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被稱為電影詩人的中國導演是
賈樟柯,導演、監制、作家。生於1970年,山西省汾陽人[1] 。
1993年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主要作品包括《小武》、《站台》、《公共場所》、《任逍遙》、《世界》、《東》、《三峽好人》、《無用》、《二十四城記》、《海上傳奇》、《天註定》、《山河故人》。
1998年,處女作《小武》獲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大獎。《站台》獲威尼斯電影節最佳亞洲電影獎,入選多倫多電影節「新世紀十年最佳電影」。2006年,《三峽好人》獲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洛杉磯影評協會最佳外語片及最佳攝影獎,入選釜山電影節「史上十佳亞洲電影」。2013年,《天註定》獲第66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2007年,賈樟柯獲達沃斯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稱號。2009年,獲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勛章軍官級榮譽。2010年,獲多倫多電影資料館新世紀十年最佳導演獎。同年,獲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榮譽金豹獎、荷蘭克勞斯王子桂冠獎。2014年,被美國《外交政策》評選為「全球百名思想家」,同年,被釜山國際電影節評選為史上十佳亞洲導演。
2015年,獲戛納國際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終身成就「金馬車獎」[1] 。
2016年,獲孟買電影節 「傑出藝術成就獎」,開羅電影節「傑出藝術成就獎」。[2]
現擔任國際作家和作曲家協會聯合會(CISAC)副主席,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副會長,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院長。2016年,創辦全球電影短片中國內地首映平台「柯首映」。
https://ke..com/item/%E8%B4%BE%E6%A8%9F%E6%9F%AF/282083?fr=aladdin
㈡ 有哪些可以被稱為「電影詩人」的導演
王家衛。1963年隨父移居香港。1980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平面設計專業後,經過短期培訓進入香港TVB電視台從事電視製作。1988年王家衛首次執導電影《旺角卡門》,1990年執導第二部影片《阿飛正傳》,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獎2001年,獲香港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2004年拍攝電影《2046》,榮獲歐洲電影獎、紐約影評人協會獎等多項大獎,2006年5月21日,在法國戛納獲法國政府頒授榮譽軍團騎士級勛章,同年擔任第5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2013年執導電影《一代宗師》,獲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 。1994年執導影片《東邪西毒》,是一部顛覆傳統的武俠片。1997年導演影片《春光乍泄》,獲得第50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是第一位獲此獎項的香港導演。
㈢ 中國導演中被稱為電影詩人的是
中國第六代導演中的「電影詩人」霍建起
㈣ 第二代導演的代表人物
「第二代導演」中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鄭君里、費穆、吳永剛、桑弧、湯曉丹。
這個時期,中國的電影表演藝術也屬於由萌芽到起步階段。
㈤ 蔡楚生是第幾代導演
蔡楚生是第二代導演。
「第二代導演」指中國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影壇上的一批導演,如蔡楚生、孫瑜、費穆、吳永剛等。他們是第一代導演的學生。
他們的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第二代導演」的突出貢獻是完成了中國電影從默片到有聲片的轉變。在藝術上,他們最大的特點是寫實主義,同時,注意把「寫實」和電影化結合起來,逐漸擺脫舞台的局限,充分發揮電影藝術之長。
第二代導演是在左翼電影運動影響下開始電影創作的,他們遵循反帝反封建的製片路線,追隨時代前進步伐,貼近社會生活,攝制了一大批表現工人、農民、婦女和知識分子生活和斗爭的影片。
他們的代表作有吳永剛的《神女》、程步高的《春蠶》、費穆的《城市之夜》、孫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東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漁光曲》以及沈西苓、袁牧之的《桃李劫》等
參考資料:
導演的第幾代是根據什麼劃分的?https://..com/question/552150477.html
㈥ 中國導演如何分代
中國電影導演的分代不是一個嚴密的學術概念,而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一般來說這樣劃分:
1、【第一代導演】(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在上世紀初葉到二十年代末,人數約100人)代表人物鄭正秋、張石川,1905年到30年代初:
中國第一部故事短片《難夫難妻》、現存最早的中國影片《勞工之愛情》、第一部較成功的長故事片《孤兒救祖記》、第一次武俠神怪熱 《火燒紅蓮寺》、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夏衍開始了左翼電影創作,代表作:《狂流》30年代 「詩人導演」孫瑜拍攝了《大路》《野玫瑰》等作品,在抒情浪漫的藝術風格上達到成熟30年代新秀導演吳永剛《神女》袁牧之《馬路天使》《兒女風雲》《桃李劫》(《馬路天使》一經問世,即被譽為電影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也為中國電影達到第一個高峰畫上了圓滿的休止符。)
2、【第二代導演】(繼承中國電影敘事傳統發展)代表人物蔡楚生、費穆,1934-1949左右:
蔡楚生和鄭君里合拍了《一江春水向東流》(影片成功地運用了中國電影傳統的形式—家庭人倫的悲歡離合故事來透視社會,該影片代表了中國現實主義影片的傑出水平,它的出現即是1947年度的最佳作品,也是中國電影藝術成熟的標志。)
沈浮《萬家燈火》,費穆《小城之春》石揮《我這一輩子》。
3、【第三代導演】代表人物謝鐵驪、鄭君里,1949-1976左右:
謝鐵驪的作品《早春二月》、《包氏父子》、《紅樓夢》等都是編導合一。水華是第三代導演中藝術精緻的追求者,他的作品只有7部,但基本都是精品:《白毛女》《林家鋪子》《土地》《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傷逝》《蘭色的花》。
鄭君里代表作:《林則徐》(特點是在矛盾沖突中塑造人物形象,在敘事造型上呈現濃郁的民族特色)、《烏鴉與麻雀》。李俊代表作為《農奴》、《歸心似箭》等。
謝晉代表作為《女籃五號》(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故事片)、《紅色娘子軍》等;謝晉的「反思三部曲」《天雲山傳奇》、《芙蓉鎮》、《牧馬人》。
4、【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貽弓、張暖忻,1978-1982左右:
吳貽弓在70年代末期導演的《巴山夜雨》中已經體現了散文化表現和詩意塑造的風格特點。除此之外,他還有代表作《城南舊事》。鄭洞天代表作《鄰居》、《鴛鴦樓》、《台灣往事》。
張暖忻是第四代導演中女性導演的代表,其代表作為《青春祭》、《沙鷗》(本片在表演手法上有了很大的變化,例如用非職業演員擔當主角,大量使用實景拍攝,較多運用長鏡頭,探索電影新語言,注重人物內心情感的描繪等)。顏學恕代表作為《野山》。
5、【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張藝謀、陳凱歌:
張藝謀代表作:《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英雄》、《十面埋伏》等;
陳凱歌代表作:《黃土地》、《大閱兵》、《孩子王》、《霸王別姬》、《風月》等;
黃建新代表作:《背靠背,臉對臉》、《求求你,表揚我》、《說出你的秘密》、《埋伏》等;
霍建起代表作:《那山,那人,那狗》、《贏家》;
田壯壯代表作:《獵場扎撒》(1985年)、《盜馬賊》(1986年);
吳子牛代表作:《喋血黑谷》(1984年)、《晚鍾》(1988年);
馮小剛是世界交接時期都市影像表現有成就者。擅長商業片製作,被譽為賀歲片之父。代表作《天下無賊》、《甲方乙方》、《手機》、《一聲嘆息》、《非誠勿擾》等。
6、【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賈樟柯、陸川:
賈樟柯:《小武》《小山回家》《山河故人》等;
陸川:《可可西里》《尋槍》等。
㈦ 陳凱歌是第幾代導演
陳凱歌是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位有很深文學素養和思想深度的電影詩人。他善於剖析歷史和傳統的重負對人精神的制約與影響,展現人的復雜性,同時,針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點。
他的影片充滿了對更和諧、更明智的人類生存狀態的關切與嚮往。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扎實的藝術功力,表達強烈的人文意識和美學追求,並調動多種電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電影風格。
(7)被稱為電影詩人的第二代導演擴展閱讀
中國導演的分代
1、「第一代導演」指20年代中國電影的拓荒者,如張石川、鄭正秋等。
2、「第二代導演」指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影壇上的一批導演,如蔡楚生、孫瑜、費穆、吳永剛等。他們是第一代導演的學生。
3、「第三代導演」指五、六十年代活躍於影壇的導演,如鄭君里、謝晉、水華、成蔭、崔嵬、凌子風、謝鐵驪等。
4、「第四代導演」指在「文革」前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或各電影廠培養出來,在新時期嶄露頭角的一些導演,如張暖忻、吳貽弓、滕文驥、吳天明、謝飛、鄭洞天、黃建中、黃蜀芹等。
5、「第五代導演」指電影學院78班畢業的一批導演,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何群等。
6、「第六代導演」指八十年代中期接受電影教育在九十年代初開始拍電影的一批導演。如管虎、路學長、婁燁等。
7、「第七代導演」指「新生代導演」的提法,如姜文、賈樟柯、張揚、施潤玖、金琛等。
㈧ 有哪些可以被稱為「電影詩人」的導演
郭德綱 朱時茂 葛優 潘長江 趙寶剛 我的回答你還滿意嗎 如果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