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推薦一些 有中國明星 和日本明星一起演的電影
巔峰時刻3:成龍和真田廣之
無極:中日韓三國明星
純愛:小林桂子 彭博 張少華
初到東京:秦昊 倍賞千惠子 中泉英雄
少林少女:柴崎幸
愛情夢幻號:劉德華 藤原紀香
海角7號:范逸臣 田中千繪
頭文字D:周傑倫 鈴木杏
夜,上海:趙薇 本木雅弘
在黑暗中等待相遇:田中麗奈 陳柏霖
狸御殿:章子儀 小田切讓
最後的愛,最初的愛:徐靜蕾 渡部篤郎
Ⅱ 日本人怎樣看待中國抗日電影的
正視歷史
日本有很多人都是正視過去的
那些親中派什麼的
歷史是改不了了
向前看 心理好點就行了
日本民眾的話。。。。只有想看的沒准能看到吧
我感覺不會在電視上播的
Ⅲ 日本拍的關於中國電影,或者東方電影
日版《西遊記》
Ⅳ 為什麼電影演員要演一些對自己國家不利的電影,比如一些日本演員演咱們中國的日本軍人等等等等···
為錢唄,當然名義上可以說是要還原那段真實的歷史什麼的。實際上這樣的演員也不多,矢野浩二在本國的時候不過是小龍套,來到中國之後才出名起來,至少能演上一二號反派了,而且作為外國人,片酬也不低,畢竟可以說一口流利的日語,不用後期配音或者全片說中文,只會幾句八嘎牙路什麼的。這種也算不上什麼對自己國家不利,當年畢竟是他們輸了,演失敗的一方也很正常。我想如果讓他演一些故意特別醜化自己國家的角色他也不會接的。
Ⅳ 既然日本不承認大屠殺 為什麼中國人還請日本演員演電影 中國人還交日本朋友
的確我們必須承認有部分日本人不承認大屠殺,但是我們不能以偏概全認為所有日本人都不承認大屠殺,更不能因此而對所有的日本人都採取仇恨的態度。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和發展,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可以和那部分友好並尊重歷史的日本人交朋友,但同時也必須不忘國恥。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Ⅵ 日本都有哪些電影在中國公映過的
80年代中日關系最好的那段時期引進過很多,曾經風靡一時
但近年幾乎絕跡
只有今年有一部動畫片《大雄的恐龍》在中國公映
80年代最有名的當屬《追捕》,上映的時候曾引起全國轟動
還有一部《敦煌》,屬於中日合拍片,投資方和主要演職人員都是日本的,只有外景和群眾演員是中國的
其次還有《片山刑警》系列、《望鄉》、《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寅次郎的故事》、《幸福的黃手帕 》等等
Ⅶ 日本人出演中國影片
他們覺得出演電影是在表現藝術,而且一般這些演員都能夠正視歷史。
Ⅷ 為什麼沒有日本演員到中國影視劇
有呀,矢野浩二就是。
26歲的矢野浩二來中國之前,從來沒有演過男一號,「男二號男三號男四號都沒有演過」。第一次來中國,他演了偶像劇《永恆戀人》的男一號,「感覺人和人之間距離比較近」,吃到了連皮帶肉的正宗北京烤鴨(他聲稱以前在日本吃的北京烤鴨只有皮沒有肉)
回日本的飛機上,他暗下決心,要來中國發展。
演「鬼子」給他帶來了名聲,但他心裡有個聲音:這樣對嗎?他的角色沒有新意,幾乎每次演出,他都要惡狠狠地說「敬酒不吃吃罰酒」。
Ⅸ 日本人怎麼看待那些本國演員在中國演出的某些電影
只是電影而已,有些日本人還是有覺悟的,感覺自己國家以前做的是不對的。
Ⅹ 日本人為什麼熱衷中國電影赤壁
日本人有很深的三國情節。 眾所周知,日本的「三國文化」來自中國,那是「中學東漸」。
當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以下簡稱《三國演義》)於元末明初問世時,三國的故事在中國大陸民間已經流傳了近千年。但是故事有沒有傳到日本,此前沒有紀錄。日本真正第一個與中國的「三國」故事有關的作品,據邱嶺與吳芳齡所著《三國演義在日本》一書所研究,是一部叫做《太平記》的作品。它的誕生,大約也相當於中國的元末明初時期。
《太平記》是講述日本南北朝時期歷史的小說,其中的作品卷二十,引述了三國故事,從劉備三顧茅廬開始講,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死孔明走生仲達」結束。故事的主角,竟然不是劉備也不是曹操,而是諸葛亮。
在中國人心目中,諸葛亮是智慧的象徵。但是在《太平記》中,諸葛亮的主要表現是「忠誠」與「仁義」。他對主人公劉備的鞠躬盡瘁,一直延續到他死後,還可嚇退敵人,給蜀國做貢獻。還有,他「出師未捷身先死」,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個人悲劇,也都是日本人津津樂道的內容。不過,《太平記》中的三國故事,還不是來自《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真正進入日本,是在《三國演義》的嘉靖本問世167年後。其時正是中國剛剛完成明清交替,一批明朝遺民避居日本,帶去大量中國書籍。而日本恰逢多年戰亂結束,進入江戶時代,對中國文化有了濃厚興趣和需求。1689年——明亡之後40餘年,《三國演義》的第一個日譯本《通俗三國志》出版,譯者署名「湖南文山」。
江戶時代的日本,知識分子和上層武士是可以直接讀漢語原文的,也就是說,其實他們可以看中文的《三國演義》。但庶民階層卻不行。所以說,湖南文山的這個《通俗三國志》,很大的意義是使「三國」在日本全社會各階層中,尤其是中小學生中普及。不過,從那個時候起,日本譯家們已經在搞「編譯」,按自己對內容的理解開始對原著改編。120回的小說變成了50卷,每回末尾必有的說唱套話也都抹去,實現了由說唱故事到讀本的轉換。
日本人對於三國的執著熱情與認真,簡直近乎自虐。至今,他們仍會寫出無數本書來,考查三國里的史實,三國里的謎團,收集三國名言,繪制三國地圖,編制三國大詞典。有一個日本職員,就是因為喜歡三國,利用假期到中國來考察三國故地,已經堅持了20多年。至今,到網上搜索,關於三國的購書網頁有30多頁,每頁都包含十幾本書。僅就三國人物評價而言,在光榮公司做三國的電腦游戲的同時,日本一家「新人物往來社」推出《三國英雄資料編》,對169個三國人物的統率能力、決斷能力等8個方面進行打分,買了書的人都可參與進去,花樣無窮。
而日本的文學,從最早接受三國故事時起,就已經開始走上了與中國文學不同的道路。邱嶺與吳芳齡為日本文學總結的三大特點是:追求真實;非社會化而強調個人;悲美。所謂「悲美」,一代日本動畫迷和游戲迷恐怕早已在日本動漫中領教。那種滿天飛著血紅的箭雨的悲愴與凄美,英雄人物經歷生離死別時,心碎之處的典雅傷感,都隱隱地在打動著一代年輕的游戲迷們。這些來自東瀛的「三國」,千百年前曾經從中國傳過去,不知充盈了多少日本人的內心,現在它們又轉回到發源地母國,又會在這邊釀出什麼樣的果實?
日本大手前大學校長川本皓嗣,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在日本,以前常聽到『同文同種』的說法。日本人相信自己和中國人沒有多少不同的地方……以為學習同『文』者就具有相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直到近代以後這種錯覺仍然存在著。
另一方面,中國人雖然一點也不認為自己像日本人,但就像美國人多覺得加拿大是美國的一部分或者一個『准州』似的,中國人不也覺得日本文化像是中國文化浮淺的模仿或者派生物嗎?
當然,這兩方面都是很大的錯覺。」
觀察日本的「三國文化」與中國的「三國文化」之不同,似乎讓我們突然得到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文化、中國的歷史觀的某些清晰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