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蘇聯電影《雁南飛》女主角的資料
資料很少啊,不好找....
抱歉,老生已經盡力了。
塔吉亞娜·薩莫依諾娃 Tatyana Samojlova
女,生於1934年5月4日
星座: 金牛座
作為演員 Tatyana Samojlova的電影作品(數量:6)
Net smerti dlya menya ------- (2002)
24 chasa ------- (2000)
安娜·卡列尼娜 Anna Karenina ------- (1967)
長使英雄淚滿襟 Italiani brava gente ------- (1965)
未寄出的信 Neotpravlennoye pismo ------- (1959)
雁南飛 Letyat zhuravli ------- (1957)
俄文原名:Letjat zhuravli
中文譯名:雁南飛
英文譯名:The Cranes Are Flying
蘇聯 1957年
導演: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Mikheil Kalatozishvili
主演:塔吉亞娜·薩莫依諾娃Tatyana Samojlova
阿勒克塞·巴塔洛夫Aleksei Batalov
片長:97分鍾
字幕:外掛英文
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女演員特別提名獎
褪掉色彩斑斕,銀幕上只留下光與影最原始的黑白對比,讓一次次的光影投射出那段感情,讓時間和空間見證動盪年代中飄離的人們。或許亘古不變的愛情變得更加純粹;或許,黑白編織的故事,投射的影像沖擊了我們的心靈。那份感動,那份痴迷,還有那份對電影本身的敬佩遲遲不能散去,雁兒南飛,留下一個姑娘在等待;留下電影歷史上精彩的一頁——《雁南飛》。
任何電影都在講述情,而愛情更是占據了大多數。在戰爭的包裹下,《雁南飛》依舊是給我們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漂亮的維洛妮卡,英俊的鮑里斯,相愛卻因戰爭分開,姑娘在等待中委身於他人,而最終等來的卻是戀人已逝的絕望。看似老套情節,卻分明在導演攝像的鏡頭語言中鋪排得當,張滿沖突,令那份愛情刻骨銘心。
維洛妮卡,整部電影給人最大的思考是她是否正面,畢竟她是背叛了。是誘惑?是重擔?是要依靠?抑或是其他?在等待中她嫁為人婦,一個在空襲中得到她的男人。她在尋找依靠,失去所有親人,失去戀人音訊後,至少還有馬克在愛護她,她在那場炮火中失去了防線。可她還是後悔了,婚後的生活壓抑,心中對戀人的思念更為加深。得不到周圍人的諒解,整天生活在思念等待中,人物的造型也從天真爛漫的少女轉換成心思繁重的少婦。難道真的是為伊消的人憔悴?愛情在時間的緯度中拉的很長,但依然如蛛絲般的綿延不絕,纏繞著主人公周圍,讓她無法擺脫心靈的折磨。直到看見那隻「小松鼠」的留言後她才笑了,可她不知道戀人早已經遠離塵世。她的形象存在矛盾,但並不妨礙觀眾對她的同情與喜愛。而且飾演她的達.薩莫依洛娃就象美國的奧黛麗.赫本,可愛而又充滿女人味,她的表演更是減低了觀眾對電影這個人物的厭惡感。最後,她把鮮花送給了其他的戰士,愛情升華成了博愛,也許有導演的一相情願,但這種升華確實比較符合這個人物內心發展變化的路程。
愛情是什麼?只叫人生死相許。愛情是分泌的一種特質,只能是那個人,只愛那個人。一種獨有,一種堅貞或許才是愛情最高境界,它不象鳳梨罐頭到了一定時間就會變質,那種歷久彌新的感覺是有的人一輩子都體會不到的。很明顯,電影中的兩個主人公就是如此。電影一開始就用電影獨有的語言,給觀眾一幅幅溫馨的畫面。鮑里斯還是參加了軍隊,離別時對他等待的刻畫,一組長鏡頭,推過一張張分別臉孔,他焦急地尋找維洛妮卡,他人的焦慮同樣也是他自己內心的不安。戀人未滿,戀人未到,這樣的生死離別怎能不擔心?可是最後還是錯過,任憑女孩呼喊,他沒有聽見,頹喪低著頭,胸前貼著女孩的照片奔向戰場。由於特定的情況,他們分離了,在不同的空間,彼此想念著,一邊在等待來信,一邊只能以照片來了以自慰。當戰爭奪取男子生命時候,電影更是運用了電影語言最有效的手段,令那一場景在整個電影史中都留下輝煌的一筆。在樹林里,鮑里斯倒下,伴隨這個生活中瞬間消失的動作,電影浪漫了一回,閃回出此時他內心的想法,於之畫面是不停旋轉的白樺林和他回憶中的幸福時光:在樓梯上追逐愛人,想像著結婚時自己穿著燕尾服,打著領結,新娘白紗婆娑。在一陣陣的眩暈與回想中,電影回到現實中的白樺林,他倒下了,陽光還是很刺眼。心中那個想念將到天國,揮之不去了。
也許,整個電影本不是在闡述一個動人的愛情,更多的是對戰爭的控訴與蘇聯人民英勇抗戰的歌頌。但是在這個愛情的主題下,整個電影更具有了觀看性。不象以前的電影般說教和宣傳,高大全人物。夏伯陽式的人物也被這樣的小人物描述所替代,蘇聯電影開始在整個國際影壇上閃耀光輝。這里有國有化電影的可取之處,當然最多的還是導演自身對藝術追求的不懈努力。在寬松的政策資金條件下,蘇聯電影工作者在五六十年代吸收前人技術上的創新,給自己的電影以全新的藝術品位,當然能夠在國際上贏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如果說《戰艦波將金號》給蘇聯電影以全世界的注目,並且引導了一個潮流的話,那麼《雁南飛》在電影技術和故事的設置上更使蘇聯電影上了一個藝術與民眾雙重接受的新台階。電影中無論是畫面還是光線的運用,都可以看出攝影的匠心獨運,大雁南飛的雙重隱喻給電影有了更為明確的定位與藝術品格。怪不得奪得當年的嘎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了。
雁過無痕,當年的演員已經老去,在銀幕上留下最光輝的臉面,而精彩的電影也載入史冊,或許,雁過還是留下了什麼的……
簡 評
本片充滿了浪漫主義悲劇的激情,片中用大量具有隱喻和主觀情緒色彩的蒙太奇鏡頭,把人物的內心世界投射在銀幕上,使攝影機被賦予了個性化的生命。本片堪稱前蘇聯五十年代「情緒電影」中的代表作。
下載地址:http://lib.verycd.com/2005/07/21/0000057706.html
❷ 看看俄羅斯世界的電影五百字
俄國1908年始有電影,第一批藝術片出現於1916年,1919年列寧簽署電影國有化法令,這是蘇聯電影事業的開端。
國內戰爭年代占據蘇聯銀幕中心的是新聞紀錄片,主要反映紅軍的英勇戰斗和工農群眾的業績。
國內戰爭結束後蘇聯電影事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始拍攝反映革命歷史和蘇聯現實的新影片。1925年,謝.米.愛森斯坦(1898~1948)導演了無聲影片《戰艦波將金》,歌頌1905年革命。影片在世界電影歷史上首次採用了蒙太奇的剪輯手法,被稱為里程碑式作品,在1927年巴黎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20世紀20年代後半期的優秀影片有根據高爾基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母親》、《土地》等。 20世紀30年代有聲電影的出現是電影史上的轉折點,蘇聯的一批作家開始創作電影劇本,作曲家開始為電影譜曲,戲劇演員轉而從影。20年代電影方面的革新主要在剪輯、節奏和群眾場面上,30年代則轉向劇情安排、人物性格塑造以及運用語言、音樂、歌唱、音響等表現手法。蘇聯第一批有聲影片中較好的有《迎展計劃》和首次搬上銀幕的古典戲劇名著《大雷雨》等。1934年由瓦西里耶夫兄弟導演的根據富爾曼諾夫的長篇小說改編的影片《夏伯陽》,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優秀作品。繼該影片後出現了一系列較好的革命歷史影片,有《馬克辛三部曲》、《波羅的海代表》、《肖爾斯》、《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雅科夫.斯維爾德洛夫》等。
1937~1939年,列寧的形象連續出現在銀幕上,這是蘇聯電影藝術的一項重要成就。影片主要有《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和《帶槍的人》等。
20世紀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蘇聯電影在主題、體裁和風格方面趨於多樣化。有描寫歷史活動家的大型史詩影片《彼得大帝》、《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有反映當代生活的《政治委員》、《燦爛的生活》等。此外,還拍攝了一些動畫片、喜劇片、紀錄片和科普片。 衛國戰爭年代用以鼓舞戰鬥士氣的電影小型片居多。四年間共拍攝了489部新聞紀錄片,67部小型片和34部大型片。著名的藝術片有《區委書記》、《她在保衛祖國》、《虹》、《卓婭》等。戰爭年代還創造了文獻紀錄電影形式,紀錄下了從德國法西斯入侵到他們徹底失敗的許多重大事件。這類影片有《莫斯科城下大敗德軍》、《斯大林格勒》、《柏林》等。
戰後初年的影片有《青年近衛軍》、《易北河會師》、《鄉村女教師》、《西伯利亞交響曲》等,反映衛國戰爭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回顧重要的歷史事件,表達勝利的喜悅和對未來的嚮往。傳記片在戰後的蘇聯電影片中佔有一定的比例。主要有《米丘林》、《巴甫洛夫》、《穆索爾斯基》和《塔拉斯.舍甫琴科》。戰前蘇聯已有彩色片,戰後進一步提高了色彩技術,並在完善立體聲、環幕電影和全景電影技術方面取得進展,1955年蘇聯拍攝了第一批寬銀幕影片,立體影片。
50年代中期以來,蘇聯拍攝了不少以衛國戰爭為題材的影片,這些影片的思想藝術傾向幾經變化。50年代著重表現下級官兵的戰壕生活;戰爭中人們的悲劇性命運和表現戰時普通人的道德心理。如丘赫拉伊導演的《士兵之歌》,邦達爾丘克根據肖洛霍夫同名小說自導自演的《一個人的遭遇》,卡拉托佐夫導演的《雁南飛》等。60年代以後逐漸轉向表現蘇聯官兵的英雄行為,並把激烈的戰斗和前線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影片著力表現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在關鍵時刻人的心理和道德面貌,這也是70年代戰爭題材的影片的鮮明特性之一。這方面著名的影片有《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熱血》等。70年代戰爭片的另一特徵是展現戰爭全景,對反法西斯的歷史進程進行客觀的概述。奧澤羅夫導演的《解放》是全景式的5集史詩片,它從蘇、德兩軍統帥寫到普通戰士、從蘇軍開始反攻寫到德軍全軍覆滅,是一部反映二次世界大戰的文獻性故事片。類似的影片還有《圍困》(原著恰科夫斯基、導演葉爾紹夫)。80年代初問世的戰爭片,如《勝利》、《岸》(原著邦達列夫,導演阿洛夫、納烏莫夫)具有更加強烈的政治色彩。他們把過去的戰爭同當代蘇聯的對外政策聯系起來,涉及到諸如戰爭與和平、東西方緩和等重大國際政治問題。另外,根據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他們為祖國而戰》(導演邦達爾丘克)也取得很大成功。 表現當代生活的影片題材廣闊、形式多樣,道德題材影片有《湖畔》、《熱愛人》、《紅莓》、《稻草人》、《懷戀的冬夜》、《合法婚姻》等,70年代的故事片《紅莓》展現了一個刑滿釋放人員重新做人卻遭黑社會殺害的經歷,在蘇聯評論界引起了長時間的討論。根據舞台劇改編的電影《辦公室的故事》、《兩個人的車站》受到觀眾的歡迎。其中1964年舒克申自編自導的影片《有這樣一個青年》獲全蘇電影節嘉獎和第16屆威尼斯電影節「聖馬克金獅獎」。80年代初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曾獲奧斯卡金像獎。生產題材的影片有《最熱的一個月》、《獎金》等。
蘇聯的電影工作者注重將國內外的文學名著搬上銀幕。蘇聯銀幕上的文學名著優秀影片有科靜采夫導演的《哈姆雷特》、尤特凱維奇導演的《奧賽羅》、羅沙里導演的《苦難的歷程》、謝.阿.格拉西莫夫導演的《靜靜的頓河》、扎希爾導演的《安娜.卡列尼娜》、伊.亞.培利耶夫導演的《白痴》和《卡拉馬佐夫兄弟》、庫利讓諾夫導演的《罪與罰》等。
戈爾巴喬夫時期放寬了文化限制,電影界發生巨大變化,主要表現在:⑴出現反對斯大林的影片。1986年11月上映的喬治亞電影製片廠攝制、堅吉茲.阿布拉澤導演的影片《懺悔》和1987年12月上映的電視紀錄片《再揭露》。⑵重新審查過去發行的影片。蘇聯影協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調查近20年來禁止放映的影片25部,公映了克利莫夫導演的《垂死掙扎》等影片。在赫魯曉夫時期曾轟動一時,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被禁演的影片《晴朗的天空》,於1987年在中央電視台播映。1971年攝制的影片《途中考驗》(根據尤.格爾曼的小說《「祝賀新年」行動》改編,阿.格爾曼導演),1986年開禁。同時,蘇聯政府以個別情節「嚴重失實」為由,把《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等其他9部電影列為禁片,不得在影院、電視台播映。⑶放寬進口電影的標准,過去被嚴格禁止的流亡西方的蘇聯導演安德列.塔爾科夫斯基的作品《鄉愁》和《犧牲》也在莫斯科上映。
除開禁了許多影片外,隨著國家對電影監控的取消,出產影片數量增加,且主要是描繪社會的陰暗面並充斥著暴力與色情。這類影片有《克萊采奏鳴曲》(1987,施維策爾導演),《小維拉》(1988, B.B.皮丘爾導演),《僕人》(1989,阿布德拉希托夫導演),《衰弱綜合症》(1989,穆拉托娃導演),《星空下的房子》(1991,C.A.索洛維約夫導演)以及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出產的影片《深坑》(1992,B.德霍維奇內導演),《太陽灼人》(1994,米哈爾科夫導演),《高加索的俘虜》(1996,C.博德羅夫導演)。
蘇聯有電影從業人員30萬人,電影製片廠39個,其中拍攝故事片的製片廠19個。蘇聯設有國家電影委員會,負責領導電影事業。1965年成立的蘇聯電影工作者協會是電影藝術工作者的專業聯合組織。蘇聯從1958年起以舉辦全蘇電影節的形式展映所有製片廠的影片。 蘇聯電影從《戰艦波將金》開始登上國際影壇,30年代以後經常參加戛納、卡洛維伐利、威尼斯等國際電影節,屢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蘇聯電影在134個國家上映,在世界影壇上享有盛譽。從1959年開始隔年舉行一次莫斯科電影節,放映來自五六十個國家的幾百部影片。80年代,蘇聯每年攝制故事片約150部,電視片約100多部,科普片約1000多部,動畫片約130部。
俄羅斯的電影產業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在莫斯科有「莫斯科電影製片廠」、「高爾基兒童與青年中心電影製片廠」、「聯盟木偶電影製片廠」、「中央科學電影製片廠」。在聖彼得堡的有「列寧電影製片廠」、「文獻和科普電影製片廠」、在葉卡捷琳堡和其他一些城市也有電影製片廠。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電影業陷入了困境。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的10多年間,俄羅斯電影業發展十分不均衡。1991年拍攝430部電影,而1996年產量僅為26部。近年來影片產量有所回升。進口影片,尤其是美國影片占據著俄羅斯的市場。以1995年為例,俄羅斯全年上映影片共286部,其中,美國電影就佔了111部。
近幾年來,俄羅斯大力加強對國產電影的扶植,通過了《電影法》,為發展「民族電影」鋪平了道路。從政府組織機構上也進行了調整:撤銷了主管電影的電影委員會,電影歸文化部管理;政府設專項電影基金;製片廠設備得到更新;電影院逐步改建,採用最新的放映設備;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改為一年一次,並且由政府撥款資助。俄羅斯電影正在逐漸走出困境。
近兩年最新拍攝的《戰爭》、《小狗與流浪兒》、《他妻子的日記》、《布穀鳥》、《情人》、《致艾麗斯的信》等影片基本代表當代俄羅斯電影的發展水準,反映俄羅斯現代社會和民俗風情。
《西伯利亞理發師》以1885~1905年沙皇俄國時期的社會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凄婉美麗的浪漫故事,受到俄羅斯各界觀眾的喜愛。該片導演尼.米哈爾科夫拍攝的《太陽灼人》獲199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謝爾蓋.索洛維約夫(1944~)1968年畢業於莫斯科電影學院導演系。主要作品有:《童年過後一百天》(1973年,獲第2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救生員》(1979年,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溫柔年華》(2001年)以蘇聯解體前後15年的生活為背景,展示主人公的種種際遇。
近年來,俄羅斯私營電影公司發展迅速,私人資本投資於電影業,完全進行商業化運作,投拍了一批新影片。如《羅曼諾夫王朝》(1997年,潘菲羅夫導演)、《小偷》(1997年,巴維爾.朱赫萊導演)、《聾者之國》(1998年,瓦.塔達洛夫斯基導演)、《伏羅希洛夫的槍手》(1999年,斯.加沃羅辛導演)、《寶馬》(2003年,彼.布斯洛夫導演)等。
動作片的數量在增加。《兄弟》(2000年)的主人公達尼拉從部隊復員後來到聖彼得堡投奔自己的朋友──職業殺手,故事在俄美兩國展開,以當代為背景。這是俄羅斯第一部完全按照動作片模式拍攝的電影。
阿.羅果什金從1995年到2000年這五年中,連續拍了三部以俄羅斯民俗為背景的喜劇片──《民族狩獵的特點》(1995年)、《民族捕魚的特點》(1998年)、《冬日民族狩獵的特徵》(2000年)。
2003年,俄羅斯年輕導演安德烈.茲維亞金采夫的導演處女作《回歸》奪得第60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回歸》描寫的是一對兄弟如何面對10年未曾謀面的父親突然歸來的故事。這部影片的獲獎對俄羅斯電影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這是40年來俄羅斯電影首次獲此殊榮。此前,安德列.塔爾科夫斯基《伊萬的童年》和尼.米哈爾科夫的《庫倫》分別於1962年和1991年贏得威尼斯電影節大獎。
近年來,戰爭題材的影片不僅把鏡頭對准50年前的那場大戰,譬如阿.羅果什金的《布穀鳥》(2002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展示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影片中的三個主人公語言不通,最後卻能相互理解。 故事片《哨卡》(1998年,阿.羅果什金導演)、《戰爭》(2002年,阿.巴蘭巴諾夫導演)以最近的車臣戰爭為背景,直接反映了內戰給人民生活帶來的不幸。
歷史題材的《小牛犢》(2001年,亞.索庫洛夫導演)描述列寧逝世前一年的生活,對列寧的形象進行了全新的詮釋。
故事片《寡頭》(2002年,巴.魯金導演)反映俄羅斯近20年暴富起來的人及其為此付出的高昂代價。
總體而言,近年來隨著經濟情況的改善,俄羅斯電影的數量與質量在不斷提高,電影業正在逐步走出困境。
❸ 《恰巴耶夫》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恰巴耶夫》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9Mrv7-GU94VQYNeEIkSpMA
《恰巴耶夫》
導演: 格奧爾基·瓦西里耶夫、謝爾蓋·瓦西里耶夫
編劇: Anna Furmanov、Dimitri Furmanov、格奧爾基·瓦西里耶夫、謝爾蓋·瓦西里耶夫
主演: Boris Babochkin、Leonid Kmit、Varvara Myasnikova、Boris Blinov、Illarion Pevtsov、斯捷潘·什庫拉特、格奧爾基·熱諾夫
類型: 劇情、歷史、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蘇聯
語言: 俄語
上映日期: 1935-01-14
片長: 93 分鍾
又名: 夏伯陽、Chapayev
影片《夏伯陽》根據富爾曼諾夫的同名小說改編,前蘇聯列寧格勒電影製片廠1934年出品。
片中塑造了夏伯陽這位蘇聯國內戰爭中傳奇式的英雄人物。該片是蘇聯電影史上的傑作,人物形象鮮明,語言性格化,片中「精神戰」一場,堪稱場面蒙太奇的典範。
影片榮獲1941年斯大林獎金,在1978年評選的國際電影誕生以來100部最佳影片排行榜中,金榜題名。
夏伯陽是蘇聯國內戰爭時期傳奇式的英雄人物。
這是在嚴酷的1919年紅軍同高爾察克白匪軍作殊死戰的戰線上。一陣叮當的鈴聲,一架三套馬車從廣闊無垠的俄羅斯原野上飛馳而來。一群被白匪擊潰的游擊隊員衣帽不整,狼狽地迎著馬車跑來。馬車沖進人群,一個目光銳利,像哥薩克那樣歪戴著帽子的人敏捷地站起身來喝住人群。「站住,上哪兒去?」被驅趕得棄槍丟鞋的游擊隊員們,聽到他們指揮員的喊聲,馬上停下。「來,跟我走!」隨著一聲令下,人們似乎振作起來,跟著馬車往回沖去。車上的機槍吐出火舌,掃向敵村。敵人遭到不曾意料的反擊,措手不及,一見馬車上那勇士更是嚇破了膽,紛紛棄甲而逃。游擊隊轉敗為勝,奪回村子。這個率領士兵沖鋒陷陣的驍勇的指揮官,就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夏伯陽……
後把英勇善戰的將士說成是夏伯陽式的。
❹ 俄羅斯拍的戰爭電影
俄蘇戰爭電影漫談
內容提要:
第一章 (1908--1941)俄羅斯電影誕生;蘇聯蒙太奇學派崛起;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的輝煌成就
1908年俄羅斯電影誕生 ,《斯捷潘.拉辛》,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二月革命後的俄羅斯軍事題材電影
1917年十月革命, 電影產業國有化, 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鼓動電影」
20年代蘇聯蒙太奇電影學派的形成,三位大師的先鋒主義理論及其代表作:
愛森斯坦 雜耍蒙太奇與理性蒙太奇 《戰艦波將金》
普多夫金 蒙太奇敘事 《成吉思汗的子孫》
杜甫仁科 銀幕上的詩 《兵工廠》
聲音的出現與「音畫對位法」
1934年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藝思想的確立
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創作的里程碑之作:《夏伯陽》(1934)
30年代中後期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的創作高潮:
《馬克辛三部曲》
《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
《十三人》
《帶槍的人》
蒙太奇大師將藝術探索精神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思想相結合的作品:
《肖尓斯》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第二章 (1941-1956) 偉大衛國戰爭期間的蘇聯電影;戰後初期的戰爭題材電影
1941年6月22日戰爭爆發,電影製片廠遷移,電影工作者的艱苦勞動,鼓舞鬥志的「戰斗電影」
戰役紀錄片--《戰時影片集》:
故事短片 《日爾孟克的宴會》
紀錄片《莫斯科城下大敗德軍》
《在蘇聯的24小時戰斗》
《烏克蘭保衛戰》
戰略反攻階段的紀錄片
戰爭故事長片 《她在保衛祖國》
戰後初年至50年代中期的蘇聯戰爭電影:英雄主義主題「紀念碑」電影
《青年近衛軍》
《真正的人》
《攻克柏林》
「紀念碑」電影的局限性
第三章 (1956-1970):「解凍」時期的蘇聯電影「新浪潮」,社會主義人道主義電影傑作
1954年「解凍」,1957年蘇聯戰爭文學第二浪潮,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思想
「蘇聯電影新浪潮」的第一部作品:《第四十一》
新浪潮四部代表作:
《雁南飛》 燦爛奪目的「銀幕上的詩」
《一個人的遭遇》從肖洛霍夫到邦達尓丘克
《士兵之歌》 純潔清澈的心靈,人道主義的悲歌
《伊萬的童年》 被炮火摧毀的童年的夢
其它優秀作品:
《臨風而立》
《生者與死者》
《士兵的父親》
60年代後期--「停滯」
第四章 (1970--1990) 七十年代初蘇聯「第三代」戰爭題材影片的出現;七、八十年代繁榮多樣的蘇聯戰爭電影
60年代末70年代初,蘇聯軍事題材文藝創作進入新的階段,戰爭文學「第三浪潮」與「第三代戰爭題材影片」
「全景戰爭」電影
《解放》
《圍困》
《莫斯科保衛戰》
「戰壕真實」電影
《一寸土》/《永遠19歲》
婦女與戰爭
《戰爭中沒有女性》
《我記著的和我熱愛的》
《狙擊手》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作家及小說創作背景,導演及其獨特的電影語言
兒童與戰爭
《受傷的小鳥》
《幼兒園》
《自己去看》 蘇聯最後一部戰爭題材「詩電影」,詩的藝術與紀實內容完美結合
「改革」時代的喧囂與躁動;「改革」時期的蘇聯電影
插入語:經典文學名著改編的蘇聯戰爭電影
《苦難歷程》三部曲 知識分子與十月革命
《靜靜的頓河》 頓河悲歌 哥薩克農民與十月革命
《戰爭與和平》人民英雄史詩 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峰,文學名著改編電影不可超越的里程碑
第五章 (1991--) 解體後的「新俄羅斯」軍事題材電影 (未完待續)
解體,電影體制變化,電影性質變化 泥沙中金光閃爍
(一) 對現實的思考:車臣戰爭
冷漠(《戰爭》)
沉痛(《高加索俘虜》)
現實(《急行軍》)
(二)對歷史的認識:
淡化(《太陽灼人》《小偷》)雖然不是軍事題材,但前者反映30年代後期戰前蘇聯國內形勢,後者描寫戰後的艱難生活
寓言(《布穀鳥》)
顛覆(《無窮無盡》)
懷念(《我是一個俄羅斯士兵》-未列入名冊)
繼承(《星》)
參考書目:
《蘇聯電影史綱》蘇聯科學院藝術史研究所 編 第一卷,第二卷
《世界電影鑒賞辭典》第一、二、三、四編 俄蘇電影部分撰稿人:戴光晰,胡蓉,於培才,李小蒸,孟廣鈞,王德勝 等
《蘇聯戰爭文學評論》 南京大學出版社 陳敬詠
《世界電影史》 (法)喬治-薩杜爾
《電影藝術辭典》 中國電影出版社 主編:許南明 副主編:沈善
《泥沙中金光閃爍--近年來的俄羅斯電影掠影》 戴光晰
《外國電影史》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北京電影學院 鄭亞玲 胡濱
《戰火中永生--蘇聯戰爭影片賞析》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傅保中
《雕刻時光》 (俄)塔爾可夫斯基
《杜甫仁科選集》(蘇)杜甫仁科
《世界百部戰爭影片》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蘇聯部分撰槁人 連秀鳳
《俄羅斯藝術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 任光宣
《俄羅斯文化一千年》 東方出版社 孫成木
《蘇聯網路辭典》等
❺ 什麼是全息電影
全息電影
在全息攝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型電影。放映時用激光投射全息片,觀眾不用戴立體眼鏡,就能看到立體的影像。全息電影技術較為復雜,拍攝時也須以激光照射,激光能量大則傷害演員,小則達不到拍攝效果。因此一般多用於拍攝風光片、木偶片和動物等。散文電影①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歐洲出現的與「詩電影」相對的電影創作主張和藝術風格。蘇聯「散文電影」的倡導者認為電影藝術的中心任務是塑造「能夠使觀眾喜愛的主人公」;影片中主要的是「人、他們的行動、他們的相互關系」;「形象只有通過與其他人們的相互關系、與事件的相互關系,才有可能創造出來」;主張電影「向散文學習」。他們的代表作品有《夏伯陽》(瓦西里耶夫兄弟導演)、《列寧在十月》(羅姆導演)、《馬克辛三部曲》(柯靜采夫導演)、《偉大的公民》(艾爾姆列爾導演)等,這些影片塑造了革命領袖的形象,描寫了英雄人物的思想發展和性格成長,並通過敘事結構和人物的心理刻畫,表現了時代環境,歌頌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和歷史上的豐功偉績。30年代初,蘇聯電影界曾發生「散文派」和「詩派」的激烈爭論。②40年代以來,一般被認為與「戲劇電影」相對而言的藝術風格。以美國影片《公民凱恩》(奧遜•威爾斯導演)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為開端。這類影片不遵循傳統的戲劇結構形式,不採用完整貫串的情節沖突,而通過多種敘述手段,用多側面、多層次、多聲部的手法,使作品更加接近生活的本來形態,以造成真切可信的藝術效果。這類影片並不排斥戲劇性,而是從自然的日常生活描寫與相對自由的散文結構中表現現實生活的某種規律性和戲劇性因素。
❻ 蘇聯電影的發展歷程
1896年,法國L.盧米埃爾的電影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等地開始放映,同時俄國的電影愛好者(如.沙申、.費捷茨基等)也做了拍攝電影的嘗試。
沙皇俄國的電影生產從20世紀初開始。1908年,.德朗科夫拍攝了俄國第一部故事片《伏爾加河下游的自由人》(又名《斯捷潘?拉辛》)。1908~1916年,俄國共拍攝了1376部長短故事片,其中有根據古典文學作品改編的影片,也有表現俄國歷史的影片,但更多的是比較粗糙的娛樂片。當時電影生產掌握在私營企業手中,影片生產技術條件也很差,這些都限制了電影作品藝術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水平的影片有:普洛塔占諾夫的《黑桃皇後》(1916,根據普希金作品改編)、《安德列?科如霍夫》(1917),加爾金的《貴族之家》(1915,根據屠格涅夫作品改編)等。 十月革命後,彼得格勒、莫斯科,後來還有烏克蘭,都很快成立了電影委員會。1919年 8月27日,頒布了列寧簽署的法令,決定將照相、電影生產及發行移交人民教育委員會領導。這一天標志著蘇聯電影的誕生。此後,列寧對電影工作做了一系列指示。他指出:「在所有的藝術中,電影對於我們是最重要的。」根據列寧指示的精神,拍攝了大量的新聞片和紀錄片,這些影片反映了國內生活中的重要事件。1918~1920年間,還拍攝了一些古典文學改編的影片,如《謝爾蓋神父》(1918,原著.托爾斯泰,導演普洛塔占諾夫)、《偷東西的喜鵲》(1920,原著..赫爾岑,導演.薩寧)等。高爾基的《母親》也在此期間第一次被搬上銀幕(1920,導演.拉朱姆內依)。根據形勢的需要,十月革命後拍攝了一批表現國內迫切政治問題的故事片,它們被稱為「宣傳鼓動片」。1921年,國立第一電影學校全體師生在加爾金領導下拍攝了《鐮刀與斧頭》,這是蘇聯第一部大型革命題材故事片。影片表現十月革命期間貧富農之間的斗爭1923年,喬治亞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另一部著名的革命題材故事片《紅小鬼》(導演比列斯基阿尼)。影片表現了布瓊尼第一騎兵軍和馬赫諾匪幫的斗爭。
這一期間,蘇聯電影工作者的藝術探索比較活躍。庫里肖夫領導國立電影實驗工作室,除了在蒙太奇手法上進行實驗外,還創立了「電影模特兒」理論這種理論把演員比做操作中的機器,把導演比做設計工程師。庫里肖夫根據這一理論拍攝了《西方先生在布爾什維克國家的不平凡的冒險》(1924)和《死光》(1925)等影片另外兩名青年導演科津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創辦了「奇異演員養成所」。他們力圖把類似雜耍的誇張的表演方式帶到銀幕上來,拍攝了《十月姑娘的奇遇》(1924)和《米施卡反對尤登尼奇》(1925)等影片。這些探索包含著一定的積極因素,有些影片在主題上也有價值,但由於對形式技巧的過分迷戀而影響了作品的完整與深度。1924年,俄共(布)十三大關於電影的決議指出,必須加強黨對電影的領導。從這一年起,健全了領導機構,取消了私營發行公司,出版了《電影報》、《蘇聯銀幕》、《蘇聯電影》等雜志,成立了「革命電影協會」。1925年又成立了由捷爾任斯基領導的「蘇聯電影之友」協會。1924~1925年,蘇聯拍攝了142部影片,其中故事片70部。在這中間,最重要的收獲是,出現了《戰艦波將金號》(1925,導演愛森斯坦)和《母親》(1926,導演普多夫金),這兩部影片成為蘇聯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這一期間, 烏克蘭導演杜甫仁科拍攝的影片《茲文尼郭拉》(1928)、《兵工廠》(1929)、《土地》(1930)也取得了重要成就。杜甫仁科孜孜不倦地探索著表現革命主題的電影手段。他的詩意手法產生了鮮明的表現力,充滿了革命的激情。
20年代後半期,蘇聯還出現了一系列重要電影作品,如愛森斯坦導演的《罷工》(1925)、《十月》(1927)、《舊與新》(1929),普多夫金導演的《聖彼得堡的末日》(1927)、《成吉思汗後代》(1929),普洛塔占諾夫導演的《他的號召》(1925)、《董?介果和別拉嘉》(1928)。此外還有《新巴比侖》(1929,導演科津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帝國的廢墟(1929,導演艾爾姆列爾)等。這些作品從不同角度表現了革命的主題。它們標志著電影藝術開始成為宣傳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
20年代的蘇聯紀錄電影也出現了新的面貌,涌現了一批反映革命現實的紀錄片和新聞片。許多影片反映了列寧的活動。以新聞雜志片《電影真理報》為中心,出現了電影眼睛派團體,其領導人是維爾托夫。他的影片《前進吧,蘇維埃》、《關於列寧的三隻歌》等,對於蘇聯紀錄電影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與電影事業發展的同時,蘇聯電影理論探索也很活躍。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不僅對於蘇聯電影,而且對於世界電影的創作和理論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20年代是蘇聯無聲電影最輝煌的時期,為此後蘇聯電影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0年代,蘇聯電影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有聲電影的出現使電影藝術的表現手段更為豐富。蘇聯文藝的創作方法確定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原則。革命的電影藝術的發展,使一大批優秀的作品出現,其中最突出的是《夏伯陽》(1934,導演瓦西里耶夫兄弟),被譽為里程碑式的作品。
30年代蘇聯電影的突出特點是革命斗爭和建設的題材在創作中占據主導地位。《生路》(1931,導演.艾克)《金山》(1931,導演尤特凱維奇)、《獻禮》(舊譯《迎展計劃》,1932,導演艾爾姆列爾和尤特凱維奇)、《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1936,導演吉甘、《波羅的海代表》(1937,導演扎爾赫依和赫依費茨)、《馬克辛三部曲》(1935~1939,導演科津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偉大的公民》(1938~1939,導演艾爾姆列爾)、《政府委員》(1939,導演扎爾赫依和赫依費茨)、《肖爾斯》(1939,導演.杜甫仁科)以及格拉西莫夫導演的《七勇士》(1935)、《共青城》(1937)、《教師》(1939)等影片反映了蘇維埃人──新生活的建設者的精神面貌,表現了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特別是反映了革命思想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
這一期間還拍攝了一批優秀的歷史題材影片如《彼得大帝》(1937~1939,導演.彼得羅夫、《蘇沃洛夫大元帥》(1940,導演普多夫金)、《亞歷山大?涅夫斯基》(1938,導演愛森斯坦);喜劇片如《富裕未婚妻》(1938,導演培利耶夫)、《拖拉機手》(1939,導演培利耶夫)、《快樂的人們》(1934,導演亞力山大洛夫)《伏爾加──伏爾加》(1938,導演.亞歷山大洛夫);根據高爾基原著改編(1939頓斯闊依導演的影片《童年》(1937)、《在人間》(1938)、《我的大學》(1939)等。
30~40年代初,蘇聯生產故事片近400部,動畫片100多部,蘇聯電影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方法指導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
40年代的蘇聯電影生產由於衛國戰爭而受到影響。1941~1945年間,蘇聯的主要電影生產企業遷往後方,減少了產量。在對敵斗爭熱情的鼓舞下,蘇聯電影工作者拍攝了一批反法西斯斗爭題材的影片:如《區委書記》(1942,導演培利耶夫)、《瑪申卡》(1942,導演萊茲曼)、《她在保衛祖國》(1943,導演艾爾姆列爾)、《虹》(1944,導演頓斯闊依)、《卓婭》(1945,導演.阿倫什坦)、《偉大的轉折》(1945,導演艾爾姆列爾)等。同時還拍攝了表現愛國主義思想的歷史題材影片,如《庫圖佐夫》(1944,導演彼得洛夫)、《伊凡雷帝》(上集,1945,導演愛森斯坦)等。
這一期間蘇聯電影的創作力量主要放在拍攝反映衛國戰爭的新聞紀錄片上1941~1945年間共拍攝了489期新聞雜志片、67部短片、347部大型紀錄片其中如《戰爭的一天》(1942)、《斯大林格勒》(1943)、《為我們蘇維埃烏克蘭而戰》(1943)、《解放法蘭西》(1944)、《柏林》(1945)、《殲滅日寇》(1945)、《人民的審判》(1945)等對於鼓舞人民的鬥志,激發抗敵的熱情,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衛國戰爭結束後,反法西斯斗爭仍然是電影創作的重要主題導演格拉西莫夫於1948年根據A.法捷耶夫的同名原著拍攝了影片青年近衛軍,表現了蘇聯青年的反法西斯斗爭。同一題材的影片還有《偵察員的功勛》(1947,導演.巴爾涅特)、《真正的人》(1948,導演.斯托爾堡)等。這一期間還出現了一些其他題材的優秀作品,如《米丘林》(1948,導演杜甫仁科)、《鄉村女教師》(1947,導演頓斯闊依)、《俄羅斯問題》(1947,導演羅姆)、《西伯利亞交響曲》(1948,導演培利耶夫)等。
從戰爭結束以後直至50年代前期,蘇聯電影創作處於低潮狀態。由於戰爭的影響、政治上的個人迷信和創作理論上流行無沖突論,影片產量減少,1940年蘇聯故事片年產量54部,1951年則不到5部;青年創作力量得不到成長的機會;與國外的文化交流陷於半停頓狀態;在創作中,出現了一些過分頌揚領袖人物的影片;一些表現當代生活的影片則迴避生活矛盾,粉飾現實。公式化、概念化成為這一時期電影創作的顯著特點。 1956年蘇共第20次代表大會之後,到1962年,故事片產量達到 104部。同時,大批青年創作人員陸續涌現。各加盟共和國的電影事業也得到發展。在創作中,最明顯的變化是題材樣式的擴大。50年代中期和後期出現了一系列優秀影片,如《狂歡之夜》(1956,導演梁贊諾夫)、《保爾?柯察金》(1957,導演.阿洛夫和納烏莫夫)、《序幕》(1956,導演.吉甘)、《第四十一》(1956,導演丘赫萊依)《共產黨員》(1957,導演萊茲曼)、《列寧的故事》(1957,導演尤特凱維奇)、《魯勉采夫案件》(1956,導演赫依費茨)、《不稱心的女婿》(1956,導演.施維澤爾)、濱河街的春天(1956,導演.米隆涅爾和胡齊耶夫)高空(1957,導演扎爾赫依)《海之歌》(1958,導演.桑采娃)此外,還拍攝了多部成功的現代和古典文學巨著改編的影片,如《靜靜的頓河》(1957~1958,導演格拉西莫夫)、苦難的歷程(1957~1959,導演羅沙里)、《奧賽羅》(1955,導演尤特凱維奇)、《堂吉訶德》(1957,導演科津采夫)等。
50年代後半期至60年代前期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戰爭題材作品如邦達爾丘克導演的一個人的遭遇(1959)和丘赫萊依導演的《士兵之歌》(1959)。丘赫萊依導演的另一部戰爭題材影片《晴朗的天空》(1961),除了表現前方戰士和後方人民作出的貢獻外,還通過對個人迷信的批判提出了「信任人」的主題。這些顯示了蘇聯戰爭題材電影創作的深入發展。另一些影片,如雁南飛(1958,導演卡拉托佐夫)臨風而立(1962,導演羅斯托茨基)、我住的房子(1957,導演庫里讓諾夫)、《伊凡的童年》(1959,導演塔爾可夫斯基)等,在人物心理刻畫和表現環境的真實性方面也顯示了特色。
從50年代中期開始,除「非英雄化」傾向外,「非情節化」,「生活流」,「意識流」等傾向在一些影片中也有所反映。
60年代以後,在前一階段探索的基礎上,蘇聯影片從數量到質量都有明顯的提高,這一時期的重要影片有:戰爭題材作品《士兵的父親》(1965,導演赤赫依捷)和《生者與死者》(1964,導演.斯托爾堡);農業題材作品《主席》(1965,導演.薩爾蒂科夫);表現列寧的影片《藍色筆記本》(1963,導演庫里讓諾夫)和《列寧在波蘭》(1966,導演尤特凱維奇);表現戰後農村階級斗爭的影片《誰也不想死》(1965,導演.熱拉凱維丘斯)。格拉西莫夫拍攝了道德題材三部曲:《人與獸》(1962)、《記者》(1965)、《湖畔》(1970);導演羅姆拍攝了大型紀錄片《普通的法西斯》(1966);導演邦達爾丘克拍攝了根據托爾斯泰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戰爭與和平》(1965~1969);柯靜采夫改編了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1964)和《李爾王》(1971);塔爾可夫斯基拍攝了歷史傳記片《安德列?魯布廖夫》(1966)。60年代,蘇聯電影理論仍較活躍,羅姆、尤特凱維奇等導演提出「思考電影」的概念,與此同時,在20和30年代曾展開過的詩電影和散文電影的爭論,這時又進一步展開。 1972年,蘇共中央發布「關於進一步發展蘇聯電影事業的措施」的決議,要求電影創作應體現時代精神,現代題材應在創作中占據主導地位,塑造當代主人公形像應成為蘇聯電影創作的主要課題。70年代蘇聯電影出現了4大題材創作熱潮:政治題材、軍事愛國主義題材、生產題材和道德題材。
政治題材作品一般稱為政治電影,它以表現當代國際政治事件為主。這些作品的主題思想反映了蘇聯政府的對外政策的觀點。如這是一個甜蜜的字眼──自由(1972,導演.熱拉凱維丘斯)《禮節性的訪問》(1973,導演萊茲曼)、《信任》(1976,導演.特列古勃維奇)、《野蠻人》(1978,導演熱拉凱維丘斯)、《生活是美好的》(1979,導演丘赫萊依)等。在軍事愛國主義題材方面,主要出現了 3類作品:①史詩性影片,這些作品力圖全面反映衛國戰爭,如奧澤羅夫導演的5集影片《解放》(1969~1972)和4集影片自由士兵(1974~1977)、導演.葉爾肖夫拍攝的4集影片圍困(1973~1978)等,這類影片氣魄宏偉,出場人物眾多,力圖真實再現戰爭的全貌。②英雄主義和人道主義相結合的作品。這類影片在軍事愛國主義題材創作中佔多數。它們表現的往往是局部戰役,重點是刻畫戰爭中人的心理狀態,通過個人的遭遇表現紅軍戰士的英勇精神。如《這里黎明靜悄悄……》(1972,導演羅斯托茨基)、《他們為祖國而戰》(1975,導演邦達爾丘克)、《升華》(1977,導演.舍皮欽柯)等。③歌頌軍功的作品。這類作品主題比較單一,如《崇高的稱號》(1973,導演.卡列洛夫)等。在生產題材方面,一些影片通過工農業生產中的矛盾沖突,力圖表現科技革命時代先進人物的精神面貌,如影片《獎金》(1975,導演.米凱良)、《反饋》(1977,導演.特列古勃維奇)、《適得其所的人》(1973,導演.薩哈羅夫)、4集影片《麵包的味道》(1979,導演薩哈羅夫)等。在道德題材方面,蘇聯電影工作者取得的進展最大,許多作品真實、深刻地反映了蘇聯社會中存在的矛盾,反映了個人、家庭、集體之間的沖突,刻畫了在今天現實環境中人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面貌。這些作品中,有些從塑造正面主人公著手,反映蘇聯社會的發展及其存在的問題,如《莫斯科不相信眼淚》(1980,導演.敏紹夫)、《個人問題訪問記》(1979,導演.戈戈別里捷)、《戀人曲》(1974,導演米哈爾科夫-康查洛夫斯基)。有些影片從揭露反面現象著手,表現各種落後、腐朽的勢力如何阻礙著社會的前進,如《辯護詞》(1976,導演阿布得拉什托夫)、《白輪船》(1975,導演.沙姆希耶夫)、《審訊》(1979,P.奧若果夫);有些影片通過個人遭遇,提出每個人所面臨的人生道路問題,追求個人理想問題,如《奇怪的女人》(1976,導演萊茲曼)、《紅莓》(1974,導演舒克申);有一些影片通過平淡無奇的生活現象表現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存在的「障礙」,從而提出人的生活態度問題,如《白比姆黑耳朵》(1979,導演羅斯托茨基)、《個人生活》(1980,導演萊茲曼)等。以上各類影片雖然取得的成就不完全一致,但它們都反映了作者積極干預生活的熱情。這些作品使電影創作更接近於今天的現實,因而受到觀眾的歡迎。
70年代以來蘇聯電影工作者還創作出一些其他題材和樣式的作品,如史詩片《西伯利亞頌》(1978,導演米哈爾科夫-康查洛夫斯基)、喜劇片《辦公室的故事》(1977,導演梁贊諾夫)和《秋天馬拉松》(1979,導演達涅里亞)、兒童片《童年過後的一百天》(1975,導演C.索洛維約夫)和《無權轉交的鑰匙》(1976,導演.阿薩諾娃)、科幻片《索良利斯》(1973,導演塔爾可夫斯基)和《潛行者》( 1979,導演.塔爾可夫斯基)、古典文學改編作品《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1976,導演米哈爾科夫)和《奧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幾天》(1979,導演米哈爾科夫)以及表現革命前喬治亞人民生活的詩電影《願望樹》(1978,導演.阿布拉捷)。
70年代以來蘇聯紀錄電影也有不少成績。如20集大型紀錄片《偉大的衛國戰爭》(1965~1978,總導演卡爾曼) 反映了蘇聯人民反法西斯斗爭的全貌。《礦工們》、《秋明王國》、《路旁的家》等片反映了國內的建設。此外,還有一些為蘇聯對外政策服務的紀錄片。在科普片、美術片方面,蘇聯電影工作者也都做出了一定成績。 80年代以來,蘇聯電影積極向主題的深化,新題材的開拓以及樣式多樣化方面發展。從1981~1985年,蘇聯共拍攝了750部故事片。在戰爭題材方面,除了繼續創作史詩性作品如莫斯科保衛戰(1985,導演奧澤洛夫)、《勝利》(1985,導演.馬特維耶夫)以外,電影藝術家主要致力於表現蘇聯人民在戰爭中精神力量的源泉,如《源泉》(1982,導演.西連科);研究法西斯產生的根源,如《自己去看》(1985,導演克利莫夫);從今天的角度思考戰爭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如《岸》(1983,導演阿洛夫和納烏莫夫)。有的作品通過對蘇聯軍人形像的塑造力圖把人道主義思想和愛國主義思想結合起來,如《小亞歷山大》(1982,導演.弗金)。在道德題材方面,電影創作把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更緊密地結合起來,研究在復雜的生活矛盾中,人的處世態度以及因此給個人及社會帶來的影響,如《願望的年代》(1983,導演萊茲曼)、《沒有證人》(1983,導演米哈爾科夫)、《後記》(1983,導演胡齊耶夫)。有些作品在展示人的內心世界,表現關心人、尊重人的思想時努力深化人道主義的主題,如《生活、眼淚和愛情》(1984,導演古賓科)、《稻草人》(1984,導演P.貝可夫)、《冬天的櫻桃》(1985,導演.馬斯連尼柯夫)。在生產題材方面,電影創作更多地注意改革的主題,注意表現經濟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如《第二梯隊開始行動》(1984,導演.雅桑)、《從工資到工資》(1985,導演A.瑪納薩羅娃)。在革命歷史題材方面,1981年拍攝的《列寧在巴黎》(導演尤特凱維奇)通過新穎的藝術手法把過去和現在聯系在一起,突出了列寧思想的價值。1982年拍攝的《紅鍾》(導演邦達爾丘克)1985年拍攝的《霧中的岸》(導演.卡拉西克)都再現了20世紀革命歷史的發展。80年代蘇聯還拍攝了一些優秀的傳記片,如《列夫?托爾斯泰》(1984,導演.格拉西莫夫)、文學改編作品如《瓦薩》(1983,導演潘菲洛夫)、《殘酷的羅曼史》(1984,導演梁贊諾夫)、驚險片《密探》(1981,導演.弗金)及《為胡狼准備的陷阱》(1985,導演.馬赫穆多夫)、諷刺喜劇片《青山,或不可思議的故事》(1984,導演.申蓋拉雅)及《騙術》(1984,導演.特列古勃維奇)。
80年代蘇聯電影創作的特點之一是致力於題材和樣式的融合不少影片打破了傳統的分類界限,使影片產生更大的藝術感染力。1984年製作的《戰地浪漫曲》(導演.托多羅夫斯基),既從道德探索的角度探討戰爭給社會生活帶來的影響,又通過戰爭事件展示人物之間的復雜的心理變化。《德黑蘭1943年》(1983,導演阿洛夫和納烏莫夫)把政治樣式和驚險樣式結合起來,突出國際政治斗爭的內在緊張性。喜劇片《兩個人的車站》(1984,導演梁贊諾夫)中糅合著悲劇的因素。《機組人員》(1981,導演.米塔)把情節??作了嘗試。《宇宙檢閱》(1985,導演.阿布德拉什托夫和.敏達傑)通過半童話半寓言的樣式對人生價值進行哲理性思考。 蘇聯電影家協會成立於1965年(籌委會成立於1957年),各加盟共和國(除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外)均有自己的協會。
培養幹部的最高學府為全蘇國立電影學院(成立於1919年,初為電影學校,幾經演變,自1934年起用此名)與列寧格勒電影工程學院(成立於1919年,初為照相與照相技術高級學校,1930年起用此名),前者培養藝術創作人員,後者培養技術人員。基輔戲劇學院自1968年起設有電影系,此外,國家電影委員會還和影協聯合主辦一個電影編導二年制高級培訓班(自1964年起),專門培訓各加盟共和國和製片廠選送來的進修人員。研究機構有全蘇電影藝術研究所(1973年成立)、全蘇電影與照相科技研究所(1929年成立)、全蘇藝術理論研究所(1944年成立,屬文化部建制,所內設有電影研究部門)。新聞電影的正負片由中央國家電影與照相資料檔案館保存,其餘片種正負片均由蘇聯國家電影資料館保存。負責影片進出口業務的是蘇聯影片輸出輸入公司。主要電影刊物有《電影藝術》(1931年創辦,月刊)、《蘇聯銀幕》(1925年創辦,雙周刊),以上兩刊均由國家電影委員會與影協合辦;《電影放映員》(1937年創辦、月刊)、《蘇聯電影》及《電影與電視技術》等。 蘇聯舉辦的電影節有:全蘇電影節,始於1958年,初不定期,後為二年一次,自1964年起每年舉行,為國產片電影節;塔什干國際電影節,始於1968年,每二年一次,由蘇聯國家電影委員會與全蘇影協和烏茲別克共和國電影委員會與影協聯合主辦,是亞非拉國際電影展覽,屬非競賽性,群眾團體可向不同影片授獎;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始於1935年,自1959年起每二年舉辦一次,是國際上大型競賽性電影節,由蘇聯國家電影委員會和影協主辦。
蘇聯國內設有電影評獎制度,最高榮譽是列寧獎金。1959年以來,先後獲得過列寧獎金的電影工作者有杜甫仁科等26人。此外,還有蘇聯國家獎金、俄羅斯國家獎金、列寧主義共青團獎金電影部分等。
❼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故事內容簡介誰知道
標題:《恰巴耶夫》和《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童道明,1937年生,江蘇省張家港市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
會員。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論文集《他山集》、
專著《戲劇筆記》與隨筆集《惜別櫻桃園》。他認為《恰巴耶夫》和《這里的黎
明靜悄悄》是兩部超越時空的作品。
《恰巴耶夫》時前蘇聯的「紅色經典」,是一部有希望超越時空而長存的作品。它的最大價值是它向世人展現了一個極為獨特的俄羅斯性格,也就是說,這是一部洋溢著俄羅斯民族精神的作品。
小說對傳奇英雄恰巴耶夫有這樣的描述:「恰巴耶夫性格上的特點是剽悍和驍勇……他與其說是自覺的革命者,倒不如說是一個狂熱的革命者。初看起來,他過分好動,老想變換環境,然而,他是農民起義隊伍里一個多麼獨特的人物啊,是一個多麼光彩奪目的形象啊!」
「恰巴耶夫這樣的人是很容易相處的,而且能夠處得很融洽,但是他說翻臉也就翻臉。嘿,他一發脾氣,就大吵大鬧……過了一分鍾,氣消了,反而覺得有點難受。他帶著沉重的心情開始回想,思考自己方才作過的事情……只要一認清楚,他就主動退讓。」
電影《恰巴耶夫》里主演恰巴耶夫的演員巴博契金解釋他扮演的這個人物時,也突出了他的民族性格的底蘊。他說:「恰巴耶夫像是從俄國歷史的深層掬取了自發的叛逆性格……恰巴耶夫像是穿過時代的密林,接過了俄羅斯人民英雄的接力棒。」
小說的總體風格是現實主義的,富爾曼諾夫的確像他自己所說的,「如實地描寫恰巴耶夫,連他的一些細節,一些過失,以及整個人的五臟六腑都寫出來。」現實主義的手法不僅用在對於人物的塑造上,也用在對於戰爭的表現上,因此小說的基調富有一種崇高的悲壯感,即便是抒情的段落也不失悲劇色彩。
如小說第六章描寫戰友們送別恰巴耶夫的一個場面——告別的喊聲,淹沒在飛揚的朦朦雪塵中。人們站在台階上,一雙雙眼睛,就像一面面鏡子,閃爍著惜別的痛苦。有的人尖聲地喊著,有的人啪啪地甩著馬鞭,有的人把帽子拋到屋頂那麼高……台階漸漸地隱沒在歧愴的悲痛和雪堆中……
《恰巴耶夫》問世於1923年, 作者富爾曼諾夫(1891-1925)曾當過恰巴耶夫的政委。1934年瓦西里耶夫兄弟把小說拍成電影,電影迅速獲得世界性的影響。魯迅先生曾在上海看過這部電影,那時的譯名叫《夏伯陽》。影片的巨大成功於導演和演員的功績大有關系,但成功的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小說原著的文學基礎。
在前蘇聯由小說改編的戰爭題材電影中,引得最大世界性反響的,除了《恰巴耶夫》之外,當推1972年羅斯托茨基導演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電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世界性轟動,這部瓦西里耶夫創作的中篇小說未必會如此引人注目。但是,如果沒有原著小說的思想藝術成就,也就不會有電影的成功。
我們都知道,在二戰中俄羅斯人民蒙受的犧牲是最為慘重的,他們一共損失了二千多萬人的生命。《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就要像我們展示這二千多萬人中的五個活生生的人,從而也表現了俄羅斯戰爭文學中一個重要特徵:對於個體生命的關懷。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也有具體的生活原型,不過實際生活中1942年5月在沃比湖畔犧牲的五個戰士是男兵,而導演瓦西里耶夫把男兵改稱女兵,便尖銳地提出了「戰爭和女人」的沖突。
電影里有一段「澡堂」的場景,其中有全裸的少女的鏡頭,我們在公映時把這整場戲都給刪掉了。一位著名的老實人驚訝地說:這簡直是藝術奇跡,全裸的女人鏡頭全然不使人產生「黃」的感覺。
這個藝術奇跡是怎樣產生的呢?是因為作家是在一個聖潔的思想指導下寫下這個場景的。請看小說中的描寫:
那天正好是沐浴的日子……姑娘們在更衣室里打量著這個新來的女兵,像瞧什麼稀罕物件似的——
「冉卡,你真是個美人魚!」
「冉卡,你的皮膚像透明的!」
「冉卡,你真可以作模特兒!」
「冉卡,你根本不用戴胸罩!」
……
「不走運的女人!」基梁諾娃長嘆一聲,「這么好的身材,偏偏裹上一身軍裝——這比死還難受。」
少女的魅力白白地被不能顯現女性身材的軍裝給埋沒了!而當五個女兵一個一個地在與德國法西斯的搏鬥中犧牲的時候,對於五個女兵的安全負有責任的瓦斯科夫准尉發出了感人心腑的悲鳴:「在戰爭時期,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以後,到了和平時期呢?到那時也能理解為什麼你們非死不可嗎?……如果將來有人質問我:這些男子漢是怎麼搞的,為什麼沒有把我們的媽媽保護好,而使她們飲彈而亡呢?」
小說把像契訶夫這樣的俄羅斯作家曾經表現過的「美的毀滅」的經典主題在新的歷史背景下作了新的發揮,也因此凸現了俄羅斯戰爭文學的潛在的反戰主題。但這並不妨礙小說的愛國主義激情的張揚。垂死的麗達就是在聽了瓦斯科夫這一番撕心裂肺似的自白後,輕輕地說:「不必這樣,我們在保衛祖國,首先是祖國……」
而小說對於瓦斯科夫所表現出的英雄主義的描述, 讀了也令人盪氣回腸—— 「在這次戰斗中,瓦斯科夫記住一條:決不後退,決不能讓德寇上岸一步……這時,他胸中滿懷激情,彷彿整個俄羅斯都在他背後, 彷彿他, 瓦斯科夫,此刻是她最後一個兒子和保衛者,整個世界空無一人——只有他、敵人和俄羅斯。」《恰巴耶夫》的中文譯本不止一個,由鄭澤生等翻譯,外國文學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在我國有幾個中譯本,最早的一本是由王金陵同志翻譯的,於1980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它的譯文流暢自然,值得一讀。
故事發生在1942年夏天……
171鐵路會讓站上來了一批女高射炮手,這讓會讓站的指揮員瓦斯科夫准尉大為詫異。少校答應給他派一些不酗酒、不搞女人的士兵,沒想到竟然是些胸部高聳的女兵。
女兵的到來給這個幾十戶人家的小村子帶來了一縷清新的氣息。瓦斯科夫為女兵們選擇了一個舊消防棚作為軍營,還為姑娘們修建了廁所和浴室。風馳電掣的軍列偶爾從會讓站一掠而過,德寇的飛機也時不時地光顧一下這個看上去很不起眼的村莊。
女兵們的日子過得十分平靜,她們似乎並不在意戰爭,她們把軍服修改得十分熨帖,把伙食烹調得有滋有味,在陽光下裸露著美麗的身體,盡情享受著和熙的陽光帶來的愜意。
在瓦斯科夫眼裡,她們只不過是些穿著軍裝的女人,有文化,城裡人,巧言善辯。瓦斯科夫熟記的《步兵操典》對於她們只不過是些常規的說法。她們有著數也數不清的「特例」,這個是集團軍司令批準的,那個是方面軍司令部規定的,瓦斯科夫對如何領導這些女兵傷透了腦筋。
一班長麗達的丈夫,戰爭的第二天就犧牲在邊境哨所,留下一個兩歲的兒子。她經常偷偷地溜出軍營,趕到城裡看兒子。女戰士們精心地為她保守著秘密。當黎明來臨的時候,麗達常常會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軍營,只有瓦斯科夫和副排長被蒙在鼓裡。
又是一個黎明,當麗達走過一片森林,發現了兩名全副武裝的德國兵。會讓站拉響了戰斗警報。准尉帶領五名女戰士:麗達、熱妮亞、索妮亞、里莎、嘉爾卡前去消滅兩名德軍。
准尉和他的女戰士們涉過沼澤,穿過森林,終於在德軍之前,趕到西牛欣嶺,扼住了敵人通往鐵路的必經之道。出乎意料的是,德軍不是兩個人,而是整整16個人……
里莎接受回村報信的任務,不幸陷入了泥沼;索妮亞用胸口擋住了德國人的匕首;嘉爾卡讓索妮亞的死嚇壞了……
在激烈的戰斗中,麗達受了重傷,而德國人又一步步緊逼過來,熱妮亞把受傷的麗達留給准尉,跳了出去,用沖鋒槍向敵人掃射,把敵人從麗達和准尉藏身的地方引開。熱妮亞的身影在森林中跳躍著,她喊叫著,一直到再也聽不見她的聲音。
准尉要去找剩下的五、六個德寇算賬,他把手槍留給了麗達。麗達請求准尉去看看自己的兒子,准尉點頭答應並吻了麗達。沒走多遠,他聽見背後一聲沉悶的槍聲——麗達不願拖累大家,用准尉留給她防身的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准尉用手槍中最後一顆子彈俘虜了全部德國人,他押解著他們向171會讓站走來,他咒罵著,要親手槍斃這些德國人;他哭泣著,為了五個犧牲的女戰士。他終於望見了少校和援兵,看見了他駐守的小村子……
這一天,蘇聯電台廣播戰況:今日,戰場上沒有大的戰斗,只有零星戰斗發生。沒有幾個人知道這五位女戰士的犧牲。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❽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故事,主演是鐵托朋友,導演餓死在城裡,還有什麼
曾經有那麼幾年,我國的甲A聯賽里存在著一大「幫派」:前南幫。
當然這是開玩笑,因為那幾年裡在咱們國家見到的前南斯拉夫球員和教練簡直太多了,連國家隊主教練都是。
這么多前南教練的湧入,一方面是因為人家足球水平確實高,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大家對前南斯拉夫地區的人有一種先天的親切感,甚至於在國際比賽當中不自覺就會為前南球隊加油助威。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大家曾經同屬於一個陣營,但這也不能完全解釋得通,畢竟咱們對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這些國家的親切感就弱一些。另一方面可能就是我們和前南地區文化交流比較多的原因吧。
五、為什麼我們如此喜歡《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據說,這部電影在我國的觀看總人次能達到上百億之多,從七十年代開始幾乎每一代人都看過不止一次這部電影,而且也都非常喜歡,為什麼一部前南電影會有如此魅力呢?
筆者認為,拋開經典的音樂、跌宕的劇情、精彩的表演之外,《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中還有兩種情懷是最能打動人的。
一種是英雄主義情懷,當然是指瓦爾特,他就像前蘇聯的夏伯陽和我國的李向陽一樣,已經成為了一種象徵。
另一種則是家國情懷,在該片中集中體現在了謝德和瓦爾特兩人身上。謝德對女兒的感情讓人動容,這是人性的光輝。
而電影中馮·迪特里施最後的那句話則將《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這部電影的精神進行了升華:看,這座城市,它就是瓦爾特。
❾ 蘇聯有聲電影黃金時代的開端是哪個導演
《夏伯陽》問世,才標志著蘇聯有聲電影黃金時代的開端。
1934年上映|93分鍾|俄羅斯
豆瓣評分7.3
導演:Georgi Vasilyev
主演:Boris BabochkinLeonid KmitVarvara Myasnikova
類型:劇情|戰爭
《夏伯陽》由瓦西里耶夫兄弟導演。
❿ 長影廠已故老演員名單
1、宋雪娟
宋雪娟,1935年09月15日生,遼寧開原人。1943年起先後就讀於遼寧省營口市吉安小學,山海關市道德會小學,遼陽白塔寺小學和開原扶余小學。
1949年考入阜新技工學校學習。1950年到阜新煤礦當工人。1951年被選入阜新煤礦文工團任演員。因扮演話劇《趕上去》中的小蘭,曾獲1953年東北地區文藝會演銀質表演獎。
1956年調長春電影製片廠演員。2012年5月3日,著名電影演員宋雪娟因病在長春市逝世,享年77歲。
2、柏瑞桐
1937年生於北京。畢業於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北京電影學院的前身)。18歲時,被長影選中,飾演《平原游擊隊》中的「翠平」一角,從此成為長影的一份子。
在《平原游擊隊》之後,她又主演和出演了包括《寂靜的山林》《國慶十點鍾》《英雄兒女》《草原晨曲》在內的多部經典作品,角色大都是俊俏活潑的少女形象。
80年代後,逐漸淡出影壇,在家相夫教子,為丈夫孫敖的譯製片配音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2013年2月15日,柏瑞桐因肺癌在吉林長春去世,享年76歲。
3、宮喜斌
1953年,宮喜斌出生於哈爾濱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1972年8月22日,長春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來哈招演員,宮喜斌剛從91中畢業就前去應試,成為一名長影的演員。
進入長影後,宮喜斌拍的第一部影片就是《創業》,影片中他飾演秦發奮。第一部獲獎影片是《吉鴻昌》,在片中他飾演趙大年。
此外,宮喜斌還參加了《長空雄鷹》、《自豪吧,母親》、《白蓮花》、《關東大俠》等20餘部影視劇的拍攝,並逐漸走上長影演員劇團的領導崗位,曾任長影演員劇團團長、大連藝術學院影視學院院長。2019年11月18日10時3分,宮喜斌在長春去世,終年66歲。
4、陳汝斌
北京人,在北平志誠中學和中大附中讀書時,參加了地下黨領導的學生進步劇團。1950年考入魯迅藝術學院,年底考入北京表演藝術研究所,後直接選送到長影。
40多年來,他為20多個國家上百部影片的男主角和重要角色配音,如《夏伯陽》《復活》《蝴蝶夢》《舞台生涯》《神秘的黃玫瑰》等。
多次獲得長影小百花獎最佳男配音演員獎和最佳譯制導演獎。除此之外,在《地下尖兵》《兵臨城下》《寂靜的山林》《黃英姑》《保密局的槍聲》《解放》等10多部影片中飾演過角色。曾任長影演員劇團團長,譯製片廠廠長。2012年6月5日於長春逝世。
5、白德彰
錫伯族,生於遼寧省沈陽市新民市,中國影視演員、導演。1949年後歷任齊齊哈爾文藝工作團、東北青年文工團、東北電影製片廠(即長影)演員。
1953年後在《暴風中的雄鷹》、《畫中人》、《昆侖鐵騎》、《冰山上的來客》、《吉鴻昌》等影片中任演員。
1975年任副導演,1980年起與妻子徐迅行合作執導影片,影響力較大的有《關東大俠》等。2019年11月23日21時55分,白德彰在長春去世,享年8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