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韓寒的作品有哪些
韓寒的主要作品有:
(1)2000年:小說《三重門》
《三重門》是韓寒所著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該書通過少年林雨翔的視角,向讀者揭示了一個真實的高中生的生活,把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的種種矛盾和問題展現開來,體現了學生式的思考、困惑、夢想。
(2)2001年:文集《零下一度》
這是韓寒繼《三重門》之後推出的第二部作品。《零下一度》是韓寒的隨筆、雜文和短篇小說的合集。這些作品,有的回憶童年生活,有的記述校園生活,還有的是讀書筆記,反映了一個18歲青年的人生視野和感悟。韓寒的文風機智潑辣,語言幽默、詼諧,充滿奇特想像,真實地反映了韓寒的喜怒哀樂,展示了他的內心世界。
(3)2002年:小說《像少年啦飛馳》、精選集《毒》、精選集《毒2》
《像少年啦飛馳》以第一人稱的寫作手法講述了主人公「我」的生活,展示了一個頗具叛逆性的人物。該書文筆精妙,內容看似平凡,但頗含深意,令人沉思。
(4)2003年:雜文集《通稿2003》
《通稿2003》以其詼諧、幽默的語言風格對社會上存在的種種詬病進行了批判;同時在《通稿2003》中,韓寒也將自己的個性行為發揮到極致,給讀者帶來了最大的韓寒風格展示。《通稿2003》通過十多篇針對現行教育體質及其附屬產物的批判,向讀者深刻地揭示了中國現行應試教育的弊端。
(5)2004年:小說《長安亂》、文集《韓寒五年文集》
《長安亂》是韓寒所有長篇小說中最特殊的一部作品,是到2010年底為止,韓寒所寫作的唯一一部「武俠小說」,講述了一個俗家弟子釋然,和青梅竹馬的姑娘喜樂,騎著小馬遊走江湖的故事。
(6)2005年:隨筆《就這么漂來漂去》
(7)2006年:小說《一座城池》
小說描寫了作者年輕不羈歲月的回顧,書名「一座城池」可視為主角們的烏托邦,在那座城裡,年輕就能瘋狂、目中無人、隨意撒謊、背叛與被背叛,都只是為了要活得更自由。故事中充斥著離奇的經歷和怪誕的思維。書中對話隨處可見韓寒風格的幽默與人生觀。
(8)2007年:小說《光榮日》
《光榮日》是作家韓寒創作的中篇小說。講述了七個大學畢業生的事。躁動的他們模仿「竹林七賢」到一個縣城支教。在那裡,他們蓋房種菜、研究槍支炸葯,遇到了精神病歌手、三陪女等同樣「不正常」的人,發生了「不正常」的事。
(9)2008年:雜文集《雜的文》
(10)2009年:小說《他的國》、精選集《可愛的洪水猛獸》
《他的國》以亭林鎮經濟在飛速發展中帶來的環境污染、文化衰竭等問題為主線,以左小龍的愛情為一條副線,其間多次穿插對當下社會現狀的思考與反諷。作者以幽默、犀利的語言,自信而張揚地調侃浮躁的社會現實。
(11)2010年:小說《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 雜文集《草》 、文集《青春》
小說《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延續韓寒以往的風格,語言犀利而富有幽默,開創了韓寒「公路小說」的新概念,新品牌,較之之前作品有更鮮明的人性,更深的現實意義。
(12)2012年:雜文集《脫節的國度》
(13)2013年:雜文集《我所理解的生活》
(14)2014年:散文隨筆《告白與告別》
⑵ 一篇寫電影製片人的英語作文
青春勵志電影同桌的你英文介紹
About twenty years ago,Gao Xiaosong wrote the lyrics of the classic folk song My Old Classmate and touched millions of hearts.Now,as the procer of the new youth film of the same title,he is trying to do it again.
二十多年前,高曉松創作了校園經典民謠《同桌的你》的歌詞,打動了無數人的心.如今,作為同名青春偶像電影的製片人,他力圖再一次打動人心.
Starring Zhou Dongyu,22,and Lin Gengxin,26,My Old Classmate follows the pair』s life and love from middle school,when they are tablemates,through high school,college and beyond their graation.
影片《同桌的你》由22歲的周冬雨和26歲的林更新主演,記錄了男女主人公從中學同桌到高中、大學以及畢業後的生活及愛情經歷.
Of course,a youth film wouldn』t be complete without paying homage to the time period it covers.
當然,一部完美的青春片少不了向青春歲月的致敬.
My Old Classmate certainly keeps that in mind.In the first half hour,audiences constantly encounter the symbolic items of the early 1990s,including pencil boxes and comic books.
《同桌的你》深諳此道.影片前半個小時,鉛筆盒、漫畫書等上世紀90年代初的標志性物品不斷映入觀眾眼簾.
The film also mentions important events that took place ring the period from 1993 to 2013,including China』s entry in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the terrorist attacks against the US on Sept 11,2001,and the 2002 SARS outbreak in China.This attention to detail brings back memories and creates nostalgia,especially among those born in the 1980s.
影片中還涉及到一些發生於1993—2013年間的重大事件,其中包括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以及2002年席捲中國的非典.這些細節令人想起過往的歲月,引發了人們的懷舊情懷,尤其是對於80後而言更是如此.
Then there』s the main focus:the first love between Zhou and Lin』s characters.From secret crush,to courageous confession,to dating and lovers』 quarrels,the interaction between Zhou and Lin,who share a great onscreen chemistry,is fun to watch.
而該片的主旨則是發生在由周冬雨和林更新飾演的男女主角間的初戀故事.從暗戀到勇敢表白、從約會到戀人間的爭吵,兩位主角之間的默契互動在銀幕上引發了一系列巧妙的化學反應,堪稱一大看點.
But after seeing similar stories several times in other popular youth films,such as last year』s So Young,and 2011』s You』re the Apple of My Eye,it feels a bit cliched.
但是我們在另外一些熱門青春片中已經看過許多類似的故事了,比如去年上映的《致青春》以及2011年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所以《同桌的你》似乎有些老生常談.
In case you』re wondering,
追答:
no, the film doesn』t have a fairy tale ending. It』s not inventive, but director Guo Fan』s way of storytelling is quite impressive. Throughout the film, he jumps between memories and reality, yet leaves the story complete and allows it to flow smoothly.
先劇透一下:該片並沒有童話般的圓滿結局。雖然內容欠缺新意,但導演郭帆的敘事方式卻讓人印象深刻。整部影片在回憶與現實間來回穿梭,但敘事上依舊完整而流暢。
Toward the end, Guo delivers the clear message that first love can easily fall apart when faced with reality. The fact that Guo presents this in a neat and tidy way may seem cruel, but it adds more authenticity and freshness to an already overused story.
影片結尾,導演郭帆傳遞了一個十分明確的信息:初戀往往敵不過現實。郭導干凈利落地道出這一事實似乎有些殘酷,但卻給老套的故事情節平添了一些真實性和新鮮感。
I can』t say My Old Classmate is profound and incisive, but it doesn』t have to be. If audiences can see a little bit of themselves in the film, it has fulfilled its goal. And those who are experiencing their sweet first love need not worry too much, because no matter how it ends, the precious memories of it will always stay
⑶ 這就是我導演的文藝片作文
《鋼的琴》:電影藝術的自覺與自誇
《鋼的琴》和上一部《耳朵大有福》一樣,依然笑點不斷
毫無疑問,《鋼的琴》是今年到目前為止,內地院線公映過的華語片中最佳的一部。無論它的優劣何在,這首先是一部值得討論的國產電影。所有關於它的贊與彈,都值得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我花錢買票,進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
這不是廣告,而是對某種藝術自覺的尊重;這話聽起來又確實像廣告,那是因為在還不夠健康的內地電影市場上,《鋼的琴》和它的導演張猛,可能根本沒機會獲得這種尊重。我以為《鋼的琴》最顯著的優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台詞和場面調度。
張猛幫趙本山寫過小品,在「本山傳媒」當過副總,他的上一部電影《耳朵大有福》就已經金句不斷。在《鋼的琴》里,王千源扮演的男主角陳桂林,對父親說自己的前妻,「她嫁給了一個賣假葯的,終於過上了她夢寐以求的不勞而獲的生活」;為了讓女兒接受他做的不會發聲的紙板鋼琴,陳桂林用貝多芬舉例,「貝大爺他耳朵就背」這些幽默感十足的台詞,帶著底層生活的氣息,散落在影片的各個角落,把一個其實令人心酸的故事講得淚中帶笑。這也是我敢於向多數人推薦這部電影的原因,《鋼的琴》雖然在藝術上很有追求,但並沒有拒觀眾於千里之外。
在場面調度方面,影片開始的一場送殯戲,已經彰顯了張猛在電影語言上的想法。他用橫移鏡頭,三次拓展畫外空間:開始是一群人吹拉彈唱的橫移加特寫;然後是一群人在中景的畫面內,與畫外的人進行對話至此,觀眾都是莫名其妙,不知道這幫人在干嗎;最後橫移鏡頭交代畫外空間,觀眾之前對這一場景的疑問得到解決,同時歡快的音樂與送殯場景的對比,也凸顯出其中的幽默。這種對畫面內外空間的運用、對電影語言的理解,已經足以秒殺多數內地導演。而這也是《鋼的琴》最大缺點的根源所在。
這部電影里有一種值得警醒的傾向:把對電影的藝術自覺,變成自誇。其實片中似要滿溢而出的配樂,數次舞台化的高光鏡頭,以及若干為橫移而橫移的鏡頭處理,都早已為略顯失控的片尾埋下了伏筆。有人說,感覺影片的最後15分鍾不是張猛拍的;我卻覺得,那正是有點想炫技的導演,玩high了沒綳住的表現。不過張猛還年輕,這部電影也只拍了21天,所以,我還是會期待他的下一部電影。
《鋼的琴》還有其他的一些缺點和優點:劇作上,影片用強盜電影的方式集結了一個「造鋼琴小組」,但每個組員的技能和形象卻稍顯模糊;情懷上,它企圖折射東北工業城市轉型後的落寞,那種loser感讓人想起芬蘭名導考利斯馬基,但其中狂放的童話氣質又讓人想起庫斯圖里卡,這都讓影迷心生親切。此外,片中第一次使用游戲《超級瑪麗》的配樂時,場面設計令人擊節;一眾主角在運豬肉的小貨車里高唱《心戀》的場面,則是近年國產電影里最苦中作樂的一場戲。
一部小投資文藝片卻有著類似《七武士》、《11羅漢》的類型元素和敘事結構。非常本土化、具有現實意義的主題,卻傳遞出超現實色彩的荒誕和幽默。影片既傷感又溫暖,似一首後集體主義時代的精神輓歌。
像考利斯馬基那樣開始,像庫斯圖里卡那樣結束。故事簡單,內容卻豐盈充實。那台純鋼打造、會發聲的鋼琴,它就是一台奇妙的時間機器,引領觀眾,去追憶過去,重溫情懷。
導演釋疑
像《七武士》一樣做鋼琴保衛戰
新京報:片中用了三個超現實的段落,為什麼會這么處理?
張猛:其實沒太復雜的想法,這三個段落分別表現陳桂林對偷鋼琴未果的發泄,酒精對這幫人的刺激,以及工人們的熱情。以公認的熱情為例,來上一段鬥牛舞,一塊紅布,牛就來了,我覺得這總比用鋼花四濺好吧?沒錯,我是用了超現實,但我只是用了一點小小的手法,觀眾並不難理解,我並沒有故意去玩個人式表達,或者想表現出什麼更深的含義。
新京報:業內對該片出現了有庫斯圖里卡、沃爾夫岡·貝克、黑澤明的《七武士》的風格的評論,你有借鑒嗎?
張猛:哈哈,都挺好。我很喜歡黑澤明,我覺得這部片子就像一場戰爭,鋼琴保衛戰,其實在寫劇本時我就曾說過,應該像《七武士》一樣,一幫人走到一起去完成一件事情。你說像庫斯圖里卡、沃爾夫岡·貝克也不錯,我想大家會想到這些導演和片子,可能是在面臨時代變革時期,那種情緒是有的,樂隊也好、儀式感也好,共產主義、社會主義道路就這么一路歡歌地走過來了,但是突然有一天社會變化了,人們從集體變成個體,而片子里的陳桂林則因為一架破鋼琴的事兒,把這些個體又都融合在一塊兒,這是一個凝聚工人力量的東西。在你的成長過程當中,總會有一些經典的片子影響到你,大家給我定了這個調我也很欣慰,但至於怎麼說我都無所謂。其實我不願說這些,因為這只是我內心的東西,觀眾是不感興趣的。
新京報:影片用到了不少前蘇聯音樂,但整個音樂感覺鋪得很滿,為什麼會這樣安排?
張猛: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各種聲音是一直貫穿你整個一天的,但有的時候你聽得見,有的時候你聽不見。我喜歡這種特別滿的音樂,其實片中沒有幾段音樂,但因為每段都挺強,所以大家會覺得挺滿。由於歷史的原因,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建築當中總能有前蘇聯音樂在流動,這些音樂還保持著昂揚的、積極向上的、帶有社會主義色彩的風格,而我們現在的音樂已經沒有這種感覺了。
⑷ 一部電影的主要內容作文
請參考,希望能有幫助哦
電影《後天》
片名《The Day After Tomorrow》無疑是個警示:溫室效應將導致地球災難,環保問題需政府重視,人民自覺。2004年的老電影,教育意義不用贅述,世界早已關注並執行。今天推薦這部電影,純粹是為它強烈的視覺美感所震撼,讓我一度忘記高科技的效用。其空前的想像力和磅礴氣勢,迄今無人超越。它是後繼者朝拜跟模仿的經典。《The Day After Tomorrow》,絕對是災難片的巔峰之作。
故事伊始在南極洲拉森冰川,一望無際的冰面,遠處盡頭的霞光。幾個黑點是勘測隊所在地。半分鍾內橫生變故。隊員站立的地面驀地下陷,深淵深不可測。鏡頭拉遠,茫茫的冰川一分為二。盡頭,仍然是一無所知的霞光。
與此同時,印度新德里開始飄雪;蘇格蘭平原下陷,都是很好玩的創意。東京,卻開始下冰雹。拳頭大小的冰雹,突如其來地砸在車窗、屋頂上。重重的、圓圓的,火花跟晶瑩沒有絲毫的爛漫氣息,因為行人逃避不及,死於災難。
最類似的天災電影有1997年的《龍卷風》和1996年的《天崩地裂》。在描述群眾奪路而逃的前半個小時是災難片的重頭戲,某些大膽想像如果成功即是傳世經典。譬如《龍卷風》,就有女主角開車過程中,一隻奶牛被龍卷風席捲上天,然後對准鏡頭直飛過來。在《The Day After Tomorrow》里,選景在紐約。十個路口塞車,象徵環保問題迫在眉睫。毫不知情的男主角下車,發現天空顏色陰暗,數以萬計的鳥倉惶逃散;圈養的動物驚恐不安,災難前夕的恐怖預兆醞釀十分精彩。
影片進行到25分鍾,出現了第一個龍卷風。太酷了!我們見過太多成型的龍卷風,卻從沒見識它的形成過程。城市上空壓得低低的雲層,好像擁有極大的魔力,如吸塵機一樣將地表灰塵向上牽引。霎時,淺色的塵粒連接天地,由散亂變得有序,逐漸成型。時尚頂級城市紐約,矗立成排高樓的背面,是成群結隊的龍卷風。災難效果簡單到不可思議,反正街上車多,那麼就直接將汽車卷上去摔下來。特別之處是快,摔得快,沖擊力狠。
影片第30分鍾,人們還未在驟變中醒覺,我們迎來了該片的傳世經典:一名男子緩緩推開隔壁的門,發現自己站在懸崖邊緣,大樓的另一邊不見蹤影。對面的大樓全是斷壁殘垣,而更大的龍卷風正在形成。音樂徐徐響起,空靈的女聲縹緲、遙遠,透著死寂。
影片第40分鍾,飛行勘測隊查看地形。因天氣驟冷凍壞油管而墜機。一名雪地生還的機師推開機窗,正要慶賀生的喜悅,3秒內雪跡爬上他的臉,嘴還張著,人就凍死了。
電影海報是被雪地掩埋的自由女神像。雖然我更喜歡斷壁殘垣的那幅景象,但是理解政治意義的高度。盡管災難遍及全球,自由女神像並沒有遭到損壞,這大概也是影片的善意。她在影片出現過兩次,都帶來炫惑的美麗和震撼。一次是海嘯,翻騰的海浪以魔鬼般的猙獰呼嘯過來,她堅強而孤獨地站立原地,頭頂一道閃電,奪目驚心。這是一場神與魔的較量,但是信念已逐漸崩塌。另一次已接近電影的尾聲,就是海報那幅。男主角他爹從帳篷出來,發現晶瑩一片,女神像安靜地半埋於地,手上的火炬仍不失尊嚴的高舉,肅穆地哀悼,更多的是希冀。
誠然影片在故事脈絡方面稍顯單薄,結構上災難情境較短,抗災的篇幅過長。而抗災兩條線未免太容易:受災群眾只要在屋內躲避即可;救世英雄是南極勘測隊員,只需走到紐約救兒子就成了。結尾當然粗糙,因為很多父親都不是專業探險的,他們同樣在屋頂得到直升機的救援。年輕的男主角Jake Gyllenhaal出演過《斷背山》和《十二宮殺手》,在這里還稍顯稚嫩。但是瑕不掩瑜,對於喜愛災難電影的同好,《The Day After Tomorrow》是必修課。
⑸ 我當上了導演作文400字
假如我是一名導演
每個人童年都有一個縈繞在心頭的夢想,律師、導演、醫生等等…
而我,我的夢想則是當一名導演,一名成功出色的導演。
我當導演,不是為了名揚萬里,只是為了讓更多的影片里時時閃爍革命的光芒,處處印記紅色的史跡。
假如我是一名導演,我要讓我的電影告訴中每一個學生,要永遠記著先輩們每一個感人事跡,要沿著革命先烈的足跡繼續奮斗。
假如我是一名導演,我要拍攝出龍華監獄中烈士們的慷慨就義,讓後人永遠記下那「龍華千古仰風高,壯士生亡志未窮」。
假如我是導演,我要拍攝出南京大屠殺中那慘絕人寰的一幕,讓後人永遠記住,勿忘國恥,努力學習。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率領中央紅軍主力從江西瑞金、於都等地出發,開始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長征之旅。
這次舉世聞名的長征,可以堪稱一部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它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奇跡,是世界史上偉大的壯舉。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是啊!這明知以身犯險,但仍不顧一切去做,這不正是革命奮斗的精神么?也正是這種永不言棄的精神,讓長征取得勝利,真可謂「三軍過後盡開顏!」
假如我是一名導演,我還要拍攝出另一個如歌如泣的鏡頭。
1948年6月14日,我們永遠會記住的日子。由於叛徒的出賣,江竹筠不幸在萬縣被捕,6月下旬,他被押到重慶,當惡如豺狼的敵人知道她是中共重慶委員彭詠梧的妻子後,就千方百計想從她嘴裡得到川東暴動的名單。
「你說還是不說」,只見許特務惡狠狠地盯著她說道。
「哼!不知道,就算知道,你認為我會告訴你嗎?」說著傲氣的將頭一扭。氣得特務咬牙切齒。於是這幫可惡的特務首領便搬出了「滿清十大酷刑」,認為這樣便能嚇倒她,令她屈服,可事與願違,她仍毫無膽怯之意。
甚至當特務用竹簽猛夾她的手時,當她 的汗早已從兩頰流下時,當她臉上青筋暴跳時,當她…她仍沒有透露半個字,她只是答到:「頭可斷,血可流,你們夾斷我得手,砍了我的頭,但我對革命的忠誠,對革命的信任是決不會減半,你們的目的永遠也達不到。
1949年11月14日,敵人決定殺害她,為了告訴敵人們革命的庄嚴,神聖,江竹筠特別換上了旗袍,整理好容妝後,向難友告別,奔赴刑場,在她看來,死亡並不可怕,「死有輕於鴻毛,重於泰山」她為革命獻身,是無悔的,但她卻沒有看到那勝利的一幕,她深感「壯士身亡,志未酬」。
她犧牲了,但她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將永遠銘記在我們的心裡。
假如我是一名導演,我要讓所有中國人體驗先輩們的革命歷程。
假如我是一名導演,我要讓所有中國人接受紅色的洗禮。
假如我是一名導演,我要讓所有中國人受到心靈上一次次強烈的震撼。
假如我是一名導演,我會更加堅定振興中華的信念。
最後,我會讓革命先烈用血肉和氣魄鑄成的舉世矚目的豐碑,永遠屹立在中國電影史上。
⑹ 我的理想是導演 作文
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理想,我的理想是當一名優秀的作家。
培根說:「毫無理想而又優柔寡斷是一種可悲的心理」,每個人都要有理想,這才有奮斗的目標、前進的方向,一旦夢想成真,回首以前的奮斗歷程,該是何等的欣慰呀!
具體是何時開始喜歡上寫作的,我已經忘卻了,依稀記得的,只有那在學習中的情景仍歷歷在目。二、三年級的時候,每次老師布置作文,我總愛把它放在作業做完的時候寫,總想著盡可能將作文寫得最好。但手中之筆卻是「囊中羞澀」,筆下的方塊字毫無生機,平淡如白開水,每次的開始是滿懷希望,卻以失望告終。每每看著班上其他同學的作文寫得多麼優美,對比自己,唉!不由得生出沮喪的心情來。
不得已,只好向媽媽請教改掉這種眼高手低的現象。媽媽聽了,微微一笑說:「找書幫忙啊!」對呀,我怎麼忘了呢?
於是,看書替代了本來得寵的玩具。漸漸的,我發覺一提筆,總有一股思維的清泉隨時奔涌而出,靈感所至,我的筆下不再「羞澀」,而是妙筆生輝、神采飛揚;家人們讀了我的作文,不再無奈地搖頭,而更多是贊許。這便使我來了動力,我越寫越起勁。後來媽媽又幫我報了好文章作文班,我更是有了充足的時間練習作文。偶爾我的作文被老師在班上作範文評講,這足以讓我快樂好幾天!
隨著從書中積累的知識增多,我的作文在班上也成了佼佼者,但這與我成為作家的理想還相距甚遠,需要不懈地努力、不斷地訓練和提高。
十年磨一劍,只有刻苦地磨練自己,以理想為前進的目標,付出與收獲才能劃上等號。於是乎,我不禁陷入對未來的憧憬之中:在那時,我將以我手中的筆,去描繪和諧社會的景象;去發現生活中點點滴滴閃光的東西;去揭露當今社會存在的各種惡習;去反映人間的辛酸苦辣……
突然,窗外的風聲把我喚回到桌前,難道這僅僅是一場夢?「不,這已是現實!」我要在十幾年後,響亮而又肯定地回答!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航的路;理想是路,引我們走向黎明。而我,就在這理想的路慢慢地走著……
⑺ 我的理想是導演作文要寫出為什麼當導演,和要
科學老師布置了一個雙休作業:完成一個小實驗,並拍成微視頻。我聽了特別興奮,終於可以當導演了,這可是我的理想啊!
周六一大早,我開始找實驗內容。我先把家裡的有關科學小實驗的書全部翻出來,找了一遍,最終目標確定:燒不破的氣球!家裡正好有氣球和蠟燭,真是太好了!我把爸爸媽媽召來開了個短會,三人立刻分好工:我負責寫劇本;爸爸媽媽負責布置場地,主角是氣球,當然要有五顏六色的氣球作為美麗的背景了!
一小時後,一切准備就緒了。我自封導演主演,邀請爸爸做助手及群眾演員,媽媽負責攝影。我開始給他倆「說戲」。第一場戲是這樣的:我把氣球放到蠟燭火焰上燒,氣球沒有破;爸爸也拿了一個氣球放上去燒,結果氣球「砰」地爆炸了!爸爸要裝作吃驚地問:「天天,為什麼你的氣球不會破啊?」我要得意地告訴他這個秘密,原來我的氣球里灌了一些水。
終於要開拍了!媽媽反復調整位置,已經找到了最佳的拍攝角度。我的演出很成功,爸爸上來了問「天天,為什麼你的氣球不會破啊?」「停!」我大喊一聲,把他們都嚇了一跳,「爸爸,你沒有表現出非常吃驚的神態!」這個群眾演員一點也不配合,還跟我嚷嚷:「這么簡單的實驗,一點也不吃驚啊!」真想氣死我這個導演,現在是演戲知不知道,如果再不改進,永遠重來。第二遍,爸爸演得非常逼真,卻把正在攝像的媽媽逗笑了!這樣,手一抖,說要重拍了……我們全家笑成一團……這可這么辦?
第二場戲,我的台詞特別多,我反復背著實驗原理:「蠟燭的火焰不斷向外傳遞熱能,普通氣球碰到火焰,熱能傳遞到橡膠上,溫度瞬間達到幾**,因此就爆炸了。如果氣球里有水呢,橡膠得到的熱量傳遞給裡面的水,橡膠本身的溫度就不會升的很高,因此氣球就不會爆炸了……」我胸有成竹地上場,卻連連失敗。不是台詞說錯,就是實驗動作沒跟上,真是要急死人了。拍了N次,好不容易完整地拍了下來。我看了下視頻,哎,哪像是一位在做實驗的專家啊,分明是一個正在背課文的小學生。語句太生硬了,我的改進一下,變成更加平易近人的口語,語速稍慢點……
我的喉嚨已經冒煙了,群眾演員不知什麼時候悄悄溜走了……「行了,差不多了……」媽媽甩了甩舉累了手機的手說,「你真是一個瘋狂的導演,一個追求完美的演員啊!」
「看花容易綉花難」,短短十分鍾的**費了我們兩個小時。真心佩服那些大導演大明星啊!當然,我的理想不會變,做一個專業的瘋狂的導演!
⑻ 給一篇英語作文 介紹一個電影導演
Steven Allan Spielberg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Allan Spielberg (born December 18, 1946)[4] is an American film director, screenwriter, film procer, video game designer and studio executive. In a career spanning five decades, Spielberg's films have covered many themes and genres. Spielberg's early science-fiction and adventure films were seen as an archetype of modern Hollywood blockbuster filmmaking. In later years, his films began addressing such issues as The Holocaust, slavery, war and terrorism. He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nd influential filmmakers in the history of cinema.[5] He is also one of the co-founders of the DreamWorks movie studio.Spielberg won the Academy Award for Best Director for Schindler's List (1993) and 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Three of Spielberg's films, Jaws (1975), E.T. 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 and Jurassic Park (1993), achieved box office records, each becoming the highest-grossing film made at the time. To date, the unadjusted gross of all Spielberg-directed films exceeds $8.5 billion worldwide. Forbes puts Spielberg's wealth at $3.0 billio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