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参演人物 > 夺印电影演员石垒

夺印电影演员石垒

发布时间:2021-07-15 01:58:50

A. 电影<夺印>是在什么地方拍的

江苏省高邮市川青乡董家团;现在叫江苏省高邮市临泽镇川青社区董潭村

B. 祖国在前进

我和我的祖国(作文)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做为龙的传人,我很骄傲,因为我们能让全世界知道,中国曾经的强大。

还记得08年的那次四川5.12特大地震吗?距今也有一年半的时间了,修复工作也差不多快完成了,现在的四川又恢复了往日的安宁。可是一年前的那个时候还不是这个样子,房屋倒塌,妻离子散,整个城市都被黑暗笼罩着。还好,天灾无情,人有情,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好心人太多,有的捐款捐物,有的干脆自愿从相隔甚远的地方赶来帮忙。大家心连心,与四川人民共同并肩作战,慢慢的,局势有了明显的好转,能吃饭了,能睡觉了,能再建家园了...... 这场灾难,使中国人团结的更紧了,体现了中国大家庭的温暖!

地震刚刚结束,我们就有迎来了一个新的大事“奥运会”。开幕式时巨大的画轴,活动的印版,上千的缶,不禁令我惊叹不已。那么壮观的场面轰动了全世界,更体现出了我们中国的富饶强盛,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和文明。

08年9月28日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了。飞行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与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共同奋斗了2天20小时27分钟。在两天半后,飞船着陆的那一刻,中国屏住了呼吸,我们成功了!从那刻起,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已经和世界先进水平齐步!

............

大家都为祖国做了这么多,作为中学生的我也应该好好努力,长大为贡献祖国做好准备,尽一份微薄之力!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学习,努力拼搏,尽力为祖国多做事,长大以后成为祖国的骄傲!

C. 大众电影的出版情况

1950-1966年度
《大众电影》1950年6月1日在上海创刊,当年出刊6期。1951年出刊24期,两年连号共出30期
5001《大众电影》创刊号(1950年)—苏联电影《团的儿子》中的小英雄凡尼亚。5001b封底也采用了进口片《诗人莱尼斯》的一个镜头。 曾再版四次。
5004《两家春》
5107《大地重光》
5114《解放了的中国》
5114《武训传》主演赵丹
5116《钢铁战士》
1952年文艺整风运动中,《大众电影》被迫停刊数月。 1952年5月,《大众电影》和北京出版的《新电影》合刊,重新出版。当年出刊15期,其中1-2是合订。
5215《南征北战》
1953年共出24期
5303《龙须沟》主演于是之
1954年共出24期
1955年共出24期
5511《南岛风云》
1956年共出24期
5601《夏天的故事》
5605《董存瑞》张良主演
1957年共出24期
5706《家》
5711《李时珍》主演:康泰和赵丹
5715《罗汉钱》
5719《寂静的山林》主演:王心刚
5721《凤凰之歌》
1958年共出24期
5802b《护士日记》电影《护士日记》中王丹凤饰演的简素华
5816《英雄虎胆》中曾泰,主演于洋
1959年共出24期
5905《红色的种子》中华小凤,主演秦怡
5910《千女闹海》主演向梅
5917《青春之歌》 主演谢芳
5919《花逢春雨》主演张圆
1960共出24期,
6011《向海洋进军》
1961年改为12期,但有05-06合期,也有分期,不明白,0102为合期。
1962年共出12期
6210《碧海丹心》中的金小妹
6210b《锦上添花》中的铁英,李长乐扮演
6211《南海潮》主演吴文华
62116b《冰山上的来客》
6212《停战以后》中张平饰演的顾青
1963年共出12期,0506为合期
6302《鄂尔多斯风暴》主演温锡莹
6305-06《李双双》主演张瑞芳
6305-06b《哥俩好》主演张良
6307《红日》演员:高博和张伐
6307b《万木春》主演梁音
6308《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李亚林和金迪
6308b《金沙江畔》曹雷扮演的卓玛
1964年共出12期,0203,0809均为合期
6401《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主演金迪
6402《夺印》主演李炎
6402b高宝成(左)
6403b赵丹
6405《农奴》主演旺堆(藏族)
6405b张伐(左)和张良
6407b中叔皇
6408-09《霓虹灯下的哨兵》
6408-09b《草原雄鹰》中的卡得尔(阿不都热赫曼。阿瓦孜饰)
6410-11b《千万不要忘记》
1965年共出12期,0809,1011均为合期
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停刊,本年共出6期,至此文革前累计共出版的306期
6601b电影《红色背篓》主演史大千
6602《三进山城》主演梁音
6603b电影演员于洋
6605《草原英雄小姐妹》 1979年1月在北京复刊,
1979年度
1979年第一期(复刊号)封面是影片《大河奔流》的一张剧照,左为电影演员张金玲。张金玲是80年代著名的“北影三朵花”之一,另二朵是刘晓庆和李秀明。1979年第2期《大众电影》用《阿诗玛》剧照作封面。
1979年第三期 张玉红.
1979年第四期封面取自话剧《报童》一张剧照。
1979年第五期封面陈冲
1979年第5期封底英国电影《水晶鞋和玫瑰花》,起争议。
1979年第6期《大众电影》封面刊登了《婚礼》中盛敏(刘晓庆扮演)的剧照,
1979年第七期封面取自影片《从奴隶到将军》一张剧照。左为杨在葆,右为张金玲。
1979年第8期《大众电影》以孙道临作为封面人物。
1979年《大众电影》第九期封面为潘虹
1979年《大众电影》第十期封面为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1915-1980)。
1979年《大众电影》第十一期封面女郎冷眉。
1979年《大众电影》第十二期封面女郎李元华。
1980年度
1980.01该期封面人物祝希娟在影片《啊!摇篮》中扮演李楠。
1980.02该项期封面李仁堂在影片《泪痕》中扮演朱克实。
1980.03该期封面取自影片《归心似箭》剧照。上方是男主角赵尔康,下方是女主角斯琴高娃。
1980.04 该期封面女郎程晓英。
1980.05 该期封面女郎张瑜。
1980.06 该期封面女郎陈冲。
1980.07 该期封面女郎刘晓庆
1980年8月封面:影片《今夜星光灿烂》中的何战云(唐国强饰)和杨玉香(李秀明饰)
80年8月封底:影片《白蛇传》中的白蛇(李炳淑饰)
80年9月封面:影片《红牡丹》中的红牡丹(姜黎黎饰)
80年9月封底:影片《好事多磨》的剧照
80年10月封面:影片《幽灵》中的夏征兰(邵慧芳饰)
80年10月封底:日本影片《绝唱》的剧照
80年11月封面:影片《苦恋》中的凌晨光(刘文治饰)和绿娘(黄梅莹饰)
80年11月封底:日本著名电影演员中野良子
80年12月封面为高英,在影片《燕归来》中扮演女主角路燕。
本年度达到发行最高950万册。
1981年度
81年1月封面:上影演员张瑜
81年1月封底:峨影演员潘虹
81年2月封面:影片《孔雀公主》中的勐奥东板公主 ;穆鲁娜(李秀明饰)
81年2月封底:《爱情啊,你姓什么?》中的三个青年演员颜正安、洪学敏、陈鸿梅
81年3月封面:故事片《伤逝》剧照
81年3月封底:意大利籍女演员索菲亚·罗兰
81年4月封面:故事片《山重水复》剧照
81年4月封底:香港电影演员陈思思
81年5月封面:故事片《南昌起义》剧照
81年5月封底:故事片《沙鸥》剧照
81年6月封面:第四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张瑜(《庐山恋》中周筠饰演者)
81年6月封底:第四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达式常(《燕归来》中林汉华饰演者)
81年7月封面:故事片《七月流火》剧照
81年7月封底:美国影片《雨中曲》演员赛德·查理斯
81年8月封面:《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中的荒妹
81年8月封底:青年演员王馥荔
81年9月封面:《知音》中的蔡锷
81年9月封底:青年演员姜黎黎
81年10月封面:《海囚》中的唐金龙(达奇饰)和姚杏春(隋永清饰)
81年10月封底:日本著名电影演员山口百惠
81年11月封面:《祝福》中的祥林嫂(白杨饰)
81年11月封底:香港影星石慧
81年12月封面:《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金安哥饰)和杨虎城(辛静饰)
81年12月封底:《潜网》中的罗弦(刘晓庆饰)
1982年度
82年1月封面:《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张丰毅饰)和虎妞(斯琴高娃饰)
82年1月封底:《勿忘我》中的雯雯(方舒饰)
82年2月封面:影片《牧马人》中的李秀芝(丛珊饰)
82年2月封底:《苔丝》中苔丝饰演者娜斯塔西娅·金斯基
82年3月封面:体育、电影明星联欢特写(周晓兰和龚雪)
82年3月封底:《当代人》中的蔡明(张甲田饰)和王维丹(张晓磊饰)
82年4月封面:影片《杜十娘》中的杜十娘(潘虹饰)
82年4月封底:北影厂青年演员杨海莲
82年5月封面:“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获得者张雁
82年5月封底:“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获得者李秀明
82年6月封面:《喜盈门》中的水莲(温玉娟饰)
82年6月封底:《乡情》中的翠翠(任冶湘饰)
82年7月封面:第五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王心刚
82年7月封底:《石榴花》中的石榴花(龚雪饰)
82年8月封面:青年演员斯琴高娃
82年8月封底:《茶馆》中的王利发(于是之饰)和小丁宝(尚丽娟饰)
82年9月封面:中日两国青年电影演员在一起(左为沈冠初、右为绀野美沙子)
82年9月封底:《闪光的彩球》中的辅导员(赵静饰)
82年10月封面:《心灵深处》中的女军医欧阳兰(刘晓庆饰)
82年10月封底:《人到中年》中的陆文婷和傅家杰(潘虹、达式常饰)
82年11月封面:《陌生的朋友》中的女主角(李羚饰)
82年11月封底:《甜女》的甜女(洪学敏饰)
82年12月封面:《大地之子》中的海云(娜仁花饰)
82年12月封底:《这不是误会》中的李晓青(陈烨饰)
1983年度
83年1月封面:《秋瑾》中的秋瑾(李秀明饰)
83年1月封底:上影演员郭凯敏
83年2月封面:《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沈洁饰)和疯女人(张闽饰)
83年2月封底:美国女演员德博拉·拉芬
83年3月封面:《青春万岁》中的杨蔷云(任冶湘饰)
83年3月封底:峨影演员潘虹
83年4月封面:影片《都市里的村庄》中的丁小亚(殷亭如饰)和杜海(韦国春饰)
83年4月封底:青年演员萧雄
83年5月封面:《夕照街》中的石头(迟志强饰)和小娜(黎苹饰)
83年5月封底:世界著名演员英格丽·褒曼
83年6月封面:潘虹与斯琴高娃 第三届金鸡奖和第六届百花奖
83年6月封底:小演员方超与王佳莹
83年7月封面:影片《快乐的单身汉》中的丁玉洁(龚雪饰)
83年7月封底:第六届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获得者姜黎黎
83年8月封面:《血,总是热的》男主角罗心刚(杨在葆饰)
83年8月封底:青年演员赵娜
83年9月封面:《我们的田野》剧照
83年9月封底:电影演员宋春丽
83年10月封面:《雷雨》中的繁漪(顾永菲饰)
8 3年10月封底:日本电影演员松坂庆子
83年11月封面:《锅碗瓢盆交响曲》女主角刘俊英(殷亭如饰)
83年11月封底:青年演员丛珊
83年12月封面:《大桥下面》中的女主角秦楠(龚雪饰)
83年12月封底:朝鲜女演员金贞花
1984年度
84年1月封面:影片《寒夜》中曾树生(潘虹饰)
84年1月封底:女演员刘晓庆
84年2月封面:影片《十六号病房》中的常琳(李羚饰)
84年3月封面:影片《蓝色的花》中的妞妞(沈丹萍饰)
84年3月封底:电影演员王馥荔
84年4月封面:《道是无情胜有情》中的袁瀚(朱时茂饰)和妻子(牛翠敏饰)
84年4月封底:电影演员倪萍
84年5月封面:《风吹唢呐声》中的德琪(金鑫饰)
84年5月封底:日本演员樱田淳子
84年6月封面:第七届百花奖、第四届金鸡奖最佳女演员龚雪
84年6月封底:第七届百花奖、第四届金鸡奖最佳男演员杨在葆
84年7月封面:第四届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宋晓英
84年7月封底:第七届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刘信义
84年8月封面:故事片《边城》剧照
84年8月封底:电影演员张伟欣
84年9月封面:影片《人生》中的巧珍(吴玉芳饰)
84年9月封底:香港电影演员钟楚红
84年10月封面封底:攀登(自左至右:赵越、钱勇夫、张晓敏、宋春丽、丛珊、沈丹萍、倪萍、林芳兵、沈冠初)84年11月封面:《高山下的花环》剧照(梁三喜和韩玉秀)
84年11月封底:电影演员陈烨
84年12月封面:影片《花园街五号》中的刘钊(庞学勤饰)和吕莎(方舒饰)
84年12月封底:美国青年电影演员戴安·莲
1985年度
85年1月封面:青年电影演员朱琳
85年1月封底:日本电影演员吉永小百合
85年2月封面:影片《谭嗣同》中的谭嗣同(达式常饰)
85年2月封底:美国新星波姬·小丝
85年3月封面:电影演员刘晓庆、张瑜
85年3月封底:台湾电影演员林青霞
85年4月封面:第五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李羚
85年4月封底:法国影坛新秀瓦莱里·卡佩丝姬
85年5月封面:《红衣少女》中饰安然的邹倚天
85年5月封底:日本演员田中裕子
85年6月封面:《日出》中的陈白露(方舒饰)
85年6月封底:日本著名电影演员大竹忍
85年7月封面:本届金鸡奖、百花奖选出的最佳女主角李羚、吴玉芳
85年7月封底:被誉为影、视、歌三栖明星的香港演员陈美龄
85年8月封面:《代理市长》剧照
85年8月封底:香港影星叶倩文
85年9月封面:《末代皇后和皇妃》中的婉容(潘虹饰)
85年9月封底:日本著名演员山口百惠
85年10月封面:《无情的情人》中的娜梅琴措(刘晓庆饰)
85年10月封底:美国影星娜塔西娅·金斯基
85年11月封面:法国影星伊莎贝尔·阿佳妮
85年11月封底:中国青年演员殷亭如
85年12月封面:青年演员林芳兵
85年12月封底:美国影星泰坦·奥尼尔
1986年度
86年1月封面:青年演员朱琳
86年1月封底:电视剧《红楼梦》中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
86年2月封面:青年演员丛珊
86年2月封底:苏联演员伊利娜·舍甫丘克
86年3月封面:青年演员方舒
86年3月封底:日本演员朝比奈
86年4月封面:青年演员白灵
86年4月封底:香港演员胡慧中
86年5月封面:青年演员娜仁花
86年5月封底:美国影星戴安·莲恩
86年6月封面:青年演员许亚军
86年6月封底:美国演员詹妮弗·康奈莉
86年7月封面:青年演员傅艺伟
86年7月封底:日本演员田中裕子
86年8月封面:第九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方舒
86年8月封底:意大利演员奥尔内拉·穆蒂
86年9月封面:台湾影星林青霞
86年9月封底:美国影坛新秀塔妮·韦尔奇
8610封面:张小敏
8611封面:林芳兵
86年12月封面:青年演员李小燕
86年12月封底:美国青年演员梅莉莎·吉尔伯特
1987年度
87年1月封面:青年演员宋佳
87年1月封底:好莱坞华裔演员赵家玲
87年2月封面:青年演员万琼
87年2月封底:美国演员戴安·莲恩
87年3月封面:青年演员王姬
87年3月封底:日本青年演员泽口靖子
87年4月封面:电影演员朱琳
87年4月封底:台湾演员吕秀菱
87年5月封面:青年演员张小敏
87年5月封底:美国演员戴安·莲恩
87年6月封面:青年演员麦文燕
87年6月封底:香港演员钟楚红
87年7月封面:青年演员张小磊
87年7月封底:香港演员王祖贤
87年8月封面:谭小燕
87年8月封底:布鲁克·希尔兹
87年9月封面:青年演员李小燕
87年9月封底:世界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
87年10月封面:刘晓庆
87年10月封底:美国演员伊丽莎白·泰勒
87年11月封面:青年演员李芸
87年11月封底:香港演员汪明荃
87年12月封面:青年演员刘冬
87年12月封底:阿兰·德隆
1988年度
88年1月封面:青年演员张小敏
88年1月封底:美国著名影视明星谢丽·哈克(左)杰克琳·史密斯(中)雪莉·莱德
88年2月封面:青年演员柳荻
88年2月封底:美国著名演员玛丽莲·梦露
88年3月封面:青年演员陶慧敏
88年3月封底:法国影星苏菲·玛索
88年4月封面:《红高粱》女主角扮演者巩俐
88年4月封底:美国演员戴安·莲恩
88年5月封面:青年演员萨仁高娃
88年5月封底:香港影星周润发
88年6月封面:青年演员徐莉莉
88年6月封底:美国影星詹妮弗·康奈莉
88年7月封面:青年演员李凤绪
88年7月封底:美国影星菲比·凯丝
88年8月封面:青年演员毛阿敏
88年8月封底:香港影星利智
88年9月封面:青年演员吕丽萍
88年9月封底:香港演员成龙
88年10月封面:台湾演员胡慧中
88年10月封底:著名演员潘虹
88年11月封面:电影演员宋春丽
88年11月封底:美国演员辛西亚·吉布
88年12月封面:青年演员马羚
88年12月封底:台湾演员王祖贤
1989年度
89年1月封面:青年演员谭小燕
89年1月封底:台湾演员刘瑞祺
89年2月封面:青年演员赵越
89年2月封底:华裔美国影星尊龙
89年4月封面:青年演员盖丽丽
89年4月封底:美国演员亨弗莱·鲍嘉
89年5月封面:台湾演员林青霞
89年5月封底:青年演员张其
89年6月封面:著名演员费翔
89年6月封底:青年演员梁玉瑾89年7月封面:著名演员陈冲
89年7月封底:台湾演员齐秦
89年8月封面:青年演员史可
89年8月封底:青年演员申军谊
89年10月封面:青年演员巩俐
89年10月封底:台湾演员秦汉
89年12月封面:台湾影星刘瑞琪
89年12月封底:青年演员东方闻樱
1990年度
90年1月封面:青年演员张晓敏
90年1月封底:美国演员艾莉莎·米兰诺与香港演员叶蕴仪
90年2月封面:青年演员傅艺伟
90年2月封底:美国演员布鲁克·希尔兹
90年3月封面:青年演员周洁
90年3月封底:香港影星郑裕玲
90年5月封面:青年演员苗苗
90年5月封底:苏联演员娜塔丽娅·涅果达
90年7月封面:青年演员贾宏声
90年7月封底:香港影星张曼玉
90年8月封面:青年演员张艳丽
90年8月封底:美国演员詹妮弗·康纳莉
90年9月封面:台湾影星林青霞
90年9月封底:美国影视明星杰克琳·史密斯
90年10月封面:青年演员金梦
90年10月封底:美国影星艾丽莎·米拉诺
90年11月封面:青年演员陈红
90年11月封底:美国演员莉·汤普森
90年12月封面:青年演员夏菁
1991年度
91年1月封面:青年演员张丰毅
91年1月封底:青年演员马晓晴
91年2月封面:青年演员史兰芽
91年2月封底:香港影星钟楚红
91年3月封面:青年演员岳红
91年3月封底:台湾影星刘瑞琪
91年4月封面:青年演员凯丽
91年4月封底:台湾演员齐秦
91年5月封面:青年演员盖丽丽
91年5月封底:日本演员松坂庆子
91年6月封面:青年演员张晓敏
91年6月封底:台湾影视明星张佩华
91年7月封面:郑爽
91年8月封面:青年演员张晏
91年8月封底:美国青年影星薇诺娜·赖德
91年9月封面:青年演员傅丽莉
91年9月封底:美国影星詹妮弗·康奈莉
91年10月封面:青年演员贾妮
91年10月封底:青年演员瞿颖
91年11月封面:青年演员刘爽
91年11月封底:美国演员朱莉娅·罗伯茨
91年12月封面:青年演员林芳兵着唐代服装参加赈灾义演剧照
91年12月封底:美国演员梅甘·福洛斯
1992年度
92年1月封面:青年演员许晴
92年1月封底:台湾演员席曼宁
92年2月封面:青年演员路遥
92年2月封底:青年演员阎青
92年3月封面:青年演员茅海童
92年3月封底:美国演员德诺薇·赖德
92年4月封面:青年演员周洁
92年4月封底:美国演员珍妮特·杰克逊
92年5月封面:青年演员巩俐
92年5月封底:美国演员詹妮弗·康奈莉
92年6月封面:青年演员何晴
92年6月封底:美国演员克里斯蒂·斯旺森
92年7月封面:青年演员辛颖
92年7月封底:法国演员玛蒂尔达·梅
92年8月封面:青年演员张弘
92年8月封底:美国演员艾莉莎·米兰诺
92年9月封面:青年演员瞿颖
92年9月封底:美国明星丽塔·海沃丝
92年10月封面:著名演员刘晓庆
92年10月封底:法国演员安妮·帕里劳德
92年11月封面:青年演员孔琳
92年11月封底:美国演员米拉·乔娃薇琪
92年12月封面:青年演员宁静
92年12月封底:香港演员刘德华
1993年度
93年1月封面:青年演员马羚
93年1月封底:美国影星莎朗·斯通
93年2月封面:青年演员石兰
93年2月封底:香港歌、影红星叶玉卿
93年3月封面:青年演员郑爽
93年3月封底:俄罗斯女演员伊琳娜·阿贾洛娃
93年4月封面:盖克
93年4月封底:香港影星王祖贤
93年5月封面:青年演员许晴
93年5月封底:美国影星薇诺娜·赖德
93年6月封面:青年演员张弘
93年6月封底:美国女星希瑟·洛克莉尔
93年7月封面:青年演员阎青
93年7月封底:影坛新秀苗乙乙
93年8月封面:青年演员盖丽丽
93年8月封底:香港女星陈玉莲
93年9月封面:青年演员艾敬
93年9月封底:青年演员杨扬
93年10月封面:青年演员陈红
93年10月封底:香港歌星郭富城
93年11月封面:青年演员傅丽莉
93年11月封底:美国女星朱莉娅·罗伯茨
93年12月封面:青年演员茅海童
93年12月封底:香港影星杨紫琼
1994年度
94年1月封面:青年演员巩俐
94年1月封底:香港演员关之琳
94年2月封面:青年演员赵明明
94年2月封底:青年演员潘婕
94年3月封面:青年演员林芳兵
94年3月封底:台湾演员王祖贤
94年4月封面:《凤凰琴》女主角扮演者剧雪
94年4月封底:青年演员辛颖
94年5月封面:青年演员于慧
94年5月封底:青年演员茹萍
94年6月封面:青年演员江珊
94年6月封底:英国演员加布里埃勒·安瓦尔
94年7月封面:青年演员王志文
94年7月封底:美国演员莎朗·斯通
94年8月封面:刘晓庆扮演的武则天
94年8月封底:青年演员都嘟
94年9月封面:许晴
94年10月封面:青年演员王姬
94年10月封底:青年演员阎青
94年11月封面:青年演员左玲
94年11月封底:美国女演员莎朗·斯通
94年12月封面:著名演员葛优
94年12月封底:美国女演员布丽吉特·方达
1995年度
95年2月封面:著名演员巩俐
95年3月封面:青年演员陈炜
95年3月封底:美国女演员德鲁·巴里摩尔
95年4月封面:青年演员陈红
95年4月封底:张瑜、尤勇在《天龙之生》
95年5月封面:青年演员赵明明
95年5月封底:香港女星周慧敏
95年6月封面:青年演员田岷
95年6月封底:香港女星陈松龄
95年7月封面:张晓敏
95年7月封底:成龙
95年8月封底:青年演员陶红
95年10月封面:青年演员郑爽
95年10月封底:美国影星艾丽西亚·希尔弗斯通
95年11月封面:青年演员茹萍
95年11月封底:青年演员史兰芽
95年12月封面:青年演员陶慧敏
95年12月封底:青年演员张丰毅
1996年度
96年1月封面:青年演员许晴
96年之后的《大众电影》封底全部给了羽西化妆品做广告
96年2月封面:陈红的新角色
96年3月封面:青年演员李颖
96年4月封面:青年演员谢兰
96年12月封面:青年演员袁莉
1997年度
97年2月封面:青年演员赵明明
97年4月封面:胡忻
97年5月封面:李琳
97年6月封面:孙淳
97年8月封面:盖丽丽
97年9月封面:李勇勇
97年10月封面:蒋文丽(即蒋雯丽)
2014年改版后封面:
2014年《大众电影》第一期葛优--《私人定制》
2014年《大众电影》第二期倪妮--《等风来》2014年《大众电影》第三期陈思诚--《北京爱情故事》2014年《大众电影》第四期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2014年《大众电影》第五期赵薇2014年《大众电影》第六期廖凡 --《白日焰火》柏林电影节影帝2014年《大众电影》第七期徐峥
2014年《大众电影》第八期黄晓明2014年《大众电影》第九期张艺谋
万影网始建于2012年2月,专门为全网用户提供在线电影观看,万影网免费为您提供最新免费电影,最新电影,在线电影,在线观看免费电影最新电影,在线电影尽在万影网。
万影网(onemovie.com)是《大众电影》旗下新媒体产品。是一个用户可参与的电影行业资讯与观点互动平台。

D. 分别列举苏州的传统艺术,传统节目,民间工艺,文化特色,名胜古迹,文化遗产

传统艺术:
苏州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民间艺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八十年代初期,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民间艺术研究会(现为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艺术分会),团结了广大民间艺人,他们经常相聚在一起,探讨弘扬吴地文化,开展技艺交流,不断创新和提高艺术水平,使苏州的民间艺术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苏州的民间艺术,门类多,品种也多。有缂丝、刺绣、玉雕、木雕、牙雕、核雕、瓷刻、竹刻、剪纸、泥塑、草编、灯彩、九连环、民俗挂件等上千个品种,真是琳琅满目,精彩纷呈。这里,既有仿古的传统艺术品,也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工艺品。“九连环”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产生,在清代更为盛行。现在制作的九连环,花样翻新,形式多样,既有塔环、钟环、房环,更有符合国外游客要求的“A、B、C环”和数十个品种做成的套环。藏书镇出产澄泥石,制作的澄泥砚久负盛名,是我国的名砚之一。改革开放以后,那里的石雕艺人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将澄泥石创制成石壶,经过精雕细刻,一把把造型美观、玲珑剔透的石壶呈现在眼前,惹人喜爱。现在澄泥石壶已成为民间艺术中的珍品,受到大众的欢迎和收藏家的青睐。

近几年来,苏州的民间艺术,在弘扬优秀吴地文化及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民间艺人走向市场,走出苏州,走向世界,他们不仅在市内、省内展示,也到外省、外市去展览表现。有不少民间艺术家,还走出国门,他们带着刺绣、石壶、剪纸、民俗挂件等艺术品到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去展示,有的还应邀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在现场表现艺术,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苏州的民间艺术品,具有吴地文化的内涵,其特点是精致、细腻、美观,在民间艺术品中独树一帜。到哪里去展览、演示,就受到哪里群众的欢迎和专家的赞扬。在北京举办的多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市文联、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部分艺人参加展示,在展品前总是人头济济,争相观看;经过专家评选,许多作品都得了奖。如姚建萍的刺绣、蔡云弟的石壶、阮和平的智慧巧环、袁中平的澄泥蟋蟀盆等,均获得国家级的中国文联最高奖“山花奖”――民间艺术金奖、银奖和优秀奖。在苏州的民间艺术史上,增添了光辉的篇章。苏州的民间艺术,充分显示了苏州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显示了吴地文化的风采。

传统节目:
苏州弹词
苏州弹词是以说唱相间的方式用苏州方言表演的“小书”类曲艺说书形式,发源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吴语方言区,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由于和苏州评话同属说书行业,曾经拥有共同的行会组织,民间即习惯性地将其与苏州评话合称之为“苏州评弹”。

苏州弹词的表演通常以说为主,说中夹唱。唱时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说时也有采用醒木作为道具击节拢神的情形。演唱采用的音乐曲调为板腔体的说书调,即所谓“书调”。因流传中形成了诸多的音乐流派,故“书调”又被称之为“基本调”。早期演出多为一个男艺人弹拨三弦“单档”说唱,后来出现了两个人搭档的“双档”和三人搭档的“三个档”表演。

苏州弹词的艺术传统非常深厚,技艺十分发达。讲究“说噱弹唱”。“说”指叙说;“噱”指“放噱”即逗人发笑;“弹”指使用三弦或琵琶进行伴奏,既可自弹自唱,又可相互伴奏和烘托;“唱”指演唱。其中“说”的手段非常丰富,有叙述,有代言,也有说明与议论。艺人在长期的说唱表演中形成了诸如官白、私白、咕白、表白、衬白、托白等等功能各不相同的说表手法与技巧,既可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内心独白和相互间的对话,又可以说书人的口吻进行叙述、解释和评议。艺人还借鉴昆曲和京剧等的科白手法,运用嗓音变化和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等来“说法中现身”,表情达意并塑造人物。在审美追求上,苏州弹词讲求“理、味、趣、细、技”。“理者,贯通也。味者,耐思也。趣者,解颐也。细者,典雅也。技者,工夫也”。

苏州弹词的节目以长篇为主,传统的代表性节目有《三笑》、《倭袍传》、《描金凤》、《白蛇传》、《玉蜻蜓》、《珍珠塔》等几十部。早期的著名艺人有清代的王周士、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姚豫章、马如飞、赵湘舟和王石泉等。清末民初出现了大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广播电台的兴起,苏州弹词进入鼎盛期,节目丰富,流派纷呈,以演唱的音乐风格区分,就有“沈(俭安)调”、“薛(筱卿)调”、“魏(钰卿)调”、“夏(荷生)调”、“周(玉泉)调”、“徐(云志)调”、“蒋(月泉)调”等十多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弹词艺术经过艺人们自觉的整旧创新,艺术上有了很大的飞跃。新节目不断涌现,长篇有《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李闯王》、《青春之歌》、《苦菜花》、《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红色的种子》、《江南红》、《夺印》、《李双双》等,中篇和常独立演出的“选回”有《老地保》、《厅堂夺子》、《玄都求雨》、《花厅评理》、《怒碰粮船》、《庵堂认母》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芦苇青青》、《新琵琶行》、《白衣血冤》、《大脚皇后》等。

然20世纪末期以来,苏州弹词听众锐减,书场萎缩,艺人大量流失,生存发展面临危机,亟待抢救和扶持。

民间工艺:
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着极为丰富的民间工艺资源,苏绣、制扇、玉雕、缂丝、木刻年画、红木小件、剧装戏具、民族乐器等等,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在现今故宫博物院展出的工艺品中,有不少都标明产自苏州。据统计,现存24大类全国民间工艺中,苏州就保存有22类,门类之多、品种之齐全,都是在全国罕见的。苏州人民为此而自豪,这座城市也因此更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特有的文化品位。可以说,加强苏州民间工艺的保护与研究,既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实现文化强市、打造“文化苏州”的重要举措。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振兴民间工艺美术,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服务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努力发掘民间资源,大力发展民间工艺,改善旅游环境,增强文化氛围,推动旅游产业开发与地方经济的同步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文化特色:
一、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堪称苏州文化之宗。山岭、湖泊、农田、沼泽、河流与四季分明的气候,构成了苏州“山温水软”的自然体系,也形成了苏州人与之相和谐的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念。苏州不但有市民、农民、还有渔民、船民、山民,而且都曾经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的主流群体。苏州之所以能有范成大这样的“田园诗人”,之所以能出为中国山水画别开生面的“明四家”和影响至今的“清四王”,之所以有骨子里的风雅和浸淫于衣食住行的精致主义,追根溯源,其实无一不折射出这“一方水土”的特定背景和渊源。所以在有关苏州的历代方志史籍及古人浩如烟海的诗文游记中,“山水之胜”从来都是最为主导的。
二、园林文化
“苏州园林甲天下”,其造园的思想及艺术已经成为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苏州园林突出和强调的“模山范水”,与近在咫尺的独特的自然山水其实是息息相关的。苏州园林浓厚的文人气息的体现,也恰恰就在于文人(尤其是画家) 对造园过程的参与和设计。所以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与中国画的原理和技法从来是一脉相承的。苏州园林开创并形成了“真山真水”与“假山假水”之间高度的融通与和谐,丰富了人们认识自然、亲和自然、尊重自然的情趣和意境。陈从周说:“假山如真方妙,其山似假便奇”,既道尽苏州山水和苏州园林之妙,也为苏州园林文化之真谛。
三、建筑文化
苏州的建筑思想与建筑艺术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突出成就:一是建筑规划,所谓“小桥流水人家”其实就是古代建筑的布局规划,也括周庄、同里、木渎等水乡小镇的形成和自成体系,同样是苏州古代建筑规划思想的具体体现;二是建筑设计,以明代北京的天安门、紫禁城和苏州的开元寺藏经楼为代表,也包括以“粉墙黛瓦”、“庭院深深”为主要特点的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造就了蒯祥和“香山匠人”的不朽声誉;三是风格独特和工艺精湛的建筑构件,也括木雕、砖雕、石雕和闻名遐迩的“金砖”等。从而留下了“苏州”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文化体系中重墨浓彩的篇章。
四、工艺文化
苏州的工艺美术门类齐全,品种繁多,并以巧夺天工而蜚声中外。其中,苏绣、缂丝、苏裱、玉雕、扇子、桃花坞木刻年画、灯彩、泥塑、竹草编织、红木雕刻、古玩仿制、剧装戏装、民族乐器等,更以“苏作”的特色和品牌而著称。尤其在明清时朝,苏州成为当时最大的工艺品制作和交易中心,官方和民间的工艺作坊遍及全城。一部中国工艺文化史,断然离不开苏州之源、苏州之盛。
五、民俗文化
民俗既有民族性,也有地域性。苏州的民俗最具特色的是其鲜明而独特的区域特征。尤其在时令、节气、观光、禁忌、祭祀、服饰、曲艺、方言、民谣、器具等方面,更表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有“韦苏州”之称的唐代诗人太守韦应物就盛赞苏州地方的“俗繁节又喧”;一部《清嘉录》则是“记苏州一地之习俗礼尚游观胜境”的“风土岁时地志之翘楚”;而昆曲之被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更说明了苏州民俗不同凡响的文化根基和社会价值。
六、美食文化
“美食文化”在目前而言实际已经衍化成了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但无论如何衍化,其核心还应该是“美食”。从这个意义上说,苏州的“美食文化”或许真的是最经典的。“苏邦菜”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特点就是时鲜、清淡,讲究原汁原味;陆文夫先生的《美食家》之所以广受欢迎,就在于读者对苏州人在“吃”的方面的精致与过程所表现出的惊奇和浓厚兴趣;而日常生活中的苏州人讲究时令菜蔬及食品的那份原则和苛刻,在全国恐怕也是绝无仅有。苏州人实际上是天然的“绿色食品主义者”,所以也应该是最科学的“美食文化者”。
www.cce365.com
七、家居文化
www.cce365.com
“家居”似乎是个时尚概念,但在苏州却绝对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古典家具概念中,“苏式家具”至今都是闻名中外的“明式家具”的代名词。京式、广式、晋式及其在此基础上的清代家具,其实都是“苏式家具”的继承和发展。而“家具”则无疑是“家居文化”的极为重要的内容。在苏州传统的家居理念中,目前正大行其道的所谓“绿色家居”和“生态家居”,其实在苏州都曾经是普及并占有主导性的。至于家居所必须涉及的文玩、摆设、盆景、花卉等,更称得上是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即使在今天,一般也难出其右。

名胜古迹:
北寺塔 在苏州市人民路香花桥北。寺传为三国吴赤乌时 (238-251) 始建,塔为梁代建造。现存建筑是南宋绍兴年间 (1131-1162) 遗物。塔高76米,八面九层,砖木结构楼阁式。全塔造型宏伟壮丽,为苏州诸塔之冠,有“江南第一家”之誉。

拙政园* 在苏州市娄门内。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也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为大宏寺。明正德年间 (1506-1521) 御史王献臣辞职回乡,买下寺产,改建成宅园,并借用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语意,取“拙政”二字为园名。

1860-1863年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初建时规模很大,除正宅外,园内有31景,包括现在的东花园 (明末的“归田园”)、西花园 (清末的“补园”),以及北墙外大片土地。现园面积60多亩。此园以水为主,水面约占五分之三,建筑群多临水。全园分中、东、西三部分。布局采取分割空间、利用自然、对比借景的手法,因地造景,景随步移,成为具有江南特色的典型园林。

太平天国忠王府* 在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四月二十三日 (1860年6月2日),太平军攻克苏州后,就拙政园地基改建而成。当时太平天国以苏州为中心,曾就江苏南部的大部地区建置苏福省,忠王府即苏福省省府。太平天国失败后,曾为江苏巡抚李鸿章的衙署。忠王府的规模,以中路最为宏伟,包括二门、正殿、后轩、后殿等建筑。东路和西路系太平天国以前或以后所建。王府的最后部为花园,亦是在旧拙政园的基础上,由很多著名工匠精心设计建造的。忠王府为国内保存至今具有代表性的一处太平天国王府旧址。

狮子林 在苏州市园林路。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元至正二年 (1342年) 僧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建菩提正宗寺,后易名狮林寺,清乾隆十二年 (1747年) 改称画禅寺。狮子林即寺后花园。因园中有怪石像狮子,又因中峰禅师曾结茅天目山狮子岩,并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明、清以来,屡经兴废,后变为贝氏私园,1918-1926年经重修,始成现状。以假山著名,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全园布局,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廊壁嵌有《听雨楼帖》等书条石刻60余方,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书法;文于祥的《梅花诗》尤引人注目。

万寿宫 在苏州市民治路。清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巡抚吴存礼主持创建。宫内供奉皇帝生位万岁牌,每当皇帝寿日的万寿节,全城官员聚集在此举行朝贺大典;平时作为恭迎皇帝诏书的处所;如遇皇帝驾崩,则在此设灵致祭。咸丰十年 (1860年) 被毁,同治九年 (1870年) 巡抚丁日昌重建。辛亥革命后通称旧皇宫,因年久失修而日渐颓败。建国初加以整修,一度改作人民文化宫。是苏州较为完整的一组宫殿式建筑群。

艺圃 在苏州市文衙弄。明代袁祖康始建,后归文震孟 (文徵明曾孙),改名药圃。明末清初归姜贞毅,改名艺圃,又称敬亭山房。后曾为绸缎业七襄公所所在地。园内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以建筑为主,池南以假山为主。园景开朗自然,颇有山林野趣,较多地保存了明代园林的格局。

双塔 在苏州市定慧寺巷内。为郡人文罕兄弟二人所建,一名舍利塔,一名功德舍利塔,两塔结构和大小完全一样。双塔为砖建,外观模仿木结构形式。平面等边八角形,共7层。据考证,双塔兴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 (982年) 而落成于雍熙的间 (984-987)。

罗汉院遗址 在苏州市定慧寺巷。始建于唐咸通二年 (861年)。北宋太平兴国七年 (982年) 增建砖塔一对。清咸丰十年 (1860年) 寺毁于战火,仅余双塔和正殿遗址。正殿遗址在双塔北,现存石柱、石础、石罗汉残像、碑刻等数十件遗物。其中北宋石柱、石础最为珍贵,通体浮雕缠枝牡丹童子、缠枝莲花童子等图案,雕工精致。明代石柱、石础也很精美。

全晋会馆 在苏州市平江路中张家巷。清末山西旅苏商人集资建立。苏州原有明、清时期创建的会馆和公所100余处,全晋会馆是其中保存至今较为典型的一座。布局严整,临街有东西鼓吹亭。第二进为戏楼,由戏台与东西看楼组成。戏台坐南朝北,三面临空。顶部正中为木构盘旋波纹穹窿藻井,俗称鸡罩顶,巧妙精致。是苏州现存古典戏台中最精巧的一座。与戏台相对处原为雄伟的大殿,惜毁于火。东西两翼尚有厅堂、客房等。

况公祠 在苏州市西美巷。是奉祀明代苏州知府况钟的专祠。况钟 (1383-1443),江西靖安人。在苏州13年,执法如山,勤于吏治,廉洁奉公。正统七年冬 (1443年),卒于苏州知府任上。苏州绅民为他立衣冠冢,并建专祠于府学内,以示崇敬。

沧浪亭 在苏州市南、三元坊附近。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是江南现存历史最久的古园林之一。传为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别墅。北宋庆历年间 (1041-1048),诗人苏舜钦买下别墅临水筑亭,园主因有感于渔父《沧浪之水》歌命名为“沧浪亭”,并作《沧浪亭记》。历来屡有兴废。南宋初年韩世忠辟为住宅,大加扩建。元代园废,改为僧庵。明代复建沧浪亭,并由归有光作记。清康熙年间 (1662-1722) 大修,布局为现亭主要基础。其特色是未入园林先成景。漫步渡桥,始能入园。全园面积约16亩。

可园 在苏州市沧浪亭前苏州医学院近旁。原宋代沧浪亭园址的一部分。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 (1767年),晚清梁章钜重修。后改学古堂,又改为存古学堂,最早的省立图书馆设此。园内一泓池水,萦绕著土阜小筑,花木扶疏,曲径回廊。

城隍庙 在苏州市景德路。府城隍庙本在子城 (今体育场、城中公园一带) 西南隅,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三年 (1370年),就雍熙寺废基新建苏州府城隍庙,即今城隍庙之创始。城隆庙原规模甚大,现存较完整的惟有主体建筑工字殿;其前后两殿皆单檐歇山造,中以穿堂贯道,平面呈工字形,故名。这是苏州比较完整和有代表性的明代建筑。其后殿外墙嵌有清嘉庆二年 (1797年)《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碑,刻有当时苏州城内的河道、桥梁、城垣和主要建筑等,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的珍贵资料。

环秀山庄* 在苏州市景德路。原为五代广陵王金谷园故址,宋为景德寺,明为宰相申时行宅,清为汪氏“耕荫义庄”的一部分,题名环秀山庄。乾隆年间 (1736-1795) 叠山名家戈裕良在园内堆叠的假山,保存较为完整,在苏州湖石假山中此处当推第一。此园虽面积不大 (1亩余),但假山峥嵘峭拔,兀立其间。一池清水,回绕于山峰之下。全山形态逼真,结构严密。假山虽仅占地半亩,却辟有60余米山径,盘旋起伏。

开元寺无梁殿 在苏州市盘门内东大街、瑞光寺塔北。开元寺创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 (238-251)。是苏州历史上著名的佛寺之一,清咸丰十年 (1860年) 寺毁殿存。殿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 (1618年),是一座纯用细砖垒砌的无梁建筑。原名藏经楼,系楼阁式,上下2层,面阔7间,重檐歇山琉璃瓦顶。它和附近的盘门、瑞光塔成鼎足之势,为苏州市内西南角三座著名的古建筑。

瑞云峰 在苏州市第十中学校园内。是北宋花石纲遗物,江南园林湖石名峰之一。据记载,朱勉在太湖鼋山采得两块奇石,命名大、小谢姑。大谢姑先运往艮岳,小谢如未及启运,朱勉事败,遂弃置荒野。明时为乌程 (今湖州市) 董氏购得。董氏与苏州阊门下塘徐氏联姻,以此石赠嫁。徐氏置之半边街东园 (今留园) 中,更名瑞云峰。清乾隆四十四年 (1779年) 移到织造府西行宫内,以迄于今。瑞云峰高3丈余,屹立潭心,全石清秀奇特,玲珑剔透,通体多褶皱孔窍,涡洞连接,具有米芾论石中瘦、漏、透等特色,为湖石中一绝。

耦园 在苏州市小新桥巷。因住宅东西各有一园,故名。东园原为清初陆锦所筑,名涉园,后为祝氏别墅,清末归沈秉成;沈聘请画家顾沄主持,大事扩建,始成现状。东园以山池为中心,北有重檐楼厅城曲草堂;南有阁跨水而筑,称山水间;东南角有小楼与古城墙隔内城河相望,名听橹楼。假山以黄石叠成。西园较小,以书斋“织帘老屋”为中心,斋前后庭院中构筑廊轩,杂植花木,间置湖石。

鹤园 在苏州市韩家巷。清光绪三十三年 (1907年) 洪鹭汀始建,以俞樾所书“携鹤草堂”而得名。后归吴江庞氏,又归严氏。全园以水池为中心,周围布置建筑、山石、花木,面积近2亩。

网师园* 在苏州市葑门十全街。原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号称“渔隐”,后荒废。清乾隆时 (1736-1795) 由宋宗元重建,借“渔隐”原意,自比渔父,故称网师园。此园建筑占地不大 (约7.5亩),但保持著旧时世家一组完整的住宅群。住宅与花园结合贯穿紧密。园林位于住宅西侧。中部以水池为中心,配以花木、山石、建筑,形成主要景区。水池面积,虽仅半亩,但治理得当。此园布局,亭台轩榭与池水相互衬托,园内路径处处贯通。

织造署旧址 在苏州市葑门内带城桥东 (今苏州第十中学内)。元时开始在此设织造局,清顺治三年 (1646年) 设总织局,康熙十三年 (1674年) 改为苏州织造衙门。康熙二十三年又于织造署西部创立行宫,供康熙、乾隆帝南巡时驻跸。织造署管理机户和征收机税,并自设机房织造,规模宏敞。

盘门 在苏州市城西南隅。始建于春秋吴王阖闾元年 (前514年) 伍子胥筑城时。朝向东南。初名蟠门,门上刻有蟠龙,后因水陆萦回曲折,改称盘门。虽经历代改修和重筑,但位置基本未变。现存城门重建于元至正十一年 (1351年),水陆两门并列。城外大运河绕城而过,吴门桥飞架河上,气势雄伟。盘门是苏州较完整的古城遗址,水陆城门并存在全国也绝无仅有。

盘门水闸

吴门桥 在苏州市区南,横跨京杭运河上。是出入盘门的主要陆路通道。北宋元丰七年 (1084年) 建,后毁损,南宋绍定年间 (1228-1233) 重建,并改称今名;明正统年间 (1436-1449) 苏州知府况钟再修,后又损坏,同治十一年 (1872年) 江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修。吴门桥是一座联锁式单孔石桥,用花岗石筑成。桥全长66.3米、宽4.8米,桥跨16米,拱券高9.85米,是江苏省最高大的单孔石桥。南北两坡各铺设石踏步50级。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砌有宽约0.6米牵道,为牵夫登船穿越桥洞的便民设施。此桥高大壮伟,与邻近的瑞光塔、盘门城楼浑然一体,为苏州城南重要文物古迹。

瑞光塔* 在苏州市盘门内。寺原名普济禅院,三国吴赤乌四年 (241年) 孙权为康居国 (在今中亚) 僧人性康建造。赤乌十年建13层宝塔,宋代名天宁万年宝塔,后重修时改为7级,更名瑞光塔。八面,砖木混合结构,仿楼阁式。塔身高约43米,轮廓线条较优美。1978年在塔心内发现五代经卷,北宋真珠舍利宝幢等珍贵文物,证实现存塔身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 (1008-1016) 所建。

真珠宝幢木函—通高124厘米,瑞光寺。1978年,苏州瑞光寺塔第三层塔心发现北宋大中祥符六年 (公元1013年) 真珠舍利宝幢,高122.6厘米,分别以木胎和夹□胎雕漆描漆制成,在水晶宝珠顶部饰以鎏金银丝串珠编成了九头龙和银狮,与其同出的还有珍贵的北宋刻经卷。

真珠宝幢—通高122.6厘米,瑞光寺。

留园* 在苏州市阊门外。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也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年间 (1522-1566),为太仆徐时泰的私园,称东园。清嘉庆三年 (1798年) 在东园旧址上筑寒碧山庄,因园主姓刘,又称刘园。刘与留同音,后叫留园。面积50多亩,分东、西、中、北四部。中部以山水为胜,池居中央,四周环以假山和亭台楼阁,长廊旋曲其中,廊壁上嵌历代书法家石刻300余方,为“留园法帖”。

东部以建筑为主,楼阁廊屋富丽堂皇。有著名的“留园三峰”,其中冠云峰是北宋花石纲遗物,高约9米,为江南最大的湖石。北部是小竹林和桃杏等树。“又一村”建葡萄和紫藤架,颇有田园之意。西部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北面桃园,称“小桃坞”。山前小溪,两旁桃柳。此园不仅建筑结构和装饰别致多采,而且以连绵不断的建筑如把景物分开,又使建筑物本身的窗樘沟通两面,将景物联成一体。

曲园 在苏州市人民路马医科巷内。为清末俞樾故居。清咸丰八年 (1858年) 俞樾到苏州,为久居于此,于同治十三年 (1874年) 在友人的资助下,购买马医科巷潘世恩故居西边废地,营建住宅。光绪元年 (1875年) 四月迁入新居。俞樾 (1821-1907),清道光三十年 (1850年) 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浙江学政。为清代著名学者。曲园占地约5亩,中间5进,东边建有配房。1954年俞樾曾孙著名学者俞平伯将曲园旧居捐献给国家。

玄妙观* 在苏州市观前街。创于西晋咸宁二年 (276年)。旧观范围很大,几经毁建。现存较大的建筑主要有正山门和三清殿。三清殿重建于南宋淳熙六年 (1179年),是当时名画家赵伯驹之弟赵伯骕设计。殿重檐九脊顶,下有高台,前有宽敞的月台,气势宏伟,为国内最大和较古老的道观殿堂建筑之一。殿平面长方形,长约45米余,宽约25米余;面阔9间,进深6间。虽经后代重修,但西南面还存宋代遗作。殿内梁架分明、暗两种。殿中砖制须弥座,高1.75米,分上中下三部,层次多,雕刻较华丽。座上是3尊三清像,泥塑,像外装金,神采俨然,亦系南宋旧物。

文庙* 在苏州市人民路三元坊。北宋景佑元年 (1034年) 创建,现存建筑除大成殿外,大部分为清同治三年 (1864年)重建。大成殿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一年 (1141年) ,重建于明宣德八年 (1433年),面阔7间,长30米,进深13间,高20.5米。内部系木构梁架,檐下有斗拱,殿前有宽敞的月台,宏伟壮观。

西园 在苏州市阊门外留园路,与留园东西相望。明嘉靖年间 (1522-1566) 西园与留园的前身东园同为太仆徐时泰的宅园。后其子工部郎中徐溶舍园为寺,取名复古归原寺 (归元寺始建于元代,明为徐时泰的西园)。明崇祯八年 (1635年),茂林律师住持该寺,宏扬“律宗”,更名为戒幢律寺。清咸丰十年 (1860年) 寺毁于战火,同治、光绪年间 (1862-1908) 陆续重建。现在西园是戒幢律寺及其西寺园的总称,为一组完整的佛教建筑。

戒幢律寺为江南名刹之一,布局严整,殿宇宏伟,佛像庄严。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堂、观音殿、藏经楼等。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七楹南向,端庄雄伟。殿西即罗汉堂,屋宇深广,共48间,呈田字形。以佛教四大名山塑座为中心,泥塑金身罗汉五百尊,分单双号对称排列。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疯僧、济公两尊塑像,形象逼真。香樟木雕千手观音,构思奇巧,技艺高超。罗汉堂后是宽广明净的寺园。全园以放生池为中心,环池亭台馆榭,曲槛回廊,掩映于山石花木间。

怡园 在苏州市人民路。本是明朝尚书吴宽旧宅,清光绪初年为顾文彬所得,邀名画家任阜长等参与设计,耗银20万两,费时7年扩建而成。面积仅8亩余,布局精巧。园分东西两部,中隔一道覆廊,廊壁漏窗,图样各异。东部以玉延亭、四

E. 田华有军街吗是什么军街

田华没有军街,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1958年,八一厂拍摄影片《江山多娇》时,特意邀请田华扮演剧中的女青年岳仙。之后,田华被正式调入八一厂演员剧团,成了一名军队电影演员。

田华先后参加拍摄了《碧海丹心》《夺印》《白求恩大夫》《秘密图纸》《奴隶的女儿》《猎字99号》《法庭内外》《通天塔》《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10多部电影,受到全国观众的喜爱,荣获第3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终身成就奖,入选新中国22大影星行列,获“中国电影世纪奖”称号。

1986年,田华带领剧团演员到云南老山前线慰问部队。一走就是9天,连续演出20多场,官兵最多时一场达到2000多人,少的只有一个炮位上的几名战士。

从一个阵地跑到另一个阵地,从一个炮位跑到另一个炮位,从一个“猫耳洞”钻到另一个“猫耳洞”,他们称赞田华演出小分队是“八一敢死队”。

(5)夺印电影演员石垒扩展阅读

田华的成就:

2007年,田华担任了“山花工程”爱心大使,帮助引导一些企业对山区贫困学生进行资助。

2014年4月22日,田华参加由环保部直属机构中华环保联合会与北京市朝阳区环境保护局主办的“建设美丽中国 践行低碳生活”即纪念第45个“世界地球日”活动。

5月23日,参与由中国市长协会和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女市长爱尔慈善基金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世界从此欢声笑语’中国项目慈善之夜”主题公益活动。

中华环保联合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顾问、北京青少年公益电影节形象大使、中国榜样公益爱心大使。

F. 苏州的传统

传统艺术:
苏州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民间艺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八十年代初期,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民间艺术研究会(现为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艺术分会),团结了广大民间艺人,他们经常相聚在一起,探讨弘扬吴地文化,开展技艺交流,不断创新和提高艺术水平,使苏州的民间艺术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苏州的民间艺术,门类多,品种也多。有缂丝、刺绣、玉雕、木雕、牙雕、核雕、瓷刻、竹刻、剪纸、泥塑、草编、灯彩、九连环、民俗挂件等上千个品种,真是琳琅满目,精彩纷呈。这里,既有仿古的传统艺术品,也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工艺品。“九连环”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产生,在清代更为盛行。现在制作的九连环,花样翻新,形式多样,既有塔环、钟环、房环,更有符合国外游客要求的“A、B、C环”和数十个品种做成的套环。藏书镇出产澄泥石,制作的澄泥砚久负盛名,是我国的名砚之一。改革开放以后,那里的石雕艺人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将澄泥石创制成石壶,经过精雕细刻,一把把造型美观、玲珑剔透的石壶呈现在眼前,惹人喜爱。现在澄泥石壶已成为民间艺术中的珍品,受到大众的欢迎和收藏家的青睐。

近几年来,苏州的民间艺术,在弘扬优秀吴地文化及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民间艺人走向市场,走出苏州,走向世界,他们不仅在市内、省内展示,也到外省、外市去展览表现。有不少民间艺术家,还走出国门,他们带着刺绣、石壶、剪纸、民俗挂件等艺术品到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去展示,有的还应邀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在现场表现艺术,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苏州的民间艺术品,具有吴地文化的内涵,其特点是精致、细腻、美观,在民间艺术品中独树一帜。到哪里去展览、演示,就受到哪里群众的欢迎和专家的赞扬。在北京举办的多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市文联、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部分艺人参加展示,在展品前总是人头济济,争相观看;经过专家评选,许多作品都得了奖。如姚建萍的刺绣、蔡云弟的石壶、阮和平的智慧巧环、袁中平的澄泥蟋蟀盆等,均获得国家级的中国文联最高奖“山花奖”――民间艺术金奖、银奖和优秀奖。在苏州的民间艺术史上,增添了光辉的篇章。苏州的民间艺术,充分显示了苏州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显示了吴地文化的风采。

传统节目:
苏州弹词
苏州弹词是以说唱相间的方式用苏州方言表演的“小书”类曲艺说书形式,发源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吴语方言区,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由于和苏州评话同属说书行业,曾经拥有共同的行会组织,民间即习惯性地将其与苏州评话合称之为“苏州评弹”。

苏州弹词的表演通常以说为主,说中夹唱。唱时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说时也有采用醒木作为道具击节拢神的情形。演唱采用的音乐曲调为板腔体的说书调,即所谓“书调”。因流传中形成了诸多的音乐流派,故“书调”又被称之为“基本调”。早期演出多为一个男艺人弹拨三弦“单档”说唱,后来出现了两个人搭档的“双档”和三人搭档的“三个档”表演。

苏州弹词的艺术传统非常深厚,技艺十分发达。讲究“说噱弹唱”。“说”指叙说;“噱”指“放噱”即逗人发笑;“弹”指使用三弦或琵琶进行伴奏,既可自弹自唱,又可相互伴奏和烘托;“唱”指演唱。其中“说”的手段非常丰富,有叙述,有代言,也有说明与议论。艺人在长期的说唱表演中形成了诸如官白、私白、咕白、表白、衬白、托白等等功能各不相同的说表手法与技巧,既可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内心独白和相互间的对话,又可以说书人的口吻进行叙述、解释和评议。艺人还借鉴昆曲和京剧等的科白手法,运用嗓音变化和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等来“说法中现身”,表情达意并塑造人物。在审美追求上,苏州弹词讲求“理、味、趣、细、技”。“理者,贯通也。味者,耐思也。趣者,解颐也。细者,典雅也。技者,工夫也”。

苏州弹词的节目以长篇为主,传统的代表性节目有《三笑》、《倭袍传》、《描金凤》、《白蛇传》、《玉蜻蜓》、《珍珠塔》等几十部。早期的著名艺人有清代的王周士、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姚豫章、马如飞、赵湘舟和王石泉等。清末民初出现了大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广播电台的兴起,苏州弹词进入鼎盛期,节目丰富,流派纷呈,以演唱的音乐风格区分,就有“沈(俭安)调”、“薛(筱卿)调”、“魏(钰卿)调”、“夏(荷生)调”、“周(玉泉)调”、“徐(云志)调”、“蒋(月泉)调”等十多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弹词艺术经过艺人们自觉的整旧创新,艺术上有了很大的飞跃。新节目不断涌现,长篇有《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李闯王》、《青春之歌》、《苦菜花》、《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红色的种子》、《江南红》、《夺印》、《李双双》等,中篇和常独立演出的“选回”有《老地保》、《厅堂夺子》、《玄都求雨》、《花厅评理》、《怒碰粮船》、《庵堂认母》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芦苇青青》、《新琵琶行》、《白衣血冤》、《大脚皇后》等。

然20世纪末期以来,苏州弹词听众锐减,书场萎缩,艺人大量流失,生存发展面临危机,亟待抢救和扶持。

民间工艺:
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着极为丰富的民间工艺资源,苏绣、制扇、玉雕、缂丝、木刻年画、红木小件、剧装戏具、民族乐器等等,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在现今故宫博物院展出的工艺品中,有不少都标明产自苏州。据统计,现存24大类全国民间工艺中,苏州就保存有22类,门类之多、品种之齐全,都是在全国罕见的。苏州人民为此而自豪,这座城市也因此更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特有的文化品位。可以说,加强苏州民间工艺的保护与研究,既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实现文化强市、打造“文化苏州”的重要举措。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振兴民间工艺美术,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服务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努力发掘民间资源,大力发展民间工艺,改善旅游环境,增强文化氛围,推动旅游产业开发与地方经济的同步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文化特色:
一、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堪称苏州文化之宗。山岭、湖泊、农田、沼泽、河流与四季分明的气候,构成了苏州“山温水软”的自然体系,也形成了苏州人与之相和谐的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念。苏州不但有市民、农民、还有渔民、船民、山民,而且都曾经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的主流群体。苏州之所以能有范成大这样的“田园诗人”,之所以能出为中国山水画别开生面的“明四家”和影响至今的“清四王”,之所以有骨子里的风雅和浸淫于衣食住行的精致主义,追根溯源,其实无一不折射出这“一方水土”的特定背景和渊源。所以在有关苏州的历代方志史籍及古人浩如烟海的诗文游记中,“山水之胜”从来都是最为主导的。
二、园林文化
“苏州园林甲天下”,其造园的思想及艺术已经成为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苏州园林突出和强调的“模山范水”,与近在咫尺的独特的自然山水其实是息息相关的。苏州园林浓厚的文人气息的体现,也恰恰就在于文人(尤其是画家) 对造园过程的参与和设计。所以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与中国画的原理和技法从来是一脉相承的。苏州园林开创并形成了“真山真水”与“假山假水”之间高度的融通与和谐,丰富了人们认识自然、亲和自然、尊重自然的情趣和意境。陈从周说:“假山如真方妙,其山似假便奇”,既道尽苏州山水和苏州园林之妙,也为苏州园林文化之真谛。
三、建筑文化
苏州的建筑思想与建筑艺术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突出成就:一是建筑规划,所谓“小桥流水人家”其实就是古代建筑的布局规划,也括周庄、同里、木渎等水乡小镇的形成和自成体系,同样是苏州古代建筑规划思想的具体体现;二是建筑设计,以明代北京的天安门、紫禁城和苏州的开元寺藏经楼为代表,也包括以“粉墙黛瓦”、“庭院深深”为主要特点的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造就了蒯祥和“香山匠人”的不朽声誉;三是风格独特和工艺精湛的建筑构件,也括木雕、砖雕、石雕和闻名遐迩的“金砖”等。从而留下了“苏州”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文化体系中重墨浓彩的篇章。
四、工艺文化
苏州的工艺美术门类齐全,品种繁多,并以巧夺天工而蜚声中外。其中,苏绣、缂丝、苏裱、玉雕、扇子、桃花坞木刻年画、灯彩、泥塑、竹草编织、红木雕刻、古玩仿制、剧装戏装、民族乐器等,更以“苏作”的特色和品牌而著称。尤其在明清时朝,苏州成为当时最大的工艺品制作和交易中心,官方和民间的工艺作坊遍及全城。一部中国工艺文化史,断然离不开苏州之源、苏州之盛。
五、民俗文化
民俗既有民族性,也有地域性。苏州的民俗最具特色的是其鲜明而独特的区域特征。尤其在时令、节气、观光、禁忌、祭祀、服饰、曲艺、方言、民谣、器具等方面,更表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有“韦苏州”之称的唐代诗人太守韦应物就盛赞苏州地方的“俗繁节又喧”;一部《清嘉录》则是“记苏州一地之习俗礼尚游观胜境”的“风土岁时地志之翘楚”;而昆曲之被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更说明了苏州民俗不同凡响的文化根基和社会价值。
六、美食文化
“美食文化”在目前而言实际已经衍化成了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但无论如何衍化,其核心还应该是“美食”。从这个意义上说,苏州的“美食文化”或许真的是最经典的。“苏邦菜”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特点就是时鲜、清淡,讲究原汁原味;陆文夫先生的《美食家》之所以广受欢迎,就在于读者对苏州人在“吃”的方面的精致与过程所表现出的惊奇和浓厚兴趣;而日常生活中的苏州人讲究时令菜蔬及食品的那份原则和苛刻,在全国恐怕也是绝无仅有。苏州人实际上是天然的“绿色食品主义者”,所以也应该是最科学的“美食文化者”。
www.cce365.com
七、家居文化
www.cce365.com
“家居”似乎是个时尚概念,但在苏州却绝对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古典家具概念中,“苏式家具”至今都是闻名中外的“明式家具”的代名词。京式、广式、晋式及其在此基础上的清代家具,其实都是“苏式家具”的继承和发展。而“家具”则无疑是“家居文化”的极为重要的内容。在苏州传统的家居理念中,目前正大行其道的所谓“绿色家居”和“生态家居”,其实在苏州都曾经是普及并占有主导性的。至于家居所必须涉及的文玩、摆设、盆景、花卉等,更称得上是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即使在今天,一般也难出其右。

名胜古迹:
北寺塔 在苏州市人民路香花桥北。寺传为三国吴赤乌时 (238-251) 始建,塔为梁代建造。现存建筑是南宋绍兴年间 (1131-1162) 遗物。塔高76米,八面九层,砖木结构楼阁式。全塔造型宏伟壮丽,为苏州诸塔之冠,有“江南第一家”之誉。

拙政园* 在苏州市娄门内。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也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为大宏寺。明正德年间 (1506-1521) 御史王献臣辞职回乡,买下寺产,改建成宅园,并借用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语意,取“拙政”二字为园名。

1860-1863年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初建时规模很大,除正宅外,园内有31景,包括现在的东花园 (明末的“归田园”)、西花园 (清末的“补园”),以及北墙外大片土地。现园面积60多亩。此园以水为主,水面约占五分之三,建筑群多临水。全园分中、东、西三部分。布局采取分割空间、利用自然、对比借景的手法,因地造景,景随步移,成为具有江南特色的典型园林。

太平天国忠王府* 在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四月二十三日 (1860年6月2日),太平军攻克苏州后,就拙政园地基改建而成。当时太平天国以苏州为中心,曾就江苏南部的大部地区建置苏福省,忠王府即苏福省省府。太平天国失败后,曾为江苏巡抚李鸿章的衙署。忠王府的规模,以中路最为宏伟,包括二门、正殿、后轩、后殿等建筑。东路和西路系太平天国以前或以后所建。王府的最后部为花园,亦是在旧拙政园的基础上,由很多著名工匠精心设计建造的。忠王府为国内保存至今具有代表性的一处太平天国王府旧址。

狮子林 在苏州市园林路。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元至正二年 (1342年) 僧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建菩提正宗寺,后易名狮林寺,清乾隆十二年 (1747年) 改称画禅寺。狮子林即寺后花园。因园中有怪石像狮子,又因中峰禅师曾结茅天目山狮子岩,并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明、清以来,屡经兴废,后变为贝氏私园,1918-1926年经重修,始成现状。以假山著名,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全园布局,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廊壁嵌有《听雨楼帖》等书条石刻60余方,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书法;文于祥的《梅花诗》尤引人注目。

万寿宫 在苏州市民治路。清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巡抚吴存礼主持创建。宫内供奉皇帝生位万岁牌,每当皇帝寿日的万寿节,全城官员聚集在此举行朝贺大典;平时作为恭迎皇帝诏书的处所;如遇皇帝驾崩,则在此设灵致祭。咸丰十年 (1860年) 被毁,同治九年 (1870年) 巡抚丁日昌重建。辛亥革命后通称旧皇宫,因年久失修而日渐颓败。建国初加以整修,一度改作人民文化宫。是苏州较为完整的一组宫殿式建筑群。

艺圃 在苏州市文衙弄。明代袁祖康始建,后归文震孟 (文徵明曾孙),改名药圃。明末清初归姜贞毅,改名艺圃,又称敬亭山房。后曾为绸缎业七襄公所所在地。园内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以建筑为主,池南以假山为主。园景开朗自然,颇有山林野趣,较多地保存了明代园林的格局。

双塔 在苏州市定慧寺巷内。为郡人文罕兄弟二人所建,一名舍利塔,一名功德舍利塔,两塔结构和大小完全一样。双塔为砖建,外观模仿木结构形式。平面等边八角形,共7层。据考证,双塔兴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 (982年) 而落成于雍熙的间 (984-987)。

罗汉院遗址 在苏州市定慧寺巷。始建于唐咸通二年 (861年)。北宋太平兴国七年 (982年) 增建砖塔一对。清咸丰十年 (1860年) 寺毁于战火,仅余双塔和正殿遗址。正殿遗址在双塔北,现存石柱、石础、石罗汉残像、碑刻等数十件遗物。其中北宋石柱、石础最为珍贵,通体浮雕缠枝牡丹童子、缠枝莲花童子等图案,雕工精致。明代石柱、石础也很精美。

全晋会馆 在苏州市平江路中张家巷。清末山西旅苏商人集资建立。苏州原有明、清时期创建的会馆和公所100余处,全晋会馆是其中保存至今较为典型的一座。布局严整,临街有东西鼓吹亭。第二进为戏楼,由戏台与东西看楼组成。戏台坐南朝北,三面临空。顶部正中为木构盘旋波纹穹窿藻井,俗称鸡罩顶,巧妙精致。是苏州现存古典戏台中最精巧的一座。与戏台相对处原为雄伟的大殿,惜毁于火。东西两翼尚有厅堂、客房等。

况公祠 在苏州市西美巷。是奉祀明代苏州知府况钟的专祠。况钟 (1383-1443),江西靖安人。在苏州13年,执法如山,勤于吏治,廉洁奉公。正统七年冬 (1443年),卒于苏州知府任上。苏州绅民为他立衣冠冢,并建专祠于府学内,以示崇敬。

沧浪亭 在苏州市南、三元坊附近。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是江南现存历史最久的古园林之一。传为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别墅。北宋庆历年间 (1041-1048),诗人苏舜钦买下别墅临水筑亭,园主因有感于渔父《沧浪之水》歌命名为“沧浪亭”,并作《沧浪亭记》。历来屡有兴废。南宋初年韩世忠辟为住宅,大加扩建。元代园废,改为僧庵。明代复建沧浪亭,并由归有光作记。清康熙年间 (1662-1722) 大修,布局为现亭主要基础。其特色是未入园林先成景。漫步渡桥,始能入园。全园面积约16亩。

可园 在苏州市沧浪亭前苏州医学院近旁。原宋代沧浪亭园址的一部分。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 (1767年),晚清梁章钜重修。后改学古堂,又改为存古学堂,最早的省立图书馆设此。园内一泓池水,萦绕著土阜小筑,花木扶疏,曲径回廊。

城隍庙 在苏州市景德路。府城隍庙本在子城 (今体育场、城中公园一带) 西南隅,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三年 (1370年),就雍熙寺废基新建苏州府城隍庙,即今城隍庙之创始。城隆庙原规模甚大,现存较完整的惟有主体建筑工字殿;其前后两殿皆单檐歇山造,中以穿堂贯道,平面呈工字形,故名。这是苏州比较完整和有代表性的明代建筑。其后殿外墙嵌有清嘉庆二年 (1797年)《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碑,刻有当时苏州城内的河道、桥梁、城垣和主要建筑等,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的珍贵资料。

环秀山庄* 在苏州市景德路。原为五代广陵王金谷园故址,宋为景德寺,明为宰相申时行宅,清为汪氏“耕荫义庄”的一部分,题名环秀山庄。乾隆年间 (1736-1795) 叠山名家戈裕良在园内堆叠的假山,保存较为完整,在苏州湖石假山中此处当推第一。此园虽面积不大 (1亩余),但假山峥嵘峭拔,兀立其间。一池清水,回绕于山峰之下。全山形态逼真,结构严密。假山虽仅占地半亩,却辟有60余米山径,盘旋起伏。

开元寺无梁殿 在苏州市盘门内东大街、瑞光寺塔北。开元寺创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 (238-251)。是苏州历史上著名的佛寺之一,清咸丰十年 (1860年) 寺毁殿存。殿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 (1618年),是一座纯用细砖垒砌的无梁建筑。原名藏经楼,系楼阁式,上下2层,面阔7间,重檐歇山琉璃瓦顶。它和附近的盘门、瑞光塔成鼎足之势,为苏州市内西南角三座著名的古建筑。

瑞云峰 在苏州市第十中学校园内。是北宋花石纲遗物,江南园林湖石名峰之一。据记载,朱勉在太湖鼋山采得两块奇石,命名大、小谢姑。大谢姑先运往艮岳,小谢如未及启运,朱勉事败,遂弃置荒野。明时为乌程 (今湖州市) 董氏购得。董氏与苏州阊门下塘徐氏联姻,以此石赠嫁。徐氏置之半边街东园 (今留园) 中,更名瑞云峰。清乾隆四十四年 (1779年) 移到织造府西行宫内,以迄于今。瑞云峰高3丈余,屹立潭心,全石清秀奇特,玲珑剔透,通体多褶皱孔窍,涡洞连接,具有米芾论石中瘦、漏、透等特色,为湖石中一绝。

耦园 在苏州市小新桥巷。因住宅东西各有一园,故名。东园原为清初陆锦所筑,名涉园,后为祝氏别墅,清末归沈秉成;沈聘请画家顾沄主持,大事扩建,始成现状。东园以山池为中心,北有重檐楼厅城曲草堂;南有阁跨水而筑,称山水间;东南角有小楼与古城墙隔内城河相望,名听橹楼。假山以黄石叠成。西园较小,以书斋“织帘老屋”为中心,斋前后庭院中构筑廊轩,杂植花木,间置湖石。

鹤园 在苏州市韩家巷。清光绪三十三年 (1907年) 洪鹭汀始建,以俞樾所书“携鹤草堂”而得名。后归吴江庞氏,又归严氏。全园以水池为中心,周围布置建筑、山石、花木,面积近2亩。

网师园* 在苏州市葑门十全街。原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号称“渔隐”,后荒废。清乾隆时 (1736-1795) 由宋宗元重建,借“渔隐”原意,自比渔父,故称网师园。此园建筑占地不大 (约7.5亩),但保持著旧时世家一组完整的住宅群。住宅与花园结合贯穿紧密。园林位于住宅西侧。中部以水池为中心,配以花木、山石、建筑,形成主要景区。水池面积,虽仅半亩,但治理得当。此园布局,亭台轩榭与池水相互衬托,园内路径处处贯通。

织造署旧址 在苏州市葑门内带城桥东 (今苏州第十中学内)。元时开始在此设织造局,清顺治三年 (1646年) 设总织局,康熙十三年 (1674年) 改为苏州织造衙门。康熙二十三年又于织造署西部创立行宫,供康熙、乾隆帝南巡时驻跸。织造署管理机户和征收机税,并自设机房织造,规模宏敞。

盘门 在苏州市城西南隅。始建于春秋吴王阖闾元年 (前514年) 伍子胥筑城时。朝向东南。初名蟠门,门上刻有蟠龙,后因水陆萦回曲折,改称盘门。虽经历代改修和重筑,但位置基本未变。现存城门重建于元至正十一年 (1351年),水陆两门并列。城外大运河绕城而过,吴门桥飞架河上,气势雄伟。盘门是苏州较完整的古城遗址,水陆城门并存在全国也绝无仅有。

盘门水闸

吴门桥 在苏州市区南,横跨京杭运河上。是出入盘门的主要陆路通道。北宋元丰七年 (1084年) 建,后毁损,南宋绍定年间 (1228-1233) 重建,并改称今名;明正统年间 (1436-1449) 苏州知府况钟再修,后又损坏,同治十一年 (1872年) 江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修。吴门桥是一座联锁式单孔石桥,用花岗石筑成。桥全长66.3米、宽4.8米,桥跨16米,拱券高9.85米,是江苏省最高大的单孔石桥。南北两坡各铺设石踏步50级。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砌有宽约0.6米牵道,为牵夫登船穿越桥洞的便民设施。此桥高大壮伟,与邻近的瑞光塔、盘门城楼浑然一体,为苏州城南重要文物古迹。

瑞光塔* 在苏州市盘门内。寺原名普济禅院,三国吴赤乌四年 (241年) 孙权为康居国 (在今中亚) 僧人性康建造。赤乌十年建13层宝塔,宋代名天宁万年宝塔,后重修时改为7级,更名瑞光塔。八面,砖木混合结构,仿楼阁式。塔身高约43米,轮廓线条较优美。1978年在塔心内发现五代经卷,北宋真珠舍利宝幢等珍贵文物,证实现存塔身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 (1008-1016) 所建。

真珠宝幢木函—通高124厘米,瑞光寺。1978年,苏州瑞光寺塔第三层塔心发现北宋大中祥符六年 (公元1013年) 真珠舍利宝幢,高122.6厘米,分别以木胎和夹□胎雕漆描漆制成,在水晶宝珠顶部饰以鎏金银丝串珠编成了九头龙和银狮,与其同出的还有珍贵的北宋刻经卷。

真珠宝幢—通高122.6厘米,瑞光寺。

留园* 在苏州市阊门外。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也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年间 (1522-1566),为太仆徐时泰的私园,称东园。清嘉庆三年 (1798年) 在东园旧址上筑寒碧山庄,因园主姓刘,又称刘园。刘与留同音,后叫留园。面积50多亩,分东、西、中、北四部。中部以山水为胜,池居中央,四周环以假山和亭台楼阁,长廊旋曲其中,廊壁上嵌历代书法家石刻300余方,为“留园法帖”。

东部以建筑为主,楼阁廊屋富丽堂皇。有著名的“留园三峰”,其中冠云峰是北宋花石纲遗物,高约9米,为江南最大的湖石。北部是小竹林和桃杏等树。“又一村”建葡萄和紫藤架,颇有田园之意。西部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北面桃园,称“小桃坞”。山前小溪,两旁桃柳。此园不仅建筑结构和装饰别致多采,而且以连绵不断的建筑如把景物分开,又使建筑物本身的窗樘沟通两面,将景物联成一体。

曲园 在苏州市人民路马医科巷内。为清末俞樾故居。清咸丰八年 (1858年) 俞樾到苏州,为久居于此,于同治十三年 (1874年) 在友人的资助下,购买马医科巷潘世恩故居西边废地,营建住宅。光绪元年 (1875年) 四月迁入新居。俞樾 (1821-1907),清道光三十年 (1850年) 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浙江学政。为清代著名学者。曲园占地约5亩,中间5进,东边建有配房。1954年俞樾曾孙著名学者俞平伯将曲园旧居捐献给国家。

玄妙观* 在苏州市观前街。创于西晋咸宁二年 (276年)。旧观范围很大,几经毁建。现存较大的建筑主要有正山门和三清殿。三清殿重建于南宋淳熙六年 (1179年),是当时名画家赵伯驹之弟赵伯骕设计。殿重檐九脊顶,下有高台,前有宽敞的月台,气势宏伟,为国内最大和较古老的道观殿堂建筑之一。殿平面长方形,长约45米余,宽约25米余;面阔9间,进深6间。虽经后代重修,但西南面还存宋代遗作。殿内梁架分明、暗两种。殿中砖制须弥座,高1.75米,分上中下三部,层次多,雕刻较华丽。座上是3尊三清像,泥塑,像外装金,神采俨然,亦系南宋旧物。

文庙* 在苏州市人民路三元坊。北宋景佑元年 (1034年) 创建,现存建筑除大成殿外,大部分为清同治三年 (1864年)重建。大成殿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一年 (1141年) ,重建于明宣德八年 (1433年),面阔7间,长30米,进深13间,高20.5米。内部系木构梁架,檐下有斗拱,殿前有宽敞的月台,宏伟壮观。

西园 在苏州市阊门外留园路,与留园东西相望。明嘉靖年间 (1522-1566) 西园与留园的前身东园同为太仆徐时泰的宅园。后其子工部郎中徐溶舍园为寺,取名复古归原寺 (归元寺始建于元代,明为徐时泰的西园)。明崇祯八年 (1635年),茂林律师住持该寺,宏扬“律宗”,更名为戒幢律寺。清咸丰十年 (1860年) 寺毁于战火,同治、光绪年间 (1862-1908) 陆续重建。现在西园是戒幢律寺及其西寺园的总称,为一组完整的佛教建筑。

戒幢律寺为江南名刹之一,布局严整,殿宇宏伟,佛像庄严。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堂、观音殿、藏经楼等。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七楹南向,端庄雄伟。殿西即罗汉堂,屋宇深广,共48间,呈田字形。以佛教四大名山塑座为中心,泥塑金身罗汉五百尊,分单双号对称排列。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疯僧、济公两尊塑像,形象逼真。香樟木雕千手观音,构思奇巧,技艺高超。罗汉堂后是宽广明净的寺园。全园以放生池为中心,环池亭台馆榭,曲槛回廊,掩映于山石花木间。

怡园 在苏州市人民路。本是明朝尚书吴宽旧宅,清光绪初年为顾文彬所得,邀名画家任阜长等参与设计,耗银20万两,费时7年扩建而成。面积仅8亩余,布局精巧。园分东西两部,中隔一道覆廊,廊壁漏窗,图样各异。东部以玉延亭。

G. 60年代22大电影明星之外,还有哪些演员让你难以忘怀呢

我们先来看看60年代22大电影明星都是谁?1962年,文化部评选出了22名“新中国人民演员”,他们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王丹凤;

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谢添、崔嵬、陈强、张平、于蓝、于洋、谢芳;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李亚林、张园、庞学勤、金迪;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田华、王心刚、王晓棠;上海青年艺术剧院的祝希娟(后进入上影厂)。

我们再看看这个时代的、很多令人难忘的电影好了,想起这些经典的电影了,自然就想起那些演员了,我们一起回忆吧?

整个60年代呀,应该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是火红的年代了,也是我国电影大发展、大繁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年代了,我们从上面不是22大明星出演的片子中再勾画出最喜爱的二十二部吧?

除处之外,还有邓大人李默然,李向阳郭振清,高传宝朱龙广,阿诗玛杨丽坤,刘三姐黄婉秋,林黛玉王文娟,李政委冯喆,杨子荣王润生,侦查连张勇手,三进三城梁音,丁汝昌浦克,孙喜旺仲星火,程疯子于是之,马尾巴葛存壮,龟田队长方华,汤司令刘江,参谋长陈述,实力派的李仁堂、浦克,还有不老松的牛犇,美了一辈子的向梅。

阅读全文

与夺印电影演员石垒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魔方中文版下载 浏览:557
死侍电影音乐下载 浏览:779
朝鲜爱情大尺度电影 浏览:590
成龙电影十大武侠 浏览:294
外出的女孩电影演员 浏览:455
李嫱电影演员 浏览:820
法国肢解电影 浏览:831
谁有毒液电影票的图片 浏览:932
恐怖航班电影大全 浏览:751
一部叫铁鞋的是什么电影 浏览:459
发财日记1电影完整版 浏览:915
美国电影爱情动作大片视频 浏览:15
日本十大情多电影迅雷下载地址 浏览:562
肖央随份子钱的电影叫什么 浏览:697
圣诞节有南瓜车的爱情电影 浏览:853
韩国电影男瑜伽教练中文 浏览:635
南通什么电影院 浏览:511
电影影的音乐叫什么名字 浏览:304
德国战争片喜剧电影大全集 浏览:862
家政妇伦理电影图片 浏览: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