筹备组的组成人员配制得当,二是从招生到教师聘任、教学安排也都十分明确细致,虽是初创阶段,但实施过程都有条不紊。当时参加筹备组的谢铁骊、王庚尧、巴鸿三人各有所长。谢铁骊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了l0年,编导演方面都有经验,又做过戏剧教员,巴鸿在华南和香港长期从事戏剧和电影工作,王庚尧在北京生活多年,风土人情熟悉。在随后逐步建立的教师队伍中,她先动员邀请了田汉、曹禺、阳翰笙都很赏识的演员唐远之、成功演过《赵一曼》的石联星等来任教,分配学过声乐的吴青主管语言课教学,又把有艺术组织能力的孙月枝、董克娜调来任辅导员等,形成一整套教学、行政、思想生活管理的班子。
陈波儿在组织教学中请了大量专家和学者来讲习所授课。据学员印质明回忆:来讲课的课客座教授有:讲《社会发展史》斐文中,讲《政治经济学》的金克木,讲《民间文学》的老舍,讲《电影特性》的史东山、蔡楚生,讲《乐理》的何世德,讲《作曲》的郑律成,讲《声乐》的盛家仑,讲《民间舞蹈》的吴晓邦,讲《体育修养》的马约翰,讲《吐字归音》的魏喜奎等。
1951年11月9日,陈波儿在上海与编、导、演、创作人员座谈作讲座时心脏病突发,经同济医院抢救无效,翌日逝世。13日,北京举行了追悼陈波儿大会,陈波儿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㈩ 陈波儿的国籍
潮安 陈波儿:潮安人,著名演员,新中国电影事业奠基人,中央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创办人兼首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