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沂蒙飛虎電影演員表

沂蒙飛虎電影演員表

發布時間:2022-07-13 07:07:54

⑴ 青島歷史名人1-2位,越詳細越好,趕緊的,學校急用。。。

王統照:(1897—1957年)字劍三,曾用名:息廬,源蒙、梅如等,著名作家,山東諸城人。1927年王統照定居青島,創作了描寫青島的著名散文《青島素描》、詩集《這時代》、長篇小說《山雨》,主持創辦了文學期刊《青潮》。1946年被聘為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後因支持學生運動被解聘。1949年返校任中文系主任。王統照故居位於市南區觀海二路49號。

王獻唐:(1896—1960年),山東日照人。歷史考古學家。曾任《山東日報》《商務時報》編輯、山東省省立圖書館館長、山東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故宮博物院銅器研究員。在金石、版本、音韻、目錄學等方面均有建樹。著有《中國古代貨幣通考》、《楚辭新論》、《公孫龍子懸解》、《炎黃氏族文化考》等書。王獻唐故居位於市南區觀海二路13號甲。

毛漢禮:(1919-1988年),浙江諸暨人,中國物理海洋學家、教育家。中國物理海洋學奠基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著有《動力海洋學》《海洋》《灣流》等論文、論著40多篇(部)。其主持的《全國海洋綜合調查資料匯編及圖集》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黃東海陸架水文物理學調查研究》獲1985年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二等獎。毛漢禮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路36號。 馮沅君:(1900—1974年),原名馮淑蘭,河南唐河人。現代作家、教育家。1947年應國立山東大學之聘來青島任教。曾任山東大學副校長。與林庚合編的《中國歷史詩歌選》獲全國統編材料一等獎。馮沅君、陸侃如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陸侃如:(1903—1978年),江蘇海門人。現代作家、教育家。1947年受聘國立山東大學任教。著有《屈原》、《宋玉》、《楚辭選》、《杜甫詩選》、《韓非子選注》、《中國詩史》、《中國文學史簡編》等著作。馮沅君、陸侃如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老 舍:(1899—1966年)北京人,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老舍,著名作家。1934年到青島,任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1936年辭去教職專事創作。在青島期間創作了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和兩部散文集。代表作《駱駝祥子》被譯為多國語言,並被改編成舞台電影劇本搬上舞台銀幕。老舍故居位於市南區黃縣路12號。

華 崗:(1903—1972年),浙江龍遊人,史學家、學者、教育家。1951年至1955年任山東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在青期間完成了《中國大革命》等著作。創辦《文史哲》並任第一任社長。著有《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大綱》等著作。華崗故居位於市南區龍口路40號。

朱樹屏:(1907―1976年),字錦亭,山東昌邑人,海洋生態學家、水產學家和教育家。是中國海洋生態學、水產學及湖沼學研究的先驅和奠基者。1946年任國立山東大學教授兼水產系主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實驗室研究員。新中國建立後,任山東省水產廳副廳長,全國政協委員,青島市政協副主席。撰有《中國近海浮游植物與水文及漁業的關系》、《十年來我國海洋浮游植物的研究》等論文40餘篇,其《海帶施肥養殖》、《海帶自然光育苗》、《壇紫菜人工育苗與養殖的研究》3項成果均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朱樹屏故居位於市南區金口二路13號。

劉知俠:(1918-1991年),河南汲縣人。現代作家。新中國建立後,歷任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編創部部長、秘書長、副主席,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等,1985年任青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名譽主席,定居青島。畢生致力於軍事文學創作,著有《鐵道游擊隊》、《紅嫂》、《鋪草集》、《沂蒙飛虎》等長篇小說。劉知俠故居位於市南區金口二路42號。

束星北:(1907—1983年),江蘇江都人。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海洋物理學家和教育家。新中國建立後在山東大學、青島醫學院任教。1978年到國家海洋局進行動力學研究和教學工作。是我國早期從事量子力學、相對論研究的物理學家之一。曾發表大量中外文論文,著有《狹義相對論》等。束星北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沈從文:(1902——1988年)湖南鳳凰人,原名沈岳煥,別名小兵,筆名懋林、休芸芸、甲辰、王旋若等。1931—1933年在青島任國立青島大學講師。在青期間完成了幾十個中短篇小說和散文,有《自傳》、《八駿圖》、《月下小景》等。1949年後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會主任、全國政協常委。著有小說《邊城》、《長河》,輯有《從文子集》、《沈從文甲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沈從文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路3號。

楊振聲:(1890—1956年),山東蓬萊人,現代作家、教育家。1930年至1932年任國立青島大學第一任校長。期間邀請大批學有專長的著名教授、學者赴青任教,使國立青島大學創建後進入鼎盛時期。代表作有中篇小說《玉君》。楊振聲故居位於市南區黃縣路7號。

張 璽:(1897—1967年),河北平鄉人,中國海洋動物學家、教育家。中國湖沼學、動物學研究的先驅,1932年後在國立山東大學兼任教授。新中國建立後,參與籌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並任副主任。1957年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畢生致力於海洋科學的研究及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曾發表《青島沿海後腮類動物的研究》、《中國海洋動物之進展》等論文近百篇。著有《牡蠣》、《近江牡蠣的養殖》、《中國北部海產經濟軟體動物》等。張璽故居位於市南區萊陽路28號甲。

洪 深:(1894—1955年):字伯駿,號淺哉,江蘇武進人,中國早期電影開拓者、劇作家。1913年考入清華大學後,開始從事戲劇創作活動,歷任復旦大學教授、暨南大學教授、上海戲劇社排演主任、中華電影學校校長、明星電影公司編導主任、中國左翼劇團聯盟總書記。1934年回到青島,在青期間創作了著名電影文學劇本《劫後桃花》。洪深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路1號。

聞一多:(1899--1946年),本名家驊,湖北浠水人,現代學者、詩人,從事詩歌創作,出版有《紅燭》、《死水》詩集,在全國有很大影響。1930年9月任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時著有《奇跡》等詩。授課之外從事詩經、唐詩研究,有突破性成就。1946年7月15日被特務殺害。著有《聞一多全集》等八卷四冊。聞一多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中國海洋大學院內。

赫崇本:(1908—1985年),遼寧鳳城人。物理海洋學家、海洋教育學家,1949年任國立山東大學教授。新中國建立後,歷任山東大學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山東大學海洋學系主任,山東大學海洋學院教務長、副院長兼山東海洋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畢生致力於海洋科學的研究及海洋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是中國物理海洋學奠基人、原山東海洋學院(現中國海洋大學)創建者之一。《中國大網路全書》海洋科學卷副主編,《海洋與湖沼》副主編等。著有《黃海冷水團的形成及其性質的初步探討》等。赫崇本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9號甲。

康有為:(1858—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縣人。是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1923年來青島購屋寓居。題名「天游園」。康有為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支路5號。

梁實秋:(1902—1987年)浙江杭縣人,原名梁沼華,字秋實,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翻譯家、作家、學者。1930-1934年梁實秋教授受聘為國立青島大學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在青期間開始翻譯影響廣泛的《莎士比亞全集》,出版了2本論文集。梁實秋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3號。

蕭 紅:(1911—1942年),女,黑龍江呼蘭縣人,原名張乃瑩,筆名悄吟,作家。1934年來青居住,1942年病逝於香港。蕭紅、蕭軍故居位於市南區觀象一路1號。

蕭 軍:作家,原名劉鴻霖,曾用名劉呤飛、劉羽捷、劉燕白、劉軍,筆名三郎、田軍、簫軍。遼寧義縣人,早年從軍,後從事文學創作,1934年夏到青島任青島晨報副刊編輯。在青期間,蕭軍完成了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蕭紅完成了長篇小說《生死場》。蕭紅、蕭軍故居位於市南區觀象一路1號。

童第周:(1902—1979年),浙江鄞縣人。生物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34年至1937年在青島任國立山東大學生物系教授。1946年後任國立山東大學動物學系教授、系主任。其《硬骨魚胚胎發育的研究》獲1956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細胞核與細胞質的相互關系的研究---文昌魚的器官發育與演化》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童第周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宋春舫:(1892—1980年),浙江吳興人,現代戲劇家。1930年在青創辦了圖書館「褐木廬」,主要收藏中、外文劇本及戲劇理論著作,並創作話劇本《原來是夢》。宋春舫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支路6號。

在全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里,青島的「資歷」恐怕最淺。自1898年德國開始規劃、建設「膠澳商埠」以來,至今也不過百餘年的歷史。據說年輕的青島躋身「名城」的資本有兩個,一是擁有大片歐洲風格的建築,一是保存著一批文化名人的舊居。

讓人開心的是,青島別有韻致的人文景觀與美麗多彩的自然景觀是渾為一體的。文化名人的舊居,全都在海濱風景區里,旅遊者只需在游覽匯泉灣、小魚山、小青島、棧橋等景點的空當,稍拐個彎兒,便可造訪昔日文化巨子們的遺宅。

康有為的故居就坐落在小魚山東麓,門牌號為福山路5號。康有為不僅是思想家,而且是被譽為「康聖人」的大學問家,他旅居青島期間,留下了許多詩文。「青島之紅瓦綠樹、青山碧海,為中國第一……恐昔人之仙山樓閣亦比不及,詩文不足形容之。」他的話成為青島標志性的評語。康有為1917年、1922年、1927年三度到青島,一次比一次住得長,最後也在青島仙逝,墓就修在嶗山。

康有為的故居是前德國總督府一位高官的宅第,是他1922年來青島的時候租住的,他將遜帝溥儀賜題的「天游堂」的御匾懸於宅內,並把宅院題為「天游園」。在康有為宅前有一條凹凸不平的方石塊鋪就的小徑,沿這條石徑步步登高便是福山路,福山路上有洪深和沈從文的故居。

洪深故居是青島名人居中最氣派的一幢洋樓,雄峙於路口的高地上,能住上如此華貴的高門頭,恐怕不僅僅因為洪深先生是上世紀30年代著名的劇作家,更因他乃洪述祖之子。

熟悉民國史的人自會知道洪述祖,他是袁世凱為首任大總統時的國務院內務部秘書,後因牽涉宋教仁案而逃到德國人治下的青島。洪深曾以在嶗山的家產被日本人強占之事寫下《劫後桃花》電影劇本,成為中國的第一部電影文學劇本,之後由導演張石山親自執導,蝴蝶、舒綉文等大腕主演,將之搬上銀幕,轟動一時。

與洪宅隔一個大門,就是當年在青島大學(後更名為「山東大學」)中文系任教的沈從文的故居。沈從文是詩人徐志摩介紹給青島大學的校長楊振聲的,當時尚未成名的這位湘西青年,顯然不能與大名鼎鼎的外文系主任洪深相比,所以他只是住在福山路3號樓里的12個青年教師中的一個。這個擅長以筆表達思想的文學才子顯然是個靦腆的人,巴金老人在《懷念從文》中寫道:「他第一次在大學講課,課堂里坐滿了學生,他走上講台,那麼多年輕人的眼睛望著他,他紅著臉,一句話也講不出來,只好在黑板上寫了『請等五分鍾』五個字。他就是這樣開始講課的。」

「一多樓」位於如今的海洋大學校園內,是當時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聞一多先生的故居。與聞一多先生一起被楊振聲「游說」來青島任教的還有梁實秋先生,但這位任外文系主任和圖書館館長的學者似乎對青島印象好得不得了,晚年多次寫到青島,稱之是「真正令人流連不忍去的地方」。

老舍租住的房子與梁實秋家相距不遠,但他們沒有同過事,1934年老舍應聘山大的時候,梁實秋已經去了北大。老舍先生在青島住過三個地方,黃縣路12號是他住的時間最長的一處。在這里,老舍先生創作欲直比棧橋回瀾,不得不辭職專事寫作,這期間他寫下了《月牙兒》、《我這一輩子》、《駱駝祥子》,當然還有他的另一個「作品」———兒子舒乙,也是在這里出生的。

文壇「二蕭」與舒群都是東北的熱血青年,他們不甘為「滿洲國」的「良民」,於1934年端午節的前一天乘船來到尚顯安寧的青島。「我們在觀象一路一號一所石塊壘成的二層小樓的下部租了兩間房子,一間由舒群夫婦居住,一間就由我們居住……後來,我由樓下面又搬到樓上有『太極圖』那間突出的單間居住了。」晚年的蕭軍曾作如是描寫。

在青島的這座小樓里,蕭軍寫完《八月的鄉村》,蕭紅寫完了《生死場》。在愛情的烈焰中,「二蕭」各自奉獻出自己的代表作,也為青島奉獻了這一處人文景觀。

在全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里,青島的「資歷」恐怕最淺。自1898年德國開始規劃、建設「膠澳商埠」以來,至今也不過百餘年的歷史。據說年輕的青島躋身「名城」的資本有兩個,一是擁有大片歐洲風格的建築,一是保存著一批文化名人的舊居。

讓人開心的是,青島別有韻致的人文景觀與美麗多彩的自然景觀是渾為一體的。文化名人的舊居,全都在海濱風景區里,旅遊者只需在游覽匯泉灣、小魚山、小青島、棧橋等景點的空當,稍拐個彎兒,便可造訪昔日文化巨子們的遺宅。

康有為的故居就坐落在小魚山東麓,門牌號為福山路5號。康有為不僅是思想家,而且是被譽為「康聖人」的大學問家,他旅居青島期間,留下了許多詩文。「青島之紅瓦綠樹、青山碧海,為中國第一……恐昔人之仙山樓閣亦比不及,詩文不足形容之。」他的話成為青島標志性的評語。康有為1917年、1922年、1927年三度到青島,一次比一次住得長,最後也在青島仙逝,墓就修在嶗山。

康有為的故居是前德國總督府一位高官的宅第,是他1922年來青島的時候租住的,他將遜帝溥儀賜題的「天游堂」的御匾懸於宅內,並把宅院題為「天游園」。在康有為宅前有一條凹凸不平的方石塊鋪就的小徑,沿這條石徑步步登高便是福山路,福山路上有洪深和沈從文的故居。

洪深故居是青島名人居中最氣派的一幢洋樓,雄峙於路口的高地上,能住上如此華貴的高門頭,恐怕不僅僅因為洪深先生是上世紀30年代著名的劇作家,更因他乃洪述祖之子。

熟悉民國史的人自會知道洪述祖,他是袁世凱為首任大總統時的國務院內務部秘書,後因牽涉宋教仁案而逃到德國人治下的青島。洪深曾以在嶗山的家產被日本人強占之事寫下《劫後桃花》電影劇本,成為中國的第一部電影文學劇本,之後由導演張石山親自執導,蝴蝶、舒綉文等大腕主演,將之搬上銀幕,轟動一時。

與洪宅隔一個大門,就是當年在青島大學(後更名為「山東大學」)中文系任教的沈從文的故居。沈從文是詩人徐志摩介紹給青島大學的校長楊振聲的,當時尚未成名的這位湘西青年,顯然不能與大名鼎鼎的外文系主任洪深相比,所以他只是住在福山路3號樓里的12個青年教師中的一個。這個擅長以筆表達思想的文學才子顯然是個靦腆的人,巴金老人在《懷念從文》中寫道:「他第一次在大學講課,課堂里坐滿了學生,他走上講台,那麼多年輕人的眼睛望著他,他紅著臉,一句話也講不出來,只好在黑板上寫了『請等五分鍾』五個字。他就是這樣開始講課的。」

「一多樓」位於如今的海洋大學校園內,是當時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聞一多先生的故居。與聞一多先生一起被楊振聲「游說」來青島任教的還有梁實秋先生,但這位任外文系主任和圖書館館長的學者似乎對青島印象好得不得了,晚年多次寫到青島,稱之是「真正令人流連不忍去的地方」。

老舍租住的房子與梁實秋家相距不遠,但他們沒有同過事,1934年老舍應聘山大的時候,梁實秋已經去了北大。老舍先生在青島住過三個地方,黃縣路12號是他住的時間最長的一處。在這里,老舍先生創作欲直比棧橋回瀾,不得不辭職專事寫作,這期間他寫下了《月牙兒》、《我這一輩子》、《駱駝祥子》,當然還有他的另一個「作品」———兒子舒乙,也是在這里出生的。

文壇「二蕭」與舒群都是東北的熱血青年,他們不甘為「滿洲國」的「良民」,於1934年端午節的前一天乘船來到尚顯安寧的青島。「我們在觀象一路一號一所石塊壘成的二層小樓的下部租了兩間房子,一間由舒群夫婦居住,一間就由我們居住……後來,我由樓下面又搬到樓上有『太極圖』那間突出的單間居住了。」晚年的蕭軍曾作如是描寫。

在青島的這座小樓里,蕭軍寫完《八月的鄉村》,蕭紅寫完了《生死場》。在愛情的烈焰中,「二蕭」各自奉獻出自己的代表作,也為青島奉獻了這一處人文景觀

出生在青島的很少, 有很多名人都是旅居青島:這些名人的文章,你應該很清楚!
康有為:(1858—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縣人。是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1923年來青島購屋寓居。題名「天游園」。康有為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支路5號。

梁實秋:(1902—1987年)浙江杭縣人,原名梁沼華,字秋實,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翻譯家、作家、學者。1930-1934年梁實秋教授受聘為國立青島大學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在青期間開始翻譯影響廣泛的《莎士比亞全集》,出版了2本論文集。梁實秋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3號。

老 舍:(1899—1966年)北京人,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老舍,著名作家。1934年到青島,任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1936年辭去教職專事創作。在青島期間創作了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和兩部散文集。代表作《駱駝祥子》被譯為多國語言,並被改編成舞台電影劇本搬上舞台銀幕。老舍故居位於市南區黃縣路12號。

沈從文:(1902——1988年)湖南鳳凰人,原名沈岳煥,別名小兵,筆名懋林、休芸芸、甲辰、王旋若等。1931—1933年在青島任國立青島大學講師。在青期間完成了幾十個中短篇小說和散文,有《自傳》、《八駿圖》、《月下小景》等。1949年後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會主任、全國政協常委。著有小說《邊城》、《長河》,輯有《從文子集》、《沈從文甲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沈從文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路3號
聞一多:(1899--1946年),本名家驊,湖北浠水人,現代學者、詩人,從事詩歌創作,出版有《紅燭》、《死水》詩集,在全國有很大影響。1930年9月任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時著有《奇跡》等詩。授課之外從事詩經、唐詩研究,有突破性成就。1946年7月15日被特務殺害。著有《聞一多全集》等八卷四冊。聞一多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中國海洋大學院內。
現在稱得上名人的還有都是青島籍貫:
1.唐國強----中國電影協會會長
2.黃曉明
3.黃勃
4.陳好
5.江濤(歌手)
6.倪萍
7.趙保樂
8.林永健
9.蓋麗麗
10.王寧(中央電視台主播)
11.宋佳
12.夏雨
回答者: liu12345678978 | 五級 | 2011-1-9 15:13

古代名人寧戚:
生卒年不詳,春秋萊棠邑(今青島平度)人,一說是衛國(今河南境內)人,早年懷經世濟民之才而不得志。齊桓二十八年(前685)拜為大夫。後長期任齊國大司田,為齊桓公主要輔佐者之一。
公元前685年起,在40多年間,齊桓公推行招賢納士,銳意求治的建國方略,任用管仲為相,建立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賞識並重用寧戚,是齊桓公高明的人才政策的典型例子。
寧戚獲悉齊桓公重人才,有抱負,便決心投靠齊國,以便有一番作為。他不畏艱難,來到臨淄,自我推薦,擊牛角高歌,令齊桓公和管仲都注意到這是一個氣度不凡、抱負不凡的人物。
齊桓公求賢若渴,慧眼識才,一經交談便認定寧戚是難得的人才,他不重出身,不論資歷,不計較小節,注重大節,力排眾議,擢用寧戚。傑出的政治家管仲也十分推重寧戚,幫助齊桓公用好寧戚之長。他建議立寧戚為大司田主管農業的官員,他認為寧戚是有才能的農業專家,自己不如寧戚。寧戚由此負責齊國的農業生產,主持開墾農田,興修水利,並興漁鹽之利。獎勵墾荒,薄取租賦,齊國很快富裕強盛起來。
寧戚仕齊期間,經常到齊國東部活動,組織民眾發展農耕,受到當地人民的愛戴,辭世後他被人們安葬在膠水東岸(今平度馬戈庄鎮境內)。
寧戚著有《相牛經》1卷,為中國最早畜牧專著,對促進齊國農牧業發展產生一定作用。

⑵ 劉知俠的人物生平

劉知俠原名劉兆麟,自幼家貧,跟隨父親在村邊道清(滑縣道口鎮--博愛縣清化鎮)鐵路打工、撿煤核,跟隨母親在外祖母家放豬。劉知俠11歲那年才開始上半工半讀學校,後來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衛輝一中。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
他隨父親和鐵路員工撤到了黃河以南流落到武漢。1938年夏天,他從報紙上得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招生的消息,懷著抗日救國的熱情,奔赴陝北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這年冬天,在行軍路上,他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1939年5月,劉知俠抗大畢業後,又留校學習軍事專業。學習結束後,劉知俠隨分校到了山東抗日根據地,分配到抗大山東分校文工團工作。1943年抗大分校取消建制改編為山東軍區教導團,劉知俠隨文工團調到山東省文協。這年,濱海抗日根據地召開全省戰斗英雄模範大會,劉知俠在會上結識了鐵道游擊隊的英雄們,被他們的戰斗事跡所感動。決定把這些英雄事跡寫成文學作品.他兩次通過敵人封鎖線去魯南的棗庄和微山湖,到鐵道游擊隊深入生活,為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收集了豐富的素材。
全國解放後,劉知俠擔任了濟南市文聯主任。1950年山東省文聯成立,他任編創部長、秘書長、黨組委員。在此期間他創作了短篇小說《鋪草》,深受廣大讀者喜愛.1952-1953年他的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出版,後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據統計,《鐵道游擊隊》的原本加上各種節編本、縮寫本共出版了300餘萬冊,並譯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國文字在國內外發行。
1953年,劉知俠調上海作家協會,從事專業創作。他將建國後發表的短篇小說編成《鋪草集》,同時創作了《鐵道游擊隊的小隊員們》。1959年,山東省文代會選劉知俠為省文聯副主席兼中國作家協會山東分會主席,並擔任《山東文學》雜志主編。同年被選為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60年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和中篇小說《沂蒙山的故事》等,後又將這些作品匯集成了《沂蒙山故事集》。1979年劉知俠任山東省文聯黨組書記期間,寫了中篇小說《芳林嫂》。
1986年劉知俠定居青島後,在垂暮之年又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40萬字的長篇小說《沂蒙飛虎》與40萬字的《知俠中短篇小說選》以及20萬字的《戰地日記》(即淮海戰役見聞錄)。為了著作,他到西鎮一個老同志家裡借得一間空房寫作,每天步行四五里,中午二、三個包子,一壺開水。
劉知俠關心年輕作者,百忙中還經常抽空外出輔導。他還很好客。他給夫人定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凡是外地來青島的老同志、老戰友、老朋友一定要留他們吃飯。每年夏天他們家裡住滿了客人。有一間房子被譽為國際旅行社,那是為了給自費來旅遊的客人住的。他用稿費資助過別人,用稿費繳過3萬元黨費,而他自己卻克勤克儉,艱苦樸素。用過的火柴盒他總捨不得丟掉,去買些零散的火柴棒裝進去繼續用。
1991年9月30日上午,劉知俠因腦溢血猝發去世。但他的作品仍在鼓舞、教育著一代又一代人。可以說生而有芳,死也留芳。

⑶ 青島有哪些名人

目前明星類的
1.唐國強----中國電影協會會長
2.黃曉明
3.黃勃
4.陳好
5.江濤(歌手)
6.倪萍
7.趙保樂
8.林永健
9.蓋麗麗
10.王寧(中央電視台主播)
11.宋佳
12.夏雨
歷史名人
王統照:(1897—1957年)字劍三,曾用名:息廬,源蒙、梅如等,著名作家,山東諸城人。1927年王統照定居青島,創作了描寫青島的著名散文《青島素描》、詩集《這時代》、長篇小說《山雨》,主持創辦了文學期刊《青潮》。1946年被聘為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後因支持學生運動被解聘。1949年返校任中文系主任。王統照故居位於市南區觀海二路49號。
王獻唐:(1896—1960年),山東日照人。歷史考古學家。曾任《山東日報》《商務時報》編輯、山東省省立圖書館館長、山東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故宮博物院銅器研究員。在金石、版本、音韻、目錄學等方面均有建樹。著有《中國古代貨幣通考》、《楚辭新論》、《公孫龍子懸解》、《炎黃氏族文化考》等書。王獻唐故居位於市南區觀海二路13號甲。
毛漢禮:(1919-1988年),浙江諸暨人,中國物理海洋學家、教育家。中國物理海洋學奠基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著有《動力海洋學》《海洋》《灣流》等論文、論著40多篇(部)。其主持的《全國海洋綜合調查資料匯編及圖集》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黃東海陸架水文物理學調查研究》獲1985年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二等獎。毛漢禮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路36號。
馮沅君:(1900—1974年),原名馮淑蘭,河南唐河人。現代作家、教育家。1947年應國立山東大學之聘來青島任教。曾任山東大學副校長。與林庚合編的《中國歷史詩歌選》獲全國統編材料一等獎。馮沅君、陸侃如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陸侃如:(1903—1978年),江蘇海門人。現代作家、教育家。1947年受聘國立山東大學任教。著有《屈原》、《宋玉》、《楚辭選》、《杜甫詩選》、《韓非子選注》、《中國詩史》、《中國文學史簡編》等著作。馮沅君、陸侃如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老 舍:(1899—1966年)北京人,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老舍,著名作家。1934年到青島,任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1936年辭去教職專事創作。在青島期間創作了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和兩部散文集。代表作《駱駝祥子》被譯為多國語言,並被改編成舞台電影劇本搬上舞台銀幕。老舍故居位於市南區黃縣路12號。
華 崗:(1903—1972年),浙江龍遊人,史學家、學者、教育家。1951年至1955年任山東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在青期間完成了《中國大革命》等著作。創辦《文史哲》並任第一任社長。著有《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大綱》等著作。華崗故居位於市南區龍口路40號。
朱樹屏:(1907―1976年),字錦亭,山東昌邑人,海洋生態學家、水產學家和教育家。是中國海洋生態學、水產學及湖沼學研究的先驅和奠基者。1946年任國立山東大學教授兼水產系主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實驗室研究員。新中國建立後,任山東省水產廳副廳長,全國政協委員,青島市政協副主席。撰有《中國近海浮游植物與水文及漁業的關系》、《十年來我國海洋浮游植物的研究》等論文40餘篇,其《海帶施肥養殖》、《海帶自然光育苗》、《壇紫菜人工育苗與養殖的研究》3項成果均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朱樹屏故居位於市南區金口二路13號。
劉知俠:(1918-1991年),河南汲縣人。現代作家。新中國建立後,歷任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編創部部長、秘書長、副主席,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等,1985年任青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名譽主席,定居青島。畢生致力於軍事文學創作,著有《鐵道游擊隊》、《紅嫂》、《鋪草集》、《沂蒙飛虎》等長篇小說。劉知俠故居位於市南區金口二路42號。
束星北:(1907—1983年),江蘇江都人。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海洋物理學家和教育家。新中國建立後在山東大學、青島醫學院任教。1978年到國家海洋局進行動力學研究和教學工作。是我國早期從事量子力學、相對論研究的物理學家之一。曾發表大量中外文論文,著有《狹義相對論》等。束星北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沈從文:(1902——1988年)湖南鳳凰人,原名沈岳煥,別名小兵,筆名懋林、休芸芸、甲辰、王旋若等。1931—1933年在青島任國立青島大學講師。在青期間完成了幾十個中短篇小說和散文,有《自傳》、《八駿圖》、《月下小景》等。1949年後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會主任、全國政協常委。著有小說《邊城》、《長河》,輯有《從文子集》、《沈從文甲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沈從文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路3號。
楊振聲:(1890—1956年),山東蓬萊人,現代作家、教育家。1930年至1932年任國立青島大學第一任校長。期間邀請大批學有專長的著名教授、學者赴青任教,使國立青島大學創建後進入鼎盛時期。代表作有中篇小說《玉君》。楊振聲故居位於市南區黃縣路7號。
張 璽:(1897—1967年),河北平鄉人,中國海洋動物學家、教育家。中國湖沼學、動物學研究的先驅,1932年後在國立山東大學兼任教授。新中國建立後,參與籌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並任副主任。1957年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畢生致力於海洋科學的研究及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曾發表《青島沿海後腮類動物的研究》、《中國海洋動物之進展》等論文近百篇。著有《牡蠣》、《近江牡蠣的養殖》、《中國北部海產經濟軟體動物》等。張璽故居位於市南區萊陽路28號甲。
洪 深:(1894—1955年):字伯駿,號淺哉,江蘇武進人,中國早期電影開拓者、劇作家。1913年考入清華大學後,開始從事戲劇創作活動,歷任復旦大學教授、暨南大學教授、上海戲劇社排演主任、中華電影學校校長、明星電影公司編導主任、中國左翼劇團聯盟總書記。1934年回到青島,在青期間創作了著名電影文學劇本《劫後桃花》。洪深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路1號。
聞一多:(1899--1946年),本名家驊,湖北浠水人,現代學者、詩人,從事詩歌創作,出版有《紅燭》、《死水》詩集,在全國有很大影響。1930年9月任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時著有《奇跡》等詩。授課之外從事詩經、唐詩研究,有突破性成就。1946年7月15日被特務殺害。著有《聞一多全集》等八卷四冊。聞一多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中國海洋大學院內。
赫崇本:(1908—1985年),遼寧鳳城人。物理海洋學家、海洋教育學家,1949年任國立山東大學教授。新中國建立後,歷任山東大學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山東大學海洋學系主任,山東大學海洋學院教務長、副院長兼山東海洋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畢生致力於海洋科學的研究及海洋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是中國物理海洋學奠基人、原山東海洋學院(現中國海洋大學)創建者之一。《中國大網路全書》海洋科學卷副主編,《海洋與湖沼》副主編等。著有《黃海冷水團的形成及其性質的初步探討》等。赫崇本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9號甲。
康有為:(1858—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縣人。是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1923年來青島購屋寓居。題名「天游園」。康有為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支路5號。
梁實秋:(1902—1987年)浙江杭縣人,原名梁沼華,字秋實,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翻譯家、作家、學者。1930-1934年梁實秋教授受聘為國立青島大學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在青期間開始翻譯影響廣泛的《莎士比亞全集》,出版了2本論文集。梁實秋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3號。
蕭 紅:(1911—1942年),女,黑龍江呼蘭縣人,原名張乃瑩,筆名悄吟,作家。1934年來青居住,1942年病逝於香港。蕭紅、蕭軍故居位於市南區觀象一路1號。
蕭 軍:作家,原名劉鴻霖,曾用名劉呤飛、劉羽捷、劉燕白、劉軍,筆名三郎、田軍、簫軍。遼寧義縣人,早年從軍,後從事文學創作,1934年夏到青島任青島晨報副刊編輯。在青期間,蕭軍完成了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蕭紅完成了長篇小說《生死場》。蕭紅、蕭軍故居位於市南區觀象一路1號。
童第周:(1902—1979年),浙江鄞縣人。生物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34年至1937年在青島任國立山東大學生物系教授。1946年後任國立山東大學動物學系教授、系主任。其《硬骨魚胚胎發育的研究》獲1956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細胞核與細胞質的相互關系的研究---文昌魚的器官發育與演化》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童第周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宋春舫:(1892—1980年),浙江吳興人,現代戲劇家。1930年在青創辦了圖書館「褐木廬」,主要收藏中、外文劇本及戲劇理論著作,並創作話劇本《原來是夢》。宋春舫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支路6號。

⑷ 史得平 百度百科

個人簡介
◆姓名:史得平◆血型:B型 ◆生日:1989年2月7日 2005年成立於紅星鍾愛一生婚紗攝影美容美發沙龍的技術總監 2006年擔任紅星婚紗攝影美容美發沙龍的婚禮主持司儀小天後.◆出生地:吉林省 松原市 ◆性格:單純可愛,思維跳躍,低調謙遜,積極上進,善良純真,可親可近,溫柔體貼,帥氣迷人。 ◆昵稱:老大、平仔、二二、小胖子、22、二娃、寶寶、陳阿狸、小狐狸、單寒飛 ◆就讀院校:北京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現代藝術系08級音樂表演(通俗)班 ◆擅長:唱歌,,創作,表演,單手俯卧撐,籃球,B-box,巴烏,貝斯 ◆愛好:唱歌,表演,吉他 ,創作,籃球,B-box,架子鼓,笛子,鋼琴,太空步 ◆喜歡的顏色:藍色,黑色,紅色

史得平 精簡發飾 發型設計大師 ◆喜歡的偶像:謝霆鋒、王力宏、孫紅雷 ◆喜歡的歌手:王菲、李健 ◆最想搭檔的女演員:楊冪◆喜歡的電影:《醉後決定愛上你》 ◆喜歡的韓劇:{{對我說謊試試}}《浪漫滿屋》 ◆喜歡的零食:巧克力,果凍,甘蔗 ◆喜歡的小吃:麵皮呱呱(天水特產) ◆喜歡的女生類型:活潑、可愛、聽話、孝順的女孩 ◆幸運數字:6 8◆招牌動作:電眼(帥,秒殺),吐舌頭(調皮可愛),吐氣(放鬆自己),微笑 ◆覺得自己好看的地方:鼻子.

⑸ 青島的名人作文

王統照:(1897—1957年)字劍三,曾用名:息廬,源蒙、梅如等,著名作家,山東諸城人。1927年王統照定居青島,創作了描寫青島的著名散文《青島素描》、詩集《這時代》、長篇小說《山雨》,主持創辦了文學期刊《青潮》。1946年被聘為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後因支持學生運動被解聘。1949年返校任中文系主任。王統照故居位於市南區觀海二路49號。
王獻唐:(1896—1960年),山東日照人。歷史考古學家。曾任《山東日報》《商務時報》編輯、山東省省立圖書館館長、山東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故宮博物院銅器研究員。在金石、版本、音韻、目錄學等方面均有建樹。著有《中國古代貨幣通考》、《楚辭新論》、《公孫龍子懸解》、《炎黃氏族文化考》等書。王獻唐故居位於市南區觀海二路13號甲。
毛漢禮:(1919-1988年),浙江諸暨人,中國物理海洋學家、教育家。中國物理海洋學奠基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著有《動力海洋學》《海洋》《灣流》等論文、論著40多篇(部)。其主持的《全國海洋綜合調查資料匯編及圖集》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黃東海陸架水文物理學調查研究》獲1985年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二等獎。毛漢禮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路36號。
馮沅君:(1900—1974年),原名馮淑蘭,河南唐河人。現代作家、教育家。1947年應國立山東大學之聘來青島任教。曾任山東大學副校長。與林庚合編的《中國歷史詩歌選》獲全國統編材料一等獎。馮沅君、陸侃如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陸侃如:(1903—1978年),江蘇海門人。現代作家、教育家。1947年受聘國立山東大學任教。著有《屈原》、《宋玉》、《楚辭選》、《杜甫詩選》、《韓非子選注》、《中國詩史》、《中國文學史簡編》等著作。馮沅君、陸侃如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老舍:(1899—1966年)北京人,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老舍,著名作家。1934年到青島,任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1936年辭去教職專事創作。在青島期間創作了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和兩部散文集。代表作《駱駝祥子》被譯為多國語言,並被改編成舞台電影劇本搬上舞台銀幕。老舍故居位於市南區黃縣路12號。
華崗:(1903—1972年),浙江龍遊人,史學家、學者、教育家。1951年至1955年任山東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在青期間完成了《中國大革命》等著作。創辦《文史哲》並任第一任社長。著有《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大綱》等著作。華崗故居位於市南區龍口路40號。
朱樹屏:(1907―1976年),字錦亭,山東昌邑人,海洋生態學家、水產學家和教育家。是中國海洋生態學、水產學及湖沼學研究的先驅和奠基者。1946年任國立山東大學教授兼水產系主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實驗室研究員。新中國建立後,任山東省水產廳副廳長,全國政協委員,青島市政協副主席。撰有《中國近海浮游植物與水文及漁業的關系》、《十年來我國海洋浮游植物的研究》等論文40餘篇,其《海帶施肥養殖》、《海帶自然光育苗》、《壇紫菜人工育苗與養殖的研究》3項成果均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朱樹屏故居位於市南區金口二路13號。
劉知俠:(1918-1991年),河南汲縣人。現代作家。新中國建立後,歷任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編創部部長、秘書長、副主席,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等,1985年任青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名譽主席,定居青島。畢生致力於軍事文學創作,著有《鐵道游擊隊》、《紅嫂》、《鋪草集》、《沂蒙飛虎》等長篇小說。劉知俠故居位於市南區金口二路42號。
束星北:(1907—1983年),江蘇江都人。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海洋物理學家和教育家。新中國建立後在山東大學、青島醫學院任教。1978年到國家海洋局進行動力學研究和教學工作。是我國早期從事量子力學、相對論研究的物理學家之一。曾發表大量中外文論文,著有《狹義相對論》等。束星北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沈從文:(1902——1988年)湖南鳳凰人,原名沈岳煥,別名小兵,筆名懋林、休芸芸、甲辰、王旋若等。1931—1933年在青島任國立青島大學講師。在青期間完成了幾十個中短篇小說和散文,有《自傳》、《八駿圖》、《月下小景》等。1949年後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會主任、全國政協常委。著有小說《邊城》、《長河》,輯有《從文子集》、《沈從文甲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沈從文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路3號。
楊振聲:(1890—1956年),山東蓬萊人,現代作家、教育家。1930年至1932年任國立青島大學第一任校長。期間邀請大批學有專長的著名教授、學者赴青任教,使國立青島大學創建後進入鼎盛時期。代表作有中篇小說《玉君》。楊振聲故居位於市南區黃縣路7號。
張璽:(1897—1967年),河北平鄉人,中國海洋動物學家、教育家。中國湖沼學、動物學研究的先驅,1932年後在國立山東大學兼任教授。新中國建立後,參與籌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並任副主任。1957年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畢生致力於海洋科學的研究及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曾發表《青島沿海後腮類動物的研究》、《中國海洋動物之進展》等論文近百篇。著有《牡蠣》、《近江牡蠣的養殖》、《中國北部海產經濟軟體動物》等。張璽故居位於市南區萊陽路28號甲。
洪深:(1894—1955年):字伯駿,號淺哉,江蘇武進人,中國早期電影開拓者、劇作家。1913年考入清華大學後,開始從事戲劇創作活動,歷任復旦大學教授、暨南大學教授、上海戲劇社排演主任、中華電影學校校長、明星電影公司編導主任、中國左翼劇團聯盟總書記。1934年回到青島,在青期間創作了著名電影文學劇本《劫後桃花》。洪深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路1號。
聞一多:(1899--1946年),本名家驊,湖北浠水人,現代學者、詩人,從事詩歌創作,出版有《紅燭》、《死水》詩集,在全國有很大影響。1930年9月任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時著有《奇跡》等詩。授課之外從事詩經、唐詩研究,有突破性成就。1946年7月15日被特務殺害。著有《聞一多全集》等八卷四冊。聞一多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中國海洋大學院內。
赫崇本:(1908—1985年),遼寧鳳城人。物理海洋學家、海洋教育學家,1949年任國立山東大學教授。新中國建立後,歷任山東大學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山東大學海洋學系主任,山東大學海洋學院教務長、副院長兼山東海洋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畢生致力於海洋科學的研究及海洋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是中國物理海洋學奠基人、原山東海洋學院(現中國海洋大學)創建者之一。《中國大網路全書》海洋科學卷副主編,《海洋與湖沼》副主編等。著有《黃海冷水團的形成及其性質的初步探討》等。赫崇本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9號甲。
康有為:(1858—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縣人。是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1923年來青島購屋寓居。題名「天游園」。康有為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支路5號。
梁實秋:(1902—1987年)浙江杭縣人,原名梁沼華,字秋實,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翻譯家、作家、學者。1930-1934年梁實秋教授受聘為國立青島大學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在青期間開始翻譯影響廣泛的《莎士比亞全集》,出版了2本論文集。梁實秋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3號。
蕭紅:(1911—1942年),女,黑龍江呼蘭縣人,原名張乃瑩,筆名悄吟,作家。1934年來青居住,1942年病逝於香港。蕭紅、蕭軍故居位於市南區觀象一路1號。
蕭軍:作家,原名劉鴻霖,曾用名劉呤飛、劉羽捷、劉燕白、劉軍,筆名三郎、田軍、簫軍。遼寧義縣人,早年從軍,後從事文學創作,1934年夏到青島任青島晨報副刊編輯。在青期間,蕭軍完成了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蕭紅完成了長篇小說《生死場》。蕭紅、蕭軍故居位於市南區觀象一路1號。
童第周:(1902—1979年),浙江鄞縣人。生物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34年至1937年在青島任國立山東大學生物系教授。1946年後任國立山東大學動物學系教授、系主任。其《硬骨魚胚胎發育的研究》獲1956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細胞核與細胞質的相互關系的研究---文昌魚的器官發育與演化》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童第周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宋春舫:(1892—1980年),浙江吳興人,現代戲劇家。1930年在青創辦了圖書館「褐木廬」,主要收藏中、外文劇本及戲劇理論著作,並創作話劇本《原來是夢》。宋春舫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支路6號。

閱讀全文

與沂蒙飛虎電影演員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關四大僵屍始祖的電影 瀏覽:646
榆林有幾家電影院 瀏覽:485
看錢學森電影的觀後感及照片 瀏覽:415
買電影票屬於什麼合同 瀏覽:709
媽媽請再愛我一次電影小演員 瀏覽:122
電影嘉年華真實結局 瀏覽:545
破門電影免費片大結局 瀏覽:494
張藝謀電影作品大全dvd 瀏覽:5
音樂電影瘋狂 瀏覽:353
夏戈電影節過程 瀏覽:645
戀愛的味道中文電影完整版 瀏覽:661
比得兔大電影完整版中文 瀏覽:883
2021台灣懸疑電影 瀏覽:278
成龍電影不要命 瀏覽:795
晚上睡不著看點害羞的電影完整版 瀏覽:898
real電影雪莉大尺度 瀏覽:463
在飛機上看到導彈飛的外國電影是什麼名字 瀏覽:142
北京電影學院導演進修班任課老師 瀏覽:376
死寂電影的英文台詞 瀏覽:929
十大最受歡迎粵語電影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