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阅片量要到达多少才能接触年代久远的影史经典
你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其实阅片量虽然重要,但我觉得并不占绝对作用。
对于那些年代久远的老电影,大多数观众都会觉得无聊,无法坚持看完。其实造成这种情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你的心志的成熟程度。
我就用我自己来举例。本人阅片不敢说无数,但也是从小看到大,从最早的录像带到VCD到DVD,美国的电影看的多些。早期只看动作片、魔幻片、科幻片、灾难片、恐怖片。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片量的提高,开始看剧情片、惊悚片。最后发展到现在,会看一些文艺片。其中都包括你说的年代久远的影视经典。
为什么我说阅片量不占绝对作用?因为我的阅片量提升最快的时间段是在早期,那时大量的阅片量只是让我对动作片等娱乐性强的电影产生了厌倦,这才开始尝试观看剧情片,当我看到一些经典的老剧情片时,我发现虽然我想看,但依然觉得这类老电影很无聊,无法坚持看完。于是我就只看一些较新的剧情片,慢慢觉得可以接受。
举个例子,教父三部曲。早期拥有大量阅片量的我,忽然想看教父这部电影,但说实话,真心看不下去。就只是觉得这电影很牛逼,看了之后感觉自己也很有品位,但事实是,我那时还根本无法欣赏这种电影。早期之后,进入中期,我其实看的电影数量减少了很多。因为工作忙,烦心事多,看电影其实成了很奢侈的享受时间。也就是说早期的大量阅片量就像基本功一样,给予你基础的帮助,但并没有给予你进入观赏老电影门槛的能力。之后,随着年龄的再度增长,心志的成长,忽然有一天,特别想看教父,于是一口气看完。
我的观后感是:并没有说有多好看,但教父却让我感受到了大家族的温馨,和电影细节处理的细腻。总之感觉过程很平静,很安宁,很享受。
之后,我看电影一般看一些低成本的电影,题材不限,可以是剧情、恐怖、惊悚、动作等等,也不分国界。大片也看,但看的少。
但每到休息日,我都会选一部经典老片,泡一壶茶,安安静静的坐在沙发上,关上灯,欣赏。
不过我看的老电影也不会很老,因为太老的电影,我目前也是欣赏不来,也许以后可以吧,呵呵,谁知道呢。
❷ 学习编导的人,到底该怎么看电影
第一步:看片量
很多编导生在积累阅片量的时候容易走两种极端:
第一,太过于重视所谓的“数量”,所以看片根本不精。
第二,只看一些经典老片的,面对一些不感兴趣的题材,要么不看,要么看了也等于白看。
如果你在看片的时候有这方面的趋势,一定要控制好你自己!
那么,怎么积累看片量呢?
这里建议你,就是既要注重数量,又要注重质量;不管好片烂片,看一部要有一部的收获、积累和思考。
第二步:如何看
看片的时候,我们不妨带着这些问题去看,给大家几个思考的角度:
一两句话说明这部片子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电影梗概)
这部片子是什么样的主题,反应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吗?(社会/市场价值)
这部片子的主角有什么性格?(人物形象)
除了主角,有没有你觉得印象深刻的人物?(人物分析)
片子是怎么去塑造这个人物的?(人物塑造技巧)
故事的情节结构怎么编排的,起承转合怎么设置,有什么好悬念?(剧作能力)
能明显分辨镜头分类和感受镜头的作用了吗?(镜头)
出现特写的时候有没有引起重视?(景别)
这部片子的色调影调有注意吗?(色彩)
那个吸引你的视觉体验是因为用了怎样的拍摄角度?(镜头运动)
……
这些问题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要带着问题去看。
第三步:进阶篇
有了一定的看片量,和视听语言基础之后,我们再怎么看片呢?
看片过程中,通过你的逐渐积累,你已经从量变到质变了,这时你就要从横向、纵向找到可以提升的地方。
看了那么多片,你会逐渐发现喜欢的导演是谁或是哪几位,你也会发现你偏爱的电影类型。
每个导演的风格是有差异的,从故事题材到拍摄习惯,找到该导演的某些共性,做一个横向对比和整合。
你喜欢的电影类型,有哪些共同的电影风格,这一类类型片有哪些共同的剧作技巧。
最后,从主题、人物塑造、情节设定的角度再来看一个片子,你会发现一些为什么这个片子好看的深层原因。
以上各点也是一个影视专业学生要有的进阶能力。
❸ 我现在很无聊,情绪低落,胃还难受 我阅片量已超500部 如果你能给我推荐极有震撼力的电影
我听说过一个叫接触未来,另外翻译超时空接触,说很好看,现在还存在我电脑里,老是忙没亲自看过。
❹ 学习电影方面的大学生一年的阅片量大概要多少才能让自己学好专业
一本都不看
❺ 关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考研的问题
不是这样的,根据2011年的情况,导演系没有限定什么专业不可以报考。
只要是到达一定学历的都可以报考。
只不过现在可能没有学术性的硕士了。
你可以报考的!
❻ 我是一个快要大三的学生,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还能吗有什么要求
导演系的故事片方向历年以来都是考试的报考人数最多的一个专业,注意,没有之一,已经好多年了,稳稳的坐在头把交椅上。
考试的内容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其中有80分的是电影理论题,有70分的剧作题。电影理论题最近两年来都是上来先哐哐给你40道选择题。
电影导演剧作的题目和之前相比有所区别,之前是和故事片方向一致的,但去年前面的题目都一样,唯独后面的剧作题不一样。
但复习起来,两个方向是没有区别的。
考试科目分析
科目
①政治
②英语二
③艺术基础理论
④电影导演创作理论(故事片/后期导演方向)
④电影导演剧作理论(电影剧作方向)
专业一的内容大家可以点击:2021年北京电影学院专业一艺术基础理论考研详细分析查看。
咱们说说专业二
咱们先说说参考书,然后跟大家讲讲考试范围。
参考书目
经典必看书目——电影理论部分
电影艺术词典许南明·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艺术词典》是一本工具书,也算是真的可以当做是一本【词典】来看,有不会的概念,进去一翻就能明白。
当然,作为考导演系的的同学,与其他系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些概念最好是都能知道,包括美术类的、表演类的这些。要不以后怎么给演员讲戏呢?
很多同学都已经拿到了这套资料,但可能都不太清楚怎么使用,下面咱们说下使用方法。还没有购买的同学,可以咨询才思考研购买。
电影理论部分:包含了中国著名导演及理论汇总、外国著名导演及理论汇总、导演创作——摄影创作部分、影视剪辑。这四本资料已经涵盖了考试中能够涉及到的有关电影理论部分的相关内容,那么,这三本资料是不是就包含了那些热点了呢?
显然没有!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事情出现,咱们今年也是采取逐步更新资料的方式,将更新出来的热点的电子版逐步给同学们发送到邮箱里面,所以,请同学们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备注邮箱”,如果没有备注的话,可以加资料老师微信【CAISIEDUkaoyan】获取。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目前上半年世界电影市场几乎是空的,所以,我们也将在热点出来以后,逐步发送给大家,请大家耐心等待。
剧作部分:电影剧本结构解析、导演剧作——人物塑造法、导演创作——影视作品写作部分。这三本资料从剧本结构、人物以及写作技巧的角度来对同学们的剧作部分进行补充上的学习。
其他部分:历年真题汇总(2004~2020)。刚才小编举到的关于导演系的考试范围,其实很大一部分就是从历年真题中总结出来的,当然,同学们在拿到真题以后,尤其是剧作部分不清楚如何来写或者不知道写的怎么样,也是可以加资料老师微信【CAISIEDUkaoyan】,资料老师会提供剧本修改的老师邮箱,以后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在邮箱中直接问老师了。当然,这项服务也是免费的!
好了,关于导演系故事片、剧作以及后期导演的内容,就给大家分析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咨询才思考研。
❼ 豆瓣上有些人有很高的阅片量,他们真看过这些电影吗
这个很难判断吧……真正爱影之人,几千的观影数目是正常的,而即使是不算非常爱看电影的人,我的一个朋友因为上学无聊所以经常看电影,也整出个几千部已看来,经来累月的积累,并非很难实现。
而其实是没看过纯装13的可能也有,豆瓣装13的多了去了……标记已看可以在动态上显示,可以增加和友邻的共同喜好,更可以在侧面反映自己有多博览……这种货也是存在的。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各种短片、预告、动画、花絮时间上并不长,很快就能看完一部,我就一次晚上看了十多部的动画短片,这样积累下来就快的了。
总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此之前,我们只能猜测会有上述几种可能性,而不能作出断言。
不过其实可以通过广播来略窥一二,有人经常一次性添加许多部的电影,且比较频繁,是第二者的可能性就提高了。不过这也要综合许多方面来看的,我偶尔也会批量标记小时候看过的旧片啦。
❽ 电影,有哪些系统性地提高阅片量的办法
医学影像学发展新形势有着不断的发展。 在新世纪,知识与经济的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流。其中,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将是跨世纪科学发展的主要学科。 现代医学是循证医学,医学影像学包涵了多种影像检查、治疗手段,已成为临床最大的证源。值得一提的是,医学影像学发展的趋势是多种影像检查手段的融合和优化选择。此外,医学影像学专业内部也需要信息交流和相互融合。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表现为几个方面,图像数字化是影像发展的基本需要;设备网络化可以提高设备的使用及保障效率;诊断综合化能优化多种影像检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分组系统化能更紧密的与临床结合,充分发挥综合影像的优势;而存档无片化则是实现数字化管理。 影像全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影像科室的数字化是医院数字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主要优点表现为:能够简化和精确科室管理,提供全新的数字影像阅片方式;减少烦琐的档案管理;完整保留图像数据,对科研、教学和解决未来可能的法律纠纷是最好的保障;减少胶片用量,节省相机、洗片机药水。 影像科室的数字化还是临床科室的需求。影像信息为临床所用,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特别能使急诊科、手术室这些急需看到影像的部门迅速得到影像资料,提高急诊、急救水平,明显地加快医疗程序,并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此外,影像科室的数字化也是学科发展的需求,影像资料的数字化是影像资源共享与远程会诊的前提,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医院可实现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此外,数字化也为医护人员提供了大量可随意调用的影像数据和资料,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数字化大影像学 医院数字化建设是电子工业、计算机技术和医学结合的产物,它是影像学发展的必然,也是整个科学发展的必然。科学发展到今天,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都得到了充分发展,它们结合的产物是现在数字化影像发展的起源和基础。数字化影像学的主要优点表现为:能将模拟死图像变成可再用或数据,进一步将二维的平面图像变成多维的立体图像;可以使影像定量诊断成为可能;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医学影像视观、使用、存储和管理方式。 数字化影像是把过去的模拟图像变成了可再用的数据。过去,医院给病人的是一张X光片,它只能记录病人在当前条件下的影像,不能通过它看到新的东西。而数字化把影像变成一种活的数据,能把过去二维的平面图像变成多维的立体图像,从过去的只有一个平面和长宽变成了一个长、宽、高或者前后、左右、上下的立体图像。 由于引入的功能不同,医学影像学本身不仅反映三维立体结构,同时还包括诸如时间、分辨率等元素。在功能变化中,我们称其为四维图像。过去我们只能进行定性判定,没有确切的数据对患者的片子做定量判定。现在,借助数字化影像,我们可以对这些做出准确测量。例如通过对患者影像CT值的测量,可以明确得出其病变的组织类型,从而做出诊断。 在数字化平台的基础上,借助数字化影像,我们可以清楚显示出整个血管走行,甚至可以看到器官末梢的微细血管分支,这有利于我们探讨血管的病变。 大影像及全数字化的标准 影像全数字化的标准应该表现为:放射科的全部检查设备(XR、CT、MRI、DSA 等)都必须实现数字化;所有以显示人体器官和组织大体形态学信息作为诊断目的的影像检查手段(BU、NM)都必须实现数字化;医院所有与影像诊断、治疗相关的信息(申请、报告等)都必须实现数字化。 大影像的标准主要表现为组成诊断和治疗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科,包括放射(含XR、CT、MRI、DSA)、超声、核医学等多种诊断性成像技术和介入治疗技术。同时在放射科内实现以系统分组而不是设备划分。所谓系统分组,主要是指现代医学影像学在分组时按照临床学科的设置,从系统上划分,这样能同时综合放射、超声、核医学等所有资料,这对病人的诊断来说也可以提供更多依据。这就是大影像,这样才能使整个数字影像资料能够互相利用起来。 全数字化大影像的意义 医院实现全数字化为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如图像调控、观片模式、诊断质量、传输归档、信息交流、管理奠定了基础。 它为临床参考调阅影像提供了最佳便捷模式,同时远程会诊解决了边远地区百姓就医的问题,促进了医学影像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此外,全数字化提升了医学影像学的平台,与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和医学生物工程的结合将加速预防和诊治技术的更新(PET-CT、MRI-CT)。 大影像学有利于医院各种影像技术之间的选择优化、信息互补,能够实现诊断与治疗之间的密切结合,极大地促进了医学影像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国家级、多层次、高水平综合影像科研项目的申报。 而全数字化大影像学则可以起到1+1≥2的效果,它是对医学影像视观、使用、存储和管理方式的彻底改革。 数字化影像能够彻底改变传统医学影像视观。传统的视观一般是荧光屏透视或看胶片,而现在我们有很多种方法,借助数字影像,我们在影像资料的使用上有了新的处理,其中包括存储的管理方式。 数字化影像能带给我们无穷的好处,数字化建设首先能够满足科室的需要,简化科室的管理,可以减少医生的劳动强度,并保留病人原始就诊数据,从而使医生在做诊断时更精细,对医生的科研、教学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以解决未来可能发生的法律纠纷。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使医生对图像的调阅、图像质量的控制等有了更大的主动性。而且,它也使得医生工作的关键模式发生了改变。过去医生看病人的CT片,都是一张一张来看的,而现在扫一个病人的图像,就有1000幅图像,一天下来会产生万幅图像,医生根本没法彻底看完这些片子。现在借助医学影像学,可以先对这些片子进行后处理,使之融合成为一个三维立体,这样医生就可以先看立体图像。数字影像对诊断质量、图文控制、传输归档、信息的交流以及科室管理等都奠定了基础。它为临床参考影像提供了一个最佳便捷的模式,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和边缘问题。 必须指出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的确给我们提供了极大方便,也促进了医学影像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它和生物技术、基因工程以及医学工程的结合,会加速新技术的更新。 数字化大影像学面临的挑战 由于历史原因,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医院的放射、超声和核医学都是独立科室,甚至放射科内的XR、CT、MRI都各自为战。很多医院受旧观念束缚,在实施方面存在误区,理想一步到位,只看到医疗设备的更新,忽视了医院设备全数字化的重要性。因此,各级医院应该提高对数字化大影像学的认识,更新观念,积极推进其在医院的应用。
❾ 请问每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招收研究生的人数大概是多少
导演系每年招生不一样。2015年导演系招生为9人(艺术硕士)。
2015年导演系招生只招收应届、往届本科毕业生,以及已获得本科毕业证书的专升本人员。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要到北京至少3次,距离北京远的同学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11月现场确认、1月初试、4月的复试都要求本人亲自到北京,即使现场确认就3分钟的事也要本人亲自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