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导演风格是什么一个导演的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导演在一部影片中有两种生存状态,一是除了导演别的事也干,二是除了导演什么都干不了。
电影的风格我认为有三种释义,一是电影的广义价值,也就是影响力,包括关怀、价值观、事件投注等;二是个人理念表达,情怀二字足以表述;三是纯粹的艺术价值。
问题中的风格导演,通常指“除了导演别的事也干”的导演+情怀,侯孝贤、贾樟柯、阿莫多瓦、科恩兄弟、许鞍华等(上面的举例是随意的),对他们来讲,有些是自己写剧本、找投资、找演员的,有的是找寻契合自己认知理念的剧本然后去拍片子,但很多时候剧本只是一根引子,导演会将自己的理念不断的融入进电影,在摄影、表演的各个方面。更为关键的是,文化解读通常都有一厢情愿的份儿,也许某导拍个啥片子完全啥都没想,信手拈来,但评论界还是能给他扣个帽子,这不属于意外之喜,纯粹的是目前影视评论的精神病众多的源泉。
部分时候,人们会用商业、文艺二词来对电影分类,进而对导演分类。这个大都用在“文艺”导演头上,要是上映不了、没票房,是艺术价值高,要是上映了、票房好,是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是阳春白雪的贴地飞行,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贯彻。为了表明自己满汉全席小葱拌豆腐都精通,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都进行了勇敢尝试,结果也不用多说了。对于张艺谋而言,1999年“我的父亲母亲”是过去一个时代的终结,对于这样的导演,目前电影维系知名度和话题比票房和艺术价值更为重要。冯小刚的风格就是小人物小段子,还得葛优配合,近两年片子拍得越大,越让人关注他的“名导”身份,而非当年给我们带来无数欢乐的那个人。与此相似的是周星驰,当年作品自己导演的不多,但在那个时代,都强烈的带有(作为演员的)个人印记,同样是1999年,作为分界线,一部笑得不那么强烈却打动人的电影“喜剧之王”出现了,从此我们记住了导演周星驰,忘掉了演员周星驰。无厘头虽然还在,但已非核心价值观。提到周星驰,(评论家)过度解读也是一个问题,刘镇伟重出江湖后扮演的烂片之王角色证明了这一点—在当年,他的电影也需都是烂片。
票房不是检验文艺和商业的唯一标准,现在演员要拿奖争牌坊也要赚钱吸粉丝,刘德华刚拍“桃姐”又拍“富春山居图”,中间还有部“盲探”,横跨文艺和商业多个标准。盲探导演杜琪峰是一个导演典型,是很难得的能在两边都表现出长袖善舞的优良特质的。银河映像,宿命论的忠实信徒,从“一个字头的诞生”开始,到“两个只能活一个”、“非常突然”、“暗花”,这些都是同一风格,有些是杜导的,有些不是,直到这两年评价较高的“夺命金”、“毒战”,仍是上述风格的延续,尤为难得的是毒战,能在大陆公映,广电和老杜都牺牲很多。
至于“艺术价值”,张艺谋大红大绿啦、姜文男性气息啦,这些都不值钱,所以算特色,不算风格。再进一步讲,导演风格为个人特有、他人无法模仿,这才是“风格”二字的含义所在,如果什么人都来个王二狗、李铁根风格,那就廉价且泛滥了。
对于国外导演而言,斯皮尔伯格、卡梅隆、诺兰、迈克尔.贝、彼得.杰克逊这些,我很难将之归入有独特风格之列,但某一部或某些作品是具有极强观赏价值和代表性的,在历史长河中是无法绕过的。再说深一点,对于那些“风格”导演,他们才是所谓正道,是这么多年来电影工业不断进步的根基和主渠道。
我看的电影不多,也不少,近两年不爱思考,就看一些打打杀杀的片子,所以我能点明的欧美主流风格导演没几位:伍迪.艾伦、蒂姆.波顿、沃卓斯基兄弟(姐弟)、科恩兄弟、大卫.林奇、昆廷.塔伦蒂诺……
以上。
⑵ 张艺谋导演的创作风格
在为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群体中,没有任何一位导演的电影艺术创作像张艺谋这般“漂浮不定”。作为摄影师参与创作的《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等由于受到了导演的创作思路的限制,使得其溶解于摄影技巧之内的艺术创作才能还有限。但是当1987年《红高粱》横空出世之后,其电影的艺术创作始终走在了中国导演们的前沿。什么是风格?张艺谋的同班同学,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曾说:“影片分析手册”,那么电影风格除去蕴藏在其内部深刻的主题阐述之外,最能够为观众所观的就是视听语言的创作。张艺谋电影的艺术风格则主要是通过视听语言的创新与探索和主题阐释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变更的。
当然,张艺谋电影中所蕴藏的主题,一直都有与第五代所传承和发展的“文化批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第五代导演的电影一般都会将人物放置于历史(古代和现代均有)和事件中去,去探讨人性和内心最纯粹的表现。陈凯歌醉心于历史的解析,黄建新醉心于都市的迷惘,田壮壮醉心于宗教的诠释,而张艺谋的电影主题,一直都离不开对传统的精神家园的反观。《红高粱》所表现黄土高原上人们天然的“精神劲”;《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所反应的传统封建文化对新生女性思维的压制;《秋菊打官司》中表现农村法制思想的萌发;《我的父亲母亲》中对于纯真萌生的爱情的一种渲染;以至于张艺谋最新作品《金陵十三钗》所呈现出的那种社会主义主流思潮“革命主义精神”,这些都深刻的反应着张艺谋本身对于个人和群众内在精神生活的写照。张艺谋的电影与陈凯歌电影关于电影主题性和内涵性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陈凯歌更加注重于历史和文化的反思,而张艺谋则更加注重于人物精神的反思,尤其是历史文化中女性人物的精神反思。
张艺谋的电影风格从1987年《红高粱》到2010年的《山楂树》之恋,可以呈现以下的几种大的宏观划分,但是划分之中也有小的区别。
⑶ 介绍你所熟知的导演的电影风格
对李安电影主题和风格研究,特别是对“父亲三部曲”的研究,将中西碰撞以及家庭戏定位为李安的单一模式,对“父权”影响下的传统文化探索。 对李安导演技巧的研究,对其电影表现语言的充分研究。 达成共识的、李安电影商业化倾向过重,也有人认为李安是将艺术和商业成功融合的导演。 最近许多人提到的影展导演即迎合西方人好奇而制作电影。 将李安与侯孝贤、杨德昌等导演比较,从中发现李安的特点。 李安的生活经历影响了他的电影创作,与父亲的冲突,使他的影片中经常发现父权的影子,生于传统中国,又留学移民到美国,西方思想又使他对传统产生怀疑。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所编剧本自然要展现这些,并向深处挖掘家庭关系及其人性深处的东西。 适合时代潮流,再者生长在美国商业世界中,追逐票房成绩是不可避免的。故在李安的电影中有这个痕迹,通过一些处理来吸引观众,具体细节请见第四节中对李安电影的具体分析。 总之,电影源于生活,特别与编剧和导演分不开,李安融二者于一身,自然自己的生活经历影响了他的电影创作。 作为编剧的李安及其电影 前一节中我们从李安的生平中可以看到,李安的初次执导机会的获得便是由于他自己编剧的《推手》。之后与人合作的《喜宴》、《饮食男女》,作为编剧的李安,无疑是其导演工作的基石。能将自己的思想更好地融入影片之中;不同于传统中国的简易情节编剧,李安在吸收西方的情节艺术的同时把中国独具的儒雅气质汇入其中。之后无论是对奥斯丁小说、还是王度庐小说、还是漫画改编、还是剧本创作都渐趋成熟,编导一身的他更容易掌握分寸,表达自己的深刻生命体验。 《推手》中将中西文化冲突挖掘到深处,为此类题材开先河。其后的《刮痧》等同类型影片无出其右者。将中国传统的一种事物拿出来,体现在家庭中,进而引起人们对家庭、对社会的深思。 《喜宴》中表面上是探讨同性恋话题,实际上还是中西文化冲突题材的继续,也是对家庭、社会的继续探讨。 《饮食男女》则是从食、色这两个人之本性入手,进而体现家庭成员之间在新时代中的不同选择。 《理智与情感》的改编不可思议,西方的完全故事,由东方导演全权负责,将细腻、含蓄的西方爱情表现的几近完美。 《冰风暴》是类似《阿甘正传》但又全然不同于阿甘中的嬉笑中进展,而是较严肃的大时代影响下的两个家庭的故事,更类似《美国丽人》。 《与魔鬼共骑》在美国南北战征的背景下,讲述年轻人的成长历程,仍抹不去家庭和人这个冷调的底色,李安陷入一种单一的风格和表述中。 《卧虎藏龙》将在台湾曾投拍数次、小说拜读者亦众的作品改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生命体悟,以中西合壁的方式展现,情节处理亦有独到之处。 《绿巨人》系漫画改编的电影,不同于其他科幻电影,仍旧以探讨人性深处为主。 总之,作为编剧的李安是成功的,这也有助于他的导演工作顺利进行,既提高了效率,又不违心。
⑷ 冯小刚执导电影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我认为冯小刚的电影有如下特点:
欲望表达
(1)平民策略和都市小人物的欲望表达。冯小刚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的导演。他始终把目光投向喧闹的现代都市生活和市井平民的精神状态。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就是一个市民导演”。他的电影以平民的视角,表现市民理想,最大限度的满足市民阶层的心里欲望和消费要求。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的电影才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喝彩。

⑸ 中国著名电影导演的风格特点
一楼说的很好,我再补充一点…第五代关注艺术,第六代关注自我……而现在,一切都以商业为主以票房为主…
⑹ 如何看待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艺术风格
老斯从小喜欢电影,而且儿童时曾自己拍摄短片,表现火车相撞,这应该表现他从小就有商业导演的潜质。
后来起步阶段的电视电影是公路片,情节也很紧张曲折,其中可以看到一些后来大白鲨的影子。
而他事业腾飞应该是从大白鲨开始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调度得当的场面,有力而肯定的剪辑加之一定的人性探索,成就他的卖座商业片。(包括以后的侏罗纪公园,世界大战)
而他真正开始拍摄非纯商业片应该是从 紫色 开始的。其中对于感情的表现相当具有感染力,而种族的题材又相当对学院派胃口。后来的辛德勒名单,应该是斯皮尔伯格的文艺代表作,用现实,分明的语调叙述历史,抛开特技与色彩,感情烘托不再显得刻意,显得自然而动人。
而斯皮尔伯格的真正代表作,我觉得该是 拯救大兵。该片完美地融合了辛德勒名单的现实语调与侏罗纪公园的大场面调度,还创造性地使用手提摄影机拍摄战场,表现真实,堪称商业艺术的典范。之后的慕尼黑,少数派,多走的大兵的双赢策略, 但 拯救大兵 在他目前作品里还是最具代表性的。
总结一下,用宏伟的场面辅之人文关怀,表达重要而不深邃的思想,电影好看而又有一定内涵是斯皮尔伯格的最主要风格。
⑺ 陈可辛的电影有哪些艺术特色
我非常的佩服陈可辛导演,但不是特别喜欢现在的他的作品。他非常有才华,甜蜜蜜,投名状可以证明。他非常的聪敏,也就是情商高的没边,为人处世可以说是典型的传统中国人,也就是圆通,他的电影基本兼顾商业和艺术的典范。为人处世非常的谦虚,低调,从来不居功自傲或者狂妄自大,人际关系搞得很好,所以他适合做监制。
⑻ 张艺谋导演的艺术风格分析
张艺谋的电影集民族文化、社会思考、文化寻根和电影创新于一体。他执著挖掘电影语言的潜力、追求构图的力度、意想的丰富和色彩的饱满,通过反常规的银幕造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达到独特的艺术境界。
早期张艺谋以执导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艺电影著称,艺术特点是细节的逼真和主题浪漫的互相映照,善于电影色彩学和捕捉人物内心世界细腻动人的事物。
张艺谋作品的突出特点是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同时也饱含对女性反抗精神的讴歌和赞颂,他在强烈的色彩、大胆的构图背后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和叙事的抒情。

人物评价
在电影人才的提携上,张艺谋捧红的“谋女郎”也是媒体和公众聚焦的对象,巩俐和章子怡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除电影外,张艺谋“副业”很多。他执导过歌剧、芭蕾舞剧和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系列成为当地的旅游文化。
拍过北京申奥和上海申博的官方宣传片以及北京奥运会会徽和火炬的宣传片。另外,还拍摄过广告,出版过图书,设计国庆60周年纪念邮票,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等等。
⑼ 张艺谋的电影有哪些艺术特色
初期作品比较贴进现实生活,比较朴实,给人以无限感慨!但后来,大概主要是为了冲进奥斯卡,也开始讲排场,内容空洞,这也是中国近期电影的一个错误的发展趋势,就比如陈凯歌的<无极>甚至被人评为"穿得一身珠光宝器的妓女"(这好像是引用了鲁迅先生的话)空有其表,而缺乏灵魂和实质性的东西!
可以说老谋子的电影是中国影坛的一面旗帜。
他比较注重画面美和色彩的搭配。在他初期的作品中写实风格是他作品中的主流。用一句现在时髦的话说,他初期的电影比较关注民生。都是小市民或农村题材。他比较善于用自然的事物来渲染气氛(如《秋菊打官司》中曲折的乡间小路,象征着秋菊的坎坷的告官之路)。
在《秋菊打官司》里是要“讨个说法”,《英雄》简化到由于是赵国人,无名就担负起“刺秦”的重任(情节缺乏切己的动机,在推动叙事发展方面有明显欠缺)。在影片的叙事方面,常常极端运用某种方法,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与原作频频使用预叙相反,恰恰是大量使用省略法,叙事颇为生涩以至于难以流畅地叙述一个复杂的黑帮故事: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比比皆是的静止拍摄,缓慢的镜头运动,暗示了一个古老的压抑故事。凡此种种,均能证明极端化的思维方式在不同层面的存在。
极端化策略挟带着导演锐利的个人意志,在形成鲜明的创作个性与风格方面极具优势,而且创作个性一旦形成,由此形成了创作重复。这种重复是必要的:个性因重复得以强调,风格因重复得以彰显。张艺谋影片的叙事策略、创作个性、美学风格正是由一系列熟悉而陌生的电影(如《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等等)不断地确认而大获成功。但是,以极端化为核心的个性、风格可能因自身的偏执而拒绝接受审美视野之外的存在。极端化风格因其独特而鲜明的特点备受关注与青睐,但极端化风格因其偏执也带来了艺术上的一些不可回避的隐患。
他对电影的创新,个人理解,更加追求画面的色彩对比以追求画面美的升华。比如《红高粱》中姜文黝黑的肌肤和枯黄的稻草及高粱的对比,《英雄》中张、章穿的大红喜袍和金色稻谷的对比。整个画面非常唯美,毕竟他是学摄影的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