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第5代導演都有誰,前幾代都是誰
電視專題導演 吳小中 張濤 李卓玉 徐小惠 張越 洪眉 柯偉兵 短片(廣告\MTV\片頭)導演 鄭浩 李耕 耿英傑 吳爾善 「第一代導演活動的時間大體上是在世紀初到20年代末。這段時間涌現的導演總計約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張石川、鄭正秋、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為代表,活動的時間大體是在本世紀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導演」是中國電影的先驅,在拍攝條件非常簡陋、艱苦,又缺乏經驗的條件下,創作了中國第一批故事片。 「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以陳懷皚、 桑弧、崔嵬為代表。 謝晉、謝鐵驪是中國第三代導演,他們的電影片段被一幕一幕地重現在大屏幕上,很多老一輩的電影人都看得熱淚盈眶。第四代:黃蜀芹、謝飛、滕文驥
② 中國電影第五代,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的簡介
「第五代導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黃建新。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這批導演在少年時代捲入了中國社會大動盪的漩渦中,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經受了10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他們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刻劃人物、鏡頭運用、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當他們一旦作為一個群體的力量出現時,盡管人數不多,卻給中國影壇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波。
中國電影發展至今,無論是文化的角度還是從電影藝術的角度來看,都已經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格局,逐漸走向成熟,並向著國際化的軌道駛進,在國際影壇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同時還出現了繼第五代導演後的又一個「新生代」——第六代導演。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出生於60年代、80年代以後在藝術院校畢業、90年代中後期以來為影壇所注目的創作群體。這一批導演,在出道時就有自己的創作理念,其創作也體現出與第五代導演相區別的特點。90年代以來,他們的作品又體現出創作轉型的特徵。將他們作為一個群體加以研究,有助於把握其創作特點與把握中國電影的發展走向。近兩年,又有一批畢業於藝術院校的新導演加入這一群體之中,我們不妨把他們稱為「後六代」導演。從大的范圍看,他們並未形成與第六代導演明顯相異的共同特點,即未形成影壇第七代,因此,仍可將他們歸入第六代導演行列。
第五代導演豐富而廣闊的生活閱歷,無疑成為其鮮明藝術風格得以形成的豐厚底蘊,也成為了其終生取之不盡的精神富礦。其對生活廣度的體認,對於生活艱辛的感受,對於苦難的認同,皆具有非常的經驗。而第六代導演則與第五代導演有著迥然相異的人生經歷,他們成長於經濟復甦的開放時代,盡管他們沒有了第五代豐富的生活閱歷,然而其對生命的體驗卻大為深刻。因此,在對電影藝術創作的理解上也有各自的獨到見解,並形成自己的電影藝術創作特色。
而第六代的理論背景非常復雜。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正是國外各種理論思潮在中國大陸走馬燈似的風行之時:人道主義、存在主義、女權主義、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精神分析理論、符號學理論……各種理論對這一代人的成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接觸了巴贊的長鏡頭理論、胡塞爾的現象學等理論。因此,在他們的作品當中,這些理論廣泛的運用便形成了他們獨特創作的特色。打破了傳統的電影形式;打碎故事的敘述性;割裂劇情的連貫性;甚至肢解了音效和構圖。
其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紀實性:賈樟柯曾經說過:「我是比較偏愛紀實美學,這不是說我們這個時代只能用紀實的方法才能表現,也不是說我們的精神世界也只能用紀實才能表達。我一直覺得紀實是最貼近電影本體的方法,透過紀實的方法能夠看到真正的電影之美。所謂電影之美就是電影本體透露出來的美感,就好像繪畫要研究材料一樣,電影這種材料最有特點的就是紀實性,巴贊、克拉考爾幾十年前就這樣說過,但是具體到每一位導演,需要一個選擇的過程,而我選擇了紀實。」如影片《小武》,賈樟柯將一段冰冷的現實塞進膠片盒,該段現實圖景是社會底層中國人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他記錄了歷史。
二、聲音的現場錄制:熱辣辣混沌沌未經任何修飾的污濁音響,使故事真正的回歸到現實生活當中來了,都是我們熟悉的聲音。
三、長鏡頭的應用:《小武》的創舉之一是長鏡頭的應用突破了中國電影的歷史紀錄,「宿舍談情」、「澡堂唱歌」、「炕頭對話」、「街頭圍觀」等幾組長鏡頭,證實了這樣一條真理:沒有什麼能比生活本身更有戲劇性更具感染力,什麼挖掘提煉什麼合理剪裁什麼場面調度,都是騙人的東西!現實主義不需要這個!
四、非職業演員使用:為什麼非職業演員做得很好?因為他們演的是自己,或者說他們根本不用去「演」,從而一點一滴地透露著底層人民的生存困況。
第六代導演年輕有為,他們有的現在已經成為中國影壇的中堅力量,因此我們期待他們能夠為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我想,如果沒有自由的意志、批判的勇氣、創新的精神,也就沒有現在的第六代「青年導演」。
③ 中國第五代著名導演有哪些
張藝謀. 陳凱歌最為出名,其他幾位代表人物田壯壯、李少紅、侯詠、何群、呂樂、夏剛、劉苗苗、何平、 吳天明、 黃建新等等
④ 中國導演排名50都有誰
1.侯孝賢1947年4月8日出生於廣東梅州,1948年移居台灣,中國台灣導演、監制及編劇,台灣電影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童年往事》《悲情城市》《海上花》《最好的時光》
2.楊德昌(1947-2007)生於上海,1歲時移居台灣,台灣著名導演。其作品深刻、理性,有強烈的社會意識,被稱作「台灣社會的手術刀」代表作:《恐怖分子》 《一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3.王家衛(Karwai Wong),1958年7月17日出生於上海,5歲移居香港,香港電影導演、監制、編劇。
代表作:《花樣年華》《春光乍泄》《阿飛正傳》《重慶森林》
4.李安,1954年10月23日出生於台灣屏東縣潮州鎮,著名華人導演,也是首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華人導演。
代表作《喜宴》《色戒》《卧虎藏龍》《飲食男女》
5. 胡金銓(1932-04-29——1997-01-14),香港導演。代表作:《醉俠》《龍門客棧》《俠女》
6.張藝謀,1950年4月2日出生於陝西西安,中國電影導演,大陸「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紅高粱》《秋菊打官司》《活著》《大紅燈籠高高掛》
7.蔡明亮,中國台灣導演、編劇。1957年生於馬來西亞。
代表作《愛情萬歲》《天邊一朵雲》《河流》
8..李行,台灣六七十年代最重要的導演。原名李子達。原藉江蘇武進,1930年5月20日生於上海。
《養鴨人家》《汪洋中的一條船》《早安台北》《大輪回》
9.許鞍華1947年5月23日出生於遼寧鞍山。香港女導演、監制、編劇。
代表作《投奔怒海》《女人四十》《桃姐》《黃金時代》
10.陳凱歌,1952年8月12日出生於北京,中國內地導演,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
代表作《黃土地》《霸王別姬》《荊軻刺秦王》
11.關錦鵬1957年10月9日出生於香港,中國香港導演、製作人。
《 胭脂扣》《阮玲玉》《藍宇》《長恨歌》
12李翰祥(1926年4月18日-1996年12月17日),香港風月片鼻祖,中國香港演員、導演、編劇、製片人。
代表作 《西施》《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
13. 費穆,字敬廬,號輯止。(1906年 ——1951) 906年10月10日出生於上海,中國電影導演、編劇,中國現代電影先驅。 代表作《小城之春》
14.徐克,1950年2月15日生於越南西貢市,香港電影導演、編劇、監制、演員。
《黃飛鴻系列》《刀馬旦》《智取虎威山》
15.賈樟柯,1970年5月24日出生於山西省汾陽市,中國內地導演、編劇、製片人 。
《 三峽人好》《小武》《山河故人》《天註定》
16.陳可辛,1962年11月28日生於中國香港,香港導演、監制。
代表作《雙城故事》《如果愛》《甜蜜蜜》
17.宋存壽(Tsu-shou Sung ,1930年9月2日~2008年5月27日),江蘇江都人,中國台灣電影導演。
《破曉時分》《母親三十歲》《窗外》《鐵娘子》
18.姜文,1963年1月5日出生於河北省唐山市,中國大陸演員導演編劇。
代表作《陽光燦爛的日子》《讓子彈飛》《鬼子來了》
19.吳宇森,1946年9月22日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市,中國香港導演、編劇、監制、演員。
代表作《英雄本色》《喋血雙雄》《縱橫四海》
20周星馳,1962年6月22日生於香港,中國香港演員、導演、編劇、製作人。
代表作《喜劇之王》《功夫》《少林足球》
⑤ 我國第五代導演有哪些
中國第五代導演:
電影導演
張藝謀 陳凱歌 黃健中 黃建新 馮小寧 馮小剛 陳國星 賽夫 麥麗斯 陳家林 張元
電視劇導演
張紹林 潘霞 宋昭 楊陽
紀錄片導演
蕭同慶 嚴冬 陳小卿 吳文光 洪宇 魏斌 童寧 張元 徐小惠
電視專題導演
吳小中 張濤 李卓玉 徐小惠 張越 洪眉 柯偉兵
短片(廣告\MTV\片頭)導演
鄭浩 李耕 耿英傑 吳爾善
「第一代導演活動的時間大體上是在世紀初到20年代末。這段時間涌現的導演總計約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張石川、鄭正秋、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為代表,活動的時間大體是在本世紀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導演」是中國電影的先驅,在拍攝條件非常簡陋、艱苦,又缺乏經驗的條件下,創作了中國第一批故事片。
「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以陳懷皚、 桑弧、崔嵬為代表。
謝晉、謝鐵驪是中國第三代導演,他們的電影片段被一幕一幕地重現在大屏幕上,很多老一輩的電影人都看得熱淚盈眶。
第四代:黃蜀芹、謝飛、滕文驥
⑥ 中國導演排名前50是哪些人
1、張藝謀
張藝謀1950年生於西安,中國第五代最著名的導演之一,也是當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尊敬的電影製作人之一。1987年,他導演了他的處女作《紅高粱》,並執導了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的開幕式和閉幕式,獲得了相當多的國際贊譽。他的著名電影包括《秋菊打官司》,《活著》,《一個都不能少》,《十面埋伏》。
2、李安
李安1954年出生於台北,是第一位在太平洋兩岸獲得商業成功的華人導演之一。他曾執導過《飲食男女》、《理智與情感》、《卧虎藏龍》等系列電影,影片《綠巨人》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他曾兩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第一次是《斷背山》,最近一次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3、吳宇森
吳宇森出生在中國南方,在香港長大,他以高度混亂的動作序列和頻繁使用慢動作而聞名。吳宇森以《殺手》、《喋血街頭》和《硬漢》等作品出名,他的好萊塢電影包括《硬目標》、《斷箭》和《碟中諜2》。
4、王家衛
王家衛是香港導演,他以視覺獨特、高度程式化、情感共鳴的作品而聞名,也是首位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亞洲導演,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春光乍泄》、《狂野的日子》、《時間的灰燼》、《重慶森林》、《墮落天使》、《快樂在一起》、和《一代宗師》等。
5、陳凱歌
1952年出生的陳凱歌是中國著名電影導演,也是第五代中國電影的領軍人物,他的電影以其視覺才能和史詩般的敘事方式而聞名。1993年的電影《霸王別姬》之後,他一舉成名,他的其他主要作品包括《溫柔的殺我》、《風月》、《荊軻刺秦王》和《無極》。
⑦ 中國電影第五代導演的第一部作品是什麼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這批導演在少年時代捲入了中國社會大動盪的漩渦中,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經受了10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他們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刻劃人物、鏡頭運用、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當他們一旦作為一個群體的力量出現時,盡管人數不多,卻給中國影壇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波。 「第五代導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黃建新。 在「第五代導演」這一群體中,還涌現了其他一些優秀人才,如張軍釗、李少紅、胡玫、周曉文、寧瀛、劉苗苗等在這一時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陳凱歌的作為第五代的開山之作《黃土地》
⑧ 中國第五代導演都有哪些人`
中國第五代導演:
電影導演
張藝謀
陳凱歌
黃健中
黃建新
馮小寧
馮小剛
陳國星
賽夫
麥麗斯
陳家林
張元
電視劇導演
張紹林
潘霞
宋昭
楊陽
紀錄片導演
蕭同慶
嚴冬
陳小卿
吳文光
洪宇
魏斌
童寧
張元
徐小惠
電視專題導演
吳小中
張濤
李卓玉
徐小惠
張越
洪眉
柯偉兵
短片(廣告\MTV\片頭)導演
鄭浩
李耕
耿英傑
吳爾善
「第一代導演活動的時間大體上是在世紀初到20年代末。這段時間涌現的導演總計約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張石川、鄭正秋、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為代表,活動的時間大體是在本世紀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導演」是中國電影的先驅,在拍攝條件非常簡陋、艱苦,又缺乏經驗的條件下,創作了中國第一批故事片。
「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以陳懷皚、
桑弧、崔嵬為代表。
謝晉、謝鐵驪是中國第三代導演,他們的電影片段被一幕一幕地重現在大屏幕上,很多老一輩的電影人都看得熱淚盈眶。
第四代:黃蜀芹、謝飛、滕文驥
⑨ 中國歷代導演名單
第一代導演:指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電影的拓荒者,如張石川、鄭正秋等。代表作品有《歌女紅牡丹》、《火燒紅蓮寺》等。
第二代導演: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影壇上的一批導演,如蔡楚生、孫瑜、費穆、吳永剛等。代表作有《城市之夜》、《大路》、《漁光曲》等。
第三代導演: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活躍於影壇的導演,如鄭君里、謝晉、水華、成蔭、崔嵬、凌子風、謝鐵驪等。優秀作品有《南征北戰》、《白毛女》、《青春之歌》、《小兵張嘎》、《早春二月》、《女籃五號》、《芙蓉鎮》、《鴉片戰爭》、《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等。
第四代導演:「文革」前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或各電影廠培養出來,在新時期嶄露頭角的一些導演,如吳貽弓、吳天明、謝飛、鄭洞天、黃建中、黃蜀芹等。
提出中國電影「丟掉戲劇的拐杖」,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注重開掘社會與人生的哲理。代表作品有《青春祭》、《沙鷗》、《本命年》、《小花》、《城南舊事》、《小街》等。
第五代導演:電影學院上世紀八十年代畢業的一批導演,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何群等。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一個和八個》、《黃土地》、《大閱兵》、《孩子王》、《獵場扎撒》、《紅高粱》等。
第六代導演: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
管虎《鬥牛》、《殺生》、《上車走吧》、《頭發亂了》、《老炮兒》,寧浩《綠草地》,賈樟柯《天註定》、《小武》、《站台》,張元《媽媽》、《北京雜種》,王小帥《冬春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阿年《感光時代》。
王一持(王強)《新一年》,路學長《長大成人》,章明《巫山雲雨》,何建軍《郵差》,婁燁《周末情人》、《蘇州河》,張揚《愛情麻辣燙》、《洗澡》,王全安《月蝕》《圖雅的婚事》,陸川《南京!南京!》等。
第七代導演:陸川、高彭、李芳芳、常征等幾人,中國第七代導演影片方向基本都定位在商業片。
導演的職責是:
1、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和分析劇本,為劇本找到恰當的表達形式。
2、與製片人和導演組其他成員攜手遴選演員。
3、根據劇本和拍攝要求選擇外景或指導搭建室內景。
4、指導道具組完成道具的准備和布置工作。
5、指揮現場拍攝工作。
6、指導工作團隊完成後期製作,包括剪輯、錄音、主題曲、動畫、字幕、特效等。
7、與出片方商討作品的宣傳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