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导演罗雷的背景资料
我们电影制片厂导演罗雷的背景资料去查一下。
Ⅱ 常凯导演一家4口去世,为什么由湖北电影制片厂来发布消息
常凯导演他一家四口因新型冠状病毒去世,由湖北电影制片厂来发布消息是常凯他本来就生病,常凯他儿子还在国外没有回来。因此常凯他们一家四口去世也只能由电影制片厂发布消息。
首先常凯他的父亲就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他的母亲因为照顾他的父亲免疫力低下,也撒手人寰。常凯他的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世,受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常凯也没有躲过。在2月14日这一天,常凯在黄陂医院去世。常凯的妻子也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在17天的时间常凯一家四口人全部去世,只留下常凯的儿子,常凯他儿子在国外所幸没有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常凯本来就是湖北电影制片厂的员工,常凯他妻子也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去世,常凯他儿子远在国外。对于常凯他一家四口去世的消息,只能由湖北电影制片厂发布。
Ⅲ 湖北省电影制片厂导演昰什么官级
史蜀君,导演,北京人,1939年生于重庆。1964年毕业于中央戏院学院导演系,后任湖北省歌舞团导演,1975年起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场记、副导演,1983年开始独立拍片。 1983年导演的《女大学生宿舍》,于1984年获捷克第二十四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导演处女作比赛奖。后又导演《失踪的女中学生》、《夏日的期待》、《庭院深深》等影片,还发表电影剧本《女友》、《啊,我们的小队》,前者摄制成电视剧,获1980年全国优秀电视节目评选一等奖。 是史蜀君导演的
Ⅳ 黄梅戏电影有哪些
1959 2部
《女驸马》(黄梅戏) 海燕、安徽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导演:刘琼
摄影:邱以仁、李崇峻
美工:张曦白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安徽戏曲集锦》安徽电影制片厂摄制、江南电影制片厂协助
导演:郭筠
副导演:乔志良
摄影:张保宣
影片包括:《春香闹学》(黄梅戏)、《拾棉花》(泗州戏)、《借罗衣》(庐剧)
1963 2部
《牛郎织女》(黄梅戏) 海燕电影制片厂、香港大鹏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编剧:陆洪非、金芝、岑范、完艺舟
导演:岑范
摄影:陈震祥
特技摄影:周诗穆
美工:张曦白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柳(槐)荫记》(黄梅戏) 天马电影制片厂、香港长虹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改编:桑弧
艺术顾问:严凤英、王少舫
导演:顾而已
摄影:吴蔚云
美工:卢景光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1976 2部
《小店春早》(黄梅戏) 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安庆市文化局,汪存顺、王寿之执笔
导演:邓一民、徐纪宏
摄影:程世余
美工:施琦平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团
《红霞万朵》(黄梅戏) 珠江电影制片厂
编剧:安徽省安庆地区文化局《红霞万朵》创作组
导演:陈岗、李鸣
摄影:黄永湖、姚梅生
美工:罗声繁
演出: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
1984 2部
《杜鹃女》(黄梅戏)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编剧:汪自毅、沙丹
导演:沙丹
摄影:李永福
美术:潘姚根、程岗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二团
《龙女》(黄梅戏)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丁式平、朱士贵、许成章
导演:舒适
副导演:冯笑
摄影:陈晨祥
美工:黄洽贵、黄剑锋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1986 4部
《孟姜女》(黄梅戏)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编剧:王冠亚、渐知
导演:沙丹
摄影:瞿金楼
美术设计:赵金声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母老虎上轿》(黄梅戏) 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余治淮
导演:王枫
副导演:曲长科
摄影:冯秉镛
美术:王崇
演出:安徽省黟县黄梅剧团
《香魂》(黄梅戏)安徽电影制片厂
编剧:刘云程
艺术顾问:傅超武
导演:张鸿眉、王金声
摄影:王文锡
美工:张林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二团
《朱门玉碎》(黄梅戏) 北京电影制片厂
编剧:汪自毅、张亚非、潘忠仁
导演:陈怀皑
副导演:骆航民
摄影:黄心一 美工:屠居华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
1991 1部
《血泪恩仇录》(黄梅戏) 湖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谢文礼
导演:李俊岩
副导演:姬鹏
摄影:李俊岩
美术:隋壮基
演出:湖北省黄梅戏剧院
2000 1部
《山乡情悠悠》 安徽省电影公司
编剧:李光南、邓新生
导演、摄影:黄乔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
2001 1部
《生死擂》 安徽电影制片厂
编剧:金芝、草青
导演:王好为、李晨声
摄影:李晨声、尹其武
Ⅳ 洪湖赤卫队电影简介
《洪湖赤卫队》电影简介:
中文名:洪湖赤卫队
发行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
导演:谢添
类型:抗战、红色经典
主演:王玉珍,夏奎斌,傅凌,谢添
片长:约112分钟
对白语言:国语
剧情简介:
1930年夏,彭家墩乡党支部书记韩英(王玉珍饰)和大队长刘闯(夏奎斌饰),根据战略需要率赤卫队主动撤退——用韩英的话讲就是把拳头缩回来为了更猛烈地打击敌人。民团组织白极会首领彭霸天(陈金鹏饰)勾结保安团冯团长(曹增根饰)乘势卷土重来,韩英根据打入敌保安团的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张副官(谢添饰)提供的情报,组织力量重创犯敌。敌人伪装撤退,意欲阴谋偷袭。韩英识破诡计,便和刘闯率员狙击。在掩护乡亲时,她不幸身陷敌手。彭霸天抓来韩母(刘淑琪饰),企图以母女之情软化韩英,韩英大义凛然地表达了自己献出生命都不会投降的高尚情操。但刘闯在失去与领导联络的险恶环境中,开始有些急躁频频出击。这时,敌人派遣特务王金标(彭洪钧饰)作内线,妄图伏击赤卫队,同时又欲处死韩英,张副官闻讯后,冒险救出韩英,自己不幸殉难。韩英脱险返队后当即处决叛徒,并配合红军主力,一举消灭白极会与保安团。终于使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洪湖赤卫队在保卫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的战斗中屡建功勋。
Ⅵ 常凯导演一家4口12天内去世,说了什么遗言刺痛人心
常凯导演的遗言里充满了遗憾和不舍,让人看了以后心酸不已,难受至极,2月17日的时候,看到湖北电影制片厂的常凯导演一家四口相继离世的消息时,那一刻我真的有些害怕,也有些心痛,疫情如同恶魔般把一条又一条生命无情的带走,更无情的是他把魔爪伸向了同一个家庭,让原本幸福的一家人,渐渐走向家破人亡的境地,常凯一家就是这种情况,仅仅12天的时间,家人就先后离世。
说起常凯,或许又很多人对他都不熟悉,但是在湖北电影制片厂里,他是一名优秀的领导,对工作认真负责,有很多优秀作品,他也是武汉的本土导演,《我的渡口》这部电影就是常凯导演在2012年参与拍摄的,而且这部剧还荣获了多项奖项,现在他以这种方式被世人所熟知,难免让人觉得很遗憾。同时也希望疫情早日过去,让我们的生活能够早日步入正轨,让这样的人间悲剧从此不再出现。
Ⅶ 跪求几部有关黄梅戏的电影!
天仙配 牛郎织女 女驸马 郑小娇 红楼梦 孟姜女 龙女 1959 2部
《女驸马》(黄梅戏) 海燕、安徽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导演:刘琼
摄影:邱以仁、李崇峻
美工:张曦白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安徽戏曲集锦》安徽电影制片厂摄制、江南电影制片厂协助
导演:郭筠
副导演:乔志良
摄影:张保宣
影片包括:《春香闹学》(黄梅戏)、《拾棉花》(泗州戏)、《借罗衣》(庐剧)
1963 2部
《牛郎织女》(黄梅戏) 海燕电影制片厂、香港大鹏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编剧:陆洪非、金芝、岑范、完艺舟
导演:岑范
摄影:陈震祥
特技摄影:周诗穆
美工:张曦白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柳(槐)荫记》(黄梅戏) 天马电影制片厂、香港长虹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改编:桑弧
艺术顾问:严凤英、王少舫
导演:顾而已
摄影:吴蔚云
美工:卢景光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1976 2部
《小店春早》(黄梅戏) 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安庆市文化局,汪存顺、王寿之执笔
导演:邓一民、徐纪宏
摄影:程世余
美工:施琦平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团
《红霞万朵》(黄梅戏) 珠江电影制片厂
编剧:安徽省安庆地区文化局《红霞万朵》创作组
导演:陈岗、李鸣
摄影:黄永湖、姚梅生
美工:罗声繁
演出: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
1984 2部
《杜鹃女》(黄梅戏)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编剧:汪自毅、沙丹
导演:沙丹
摄影:李永福
美术:潘姚根、程岗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二团
《龙女》(黄梅戏)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丁式平、朱士贵、许成章
导演:舒适
副导演:冯笑
摄影:陈晨祥
美工:黄洽贵、黄剑锋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1986 4部
《孟姜女》(黄梅戏)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编剧:王冠亚、渐知
导演:沙丹
摄影:瞿金楼
美术设计:赵金声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母老虎上轿》(黄梅戏) 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余治淮
导演:王枫
副导演:曲长科
摄影:冯秉镛
美术:王崇
演出:安徽省黟县黄梅剧团
《香魂》(黄梅戏)安徽电影制片厂
编剧:刘云程
艺术顾问:傅超武
导演:张鸿眉、王金声
摄影:王文锡
美工:张林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二团
《朱门玉碎》(黄梅戏) 北京电影制片厂
编剧:汪自毅、张亚非、潘忠仁
导演:陈怀皑
副导演:骆航民
摄影:黄心一 美工:屠居华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
1991 1部
《血泪恩仇录》(黄梅戏) 湖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谢文礼
导演:李俊岩
副导演:姬鹏
摄影:李俊岩
美术:隋壮基
演出:湖北省黄梅戏剧院
2000 1部
《山乡情悠悠》 安徽省电影公司
编剧:李光南、邓新生
导演、摄影:黄乔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
2001 1部
《生死擂》 安徽电影制片厂
编剧:金芝、草青
导演:王好为、李晨声
摄影:李晨声、尹其武
Ⅷ 1955年授衔中尉女兵名单
资料介绍,1955年授衔时全军女军人仅有近一万人,而被授予军衔的女军人则不足五千人,其中授予少将、大校、上校各一名,校官总数只有四十多人。
少将(1人):
李 贞 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
李贞(1907——1990)湖南省浏阳县人。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浏东游击队士兵委员会委员长,中共平江、吉安县委军事部部长,红六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妇女学校校长,八路军一二0师教导团组织科科长,师直属政治处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政治部秘书长,西北野战军政治部直属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政治部秘书长,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防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0年3月11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共和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
大校
肖月华(1913—1983)广东大埔人。1924年在海丰由彭湃夫人介绍入团,后回乡参加革命,1927年转党。1931年被闽西肃反委员会诬为“社会民主党”,处决前被人抢救带走,年底平反,恢复团籍。1933年与李德结婚,后参加长征。1935年12月恢复党籍。1936年参加东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1938年与李德离婚,同年任陕甘宁地委妇女部长。1943年底进**学习。1945年在承德市任区委书记。1946年任察哈尔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1949年任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劳动调动科科长,后任湖南省公路局秘书科长、养路处副处长、省交通厅办公室主任。1960年调回部队,任湖南省军区军法处处长,授大校军衔。1976年任省政协委员,不久离职休养。1982年由正师级调为副军级。1983年11月3日在广州市病逝。
林月琴——罗荣桓元帅的夫人1914年1月18日生于河南省商城县丁家埠区南溪乡(现属金寨县)。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总部妇女工兵营营长。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二至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机要处党支部书记,晋西南党员训练班主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司令部直属队分总支书记、第一一五师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山东军区司令部机要科政治协理员。解放战争时期,任第四野战军子弟学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办公室副主任兼罗荣桓元帅办公室主任。1955年9月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1年8月被授予大校军衔。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第二、第三届全国妇联执行委员,总政治部干部部原顾问(按原副兵团职待遇)。1988年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11月22日在北京逝世。
上 校
叶群——林彪元帅夫人1919年9月15日生于福州,是福建省闽侯县泸屿乡叶厝村人。1935年末入团,1936年夏入天津师范学院高中学习,同年转党。1938年到延安,曾任中国女子大学组教科科长。1941年7月1日结婚。曾在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第四野战军司令部作参谋、秘书、翻译工作。建国后,任教育部普教司副司长,上海、广州教育局副局长。1959年后任林彪办公室主任。中共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军委办公组成员。1971年9月13日乘机外逃,途中机毁身亡。1973年8月被开除党籍。
丁志辉(1918—1980)江苏无锡人。1939年参加新四军,在医务处学习。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旅、军的休养所所长。参加过黄桥战斗的战场救护工作,并在频繁的反“扫荡”中,与医务人员一起胜利完成带领伤病员边转移、边治疗任务。先后被评为模范干部和模范党员。曾任师卫生部后方医院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随部队到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二纵队五师医务主任兼后方医院院长、军卫生部医务主任。曾入中国医科大学学习。1948年被评为军的模范干部。建国后,在广州任陆军医院医务主任。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医疗手术队队长,在第五次战役中,带领手术队抢救了2900余名伤病员。翌年赴苏联学习,回国后,先后任中国协和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等职。曾被选为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王新兰——肖华上将的夫人。王新兰,原名王心兰。著名革命家王维舟的侄女。1924年6月26日出生于四川省宣汉县王家坝“双朝门”,从小受到革命熏陶,6岁就开始送情报,9岁便参加红军,分配在红四方面军宣传委员会,11岁时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在长征路上,是当时最小的女红军战士。193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组织上送她去延安红军大学学习,在陕西三原的云阳镇八路军总部,与115师政治部副主任肖华相识。“抗大”毕业后,被安排进军委通讯学校学习。1939年从通讯学校结业后,分配到延安红色中华社(新华社前身)新闻台当报务员。年底,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到达115师师部,接着由罗荣桓亲自安排送往肖华的挺进纵队。同年11月21日在冀鲁边战地与“娃娃司令”肖华成婚,1940年起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新闻台报务主任,此后一直从事通讯机要工作。建国后,历任总政治部主任办公室副主任、军委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兰州军区后勤部副政委、顾问。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85年12月离休(正军职)。
何锐——袁克服少将夫人陕西省宁强县人,1917年生。13岁作童养媳,1935年正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妇女班长、工作队副队长、排长,1939年与袁克服结婚,后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3年任中央卫生部门诊部商店主任,后任冀南军分区司令部四科副科长,1947年任吉东军分区管理股副股长,1949年任湖北野战医院副院长。建国后,任中央军委直属疗养院副院长。1972年在西安病逝。
陈真仁——傅连暲中将夫人陈真仁原名陈锦云。副军职离休干部。1919年8月出生于陕西省宁强县大安镇金牛驿村。1934年她随父亲和哥哥一起参加了红军,父兄都在长征路上不幸牺牲。1935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10月在宁夏同心城与著名的红军医生傅连璋结婚。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教员、秘书、科长,军委总卫生部药材处副处长,总后卫生部药材局采购处处长、药材处副处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原顾问等职。因病于2006年3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陈斐然——傅秋涛上将夫人 总参办公厅离休干部。湖南省平江县人。1934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0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副排长、副指导员、协理员、副科长、幼儿园主任和总参办公厅办公室秘书等职。因病于1989年10月1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2岁。
吴朝祥(1918— )原籍湖北麻城,出生于四川通江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长征中任妇女独立团营长。到陕北后,曾任青年训练班政治协理员。1938年到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后任中国女子大学校务处副处长。在解放战争中,先后任辽东军区第二野战医院政治委员、军区卫生部政治处主任。建国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直属供给处和军工医院政治委员、武汉军区总医院和湖北省军区后勤部的政治委员。1979年任湖北省军区顾问。为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81年离职休息。
李瑞麟(1901—1988)又名李瑞林。河南项城人。1929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7年从美国回国,在上海同德医学院任教授兼南洋医院主任医师。上海解放后,李瑞麟1953年在上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妇产科教研室主任兼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1961年12月被批准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被授予上校军衔。为一级教授。
周东屏——徐海东大将夫人原名周少兰。安徽裕安(六安)人。1917年生于贫苦家庭,1931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加入红二十五军,在军部医院任护士。1935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和红25军长征。1935年10月,在陕北永坪镇嫁给了她精心护理多日的徐海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八路军、新四军医院、皖东和东北解放区机关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总参谋部管理局顾问。1957年6月被授予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8月被授予上校军衔。1978年2月被选为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1988年荣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7月13日在北京逝世。
胡朋——(1960年晋升大校)山东莱阳人。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戏剧队、演员训练队副队长。建国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中国剧协第二至四届理事。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在《白毛女》、《槐树庄》等影片和《母亲》、《子弟兵和老百姓》等话剧中饰演角色。参与创作的话剧剧本《平津作战》获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和1983年第一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
郝治平——罗瑞卿大将夫人河北临漳人,1934年在开封大河中学读书。1937年就读于省立第一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38年2月达到延安,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抗大二大队政治处技术书记。1941年起,在八路军野战军政治部任秘书、政治指导员、中共总分支书记。1945年在张家口外语学校学习英语,后在19兵团子弟小学任教导主任、副校长。1949年起,历任公安部办公厅秘书,政治部组织教育科科长、党委办公室主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罗总长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党委委员。1978年任总参谋部政治部顾问,1986年离休。是全国妇联执委、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华老人促进会会长。
彭素(1916—1987)河南省商城县丁家埠区南溪乡(今安徽金寨)人,原姓廖,8岁当童养媳。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意青年团。1929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任红10师医院药局主任,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四方面军总医院药局主任、护士连连长。长征中,曾任红四方面军卫生部主治医师。1938年起,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卫生部药局主任、分院药局主任。1940年入中国女子大学学习。在参加延安大生产运动中,被评为劳动模范。1943年在中共中央党校二部卫生处任药局主任。1945年作为“赴前线干部大队”的成员,转战张家口、承德,后任华北解放区烟草公司卫生所所长。参加石家庄战役后,调华北被服局医务所任所长兼主治医生。1950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女宾部中共支部书记兼政治协理员。1953年入第一军医大学学习。1956年起,任中共中央军委直属医院、人民解放军302医院副院长。1957年授予上校军衔。1983年离职休息。享受副军职待遇。
中 校
冯 苏(1921-- )四川省万源县人,1933年参加红军,1934年入党,历任战士、班长、队长、妇女营连长、抗大总校供给部经理处协理员、47军东北军工部经理处人事科科长、湖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等职。1960年授少校军衔,1963年晋升中校军衔。1957年授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授二级红星勋章。
冯明英——王宏坤上将夫人四川巴中人,1916年生。1933年参加革命,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1936年调入红四军政治部任民运干事,翌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冀南军区政治部、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任保卫干事。建国后,在海军政治部保卫部任干事。1957年任北京量具刃具厂保卫科科长。1960年任海军直属政治部群众工作处副处长。1963年起因病休养,1978年离职休息。
阮若珊(1921— )1938年参军,1939年10月入党,解放后任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团长。1955年授中校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58年转业,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1958年11月离职休息。
何曼秋——张汝光少将夫人四川江油人,1919年12月22日生。1935年4月参加红军,1937年2月由团转党。曾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妇幼卫生保健处处长。1955年授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杨 炬——王树声大将夫人1921年11月30日出生在湖北襄阳南漳县一个教书先生家。1938年8月赴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9月到延安中央门诊部,中央医院任医生。1944年,中秋节和王树声结婚。1949年,杨矩在湖北省军区卫生科担任医生、副科长。1958年在北京海淀区卫生局任防疫科科长。1961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任门诊部主任。1964年,调任二炮后勤部卫生部防疫科长。1966年,调任解放军三0四医院任副院长、副政委、顾问。1983年,离休。
李蓝丁——苑化冰大校夫人,原名李一冰,浙江海宁人,1924年生。1941年于上海占德高级助产学校毕业。同年参加新四军,翌年转党,历任药剂室主任、野战军卫生部前方医院医疗队队长。出席第二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参加抗美援朝。1956年起,任二医大附属医院医务部主任,住院总医师。解放军总医院临床二部、医务部副主任等职。她先后立大功二次,小功三次,六次嘉奖,获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被誉称为“我们的南丁格尔”。2007年12月24日在北京逝世。
赵 政——万海峰大校夫人江苏昆山人。1922年生。1941年从上海到苏北参加新四军,被分配到第一师第一旅工作。1942年入党。建国后在南京军事学院门诊部当军医。1955年授予少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中校军衔。同时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黄海云——赖春风少将夫人,四川省梓潼县人。1919年出生。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
少 校
马忆湘——晏福生中将的夫人 原广州军区司令部管理局副政委。土家族。湖南永顺人。1923年出生,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历任护士、宣传员、干事、指导员、关中地委抗习主任、主任科员、厂长、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儿童福利会理事、广东作协理事、部队团副政委、师副政委等职。1983年离休。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各一枚,获延安劳动模范、劳动英雄称号,并受奖章。1949年随军南下,曾在军中和地方任职。1958年在湖南军区从事文艺创作工作。1958年完成回忆录《在长征的道路上》。1959——1961年完成长篇小说《朝阳花》,被广州军区政治部颁发优秀作品奖。1961年调广州军区司令部第一通讯总站任副政委。曾发表《我跟红军过草地》。1978年调广州军区司令部管理局任副政委。1987年编写了《难忘的青少年时代》。
王 苹(1916—1990)江苏南京人。回族。1934年参加南京磨风剧社,主演话剧《娜拉》。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总政治部文化部电影处副科长,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副厂长、顾问,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影协第二届理事和第三、四届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导演的影片有《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槐树庄》1963年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1986年获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
公寅华(1930-- )河北省乐亭县人,1946年入伍,1947年入党,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战斗中负伤,评为三等甲级残废,荣立大功一次,甲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1964年晋升少校军衔(366医院主治军医)。1988年授胜利功勋荣誉章。
田 华(1928— )河北唐县人,1962年晋中校。1940年12岁时参加了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这是她从事文艺工作的起点。从抗日战争直至解放战争期间,在华北前线做宣传工作。参加过秧歌剧《兄妹开荒》、《大庆功》,河北梆子《王老栓报仇》、《血泪仇》,话剧《战斗力成长》,歌剧《不要杀他》等剧目的演出。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决定将著名歌剧《白毛女》改变成故事片时,被选中扮演喜儿,一举成名。1957年,文化部授予《白毛女》优秀影片一等奖,田华获得一枚金质奖章。1959年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表演学会副会长。
史群英(1922— )四川旺苍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长征中,在红四方面军总后方医院任护士,曾一人护理一百余名伤员。1937年初转入中国共产党。后在陕甘宁边区医院任护士。从延安医科大学毕业后,在中央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晋绥军区第六和平医院、华北军区门诊部任医生。1949年起,历任华北军区防空军司令部卫生所所长,海军保育院院长,南京海军医院副院长,海军直属政治部干部处处长、海军司令部政治部秘书处处长。1978年离职休息。
权卫华——李基少将夫人原名权智英,1919年生,四川阆中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曾任红四方面军野战医院伤病员连连长。参加长征到陕北后,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中国女子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和鲁迅师范学校学习。湖南军区后勤部干部科副科长、政委兼科长,工程兵西安工程学院干部部部长,工程兵直属政治处副主任、管理处代处长。
刘 坚——杨梅生中将夫人原名萧成英。四川通江人。1919年生。7岁被拐卖当童养媳。1932年冬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转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到陕北后,入中共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抗大区队长兼军事教员、通讯学校指导员、新四军支队教导大队女生队队长、中共独立团总支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在热河军区任中共总支书记、东北军区三局被服厂监委。建国后,任军直工部组织科科长,湖南军区干部部福利科科长、省军区干部子弟学校校长、省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广州军区直属政治部副主任。1973年离休。2005年8月31日在广州病逝。
朱应明(1913-- )四川省登苍县人,1933年参加红军,1936年入党,历任班长、排长、干事、指导员、县妇女部长、军械处支部书记、管理科副科长等职。1962年授少校军衔。1988年授二级红星勋章。
李光明——谭冠三中将的夫人。 1921年3月26日出生在四川省通江县华家坪一个极贫寒的农民家庭,自幼丧失父母,4、5岁时,被送人当童养媳。1933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12月入团,1937年3月入党。后与谭冠三将军结婚。历任缝纫工人、剧社社员、战士、卫生员、宣传员;报务员、中队长;组织干事、中共西藏工委妇委组织部副部长、拉萨妇联副主任、西藏军区司令部办公室机要秘书、成都军区司令部办公室秘书等职。1988年离职休养。1988年荣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杨国群——罗友林大校夫人,陕西延川人,1921年12月生。1933年1月参加红军,1934年1月加入共青团,1935年5月转党。1955年根据《国防部关于处理和留用妇女工作人员的决定》文件,没有给她授军衔。但因其丈夫在红军反剿匪和长征时担任林彪等首长的保卫工作,因而她通过林彪、叶群,终于在1960年被授予少校军衔,当时福建和江西只有她一个授衔的女军官。
汪荣华——刘伯承元帅夫人。1917年2月4日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县郝家集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1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四方面军十二师政治部宣传员,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调入英山县委负责青年妇女工作;;1932年11月任红四方面军十二师卫生部医务员,12月调到十一师33团医务所工作;1933年调到四川省委从事青年妇女工作;1934年4月任四川省委妇女部巡视员。1935年3月任四川省苏维埃政府邮政局副局长。随红四方面军主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两次翻越雪山,三次穿过草地,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她与刘伯承结为伉俪,并在战斗中同时负伤;1936年12月,在延安军委四局工作期间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37年1月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初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保卫部工作;1938年7月奔赴抗战前线,先后任一二九师随营学校教员、供给部政治处指导员、直属政治处组织干事、司令部供给处党支部书记、机要科译电员等职;1944年11月入延安中央党校参加整风学习;1945年12月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军政处干部科参谋;1950年1月任西南局干部子弟学校教员;1951年1月入军事学院俄语训练班学习;1957 年7月任高等军事学院秘书。1960年12月,任刘伯承同志处秘书,她协助刘伯承同志处理、,同时又精心照料刘伯承同志的日常生活;1978年5月任军委办公厅顾问。1985年12月离休,享受正军职待遇;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8年5月27日17时20分,汪荣华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吴继春(1915— )原名吴克斌,又名吴素芳。河南新县人。1930年参加革命,在光山县地方苏维埃政府工作。1932年起,任县指挥部医院代医务主任、独立团医务所医务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红四方面军支队医院任司药,后到支队后方留守处妇女队工作。解放战争期间,入华东野战军妇女干部学校学习,并曾任军供应站营业股股长。建国初期,在军队学校学习。后曾任总参谋部第三招待所副所长、西藏军区直工部干部科科长、福州军区执政机关工作科科长。1981年离休。
林 江——张广才少将夫人原名向光莲,四川阆中人。1919年生,7岁当童养媳,9岁被卖,逃出流浪,1932年秋于通江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妇女连当战士,为前方兵站运送供应物资和转送伤员。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曾在陇东地区战斗中负伤,193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起在中央新闻电台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军转战于沈阳、吉林、长春、哈尔滨、延吉等地。建国后,先后在武汉军区、湖北省军区工作,曾任湖北省军区干部科副科长。
林 影(1925— )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抗经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时任十五军留守处政治协理员),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授二级独立功勋荣誉章一枚。
段桂卿(1924~1990)山东省威海乳山午极镇小寨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40年2月在原籍从事妇女工作,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1月参加八路军。先后于胶东五支队分所任护理员,五支队三所任护士、护士班长、手术室室长等职。1947年2月任胶东军区第五师野战手术室室长,是年9月调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任军医、手术室室长兼政治干事、医训队队长、第四医疗队队长等职。建国后被授予少校军衔,并获独立自由奖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中........................................http://..com/link?url=igcQQtUGvBor5__MaKx9vZjOnJLkK0Q9w2O5X_
Ⅸ 黄梅戏影片有哪些
1959 2部
《女驸马》(黄梅戏) 海燕、安徽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导演:刘琼
摄影:邱以仁、李崇峻
美工:张曦白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安徽戏曲集锦》安徽电影制片厂摄制、江南电影制片厂协助
导演:郭筠
副导演:乔志良
摄影:张保宣
影片包括:《春香闹学》(黄梅戏)、《拾棉花》(泗州戏)、《借罗衣》(庐剧)
1963 2部
《牛郎织女》(黄梅戏) 海燕电影制片厂、香港大鹏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编剧:陆洪非、金芝、岑范、完艺舟
导演:岑范
摄影:陈震祥
特技摄影:周诗穆
美工:张曦白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柳(槐)荫记》(黄梅戏) 天马电影制片厂、香港长虹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改编:桑弧
艺术顾问:严凤英、王少舫
导演:顾而已
摄影:吴蔚云
美工:卢景光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1976 2部
《小店春早》(黄梅戏) 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安庆市文化局,汪存顺、王寿之执笔
导演:邓一民、徐纪宏
摄影:程世余
美工:施琦平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团
《红霞万朵》(黄梅戏) 珠江电影制片厂
编剧:安徽省安庆地区文化局《红霞万朵》创作组
导演:陈岗、李鸣
摄影:黄永湖、姚梅生
美工:罗声繁
演出: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
1984 2部
《杜鹃女》(黄梅戏)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编剧:汪自毅、沙丹
导演:沙丹
摄影:李永福
美术:潘姚根、程岗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二团
《龙女》(黄梅戏)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丁式平、朱士贵、许成章
导演:舒适
副导演:冯笑
摄影:陈晨祥
美工:黄洽贵、黄剑锋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1986 4部
《孟姜女》(黄梅戏)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编剧:王冠亚、渐知
导演:沙丹
摄影:瞿金楼
美术设计:赵金声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母老虎上轿》(黄梅戏) 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余治淮
导演:王枫
副导演:曲长科
摄影:冯秉镛
美术:王崇
演出:安徽省黟县黄梅剧团
《香魂》(黄梅戏)安徽电影制片厂
编剧:刘云程
艺术顾问:傅超武
导演:张鸿眉、王金声
摄影:王文锡
美工:张林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二团
《朱门玉碎》(黄梅戏) 北京电影制片厂
编剧:汪自毅、张亚非、潘忠仁
导演:陈怀皑
副导演:骆航民
摄影:黄心一 美工:屠居华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
1991 1部
《血泪恩仇录》(黄梅戏) 湖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谢文礼
导演:李俊岩
副导演:姬鹏
摄影:李俊岩
美术:隋壮基
演出:湖北省黄梅戏剧院
2000 1部
《山乡情悠悠》 安徽省电影公司
编剧:李光南、邓新生
导演、摄影:黄乔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
2001 1部
《生死擂》 安徽电影制片厂
编剧:金芝、草青
导演:王好为、李晨声
摄影:李晨声、尹其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