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电影《卧虎藏龙》的导演是
李安。谢谢。
② 中国导演李安的电影风格
由于对李安的研究尚属最近之事,图书馆资料完全空白,论文搜索也寥寥几篇,但由于自己曾有意识自觉地关注过李安的电影诸如《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这“父亲三部曲”,《理智与情感》、《卧虎藏龙》和《绿巨人》,写起来便胸有成竹,但系统地写作还是有许多困难待解决的。
对李安电影及其导演风格的研究系最近之事,大致有以下几条脉络:
对李安生平与其电影中所体现的主题关系进行研究,特别是其父亲的影响和赴美学习西方电影两块着墨不少。
对李安电影主题和风格研究,特别是对“父亲三部曲”的研究,将中西碰撞以及家庭戏定位为李安的单一模式,对“父权”影响下的传统文化探索。
对李安导演技巧的研究,对其电影表现语言的充分研究。
达成共识的、李安电影商业化倾向过重,也有人认为李安是将艺术和商业成功融合的导演。
最近许多人提到的影展导演即迎合西方人好奇而制作电影。
将李安与侯孝贤、杨德昌等导演比较,从中发现李安的特点。
③ 《卧虎藏龙》影片有关画面、镜头、摄影方面的分析
从摄影角度重看卧虎藏龙 从摄影的角度重看《卧虎藏龙》,无非就是再次欣赏一场色彩和空间的对话,这些都和中国画的创作理念有关,,《卧虎藏龙》的摄影师鲍德熹最能心领神会。 传统的香港电影画面讲究华丽,讲究炫奇,制片所花的每一分钱都要在银幕上看得到,所以色彩豔丽,对比鲜明,夜晚必定放烟,以突显气氛;主角现身必有逆光衬底,手法花俏,极尽雕琢能事。但是,这些技法,李安全都不要,"过去我拍的《白发魔女传》就像色彩强烈的西方油画,"鲍德熹说:"李安要的《卧虎藏龙》则是色清淡的中国水墨画,这种『清淡』的风格,十足就像李安这个人。" 「清淡」是意境,而非公式。 中国水墨画讲究空间经营,留白才有气韵,留白才有回想空间,从镖局到贝勒府,美术设计叶锦添几乎把所有非必要的家具摆设全都撤了,空荡荡的场景已经拉开了整体的气韵格局;鲍德熹透过观景窗所掌握的戏剧空间更是无时不忘以中景、远景放出空旷的气韵,让观众看戏如有看画的心神体会。 空间有了,接下来就是用色。 "电影像长诗,意境超写实,故事很扎实,一场接一场的好戏,让人目不暇给" 鲍德熹说:"如果我再运用极其华的色彩来突显戏剧交果,那就不是帮助,而是干扰了,色彩跑进来抢戏,大家的眼睛就全花了。" 《卧虎藏龙》的用色,配合剧情发展有四套设计,前半段强调晕黄微紫,配合灰薄月色的几场动作夜戏,冷得可以,然而夜半夺剑的戏感却十足火热,冷热交杂,才不致在刀光剑影中,火上加油,让人坐立难安。 其次,则是丰红豔黄的新疆色彩。这段戏是玉娇龙无时或忘的甜蜜往事,正因为无时或忘,才会记忆鲜明,所以用色要浓,才可以突出她的任性,才可以衬显罗小虎在她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才可以点出这段恋情的浓烈,也才可以带出她毅然悔婚叛家,易装江湖行的矢志决裂。对照前半段的晕黄微紫,这里的丰红豔黄已然是一种行动宣言了。 第三层颜色则是江南绿。从黄山到竹林,绿意盎然,生机也盎然,不但反映了剧情演戏的地理环境改,也暗示了彼此可能有的转机,李慕白在碧竹窗前对俞秀莲说出了难言心事,也在竹叶梢顶窥见了自己不曾面对,也不愿去解决的玉娇龙不肯还剑的少女心事。 最後的洞穴戏,不论是晕厥、迷香、中毒、勾魂、诀别到对泣色彩尽皆灰蓝,情难了,人已沓,灰蓝一片,恰恰对应了李慕白与俞秀莲的人间难舍不了情。 《卧虎藏龙》的片名直叩玉娇龙和罗小虎的名姓,但是李安锁定的焦点却在人已中年的李慕白和已见风霜的俞秀莲:不是李慕白执意还剑,江湖不会再勃溪;不是俞秀莲人情练达,多方隐忍,姐妹早已翻脸。色彩偏幽暗,轻黄红的比重分配,其实就已经间接显现了主配角的主从戏份,但也因为幽暗为重,所以惊鸿一瞥的沙漠黄与江南绿才对照得格外鲜明。 《卧虎藏龙》是李安童年时阅读武侠小说的梦想实践,袁和平的武术指导和鲍德熹的镜位掌控都是功臣。飞檐走壁不难,定点移位也可以靠吊钢丝来解快,难的是侠客在飞,摄影师也要模拟飞行,凌虚踏肩而上,千里相随,才能创造立体空间。这种视觉奇观对於只懂得靠推轨技术来运作的手工业拍片工人而言,当然就像是不可能的任务,但在机械手臂和滑竿辅佐下,人体工学的体能极限不再是问题,鲍德熹拍出了双重飞行的俯照全景的视觉震撼,恰恰就是李安美学的具体实践了。 至於江湖传奇的武术之美,鲍德熹摒弃了传统武侠电影的近身肉搏,大量使用中长景镜头,透过远观和俯看,才能让刀剑奇技重现,才能体会武术律动之美。李慕白夜戏蒙面娇龙,以及玉娇龙的茶楼戏群侠,同样都是用中景来演绎侠客风流;至於俞秀莲和玉娇龙的镖局对决,则是远景捉舞动,近景炫兵器的交互轮替了。 留白,留出气韵。 淡彩,淡出神韵。 镜位,尽得神韵。 鲍德熹的摄影镜头让观众的心神得以龙飞凤舞,让武侠之梦不再是梦。 详见: http://tieba..com/f?kz=205739834
④ 《卧虎藏龙》⒈主题思想 ⒉它的影片结构 ⒊这部电影的影调及色彩处理. 哪个懂的朋友能帮帮忙.谢谢了!
主题思想我到是看出来了~~至于其他两样我不是学电影专业的所以对不起了~.实际上这部电影为什么那么成功,就是因为他的主题思想揭示了中西思想的区别。李慕白与俞秀莲的恋爱代表着东方思想,而玉娇龙与罗小虎的恋爱代表着西方思想。
⑤ 李安导演的作品是什么风格的
我认为我们所熟知李安导演的电影有《饮食男女》、《卧虎藏龙》、《喜宴》、《推手》等这些影片在电影界都取得了很高的成绩,那么喜欢看李安电影的朋友,你们知道他的创作风格是什么样的吗?那么接下来,跟着一起了解李安导演的创作风格吧!
其次也作为编剧的李安,是其导演工作的基石,他能将自己的思想更好的融入影片,不同于传统中国的简易情节编剧,他在吸收西方的情节艺术时也融入了中国独具的特色在里面,编剧与导演于一身的他能更好的掌握分寸,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影片呈现在我们眼前。
⑥ 电影《卧虎藏龙》及导演李安的介绍及评论
《卧虎藏龙》
一代大侠李慕白有退出江湖之意,托付红颜知己俞秀莲将自己的青冥剑带到京城,作为礼物送给贝勒爷收藏。这把有四百年历史的古剑伤人无数,李慕白希望如此重大决断能够表明他离开江湖恩怨的决心。谁知当天夜里宝剑就被人盗走,俞秀莲上前阻拦与盗剑人交手,但最后盗剑人在同伙的救助下逃走。有人看见一个蒙面人消失在九门提督玉大人府内,俞秀莲也认为玉大人难逃干系。九门提督主管京城治安,玉大人刚从新疆调来赴任,贝勒爷即不相信玉大人与此有关,也不能轻举妄动以免影响大局。
俞秀莲为了不将事情复杂化一直在暗中查访宝剑下落,也大约猜出是玉府小姐玉蛟龙一时意气所为。俞秀莲对前来京城的李慕白隐瞒消息,只想用旁敲侧击的方法迫使玉蛟龙归还宝剑,免伤和气。不过俞秀莲的良苦用心落空,蒙面人真的归还宝剑时,不可避免地跟李慕白有了一次正面的交锋。而李慕白又发现了害死师傅的碧眼狐狸的踪迹,此时李慕白更是欲罢不能。
玉蛟龙自幼被隐匿于玉府的碧眼狐狸暗中收为弟子,并从秘籍中习得武当派上乘武功,早已青出于蓝。在新疆之时,玉蛟龙就瞒着父亲与当地大盗“半天云”罗小虎情定终身,如今身在北京,父亲又要她嫁人,玉蛟龙一时兴起冲出家门浪迹江湖。
任性傲气的玉蛟龙心中凄苦无处发泄,在江湖上使性任气,俨然是个小魔星。俞秀莲和李慕白爱惜玉蛟龙人才难得,苦心引导,总是无效。在最后和碧眼狐狸的交手之中,李慕白为救玉蛟龙身中毒针而死。玉蛟龙在俞秀莲的指点下来到武当山,却无法面对罗小虎,在和罗小虎一夕缠绵之后,投身万丈绝壑.
伴随着电影《卧虎藏龙》的成功,导演李安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尽管他的成功并非始于此。
人们对李安电影的研究已有深入,本人也只是在他人见解中找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亦或从另外的角度进行分析。对李安电影及其导演风格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台湾导演或者说华人导演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抉择,亦或说有机融合,进而将思想注入电影中,为中国电影以借鉴。
由于对李安的研究尚属最近之事,图书馆资料完全空白,论文搜索也寥寥几篇,但由于自己曾有意识自觉地关注过李安的电影诸如《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这“父亲三部曲”,《理智与情感》、《卧虎藏龙》和《绿巨人》,写起来便胸有成竹,但系统地写作还是有许多困难待解决的。
对李安电影及其导演风格的研究系最近之事,大致有以下几条脉络:
对李安生平与其电影中所体现的主题关系进行研究,特别是其父亲的影响和赴美学习西方电影两块着墨不少。
对李安电影主题和风格研究,特别是对“父亲三部曲”的研究,将中西碰撞以及家庭戏定位为李安的单一模式,对“父权”影响下的传统文化探索。
对李安导演技巧的研究,对其电影表现语言的充分研究。
达成共识的、李安电影商业化倾向过重,也有人认为李安是将艺术和商业成功融合的导演。
最近许多人提到的影展导演即迎合西方人好奇而制作电影。
将李安与侯孝贤、杨德昌等导演比较,从中发现李安的特点。
李安生平及其电影
李安的电影风格选择与李安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我们从二者的联系中体会导演的良苦用心,也体会生活经历对他的巨大影响。
李安,1954年10月23日生于台北。父亲是中学校长——这个沉默少语的传统中国人,对李安的性格和生活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多年后李安数次谈到父权当道的中国传统的理解便是从严厉的父亲身上开始的。由于李家来台之前在大陆是望族,有着县长父亲的李父一度希望李安按中国传统生活,刻苦读书然后重振家威。1973年,李安19岁时考入台湾艺术专科学校。1974年,获台湾话剧赛大专组最佳演员奖。但之后并未受青睐。1975年,他自已编导,摄制了一部短片《星期六下午的懒散》。艺专毕业后应征入伍。服役期间,又摄制了一部短片《陈妈劝的一天》,纪录渔民陈妈劝和他的儿子出海打渔一天的生活。退伍后,1978年移民美国,赴美国伊利诺大学戏剧导演组就读,在这两年里奠定对戏剧的了解及戏感的确立,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从此而来。艺专的3年和伊利诺大学的2年,成为日后李安电影创作的基础。1980年,在伊大毕业后,凭着以前的作品《星期六下午的懒散》进入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系研究所,并摄制短片《追打》。1981年摄制音乐短片《我爱中国菜》,是一名女子拼命吃中国菜的MTV式短片。同年摄制配音片《揍艺术家》,讲一名画家为一个漂亮女子画像而被其男友痛打的故事。1982年,因拍摄纽约街头失业演员的求生百态的《荫凉湖畔》而获纽约大学奖学金和1983年台湾金穗奖最佳剧情短片。毕业作《分界线》是43分钟的剧情片,获纽约大学学生展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两项奖,被美国大经纪人公司看中,请他签约留下发展。但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终于搞清楚,在美国,学生片拍的再精彩也很难有机会发展,现成的好剧本怎么也轮不到新人导演。1983年至1989年间,他与台湾女留学生林惠佳结婚,在纽约写剧本,不断到好莱坞碰运气。在他的传记《十年一觉电影梦》中对这段时间作了详述。因而从1988年开始寻求台湾电影公司的支持。1990年他的剧本《推手》《喜宴》(与冯光远合作编剧)双双获奖,为他赢得40万奖金和初次执导的宝贵机会。影片完成后获台北金马奖评审团特别奖和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1993年,他执导了前几年创作的剧作《喜宴》,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1994年他编导了《饮食男女》(与王蕙玲等合作编剧),不但在台湾获得好评,而且在美国高踞外语片票房记录之首。此后一发不可收拾。
李安的生活经历影响了他的电影创作,与父亲的冲突,使他的影片中经常发现父权的影子,生于传统中国,又留学移民到美国,西方思想又使他对传统产生怀疑。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所编剧本自然要展现这些,并向深处挖掘家庭关系及其人性深处的东西。
适合时代潮流,再者生长在美国商业世界中,追逐票房成绩是不可避免的。故在李安的电影中有这个痕迹,通过一些处理来吸引观众,具体细节请见第四节中对李安电影的具体分析。
总之,电影源于生活,特别与编剧和导演分不开,李安融二者于一身,自然自己的生活经历影响了他的电影创作。
作为编剧的李安及其电影
前一节中我们从李安的生平中可以看到,李安的初次执导机会的获得便是由于他自己编剧的《推手》。之后与人合作的《喜宴》、《饮食男女》,作为编剧的李安,无疑是其导演工作的基石。能将自己的思想更好地融入影片之中;不同于传统中国的简易情节编剧,李安在吸收西方的情节艺术的同时把中国独具的儒雅气质汇入其中。之后无论是对奥斯丁小说、还是王度庐小说、还是漫画改编、还是剧本创作都渐趋成熟,编导一身的他更容易掌握分寸,表达自己的深刻生命体验。
《推手》中将中西文化冲突挖掘到深处,为此类题材开先河。其后的《刮痧》等同类型影片无出其右者。将中国传统的一种事物拿出来,体现在家庭中,进而引起人们对家庭、对社会的深思。
《喜宴》中表面上是探讨同性恋话题,实际上还是中西文化冲突题材的继续,也是对家庭、社会的继续探讨。
《饮食男女》则是从食、色这两个人之本性入手,进而体现家庭成员之间在新时代中的不同选择。
《理智与情感》的改编不可思议,西方的完全故事,由东方导演全权负责,将细腻、含蓄的西方爱情表现的几近完美。
《冰风暴》是类似《阿甘正传》但又全然不同于阿甘中的嬉笑中进展,而是较严肃的大时代影响下的两个家庭的故事,更类似《美国丽人》。
《与魔鬼共骑》在美国南北战征的背景下,讲述年轻人的成长历程,仍抹不去家庭和人这个冷调的底色,李安陷入一种单一的风格和表述中。
《卧虎藏龙》将在台湾曾投拍数次、小说拜读者亦众的作品改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生命体悟,以中西合壁的方式展现,情节处理亦有独到之处。
《绿巨人》系漫画改编的电影,不同于其他科幻电影,仍旧以探讨人性深处为主。
总之,作为编剧的李安是成功的,这也有助于他的导演工作顺利进行,既提高了效率,又不违心。
作为导演的李安及其电影
作为导演的李安,能够将所编剧本采取各种合适的技巧将之体现在所拍摄的画面上,特别是影片情节处理,蒙太奇转换以及风景、人物相融,以及人物的配置都是独具匠心。
他电影中的蒙太奇运用让人眼花缭乱,又不失简练与实用。《推手》中,朱师父的太极推手后,镜头横摇,中国书法、布鞋……而在另一个房间里,是金发的美国现代女性,电脑,现代化的办公用具……吃饭中的不同饭菜对比,在这一流畅的段落中,没做什么对白处理,没有戏剧化的故事,但凭这些具有说服力的影像,影片的主题已露出端倪。镜头组接颇似中国书法一样的简练,顺达。《饮食男女》开场介绍朱师傅很独到。洗、切、炸……一系列娴熟的动作,用蒙太奇剪辑的手法把朱师傅的手艺展现得淋漓尽致。接着,镜头横摇,墙上的几幅装帧精美的照片,将朱师傅的辉煌历史和不俗身份在不着痕迹地全然表现,将技巧融入故事之中。电影的魅力和神采全在于它的影像,李安很机敏的利用这一特性。《绿巨人》中使用电影界久已不用的画面分割技巧,产生类似漫画般的效果,使人耳目一新。
画面处理纯美化、文化化,《卧虎藏龙》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寄托的物品展露无遗,戏中有丹青书画,有“江山登临之美”,有飞檐走壁,有“泉石赏玩之胜”,从茶道到书法,从儒家到庄禅毫发不爽,十八般兵器。通过李慕白的形象展现了“内道外儒”的东方精神。其余画面处理亦要求纯美化。不同于同类型的武侠片,将江湖与山水融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中的故事娓娓到来,更加上纯美的音乐,纯美的境界展现给观众。
将东西方的表现习惯融为一体,体现在他导演的所有影片中。
李安电影分析及其电影追求
《推手》分析
作为李安编剧的处女作,也作为他执导的处女作,《推手》一片是凝聚了他的巨大的心血的。
主题:探讨居住在异国儿女家中的台湾老人生存状态。进而对人与人之间家庭关系的深刻思索。
情节设置:展现家庭矛盾——朱爸找到知己——离家出走——餐厅打工——重归于好或妥协下的家庭。
作者利用眼花缭乱的镜头及对比,将家庭生活背景及人物身份悄然植入,日常生活的相处片断在温馨中暗含矛盾。未出现孙子之前先是有儿童车等玩具算是暗示,“微波炉”事件说明老人对新事物的困惑,吃饭中饭菜选择以及餐具选择对比,锻炼方式对比,看录象带——武打片、京剧。儿媳给朱爸插耳机、做饭,与儿子谈话。两语教学中“人咬狗”体现文化差异,中西方差异在对比中自然流露,使中方观众和西方观众皆眼前一亮,加之人性化的家庭日常情景的选择。在文化差异背景下的儿女与老年父母的家庭矛盾,被导演李安巧妙地展现给观众。
中国式的含蓄体现在朱爸与陈太太的巧遇,对推手威力的介绍在此初露,相处片断体现中国人的含蓄与老年人的童趣。
二老识破儿女诡计,朱爸留下书信出走,在餐厅打工,与餐厅老板产生矛盾,大打出手一人独战数打手,以及随后赶来的众警察,推手功夫被导演发挥到极致。
儿子去监狱接父亲,父亲也因此事出名,搬出去住,只在偶尔时回家小住。结尾处二老又相遇,暗示完满结局。
导演追求:导演以纯中国化的电影语言,表现他思想深处的父亲形象。尽管是在异国他乡,依然能时刻体会其浓郁的中国口味。娓娓道来的日常生活情景与时而出现的高潮,以推手贯穿整个影片始终,朱爸的为人正如这缓缓之中蕴含力量的太极。
《喜宴》分析
继续对中西方文化碰撞进行探讨,在传统与前卫之间妥协。
主题:不是表现同性恋人的心理及遭遇,而是深究这种生活方式在传统(父母)的被认识过程,对于父母来说,这种难言的痛苦和凄凉的无奈,包含着对世界的失望和极大不满。和《推手》相似,《喜宴》中的中国老人同样面对的是一个无法理解沟通的“洋媳妇”,前次是对生活方式的不习惯,而这次包含的是对道德(性)行为的评判,无法容忍。这一次家的解构的彻底性,不是几代人同堂的美梦破灭,而是婚姻对象的质变。
情节设置:影片的男主角——华人留学生伟同在美国工作后与一位美国男子戴维同居了,而在台湾的父母想着让儿子传宗接代,为儿子的婚事一直愁眉不展。为了应付父母,伟同和一位初旅美国的上海女画家假扮情侣,准备结婚,父母专程飞往美国参加儿子的婚礼。假戏中,女画家有了伟同的骨肉。对此,戴维非常恼怒,事情终于无法掩盖。震惊的父母几乎不敢相信这就是事实,但最终无奈地默认,无奈地离开了这个他们根本无法理解的地方。
“在故事的各种组合元素中,影片的认识价值,是在于将中国文化置于异质文化的容器中,产生知性结果:异族文化的不可融性,只有妥协和退让,没有文化的相融。”①
导演追求:中西文化差异极端强烈的碰撞,亲情氛围下,以宽容的儒雅风范来作为电影的大结局,也正体现了导演自身的宽容开放的胸怀。在沿袭上一部的基础上,达到商业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饮食男女》分析
李安招牌经典电影,百看不厌的原因在于其情节设置的精巧。爱情与家庭以及人之本性食、色二字的现代思索。
主题:“对于家的重组,并不能简单化地完全归结于文化冲突。因为传统与现代,上代与下代之间的生活观差异,同样具有某种摧毁家庭结构的力量。李安的第三部作品《饮食男女》所关注的正是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说‘食、色性也。’这一次李安将人的这两个本性都拿来细究,故事都围绕在吃和性上。”②正是这个人人皆会遇到的传统与现代生活观差异,致使两代甚至同代之间的隔膜,以及食、色这个更本性的东西,使这部影片更具感召力,更成功。家庭亲情的真切流露、爱情追求的全方位立体展示,以及那一桌桌丰盛的宴席,也有友情的真挚,在平凡的事物中将亲情、友情、爱情这一切情感演绎得完美无瑕。
情节设置:本影片的精巧情节设置使得这部影片意味深远,远远超过前两部。
电影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为:朱爸的三个女儿的生活轨迹;暗线为:朱爸与锦荣以及梁伯母的微妙关系发展。两条线索的交汇点体现在那一周一次的全家聚餐中。
明线中三个女儿各自的生活轨迹,被作者用巧妙的手段展现,有时同时发展,三人状况交错出现;有时单线叙述,正如三条平行线,三人的出场就属前者,先是老大朱家珍在公交车上,然后是老二在航空公司的镜头,接下来是老三在快餐店的镜头,之后又是交替出现,老大最早回家,老三下公车,老二下了专车。以下还有不少这样的镜头运用,如此将多人的活动自然使观众一目了然。遇到较长的发展故事,则采用单线,老大的爱情、生活轨迹,老三的爱情轨迹,老二的爱情发展,在平行叙述中,也存在交错现象。
暗线的发展,更是以一种神不知、鬼不觉的方式发展,有的只是暗示,如故事刚开始的老朱接电话,让人不由想打电话的是谁,观众不注意,错过了,孰不知此处是导演的暗示;之后女儿们谈论锦荣姐和梁伯母时,朱爸的反应也是暗示,观众依旧未注意到;朱爸与锦荣对话、给姗姗做便当等明显的事,观众依旧不会注意到这是暗示,只是以为很平常的事;甚至直到老朱开口宣布自己的事情的时候,观众还以为梁伯母是对象。这种暗示的运用,以及明线发展给人的迷惑性实在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这样的出乎意料是请君入瓮式的。绝妙,不得不让人拍手叫绝。
对老大的同情始于年老未嫁,这样的心理之下,老大的爱情生活受到关注。老三在于无意间抢了他人的男朋友。老二在于开始事业爱情双丰收的她,却最终一败涂地,做了乖乖女,也是最有蕴涵的人物。
同样的是一家四口,朱爸和三个女儿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自认为前卫的三个女儿都在最后被传统的代言人父亲吃了一惊,对事实不能接受,作者精巧的构思让人叫绝。
只有当看完影片之后,你才会慢慢回顾到影片中的许多暗示,诸如朱爸为何坚持跑步,看似正常却别有用意,去医院检查身体被误解均是导演和编剧的花招,也是有用意的,都是为了保持健康以达成与锦荣接连理之愿。给姗姗精心做讲究的便当更不必言。
导演追求:这部影片把导演的生命体验淋漓尽致地体现,使影片更具厚重感,远远超过前两部的造诣。
同时,导演将电影技术手段的运用与故事表现的需要完美结合在一起,奉献给观众一部值得回味的影片。蒙太奇剪辑的运用似一盘精致的菜肴,把所有佐料融为一体。
《卧虎藏龙》分析
凭借这部影片,李安为大陆观众所熟知,也在争议中影响了大陆导演特别是张艺谋的导演选择。
主题:李安眼中企图有别于武打导演的江湖世界,儒雅气质的一辈含蓄、深沉,年轻一代豁达、开朗,江湖中人的完美人格展现。
情节设置:一把青龙宝剑将中、青两代人联系在一起,之后发生的事情更甚于此。中年侠士李慕白、侠女白秀莲、青年侠女玉蛟龙,两代人的世界在对比和交战中损失殆尽,仅存的是那浩然之气。
正是这中、青两代的世界构成了这个江湖,两代人的不同生命体验促使产生不同的命运,直至故事终结,老者不尊,如年青人般表露情感,少者已然悄然成熟,人生哲理在此体现。
导演追求:这部影片更明显地体现了李安的商业化追求,他对之前武侠片的创新在于将中西文化一起置于中国的江湖世界中,影片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西方的表现方式,李慕白临终的话极具西方浪漫主义色彩,爱情故事也是西方的方式。如此一来产生别样的效果在中西观众中产生共鸣。
武侠创新追求:影片既没有火爆血腥的杀戮场面,也没有滑稽搞笑的故事情节,李安讲述了一个平实的故事,这当中有人们的生活场景和喜怒哀乐,穿插着两对人的爱情线索,其间甚至还隐藏着一些哲理。影片与以往武打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武打戏更多发生在女人之间而不是男人身上,这种编排的确令人耳目一新。章子怡和杨紫琼都不是功夫演员,但她们的武打戏却是非常好看:激烈中蕴藏着优美,勇武中体现着轻灵,严肃中透着顽皮,简直是美不胜收。而李慕白的剑术设计得也颇为巧妙。周润发虽然不是李连杰,虽然不会功夫,但以其魁伟的身影,尤其是那种泰山压顶的气势,狠狠地几剑劈下去,就足够了。记得李安曾说过,他从小就喜欢阅读武侠小说,而《卧虎藏龙》中武打设计,正是他想象中的样子,这部影片里没有血流成河,也没有缺胳膊少腿,场面激烈却不残忍,甚至打出了一些美感和诗意。
诗意化的江湖,加上中西合璧式的表现方式,一部电影成功了。
结语
通过对李安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让我从全方位角度对电影导演的工作有了理性和感性的认识。
李安导演给我的启示是:电影在做好之前首先是必须先生存下去,最好是达到两者的完美融合;中西方观众尽管在文化上有差异,我们可以简单地利用这一点只是暂时的,关键是得抓住他们共同的心理和生存体验,才能产生更大的共鸣;导演是一部影片的关键,在剧本的改编中只有导演的深刻体会才能使影片更具厚重感;一个导演由于有自己固定的、有限的思维,在成为模式之时,要不断试图尝试改变;情节设置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最人性化的,有创新的影片才会有市场。
总之,我们要从李安导演那里不断学习、发掘新的亮点,给我们大陆电影的出路以借鉴。
注释:①②蔡虹声 杨德建《李安新都市电影》《当代电影》1996.02
参考文献:
网络资料:
《最具东方儒者之风的导演》21cn.com-娱乐休闲-影音-电影世界
《解读李安》Starmate木然文集
李劳《李安电影Cover》
李祥瑞《李安是猫是虎?》清韵书院-个人专栏-李祥瑞电影评论
叶梵《柔情似水——李安电影里的中国家庭》榕树下每周精选
萧扬《李安携绿巨人绿化美国》人民网-娱乐电影
新浪网友Papa7263《谈〈卧虎藏龙〉》
Sanfu《从〈冰风暴〉说西方电影节》电子半月刊《后窗看电影》
战龙在野《电影中的东方主义》清韵影视论坛
《李安的西方影片》tom 美亚网络
Piter《迷失方向的李安》《南方周末》2001.1.15
朱锦华《透视李安〈绿巨人〉》电影极品欣赏网-电影评论-电影介绍
其余资料:
蔡洪声 杨德建《李安的新都市电影》《当代电影》1996.02
萧矛《浅谈李安电影的商业性》《电影创作》2002.04
杨德建《李安名扬世界》《电影评介》1996.04
维华《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电影评介》2000.01
书籍参考:
裴亚莉《电影语言现代化再认识》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08
附:李安电影年表
1991年 《推手》
《喜宴》
《饮食男女》
《理智与情感》
《冰风暴》
《与魔鬼共骑》
《卧虎藏龙》
《绿巨人》
英文摘要:
Li’an’s Film and the Style of the Director
The article try to show the created sourcer and the directed pursuit of Director Li’an, though his lifetime , his gift as a film’s story maker and as a director , and the analyse of his film.
⑦ 介绍你所熟知的导演的电影风格
对李安电影主题和风格研究,特别是对“父亲三部曲”的研究,将中西碰撞以及家庭戏定位为李安的单一模式,对“父权”影响下的传统文化探索。 对李安导演技巧的研究,对其电影表现语言的充分研究。 达成共识的、李安电影商业化倾向过重,也有人认为李安是将艺术和商业成功融合的导演。 最近许多人提到的影展导演即迎合西方人好奇而制作电影。 将李安与侯孝贤、杨德昌等导演比较,从中发现李安的特点。 李安的生活经历影响了他的电影创作,与父亲的冲突,使他的影片中经常发现父权的影子,生于传统中国,又留学移民到美国,西方思想又使他对传统产生怀疑。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所编剧本自然要展现这些,并向深处挖掘家庭关系及其人性深处的东西。 适合时代潮流,再者生长在美国商业世界中,追逐票房成绩是不可避免的。故在李安的电影中有这个痕迹,通过一些处理来吸引观众,具体细节请见第四节中对李安电影的具体分析。 总之,电影源于生活,特别与编剧和导演分不开,李安融二者于一身,自然自己的生活经历影响了他的电影创作。 作为编剧的李安及其电影 前一节中我们从李安的生平中可以看到,李安的初次执导机会的获得便是由于他自己编剧的《推手》。之后与人合作的《喜宴》、《饮食男女》,作为编剧的李安,无疑是其导演工作的基石。能将自己的思想更好地融入影片之中;不同于传统中国的简易情节编剧,李安在吸收西方的情节艺术的同时把中国独具的儒雅气质汇入其中。之后无论是对奥斯丁小说、还是王度庐小说、还是漫画改编、还是剧本创作都渐趋成熟,编导一身的他更容易掌握分寸,表达自己的深刻生命体验。 《推手》中将中西文化冲突挖掘到深处,为此类题材开先河。其后的《刮痧》等同类型影片无出其右者。将中国传统的一种事物拿出来,体现在家庭中,进而引起人们对家庭、对社会的深思。 《喜宴》中表面上是探讨同性恋话题,实际上还是中西文化冲突题材的继续,也是对家庭、社会的继续探讨。 《饮食男女》则是从食、色这两个人之本性入手,进而体现家庭成员之间在新时代中的不同选择。 《理智与情感》的改编不可思议,西方的完全故事,由东方导演全权负责,将细腻、含蓄的西方爱情表现的几近完美。 《冰风暴》是类似《阿甘正传》但又全然不同于阿甘中的嬉笑中进展,而是较严肃的大时代影响下的两个家庭的故事,更类似《美国丽人》。 《与魔鬼共骑》在美国南北战征的背景下,讲述年轻人的成长历程,仍抹不去家庭和人这个冷调的底色,李安陷入一种单一的风格和表述中。 《卧虎藏龙》将在台湾曾投拍数次、小说拜读者亦众的作品改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生命体悟,以中西合壁的方式展现,情节处理亦有独到之处。 《绿巨人》系漫画改编的电影,不同于其他科幻电影,仍旧以探讨人性深处为主。 总之,作为编剧的李安是成功的,这也有助于他的导演工作顺利进行,既提高了效率,又不违心。
⑧ 卧虎藏龙中导演向我们传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卧虎藏龙》整个故事结构在道、爱和生命层次上的表达相当完整精彩。“虎”是讲人的七情六欲、五毒五蕴,“龙”是讲人的心灵;虎代表阴,龙代表阳;虎代表人的欲望,龙代表人的神识。之所以藏龙是因为人永远看不到龙,看不到自己的真心。如何看见真我,体会道,是整部电影所要述说的。
卧虎藏龙里几个主要角色,俞秀莲、玉娇龙、李慕白分别代表儒家、禅宗及道家。当中主要人物的关系——李慕白是武当派大师,俞秀莲是李慕白师弟的妻子,玉娇龙是李慕白仇家的徒弟。玉娇龙的师父碧眼狐狸杀了李慕白的师父江南鹤。俞秀莲的先生,也就是李慕白的师弟,很早就死了,也是被碧眼狐狸杀死的。碧眼狐狸用暗器,李慕白用剑,碧眼狐狸偷了李慕白师父的剑谱,她的徒弟玉娇龙看得懂秘笈,偷练这剑谱,比师父练得好,但她不敢让师父知道。
未了情缘
李慕白修道,不想成家,虽已修到很高的水平,但他还是有些未了缘。俞秀莲有儒家四维八德以及宋明理学时期女子无才便是德、终身守节等精神。俞秀莲喜欢李慕白,但先生死了,必需守节,不便主动开口,就一直等李慕白开口。李慕白虽然也喜欢俞秀莲,但碍於名节,他是武当派大师,此事不便张扬,所以也等待适当时机。在没什麼机会的情况下,两人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彼此虽想念对方却没什麼大动作,顶多是碰一下手,两人互相喜欢,可是就少了一些机缘来牵动,关系虽然不错,却进不到感性的爱和真爱的层次。李慕白、俞秀莲在个性及待人处世上比较传统和世故;玉娇龙就完全相反,她代表一个绽放的新生命,是整部电影的真正主角,她将其他人的情和欲都牵动起来,也让关系人的生命境界重新开拓,因而证悟原来之不足,在见人真心时却看见自己的本来面目。於成人之美时却成就了自己,渡人者最终得能已渡,法性自性任运自若,直是悲智双运。
故事一开场,李慕白跟俞秀莲见面,李慕白对俞秀莲说,他入关打坐时看到一片光明,这是师父以前从没提过的境界。俞秀莲说:「你得道了」,李慕白说:「我不觉得我得道,因为没有喜乐的感觉,只觉得一片寂静,反而是一种悲哀的感觉」。李慕白原本在闭关,因心里总觉得有些事没做完,就提早出关。他挂念的,就是要将他所使用的剑-青冥剑交付给别人,也等於全盘洗手,退出江湖,一心放下,便能还我自由。青冥剑的英文是Green Destiny,有命运之不可预测、掌握不住命运的意思。青冥剑是李慕白成名的武器,李慕白始终都用这把剑,因此这把剑代表他的生命,也代表他的心。如今他要退休了,必须将剑交出去,如真能交出去,他就成道了。所以他提早出关,将剑交给一个守关的大将,也就是玉娇龙的父亲。当这把剑交出去没多久就被玉娇龙给偷了,玉娇龙还拿剑来练武。玉娇龙的师父碧眼狐狸知道李慕白要交出青冥剑,也想偷这把剑,很早就混进玉娇龙家里,当她发现剑不见时,正巧碰上李慕白及俞秀莲,双方就打了起来。这时玉娇龙出现了,她是来救师父的。李慕白发现玉娇龙的招数与自己派别的招数很像,只不过缺了一些东西,他一方面觉得她的功夫不错,但也觉得还有其他问题,就放她走。
蛟龙变凤
玉娇龙一出现,整个故事完全展开,玉娇龙的生命开始起了变化,也连带牵动周围所有人的命运。玉娇龙是大官的女儿,到了某个年纪,就得嫁人。但她不想做这样的人,她有自己的想法,她的个性与众不同,从小跟著师父学功夫,还希望将来能够闯汤江湖,当然这对她来说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好比现代人读完书要工作一样,但工作有传统的,有非传统的,选择传统的工作较不吃力,若做的是非传统的工作就要经过许多奋斗。
玉娇龙从师父那儿看到生命的不圆满,她偷学师父偷来的剑谱,慢慢的也看到自己的功夫比师父高,从那时起她发现生命变得很可怕,没有一个可依循的方向,不知天有多大,地有多厚,究竟边在那里?当然这不单是她的问题,也是所有人的问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玉娇龙有很高的悟性和灵性。玉娇龙曾与家人到过新疆,在途中被抢,还跟抢匪的头头-罗小虎打了起来,不打不相识,之後与罗小虎有了一段感情,这时她的物性和感性生命层次被打开来。後来她觉得在新疆找不到所要的东西,就回家了。
李安导演的影片《卧虎藏龙》,觉得影片最引人的是武打设计,最精彩的是对白,而最感人的则是音乐。 影片一开场便是主题音乐《卧虎藏龙》,马友友用大提琴演奏的忧伤而深沉的旋律自此就贯穿了整部影片。谭盾的音乐创作许多年来始终在发展,在先锋音乐之外,他获得了更广的创作空间。 这张《卧虎藏龙》则对中国人的感情和人生做了一次诠释。这次依旧是和上海交响乐团合作,马友友的大提琴演奏则是整部音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份。音乐并不复杂,在影片中出现的总是开篇音乐《卧虎藏龙》这一个主旋律,只是有一些变奏或展开。听这一张电影原声专辑,我总是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影片中的一句台词,李慕白对俞秀莲说:“我并没有得道的喜悦,相反地,却被一种寂灭的悲哀环绕。这悲哀缠绕了我很久,使我无法再继续”。整部音乐就和影片一样呈现出一种“很深的寂静”。 一部古装武侠片,李安表现出的是无尽的寂寞和怅然,而谭盾的音乐也是如此。即使在《The Eternal Vow》(永恒的誓言)这首曲子中,开始短暂的欢快而跳跃的风格音乐之后,延续和发展的依然是《卧虎藏龙》的舒缓和忧伤。江湖的恩怨仇杀代代相传,李慕白曾想远离这一切去过一种平静的生活:“交出了青冥剑,以为可以从此退出江湖,没想到又惹上江湖上许多新愁旧恨。”而江湖人的爱情也因道义、承诺、地位等各种因素只能在矛盾中徘徊不定,难以抉择。李慕白为了向俞秀莲表达自己压抑多年的深爱之情,不惜用尽最后一口真气;而玉蛟龙则在一系列打击之后感到人生幻灭无常,投崖而去。这两个电影部份的音乐分别是《Sorrw》(悲哀)和《Farewell》(永别)。《悲哀》在开始短暂的激烈和紧张之后,大提琴缓缓地进入,与交响乐共同营造出一个黯淡的空间;而《诀别》大提琴从一开始便进入,流露出一种忧伤的情绪。马友友的演奏让人钦佩,大提琴如泣如诉,尢其在音乐即将结束的尾音,渐隐的大提琴声反而更强烈地拉扯住了听者的心。 李慕白在临死前对俞秀莲说他浪费了一生,因为他一直没有对俞表达出自己的爱,他说:“就算落进最黑暗的地方,我的爱也不会让我成为永远的孤魂。”而罗小虎这个强盗对贵族小姐玉蛟龙说:“真心的,就会实现。我问过老人,他们说‘是’。心诚则灵。”老江湖、小江湖面对情字有不同态度,但结局却都是悲哀的。谭盾在音乐中充份体现出了距离中的无奈和伤感。他的音乐让我想起了一句古老的诗:“溯游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 《卧虎藏龙》的电影配乐让我们感到谭盾的音乐并没有因为旅美多年而变得西化,相反地,他的作品中透出一股更加深邃的东方音乐文化气息。“江湖上卧虎藏龙,人心里何尝不是?刀剑里藏凶,人心里何尝不是?”人即是江湖,人的爱情和人生也如江湖一样不可把握。谭盾的音乐把人生的困惑和无奈用典型的中国情结表达了出来:舒缓而优美的旋律,惆怅而悲伤的人生。《藏龙卧虎》电影原声音乐是谭盾对中国人传统人性的一次剖析和注目,是对中国人人生的理解和感悟,这音乐气息中透出的伤感就如同是对背负着太多压力的中国人的人生发出的一声叹息。 李慕白说:“我们能触摸的没有永远。”这就是江湖,这就是无法摆脱江湖、无法预知的人生。然而谭盾的音乐却能超然于江湖之上,给我们一点感悟。电影<卧虎藏龙>--背景音乐 是对中国人的感情和人生做了一次诠释 把人生的困惑和无奈用典型的中国情结表达了出来 是对中国人传统人性的一次剖析和注目,是对中国人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这音乐气息中透出的伤感就如同是对背负着太多压力的中国人的人生发出的一声叹息 溯游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 无尽的寂寞和怅然 .
武侠创新追求:影片既没有火爆血腥的杀戮场面,也没有滑稽搞笑的故事情节,李安讲述了一个平实的故事,这当中有人们的生活场景和喜怒哀乐,穿插着两对人的爱情线索,其间甚至还隐藏着一些哲理。影片与以往武打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武打戏更多发生在女人之间而不是男人身上,这种编排的确令人耳目一新。章子怡和杨紫琼都不是功夫演员,但她们的武打戏却是非常好看:激烈中蕴藏着优美,勇武中体现着轻灵,严肃中透着顽皮,简直是美不胜收。而李慕白的剑术设计得也颇为巧妙。周润发虽然不是李连杰,虽然不会功夫,但以其魁伟的身影,尤其是那种泰山压顶的气势,狠狠地几剑劈下去,就足够了。记得李安曾说过,他从小就喜欢阅读武侠小说,而《卧虎藏龙》中武打设计,正是他想象中的样子,这部影片里没有血流成河,也没有缺胳膊少腿,场面激烈却不残忍,甚至打出了一些美感和诗意。
⑨ 《卧虎藏龙》电影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所有的武侠片归根结底只有一个主题:因果比报。本片另外一个主题是王小虎与章子怡的爱情,不受身份、地域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