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給《午夜巴黎》這部電影予以正確的解讀
美國導演伍迪·艾倫因拍攝多部口碑及票房極佳的喜劇片被眾人所周知,他的電影充滿藝術感,把現實生活與電影藝術相結合,刻畫人物真情實感的同時還能顧及美感。伍迪·艾倫導演通過普通人真實浪漫的生活反映內心的矛盾感,是喜劇電影中不可忽略的新銳力量。
2011年上映的電影《午夜巴黎》是伍迪·艾倫自編自導的電影,是喜劇與奇幻交織相輔的劇作結構。影片對於生活的哲理,內心的矛盾與不安,以獨具匠心的表現形式呈現在觀影者面前,激起觀影者內心層層波瀾。伍迪·艾倫也憑借這部電影成功斬獲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原創劇本獎,在豆瓣贏得8.2超高分。
觀影後我看了很多影評,發現大多人是從「故事內容」和「成長歷程」兩個方面進行解讀,然而這部影片的最大價值並不凸顯在此處。
所以今天我將從影片的表現手法,電影主題和情感表達方式等多角度挖掘本影片的獨特魅力。最後在第三部分,我會結合自己對電影的思考談談關於現實生活的幾點建議。
③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浪漫,與其追逐,不如發現。
吉爾和阿娜意外穿越到19世紀的巴黎,而這里正是阿娜所嚮往的時代,她決定留在這里,不再回到自己的年代。吉爾看到阿娜的決定,逐漸放下自己的天真,開始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做錯了。他開始修改自己的小說,最後連海明威也誇贊他的小說,這其實意味著吉爾真正可以面對屬於自己的時代,脫離曾經束縛自己的事物。
在我看來,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浪漫,而吉爾在其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浪漫。終其一生,都有很多快樂時光,比如找到一份好工作,找到愛你的伴侶,經濟物質充裕,這些快樂都是我們能夠追逐到的美好,與其生活在獲取的時代,不如發現未來屬於你的成就和浪漫。
因為,一旦你真心實意的感受到時代的樂趣,你會全身心沉浸於其中,快樂也終將越來越多。就像王小波說:「我們擁有今生今世是不夠的,還需要一個詩意的世界」,而這個世界,就是當下的世界。
總結一下:
觀看完《午夜巴黎》,既讓人感嘆藝術如此神奇,同時又引發觀影者對於人生的價值沉思。也許我們每個人都存在隱形的「現實世界」和「完美世界」,但如何將這兩種關系進行自我肯定,自我升華才是真正的要點,這也是這部電影的獨特魅力所在。它帶給我們思考與追問,也告誡我們只有在不斷的困境中進步,才能離答案更進一步。
《午夜巴黎》是2011年由伍迪·艾倫編劇並執導,歐文·威爾遜、瑞秋·麥克亞當斯、瑪麗昂·歌迪亞等聯袂主演的一部以法國巴黎為背景的浪漫喜劇和奇幻電影。影片於2011年5月開始在全球上映。
影片表現的主題是懷舊情緒、現代主義和存在主義,講述了一個年輕人對巴黎的熱愛,同時也闡釋了一種誇張,別人的生活總是好過和自己的生活的幻覺,因為這種幻覺而產生了生活上的矛盾與不安。
吉爾(歐文·威爾遜飾)是位在好萊塢小有名氣的電影編劇,他希望在巴黎這座仿若「流動的盛宴」的城市中完成自己的第一部小說。而只是抱著觀光心態來巴黎購買結婚傢具的未婚妻伊內茲(瑞秋·麥克亞當斯飾)及其父母非常反對,不歡而散中,吉爾獨自漫步巴黎。
此時適時到來的一輛馬車,將他帶入一場他自己都不敢想像的名流派對,在派對中,不僅與海明威(寇瑞·斯托爾飾),菲茨傑拉德夫婦,達利(阿德里安·布洛迪飾),布努埃爾等人暢聊,更與畢加索情人阿德里亞娜(瑪麗昂·歌迪亞飾)共生情愫,在一次次的穿越中,他越來越沉醉在巴黎這座城市中。
C. 午夜巴黎的獲獎記錄
時間名稱獎項種類得獎者2012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獲獎伍迪·艾倫最佳影片提名全體劇組最佳導演伍迪·艾倫最佳藝術指導安妮·賽貝爾2012年美國金球獎電影類-最佳編劇獲獎伍迪·艾倫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提名全體劇組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歐文·威爾遜電影類-最佳導演伍迪·艾倫2012年土星獎最佳編劇提名伍迪·艾倫最佳奇幻電影全體劇組註:只列出3個電影大獎的獲獎情況,影片共獲獎23項,提名66項
D. 午夜巴黎保羅扮演者
保羅(Paul Gauguin),即法國著名畫家高更,出現在吉爾「午夜巴黎」的夢境之中。
奧利維爾·雷堡汀,1959年3月1日出生,法國演員、編劇。
自1985年起出演過七十多部電影,並於2010年憑借《人與神》中Christophe一角獲得法國凱撒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代表作:
《聖女貞德》、《國王與王後》、《空中殺陣》、《颶風營救》等。
《午夜巴黎》是2011年由伍迪·艾倫編劇並執導,歐文·威爾遜、瑞秋·麥克亞當斯、瑪麗昂·歌迪亞等聯袂主演的一部以法國巴黎為背景的浪漫喜劇和奇幻電影。影片於2011年5月開始在全球上映。
影片表現的主題是懷舊情緒、現代主義和存在主義,講述了一個年輕人對巴黎的熱愛,同時也闡釋了一種誇張,別人的生活總是好過和自己的生活的幻覺,因為這種幻覺而產生了生活上的矛盾與不安。
E. 哪位有高清中英文字幕的《午夜巴黎》
中文名
午夜巴黎
外文名
Midnight In Paris
其它譯名
情迷午夜巴黎
製片地區
法國巴黎
拍攝地點
法國
拍攝日期
2010年7月
導 演
伍迪·艾倫
編 劇
伍迪·艾倫
類 型
喜劇、劇情
主 演
歐文·威爾遜,瑞秋·麥克亞當斯,瑪麗昂·歌迪亞,艾麗森·皮爾,柯特·富勒,麥克·辛,卡拉·布呂尼,湯姆·希德勒斯頓,咪咪·肯尼迪,凱茜·貝茨
片 長
94分鍾
上映時間
2011年6月10日
分 級
USA:PG-13
對白語言
英語、法語、西班牙語
色 彩
彩色
imdb編碼
tt1605783
1電影劇情
吉爾(歐文·威爾遜飾)是位在好萊塢小有名氣的電影編劇,他希望在巴黎這座仿若「流動的盛宴」的城市中完成自己的第一部小說。而只是抱著觀光心態來巴黎購買結婚傢具的未婚妻伊內茲(瑞秋·麥克亞當斯飾)極其父母非常反對,不歡而散中,吉爾獨自漫步巴黎。
此時適時到來的一輛馬車,將他帶入一場他自己都不敢想像的名流派對,在派對中,不僅與海明威(寇瑞·斯托爾飾),菲茨傑拉德夫婦,達利(阿德里安·布洛迪飾),布努埃爾等人暢聊,更與畢加索情人阿德里亞娜(瑪麗昂·歌迪亞飾)共生情愫,在一次次的穿越中,他越來越沉醉在巴黎這座城市中
已發送私信!
F. 碟中諜4里的女殺手扮演者蕾雅賽杜在午夜巴黎里演過什麼
在巴黎開影碟店的一個女的,只在電影中出現過2次。第一次在00:42左右,與男主角遇見。然後就是在影片快結束時(最後2分鍾),男主角與未婚妻分手後,男主角獨自走在橋上。(與諜中諜4里的莫洛是不一樣的感覺噢~不過都喜歡)
G. 《午夜巴黎》中都提到了哪些藝術家
《午夜巴黎》中都提到的藝術家: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傑拉德(Scott Fitzgerald),美國20年代著名作家,最有名的作品是《了不起的蓋茨比》,即《大亨小傳》,也就是塞林格在《麥田裡的守望者》中借主人公之口反復提到的那本書,描寫美國人20年代的生活和精神狀態。
賽爾妲•菲茨傑拉德(Zelda Fitzgerald),斯科特•菲茨傑拉德的妻子,富家女,有天賦的芭蕾舞者和作家,因生活浮華和情緒多變而著稱,當時評論多指責其消費鋪張而導致丈夫不得不靠撰寫蹩腳的三流小說以謀生。事實上菲茨傑拉德的作品中曾多次借用(或曰抄襲)妻子的書信和日記段落,因此有女權主義者認為菲茨傑拉德毀掉了一位才華勝過他本人的女子。塞爾妲40年代起被診斷為精神失常,後在精神病院的火災中喪生,與丈夫合葬。
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不多說了。他14歲開始學習拳擊,參與過兩次世界大戰,20年代曾在巴黎短暫居住,與菲茨傑拉德是很好的朋友。後來兩人大概因文人相輕而開始互相看不順眼。賽爾妲則從一開始就不喜歡海明威,說他表裡不一,缺乏男子氣概,甚至無端斷定他是同性戀。海明威則評論說:菲茨傑拉德被女人毀掉了。
科爾•波特(Cole Porter),美國人,天才的百老匯音樂家,一戰期間移居巴黎。電影中出現的插曲Let』s Do It 出自他為1928年的音樂劇《巴黎》所作的配樂。沒找到男聲版,這里是當年的第一爵士女歌手艾拉•菲茨傑拉德(Ella Fitzgerald)演唱的版本。說起來,這位黑人女歌手好像跟寫小說的菲茨傑拉德夫婦木有任何關系。
H. 《午夜巴黎》都說是伍迪艾倫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伍迪·艾倫的哪些個人風格
伍迪·艾倫關注現實沖突多過娛樂,關注精神世界多過外部行為,他自己也說過:「生命真是充滿荒謬的悲劇。」因此,他的影片常常充滿人情味,將暗淡的人生困境點綴在喜劇的氛圍中,讓人笑後陷入沉思,觸摸到陽光背後的陰影。
是魔幻現實主義。伍迪·艾倫獨具魅力的表現風格一直陪伴他的創作。就像《伍迪·艾倫:電影人生》對伍迪·艾倫的評價:「對於死亡的恐懼,對於愛情充滿背叛的徒勞,對於魔幻現實主義解決困境的手段,伍迪·艾倫一直在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審視我們個人的命運,以及人類的生存狀態。」
他不因為自己是導演,可以改變劇中人物的命運就將所有的故事以大團圓喜劇結尾,而是尊重事實並真實地反映現實。
I. 午夜巴黎中有哪些藝術家出現
《午夜巴黎》是 伍迪·艾倫編導,歐文·威爾遜、瑞秋·麥克亞當斯、瑪麗昂·歌迪亞 等主演的一部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年輕人對巴黎的熱愛,同時也闡釋了一種誇張的別人的生活總是好過自己的生活的幻覺。
電影中,有天Gil一個人漫步巴黎街頭,當午夜的鍾聲敲響之後,一輛馬車突然停下,車上的旅人熱情的邀請他上了車,而下車後的Gil驚訝的發現自己竟然置身於心中嚮往的巴黎黃金時代。在一個個這樣神奇而迷人的夜晚,他遇見了許多自己崇拜的歷史文化名人,菲茨傑拉德,海明威,畢加索,斯坦因等等;
1、科爾•波特(Cole Porter)
他是影片第一個出場的icon人物,彈奏著自己的名作「Let』s Do It」。該曲是1928年他為音樂劇《巴黎》所寫,此劇此曲在當年的百老匯大獲成功。
1917年搬到巴黎居住,成名於20年代,大紅於30年代的科爾•波特,與其他百老匯創作家的最大不同在於:他的作品都是自己包攬詞與曲。
2/3、菲茨傑拉德夫婦( Zelda n Scott Fitzgerald)
1925年出版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大亨小傳》)奠定了菲茨傑拉德在美國現代文學史地位,使其成為 「迷惘一代」代表作家。
富家女澤爾達於1920年嫁給菲茨傑拉德。在1932年半自傳體小說《最後的華爾茲》出版前,這段期間,她為雜志寫過稿,也寫一些小小說。
20年代前半期,菲茨傑拉德夫婦活躍於紐約社交界,成為「爵士時代」縱樂代表;20年代後半期,二人搬到巴黎居住了一段時間,在那裡,他們與很多美國文學界移民成為朋友,菲茨傑拉德與海明威的友誼也是在此時發展起來的。
澤爾達對丈夫與海明威的友誼很不滿,覺得自己因此受到冷落,而海明威則形容澤爾達是「瘋的(insane)」,認為澤爾達鼓勵丈夫酗酒使他無法認真寫作,這些在影片里也有表現。同時,影片里的海明威還對澤爾達的小說做出了評價,他認為澤爾達文筆不錯,但不能組織出好的故事整體。
4、約瑟芬•貝克(Josephine Baker)
傳奇黑美人,人稱「黑珍珠」「青銅維納斯」,海明威稱她為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10來歲開始在美國因舞蹈而小有名氣,1925年在法國因舞蹈及歌唱成名,1927年在歐洲拍攝第一部電影,成為第一位進入主流電影界的非裔女星。
5、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拳擊家」作家,「迷惘一代」代表作家,美國精神領袖式的人物。
1921年,婚後不久的海明威攜妻往巴黎工作,經此前他在美國做助理編輯時認識的小說家舍伍德•安德森寫信介紹,他成為巴黎文藝界「教母」格特魯德•斯坦因的座上客,後者成為了他的精神導師,他與斯坦因的這種關系在影片中也有表現。
影片中菲茨傑拉德介紹男主角和海明威認識時,海明威談到他的書,應該是指他已經出版的第一本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1926年)
6、胡安•貝爾蒙特(Juan Belmonte)
很多人認為他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鬥牛士」。
他改變了鬥牛風格,與前輩遠離牛來躲避牛角的技術相比,他的不同之處在於,他總是在離牛僅幾英寸遠之處直直站立,一動不動。
7、愛麗絲•托克拉斯(Alice B. Toklas)
影片中沒有近鏡頭,只出現了一下:海明威及穿越男主到斯坦因家去,是她開的門,海明威叫了她的名字「愛麗絲」,所以就不難猜出她是格特魯德•斯坦因那位生活伴侶。
1907年,出生於猶太中產家庭的托克拉斯到達巴黎的第一天就與斯坦因相識,她是斯坦因的情人、生活及工作秘書、編輯、評論人、活動組織者及廚師,總之,幫斯坦因打理各種各樣的事。
8、格特魯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
飾演格特魯德•斯坦因的演員Kathy Bates曾因《危情十日》(根據斯蒂芬•金作品改編)獲金球獎和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港劇《巨人》曾借用《危情十日》整個橋段。
斯坦因的一生中大多數時間都在巴黎度過,她的沙龍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巴黎名氣最大的文藝沙龍,在這個沙龍里出入的名人除了影片里出現或提到的海明威、菲茨傑拉德、喬伊斯、畢加索、馬蒂斯、喬治斯•布拉克等,還有舍伍德•安德森、格里斯、阿波里奈爾等等。
「迷惘一代」這個詞語就是斯坦因給海明威等作家群體起的名號。可惜好景不常,她與海明威於30年代交惡。
9、畢加索(Pablo Picasso)
這位演員不熟悉,搜資料時看到他目前是流亡法國以躲避阿根廷的獨裁統治。
作為20世紀最偉大、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之一,畢加索本人或其作品或多或少為普羅大眾所熟悉,20世紀早期,他的時間基本可以分成「巴塞羅那」和「巴黎」兩部分。當他的作品出現了新面孔,就表明他又換了情人。總之,這位不用過多介紹,只是希望不要再聽見有人說他「一生潦倒,死後畫才值錢」這種讓人撓牆的胡話了。
10、朱娜•巴恩斯(Djuna Barnes)
這位基本上都是背影鏡頭,有個側面鏡頭非常快,還被前面的人給擋得差不多,完全看不清。影片中她和男主角跳了半支舞。從頭部來看,演員與原型還是很像的。
11、達利(Salvador Dalí)
從前看達利本人那些「搞怪」照片,以前想像出來的達利的樣子,完全就是布勞迪演出來的那種帶點漫畫式人物的樣子。(《午夜巴黎》里看到超現實主義三人組的時候,我恍悟,達利那些照片是不是曼•瑞拍的呀?)
1926年是達利人生的分水嶺。此前的他籍籍無名,直至1925年在巴塞羅那的個展讓世人所識,而作於1926年、展出於1928年的作品「The Basket of Bread」則為他贏得國際聲譽。也是在1926這一年,他搬到巴黎,認識了畢加索,1928年他加入了超現實主義流派。
12、路易斯•布努埃爾(Luis Buñue)
超現實主義三人組之電影大師,一生中在西班牙、墨西哥、法國和美國都生活工作過。當然,在1920s他還沒成為電影大師,1927年約瑟芬•貝克主演《熱帶海妖》(La Sirène des Tropiques )時,布努埃爾只是個助理導演。
13、曼•瑞(Man Ray)
超現實主義三人組之攝影大師。影片里穿越過去的男主訴說自己的困境時,這位說「I see a photograph」。
曼•瑞於1921年搬到巴黎生活、工作。接下來的20年裡,包括喬伊斯、斯坦因、谷克多、阿爾多(Antonin Artaud)在內的文藝界知名人士出現在他的攝影作品中。
14、艾略特(T. S. Eliot)
這位只在車窗邊露了露頭說了說話,和男主握手完畢後不久就把頭都縮回去了。美國和英國都爭著說艾略特是自家的,有爭論認為他是20世紀最重要的英語詩人。
15、馬蒂斯(Henri Matisse)
這位出場的時候,是把自己的作品賣給斯坦因,並為自己開出的價格被接受而感到很高興。
16、里奧•斯坦因(Leo Stein)
斯坦因家族的里奧,格特魯德•斯坦因的哥哥,影片里馬蒂斯把自己一幅作品以500法郎賣給了兩兄妹,穿越過去的男主角聽到後心裡一定在想真是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便宜了,所以他對斯坦因說「要不我也來6、7幅」。
17、亨利•德•圖盧茲-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18、高更(Paul Gauguin)
19、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
出身於金融資本家家庭的畫家。
J. 求午夜巴黎演員表,午夜巴黎女主角午夜巴黎男主角是誰
歐文·威爾遜模仿伍迪艾倫真是到位啊。布呂尼的醬油打得很好嘛!這部片兒根本就是老頭和法國影評界在互相吹捧互相表白,結果收獲北美票房成功以及各種贊美真是件有趣的事兒。全片講了一個簡單的「活在現在」的道理,跟《紫玫瑰》關系不大,倒是更像《獨家新聞》。結尾倒是有那麼一點兒像侯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