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在一部影片中有兩種生存狀態,一是除了導演別的事也干,二是除了導演什麼都幹不了。
電影的風格我認為有三種釋義,一是電影的廣義價值,也就是影響力,包括關懷、價值觀、事件投注等;二是個人理念表達,情懷二字足以表述;三是純粹的藝術價值。
問題中的風格導演,通常指「除了導演別的事也干」的導演+情懷,侯孝賢、賈樟柯、阿莫多瓦、科恩兄弟、許鞍華等(上面的舉例是隨意的),對他們來講,有些是自己寫劇本、找投資、找演員的,有的是找尋契合自己認知理念的劇本然後去拍片子,但很多時候劇本只是一根引子,導演會將自己的理念不斷的融入進電影,在攝影、表演的各個方面。更為關鍵的是,文化解讀通常都有一廂情願的份兒,也許某導拍個啥片子完全啥都沒想,信手拈來,但評論界還是能給他扣個帽子,這不屬於意外之喜,純粹的是目前影視評論的精神病眾多的源泉。
部分時候,人們會用商業、文藝二詞來對電影分類,進而對導演分類。這個大都用在「文藝」導演頭上,要是上映不了、沒票房,是藝術價值高,要是上映了、票房好,是藝術與商業的完美結合,是陽春白雪的貼地飛行,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忠實貫徹。為了表明自己滿漢全席小蔥拌豆腐都精通,張藝謀、陳凱歌和馮小剛都進行了勇敢嘗試,結果也不用多說了。對於張藝謀而言,1999年「我的父親母親」是過去一個時代的終結,對於這樣的導演,目前電影維系知名度和話題比票房和藝術價值更為重要。馮小剛的風格就是小人物小段子,還得葛優配合,近兩年片子拍得越大,越讓人關注他的「名導」身份,而非當年給我們帶來無數歡樂的那個人。與此相似的是周星馳,當年作品自己導演的不多,但在那個時代,都強烈的帶有(作為演員的)個人印記,同樣是1999年,作為分界線,一部笑得不那麼強烈卻打動人的電影「喜劇之王」出現了,從此我們記住了導演周星馳,忘掉了演員周星馳。無厘頭雖然還在,但已非核心價值觀。提到周星馳,(評論家)過度解讀也是一個問題,劉鎮偉重出江湖後扮演的爛片之王角色證明了這一點—在當年,他的電影也需都是爛片。
票房不是檢驗文藝和商業的唯一標准,現在演員要拿獎爭牌坊也要賺錢吸粉絲,劉德華剛拍「桃姐」又拍「富春山居圖」,中間還有部「盲探」,橫跨文藝和商業多個標准。盲探導演杜琪峰是一個導演典型,是很難得的能在兩邊都表現出長袖善舞的優良特質的。銀河映像,宿命論的忠實信徒,從「一個字頭的誕生」開始,到「兩個只能活一個」、「非常突然」、「暗花」,這些都是同一風格,有些是杜導的,有些不是,直到這兩年評價較高的「奪命金」、「毒戰」,仍是上述風格的延續,尤為難得的是毒戰,能在大陸公映,廣電和老杜都犧牲很多。
至於「藝術價值」,張藝謀大紅大綠啦、姜文男性氣息啦,這些都不值錢,所以算特色,不算風格。再進一步講,導演風格為個人特有、他人無法模仿,這才是「風格」二字的含義所在,如果什麼人都來個王二狗、李鐵根風格,那就廉價且泛濫了。
對於國外導演而言,斯皮爾伯格、卡梅隆、諾蘭、邁克爾.貝、彼得.傑克遜這些,我很難將之歸入有獨特風格之列,但某一部或某些作品是具有極強觀賞價值和代表性的,在歷史長河中是無法繞過的。再說深一點,對於那些「風格」導演,他們才是所謂正道,是這么多年來電影工業不斷進步的根基和主渠道。
我看的電影不多,也不少,近兩年不愛思考,就看一些打打殺殺的片子,所以我能點明的歐美主流風格導演沒幾位:伍迪.艾倫、蒂姆.波頓、沃卓斯基兄弟(姐弟)、科恩兄弟、大衛.林奇、昆廷.塔倫蒂諾……
以上。
Ⅱ 第五代導演的電影風格
第五代導演:「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這批導演在少年時代捲入了中國社會大動盪的漩渦中,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經受了10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他們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刻劃人物、鏡頭運用、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第五代」影片也以強烈的探求渴望和主體意識去觀照且獨特表現紛繁復雜的歷史和現實,以深沉的歷史思考和敏銳的哲理思辨角度來揭示社會變化的歷史淵源,剖析陳腐的傳統理念,展現民族的生動氣韻,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情感。正如陳凱歌所言: 「我們的感情是深摯而復雜的,難以用言語一絲一縷地表述清楚。它是一種思前想後而產生的又悲又喜的情緒,是一種縱橫古今的歷史感和責任感,是一種對未來的希望和信念……我渴望能夠通過自己的作品,使這種信念和情感得以抒發」(陳凱歌〈懷著深摯的赤子之愛〉〈電影藝術參考資料〉1984年第15期
陳凱歌
第五代的發軔之作是張軍釗1983年在廣西廠率先舉起大旗、一發沖天的《一個和八個》。第五代電影導演的崛起被認為是以影片《黃土地》為標志。代表作有陳凱歌的《黃土地》(1984年)、《大閱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霸王別姬》;張藝謀的《紅高粱》(讓國內外觀眾、評論界集體大驚失色的處女作)、《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我的父親母親》、《英雄》;馮小剛的《甲方乙方》(1997)、《不見不散》(1998)、《沒完沒了》(1999)、《一聲嘆息》(2000)、《集結號》、《非誠勿擾》、《唐山大地震》;田壯壯的《獵場扎撒》(1985年)、《盜馬賊》(1986年)、《藍風箏》;吳子牛的《喋血黑谷》(1984年)、《晚鍾》(1988年);李少紅的《紅粉》、《戀愛中的寶貝》;黃建新的《黑炮事件》、《站直嘍,別趴下》、《背靠背,臉對臉》、《紅燈停,綠燈行》;何平的《雙旗鎮刀客》、《天地英雄》、霍建起的《那人那山那狗》、《暖》;寧瀛的《找樂》、《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六代:
他們大多出生於60~70年代,基本上沒有受過「文革」的影響,即使受到一些,也只是孩提時代的印象性記憶,並不存在受到壓抑的切膚之痛;中學時代至長大成人時期正是中國社會改革開放的重大變革時期,舊體制、舊觀念的消融與崩潰,各種新潮思想、觀念的發生與建立,伴隨著他們成長,這就決定了他們對傳統和一切舊事物習慣於站在懷疑和審視的立場上;他們遭遇了在80~90年代經濟轉軌給社會帶來的劇痛,同時也經歷了電影從所謂神聖的藝術走入日常生活,還原為一種文化消費產品的無奈。代表導演包括張元、陸川、王小帥、婁燁、王超、路學長、管虎、賈樟柯、何建軍、王全安、李楊、劉冰鑒、王一持、李欣、寧浩、張海洋等。他們要麼極度追求影象本體,要麼偏執於寫實形態、關注草根人群,要麼堅定的走在商業路線上,幾乎難以象「第五代」那樣整體構建電影精神的統一面貌,所以,他們是抗拒歸納的一代。典型特徵是「叛逆與反思」。
這一群體成長於經濟復甦的改革開放年代,此時正值中國建設市場經濟初期,他們在相對開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系統的教育,並接觸到大量國外電影理論。第六代親身感受到經濟體制的轉軌給中國的社會關系、人際關系、家庭關系所帶來的重大變動,經歷了電影從神聖的藝術走入尋常生活,成為一種文化產品的現實過程,所以,他們的觀念和作品內容都較前幾代導演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的影片沒有通過製造幻覺的快感向市場妥協,而是更多地關注那些出於禁忌而「不可言說」的社會現實,更顯出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真誠。在題材選取上,他們關注當下都市、邊緣人物,小偷、妓女、無業青年這些邊緣人頻繁在影片中亮相;在敘事策略上,他們常常在劇中人物身上融入自己的經歷,或多或少帶有自傳色彩;在影像風格上,他們強調真實的光線、色彩和聲音,大量運用長鏡頭,形成紀實風格。他們注重以電影為媒介來考察當代都市普通/邊緣人的生活狀態,新一代青年在歷史轉型時期的迷茫、困惑和無所適從在他們的鏡頭下被真實地記錄下來。
伴隨著1905年中國電影的誕生,從以張石川、鄭正秋為代表的「第一代導演」開始,中國的電影導演們不斷的進行著各自的導演創作。如今,被人們經常提及的是號稱「第五代導演」的張藝謀、陳凱歌們,他們從80年代中期開始,成為中國電影的執牛耳者,在探索民族大歷史與民族心理的結構上,成就了自己的風格。現在,走上導演創作舞台的的「第六代導演」卻以他們異與先輩的導演創作,風格迥異的顛覆了老一代的電影規律,他們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懷,他們關注社會百姓人生冷暖,表達小人物內心情感和終極關懷的人文主題,第六代導演的鏡頭語言較前幾代導演更加寫實,具有新的紀實美學特徵,他們把人物的命運與現實生活緊緊連在一起,作品更有「地氣」和「人情味」,從第六代導演賈樟柯的《三峽好人》、寧浩導演的《綠草地》、王一持導演的《新一年》到張元的《過年回家》、章明的《巫山雲雨》等電影作品中,我們都能深刻體會到一種對生命和人性的禮贊與思考,能立體而鮮活的感受到片中小人物,這些平常百姓的悲喜。如今,國際觀眾已經把欣賞第六代導演的電影作品當作了解中國新文化,新面貌的窗口,而第六代導演以他們貼近生活,關懷大眾的電影創作理念不斷的在電影藝術創作中前行,拍攝著反映人性,呼喚真、善、美的電影作品。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Ⅲ 第5代導演以及他們的作品,作品風格!
中國電影從1905年到2005年,風風雨雨走過了整整100年。這當中出現過一些轉瞬即逝的碎片,但也留下了許多可以回顧的經典片段。可惜在現代豪華的影院中已經很難找到昔日經典影片的影子了,而一部好的影片是讓人不想只看一遍的,何況許多中國經典影片還是只聞其名,未見其影呢?
2005年正值中國電影百年之際,讓我們一起抓住這次絕好的機會,你所要做的就是選出你最想看的中國影片,不論影片出品歲月的長短,不論你因為什麼而對他們情有獨鍾,你作主選出你想看到的影片。那麼在2005年中國電影百年巡禮活動中,你就有機會看到你所喜愛的電影,你的這次參與也就可能會為你帶來為期一年甚至是一生的精神享受。
如果你喜歡的影片不在名單中,請將影片名填寫在「備注」一欄中告訴我們。
中國電影百年巡禮展映影片調查(第5代導演)
你最喜歡哪些影片?(多選)
目前投票情況:
共有 7922 人參加
你最喜歡哪些影片?(多選)
選項 比例 票數
1 《紅河谷》(1996年出品/導演馮小寧/主演:邵兵,寧靜) 45.24%
7859
2 《愛情麻辣燙》(1997年出品/導演張楊) 30.97%
5380
3 《三毛從軍記》(中國/1992年出品/導演張建亞) 11.61%
2017
4 《洗澡》(1999年出品/導演張楊) 6.61%
1149
5 《那山,那人,那狗》(1998年出品/導演霍建起/主演劉燁,滕汝駿) 2.50%
434
6 《黃河絕戀》(1999年出品/導演馮小寧/主演寧靜,波爾) 2.15%
374
7 《霸王別姬》(1994年出品/導演陳凱歌/主演張豐毅,張國榮,鞏俐) 0.23%
40
8 《風月》(1996年出品/導演陳凱歌/主演張國榮,鞏俐,林建華,周迅) 0.22%
38
9 《我的父親母親》(1999年出品/導演張藝謀) 0.09%
16
10 《站直了,別趴下》(1992年出品/導演黃建新/主演牛振華) 0.09%
15
11 《大紅燈籠高高掛》(1992年出品/彩色/有聲/導演張藝謀) 0.09%
15
12 《菊豆》 (1990年出品/導演張藝謀) 0.07%
13
13 《陽光燦爛的日子》 (1995年出品/導演姜文) 0.03%
6
14 《李蓮英》(1990年出品/導演田壯壯/主演:姜文,劉曉慶) 0.03%
5
15 《新龍門客棧》(1992年出品/導演徐克,李惠成/主演張曼玉, 林青霞,梁家輝) 0.02%
3
16 《清涼寺鍾聲》(1991年出品/導演謝晉/主演:尤勇、濮存昕) 0.01%
2
17 《說好不分手》(1999年出品/導演傅靖生,費明/主演陶虹,濮存昕,許晴) 0.01%
2
18 《有話好好說》(1996年出品/導演張藝謀) 0.01%
2
19 《人約黃昏》(1995年出品/導演陳逸飛/編劇吳思遠/主演:梁家輝) 0.01%
1
20 《九香》(1995年出品/導演孫沙/主演宋春麗) 0.01%
1
21 《一個都不能少》(1998年出品/導演張藝謀) 0.01%
1
22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1995年出品/導演張藝謀/主演:鞏俐,李保田) 0.00%
0
23 《我血我情》(1997年出品/導演李欣/主演:伊能靜/「第六代導演」影片) 0.00%
0
24 《甲方乙方》(1997年出品/導演馮小剛/主演葛尤,劉蓓) 0.00%
0
25 《南海十三郎》(1996年出品/導演高志森) 0.00%
0
26 《大撒把》(1992年出品/導演夏剛/男主角葛優,徐帆) 0.00%
0
27 《大決戰:平津戰役》(1992年出品/導演:韋廉,李俊) 0.00%
0
28 《大決戰:淮海戰役》(1991年出品/導演:李俊,蔡繼謂) 0.00%
0
29 《大決戰:遼沈戰役》(1991年出品/導演:楊光遠,李俊) 0.00%
0
30 《紅燈停,綠燈行》(1995年出品/導演:黃建新,楊亞洲) 0.00%
0
31 《青春無悔》(1991年出品/導演周曉文/主演張豐毅,石蘭) 0.00%
0
32 《過年回家》(1999年出品/導演張元) 0.00%
0
33 《雙旗鎮刀客》(1990年出品/導演何平/主演:王剛,孫海英) 0.00%
0
34 《天生膽小》(1994年出品/編劇馮小剛/主演葛尤,謝園 0.00%
0
35 《益西卓瑪》(1999年出品/導演謝飛) 0.00%
0
36 《不見不散》(1998年出品/導演馮小剛/主演徐帆,葛優) 0.00%
0
37 《心香》(1992年出品/導演孫周) 0.00%
0
38 《背靠背臉對臉》(1994年出品/導演黃建新) 0.00%
0
39 《漂亮媽媽》(1999年出品/導演孫周/主演鞏俐) 0.00%
0
40 《鳳凰琴》(1993年出品/導演何群/主演李保田) 0.00%
0
41 《頭發亂了》(1994年出品/導演管虎/主演耿樂,孔琳) 0.00%
0
42 《紅粉》(1995年出品/導演李少紅) 0.00%
0
43 《荊軻刺秦王》(1998年出品/導演陳凱歌) 0.00%
0
44 《秦頌》(1996年出品/導演陳凱歌) 0.00%
Ⅳ 霍建起到底是第幾代導演要原因
霍建起常被人稱作是「年輕導演」,其實,他與張藝謀、陳凱歌等人是同學,按輩分,他該歸到中國「第五代」導演里去,但他起初學的是美術,後來才玩起了電影,所以總被人誤會。不過,這個「後生」是很「可畏」的,幾乎他拍的每部電影都在不同的電影節拿了獎,他自嘲是五代半導演,也有媒體說他是「第六代導演」中「藝術電影」代稱
Ⅳ 介紹你所熟知的導演的電影風格
對李安電影主題和風格研究,特別是對「父親三部曲」的研究,將中西碰撞以及家庭戲定位為李安的單一模式,對「父權」影響下的傳統文化探索。 對李安導演技巧的研究,對其電影表現語言的充分研究。 達成共識的、李安電影商業化傾向過重,也有人認為李安是將藝術和商業成功融合的導演。 最近許多人提到的影展導演即迎合西方人好奇而製作電影。 將李安與侯孝賢、楊德昌等導演比較,從中發現李安的特點。 李安的生活經歷影響了他的電影創作,與父親的沖突,使他的影片中經常發現父權的影子,生於傳統中國,又留學移民到美國,西方思想又使他對傳統產生懷疑。在兩種文化的沖突中,所編劇本自然要展現這些,並向深處挖掘家庭關系及其人性深處的東西。 適合時代潮流,再者生長在美國商業世界中,追逐票房成績是不可避免的。故在李安的電影中有這個痕跡,通過一些處理來吸引觀眾,具體細節請見第四節中對李安電影的具體分析。 總之,電影源於生活,特別與編劇和導演分不開,李安融二者於一身,自然自己的生活經歷影響了他的電影創作。 作為編劇的李安及其電影 前一節中我們從李安的生平中可以看到,李安的初次執導機會的獲得便是由於他自己編劇的《推手》。之後與人合作的《喜宴》、《飲食男女》,作為編劇的李安,無疑是其導演工作的基石。能將自己的思想更好地融入影片之中;不同於傳統中國的簡易情節編劇,李安在吸收西方的情節藝術的同時把中國獨具的儒雅氣質匯入其中。之後無論是對奧斯丁小說、還是王度廬小說、還是漫畫改編、還是劇本創作都漸趨成熟,編導一身的他更容易掌握分寸,表達自己的深刻生命體驗。 《推手》中將中西文化沖突挖掘到深處,為此類題材開先河。其後的《刮痧》等同類型影片無出其右者。將中國傳統的一種事物拿出來,體現在家庭中,進而引起人們對家庭、對社會的深思。 《喜宴》中表面上是探討同性戀話題,實際上還是中西文化沖突題材的繼續,也是對家庭、社會的繼續探討。 《飲食男女》則是從食、色這兩個人之本性入手,進而體現家庭成員之間在新時代中的不同選擇。 《理智與情感》的改編不可思議,西方的完全故事,由東方導演全權負責,將細膩、含蓄的西方愛情表現的幾近完美。 《冰風暴》是類似《阿甘正傳》但又全然不同於阿甘中的嬉笑中進展,而是較嚴肅的大時代影響下的兩個家庭的故事,更類似《美國麗人》。 《與魔鬼共騎》在美國南北戰征的背景下,講述年輕人的成長歷程,仍抹不去家庭和人這個冷調的底色,李安陷入一種單一的風格和表述中。 《卧虎藏龍》將在台灣曾投拍數次、小說拜讀者亦眾的作品改編,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和生命體悟,以中西合壁的方式展現,情節處理亦有獨到之處。 《綠巨人》系漫畫改編的電影,不同於其他科幻電影,仍舊以探討人性深處為主。 總之,作為編劇的李安是成功的,這也有助於他的導演工作順利進行,既提高了效率,又不違心。
Ⅵ 如何評價霍建起導演的《蕭紅》和許鞍華導演的《黃金時代》
這兩部電影主要都是描述蕭紅的經歷,她是民國的四大才女,雖然滿腹的才華,但是人生卻不如意,珂珂砍砍的愛情和跌跌宕宕的人生。都給她帶著一股濃重的筆墨色。
相較於這兩部電影來說的話,我更喜歡許鞍華的《黃金時代》,他拍這部電影的時候,原本總共有三個多小時,講述的是蕭紅的一生所有的經歷,後來刪刪減減,還是留了兩個多小時,可以說是當年電影裡面最長的一部電影了。
其中端木和蕭軍最讓她心動,但是即使是再喜歡蕭軍,蕭軍還是逃脫不了男人的本性,那就是背叛!而端木他也有明顯的缺陷,他膽小懦弱,危機的時刻拋棄了蕭紅,當時看到這里我氣憤的不行,卻也為她惋惜,或許如果不是這次事情,她真的能夠跟端木好好的過一輩子。
Ⅶ 誰能給我霍建起導演的詳細資料
霍建起,,北京人。自幼酷愛繪畫,1976年到農村插隊落戶。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從此,繪畫成為他認識電影、理解電影,以及表達這種認識和理解的重要途徑。1982年畢業後到北京電影製片廠當美術設計。同年擔任影片《九月》和《盜馬賊》的美術設計,霍建起從學校走向生活,從單獨繪畫走向群體創作。離開學校十多年來,霍建起為《遭遇激情》、《出生入死》、《大撒把》等多部影片擔任美術設計。 從1995年霍建起開始拍攝自己的電影,走上導演之路。
Ⅷ 徐克、麥兆輝、杜琪峰、王家衛他們導演的代表作是什麼他們的導演風格或是說作品風格有什麼不同
徐克應該是武俠系列的吧,東方不敗,龍門客棧,倩女幽魂之類的;王家衛 花樣年華,春光乍泄,東邪西毒,重慶森林();杜琪峰 龍鳳斗 審死官 瘦身男女 PTU ;麥兆輝,無間道(劇本有一部分是他寫的,導演也是和李偉強一起導的,我只記住了李偉強o(╯□╰)o)愛君如夢(監制)。
倒是發現了香港導演的共同點,他們都有拍的類型大多比較像,喜劇,濫俗輕松的愛情片,跟黑幫有關系的(其實這也是香港電影特色——黑幫)武俠。
徐克 ——天馬行空,他是一個把金庸武俠改得面目全非而沒有遭金庸批的人,他電影可以用「鬼」來說吧,他的畫面是朦朧的,不論是冷暖都是給你彷彿在夢中的感覺。因為也大都和鬼才黃沾合作,他所有的女性給人的感覺是情色的,卻並不色情,激發人類的本能,音樂其實也是如此,迷醉。(例:青蛇)
王家衛(喜歡他的作品的但是看完整的只有一部——重慶森林)在重慶森林裡鏡頭是晃動的讓你感覺眩暈,甚至是厭煩的,持續較長時間的鏡頭晃動與畫面的模糊是會讓你心生不快的,也許他就是為了達到這種效果,白天很少,他們一直穿梭在擁擠,生存在形形色色的人的街道上,本是毫無關系的兩人卻在最後的某個焦點匯合了。他的主角的語句格式其實也都是差不多的。
「我和她最接近的時候,我們之間的距離只有0.01公分,我對她一無所知,六個鍾頭之後,她喜歡了另一個男人。」
「一個事件+一個繞口的時間+一個無聊事件
我寫一個啊: 我現在正在回答著一個網路知道的問題,而在距離我二十三點三四厘米的地方躺著我的菊花茶。
王家衛應該算是這些導演中勇於挑戰同志的,happy together 這部只看了一點,但是喜歡他的畫面,黑白的,(想到張國榮就想到霸王別姬,我聽看一天超過三遍都不會厭煩的電影,我想春光乍泄也是這樣的存在吧)
抱歉其他兩位導演很少看他們的作品。
Ⅸ 希望推薦幾部電影藝術表現手段很多的,導演風格很鮮明的勵志電影!
《星空》《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暹羅之戀》《初戀那件小事》等,很唯美
Ⅹ 尋類似王家衛導演風格的電影
藍莓之夜、遠離賭城、美國風情畫、天生殺人狂、27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