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大秧歌的替補演員有那哪些
大秧歌趙香月是劉千含 大秧歌趙香月的扮演者個人資料: 中文名 :劉芊含 外文名: Crystal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星 座: 射手座 血 型: B型 身 高: 169cm 出生地 :廣西 出生日期: 11月24日 職 業 :演員、舞蹈演員 畢業院校: 中央戲...
2. 影視作品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暴爽動作戲演員是真打嗎
電影《殺破狼》中吳京和甄子丹的巷戰片段就非常精彩,其實這個片段就是真打的。由於二人都是從小學武術出身,所以拍出來招式迅猛凌厲非常漂亮,吳京還因此受傷了。
3. 國產的恐怖電影,一個女的在劇組中為替補演員,劇組要演鬼片,這個女
確定不是泰國的?怎麼像是《鬼亂5》里的最後一個故事
4. 電影《黑天鵝》的導演是誰它屬於哪類電影
導 演 達倫·阿羅諾夫斯基 Darren Aronofsky 類 別 劇情/驚悚 幕後製作 從一個小小的構想開始 導演達倫·阿羅諾夫斯基對芭蕾舞產生濃厚的興趣並不是最近的事情,早在許多年之前,他的妹妹在學校里的表演課中學習芭蕾舞的時候,阿羅諾夫斯基就開始構想一部關於芭蕾舞演員的影片。後來,這個框架又融合進了一個摔角手的故事,不過由於篇幅的限制,達倫還是放棄了這個宏大的計劃,先拍攝出了《摔角王》。 最新電影《黑天鵝》的大體情節,來自一個叫做《替補演員》的劇本。劇本的故事發生在紐約的戲劇界,講述了一個演員通過角色發現了自己的心理陰暗面。對於這個劇本,阿羅諾夫斯基的印象很好,他說:"這個劇本看起來有《彗星美人》的感覺,但是其中的驚悚元素又是徹頭徹尾的羅曼·波蘭斯基的面孔,那些雙重人格和虛實莫辯的幻想和對手,又是脫胎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短篇小說集《雙重人格》。"不過,對於這個故事,阿羅諾夫斯基並不是太滿意,因為在他看來,這樣直接切入一個演員的內心世界太過於唐突和直接。拍攝這部電影,最好的方式是讓舞台上的人物和現實中的人物有所呼應。阿羅諾夫斯基說:"如果舞台上的人物有了分裂的傾向,那麼現實中的人物的分裂就可以更加完善而且有理由;如果現實中的人物有了分裂,那麼也可以反過頭來促使舞台上的這種分裂更為徹底。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缺一不可,這樣講述這個故事才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我想到了《天鵝湖》這部芭蕾舞劇。於是便構想著要把故事的背景搬到芭蕾舞台上來。"在《天鵝湖》中,有白天鵝和黑天鵝兩個角色,這兩個角色是互為補充的鏡像。對於阿羅諾夫斯基來說,沒有什麼比把《天鵝湖》放在影片中更為合適的。阿羅諾夫斯基說:"我覺得這出舞劇非常有戲劇性、也很有代表性。尤其是這樣的影片能夠營造出來一種狹小和逼仄的空間感。" 影片在威尼斯電影節上首映之後,有很多評論文章稱影片有波蘭斯基和柯南伯格的感覺,實際上,主演娜塔莉·波特曼和文森·卡索也是這么認為的。波特曼說:"影片里的這種心理暗示和人格分裂,很像是《羅絲瑪麗的嬰兒》。"卡索則認為《黑天鵝》有著大衛·柯南伯格早期作品的影子。達倫則承認說,自己受到了波蘭斯基的《冷血驚魂》和《怪房客》的影響。 兩個出色的女演員 2000年,阿羅諾夫斯基找到了娜塔莉·波特曼,告訴她自己有一個關於芭蕾舞演員的電影正在考慮之中,希望她能參演到這部電影中來。那個時候,影片的劇本還沒有成型。阿羅諾夫斯基和波特曼說了討論了一些影片中的場景和他最喜歡的情節設置。聽了阿羅諾夫斯基的講述之後,波特曼決定要在這部有驚悚情節的劇情片中扮演主角。 波特曼回憶說:"達倫告訴我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我對這部電影非常感興趣。因為它在諸多方面都有開拓性的創意,比如影片展示了一個舞蹈演員的內心世界,它講述了一個人和一個角色的兩面性。無論是戲中戲的設置還是人物的情感,這部電影對於我來說都是難得一見的。因為我所從事的工作也是在銀幕上扮演別人,我也曾經有過崩潰和不適。可以說,飾演影片中的主角,讓我有了一個反觀自己生活的機會。"在確定出演這部電影之後,波特曼推薦了自己的好朋友米拉·庫妮絲給達倫,她希望米拉能在影片中扮演自己的"敵人"莉莉。在一次非正式的簡短了解之後,達倫敲定了由米拉來扮演莉莉。米拉說:"我的角色沒有娜塔莉的角色那麼復雜,但是她顯然更有激情,也更有看點。如果說娜塔莉的角色是內向的、是自省的,那麼我的角色就是外向的、是富有攻擊性的。我和娜塔莉的角色是完全互補的。" 為了能在銀幕上扮演好芭蕾舞演員,盡量少出破綻,波特曼和米拉在影片開拍前半年就開始了芭蕾舞的專項訓練。她們要把自己的肌肉、形體和狀態盡可能地調整到專業芭蕾舞者的水準。戲份吃重的波特曼最為辛苦,她每天除了接受五個小時的芭蕾舞訓練之外,還要接受形體訓練、游泳和氣質訓練等等。在開拍前,波特曼還特意去學習了一段時間的舞蹈編舞。米拉在這段時間里進行了大量的有氧訓練和普拉提訓練,她們的目的只有一個,要在電影里完全展示出專業芭蕾舞演員的氣勢與素養。米拉說:"我曾經跳過芭蕾舞,知道這其中的困難和艱苦。當我們站在淘寶網台上的時候,會跳就是會跳,不會跳就是不會跳。根本沒有辦法假裝或者是做戲。身體的協調性、用肢體去表達舞蹈的內容和情緒,都是沒有辦法作假的。所以我們為表演這部影片做了長時間的訓練,目的就是盡量減少破綻與遺憾。" 長達十年的等待 從看到最初版的《替補演員》的劇本,到達倫找到《摔角王》的編劇馬克·海曼再次給他編寫劇本,再到影片拍攝完畢上映,整整過去了十年的時間。在這十年裡,達倫拍出了一部金獅獎影片,波特曼也在導演方面小試了身手。不過,要問這部影片為什麼這么姍姍來遲,達倫會告訴你,還是機緣問題使然。 2007年1月,達倫曾經把一份有詳細細節的拍攝計劃交給過環球公司,希望能得到拍攝的啟動資金。當時的環球公司給了達倫一個答復,他們需要達倫用短平快的方式製作出來這部影片,也就是說用盡可能短的時間把影片拍攝完畢。不過,當時達倫還沒有一個確定的劇本,所以這部影片也就因此而在環球公司流了產。在這之後,達倫拍攝了馬克·海曼的編寫的《摔角王》。影片大獲成功,在成功的刺激下,達倫再次邀請了海曼,讓他將《替補演員》改編為《黑天鵝》。2009年6月,遲遲沒有開拍的《黑天鵝》被環球公司周轉了出去。進入自由市場的《黑天鵝》因為有著達倫和波特曼的號召力,而顯得格外吸引人。很快,福克斯探照燈公司看上了這個項目,並且投資給了達倫1200萬美元。在這筆錢的幫助下,《黑天鵝》得以開拍。 2009年的年底,《黑天鵝》正式開拍,因為資金的限制,達倫在紐約完成了影片的拍攝。他在影片中展示了和《摔角王》極為相似的色彩和顆粒感,手持式攝影的使用精準地傳遞出了人物內心的掙扎和苦痛。達倫說:"十年時間,我覺得這段時間讓我成長了很多。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拍攝的經驗和基礎,我才能拍攝好這部電影。如果當時就這么開拍了,可能這部電影會非常幼稚和粗淺。"而波特曼則表示說:"十年時間里,我似乎又在演員這個染缸里染上了一層別的顏色,似乎離角色的內心又近了一步。" 花絮 ·導演達倫·阿羅諾夫斯基認為《黑天鵝》和《摔角王》是姐妹片。 ·影片中有一場兩個女人之間的床戲,為了能讓娜塔莉·波特曼不那麼尷尬,米拉·庫妮絲建議她在拍攝前喝一點酒。於是波特曼便喝了整整一瓶烈性的龍舌蘭酒。在接下來的一天半時間里,波特曼不得不醉倒在床上。對此,阿羅諾夫斯基感到非常愧疚。 ·劇組最早曾經考慮要在法國和匈牙利的布達佩斯拍攝全片。但是最終由於預算問題而放棄了這個想法。 ·影片最初的劇本叫做《替補演員》(The Understudy),故事全部發生在紐約大劇院內。阿羅諾夫斯基很喜歡這個劇本,但是建議要把故事改成芭蕾舞演員的生活。 ·為了拍攝好那些發生在後台的故事,阿羅諾夫斯基特意在林肯表演中心的後台觀察那些演員們是如何准備上場和下場之後的表現的。 ·男主演文森·卡索把自己在影片中的角色比作紐約芭蕾舞團的編舞大師喬治·巴蘭欽。在卡索的眼中,巴蘭欽是一個懂得指導舞者的狂熱藝術家。 ·娜塔莉·波特曼推薦自己的好朋友米拉·庫妮絲扮演莉莉。米拉·庫妮絲從小就接受過專業的芭蕾舞訓練。阿羅諾夫斯基用Skype的視頻聊天就確定了讓米拉·庫妮絲扮演莉莉,沒有搞正式試鏡。 ·影片的作曲是克林特·曼塞爾,他和阿羅諾夫斯基合作了從《夢之安魂曲》開始的所有影片。在《黑天鵝》的原聲中,他使用了很多來自於芭蕾舞劇《天鵝湖》的音樂元素。 ·紐約芭蕾舞團的演員、編舞Benjamin Millepied,是本片的編舞並且在影片中扮演了一個小角色,他也是娜塔莉·波特曼的男友。 ·早在2000年,阿羅諾夫斯基就敲定了娜塔莉·波特曼來扮演影片的女主角。 ·梅麗爾·斯特里普曾經是扮演妮娜母親艾瑞卡的候選。 ·布蕾克·萊弗利為莉莉這個角色來到過劇組試鏡。 ·這是第一部沒有演馬克·馬格利斯參與的阿羅諾夫斯基導演的劇情長片。 ·在最早的劇本中,主角的名字叫做亞歷山大。
5. 歌劇魅影影評
《那份莫名的真愛 》
看完安德魯·韋伯同名歌劇改編的《歌劇魅影》,恐怕很多人都會犯疑:克里斯汀到底愛誰。盡管艾米· 羅森的表演起初就讓人感到這位美麗的女主角不僅單純,而且幼稚,呆滯,毫無思考和防備能力,此外,她總終選擇並與之高飛的年輕子爵,又缺乏大腦和吸引力,我們還是在這充滿激情又早知結局的影片中獲得了音樂和視覺震撼,一同參與了這個驚心動魄的三角戀。
(歌劇院的輝煌時代,其中minnie driver的浮誇表演堪稱一絕,其右是首席男高音,其左是幽靈鄙視的不懂藝術只懂錢的老闆們。)
(帶幽靈和克里斯汀進入歌劇院的善良女士,全劇最懂幽靈的女人。) 雖然克里斯汀常常緊張地呢喃自己逃不出「他」的手心,她有多麼害怕「他」,可這個丑面的幽靈依舊是她的「音樂天使」,他致命的吸引力依舊像磁石一樣對她一呼即應……克里斯汀是個幼年即被帶到歌劇院長大的孤女——請注意,她這身世和幽靈很相似,因而他們的生活視野也相同,甚至將他們帶入此地的是同一位善良女士。她對雙親的回憶,僅停留在父親臨終所言:走後將帶給她一個「音樂天使」。而這個天使,正如她虔誠相信的,真的降臨了,像父親一般陪伴她成長。她美麗,孤獨,又脆弱,唯一能與她心靈交映的,就是這個可以在她頭腦里一直歌唱的看不見的「天使」。那聲音充滿男性魅力和野性誘惑,教會了她歌唱,滿足了她戀父情結的釋放,也控制了她的思維。而她對「天使」的幻想如此美好,神秘,信任,毫無防備,近乎愛戀。當幽靈第一次現身,她獃獃著跟隨他,幾乎是被他的音樂催眠到那個夜之音樂的王國去的——幽靈也只是普通人類,沒有魔法,因此那種催眠必須有少女本人的參與才可能完成。這陌生男人溫柔的觸摸讓她像貓一般順從和迷醉……當她醒來看到那個正在寫作音樂的男人,她本能地——只有跟他在一起,她不用考慮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溫柔地撫摸他的臉,直到她的好奇打開了潘多拉魔盒——那遮蓋丑臉的面具……一切幻想破滅了,她的眼裡充滿恐懼,憐憫,淚水,和情感,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梅什金公爵看見那個被侮辱的納斯塔西婭的面容,而這僅僅是一段註定之悲劇的開始。此時她已意識到,這個醜陋男人的聲音能直達她的靈魂,讓甜美悠揚的音樂使她靈魂飛翔,白日里,睡夢中,無時無刻伴隨著她……
(幽靈與克里斯汀的首次約會,合唱著名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打開了魔盒的潘多拉,被幽靈的真貌嚇成這樣……) 在這段關系的另一面,我們想想這個生來連母親都懼怕、厭惡他的醜陋孩子,他受盡凌辱,奮起反抗殺死惡人,藏身到歌劇院地下室,在孤獨、痛苦、絕望、仇恨中獨自成長,直到他聽到一個同樣孤寂的小女孩的聲音,他的音樂天才被激發了,他找到了代替自己的形體,找到了能讓他的音樂飛揚的歌聲,在黑暗中悄悄盼望著的美終於有了依託,她也是他的「音樂天使」,是他在世上所擁有的唯一美好的東西。克里斯汀與別人戀愛後,背叛感,失落感和對人間的積怨令他發狂。仇恨本就能使人爆發出巨大的毀滅力量,更何況一個生命力超強的天才。除了耳聽歌劇他沒受過別的教育,也沒在任何瑣事中拋撒過天才,對這個幾乎是自然物的人而言,道德和社會的約束毫無效力,而童年的慘痛和絕妙的悟性造就了他諳熟人性的聰慧和冷酷,絕望和強力又造就了他的佔有欲。音樂曾是他表達原始力量的唯一途徑,他對美和生活強烈的渴望,從他所作的莫扎特式的喜歌劇和震撼人心的《唐璜》可窺見一斑。一旦人性的面具被打破,他與生俱來的狂野生命力轉化成給他人及整個歌劇院帶來災難的瘋狂力量。他的歌聲激越高亢,略帶沙啞,完全是靈魂色彩的直接投射。越絕望的人越是瘋狂,黑暗的地獄里唯一光明的離去是他無法忍受的,而他更無法忍受的是現實的諷刺:他教給了她飛揚的歌聲,這一勝利卻征服了另一個男人的心,換句話說,是他自己造就了他們的愛。 (幽靈的地下宮殿和工作台,注意旁邊被蒙上的鏡子,鏡子是可怕的。)
(初次約會的迷醉,靠音樂、聲音調情無敵) (「唐璜」大人怎能忍受這種形體代表他創作的夢幻,要他減肥的警告不只是警告。) 這個所謂第三者是什麼樣的人?英俊,富有,有地位,有人緣,天真無知(因為他的生活不需要費心機),幾乎擁有為世俗世界所艷羨、幽靈卻沒有的一切。這位子爵的歌聲從頭到尾都四平八穩,倒是頗能安撫一顆充滿恐懼又被不合理激情所擾亂的單純少女心。對克里斯汀而言,他就是白天,是夏日的陽光(演員的柔亮金發很符合角色性格),如他所承諾的,是避難所。而這個天下無數女人都會選擇的理想丈夫,也同許多好丈夫一樣,其實並不懂得也不真的關心愛人內心深處的慾望,靈性,原始生命。缺乏想像力的他,起初居然對她不停害怕的幽靈——也是音樂天使毫不相信,以為只是小姑娘的幻想,更以他騎士精神的盲目自大幻想能保護愛人——在知道那危險到底是什麼之前。雖沒有幽靈那般強烈,他同樣願意並欣然要求克里斯汀同他思維一致,這在他首次邀請她約會時就已暴露,無怪乎幽靈說他是「傲慢小子」,「無知蠢貨」。
(為救回心愛的人,勇敢到這個地步,還是很值得稱贊的。) 而這首次約會自然會被幽靈破壞成前文已描繪過的自己的首次約會,克里斯汀對青年的約會請求不知拒絕還是接受,居然要請示她父親般的天使,相反,這脆弱的靈魂對天使的任何一次邀請都毫無招架之力。這個三角戀的內在沖突與激烈也正在於此。她無論戀愛還是訂婚,都有背叛感——無愛,何來背叛?她感到迷惘時,只能獨自走向父親的墓前尋求不可能存在的安慰,她口裡唱著要怎樣忘記過去,其實是不知如何忘記天使,面對新生活。她恐懼的人,正是她認為可以趕走這種恐懼的保護人,真夠矛盾的,父親的遺言使她相信這天使的存在應是她的至福,父親與天使合為了一體,也使她對自己匪夷所思的愛感到一絲心安。然而愛情就是愛情,是抑制不了的力量——「我的頭腦在拒絕你,靈魂卻順從你」。劇中也幾次出現,他倆對視時,那種激情即將爆發的戰栗——就像《呼嘯山莊》里凱瑟琳與希斯克里夫的對視。
(迷惘的少女要向亡父求助,問題是,你去拜祭亡父,幹嘛捧這么艷一束紅玫瑰?) 劇中多次出現三人鼎立之局,最有表現力的,當然是最後兩場高潮,讓觀眾過足戲癮的同時,觸摸到他們的內心。首先是克里斯汀在舞台上等待「唐璜」出場,憑多年的共處,她應該從他唱的第一個音符就聽出,來者是她的音樂天使,所以之後在大庭廣眾下投入的歌唱和表演,就很難說不是內心在正當理由下肆無忌憚的展現。天使的歌聲調動起她靈魂深處的性感和渴望,完成了他對她的歌唱藝術最後的點撥,她的聲音和動作也前所未有地充滿野性,他的觸摸也依然使她忘乎所以地迷醉,那一刻,他們真的「跨越了無歸路的起點」,她完全忘記了未婚夫的存在,而他正在側台默默注視著一切,眼裡閃著淚光……克里斯汀是清醒的,否則不會突然撕去他的面具,嚇壞了已陶醉得寂靜無聲的人群,自己卻無比憐愛地看著他。 (她本是他們誘捕幽靈的圈套中的誘餌,可這誘餌很快就要被某人的聲音拐走。) (「唐璜」一出場,就變成這個效果了……) 是的,她已經不怕那張臉了,她不安的,是他殺人不眨眼的心,扭曲的靈魂,她理解並深深同情的靈魂——她從不曾試著去了解未婚夫的靈魂——這個自卑又驕傲的靈魂,在最後那場大戲里,其實已贏得了這場愛情戰爭,他要姑娘在她愛人的生命和愛自己之間做出選擇,青年絕望地說,如果你說愛他,我會心碎——若不知事實,又怎會心碎?流淚的姑娘在此刻依然喚他「音樂天使」,並吻了這個她的真心其實渴望已久的人,兩次,而且帶著半點微笑,這大概又是正當理由下的真心袒露。而她的吻,喚醒了幽靈內心深處的善、愛情的理智面,他笑著流淚,做出最痛苦的抉擇:放棄強迫克里斯汀跟自己待在永無天日的地窖與音樂度日的狂想——過去,或許他還能做個秘密情人,傾聽並幫助愛人歌唱他的音樂,而今,他已成眾矢之的,更無安身之處,而且無論怎樣,和他在一起,她永遠只屬於這個小小的音樂王國,失去自由,他無法給她任何意義的幸福,除了「真正的美」。最終,克里斯汀一邊回眸,一邊走向他所成全的幸福,而他,失去了能令他的音樂飛揚的唯一的聲音,只能在更深更寂靜的地下了此殘生。 (最後的回眸,從此永別。) 再來看克里斯汀的選擇。明知接受天使,自己並不會受傷害,那她怕的到底是什麼呢?如她所言,是永無休止地聽到他的音樂在心中唱響。音樂是所有原始藝術中最有表現力,最能激發內心激情、靈魂渴望的藝術。幽靈對她而言,是夜晚,是非理性的力量,已超越了一般意義的肉或靈的吸引,是席捲一切的酒神狂熱。選擇他,就是選擇淹沒在他強大的性格中,並永遠沉浸於藝術和激情這條「無歸路」。那是一種充滿毀滅感的愛。不是所有女人都像杜拉斯的人物那樣視毀滅為愛情的必修,她有權利選擇一段安全、世俗、正常的愛情,像絕大部分女人一樣。 (幸福的一對,和諧的一對。) 若幽靈擁有常人一樣的臉和經歷,是否就一定能幸福?也許他除了「夜之歌」,還能寫「日之歌」,也許不再如此純粹地愛一個人……看看人間的天才,貝多芬的命運又如何?是否無人能匹配天使? (假面舞會:同是面具,有人靠它生存,有人用來開party;同是音樂,有人寄託了所有夢幻和情感,有人享用了人家的心血卻當人家是鬼。) 子爵和夫人又是否過上了幸福生活?毫無疑問,她一定放棄了歌劇生涯,可每當她唱起歌來,難道不會想起那段舊日戀情?那父親般的音樂天使?影片給了我們很大的想像空間。劇院已破敗,青年已成老叟,他得到幽靈的小猴音樂盒,並將其供奉在亡妻墓前,心願已了般輕嘆一口氣,這是他的心願,還是她的遺言?有一點可以肯定,她從未忘記過她的天使,當丈夫看到墓邊居然停放著一朵綁著黑絲帶的紅玫瑰——那是幽靈愛情的信物,只是多套了枚幽靈曾打算送她的結婚鑽戒,丈夫並不感到特別吃驚,觀眾看到了他的成熟和對愛妻真正的理解。時光已老,玫瑰依然紅。
《你可以不知道這部劇,但你不能不知道這首歌》
有些歌是可以聽一輩子的,即使關於它的所有影像記憶都已模糊甚至褪去,但這些旋律總會讓我們不斷地經歷那些似曾相識的感動……
1、Overture-Hannibal
這是經典音樂劇《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序曲,是音樂劇大家安德魯·洛伊德·韋伯的代表作。從1986年10月9日在倫敦的女王劇院首映開始,《歌劇魅影》在全球取得了超過32億美元的令人生畏的票房,該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十九世紀在法國巴黎歌劇院里的愛情故事。
一個毀容的音樂天才,歌劇院幽靈在巴黎歌劇院的地下墓穴里神出鬼沒,還經常出來鬧一鬧鬼。當他愛上了可愛的年輕女演員Christine之後,歌劇院幽靈決定不遺餘力的把Christine打造成為一位耀眼的明星。 但是一位年輕的子爵Raoul在看過Christine的表演之後也一見傾心,Christine對Raoul也很有好感,兩個人相愛了,更偷偷的訂了婚。而後來知道真相的歌劇院幽靈怒不可遏,他強烈的控制欲,對Christine強烈的愛讓他認為自己受了欺騙。於是在這一對戀人和一個歌劇院幽靈之間,復雜的關系和強烈的感情徹底的改變了他們三個的命運……
從1911年起,這個故事有無數的銀幕版本,僅中國就以《夜半歌聲》的名字被三次搬上銀幕,包括張國榮那一版。最近的一次是2004年,美國導演Joel Schumacher攜手安德魯·勞伊德·韋伯翻拍的《歌劇魅影》,這首名為Hannibal的序曲再次奏響。
這首序曲是這部音樂劇中最著名的一首歌曲,旋律激昂優美,氣勢恢宏,讓人百聽不厭。最早的音樂劇中的女聲演唱者是韋伯的前妻,著名的通俗美聲跨界歌手Sarah Brightman 。下面再來領略一下莎拉姐的天籟之音,注意和她配唱的是好萊塢拉丁酷哥Antonio Banderas 。
好萊塢的演員中有幾個有百老匯底子的,Antonio Banderas就是一個(他還出演過麥當娜版本的《貝隆夫人》),其他的還有Kevin Spacey、John Travolta等等,以後我們應該都會慢慢說到。
在首歌在西方的影響極大,多年來被音樂人以各種方式致敬著,這裡面我最喜歡的還有一版是Nightwish的現場演出版本,這支來自芬蘭的美聲金屬樂隊以他們華麗、詭異、暗黑、瘋狂至歇斯底里的哥特風格將這一傳世名曲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也難怪當主唱Tarja的聲音伴著旋律一響起,下面有的觀眾便痛苦失聲了。
2、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出自音樂劇《貝隆夫人》(Evita),同樣是韋伯的作品。劇中主角艾薇塔是阿根廷國母,但飽受爭議,有人罵她是白骨精、野心家,把大量國家財物占為己有。她出身卑微,當過小明星,踩著男人往上爬,直至結識胡安·貝隆,最終成為第一夫人。
麥當娜恐怕到死都要感謝《貝隆夫人》的導演Alan Parker,正是這部電影讓人們認識到麥姐不是僅僅作為一個性感符號存在的,而且她也終於堂而皇之地有了麥當娜版本的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
雖然麥當娜的這個版本是最有名的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當我覺得她把這首歌給唱俗了,過於柔情主義的處理磨滅了艾薇塔身上的柔韌氣質,我們來看看音樂劇中艾薇塔的扮演者,來自倫敦西區的國寶級演員Elaine Paige是如何演繹這首歌曲的。在這段視頻裡面,Elaine Paige已經52歲了,完美的唱功和歲月的積淀讓她更加迷人了。
作為一首經典歌曲,我們經常會在不同的場合聽到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特別是在世界盃期間,這首歌經常會用在這些年悲情氣質日益嚴重的阿根廷足球隊身上。此外,很多歌手也喜歡在自己的演唱會上演唱這首歌,這里我想推薦的是來自我心中的音樂聖地愛爾蘭的另類搖滾女歌手Sinead O'Connor的版本。
Sinead O'Connor一直是我很尊重的一位創作型歌手,她長得極美,但卻不願意過多地關注她的美貌,於是她留起了光頭,遺憾的是這名歌手已經宣布引退,而關於她的逸事實在是很多。她唱歌經常走音,在這段視頻的結尾處也變調了,但這都掩蓋不了她的光芒,她是用心去演繹歌曲的,一點瑕疵反而會讓這個聖女更真實一些。
3、Memory
這應該是最著名的音樂劇選曲了,出自同樣的韋伯製作的《貓》,是根據T·S·艾略特(T. S. Eliot)的詩集 《老負鼠講講世上的貓》譜曲的音樂歌舞劇。自從在1981年倫敦首場演出之後,《貓》已成為世界上票房最高的舞台劇,也是在美國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西街連續公演最長的舞台劇。
這部音樂劇中最著名的唱段就是那首全世界人耳熟能詳的Memory。這首歌就聽 Elaine Paige的就行了,沒有人能唱過她。
這是一部極富沖擊力的音樂劇,優美的旋律,華麗的群舞,奢華的布景和化妝,極富感染力。前不久還有一個百老匯劇團到北京來演出《貓》,側面了解了一下,都是二線甚至替補演員擔綱的,到中國來演出的國外音樂劇都是如此,誰讓中國的文化市場消費能力不足呢?
下面再來聽一個激情澎湃的Memory,演唱者是澳大利亞流行小天後Tina Arena 和法國歌手Patrick Fiori。Tina Arena因演唱悉尼奧運會主題歌而成名,而Patrick Fiori曾出演過我最喜歡的音樂劇《巴黎聖母院》里的菲比斯。他們合唱的Memory做了比較大的改動,帶給人全新的感受,我覺得在眾多版本中是最值得一聽的。
《歌劇不再,魅影永存》
第一次接觸《歌劇魅影》這個故事,是在初中小城圖書館的「外國文學」書架上,那個年代的書都用牛皮紙包住書皮,封面上只有用鋼筆手寫的書名和作者名,讓人很容易錯過一本好書。在那個讀書不求甚解的年紀,歌劇魅影對我來說只是一個充滿異國風情的驚險故事而已,甚至作者的名字我都已經記不得了,尚能記得的只有故事裡奇幻的鏡之屋而已。後來才知道,《歌劇魅影》是一本由法國作家卡斯頓·勒胡所撰著的愛情驚悚小說,法文版原著在1910年時出版,1911年時首度被翻譯成英文版。故事中以19世紀時法國巴黎的加尼葉歌劇院(Opera Garnier)作為舞台,描述一個年輕的女歌劇演員、一個年輕貴族與一個躲藏在歌劇院地底的怪人(魅影)之間的愛恨情仇。
第二次聽說《歌劇魅影》是在十多年以後。那時剛剛感受完韋博音樂劇《貓》的震撼,捎帶也只離破碎地聽了幾段音樂劇版《歌劇魅影》的唱段,至今仍記得莎拉·布萊曼《歌劇魅影》那著了魔般的眼神,也還記得安東尼奧·班得拉斯飾演的那帥得男女通殺的魅影,但《歌劇魅影》的完整故事我仍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
第三次感受《歌劇魅影》是美國導演喬爾·舒馬赫執導的電影版。改編音樂劇,特別是改編百老匯演了十幾年的經典劇目,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音樂劇那種演員在舞台上的爆發力,舞美高度聚焦的表現力和演員表演的連貫性和看電影完全不同。看過戲劇的朋友都知道,在戲里,我們很容易被念白感動,而在電影里,往往是一個人或物的特寫,或是一個長鏡頭,會讓我們淚流滿面。就像歌劇魅影片尾那朵伴著戒指的紅玫瑰一樣。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力和表現方式也各有不同,電影版《歌劇魅影》無疑很好地用好了電影特有的表現方式,讓電影既嚴格地尊重了原作,又具有了自己獨有的表現力,這也是導演舒馬赫聰明和高明的地方。
一位中央美院的朋友曾經說過,設計師不是藝術家,藝術帶有情緒,而且越強烈越好,往往越是和生活決絕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往往越具備打動人心的力量。所以一隻耳朵的梵高感動了無數人,而晚年忙於政務的歌德就沒什麼像樣的作品。魅影無疑可算是一位藝術家,而且貫穿多個領域,資質非常高。他同整個世界的不妥協讓這個角色有一種金庸小說里黃老邪般的魅力,也讓他對女主角克里斯汀的熾熱愛情顯得越發動人。
問題是,看完電影的人都會問,克里斯汀到底愛誰啊?導演肯定也想過這個問題,所以他在片子里留下了幾處線索。
伯爵對克里斯汀的愛情很容易解讀,那就是正常的,或者說甚至有些單調的愛情,從片子里他隱忍克制的唱腔就可以感覺得到。魅影的愛就像他在假面舞會時穿的那身紅衣一樣,熾熱得像一團火。這種偏執狂般的愛充滿了佔有欲和控制欲,而且絕對容不得半點雜質(不過這就是愛情的特質么......)就像偶老婆說的,很少有女人能抵擋這種愛,但也很少有人能一輩子承受這樣的愛。克里斯汀的愛就要復雜一些,對魅影的愛,以崇拜仰慕開始,卻以憐憫和慈悲結束。要理解她對男爵的愛很簡單,但要理解她對魅影的愛很難,導演意識到了這個軟肋,所以在片中已經有了暗示。克里斯汀第一次聽到魅影聲音的密室,是在一幅聖母像前,旁邊的窗子圖案亦有宗教的意味。而片尾魅影在克里斯汀父親墓里用聲音蠱惑她時,她看到的畫面——或者說導演讓觀眾看到的畫面,是墓里的十字架圖案。導演讓克里斯汀對魅影的感情先以盲目崇拜開始,最後以基督教徒殉教的意味結束,這樣自然也讓演技不是很理想的女主角的表演動機有了那麼一些深度。
其實如果再挖深些,克里斯汀(Christine)的詞根來自希臘,是「基督徒」的意思。不知道是韋伯有意為之還是卡斯頓·勒胡的靈光一現,這個名字也給了電影版的導演舒馬赫一個讓電影更加嚴謹的啟示。
片尾的玫瑰讓人唏噓,哪怕是恆久遠的鑽石,在時間的長河裡一樣會消磨不見,更何況脆弱的花朵?花朵會隨風而逝,劇院也遲早成為瓦礫,但真摯的情感永遠會鮮活地存在於人們的心中,不會變。
還是用我喜歡的威爾斯小說《時間機器》的最後來結尾吧:「……對我來說,未來仍然是黑越越的,蒼茫的,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只有偶然的幾處被他那難忘故事所照亮。我聊以自慰的是,我這里有兩朵奇異的白花——現已枯萎發黃,干癟變脆——它們可以證明,即便在心智和體力消逝的時候,感激之情和相互的溫存仍然活在人類的心中。」
6. 11年前上映的《讓子彈飛》,被扯下肚兜的替補女演員,她現狀如何
經典的影視作品需要導演和演員共同努力,也許在這條道路上會出現很多棘手的問題,但最終都能化險為夷,精準地抓住觀眾的品位,然後獲得優秀的票房。
演員穿著華麗的晚禮服站在舞台中央,看似光鮮亮麗但是無人能體會到她們在背後付出的辛酸,影帝張譯為更好地給觀眾呈現中人物的角色特點,暴瘦到110斤,面容十分憔悴。
進入影視圈中看到了其他演員身上的實力,趙銘便開始精進自己的專業能力,向觀眾證明自己的實力,趙銘相信終有一天會擺脫身上的標簽,以全新的面孔站在觀眾的面前。
繼續走向事業的輝煌,過上燦爛的人生!
7. 電影《黑天鵝》的導演是誰它屬於哪類電影
導演達倫·阿羅諾夫斯基 Darren Aronofsky
類別劇情/驚悚
幕後製作
從一個小小的構想開始
導演達倫·阿羅諾夫斯基對芭蕾舞產生濃厚的興趣並不是最近的事情,早在許多年之前,他的妹妹在學校里的表演課中學習芭蕾舞的時候,阿羅諾夫斯基就開始構想一部關於芭蕾舞演員的影片。後來,這個框架又融合進了一個摔角手的故事,不過由於篇幅的限制,達倫還是放棄了這個宏大的計劃,先拍攝出了《摔角王》。
最新電影《黑天鵝》的大體情節,來自一個叫做《替補演員》的劇本。劇本的故事發生在紐約的戲劇界,講述了一個演員通過角色發現了自己的心理陰暗面。對於這個劇本,阿羅諾夫斯基的印象很好,他說:"這個劇本看起來有《彗星美人》的感覺,但是其中的驚悚元素又是徹頭徹尾的羅曼·波蘭斯基的面孔,那些雙重人格和虛實莫辯的幻想和對手,又是脫胎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短篇小說集《雙重人格》。"不過,對於這個故事,阿羅諾夫斯基並不是太滿意,因為在他看來,這樣直接切入一個演員的內心世界太過於唐突和直接。拍攝這部電影,最好的方式是讓舞台上的人物和現實中的人物有所呼應。阿羅諾夫斯基說:"如果舞台上的人物有了分裂的傾向,那麼現實中的人物的分裂就可以更加完善而且有理由;如果現實中的人物有了分裂,那麼也可以反過頭來促使舞台上的這種分裂更為徹底。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缺一不可,這樣講述這個故事才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我想到了《天鵝湖》這部芭蕾舞劇。於是便構想著要把故事的背景搬到芭蕾舞台上來。"在《天鵝湖》中,有白天鵝和黑天鵝兩個角色,這兩個角色是互為補充的鏡像。對於阿羅諾夫斯基來說,沒有什麼比把《天鵝湖》放在影片中更為合適的。阿羅諾夫斯基說:"我覺得這出舞劇非常有戲劇性、也很有代表性。尤其是這樣的影片能夠營造出來一種狹小和逼仄的空間感。"
影片在威尼斯電影節上首映之後,有很多評論文章稱影片有波蘭斯基和柯南伯格的感覺,實際上,主演娜塔莉·波特曼和文森·卡索也是這么認為的。波特曼說:"影片里的這種心理暗示和人格分裂,很像是《羅絲瑪麗的嬰兒》。"卡索則認為《黑天鵝》有著大衛·柯南伯格早期作品的影子。達倫則承認說,自己受到了波蘭斯基的《冷血驚魂》和《怪房客》的影響。
兩個出色的女演員
2000年,阿羅諾夫斯基找到了娜塔莉·波特曼,告訴她自己有一個關於芭蕾舞演員的電影正在考慮之中,希望她能參演到這部電影中來。那個時候,影片的劇本還沒有成型。阿羅諾夫斯基和波特曼說了討論了一些影片中的場景和他最喜歡的情節設置。聽了阿羅諾夫斯基的講述之後,波特曼決定要在這部有驚悚情節的劇情片中扮演主角。
波特曼回憶說:"達倫告訴我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我對這部電影非常感興趣。因為它在諸多方面都有開拓性的創意,比如影片展示了一個舞蹈演員的內心世界,它講述了一個人和一個角色的兩面性。無論是戲中戲的設置還是人物的情感,這部電影對於我來說都是難得一見的。因為我所從事的工作也是在銀幕上扮演別人,我也曾經有過崩潰和不適。可以說,飾演影片中的主角,讓我有了一個反觀自己生活的機會。"在確定出演這部電影之後,波特曼推薦了自己的好朋友米拉·庫妮絲給達倫,她希望米拉能在影片中扮演自己的"敵人"莉莉。在一次非正式的簡短了解之後,達倫敲定了由米拉來扮演莉莉。米拉說:"我的角色沒有娜塔莉的角色那麼復雜,但是她顯然更有激情,也更有看點。如果說娜塔莉的角色是內向的、是自省的,那麼我的角色就是外向的、是富有攻擊性的。我和娜塔莉的角色是完全互補的。"
為了能在銀幕上扮演好芭蕾舞演員,盡量少出破綻,波特曼和米拉在影片開拍前半年就開始了芭蕾舞的專項訓練。她們要把自己的肌肉、形體和狀態盡可能地調整到專業芭蕾舞者的水準。戲份吃重的波特曼最為辛苦,她每天除了接受五個小時的芭蕾舞訓練之外,還要接受形體訓練、游泳和氣質訓練等等。在開拍前,波特曼還特意去學習了一段時間的舞蹈編舞。米拉在這段時間里進行了大量的有氧訓練和普拉提訓練,她們的目的只有一個,要在電影里完全展示出專業芭蕾舞演員的氣勢與素養。米拉說:"我曾經跳過芭蕾舞,知道這其中的困難和艱苦。當我們站在淘寶網台上的時候,會跳就是會跳,不會跳就是不會跳。根本沒有辦法假裝或者是做戲。身體的協調性、用肢體去表達舞蹈的內容和情緒,都是沒有辦法作假的。所以我們為表演這部影片做了長時間的訓練,目的就是盡量減少破綻與遺憾。"
長達十年的等待
從看到最初版的《替補演員》的劇本,到達倫找到《摔角王》的編劇馬克·海曼再次給他編寫劇本,再到影片拍攝完畢上映,整整過去了十年的時間。在這十年裡,達倫拍出了一部金獅獎影片,波特曼也在導演方面小試了身手。不過,要問這部影片為什麼這么姍姍來遲,達倫會告訴你,還是機緣問題使然。
2007年1月,達倫曾經把一份有詳細細節的拍攝計劃交給過環球公司,希望能得到拍攝的啟動資金。當時的環球公司給了達倫一個答復,他們需要達倫用短平快的方式製作出來這部影片,也就是說用盡可能短的時間把影片拍攝完畢。不過,當時達倫還沒有一個確定的劇本,所以這部影片也就因此而在環球公司流了產。在這之後,達倫拍攝了馬克·海曼的編寫的《摔角王》。影片大獲成功,在成功的刺激下,達倫再次邀請了海曼,讓他將《替補演員》改編為《黑天鵝》。2009年6月,遲遲沒有開拍的《黑天鵝》被環球公司周轉了出去。進入自由市場的《黑天鵝》因為有著達倫和波特曼的號召力,而顯得格外吸引人。很快,福克斯探照燈公司看上了這個項目,並且投資給了達倫1200萬美元。在這筆錢的幫助下,《黑天鵝》得以開拍。
2009年的年底,《黑天鵝》正式開拍,因為資金的限制,達倫在紐約完成了影片的拍攝。他在影片中展示了和《摔角王》極為相似的色彩和顆粒感,手持式攝影的使用精準地傳遞出了人物內心的掙扎和苦痛。達倫說:"十年時間,我覺得這段時間讓我成長了很多。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拍攝的經驗和基礎,我才能拍攝好這部電影。如果當時就這么開拍了,可能這部電影會非常幼稚和粗淺。"而波特曼則表示說:"十年時間里,我似乎又在演員這個染缸里染上了一層別的顏色,似乎離角色的內心又近了一步。"
花絮
·導演達倫·阿羅諾夫斯基認為《黑天鵝》和《摔角王》是姐妹片。
·影片中有一場兩個女人之間的床戲,為了能讓娜塔莉·波特曼不那麼尷尬,米拉·庫妮絲建議她在拍攝前喝一點酒。於是波特曼便喝了整整一瓶烈性的龍舌蘭酒。在接下來的一天半時間里,波特曼不得不醉倒在床上。對此,阿羅諾夫斯基感到非常愧疚。
·劇組最早曾經考慮要在法國和匈牙利的布達佩斯拍攝全片。但是最終由於預算問題而放棄了這個想法。
·影片最初的劇本叫做《替補演員》(The Understudy),故事全部發生在紐約大劇院內。阿羅諾夫斯基很喜歡這個劇本,但是建議要把故事改成芭蕾舞演員的生活。
·為了拍攝好那些發生在後台的故事,阿羅諾夫斯基特意在林肯表演中心的後台觀察那些演員們是如何准備上場和下場之後的表現的。
·男主演文森·卡索把自己在影片中的角色比作紐約芭蕾舞團的編舞大師喬治·巴蘭欽。在卡索的眼中,巴蘭欽是一個懂得指導舞者的狂熱藝術家。
·娜塔莉·波特曼推薦自己的好朋友米拉·庫妮絲扮演莉莉。米拉·庫妮絲從小就接受過專業的芭蕾舞訓練。阿羅諾夫斯基用Skype的視頻聊天就確定了讓米拉·庫妮絲扮演莉莉,沒有搞正式試鏡。
·影片的作曲是克林特·曼塞爾,他和阿羅諾夫斯基合作了從《夢之安魂曲》開始的所有影片。在《黑天鵝》的原聲中,他使用了很多來自於芭蕾舞劇《天鵝湖》的音樂元素。
·紐約芭蕾舞團的演員、編舞Benjamin Millepied,是本片的編舞並且在影片中扮演了一個小角色,他也是娜塔莉·波特曼的男友。
·早在2000年,阿羅諾夫斯基就敲定了娜塔莉·波特曼來扮演影片的女主角。
·梅麗爾·斯特里普曾經是扮演妮娜母親艾瑞卡的候選。
·布蕾克·萊弗利為莉莉這個角色來到過劇組試鏡。
·這是第一部沒有演馬克·馬格利斯參與的阿羅諾夫斯基導演的劇情長片。
·在最早的劇本中,主角的名字叫做亞歷山大。
8. 11年前《讓子彈飛》中,被扯下肚兜的替補女演員,現在怎樣了
娛樂圈裡如今走紅而且大家十分熟悉的明星很多,特別是如今各種選秀以及網劇的誕生,也使得很多演員都能夠被大家認識。通過這樣的方式走紅的明星也不在少數,不過也有不乏無緣無故走紅的明星。
《讓槍彈飛》是姜文導演的一部作品
姜文我們都很熟悉,他的惡搞樣式獨具一格,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就獲取了很多好評,並且這部劇請來的演員也都是大腕,像周潤發、葛優、劉嘉玲,並且他們個個都是實力派。
趙銘現在怎麼樣了?
在《讓子彈飛》的熱度褪去後,趙銘的片約也變少了,後來趙銘乾脆又退出了幕後,繼續做起了幕後工作人員,雖然沒能繼續拍戲,但至少她體驗過了,希望趙銘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繼續發光發熱。
9. 求介紹幾部高分的勵志電影或者電視劇
1. 當幸福來敲門
豆瓣:7.6
電影開始於80年代,成東青,農村出身的土鱉,兩次高考落敗,眼看就要屈服於當農民的命運,他最後一搏,背下整本英文字典,從明眸變成近視眼,第三次試考,考上燕大;孟曉駿,精英知識分子,強烈自信,內心認定自己永遠是最優秀的那個。王陽,八十年代的浪漫派,樣子俊朗,熱愛文學,一生夢想是當個詩人。這樣三個各走極端的人在燕大相遇,戲劇性的建立友誼,共同走過人生的變化。
網友點評:喜歡《中國合夥人》的觀眾,多因其懷舊或者勵志。認為這是一部有青春、有夢想、有友誼、有奮斗的創業電影,含有“中國夢”的寓意。
感謝閱讀,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10. 女演員劉濤的替補演員,替身叫什麼准確答!
沒有在正式場合當過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