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魏冉都演過什麼
演員魏冉
個人資料
姓 名: 魏冉
英文名: Bonnie
民 族: 滿族(鑲黃旗)
滿 名: 伊爾根覺羅· 冉冉
生 日: 1988年9月22日
星 座: 處女座
血 型: O型
地 區: 大陸
學 校: 解放劇藝術學院 戲劇表演系本科
現住地: 北京-海淀區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江蘇省-蘇州市 (第二故鄉)
身 高: 168厘米
體 重: 45公斤
地 區: 大陸
語 言: 普通話 / 英語
職 業: 影視演員
特 長: 表演 舞蹈 跆拳道 游泳 鋼琴
個人經歷
出生在內蒙古包頭市,從小喜愛舞蹈,10歲被內蒙古大學舞蹈系老師選中,順利考取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中專部,在校期間曾代表內蒙古赴日本,朝鮮等國進行訪問演出及學術交流,為學院贏得了榮譽。15歲中專畢業,通過高考以優異的成績考取解放劇藝術學院戲劇表演系本科,成為同屆最小學員,在校期間被著名導演包福明選中,出演由奚美娟,巫剛等實力派演員主演的電視劇《爸媽不容易》在片中飾演小女一面對高考壓力的高三女生呂優。畢業後拍戲閑暇之餘在英孚教育學習英語口語,2010年出演由沙溢主演的喜劇電影《無底洞》在片中飾演耿直勇敢的助理律師樂樂,電影將於2011年上映。
相關作品
電影:
《無底洞》 飾 樂樂 導演:江濤 合作演員:沙溢 瞿穎
《精彩人生》 導演:吳衛東 合作演員:孫海英
《初來乍到》 飾 春鳳 導演:吳衛東 合作演員:謝鋼 劉岳
《大學生活》 飾 郭冉
《我從這里來》 飾 菊兒
電視劇:
《爸媽不容易》 飾 呂優 導演:包福明 合作演員:奚美娟
《中年情》 飾 黃曉娜
膠片短片:
《秋》
《蝶舞紛飛》
話劇作品:
《我在天堂等你》 飾 趙月寧
《母親的節日》 飾 女兒
《第十二夜》 飾 奧麗維婭
短片:
自編自導短片《分裂》 主演:孫一冉 劉凌
廣告:
蒙牛酸酸乳
⑵ 我的第二故鄉
尋求永恆的故鄉
雪峰
你可否意識到,自己的靈魂是漂泊的?不信你問問自己,「我最終要到哪裡去?」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最終要到哪裡去,那就證明自己的靈魂是漂泊的。一個漂泊的靈魂居無定所,只能隨波逐流,任憑時代的風雲把自己吹向哪裡就到哪裡。
隨波逐流,隨遇而安也沒什麼不好,如果人生真能做到隨波逐流隨遇而安,不期望最終到達哪裡,就像湖上浮萍,風浪吹打到哪裡那裡就是自己的家,也是一種瀟灑人生,覺悟人生。
苦惱的是,我們既不知自己最終要去哪裡,又不願隨波逐流隨遇而安,這個人生就很迷茫,很憂愁,很痛苦。
葉落歸根,人「落」歸哪裡?小溪流的一滴水蜿蜒穿過山川峽谷最終匯入大海,而人這滴「水」最終將「流」向何方?
人生有許許多多的不如意,有許許多多的無奈,許多時候,我們還不如一片樹葉那麼無怨無悔,不如小溪流的一滴水那麼瀟灑自如,我們一輩子忙碌著,奔波著,卻不知自己將歸向何處,奔向何方。
每個人都有一個「家」,白天我們忙碌在外,傍晚都要回「家」,即使出差在外多麼遙遠,我們的心裡有「家」,我們最終都要回「家」,有了「家」,我們的靈魂不再漂泊,我們的心不亂,不管這個「家」是多麼地寒酸,或是多麼地富麗堂皇。
人活在世上,沒有一個「家」是不行的,有了「家」,人生才得以有棲息的港灣,有安歇的處所,有施展的舞台,有奔波奮斗的目標,所以,凡來到這個世間的人,一輩子都在忙碌著建造自己的「家」,在經營自己的「家」。
人生,由於有個屬於自己的「家」,才得以安心而不會成為隨波逐流的浮萍。那麼,我們的生命呢?它的「家」在哪裡?
人生,是生命在人間的一次旅行,旅行結束後生命的下一個驛站在哪裡?生命最終的「家」在哪裡?
在人間,我們不論白天去哪裡工作,不論我們去哪裡旅行遊玩,不論出差到任何的異國他鄉,最終我們都會回「家」。但我們清楚的知曉,我們現在的這個「家」是無法長久的,它隨時會消失,哪怕你留著族譜。從時間的長河而言,它是短暫的,甚至是曇花一現的。
沒有最終的目的地,人,實際上就是一個孤魂野鬼。
尋求永恆的故鄉,成了人永恆的希冀和期盼及追求。
永恆的故鄉在哪裡?
世間一切事物,總有自己的生長衰亡,有些只存在幾分鍾,有些只存在幾小時,有些只存在幾天、幾月、幾年,而有些能存在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幾億年,那能存在幾億萬年的地方,就是生命永恆的故鄉。
由於認知的局限,我們想像不到生命有永恆的故鄉,我們更想像不到自己能到達永恆的故鄉去享受永恆的生命樂趣。這就像長期生活在四季分明的地方的人想像不到地球上有些地方沒有冬天而是四季如春那樣,「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地球上的人不知道有千年界、萬年界、極樂界仙島群島洲的存在。
凡不知的,都是奧秘。一切的奧秘,一旦知曉其原理,奧秘不再是奧秘。
時空有奧秘,生命有奧秘,當我們知曉了時空和生命的奧秘後,也就知道生命不僅有永恆的故鄉,且知曉生命如何到達永恆的故鄉。
人生短暫,稍縱即逝,願人們首先尋求永恆的生命故鄉,只有知曉了自己將要去向何方到達何處,人生才會富有情趣,旅途才會充滿歡樂和意義。
⑶ 馬長江的代表作品
2006年 歌曲 《我不想太多愛》 監制
2006年 歌曲《懦弱》 作詞者
2007年 小說《單車少年》由北京紅色強軍文化傳媒公司投資拍攝
電影《單車少年》的傻飛原型就是馬長江本人
2008年,擔任數字電影《戀人》製片
2008年,擔任數字電影《大江的愛情故事》製片
2009年,任職哈爾濱海雲星坊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藝術總監
2009年,擔任數字電影《山村T型台》執行製片人
2009年,數字電影《天使的微笑》執行製片人
2010年,數字電影《北京來的孩子》製片
2010年,數字電影《蘋果會哭》執行製片人
2011年,任職哈爾濱吉緣陽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藝術總監
2012年,電視劇《第二故鄉》 執行製片人
⑷ 什麼叫第二故鄉
《第二故鄉》肖文莉是由演唱的歌曲,田也 、吳飛作詞,央金作曲。青年歌唱演員肖文莉把歌曲演繹的清澈、悠揚、灑脫,聲情並茂令人深深陶醉其中。
為了支援西藏建設和保衛祖國的西大門,內地的大批援藏幹部和部隊戰士遠離家鄉和親人奔赴西藏,克服困難和高原反應,為西藏的繁榮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把西藏做為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有的甚至把青春和生命都留在了高原。
原歌詞:
走向古老,神奇的西藏,把火熱的青春交給第二故鄉;
雪山的冰涼被你滾燙,格桑花開放出你的渴望;
呀啦里呀也,呀啦里呀也;雄鷹飛翔,天空晴朗,
呀啦里呀也,呀啦里呀也,你說這就是你守望的地方;
走下春暖,花開的西藏,把滿頭的青絲留在第二故鄉。
潔白的哈達捧在手上,換來個名字叫老西藏;
呀啦里呀也,呀啦里呀也;如醉夕陽,大地浩盪;
呀啦里呀也,呀啦里呀也,你說這就是你回望的故鄉。
呀啦里呀也,呀啦里呀也;如醉夕陽,大地浩盪;
呀啦里呀也,呀啦里呀也,你說這就是你回望的故鄉。
(4)電影我的第二故鄉演員擴展閱讀:
第二故鄉的其他含義
《第二故鄉》是2012年浙江海緣影視有限公司出版的當代軍旅題材的電視劇,共30集。
劇情梗概:
這是一群兵,這是一群八零九零後。這是一片海,這是一片島,這是軍人的第二故鄉。每一次新兵下連的時候,上級都抱有極大的希望,希望手下的兵精壯強干;每一個下連的新兵都有自己的想法,希望在這里振臂高飛。
楊帆、常迪、安康就是這樣三個新兵,兩個上了島,成了第二故鄉的新兵,一個分到了船隊,成了海上的陸軍,在老兵們的幫助下,從青澀到成熟,從懵懂到堅韌,走過了整整一年,一年後,新兵成了老兵,常迪則帶著夢想永遠把青春與生命和海島寫在了一起。
⑸ 請告訴我林海音的資料,要完整哦!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於日本大阪,原籍台灣苗栗縣頭份鎮,作家。父母曾在日本經商,出生後不久回到台灣,但旋即又舉家遷往北平居住,就讀北京城南廠甸小學、春明女子中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擔任「世界日報」實習記者,與筆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結婚,後來主持《聯合報》副刊10年。以小說《城南舊事》(1960年)聞名,是關於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則小故事,曾改編成電影。
林海音,女,是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 世界日報
.她的原籍是台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林海音於1918年3月18日生於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回台灣,當時台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因林海音的父親林煥文不甘在日寇的鐵蹄下生活,所以舉家遷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長大。曾先後就讀於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任《世界日報》記者。 不久與報社同事夏承楹結婚。在北京,她完成了從學生到新聞記者、從少女到為人妻母的轉變,北京是她文學之路的起點。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濃厚的老北京味兒。林海音的創作非常豐富,她將北京的生活點滴寫成《城南舊事》一書,深得 城南舊事,最初版本
讀者喜愛,被譯成多種語言。1948年8月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故鄉台灣,任《國語日報》編輯。1953年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並兼任《文星》雜志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志》,以後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她在台灣仍以辦報、辦刊、寫作、出版為主,聯絡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攜了大量 台灣的文學青年,出版了眾多文學名作,被稱為台灣文學「祖母級的人物」。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厚的。迄今為止,已出版十八本書。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兩地》《做客美國》《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鹹蛋》;長篇小說《春風》《曉雲》《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學評論、散文等,散見於台灣報刊。其中,《竊讀記》被選為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一課和魯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第一課,《冬陽· 童年· 駱駝隊》被選為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六課。《爸爸的花兒落了》被選為人教版初中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課文,《遲到》被選為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二課。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讀書,長大後曾就讀於女師,後進北京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即進北京《世界日報》當記者,還曾當過編輯、圖書館館員。這些職業提供了廣泛的機會,使她能較深入地了解舊北京的社會風貌,為後來的小說創作提供了許多素材。她的成名之作小說《城南舊事》即取材於這段生活。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灣後,即被剛創刊不久的《國語日報》聘為編輯。 林海音
1951年《聯合日報》創刊,她被任為《聯合日報》副刊主編,她的丈夫為主筆。這一時期,她特別注意扶植和支持台灣的本土作家。如當時鍾理和的稿子經常被退,林海音卻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見天日。鍾理和死後,林海音還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雨》,接著他的長篇小說《笠山農場》也在《聯合日報》副刊上連載了。在主編《聯合日報》副刊時,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詩,內容是敘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飄了很久,最後飄到一個孤島上,金銀財寶慢慢用完了,於是陷在困苦之中。台灣當局認為這是影射蔣介石到台灣後的生活狀況,把作者抓了起來,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編副刊了。 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厚的。1957午《文星雜志》創刊,林海音任編輯,同時又擔任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她創辦和主編了《純文學》月刊,直到1972年《純文學》停刊後,她又獨立負責純文學出版社,出版《純文學叢書》。 1976年11月4日,中文報業協會第九屆年會在香港富麗華酒店開幕,林海音以台灣代表團團員的身份出席,並發表演講。她後期從事兒童文學。 林海音
林海音生活情趣廣泛,不計犧牲,勇挑重擔,慷慨助人,這些性格特點,可以說是承襲於父輩而發展於自身。由於父親早逝,面對生活和社會的重壓,林海音對社會的認識較之同齡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這些都構成了她創作小說的動力和源泉。在北京時,林海音已開始了文學創作。1948年回到台灣後初期的一段時間,她撰寫了一些雜文和散文,大約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豐富,包括小說、散文、雜文、評論、兒童讀物等多種體裁,而以小說創作為主。 林海音作為台灣老一代的作家,對台灣文學事業的貢獻集中表現在小說創作、培育新人和興辦刊物三個方面。關於興辦刊物,前面我們已經講過,她除了擔任新創辦刊物的編輯外,還親自創辦《純文學》月刊達五年之久,並以選擇作品質量高而享譽文壇,推薦並發表了許多優秀作家的作品。後來又創辦純文學出版社,其宗旨與《純文學》月刊相似,選書認真,注意質量,頗受讀者歡迎,至今仍是台灣有影響的文學出版社之一。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謂為培育台灣文壇的一代新人傾注了心血,功績卓著。 婚姻的故事
60年代以來台灣涌現出的許多文壇新秀,多受她的提攜和影響。這固然與她長期擔任報刊編輯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對文學事業的熱愛和對造就新人的熱情。台灣知名作家鍾理和的一生可概括為「生前筆耕,死後成名」,他默默筆耕一輩子,生前不為人們所知,而他的死後成名卻應歸功於包括林海音在內的幾位知音。林海音在《一些回憶》一文中曾說起這件事。鍾理和死後,其長子寫信給林海音,請求她能幫助出版其父的著作。林海音一口承擔下來,然後用募捐來的錢出版了鍾理和的作品《雨》,這時距死者祭日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書《笠山農場》也在其周年祭時出版了,完成了死者的最終遺願。林海音還如同當年扶植鍾理和那樣,以其在文學界的影響來提攜鍾鐵民,使鍾鐵民逐漸成長為台灣小說界的後起之秀。鍾氏父子從林海音那裡受益良多,而身受這種恩澤的又何止鍾氏父子呢?林海音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時代的最美好時光都是在北京度過的,因此,她對北京很熟悉,對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灣也常稱北京是她的「第二故鄉」。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發生在北京,作者通過這些故事背景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風俗畫和風景畫,從中流露出作者對昔日生活的眷戀和緬懷,以及熱愛國家民族的思想情感。 家住書坊邊
1948年她回到台灣後,台灣的社會生活和鄉土習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積累當中,她也因此寫了一些發生在台灣的人和事。總之,林海音的生活積累有兩個來源:一個來自舊北京,一個來自台灣。 迄今為止,已出版十八本書。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1972)、《兩地》(1966)、《作客美國》(1966)、《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1984、《一家之主》(1988)、《家住書坊邊》(1987)。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1955)。短篇小說集《燭心》(1965)、《婚姻的故事》(1963)、《城南舊事》(1960)、《綠藻與鹹蛋》(1957)。長篇小說《春風》、《曉雲》(1959)、《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1968)、《林海音自選集》(1975)、《林海音童話集》(1987)。《金鯉魚的百襇裙》(1993)《奶奶的傻瓜相機》(1994)《往事悠悠》(1995)《英子的心》(1996) 《我們看海去》(1996)《驢打滾》(1996)《林海音文集》(1997)《城南舊影》(2000)《林海音作品集》(2000)代表作:《城南舊事》(1960)林海音(1918--2001)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寫舊北京社會風貌的小說《城南舊事》,它曾被搬上電影銀幕而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描寫的是20世紀20年代末北京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城南舊事》包括五個短篇小說,即《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影片通過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寫了當時北京形形色色和許許多多的人和事。通過看似狹小的描寫,卻反映了當時北京的整個歷史面貌,有極強的社會意義。 教科書上的竊讀記
林海音在《城南舊事》「後記」里說:「這幾年來,我陸續的完成了本書的這幾篇。它們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寫著它們的時候,人物卻不斷涌現在我的眼前,斜著嘴笑的蘭姨娘,騎著小驢回老家的宋媽,不理我們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樹胡同的瘋女人,井邊的小伴侶,藏在草堆里的小偷。」僅從這個簡單的人物羅列里就不難看出,作者雖然是書香門第出身的知識分子,但她小說里的人物卻不局限於這個狹小的范圍之內。她關心廣大的社會,擅長描寫形形色色的社會眾生相。她小說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階層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則是各種各樣的婦女。她致力於刻畫中國婦女的勤勞、賢達、溫柔、善良的美德,更擅於表現她們心靈的桎梏和命運的悲劇。誇張一點說,她的每一篇小說都離不開婦女的悲劇。有人對此評價說:「她的寫作大都是針對婦女問題。但她往往能從世界性婦女問題的症結,來思考今日台灣婦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達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輩女作家的靈魂性人物,那麼可以說,由於時代潮流的限制,她們較少反叛性,她們的控訴和抗議是溫和與微弱的。」林海音的小說內容大抵是童年回憶中的「城南舊事」,小說中或深或淺含有自傳的痕跡。但是它的境地並不是窄狹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樣,她的小說是以小見大,從《城南舊事》可以窺見時代風雲。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社會意義,對台灣文壇也有一定的影響。
⑹ 《山海情》之後的又一部力作,電影《我的第二故鄉》為什麼受到觀眾的力捧
《山海情》不用多說了吧,是一部非常好看的電視劇,劇中的每個人物都是很有特色,也很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們各具特色,在大時代的背景下,有著不一樣的人生演繹。
這部電影帶給觀眾的,不止是很真實的場景體現,還有看後讓人陷入思考的一種能量,讓人了解了那個年代,人們的辛苦與夢想,奮斗的精神還有很曲折的路。
一部作品用不用心,觀眾們看得很清楚,正是有著這樣優秀的作品,才讓我們在休閑娛樂的時刻,也能有著學習和進步的機會,希望這樣優秀的影片能多一點。
⑺ 我記的80年代初期,電視上經常演一個電視譯製片是講日本的風土人情的,誰知道名字
是標准日本語吧
⑻ H.O.T都有幾位成員分別是誰
請樓上的名位不要復制錯誤的名字!!!!!
是安七炫,不是安七玄!!
偶不會發圖的~如果你認不清,可以這樣試試
老大熙俊....最矮,有點點胖...汗~~表PIA偶,頭發常常遮住半邊臉
猴子TONY....常常在眉毛上動刀,HOT時期,臉瘦瘦的...(現在更嫩了)
小白KANT TA ...最漂亮滴~眼睛好漂亮的~~
小抽張佑赫...長滴最清秀(性格最野獸,哈哈),3輯後越來越『美』鳥
少爺李在元...個子最高,腿長手長
隊長是文熙俊
成員資料樓上的已經給了,給你份別的~~
文熙俊 執拗
這個世界上,一直以來都是比較聰明的男孩子更有市場,因為他們代表了與眾不同,同時也代表了發展的多種可能。按這樣的邏輯來看,智商足有148的熙俊絕對是「搶手貨」。但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只能見仁見智。
當年H.O.T紅得燒透半邊天,能夠成為隊長,熙俊並不單單只因自己出生於78年3月最為「年長」,更因他擁有與年齡不相符的成熟處世態度。H.O.T出道時就以關注校園暴力《We are the future》等符合正處於成長期的青少年關注的話題歌曲而一鳴驚人。之後,又以超越實際年齡的成熟想法去關注成人社會,以此衍生對抗韓國金融危機的歌曲《Hope》、呼喚社會關注幼童的《孩子呀!》。而當擁有成熟的創作功力之後,熙俊為引起世人對殘疾人的關注而寫的《Outside Castle》,更是成為第五張專輯的主打歌。在這一系列的成長過程中,熙俊都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由此可見,他,對於某些事,有著天生的堅持。
2001年5月13日,紅極一時的H.O.T正式宣布解散,無數Fans的淚水和哭喊也無法挽回這個既定事實——五位成員,從此要走上各自不同的音樂之路。同年10月,熙俊發行第一張Solo專輯《Alone》,風格迅速轉變為自己喜歡的純搖滾,因為這件事,有不少歌迷離開他,甚至還出現了ANTI這樣反對的聲音。但是,熙俊卻不改初衷,包括之後發行的《救世主》、《LEGEND》、《Triple X》,他在自己的音樂生涯上一路搖滾到底。
Kang Ta夢里人
他是一個追夢的人。
當我們在《愛情中毒》中看到那個經歷坎坷,為愛可以赴湯蹈火的微須男人姜旭時,KangTa已經不再是昨日那個愛哭的漂亮男孩兒了。時間在他的眼睛裡刻下了閱歷與成熟,時間也改變他很多,但時間沒有帶走他的執著。
H.O.T的奇跡帶給很多人一段難以磨滅的青春回憶,這其中,也包括這個傳奇團隊的每一個成員。當年他們的輝煌到了今天依然是Fans們的驕傲,但對於五人本身而言,在這巨大的光環背後更多的則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就像是賽跑,而今天他們的對手則是自己。很多人在這樣的時候都會停下來,但對於KangTa來說,他給我們的感覺是一直在向前沖,成敗都好,總之……他一直努力向前奔跑。
從H.O.T解散後頂著巨大壓力首先推出個人專輯,面臨各種意想不到的障礙與褒貶,再到後來的第二張專輯、第三張專輯……從歌手到演員……他始終是執著的。在詞曲創作方面,他親歷親為;在演戲上,他認真專注;在朋友交往上,他慷慨大方……始終,Kang Ta是個認真的人,認真做著他所熱愛的事,認真尋他的夢……
在去年的一年中,KangTa的夢在北京。他的中文進步驚人,在演唱會上甚至可以用中文介紹他的兩位好友,它的Fans喜歡稱他為「北京人安小白」,而他的回答是——「北京是我的第二故鄉」。
2006年,他依然在尋他的夢,而很多人的夢里,則全是他。
張佑赫 淳樸
很多年前,便被這個外表帥氣內在老實憨厚的男生所吸引。最當紅時,無論誰在公眾面前都是一副藝人樣兒,而為了維護這種完美,在言談舉止方面必須多加註意。可偏偏就有這么一個人,當被問起當明星的最大好處時會回答「有很多不用花錢的東西……」憨厚得讓人瞠目。
正常情況來說,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絕對」,有人喜歡的同時,也必定會被另一些人討厭。但佑赫這個人,卻是讓人叫著「農民企業家」但完全不覺得他土、喊著「小摳兒」卻覺得他摳得可愛。或許因為家庭的緣故,在年幼時就已經知道「錢」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的佑赫,在賺錢之後實行了「賺錢、省錢,兩面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原則。過多年時間,這些早就被Fans所熟知,送給他的禮物種類也開始逐漸朝「實惠」靠攏。另一方面,在做歌手的同時,H.O.T時期的佑赫便開始運用自己的舞蹈特長組織並成立了Newest公司並出任CEO。
H.O.T解散之後,佑赫帶領兩位弟弟Tony和在元組成JTL,發行兩張正規專輯《Enter The Dragon》、《Run Away》,隨後發行第一張Solo專輯<No More Drama〉。之所以成為H.O.T五子中最後一個Solo的成員,想必有「想要最好的」這種淳樸的想法在內。
李在元 後現代
很多人都覺得,在元是個十分靦腆的男孩。從萬眾注目的H.O.T,到延續夢想的JTL,我們看到的他,始終都是乖巧的、安靜的、甚至是不善言辭的……這樣的個性顯然與這個歌舞昇平的演藝圈有些格格不入,但在這個圈子裡,他已經起起落落、風風雨雨的游戲了十年,並且,他愛這個圈子。
在元是反傳統的,他的外在與他的思想總是有著南轅北轍的差異。他從小就是跆拳道高手,卻總是一派與世無爭的笑容;他在所有人眼裡都是好孩子,但寫出的旋律卻尖銳的像把利器;他在Fans們面前永遠都是體貼的大哥哥,但在家裡卻是個喜歡粘著老爸的小少爺;他從來沒有多說過自己的未來,但當他再次出現你眼前時,卻已經是位有模有樣的Solo歌手了……對於Fans們來說,李在元絕對是一艘最精良的潛水艇,當安靜得海上風平浪靜的時候,他總是喜歡突然冒出來給你一些措手不及的驚喜,卻從來不考慮Fans的心臟是否能接受如此重量級的刺激——「我要開個人演唱會了,時間是4月」……有哪一位歌手會在人間蒸發了七個月之後,用這種方式來向大家報告他的近況?那麼,好吧,這次我們的在元少爺浮出水面時就給了個有夠後現代的新創意。於是乎,所有這樣那樣的擔心都留給了痛並快樂著的Fans,而在元少爺,或許他那個傳說中四次元的腦子里,正想著下次怎麼嚇你也說不定……
關於在元,H.O.T……JTL……Solo……五個人,三個人,一個人,我們看著他在繁華若夢的演藝圈裡長大,看著昨天的清澀少年變成今天的個性型男,看著他把夢變成現實,看著他又一次開始全新的塑夢之旅。做在元的fANS是幸福的,也許在元永遠都不可能做到最好,但他卻永遠有辦法在明天給你一個新的驚喜,前衛也好、妖艷也好、古怪也好、復古也好……他是未知數,是後現代,是李在元。
Tony An感性
想總結Tony的特點,第一個想到的便是「猴子」?!就連采訪他的Fans"Tony的最大特點",回答仍然是「那還用問?當然是像猴子啊!」……好吧,盡管這是事實,但如果就這么描述出來,下場一定會非常之凄慘……所以大家還是心照不宣一下好了。H.O.T時代的輝煌沒有必要再次一再提起,現在能夠看這里,每個人都了解H.O.T橫掃千鈞的氣勢,甚至於JTL帶給我們的延續感。時間一晃而過,在接近十年的時間里,每個人都不可逆轉地去經歷、去成長。時至今日,大家回首再來看當年給我們帶來深深感動的五子,會突然發現,只有一個人,完全沒有遵照生長規律,而是越長越朝「嬌嫩」而去,臉變圓了不說,而且嫩得似乎一掐就能滴出水來。
2004年10月19日,Tony以專輯《Believe》正式開始自己的Solo生涯,包括緊隨其後2005年11月底發行的說是1.5輯其實就是新曲碟的《土氣……behind the clouds》,前者走的是性感路線,後者乾脆走成熟的男人路線。但說句真心話,性感是性感了,至於這個成熟嘛……哎,有些人,長了一張很嫩的臉就要認命。畢竟,27、8歲的男人還能長著一張未成年的臉,也實在不容易。
除了繼續歌手身份之外,Tony還同時是校服和演藝公司的老闆,並且都做得有聲有色。這個擁有一張嬌嫩面龐的男人,絕非表面上看起來那樣。這點,大家應該都會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