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蕾
❷ 中國大陸的七代導演及其代表作
實際上現在提「第七代」這個詞還有些早,他們應該被稱為「新生代」、或者「新銳」導演,只有被歷史的篩漏篩過之後,一切才見分曉。沙子漏下去,石頭留下來,那時候「第七代」才會浮出水面。
但是我們認為「第七代」的概念今天依然要提,這樣才會使他們感覺被注視,才會有越來越多的「沙子」涌現出來。或許會有更多的年輕人願意搭上第七代的列車,這不是壞事,誰也說不準,一個今天貌似平庸的傢伙將來是不是一塊石頭。
實際上他們屬於同一個群體。若列出他們的共同之處,那實在是很明顯的:他們都年輕著,實踐著,堅持著,對世界影響著。
導演:寧浩
代表作:《瘋狂的石頭》,《銀牌車手》
《瘋狂的石頭》的成功給寧浩帶來不小的壓力,他的下一部類型片題材《銀牌車手》雖然由「石頭」的300萬投資增加到1500萬元,但寧浩還是稱錢不夠花,拍攝周期拉長,眾人期待過高,都給他帶來一定壓力。目前該片已完成後期製作,寧浩表示不太去奢望它能延續「石頭」的成功,只能力求會有一些突破。寧浩拒絕給他的新片下定義為「喜劇」,他說拍的是「荒誕劇」。無厘頭的情節,令人捧腹的創意,例如「超人」代言壯陽葯等等,影片中的諸多元素還是能看到黑色幽默的影子。
2003年北電畢業前,寧浩自己出資、自編自導的電影處女作《香火》入選當年柏林電影節和香港電影節,引起劉德華「亞洲新星導」計劃的關注,於是便有了《瘋狂的石頭》的投資。這部影片的成功讓寧浩這個默默無聞的年輕人迅速成為最被關注的新銳導演,也使他毫無爭議地成為「第七代」導演的領軍人物。
導演:徐靜蕾
代表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一個男子在41歲生日當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這封信出自一個臨死的女人,傾訴她對男子纏綿一生的愛情,而這個男主人公對此一無所知。徐靜蕾把茨威格的同名小說搬上銀幕,並且是自編自導自演,開拓進取的勇氣令人欽佩。本片獲得第52屆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給徐靜蕾的導演之路做出了巨大肯定。如果說《我和爸爸》還是一個透著拙氣、憑借真誠打動人的作品,那麼該片已經顯露出徐靜蕾較為成熟的導演掌控力。
從最受矚目的女演員演變為有「才女」之稱的新銳導演,徐靜蕾的「轉型」已經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和做導演相比,做演員沒有表達的自主權,況且聰明的人做演員始終是一種「浪費」,所以徐靜蕾執起導筒是必然的。和大多數沉在「底層」的年輕導演相比,「名人」徐靜蕾的電影道路會寬敞明亮很多。第一部電影《我和爸爸》,葉大鷹、張元、姜文一幫人鼎立相助,《來信》也同樣是大腕雲集,2千萬的投資「手到擒來」。這一點,使得置身「第七代」導演中的徐靜蕾成為一個「異數」。
導演:馬儷文
代表作:《我們倆》
《我們倆》講述的一老一少兩代女性的故事,90分鍾的故事只有兩個小人物,但細節飽滿,情感充沛,生活化的趣言妙語俯拾皆是,讓人莞爾,質朴和幽默中卻透出當代人深層的焦慮和悲哀。導演馬儷文以細膩的手法,表現出年齡懸殊的兩代人之間的矛盾與情感,感人至深,本片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
一個朋友說,「其實馬儷文是中國最有可能成為科恩兄弟那樣的導演的人,她骨子裡的黑色和偏執無人能敵」,但出於可操作性,她之前導演的兩部電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我們倆》都選擇了低成本的溫情電影。終於,2007年馬儷文在劉震雲劇本的基礎上,拍出了商業電影《我叫劉躍進》,解決了文藝為體、商業為用的問題。雖然「黑色幽默」的不夠,但黑和異足夠,倒也不失氣魄。對於第七代導演的現狀,馬儷文有自己的闡述:所有「新生代」導演都像野草似的,各用各的方式往上長,就看誰的生命力更強,又保持藝術性,又能與市場相結合,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
導演:彭韜
代表作:《血蟬》
《血蟬》改編自白天光的同名小說,講述兩個被拐賣後被逼利用身體殘疾乞討的小孩的經歷。導演彭韜用手持拍攝延續原作的殘酷風格,用絕望的人物命運和復雜的人性彌補原作的單薄與不足。該片和大多數現實寫照的影片一樣,採用非專業演員出演全部角色,影像風格朴實。該片最終在第60屆瑞士洛加諾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一個德國記者這樣評價《血蟬》:這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它真實,自然,美麗,我希望在德國影院也能看到這部電影。
國內的新銳導演倒是一大筐,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的33歲的青年導演彭韜,是其中「藝術絕對至高無上」的代表人之一。拍這部電影彭韜甚至是自掏腰包,把自己拚命賺來的錢投在電影上。他說有了一張國際電影節的獎狀,就不需要買衣服了。《血蟬》是彭韜的處女作,洛迦諾之行也是他第一個參加的大型國際電影節。無論如何,他的「運氣」沒辜負他的投入,這個「新生代」導演還是升起來了。
導演:李玉
代表作品:《蘋果》
「沒有想到,中國竟然能夠產生這樣令人捧腹又直面人性的現實題材電影!」這是英國最著名的電影雜志《帝國》對《蘋果》的評價。飄在北京的洗腳妹劉蘋果是社會中最弱勢的一個群體之一,在她身上發生的事情簡直可以用「荒誕」來形容。老公不信任她,老闆強奸了她,老闆娘百般刁難她,社會幾乎是拋棄了她……影片的刪減部分是最為遺憾的,不僅是激情戲,很多關繫到主人公命運的細節也被刪去。有人說,未刪節版的《蘋果》和刪減版的幾乎是兩個星球上的不同電影,這一點讓導演李玉欲哭無淚。無論如何,這是一部敢於誠實地面對自己、勇於說真話的電影。柏林電影節主席Dieter Cosslick毫不吝嗇對它的贊美:「《蘋果》是真正有力量的電影,是我任期中所看到的最好的中國電影。」
33歲的李玉半路出家,影片卻頻頻獲得國際影展認可,每一部又都在國內引發爭議。2000年,她拍攝了第一部記實風格的故事片《今年夏天》,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艾爾維拉.娜塔瑞獎」,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亞洲影片」特別獎,但因種種原因未能在國內引起關注。第二部電影《紅顏》入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讓李玉從地下走到了地上。新作《蘋果》獲柏林金熊獎提名,獲金馬獎10項提名,屢遭刪減後去年11月底已在國內上映。李玉認為,自己的本意並不是製造爭議,只是把自己感受到的人生表達出來。
導演:程裕蘇
代表作品:《我們害怕》
《我們害怕》由棉棉編劇、主演。獲得加拿大溫哥華國際電影節「青年電影龍虎大獎」評委們的評語是:「這部數碼影片清晰呈現了中國社會的最新發展,其中既有偉大的成就,也有惱人的東西。」影片拍得很有生氣,也很誠實。整部影片充滿了程裕蘇眼中的上海符號,程裕蘇說,「所有的一切都試圖表現最真實的上海和上海人。」無論影片的主題、故事和導演風格,比其他年輕導演都更為豐富、平實、大氣,也更具思辯色彩。
導演程裕蘇曾被美國《新聞周刊》、《綜藝》雜志、德國《明鏡》周刊、英國《環球銀幕》譽為:「中國最值得期待的新銳導演」。1996年程裕蘇獲澳大利亞悉尼大學電影製作碩士學位,回國後涉足DV拍攝。第一部電影《我們害怕》由程裕蘇自費花十萬元拍成,第二部影片則由阿迪達斯的總裁主動投資,原因是他喜歡《我們害怕》。第二部片影片《目的地,上海》,獲得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該電影節對其的評價是:「這部影片完全改變了西方從張藝謀到賈樟柯處得到的對中國及中國電影的印象。」這與程裕蘇對「第六代」的態度不謀而合,「他們看我的作品不會多說,我看他們的作品也不會多說,因為你的角度和他們的角度不一樣,必然會產生一定的反差。」
備選人物:胡戈
代表作:《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都說陳凱歌用三億元捧紅一個胡戈,這話頗有道理。惡搞「饅頭」讓胡戈一舉成名,但他從此也沉浸於網路視頻的塗鴉之中。雖然他的「新片」層出不窮,但總是跳出不出「網路」和「短片」的局限。可能是胡戈太過熟悉網路世界,也可能他的興趣止步於此,總之,這事有些小小的遺憾。假設胡戈開竅之後去拍電影的話,可能不比第七代中的任何一個導演差,但這只是假想,胡戈一天不從搗鼓網路短片的興致中跳出來,就不能給我們這些看客足夠的底氣去挺他。無他,期待胡戈早日從網路中醒來,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樂趣。
❸ 中國幾位著名導演分別擅長什麼類型的電影
比如姜文他真的很適合諷刺分割的劇情片,而且真的很好看。
❹ 誰能給我幾個著名外國導演的簡介,最好是英文的!
英文的,實在給不了! 斯蒂文·斯皮爾伯格 Steven Spielberg 男,生於1946年12月18日,美國俄亥俄州 美國導演,生於俄亥俄州辛辛那提,曾就讀加州州立學院三年,12歲開始用8厘米的電影攝影機拍家庭影片。1960年,他編導了一部片長四十分鍾的戰爭片《無處容身》,在「峽谷影展」中獲勝,並使他獲得了一台十六厘米的攝影機作獎品。1968年,他獲得一位開光學儀器公司的富翁投資十萬美元,讓他導演一部用三十五厘米攝影機拍攝的短片《安培林》,講述一對年輕戀人在莫哈威沙漠相遇後一齊坐車到加州海邊的故事,結果在第二屆亞特蘭大影展上獲獎。環球公司的行政總裁恰好看到了這部短片而與他簽約。從此開始了他在好萊塢呼風喚雨的時代。作品以卓越的講故事技巧著稱,名字已成為好萊塢的化身。 喬治·盧卡斯 George Lucas 男,生於1944年5月14日,美國加州 1977年,初出茅廬的盧卡斯以其非凡的藝術才華執導了影片《星球大戰》(《Star Wars》)並藉此樹立了其導演道路上的首座里程碑。該片一上映便在世界影壇引起轟動。它的成功,不僅在於其提出並探討了一個由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給人類和世界帶來的社會問題,更在於它在一個極富想像力的故事框架之內運用現代尖端科技成果如激光、電腦、機器人等向觀眾展示了一種神奇的宇宙奇觀。影片的特技含量極高,令觀眾們嘆為觀止。它在世界科幻影片的創作與生產中具有開拓性意義並因之而獲得了第五十屆奧斯卡獎的6項大獎。 《星球大戰》的大獲成功也使盧卡斯獲得了巨額利潤,用這筆錢,盧卡斯在加里弗尼亞創設了他個人的電影製作公司。《星球大戰》雖然使盧卡斯名利雙收,但是為拍好這部影片,盧卡斯耗廢了大量的精力。基於此,他曾發誓再也不導演巨片了,而是把主要精力轉移到他的製作工作上來。 80年代初,他先後擔任了影片《星球大戰》的續集《The Empire Strikes Back》(1980) 和《Return of the Jedi》(1983)的製片人。同時,他又與大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合作,製作了《印第安納·瓊斯》系列(《Indiana Jones》)。這些影片都取得了良好的票房收入。尤其是《印第安納。瓊斯》系列,更是屢創佳績,反響不俗。1986年製作了影片《Howard the Duck》後,盧卡斯又開始從三、四十年代的流行影片中提取素材,把它們製作成一些具有英雄式 冒險經歷的影片,它們受到了年輕人的廣泛歡迎。八十年代中期,盧卡斯開始大力構建他的未來事業。他曾在三番市附近設立包括音樂製作在內的電影製作公司,又曾於1992年在美國ABC公司發展電視事業。盧卡斯總是喜歡製作那些融現代娛樂和具有教育意義的情節與一體的影視作品,而這一風格也正符合了大多數觀眾的興味。近來,盧卡斯在其影視事業上更加孜孜以求,他總是把眼光投射到那些風格獨具的小說作品上,希望從中挖掘素材並用他那天才的製作能力創造出更具影響力的影視作品來。 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男,生於1954年8月16日,加拿大安大略省 1977年,卡梅隆看到了喬治·盧卡斯的經典科幻影片《星球大戰》,他開始意識到自己想要做什麼了。他在影壇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羅傑·考曼(Roger Corman)1980年影片《世紀爭霸戰》(Battle Beyond the Stars)中任藝術總監,製作特技模型。第二年,他在電影《食人魚2》(Piranha Part Two: The Spawning)開始了他的導演之路。該片在義大利拍攝,由於卡梅隆和劇組的工作人員有些矛盾,在拍攝結束後,製片人甚至不讓他參加影片的最終剪輯。心高氣傲的卡梅隆一怒之下,自己學會了使用義大利剪片機的操作,花了幾個星期剪輯了整部電影。從此,卡梅隆發誓要為自己製作電影。1984年,詹姆斯·卡梅隆憑借著在夢中得到的一個靈感,撰寫並導演了電影《終結者》(Terminator)。這部以未來世界為背景的動作片由阿諾德·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主演,影片投資很小,但是卻非常的賣座。實際上,《終結者》是一部具有卡梅隆典型風格的電影,如富有創意的劇本、完美的特技、鮮活的人物以及在他後面的電影中頻頻出現的女性英雄。這部影片的成功使得卡梅隆受到廣泛關注。 1985年,卡梅隆和史泰龍一起撰寫了《第一滴血2》(Rambo: First Blood Part II))的劇本,該片由史泰龍主演並廣受好評。隨後卡梅隆又推出了一系列的科幻動作片,有《異形》(Aliens)、《終結者2》(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等。他的電影常常啟用邁克爾·比恩(Michael Biehn)、詹妮特·戈德斯坦恩(Jenette Goldstein)、蘭斯·亨利克森(Lance Henriksen)、比爾·帕克斯頓(Bill Paxton)和施瓦辛格等明星為主演,並且經常有核戰爭的故事線索包含在內。為了營造完美逼真的效果,詹姆斯的電影鏡頭中,尤其是在追逐戲中,常常有巨大的破壞場面。他之所以成為電影業界最成功人士之一,大部分要歸功於1997年拍攝的票房巨艦《泰坦尼克號》。盡管這部電影在電影史上可謂是毀譽參半,既有大肆吹捧者,也有極力貶低者,但卻忠實地保持了詹姆斯·卡梅隆電影的一貫風格,情節扣人心弦,特技出神入化。當然,其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在電影的前半部中對故事的情感鋪墊缺少靈性。這表現出詹姆斯·卡梅隆善於在緊張的情節中表現人物的性格,卻不善於在細小的情節中表現人的情感。即便有著這些瑕疵,《泰坦尼克號》仍然是當今最賣座的電影之一。巨大的拍攝成本,高額的票房以及多達14項的奧斯卡提名和11項奧斯卡大獎使得導演卡梅隆和電影在好萊塢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卡梅隆曾經和他的製片人吉爾·安·赫德(Gale Anne Hurd)結為夫婦。1989年,他與凱思琳·比吉洛(Kathryn Bigelow)結婚。
❺ 能人於四的導演簡介
王好為:女,1940年生於重慶。中共黨員。北京電影學院客座教授。北京電影製片廠一級導演。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復審委員會委員。中共十二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全國三八紅旗手。
196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後進入北京電影製片廠任導演助理、副導演、導演至今。
1987年獲一級電影導演職稱。
1985年、1998年當選為第六屆、第七屆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
1995年被聘為北京電影學院客座教授。
1996年被聘為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復審委員會委員;
1999年被聘為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復審委員會委員。多次任電影金雞獎、華表獎評委及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導演系研究生畢業答辯組組長。
❻ 好萊塢著名影星及名導演簡介
一、影史十大表演藝術家
雖然電影只有短短百餘年歷史,卻涌現出了數不清的傑出表演藝術家,他們憑借傳神的演技讓電影藝術不斷發揚光大。本知識介紹的是美國電影學院評選結果,只是一家之言,相信每個影迷心中也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排行榜。
1羅伯特.德尼羅
羅伯特.德尼羅1948年出生於紐約,處女作為1963年的《婚禮聚會》,10年後在《鼓聲輕擂》中的表演獲得好評,第二年出演《教父2》使他一舉成名,並贏得了「馬龍.白蘭度接班人」的美譽。1981年憑借《憤怒的公牛》一片摘取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殊榮。
迄今獲得過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學院終身成就獎,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等多個獎項,是當今美國影壇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演員之一,被公認為美國演員中演技派的代表人物。
2馬龍.白蘭度
馬龍.白蘭度1924年出生於奧馬哈,起初在百老匯表演話劇,1950年的電影處女作《The Man》並未使他引起人們的關注,但隨後憑借《慾望號街車》《柴巴達萬歲》《凱撒大帝》《碼頭風雲》四部影片獲譽無數,一舉奠定了他在美國影壇的地位。他在《野性騎手》中的表演被認為是「喊出了美國青年一代的心聲」,並因在《教父》中的精湛表演再次贏得奧斯卡獎,隨後他出演了《現代啟示錄》《乾燥的白色季節》等影片。
2004年死於肺部疾病。
3保羅.紐曼
保羅.紐曼出生於1925年,1954年出演處女作《聖杯》,成名作為1956年的《回頭是岸》,憑借《朱門巧婦》《江湖浪子》《原野鐵漢》《鐵窗喋血》《並無惡意》等片多次獲得奧斯卡提名。1968年執導的《巧婦怨》獲得了次年奧斯卡最佳電影獎。1985年,保羅被授予榮譽奧斯卡獎,以示對他在影視圈內多年耕耘的認可。1986年,憑借在馬丁.斯科塞斯執導的《金錢本色》中出色的表演,如願以償地獲得了次年的奧斯卡影帝稱號。
2008年死於肺癌。
4阿爾.帕西諾
阿爾.帕西諾出生於1940年,原名艾爾弗萊德.帕西諾。起初在百老匯打拚。早期未在好萊塢闖出名頭,但在百老匯已是一名很有價值的戲劇演員。電影處女作是《處女的煩惱》,出演的《教父》和《教父2》,風頭被馬龍.白蘭度和羅伯特.德尼羅搶走,於是他重回百老匯。4年後出演《狄克崔西》獲得好評,隨後的《教父3》成就了他的巨星地位。92年憑借《聞香識女人》奪得奧斯卡影帝殊榮。
越老越吃香的他,已經成為電影界不老的神話。
5傑克.尼克爾森
傑克.尼克爾森出生於1937年,一生獲獎無數,堪稱「奧斯卡之王」。21歲出演處女作《吶喊的小殺手》。69年在《逍遙騎士》中的表演為他贏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隨後憑借《五部輕松的戲劇》《最後的細節》《唐人街》三次獲得奧斯卡影帝提名,76年憑借《飛越瘋人院》獲奧斯卡影帝,隨後他憑《母女情深》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並於98年因《盡善盡美》第二次獲得奧斯卡影帝稱號,99年被金球獎賜予終身成就獎。
他是湖人隊的死忠。
6安東尼.霍普金斯
1937年出生於英國南威爾士,年輕時出演莎士比亞筆下的一系列戲劇,但始終未在好萊塢受到認可,於是他回到英國繼續戲劇表演。1980年,43歲的霍普金斯接演了小成本電影《象人》,使他開始小有名氣。1992年,霍普金斯以其在《沉默的羔羊》一片中的傑出表現獲得了第64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殊榮。之後他主演的《沉默的羔羊》前傳與後傳更是引起了轟動。他在《吸血驚情四百年》《秋日傳奇》《尼克松》《八月》等影片中都有著上佳表現。
7哈維.凱特爾
1939年出生於紐約,父親是羅馬尼亞人,母親是波蘭人。曾為海軍陸戰隊員、法院書記員。他的首部影片就是馬丁.西科塞斯導演的《誰在敲我的門》,在影片《出租汽車司機》和《壞中尉》中,他的表演更是獲得了極高的贊譽。憑借《鋼琴課》和《低俗小說》兩次獲得法國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獎。並憑借《煙》獲得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同時摘取了國際影評人獎的桂冠。作為一名傑出的演員,他不僅在美國倍受推崇,在歐洲諸國也頗為著名。
8詹姆斯.斯圖爾特
1908年出生,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建築系,美國空軍准將。他是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獎、金球獎終身成就獎,及其他多數主要電影組織的終身成就獎得主。多部作品名列美國電影學會所選各類型百年最佳影片、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典藏。1999年,他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男演員第3名。
吉米.斯圖爾特已經成為一種文化象徵,以及一個優雅經典時代的傳奇化身。
1997年在洛杉磯去世。
9丹尼爾.戴.劉易斯
1957年出生於英國倫敦。處女作為1971年的《血腥星期天》,後隨老維克劇團和皇家莎士比亞劇團開始舞台表演,1982年才重返影壇。因參演《我的左腳》名聲大噪,並奪得奧斯卡影帝。02年參演《紐約黑幫》,獲得了包括金球獎和奧斯卡在內的多項提名,08年因《血色黑金》再獲奧斯卡影帝。
丹尼爾被英國電影學院授予「當代最佳男演員」稱號。獲得過美國影評人協會、金球獎、奧斯卡獎、英國學院獎等多個大獎和提名。
10達斯汀.霍夫曼
1937年出生於美國洛杉磯,受父母影響喜好電影藝術,因參演話劇《第五匹之行》得到賞識進入影壇。1967年出演《畢業生》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此後出演的《午夜牛郎》《約翰與瑪麗》《小巨人》《Straw Dogs》、《Straight Time》都受到了好評,憑借在1979年的《克萊默夫婦》和1988年的《雨人》中的出色表演,二度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獎。
相貌平平的達斯汀以塑造小人物見長,在好萊塢享有「變色龍」的美稱。
❼ 世界著名電影導演都有哪些
1、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Allan Spielberg),1946年12月18日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導演、編劇、製片人。
1974年,完成了個人首部電影長片《橫沖直撞大逃亡》。1975年,執導了驚悚電影《大白鯊》,憑借該片獲得了第33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導演提名。
黑澤明人物評價
黑澤明電影里的人物,大部份是悲觀生命里的積極者,他們的價值觀從來不會被現實的社會污染,當中的人物不時為更崇高的理想作出犧牲,令人傷感,但始終維護著人類的希望,是一種有份量的影響。
❽ 導演兼編劇的有哪些名人
羅生門 黑澤明
野草莓 的導演
❾ 中國著名80後導演
盧正雨
1983年9月出生於湖南,80後著名青年導演、編劇、演員。2005年大學時期因興趣拍攝《莫小白的水怪日記》等短片,時值互聯網時代的高速發展,作品在年輕人中被廣泛傳看並聲名鵲起,走上職業道路至今已佳作等身,亦是中國最早一批從事互聯網短片創作的元老導演。其中2009年開始編、導、演的系列情景喜劇《嘻哈四重奏》目前共五季點擊率已過3億,開創中國網劇之先河,獨特喜劇風格深入人心。2013年受邀周星馳電影作品《西遊降魔篇》任聯合編劇。之後推出的三個短片《絕世高手》《婚紗照》《嘻哈三部曲之幽浮目擊者》更是將中國微電影行業的整體製作水準提升至電影的高度,又一次引領潮流,更被網友譽為微電影史上的一座豐碑。
徐靜蕾
1998年參演電視劇《將愛情進行到底》,2004年憑作品《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獲得過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銀貝殼獎。
李芳芳
從十五歲起在《北京日報》、《中國青年報》、《經濟日報》、《北京青年報》、《語文世界》等報刊雜志上發表多篇作品,計三萬余字,並多次獲得國家級作文競賽大獎。其中,《媽媽的手臂》、《真愛》兩篇散文分別選入《1992年度全國中小學生精短散文集》和《1993年度全國中小學生精短散文集》。1993年被學校推薦為中國青少年名人,收入共青團中央編撰的《中國青少年年鑒》,現為電影導演。
郭帆
中國第七代電影導演,80後新銳電影導演。1980年12月15日出生。自幼喜愛繪畫。現定居於北京市。2003年本科畢業於海南大學法學專業,獲得法學學士學位。畢業後曾就職於中國旅遊衛視《亞洲音樂中心》節目組,擔任節目包裝監制職務;現任共和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從事電影的策劃、編劇與導演工作。2009年就讀北京電影學院管理系研究生。2010年擔任電影《李獻計歷險記》導演。
陳正道
台灣80後新銳導演。電影短片作品《狂放》入圍2004威尼斯影展國際影評人周競賽單元與東京「亞洲之風」競賽單元,2005年首部電影劇情長片《宅變》創下台灣約一千八百萬的票房佳績,多部短片佳作亦受邀歐亞各大影展。是個能同時掌控商業表現與藝術創意的導演,亦為眾多知名歌手拍攝MV。
❿ 世界著名電影導演及其代表
斯坦利.庫布里克(美國)代表作:2001太空漫遊、發條橙
呂克貝松(法國)代表作:殺手萊昂、第五元素
克里斯托弗·諾蘭(英國)代表作:記憶碎片、致命魔術、盜夢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