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动画电影赏析角度
2002年,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第2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奖这两个耀眼的奖项全部颁给了一部动画长片,出自日本动画导演宫崎骏之手的《千与千寻》,2005年,宫崎骏本人也被授予了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动画片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伴随着其低龄定位的固定印象常常被置于电影学术视角之外。10年前,宫崎骏以其作品动画长片《幽灵公主》打破动画界为儿童观众制作电视动画短片的时代,红遍亚洲电影院线;10年后,《千与千寻》以动画这一类型片形式史无前例地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项;这足以留给我们许多思考:显然动画片作为电影的特殊类型之一,看似单薄的画面、出自画笔或电脑软件的人物也能超出我们想象地成功承载导演试图传达的思想、成功传递人类特有的感情,动画电影在票房与艺术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并逐渐走出浅薄单纯的刻板印象,在审美与艺术价值上得到了承认。
一、具有分析意义的动画电影及其美日两大风格
根据动画电影的表现风格与文化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全球动画电影中执牛耳的美国与日本动画电影是两种具有明显不同风格的流派。动画电影的生成机制依赖于人在脑海中的想象与笔在白纸上的描绘,由于背离了传统电影的真实本性,历来以幼稚、简单等刻板印象在各种电影学术视角的边缘徘徊,这种印象的形成与沃尔特·迪斯尼及他的迪斯尼王国通过系列改编自世界童话的动画电影在全球大众通俗文化中产生的重要影响紧密相关。从1923年迪斯尼的第一部有真人参与的动画电影《爱丽丝在卡通王国》开始,诸如《美女与野兽》、《狮子王》等经典动画影片屡屡在全球取得票房成就,在皮克斯、梦工厂等动画工作室出现之前,奥斯卡最佳卡通片奖项长期为迪斯尼所独占。以迪斯尼为代表的美国好莱坞动画生产线历来以儿童为主要观众群,考虑到美国复杂的电影分级制度,动画影片往往回避时事主题与性主题等成年人才能理解的内容,以改编、创编经典童话故事为主,并且始终贯穿着好莱坞对电影技术的崇拜。如最新卖座电影《功夫熊猫》中,其导演与叙事力量已经完全为CG动画造型所带来的震撼所取代,制作商也坦言其生产路线就是制造“针对儿童的梦幻”,其终极目的是让家长掏钱购票,领着孩子走入电影院享受一次娱乐。
与美国动画电影具有的“儿童化”、“超级英雄”、“3D”等风格关键词相比,日本动画电影就有着更宽泛的路线。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在日本社会普及的动画产业如今拥有非常广泛的观众覆盖面,如2007年日本本土电影票房排行中动画电影就占据半壁江山,这些票房冠楚大多是具有各种不同目标观众与风格的本土动画电影,特别是知名连载电视动画的剧场版:如以儿童为观看对象的《宠物小精灵》、《哆啦A梦》;还有讲述清纯恋爱内容的《秒速5厘米》等以少女为观看对象;以及热血格斗主题的《海贼王》、侦探类《名侦探柯南》等以青少年为观看对象;其次才是《美食总动员》这部皮克斯作品[1]。日本作为全球动漫大国,其总人口中视阅动漫的比率高达87%,居全球之冠,动漫产业成为其第三大产业[1];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动画电影就开始了“输出”之旅,而日本动画电影在全球范围内赢得广泛关注与赞誉多要归功于目前日本国内公认的动画界三大权威:宫崎骏、押井守和大友克洋。这“三大权威”所制作的动画电影以构思复杂、思想深邃、主题哲意为共同特征,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大批拥趸,其中大部分是成年人。宫崎骏自《风之谷》后便在亚洲享有盛誉,2002年更是凭借《千与千寻》一举赢得全世界瞩目,其作品就此迈入全球关注的时代。押井守则是以根据日本科幻漫画教父士郎正宗的漫画原著改编制作的《攻壳机动队》电视动画片与动画电影成名,在全球范围尤其是美国产生了强烈反响,2004年制作的《攻壳机动队》第二部剧场版《Innocent》在戛纳电影节上展播,2008年以《空中杀手》与宫崎骏一齐角逐威尼斯电影节。而大友克洋早在1988年就以由自身创作的连载漫画《阿基拉》改编的同名动画电影惊艳于西方世界,这部承前启后的作品甚至深刻影响了整个西方的科幻电影思想[2],2004年他制作的《蒸汽男孩》也在当年威尼斯电影节上展映,并成功在国际市场发行。虽然三人的作品风格各异,但目前从影片国际发行数量、所获国际奖项这些标准来看公认宫崎骏是最有影响力与代表性的。
从电影分析的角度来说,电影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艺术作品,它可以衍生一个在叙事结构上以及视觉、音响上建立意义,并对观众产生特殊效应的文本[3]。虽然传统电影分析的视角并未将动画电影置于其中,电影艺术的论述著作中也常常仅将动画作为一种影片类型寥寥简介,但是以宫崎骏及其系列作品为代表的日本动画电影具有显著的美学特征与导演风格痕迹,具有与商业电影对应的票房成果;在影片主题构思、创作水准、艺术效果、视听音像、目标人群上都具有了超越迪斯尼经典改编童话动画电影的高度;其进入国际市场的高品质作品以深沉的内容哲思与独特的画面风格获得了观众与影评人的认可。如此2002年《千与千寻》才获得了除柏林电影节大奖与香港金像奖以外,当年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长篇动画电影奖、纽约电影批评家协会最佳动画片奖、波士顿电影批评家协会特别奖、第30届Annie Awards长篇动画片电影奖、导演奖、脚本奖、音乐奖、第9届好莱坞电影节最佳动画片奖、纽约电影批评家协会最佳动画片奖、日本电影大奖导演奖动画片电影奖等几乎所有动画电影评选的奖项[4]。这样一部动画电影能超越国界得到艺术与市场同时好评,为动画电影这一常常被电影学术界忽略的类型具有放入电影思想与文化视域进行解析的价值做出了旁证。
二、日本动漫产业语境下的宫崎骏电影赏析
日本动漫产业市场除了数量繁杂众多的印刷出版物,还包括动画电影、动画电视片和动画音像(录像带、DVD)与周边产品。在这个巨大的市场内产品内容无所不包,目前全日本有400多家动漫制作公司,科幻、灵异、侦探、恋爱、格斗、人际关系、伦理批判、个人奋斗等各种题材与内容的动画产品每天在这些公司中生产出来,其中也不乏暴力、血腥、尚武、颓废、色情、肉体刺激等充满负面内容的动画作品。在这样一个庞大芜杂的环境内,靠观众以自身脆弱的感知与判断在消费中来辨别动画产品的良莠实在过于勉强,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宫崎骏、押井守和大友克洋这“三大权威”所代表的这部分深刻、人性化、富有哲思并激励感悟的动画电影作品才得以以标杆的位置竖起日本动画电影的发展旗帜。“动画电影作品”与立足于短期收益的“动画电影商品”是不同的,并不是说提倡只观看欣赏权威导演的作品,但是对于日本动画电影的消费与赏析,必须首先选择在内容与思想上有品质与品位,其次是能传递出一定的导演通过世界观、价值观设定所欲表达的创作与人生理念的电影。
对于本文欲讨论的日本动画电影主要代表人物宫崎骏,其作品无论是美学视域还是导演的作者角色都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尤其是成立个人主创的吉卜力动画工作室后,其个人风格在所有作品中一贯延续,并且在这背后还能看到日本民族文化性格的轮廓。
1、“吉卜力”的作者印章
“电影作者论”的命名者、倡导者、实践者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主将“三剑客”之一的弗朗索瓦·特吕弗;电影作者角色的倡导与实践意义始终限定在三个层面之上:通过编导合一赋予导演在影片视听构成与总体风格的掌控权利;将文学研究中的作家作品论研究方式实践进入电影评价,以导演作品的视角考察其电影;以导演作为划分并指称电影作品的方式,取代此前的主演明星或大制片厂的标示来勾勒电影现象与电影作品[5]。“电影作者论”与其说是一种理论,不如说是一种态度,导演在坚持艺术理想与平衡大众口味之间取舍,持续培育自身的风格。
原作与编剧、编剧与导演在电影作品内容的理解上产生矛盾与冲突是十分常见的,制作人与投资方提出修改意见也常有发生,编导的冲突与磨合在动画领域中主要表现在原作与脚本间、制片人与导演间。宫崎骏的吉卜力动画工作室创立之初推出的动画电影《魔女宅急便》就是根据小说家角野荣子的原作改编,因为影片加入魔女奇奇失去魔力的情节,曾被原作者认为有违展现魔女奇妙生活的作品精神而遭到强烈反对[2],虽然最后双方做出了改编的妥协,但无疑原作者的意图是导演意图的干扰因素之一。或许是出于这一原因,宫崎骏创办的吉卜力工作室至今只制作了《魔女宅急便》与2004年《哈尔的移动城堡》两部由原著小说改编的电影,其余作品的原作、脚本、导演、人物设定、分镜全由宫崎骏一人完成,配乐设计也是由合作数十年的老搭档久石让完成。吉卜力工作室的合作制片人德间康快、高田熏等人则是以有名的从不干预导演的任何制作工作而与宫崎骏保持了长时间的合作关系。可以说在宫崎骏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中,真正实践了“导演作者”的自觉意识。宫崎骏作品的主要题材与重复主题也是十分明显的,以《风之谷》闻名于世的关注自然,批判战争与破坏的“环保教父”头衔在其后的《幽灵公主》、《天空之城》中得到反复印证;每部影片中必然出现的“飞行”场景;每部影片必然出现风格细腻的水彩写实风格自然景观;绝大多数影片主角都是特定年龄段的青少年;绝大部分镜头由细致的手绘画面制作…这些主题与表现上的特点已经形成导演本人的独特烙印,成为宫崎骏的个人风格标志。
可以说,即使没有任何真人明星演员,宫崎骏及其吉卜力动画工作室通过系列动画影片已经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宫崎骏世界”,打上了本人鲜明的艺术烙印,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吉卜力出品”甚至成为票房的保证,每部影片都是当年日本国内票房冠楚。即便是常被人忽视的动画形态,只要打破“给儿童看”这个藩篱,导演也能实践自己的艺术意图,甚至由于人物、背景、色彩等画面设定上的自由性还能更方便的以一以贯之的方式实践导演个人的主题与风格追求。
2、写意的美学追求
写意本是与“工笔”相对的中国画技法,强调以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从而表达作者的意境。简言之,写意是以看似简单的笔触体现出描绘对象的精髓。宫崎骏的动画电影画面线条都十分简单,无论是人物还是背景近景等,都是以手绘原图为基础制作出来的2D画面,画面立体感全部依赖色彩表现,主色调突出,色彩柔和丰富。但所有的宫崎骏电影都以流畅的视觉观感与明亮的色彩成功传达出影片的情绪,令观看者脑海中久久留下那简单却纯净的意境。以任何美术研习者都能具备的技巧绘画制作的电影如何给人们产生观看的愉悦?这就是写意的境界。
动画艺术本身是综合性的,它包括造型、动作、语言、绘画和声音等表现手段。这些手段又以不同的方式在动画形象上集中表现,构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6]。宫崎骏的写意手法就在于动画形象的整体意境描绘上。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中提出,一部绘画作品打动观众的方式在于以画布、色彩等物质事物达到一种平衡的形状,从而组成一个蕴含着画面要素的能动关系、充满着张力与驰力的空间,即所谓的艺术作品的“幻象”[7]。借鉴这种分析画作的观点来分析宫崎骏电影中的画面,即是以色调、角色造型、表情细节、背景设计等合力营造出整体的独特“画风”空间。比如《龙猫》中的大龙猫,以简单的灰色调与毛边椭圆造型,配上尖耳朵大嘴巴与富有变化的眼睛和胡子,并添上与巨大身材不相称的小爪子与尾巴这些细节,寥寥几笔背后是深厚的画风积累,成功塑造出具有毛茸茸质感又富有童趣的造型;龙猫出现的场景设计在临近森林的农田中或者是树上,以浅绿这种生动活泼的色调为主要背景,既有细腻得连经络都画出来的树叶,又有以简单化高光与明亮色彩背景化交代的农田,再加入几束阳光投射的光线细节描绘,便将画面衬托的生机勃勃。宫崎骏式“幻象”的营造在于对画面倾注的充沛情感,以写意的手法描绘角色,但是又利用画面的每个细节同时向观众传递关于角色的情绪,因而成功营造出独特的浪漫主义意境。
宫崎骏本人比较排斥电脑技术,他坚持在其制作的动画电影中不使用任何电脑技术,看似简单实则深厚的写意意蕴才是他真正打动观众的美学理念。
3、民族文化的轮廓
同样是“毛茸茸的巨大生物”,可以将龙猫这一角色与迪斯尼2001年制作的影片《怪兽公司》中的主角毛怪做个对比;皮克斯在设计表现“毛怪”这一主角时所采取的是全球最先进的3D技术,毛怪身上的绒毛多达300万根以上,为了详细表现出每根绒毛,并且在动作上同时表现出重力感与灵巧度,皮克斯花了近两年的时间专门开发了一种用于建模设计的电脑软件[8]。制作方花了巨大的代价试图表现一只“可以乱真”的怪兽,影片中以毛怪的动作为表现重点,解救小女孩阿布的情节安排紧凑令人印象深刻,但其角色性格与心理的刻画反而略显牵强。而轮廓化二维化的龙猫虽然没有一句台词,却以乡间森林中憨胖可爱的精灵形象留在了每个孩子的心中,“龙猫”一词与“巨大柔软憨胖精灵”建立起了意指链,影片播出后龙猫形象的毛绒玩具在整个亚洲大受欢迎,至今仍在生产。也许这两位主角甚至这两部动画电影的审美差异折射出的也是东西方之间的审美差异,以汉文化圈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中历来贯穿“天人合一”的理念,从观看画面时的视觉习惯到把握概念时的认知习惯,东方文化都倾向于从“整体”上着手,具有追求整体和谐的习惯;尤其是宫崎骏的美学理念向来在于以柔美舒缓的笔触营造整体意境,以欲言又止的含蓄与意境美触摸观众的心灵。而发轫自欧洲的西方文化则以“人物对立”的理念来统摄其世界观,视觉习惯上关注主要部分,概念把握上关心结论,西方观众尤其是美国观众也更习惯接受主角在画面中心不断地行动、打斗。
艺术无时无处不与主体、社会及其文化等深刻地联系在一起,它总是某种社会文化类型的模型。文化在赋予一个民族以表达方式时,也赋予了该民族观察这些艺术的眼光。在宫崎骏的所有作品中都深深浸润着日本社会文化的审美特性与个性轮廓。
(1)日本社会与平民主角
在《菊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中,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是一个强调团体与一致,以“耻感”为道德标准的社会,各自拥有固定的角色与责任、倾向合群低调的人群就像同质的汪洋。低调与寡言的日本人面临着职业与家庭的角色责任,背负着社会既定的压力。“中庸”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素之一被完整移植到了日本社会,并在此之上置入“国家神道”的信仰核心,个人主义在这个社会是不被提倡的。在这种提倡团队精神与社会规则的社会精神下,我们在以宫崎骏为代表的日本动画电影中看不到天赋异禀的美国式超级英雄,片中的主角都是凡人,普通的中小学生少女少年,连魔女都是穿着灰袍自食其力(《魔女宅急便》),即便有位见义勇为的飞行员也是一头猪(《红猪》);严格来说他们根本不算英雄,他们只是通过战胜生活与心灵的挫折重新找到自信,帮助了身边的人也帮助了自己。
也正是因为如此导演在每部影片中并不仅是讲一个故事,而是将故事中每个角色的性格、心理细细铺陈开来,让观众目睹着身边的平凡人与普通孩子如何在成长的荆棘路中发生变化,找到自己的方向。“平民主角”源于社会文化性格对个人英雄的摒弃,给观众带来的是心灵的贴近与更多的自我感触。毫无疑问在观感撼动性冲击与心理抚慰式感触间,宫崎骏所选择的是后者。
(2)自然神灵与和而不同
日本社会的主要特点是多种宗教并存[9],与此对应的便是多神的观念。多神观念的源头是日本原始宗教神道教,神道教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界诸神,日本各地可见的神道神社就多出于山岳信仰而修建。敬畏山岳、河流、森林等自然神灵虽然看起来与现代社会的开发背道而驰,但多神与自然神灵的观念伴随着人类学传承而渗入了日本的民族文化。《龙猫》的创作就直接源于宫崎骏本人幼年听过的传说;而《千与千寻》的原片名为《千与千寻的神隐》,“神隐”就是日本文化中用来表示孩子突然不见或失踪的说法,意为被神灵藏起来了;在宫崎骏的作品中,自然神灵的存在理所当然。
在对自然神灵的崇拜中目睹的是摧残自然的现状,被称为“环保教父”的宫崎骏常常在影片中展现人类对信仰的漠视与大自然沉默的报复,也许不只是对于环境恶化现状的危机感使然,导演更想从自然神灵与现代社会和谐存在的理想图景中召唤那逝去的尊敬自然的崇敬之心。不论是《幽灵公主》中人类与森林生灵血淋淋的战争,还是《千与千寻》中各路神灵悠然自得的异世界,“和而不同”是导演在其所有作品中设定的一以贯之的世界观,在这种世界中徜徉的观众也能回味起日本民族敬畏自然的时代。
(3)含蓄深远的淡雅之美
“含蓄”可以说是概括以儒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美术、文学理念的关键词之一。表现在影片的审美领域,即是“其中深意,欲说又止”的叙事方式,以及传承自“物哀”情结的婉转淡雅气氛的营造。
宫崎骏动画电影常常在120分钟以上的时间里陈述一个完整的世界观架构,并安排一段极其复杂的剧情,在人物关系与背景架构交代清楚后,影片便围绕一个核心情节展开,但高潮的铺陈舒缓,主题立意深远,导演有意无意不交代彻底的一些细节为观众留下了无尽的回味与想象空间。如《幽灵公主》中著名的结尾台词“一起,活下去”,又如《千与千寻》中带着些许怅然的千寻离开异世界的脚步,再如《天空之城》中载着生机缓缓升空的大树之城等等,没有“从此幸福快乐”的结论让人安下心来,这种欲说还休的叙事方式以及一些刻意的细节悬念交代,类似于绘画中的“留白”技法,于空白处留出想象的空间,迈入这处空白的观众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导演的世界,这与好莱坞动画电影的直白单调相比是一种别样的体验。
“物哀”则是由《源氏物语》在日本社会所开启的一种审美意识,淡淡的哀伤,婉转的情意自公元1世纪以来就随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散文家、物语作者流传了下来[3],就连日本的国花樱花也是充满着繁茂枝头转瞬即逝的哀婉与悲伤,而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也是以小说《古都》、《雪国》中物哀、风雅、幽玄这一独特美感与日本文化的内在精神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可以说浸润在日本文化中的艺术家无不受到“物哀”情结的影响,宫崎骏的作品当然也不例外,即便具有充满异域文化的场景设计,影片的情节内容等仍是十足的东方味。如《天空之城》中孤独的机器人伴随着大树上的都市飞向太空,《幽灵公主》中为了各自生存注定要斗争下去的双方,《红猪》中宁愿变猪、常常留给吉娜期望与等待的波鲁克等等情节的安排,充满着无奈与感伤。而体现在人物关系上,导演则常常描绘一种少年少女间的朦胧倾慕或向往之情,人物细腻的表情、目光移动与面红向观众诉说着心中情愫,婉转淡雅,甚至根本不曾言说过的情感以无声胜有声的方式有力感染观众,以意蕴取胜。
三、结语
作为人类想象的产生物,动画电影这一类型与传统电影源起同步,目前不少优秀动画电影都能以深刻的思想与意蕴在艺术与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同时不少动画电影导演还能以独特的作者意识使动画这一形式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客观的立场与审美角度出发,在与传统电影平等的视角下对动画电影给予应有的关注与解析。有趣的是,随着全球电影广泛使用进而依赖CG技术,流行商业电影的画面开始有了追求“以假乱真”境界的倾向,也许押井守曾预言过的“所有电影都将成为动画”的时代真的并不遥远
② 日本动漫电影导演
1,宫崎骏
宫崎骏,1941年1月5日出生于东京都文京区,日本动画师、动画制作人、漫画家、动画导演、动画编剧。毕业于日本东京学习院大学政治经济部。1963年进入东映动画公司,从事动画师工作。
2,押井守
押井守(おしい まもる),1951年8月8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大田区,日本动画导演、电影导演,毕业于东京学艺大学教育学系美术组。1980年,执导个人首部动画电视剧《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从而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
3,大友克洋
大友克洋(Otomo Katsuhiro),1954年4月14日出生于日本宫城县,日本动画导演、编剧、制片人、漫画家。1986年,执导个人首部动画电影《迷宫物语》,从而正式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
4,今敏
今敏(Kon Satoshi),男,日本人,漫画家,动画家,1963年10月12日出生于日本北海道札幌市,2010年8月24日上午6时20分因胰腺癌逝世于日本东京都,享年46岁。
5,新海诚
新海诚(Makoto Shinkai),原名新津诚,1973年2月9日出生于日本长野县南佐久郡小海町,日本动画导演、编剧、作家,毕业于日本长野县野泽北高等学校、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日本文学系。2002年,执导了科幻动画短片《星之声》。2016年,自编自导了动画电影《你的名字》。
③ 动画 片的导演和电影的导演工作一样吗 区别
动画片的导演叫监督,是动画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将原作及脚本以映像形式表现出来的总负责人,决定整部作品的风格和各个细节.
导演是电影艺术创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把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的总负责人。作为电影创作中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者,导演组织和团结摄制组内所有的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发挥他们的才能,使摄制组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溶为一体。导演的再创作以电影文学剧本为基础,运用蒙太奇思维进行艺术构思,编写分镜头剧本和“导演阐述”,包括对未来影片主题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写,场面的调度,以及时空结构、声画造型和艺术样式的确定等。然后物色和确定演员,并根据总体构思,对摄影、演员、美术设计、录音、作曲等创作部门提出要求,组织主要创作人员研究有关资料,分析剧本,集中和统一创作意图,确定影片总的创作计划。导演还要按照制片部门安排的摄制计划,领导现场拍摄和各项后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摄制完成为止。一部影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导演的素质与修养;一部影片的风格,也往往体现了导演的艺术风格。
④ 动画导演的职责是什么具体需要做哪些工作
1、制前作业:
(1) 和脚本作家及制作人敲定脚本
(2)分别和人物造型设计师、机械造型设计师、美术设计师开会将各设计案定稿
(3)制作分镜图(有时是副导演制作)
2、制作过程中要和副导演们谈每一集的制作方向
3、制后作业:
(1) 和剪接师编辑影片
(2)指导声优们及音响导演制作出理想的效果
(3)影像及音效合成
4、参予所有的宣传活动
(4)动画电影导演解析扩展阅读:
代表人物
1、宫崎骏
宫崎骏(Miyazaki Hayao,1941年1月5日-),日本著名动画导演、动画师及漫画家,出生于东京都文京区。1963年进入东映动画公司,1985年与高畑勋共同创立吉卜力工作室。
2013年9月6日宣布引退。宫崎骏动画作品大多涉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平主义及女权运动,出品的动漫电影以精湛的技术、动人的故事和温暖的风格在世界动漫界独树一帜。
宫崎骏在日本是非常有名的,他的代表作《千与千寻》是日本票房史上最高的电影,这一纪录至今没人能打破。2014年退休的宫崎骏荣获奥斯卡终生成就奖。
2、万籁鸣
万籁鸣(1900.1.18-1997.10.7) 号籁翁,艺名马痴。世界动画大师,艺术大师,中国剪纸艺术第一人,动画电影创始人,世界著名导演,近代世界500名人之一。
1925年与弟古蟾摄制的动画广告《舒振东华文打字机》, 为中国动画片之雏形。1926年参加长城画片公司,兄弟合作摄制成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
1949年去香港,1954年回上海,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片导演。是中国影协第三、四届理事。曾导演《野外的遭遇》、《大红花》等彩色动画短片。1961-1964年创作大型彩色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
⑤ 动画片的导演的工作内容都包括什么
简单讲 导演 日本称为监督 决定整部作品气氛风格的关键,掌管故事进行的步调、气氛转折等等。即使是相同的人物设定、相同的画风与制作群,也会因导演的不同而有截然不同的风格。
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画分镜表
原画师 动画师 上色 背景 摄影声优等等都根据这本监督画的分镜表 依次完成自己任务
手绘好的监督画的分镜表都可以成为漫画了。这里 上了2张著名监督的分镜表。
⑥ 【动画片的】编剧和导演都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吗
严格来说,编剧和导演是两项独立的工作,但由于近年来娱乐节目的增多,编导这个双力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原因是栏目本来就简短,一人完全有能力胜任此两项工作。
但对于一部电影或是电视剧的创作时两项工作的分工便非常明显了。
编剧:一部电影的根基。对制片人和导演负责。完成一部影片的书面创作,和在第一时间里修改影片的工作。
导演:对制片人负责。负责调动全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规定时间里完成剧本变为图像的再创作计划。
有时一个人如果既能写剧本,又可以做导演和演员,那他将对影片作出更大的的贡献,但一个人的能力的确有限,他不可能包揽所有的工作,所以影视是一种集体创作艺术。
希望这个答案你能满意。
⑦ 动画导演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动画片导演,主要是配音的导演,尤其的译制片.对配音演员的统筹和调配,都是必须的.
⑧ 求一篇动画导演阐述...什么动画片都可以~~~拜托拜托..
一、故事简介
《乌兰 其其格》是中央电视台动画部制作的二十六集原创动画连续剧,是一部以我国内蒙古草原上,蒙古族孩子的童年生活为题材的动画写实作品。
“乌兰”蒙语意为红色,“其其格”蒙语意为花朵,是本片主角——两个蒙古族小姑娘的名字。姐姐乌兰13岁,妹妹其其格6岁,寓意她们是盛开在草原上美丽的红花,有着象花儿般美好的童年。
本片以蒙古族牧民的游牧生活为故事背景,以乌兰、其其格在草原上游牧,并与各种草原动物快乐成长的经历为故事主线,将她们充满惊险,惊奇与惊喜的童年生活展现给小观众们。希望大家由此了解,在我国,不仅有城市生活,农村生活,还有一种非常有趣好玩的草原游牧生活,在这种完全有别于其他生活方式的环境中,与乌兰其其格同龄的小朋友们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有着怎样的幸福童年。
二、创作导向、风格
作品创作导向:草原生态,游牧生活,回归自然,回归质朴与真纯。
故事编纂原则:有趣好玩,阳光快乐,充满惊险、惊奇、惊喜。
作品整体风格:充满童真童趣。
三、创作过程简介
我与动画部另一位导演来栋敏联合执导的上一部作品——52集原创动画系列片《小虎还乡》全部完成并播出后,观众反应很好。在总结《小虎还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萌发了创作《乌兰 其其格》的想法,希望能在创作与制作上,都有进一步的提高与创新,受到更多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取得更高的收视率。
蒙古族历来不论男女老幼,均骁勇彪悍,勇敢率真,这是其主要的民族特性。以两个年龄相差7岁的小姐妹为主角形象,一方面能给故事更大的发展空间,使角色具有更大的亲合度,另一方面也能给目前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的小观众,展现出另一种童年伙伴关系,及姐妹情深的亲情关系。
6岁的妹妹其其格正处与金色童年的开始阶段,13岁的姐姐乌兰处于童年快要结束的阶段,二人年龄上的反差,表现出不一样的童年心态与行为特征:其其格好奇、好幻想,老是贪玩,导致无心惹祸;乌兰开始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并要保护、照顾年幼的其其格,代尽半母之责。
其其格的草原生活就是不断的玩耍,在这过程中与许多小动物打交道,并当它们是自己的朋友。乌兰有一个对自己充满好感的少年朋友:11岁的男孩阿木尔,二人常因为其其格独自跑出去玩耍,而要合力寻找保护她。姐妹俩因年龄差距各有各的朋友交往对象,也因此有了许多充满欢乐童趣、美丽温馨的故事。
为使《乌兰 其其格》这一原创作品,能鲜活地表现童真童趣的主题,在故事编撰上做到视角独特,在角色选取上新颖、出奇,使场景画面风格明确,动作表现有趣、引人,我弱化了民族、宗教、历史乃至时代、民俗的一些背景元素。在故事取材上,更注重突出选取内蒙独有的动植物作为故事编撰的主要材料。
为此,我组织全体主创人员查阅收集了大量反映内蒙地区生态环境、特色动植物等方面的文字资料、图片以及记录片,并于2006年7月带领编剧、场景设计、造型设计、作曲等方面的主创人员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采风,体验生活。
由于内蒙呼伦贝尔丰富的地域特性,以及生物多样性,《乌兰 其其格》一片在前期创作过程中,就已在故事编纂、场景设计、动物角色选取并进行造型设计等方面,较多参考了呼伦贝尔的地形、生态及物种特点,因此大家非常重视到呼伦贝尔采风,实地体验生活的机会。
采风期间,大家每天都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走访了呼伦贝尔地区的多个蒙古族聚集地和游牧点,收集了较多素材,拍摄了大量的采风照片,并就作品进一步的创作,进行了多次热烈讨论,启发了更多的创作灵感。音乐创作方面,我要求本片作曲从采风收集来的蒙古族历代传唱的童谣民歌中,选取符合本片风格的一些曲调为基调,进行静室再创作。
大量坚苦踏实的基础材料收集工作,为作品各方面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本片从编剧到造型设计、场景设计、音乐都以反映作品主题为宗旨:故事充满童趣,造型天真可爱,场景写实优美,音乐极具蒙古族童谣韵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创作过程中,故事主线的设定经过了主创班子多次颠覆与磨合。我们最初的想法是构筑两条主线:
一条主线为:以乌兰和其其格的年龄差距,以及性格不同,引发戏剧冲突。其其格年幼胆大,爱玩好冒险,乌兰作为姐姐必须保护其其格在冒险中有惊无险。这构成了作品的一条主线。
原本另一条主线为:狼群的狩猎生活——我本计划将蒙古人和狼同为草原守护者,虽有局部利益矛盾冲突,却必须在全局上和谐共处,维护生存环境平衡,这一现实题材展现给观众。
但这一设想落实到具体的创作中时,发现存在较多问题:狼群在草原上的生存方式,与6岁其其格的童年生活相差悬殊,尤其是两条主线互为交织构筑故事时,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写实片的风格也限制了故事可采取的戏剧夸张范围。
经过反复讨论,主创班子最后将原本的“狼群在秋冬季节组成各个狼家族联盟,以团结狩猎度过严冬”这一设定,改为一小群狼的游猎。同时取消了将狼群狩猎生活构成故事另一条主线的设定。
狼群成为其其格在草原上历险的元素之一,而不是原来设定成的主要元素。狼的故事主角也变为两只兄弟狼,它们是狼群中贪吃,喜欢偷懒耍滑却又脑筋不灵活的笨狼。这两个角色设定稍向可爱片角色风格靠拢,兄弟狼的角色设定与乌兰其其格姐妹的角色设定较为相称。
为使本片更具可看性,经过主创班子的反复磨合,最终确立了本片是从乌兰其其格及其小伙伴(包括动物伙伴)几个主要角色的性格冲突点入手,展开戏剧矛盾冲突,构成环环相扣,情节紧凑,悬念引人入胜的游牧历险故事,以此展现姐妹俩及其伙伴们的成长经历,充满惊险、惊奇与惊喜,令小观众能凭籍乌兰其其格的故事,体验到另一种有趣的童年生活。
通过多次创作上的颠覆与提高,我们拓宽了思路,具体到剧本创作也更加充满童真与童趣,提升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可看性,与本片最初的故事风格设定更为贴切吻合。
通过全体创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我有理由相信《乌兰 其其格》这部原创动画作品,将取得很好的收视效果,为小观众增添一份阳光健康,乐观美好的童年幻想与童年回忆。
⑨ 为什么动画片也有导演
楼上的回答……监督是什么? 导演是什么? 监督就是导演好吧?日语的监督就是等于导演这没什么好讨论的。至于楼主你问问什么要有导演?那就等于为什么一部动漫要有监督的存在。这是必然的了~ 举个例子国内的很多片子也有小说改编的吧?那你看那部电影或者电视剧里面没有导演呢?动画也是同理啊。导演导演他几乎决定了这部片子的所有,你看到的动漫,为什么风格迥异?这就是因为监督的存在啊牛X的导演的作品 每部片子能散发着他的“体味” 楼上说新房,新房的片子想必大家都看过虽然成本不高可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他的那种“感觉”一看就知道这个手法是新房的手法。
楼主说直接按照漫画来拍为什么不行,漫画是漫画他决定了故事情节和人设等等。可是你要拍成一部片子就自然需要监督了。 监督说声优配音这块儿不行他们就得重来 监督说这块儿的人设崩坏他就的重弄 监督说这块需要删减他认为不必要的就得删减。 他来决定这部动画的最终。
还有你所提到的情节不一样这个是很正常的,很多的动漫作品都有大小幅度的改变情节。甚至很多都是原作粉碎机(新房昭之就是)。这有很多原因,我觉得可能有篇幅问题必定那么长的作品改编成TV动画篇幅有限你必须做出参订来能变成独立的剧情。 也可能是 动漫团队原创的就拿钢炼来说 2003版的 和 新的 钢炼FA(FA就是基于原作)。这一点也不稀奇。
会到原问题 :所以动画需要一个监督 就等于 一部电影需要一个导演是一个道理。没有导演怎么拍片子? 没有监督怎么做出动画?。。就是这个意思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