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一個人的電影十四位導演的電影生涯

一個人的電影十四位導演的電影生涯

發布時間:2022-07-22 10:05:16

1. 著名導演謝晉的電影藝術風格,例證解析,欲求詳解,謝謝!如題 謝謝了

如果把二十世紀分成前後兩半,要舉出後半個五十年中影響最大的一些中國文化人,那麼,即使把名單縮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謝晉。 一代有一代的文化。在二十世紀,電影是無可置疑的文化強者。文 謝晉化的層次很多,但其中最令人神往的實現方式,則是社會大眾的群體性投入。一部優秀的電影上演,常常成為一種全民的節日,謝晉和其他傑出的電影藝術家,就是這種節日的執掌者。人無分老幼,地無分南北,誰都叫得出他們的名字,誰都可以評說他們的得失,因此,這片茫茫大地,給了他們最真實的文化地位。歷來向社會公開的文化,最少虛假性。 與其他電影藝術家相比,謝晉的特殊性在於他整整工作了五十年。按說工作五十年的人也不少,但謝晉從青年時代一出場就快速地成了主角,此後一直有聲有色地保持著指揮若定的主角地位,從讓人眼睛一亮的《女籃五號》到讓人熱淚盈眶的《鴉片戰爭》,始終讓萬人矚目,這種情況不多見。即使在國際文化界,這種以五十年的時間一直拳打腳踢地站立在一個行業的第一線的例子也是罕見的。 在《少年游》、《黃花崗》、《雞鳴早看天》等劇中任劇務、場記和演員,這時他確立了向導演專業發展的志向。 中國導演謝晉1947年至1948年開始電影導演生涯,從影後第一部擔任副導演的影片是吳初之根據同名話劇改編的諷刺喜劇《啞妻》。他的成名作是《女籃五號》與《紅色娘子軍》。由謝晉導演的許多影片曾頻頻在國際、國內獲獎,他是目前中國獲獎最多的電影導演。1983年、1985年和1992年法國、美國、印度分別為他舉行「謝晉電影回顧展」。他的作品得到國內外幾億觀眾的承認和喜愛,海外影評家們贊譽謝晉為「當今國際影壇上最有名望的中國人」!謝晉的影片充滿著人性、人情、人道主義精神,具有深刻的內涵和鮮明的個性。他說:「我深信一部影片必然傾注導演最大的激情,是藝術家人品、修養的結晶,也是一次生命的燃燒。」「我拍影片更多的追求美育作用、警世作用 ,希望對祖國、對人類貢獻美。」 謝晉曾三次擔任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主任委員,還曾經擔任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東京國際電影節、印度國際電影節、塔什干電影節、阿爾及利亞電影節、馬尼拉國際電影節評委。 謝晉還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會員、美國電影導演工會會員、謝晉曾擔任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和中國第四屆長春電影節評委會主席。目前,謝晉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客座教授。 1992年8月8日成立上海謝晉一一恆通影視有限公司,謝晉任公司總經理、法人代表。 1995年任董事長。 1993年3月任上海謝晉一一恆通明星學校校長(2000年正式加盟上海師范大學,成立上海師范大學謝晉影視藝術學院,並擔任院長)。1995年5月任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院長。1998年4月謝晉個人榮獲上海市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1998年6月獲香港「海外」文學藝術家協會頒發的中華文學及藝術家金龍獎。歷史拒絕瑣碎。在中國人好不容易過完一個世紀的時候,一切細微的光點都已黯然失色,只有那些連貫的努力、不懈的追尋、密集的成功,才能被歷史認知。謝晉己被歷史認知了,因為他結結實實的擁有半個世紀。他給了人們一種信心:即使在艱難困苦的情況下,中國文化也可能出現以生命歷程組接成的大手筆,下一個世紀的中國文化,正可由此開啟。學者認為,對女性形象的塑造是謝晉電影的一大特色。 1948年,《啞妻》(副導演)從影後第一部擔任副導演的影片是吳初之根據同名話劇改編的諷刺喜劇 1948年,《幾番風雨》、《二百五小傳》(副導演) 1957年,《女籃五號》,成名之作! 1961年,《紅色娘子軍》,關於《紅色娘子軍》的故事內容,每個人都刻畫在心上,尤其是謝晉導演的這部電影作品,更是成為一代人的記憶。該片以縝密獨特的導演構思、嫻熟冷靜的鏡頭技巧以及曲折的故事情節在新中國電影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此片獲得了第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最佳女演員和最佳男配角四項大獎。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1962年,《大李,小李和老李》 1965年,《舞台姐妹》,《舞台姐妹》講述了兩個結拜金蘭的越劇女演員經歷了殊途同歸的人生命運。導演謝晉聯手演員謝芳、李緯、上官雲珠與當紅越劇小生曹銀娣,將新舊社會越劇藝人悲苦與自新的舞台生活故事用曲調式的人情話語道出。 1974年,《海港》(與謝添合導) 1975年,《春苗》 1977年,《青春》 1979年,《啊!搖籃》 1980年,《天雲山傳奇》,影片講述了剛從學校畢業的女學生宋薇和馮晴嵐參加了天雲山考察隊後發生的故事,著重刻畫羅群和圍繞他的幾個女性的不同性格,將人物的個性、情感變化與政治風雲、社會矛盾、歷史發展融合在一起,突出了影片主題。本片於1981年獲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攝影獎、最佳美術獎,第四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文化部1980年優秀影片獎,並且在1982年獲得了香港第一屆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1982年,《牧馬人》 。1982年,謝晉拍攝了影片《牧馬人》,影片講述了許靈均一個人的成長故事,故事裡充滿了坎坷曲折。《牧馬人》獲得了1983年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剪輯獎;1983年第6屆《大眾電影》 電影《牧馬人》(1982) 百花獎最佳影片獎、最佳男配角獎。影片在上世紀80年代曾紅極一時,在片中出任男、女主角的朱時茂、叢珊也因此脫穎而出。 1983年,《秋瑾》,影片講述了清末,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簽訂後,秋瑾隨丈夫王子芳進京上任。她沿途目睹受八國聯軍踐踏的凄涼景象,心情極為沉重。王子芳混跡於清王府內,與一班宦家子弟觥籌交錯,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秋瑾不堪忍受,展讀陳天華的《警世鍾》,賦詩抒懷,遭到王子芳的責罵。秋瑾決心步章太炎、鄒容、陳天華等志士的後塵,忍痛拋下一子一女,東渡日本留學。在日本,秋瑾與徐錫麟、陳天華結為同志,誓為革命拋灑熱血。日本政府宣布「取締不法留學生規則」後,中國留學生提出強烈抗議,但留學生中也有人主張妥協。陳天華為此憂憤填膺,蹈海殉國。秋瑾為實現陳天華未竟的事業,決定回國。臨行前,她拜會了孫中山。孫中山委託她回國後挑起浙江主盟人重任。秋瑾回國後,創辦《中國女報》,並接替徐錫麟出任大通學堂督辦。徐錫麟為打開安徽的局面,前去安慶。秋瑾機智地聘請知府貴福擔任學堂的名譽董事,暗中購置武器,組織武裝,同光復會骨幹王金發等人聯絡各地會黨,准備配合徐錫麟在浙皖兩省同時舉行起義。此時,徐錫麟在安慶刺殺了巡撫恩銘,不幸壯烈犧牲。浙江官府接到密電,立即下令捉拿同黨秋瑾。秋瑾面對危局,拒絕撤離,決心一死以醒國人。被捕後,貴福百般逼供, 拍攝《高山下的花環》(1984) 秋瑾威武不屈 ,揮筆在供詞上寫下「秋風秋雨愁煞人」的詩句,神色自若地在軒亭口就義。 1984年,《高山下的花環》,《高山下的花環》獲得了第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剪輯獎;第8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女配角獎;文化部1984年優秀影片一等獎;《文匯報》、《中國電影時報》新時期十年電影獎(1977—1987年)故事片獎、導演獎。如此眾多獎項的肯定,依然延續著謝晉的奇跡。 1986年,《芙蓉鎮》。《芙蓉鎮》讓姜文、劉曉慶大紅特紅,並且獲得無數獎項。包括第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女主角獎、最佳女配角獎、最佳美術獎;第10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女演員獎、最佳男配角獎。或許,沒有一部影片比謝晉導演的《芙蓉鎮》更加能夠稱得上是獲獎大戶。 1989年,《最後的貴族》 謝晉 1991年,《清涼寺的鍾聲》 1992年,電視劇《陶行知》,尚未公開放映的 1993年,《老人與狗》 ,1993年,謝晉拍攝了影片《老人與狗》。影片詳細敘述了一個僅因為出身富農就受到迫害的女性,因為家境貧寒而出去乞討,結果與一位貧窮老人相遇的故事。影片細膩地描寫了她和初次體會到與女人共同生活樂趣的老人之間心靈的相通。女主角由斯琴高娃扮演,男主角的扮演者是謝添。 1994年,電視劇《三言二拍》總導演。 1994年,電視劇《大上海屋檐下》任總監制、總策劃。此劇被禁,後修改後解禁。 1996年,《女兒谷》 1997年,《鴉片戰爭》,關於影片《鴉片戰爭》,根本不需要用更多的語言來解釋,這部歷史巨片從開拍起就受到全國的關注。影片推出以後深受海內外觀眾的歡迎,又獲得加拿大蒙特利爾電影節「美洲特別大獎」。此外,《鴉片戰爭》也是國產片中在東南亞發行成績最好的影片。《鴉片戰爭》獲得了第1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攝影獎、最佳錄音獎、最佳道具獎、最佳男配角獎;1997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上海影評人獎「永樂懷」1997年「十佳影片」榮譽稱號。 2000年,《女足九號》,《女足九號》是謝晉生前拍攝的最後一部作品,他拍攝這部作品的時候已經是77歲的高齡。《女足九號》講述的是上世紀90年代初,年輕力強的足球教練高波從日本回國重組女足,並帶領女足重振中國女足事業的故事。影片著重刻畫了高波重組女足遇到的種種困難和坎坷,並且帶領隊員們頑強克服困難,最後獲得世界盃亞軍。

求採納

2. 從業26年,拍過28部電影、14部電視劇,如今的趙薇在做什麼

經過這么多年,趙薇已經成為一個能夠保持自己與世界和諧相處的大女人。

凌晨3點,趙薇送來了一圈朋友。她很久沒這么早起床上班了。趙薇的作品在過去的三年裡很少,這幾乎是一種休假的狀態。今年,她將同時有兩部電影和一部電視劇。央視扶貧電影導演也將於今年上映。2019年對趙薇來說是忙碌的一年。



趙薇在過去的三年裡沒有製作任何電影,她正處於輿論漩渦的中心。對她有很多猜測和惡意。但幸運的是,現在她已經能夠面對生活中的榮耀和沮喪。就像她為自己設定的未來一樣,她成為了一個不依賴他人就能獨立生存的人。

3. 羅馬假日創作背景

作為上世紀50年代的電影,《羅馬假日》的社會背景比如今保守許多,某國公主安妮蒞臨羅馬,生性活潑的她早已煩透宮廷的桎梏,在羅馬的第一個晚上便偷偷跑出戒備森嚴的官邸徑直到了羅馬街頭。夜色里,她體驗到了從未有過的自由。在街上可以大搖大擺的走路,絲毫不用在乎貴族的繁文縟節。以往矜持的性格變得盪然無存,當其大意的躺在街頭石階上昏昏欲睡時,如果不是碰到派克飾演的記者,天真的公主恐怕就過不了後來的假日了。
人只有在昏迷的狀態里才會展示自己最原始的本性,就算公主也不能倖免。因為在逃跑時御醫打的安定劑使夜遊羅馬的計劃未遂,昏沉的狀態里的她更顯親切、可愛。《羅馬假日》童話般的敘事也從她和記者的奇遇展開。雖然那是個無名記者,但在她昏睡的時候他就像把自己領會家的丈夫,男人成熟俊美的外表使其「甘心」被帶走,這夢幻般的巧遇在現實生活里顯然是極少見的。但電影作為被編織成的夢,有義務提供一種美麗的情感供人享用。
派克飾演的記者顯然是個好男人,開始還不知道夜宿街頭的女孩就是公主。某個時候,他還以為女孩是暗娼。只是當看到那純凈的眉宇中所透出的天真和可愛後便打消了拋開女孩的念頭,也就是從那時起,屬於他們倆的假日開始了。

劇情介紹
[編輯本段]

某國王室的安妮公主作為王位繼承人將出訪歐洲的各大城市,消息傳出,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歐洲之行的最後一站是羅馬,安妮公主很想盡情地飽覽一下她的優美風光,可侍從們以公主身份高貴、不宜在黎民百姓面前拋頭露面為由拒絕了,並給她注射了鎮靜劑,公主假裝睡著了,待侍從們出去後,她偷偷越窗溜了出來。然而沒逛多久,醫生給她注射的鎮靜劑就發生了效力,她在廣場附近噴水池邊的一條長椅上迷迷糊糊地睡著了。

這時,美國新聞社的窮記者喬·布萊德里恰好經過這里,以為這是一個在狂歡中被灌醉的少女,就租了一輛計程車想把她送回家,可是公主睡得特別沉,怎麼也叫不醒,無奈,喬只好把她帶回了自己的住所。

第二天,報紙上的特別公告使喬意識到他帶回的少女就是安妮公主,於是他欣喜若狂,打算寫一篇關於公主內幕的獨家報道。公主醒後發現了陌生的喬,喬連忙解釋,公主才安心了。她向喬借了一些錢,然後告別了他,又到羅馬大街上閑逛了。

喬連忙給他的攝影師朋友歐文打電話,同時跟蹤公主,在花園廣場上佯裝和她偶遇,便自告奮勇地要為公主做導游,騎著摩托車帶著她游覽羅馬城,同時,歐文也駕駛著小汽車跟在他們後面,拍下了許多珍貴的鏡頭,而這一切,公主渾然不覺。

公主的失蹤引起了人們的驚慌,國王秘密派出了許多便衣四處尋找公主的下落。喬帶領公主來到水上舞廳參加舞會時被便衣警察發現了,他們請公主和他們回去,而公主堅決不肯,警察們要強行綁架她回去,喬和歐文同他們廝打起來,而任性調皮的公主也大打出手,十分開心。趁著混亂,喬帶著公主逃之夭夭……

一天過去了,公主終於要回宮了,可此時她和喬發現彼此間擦出了愛的火花,墜入了情網。怎奈公主畢竟是公主,平民終究是平民,兩人只能依依惜別。喬拋棄功成名就之良機,將照片送予公主留念,在深情的四目對望中,公主輕輕地對喬說了聲再見……

劇情評價
[編輯本段]
從劇情上看,《羅馬假日》是部爛片,彷彿就是一則八卦新聞的延伸。但平庸的劇情好在有兩位偉大演員的加盟,尤其是擁有迷人笑容的奧黛麗•赫本。有了她的假日顯得充滿回味的價值;而她的笑容,使那段看似荒謬的一日情也仿若確實存在。
世俗的影響從一開始就介入了這場奇遇的情感,當得知睡在自家的女孩是公主後,記者火速通知了有微型照相機的夥伴決定偷拍她在羅馬的軼事。此刻,職業本性彰顯在其興奮又忐忑的臉上,使人不由回想起記者露面的第一個鏡頭:在那煙霧繚繞的牌桌上輸了錢。
導演似乎有意把「貧賤」的本性展示於他的第一次亮相,因為那正好與嬌生慣養長大的公主形成對比。男人為了得到更多的八卦材料只得到處借錢以滿足陪伴公主時的花銷。剛開始這計劃進行的非常順利,但漸漸的,尤其是和便衣警察打鬥後,他不禁發現自己竟然愛上了安妮。這種愛來的很偶然,因為就是在跳進冰冷河水中的那一霎那裡發生,它是建立在同患難的基礎上的愛。公主跳河是因為渴望自由;他跳,則是希望成為保護這女孩的可靠肩膀。

影片剖析
[編輯本段]
《羅馬假日》里這個「假日」實質上是指記者和公主共同渴望的「自由生活」,把片名改成《羅馬自由一日》更能說明影片主旨。在對待自由的追求上,公主開始是頑皮和不顧一切的享受自由;記者則是漸漸的被身邊的公主所感染,其實在他那裡,與公主「遊玩」羅馬最開始是作為職業計劃的一部分,這充滿名利熏心的計劃是「反自由」的。如果沒有之後對公主產生感情,他永遠都是一個疲於奔命的記者,記者的使命便是發現新聞,這種使命作為個人慾望體現在其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不可能有享受自由的機會,因為記者這個職業就是扼殺別人自由和自己自由的劊子手。
在影片結尾,公主回到了官邸,翌日便舉辦了記者見面會。這時候,他最後一次看到美麗的公主,和第一次在街頭碰見的女孩一樣,只是此刻華貴的白裙將她牢牢包裹。緊接著影片最揪心的情節開始了,高高在上的安妮痛苦的裝作不認識他,但眸子里射出依戀的光隨時都通過空氣反射到他心上。
赫本神奇的演技在見面會結束時得到了最大發揮,細致的觀眾會發現在這個長長的笑靨里,包涵的是從見到情人的喜悅到發現離別哀傷的痛苦過渡。用「神奇」去形容這笑靨是因為赫本把矜持也融進了笑容里。那種公主的矜持既不允許流露欣喜,也不容許一點哀傷。在情感的巨大波瀾中,就算最吹毛求疵的人也只能察覺到在美麗的黛色眸子下閃過的一絲憂郁。但在台下的男人眼裡,這矜持的微笑是對自己不能使心上人自由的責備。但他自己又何嘗能自由呢?只不過倆人不能自由的理由相異:公主是因為人民和國家,記者則是為能繼續生活。
格利高里•派克曾說:《羅馬假日》是赫本的電影,我只是配角。派克的這句話不僅是對赫本演技的贊嘆,也是片中記者的感嘆。片尾,男人傷心的凝望著公主離去後的前台,雖然經歷過比這更大的發布會,但那天真的女孩留給這位記者的震撼太大了。在短暫的一天里,他體驗到比疲於奔命尋找新聞更珍貴的追求,那便是自由和愛一個人。

明星解讀
[編輯本段]

格里高利·派克(Gregory Peck)於1916年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南部聖地牙哥的拉賀亞,他大學原本主修醫科後轉為英語,畢業後開始了自己的演藝生涯。派克自20世紀40年代開始從影,拍攝過60多部影片,曾5次獲奧斯卡提名。他於1963年以《殺死一隻知更鳥》,又譯為《梅崗城的故事》)中的出色表演而獲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演出的其他著名電影還有:《百萬英鎊》、《愛德華醫生》、《王國的鑰匙》、《鹿苑長春》、《君子協定》、《晴空血戰史》等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於1929年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父親是一名英國銀行家,母親是一名荷蘭女男爵。她後來進入倫敦的一所芭蕾舞學校學習,畢業後,成為一名職業模特。1948年開始演電影,1953年因電影《羅馬假日》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赫本一生共拍攝了31部影片,後來還因《第凡尼的早餐》、《窈窕淑女》等影片4次獲得奧斯卡提名。1988至1993年,赫本還是聯合國的親善大使,1993年因乳腺癌病逝於瑞士。

威廉·惠勒是美國著名的電影導演,曾捧出過十四位奧斯卡金獎大明星,並且是電影史上獲奧斯卡金獎提名最多的導演。他本人也曾數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他獲獎的影片分別為第15屆(1943年)的《米尼弗夫人》,第19屆(1947年)的《黃金時代》,第32屆(1960年)的《賓虛》。他出生於1902年,與1981年逝世,一生拍出了無數的名片,主要作品有《黃金時代》、《呼嘯山莊》、《羅馬假日》、《賓虛》等。

相關評論
[編輯本段]

Audrey Hepburn at her Oscar-winning best in an immortal comedy-romance!

Romance in romantic Rome!

流芳百世的浪漫經典

電影史上愛情文藝片的典範

溫馨浪漫中充滿了藝術的美感

幕後製作
[編輯本段]

奧黛麗·赫本一鳴驚人的處女作,不但當選奧斯卡影後,並且以其清新典雅在50年代掀起了「赫本熱」。就影片的娛樂效果和藝術價值而言,本片也是叫好叫座的經典作。導演懷勒融羅馬名勝風光於劇情之中,英俊瀟灑的派克亦與赫本十分般配,將一部浪漫愛情喜劇拍得十分溫馨悅目。本片編劇因當時上了黑名單,因此由他人頂替領獎,1993年獲得奧斯卡追授。1987年重拍成電視片。

幕後故事
★赫本和派克的友誼

不久影片拍完了,上映之前派克發現海報上打著他的名字,而赫本的名字卻很小,而且藏在一個角落裡。他特地通知製片方把原來演員表上的「格里高利·派克主演的《羅馬假日》」改成了奧黛麗·赫本的名字。

1953年8月,《羅馬假日》上映後引起轟動,赫本立即抓住了世界的目光。1954年3月25日,25歲的赫本因在《羅馬假日》中的精彩表演,獲得26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那天晚上,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會得到金像獎的赫本,站在領獎台上激動得語不成句,但她卻沒有忘記告訴世界:「這是派克送給我的禮物!」

赫本成了影後後,各種榮譽向她飛來。然而這些並不是她真正渴望的東西,她最渴望的是獲得真摯永恆的愛情。或許派克體察到赫本的內心渴望,在《羅馬假日》首映式上,他特意介紹赫本結識了好萊塢著名的導演、演員兼作家梅厄·菲熱。梅厄是派克的好朋友,他們的關系非同一般。派克很欣賞梅厄的才華,他認為梅厄能帶給赫本更大的成功。

梅厄當時36歲,瘦高的身材,面部稜角分明,多才多藝,溫柔體貼。和赫本一樣,梅厄也會多種語言,他們很快親近起來。赫本也對具有領袖風范的梅厄有了依戀之情。1954年3月梅厄和赫本合作出演了百老匯的名著《莎布琳娜》後,梅厄飛往瑞士向赫本求婚。赫本不顧母親的反對,接受了求婚。他倆於1954年9月在瑞士結婚。遠在美國的派克參加了他們的婚禮,他送給赫本的結婚禮物是一枚蝴蝶胸針。這枚胸針赫本非常喜歡,一直珍藏在她的身邊直到死。

幾個月後,派克終於和妻子協議離婚,而這時赫本已徜徉在新婚的幸福之中。她經常給派克寄去明信片,雖然都是只言片語,但親密與信任之情躍然紙上。

派克在為赫本祝福之時,也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1955年,派克在巴黎邂逅了一個美麗的法國女記者維洛妮卡,兩人相愛結婚。他們生活得很幸福,維洛妮卡和派克一樣喜歡孩子,她不嫌3個繼子鬧騰得厲害,又為派克生下一兒一女。

婚後赫本一直居住在瑞士,與遠在美國的派克相見的機會非常少。但是大洋割不斷他們的友誼,他們經常通過電話、信件彼此問候。派克始終關心著遠方的赫本,希望她的婚姻幸福。但是,赫本的婚姻卻遠沒有派克那麼幸運。

赫本新婚伊始,社會上已有不少流言蜚語,說梅厄只是在「利用」赫本發展自己的事業。在一般人眼裡,赫本的才藝遠遠超過她的丈夫,她的敏感與天生的優雅更是梅厄所不及。日子一長,梅厄心中難免別扭。

赫本發誓要讓自己的婚姻成為好萊塢的典範。鑒於兩個演員組成的家庭往往因長期分開而造成破裂,因此她決定和梅厄今後一刻也不分離。她甚至對導演提出條件:沒有梅厄參加的電影,她不演。

婚後,赫本先後主演了《戰爭與和平》、《俏臉蛋》、《黃昏之戀》以及讓她有幸第三次獲奧斯卡獎提名的齊納曼導演的《修女傳》(1959)。赫本的表演日臻完美,她在塑造成熟而自由的女性方面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征服了世界。

但是她沒有徵服她的男人。1959年3月,赫本生下兒子西恩。從此,孩子成了她生命的中心,丈夫退居次席。梅厄不習慣這種變化,他們的婚姻出現裂痕。

1968年秋天的羅馬雨霧連綿,陰郁潮濕。赫本14年的婚姻徹底完結。傷心欲絕的赫本一連幾天沒有吃東西,她的生活除了雨水就是淚水。

就在這時,電話響了,是派克打來的。赫本對派克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在這個圈子裡,婚姻真難維持啊!請你相信我,我是把婚姻、家庭生活放在第一位,而把事業放在第二位的。我本來想白頭偕老,但太難了,太難了!」赫本的婚姻一直很隱秘,但她在派克面前卻敞開了自己的心扉。

不過,赫本是個堅強的女性。1968年冬,赫本與30歲的義大利精神病學者安德烈·多蒂醫生一見鍾情,赫本不顧一切地投入到熾熱的愛情之中。1969年,赫本與多蒂結合,同年4月懷孕暫時息影。1970年2月8日,次子路卡出生,不久多蒂出現桃色新聞,赫本的婚姻再次觸礁。

1980年,赫本接到了多蒂的離婚文件。填完離婚報告,她又一次感到自己的失敗。不久她出演《皆大歡喜》與演員羅伯特相識,成為摯友,羅伯特始終是赫本的伴侶,直至1993年她與世長辭。

就在赫本飽嘗婚姻之苦的時候,派克卻遭到了失子之痛。1974年,他30歲的大兒子自殺身亡,這對派克是個殘酷的打擊,他和妻子整日淚眼相對,躲在屋裡不肯見人。他的大門只對從瑞士匆匆趕來的赫本打開。赫本和派克一樣,都是愛孩子如命的人,這個噩耗令她悲傷不已。

多年來,赫本和派克的家庭結下深厚的情誼。只要到美國,赫本準是第一個到派克家做客。如果她因為什麼特殊的事情不能看望派克了,總會提前打電話說:「派克,真對不起,我要先到別人那裡去一下。」她禮貌而周全,贏得了派克一家人的喜愛。

晚年的赫本作為聯合國愛心大使,常年奔走在世界各地。1992年赫本去索馬里慰問兒童,回來之後便感到腹部不適,不久後查出患有結腸癌,雖然做了手術但醫生估計只能再維持一年多的生命。她自知時日無多,向醫生請求回到故鄉托洛亨納茨的家中最後看一眼瑞士的白雪。

1993年1月10日,在羅伯特的攙扶下,赫本最後一次走進她的花園。她戀戀不舍地撫摸著每一株植物,仔細地告訴羅伯特它們各自不同的養護要求。10天後的清晨,她在睡夢中安詳地飛走了,享年63歲。幾天後她的遺體被安葬在瑞士的小鎮公墓。

4. 《士兵突擊》播出14年,八大主演只有一人仍默默無聞,他是誰

說起一些國防主題種類的電視連續劇,實際上有很多。可是說起演員能否火,那便是一件難以的事兒了。說起演藝圈中一些相貌出色的沒有整體實力的演員會很受歡迎,而對於一些很有整體實力的演員卻沒人問津者,只有做一名龍套。

「齊桓」這一人物角色盡管遭受很多人的鍾愛,而《士兵突擊》的熱映也仍未真實讓「齊桓」火起來,很多人盡管對「齊桓」記憶力刻骨銘心,可是對他的原名高峰卻很生疏。盡管以後的高峰也接演了許多的電視連續劇,在其中也不缺許多軍旅劇,可是仍然是不為人知,許多情況下全是一些連續劇的綠葉子人物角色,簡直太遺憾了,這些年過去,和此外幾個出演對比而言差別或是非常大的。

無論這種演員一線也罷,不冷不熱也罷,她們交給大家的打動是難以忘懷的。也祝福《士兵突擊》的出演們能給大家產生大量的好著作。

5. 關於電影導演的..

謝爾蓋'愛森斯坦

代表作:《游戲的規則》
謝爾蓋•愛森斯坦SergeiEisenstein(前蘇聯,1898-1948)
一個宣傳者,號召者,同時也是一位猛烈的改革者。他擁有的力量遠遠超過同時代的導演。他的電影也許不能算是絕對的藝術,然而他的理念卻被運用至今。他的影片是那麼的強烈有力,真如一頭神牛,即便只是那些形式上的形勢,也同樣讓你無法忘懷。藝術的原本功能之一就是宣傳,雖然現代藝術哲學已經不是這么定義,然而在一門藝術開始的時候,這也許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過程。至少在那時,他曾經影響了一代人,並且那些最基本的技巧,也沿用到了現在。相信今天的你看到那些著名的片段時,同樣會深受震撼!

英格瑪·伯格曼
英格瑪·伯格曼,自50年代登上影壇以來,以簡約的影像風格、沉鬱的理性精神和對生與死、靈與肉、精神與存在等一系列問題的探索,成為世界影壇上為數不多的將電影納入嚴肅哲學話題的人物之一。伯格曼所奠定的瑞典電影的理性精神和60年代瑞典新電影的寫實風格殊途同歸,並且極大影響了法國新浪潮電影。
伯格曼,這位可以自由地和作家一樣直接拍攝電影,並一直保持瑞典首席舞台劇導演地位的大導演,拍出了《野草莓》、《處女泉》、《吶喊與低語》等眾多經典,1981年拍完《芬妮和亞歷山大》後告別影壇,投入了自己醉心的戲劇舞台。這位已經85歲的老人以他以他驚人而勃發的精神成為電影藝術最神秘而終極的「第七封印」。
http://ke..com/view/256260.htm

費里尼
1920年1月20日,費里尼出生於義大利的Rimini,1993年10月31日,由於心臟病、中風死於羅馬。由於年輕時的經歷,他集導演、演員、作家於一身。

作為五次獲得奧斯卡金獎的電影藝術家,費里尼與英格瑪·伯格曼、安德·塔爾科夫斯基並稱為世界現代藝術電影的「聖三位一體」,是60年代以來歐洲藝術電影難以逾越的最高峰。費里尼更是以他強烈的個人標記——「費里尼風格」,引導了戰後義大利的精神進程。

黑澤明AkiraKurosawa(日本,1910-1998)
猛士,武士。黑澤明的攝影機傳出的感情也是猛烈的,猛烈得足以讓人不相信這個人性的世界。通過他的鏡頭,戲劇被電影化,然而最後影像本身卻產生獨立的戲劇性。如此強烈的人性表現,揭示的卻是人性的不可測。這是多麼偉大的技巧!也許在他的眼中,這個世界最大的悲哀就在於不可信道義的悖反。所以每每在那雄渾的調度和畫面之中,才會透出極度的悲愴和無奈。
●代表作:《羅生門》、《七武士》、《亂》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生於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一個猶太家庭,父親是一位電機工程師,母親過去曾是一位鋼琴演奏家;這位科幻特效賣座電影大師稍後在其作品中巧妙地結合兩極化的科技知識與藝術野心,正是各來自其父關於科技方面的教導,及其母對其美學觀的耳濡目染。他終生對說故事的喜好,則是受到他父親從小對他講述二次大戰期間他在緬甸與日軍纏斗時神勇卻難免不盡真實的經歷之影響。這也讓斯皮爾伯格對40年代留下純真年代的浪漫印象,並常在他的電影中出現—將不如意的現實人生對比於那樣一個遙不可及的理想年代。由於父親職務關系,斯皮爾伯格童年時不停搬家、換學校(他們最後從紐澤西搬到亞利桑那的鳳凰城),造成他在人際關繫上相當的不安定感;加上父母因性格不合而經年的爭吵,及他不如人的體力,使斯皮爾伯格的童年生活總在高度的失序和挫折感中度過。也因而從母親那兒學到了一種必然的處世觀-總是期待著什麼好事來臨的樂觀看法,而這也反映在他的電影中成為他電影的基調。
作品:《火光》《大白鯊》、《侏羅紀公園》《辛德勒名單》《失落的世界》《拯救大兵瑞恩》《ET外星人》《石頭族樂園》《決斗》

阿爾弗萊德 希區柯克AlfredHitchcock(英國/美國,1899-1980)
對於這個內心陰暗然而又和藹可親的傢伙,我已不想再說太多。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他和極端藝術家形成一種反差,然而卻達到了某種共同的效果。在他的表達中,那些本來平凡的物質會變得不極其平凡,甚至致命。我這里要提的,並不是被重復無數次的「懸念」,而是「浪漫」,有誰想得到這么一個胖子居然是這個世界上最細膩浪漫的人?看希區柯克的電影,你若是察覺不到那種細膩的浪漫和幽默,那至少說明你還沒有入門。這種浪漫不僅僅指人物間的內心微妙的聯系,更是那些細致的鏡頭,無論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他們的本身就形成了一種浪漫。甚至浪漫得可以致死!希區柯克是唯一的一個可以把接吻鏡頭處理的像謀殺那樣緊張憂郁和不安,同時又能把謀殺處理的像接吻那般柔和寧靜的電影大師。他怎能做到這一點?是不是因為性和死亡總是微妙的聯系在一起?不要去多想,你一想,他就在天堂偷偷的笑了。
●代表作:《眩暈》、《美人計》

斯坦利庫布里克1928年7月26日生於美國紐約市的布朗克斯區,祖上是來自奧匈帝國的猶太移民,父親是醫生。1941庫布里克13歲,父親送給他一架照相機,他從此對攝影產生興趣。

1946進入《展望》雜志社擔任新聞攝影記者,使他有機會走遍美國,庫布里克工作十分出色。1950以3800美元的個人積蓄,自編自導並擔任攝影拍攝了一部短紀錄片【拳賽之日】,記錄了拳擊手沃爾特卡蒂埃參加比賽的經過,完成後以4000美元賣給了雷電華電影公司。同年辭去《展望》雜志社的工作,在哥倫比亞大學旁聽,潛心研究文學著作,並在現代藝術博物館細心觀摩經典影片,努力提高電影藝術素養。

庫布里克的事業巔峰,則是1968年自編自導的科幻片經典【2001年太空之旅】,以目眩神迷的視覺效果和音樂的原創性,締造一場電影革命。1971年的【發條橘子】描述暴戾幫派份子,令人印象深刻,卻被英國視為贊揚暴力而遭禁。

經典劇作還包括,描述奴隸造反的【萬夫莫敵】、驚世駭俗的小說改編的【一樹梨花壓海棠】,以及敘述冷戰可能導致核子戰爭爆發的【奇愛博士】,1987年的戰爭片【全金屬外殼】。庫布里克的電影主題多為犯罪和暴力,而且有反當權派的傾向,每每受到爭議,影評亦呈現兩極化;他一生共入圍十四項奧斯卡獎,贏得八項,但是卻從未抱走最佳導演獎,令影壇人士為這位戰後最傑出的導演感到惋惜。

他蟄伏多年才於1996年開拍情色驚悚片【大開眼界】,無奈1月才殺青,正著手電筒影後制工作時,突然壯志未酬撒手西歸,1999年3月7日庫布里克在英國去世,享年71歲。讓影迷們極為錯愕與惋惜。影迷憑吊大師身影,只能從其告別遺作【大開眼界】中去回味了...

卓別林
在電影史上靠拍悲劇成為大師的人數不勝數,但靠喜劇片成為大師的人卻是少之又少,這足以證明喜劇是一門多麼難的藝術,喜劇要讓人發笑的同時還要給人強烈的震撼,這比悲劇要難上一百倍。但卓別林做到了,百年來只此一人。腳登大皮鞋、手拿細手杖,邁著企鵝步的流浪漢形象,給一代又一代的觀眾帶來了無盡的歡笑。這歡笑背後隱藏著人生的孤獨與凄涼。這套DVD收錄了卓別林10部長片,加上兩張短片集錦,代表了卓別林一生最主要的成就,最令人高興的是,其中最重要的電影如《城市之光》《淘金記》《摩登時代》等都是數碼修復版,畫質比原來清晰了不少,作為收藏是上佳的選擇。
頭戴一頂大禮帽,腳登一雙尖頭鞋,鼻子下留著一撮烏黑的小鬍子,緊綳的上衣與肥大的褲子別扭地穿在身上,手裡舞著一隻手杖,鴨子般地出現銀幕上——這就是卓別林為我們創造的紳士流浪漢形象。查理·卓別林是好萊塢默片時代的巨星,他和他所創造的夏爾洛形象一起被人們永遠銘記。無論是流浪漢夏爾洛的善良、風趣、不幸,還是大獨裁者的剛愎自用、自高自大,這些都成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造型。
http://ke..com/view/10988.htm

戴維·利恩
戴維·利恩1908年出生於英格蘭,1928年開始從影,早期以拍文學戲劇電影著稱。1942年,他導演了令人難以忘懷的浪漫之作《相見恨晚》。1946-1948年,他將狄更斯的《孤星血淚》和《霧都孤兒》搬上銀幕,製作的影片有濃郁的英國民族特色。從50年代中期開始,里恩的風格為之一變,走上了國際化的道路 ,專拍「跨洋電影」(即兼顧大西洋兩岸英美觀眾雙方口味的電影),《桂河大橋》即是五十年代英國最著名的「跨洋電影」。里恩以雄厚的美國資本為後盾,將影片拍得壯觀宏偉。由此,他獲得了第一個最佳導演獎。1962年,他再度拍出了歷史巨片《阿拉伯的勞倫斯》,並獲得了第二尊金像。 1965年執導「日瓦戈醫生」 1984年執導「印度之行」 從影四十多年,大衛·里恩只拍攝了16部影片,但獲得奧斯卡提名 竟達56次之多,共獲得27項金獎,他本人七次得到最佳導演獎提名, 兩次獲獎,被稱為英國電影屆的泰斗。

作品年表:

Discovery系列孤星血淚 Great Expectations (2001)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雷恩的女兒 Ryan's Daughter (1970)

萬世流芳 The Greatest Story Ever Told (1965)

日瓦戈醫生 Doctor Zhivago (1965)

阿拉伯的勞倫斯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桂河大橋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艷陽天 Summertime (1955)

女大不中留 Hobson's Choice (1954)

一飛沖天 Sound Barrier, The (1952)

梅特林 Madeleine (1950)

歡樂的精靈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雛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淚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見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倫之樂 This Happy Breed (1944)

與祖國同在 In Which We Serve (1942)

編劇作品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歡樂的精靈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雛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淚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見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倫之樂 This Happy Breed (1944)

讓-呂克 戈達爾
法國裔瑞士籍導演,法國新浪潮運動的代表人物,打破傳統的電影規則,如敘事、連續性等。早年在瑞士與巴黎受教育,並在北美與南美游歷三年。
1950年,他進入法國《電影手冊》編輯部,開始從事專職影評。隨後的十年間里,他整天泡在電影資料館,研究和觀看了大量各種類型的影片,打下了深厚的電影素養的底子。1954年到1958年,他嘗試導演了五部短片。在特呂弗幫助下拍攝第一部劇情片《斷了氣》,贏得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獎。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戈達爾創作的高峰期,1967年後所有作品均為政治片,離間了大批熱愛他的觀眾。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後,戈達爾與當時法國學生運動領導人讓—比埃·高蘭組織了「維爾托夫小組」,信奉蘇聯早期「電影眼睛派」創始人吉加·維爾托夫的理論,「為了攝製革命電影,首先應該對電影進行革命」。該小組拍了一系列「政治影片」,如《真理》、《東風》、《義大利的斗爭》、《直至勝利》、《一切順利》等。70年代因車禍中斷拍片,移居瑞士。1980年重返法國拍片,主要有《芳名卡門》、《新浪潮》等。

6. 導演與主演是同一人的電影有那些

徐靜蕾《陌生女人的來信》、《夢想照進現實》
甄子丹《導火線》
馮鞏《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周傑倫《不能說的秘密》
雪村《新街口》
PS:馮小剛導的電影,都不是主演啊

7. 用一篇文章概括周星馳的影視生涯.

周星馳的影視生涯:
中學畢業後考入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1983年結業後成為無線藝員,同年被派任兒童節目《430穿梭機》主持,做了四童年童年年。1987年他被派演戲劇,他參演的第一個劇集是《生命之旅》,之後他又主演了《他來自江湖》等劇集,其中最得好評的是《蓋世豪俠》。在該劇中演出了他獨特地表演風格。1988年他得到導演李修賢的賞識,讓他演《霹靂先鋒》一片男主角之一。這是他參演的第一部電影。由於演出優異,因此獲得台灣二十五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 他那非邏輯性和帶有神經質的演技,開創了「無厘頭」文化,成為香港文化的重要一環,因而他擔綱演出的電影更歷破票房記錄,為香港喜劇帶來另一出路和高峰,他還在繼續前進……
一個人的成功有可能貌似突如其來,但是細細探究,總有其脈絡可尋。周星馳守候多年,終於等來了讓自己盡情發揮的電影,與自己在形象、個性上都十分契合的角色,將自己累積的藝術探索,生活積淀,表演技巧,個人感悟,志向與激情,全面釋放在每一部作品每一個鏡頭之中,這使得他與不同導演合作的不同作品都有鮮明的周星馳風格,都能夠使觀眾產生高度的親切感與認同感,盡管影片良莠不齊,卻無不標志著作為一個演員的他向著更高目標的邁進。
如今的周星馳又在靜悄悄地拍他的電影,可以相信新作一經推出又將引起新的觀影狂潮。若論華語影壇全心全意將一生奉獻給大銀幕的電影人,周星馳一定可以算是其中一位,他除了拍電影之外,似乎都沒有別的樂趣與愛好,日常生活中少言寡語,平淡乏味,動輒因為工作上的固執或嚴苛與合作夥伴反目成仇,一段段戀情也均以失敗告終。但是,作為一個優秀的電影人,還有什麼能比帶給觀眾成功的作品更重要呢?也許他今後的作品很難再有突破,也許他漸漸老去不復當日輝煌,但是這世上已經有無數人享受過他的光彩,有無數的人,會在泛黃的歲月里一遍又一遍回憶當年的穿梭機,當年的至尊寶,當年的旺財,當年的小強,當年的大笑暴笑捧腹狂笑會心微笑,當年有感動,有夢想,有周星馳的時光。

8. 格非《一個人的電影》什麼時候寫的

《一個人的電影》作者:格非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年10月
當一個人與電影相遇的時候,電影也就成了人生的一部分。張藝謀、賈樟柯、田壯壯、徐靜蕾、王朔、格非、毛尖、焦雄屏等十四位導演、評論家、作家講述那些在他們各自的生命中留下印痕的電影,以及由此喚醒的已然失去的青春流年,以及一個時代隱約的背影。同時,也在思考中國電影的現狀、過去和未來。
2006年到2007年,《一個人的電影》由《收獲》雜志以專欄的形式陸續發表,在廣大電影愛好者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一個人的電影》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兼顧趣味性和知識性的電影文化讀物。

9. 中國電影導演可分為幾代各代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是什麼

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人稱中國電影導演的「第三代」。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第三代導演的活躍時期可分為三個階段: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65年文革前為第一階段。優秀作品有成蔭的《南征北戰》,水華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張嘎》,謝鐵驪的《早春二月》,謝晉的《女籃五號》等。第二階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創業》、《海霞》、《閃閃的紅星》幾部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創作幾乎一片空白,中國電影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第三階段是文革結束後,已過中年的第三代導演拍攝了大批佳作,進入藝術上的豐收期,如《芙蓉鎮》、《鴉片戰爭》、《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等。第三代導演的創作時期也是中國電影的曲折發展時期。代表導演 謝晉 謝晉,是第三代導演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他執導了36部影片,先後獲得國內大獎23次,國際大獎10餘次,許多國家和地區為他舉辦過個人電影回顧展。謝晉1947年開始電影導演生涯,代表作品有:《女籃五號》、《紅色娘子軍》、《啊!搖籃》、《天雲山傳奇》、《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芙蓉鎮》、《最後的貴族》、《清涼寺鍾聲》、《老人與狗》、《鴉片戰爭》、《女足九號繭自縛》。其中《女籃五號》(1957年,兼編劇)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故事片。《紅色娘子軍》是他前期的重要作品。1997年導演的《鴉片戰爭》是一部氣勢磅礴的歷史題材影片。謝晉導演的電影幾乎都是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他也被海外影評家譽為「當今國際影壇最有名望的中國人」。謝晉不但有藝術上的創新精神,更具有社會責任感,致力於創作出真正具有精神價值、人文關懷,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作品。謝晉共6次獲得「百花獎」,這在中國電影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凌子風 凌子風(1917年—1999年)原名凌頌強,生於北京,1948年開始執導影片,主要作品:《中華兒女》(與翟強合作)、《光榮人家》、《陝北牧歌》、《春風吹到諾敏河》、《母親》、《深山裡的菊花》、《紅旗譜》、《春雷》、《李四光》、《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狂》。他導演的第一部影片《中華兒女》展示了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抗日熱情,是新中國最早得到國際榮譽的影片之一。1960年執導影片《紅旗譜》,在處理革命歷史題材上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經驗。文革結束後,凌子風藝術創作也進入了鼎盛時期。他把自己的創作視角集中到對現代文學名著的改編上,將老舍、沈從文、許地山、李劫人的作品接連推上銀幕。《駱駝祥子》、《邊城》、《春桃》和《狂》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構成了凌子風的創作特色。 謝鐵驪 謝鐵驪(1925年)江蘇淮陰人,從影五十餘載,編導影片二十餘部。代表作品:《暴風驟雨》、《紅樓夢》(系列片,共六部)、《海霞》、《早春二月》、《清水灣,淡水灣》、《知音》、《大河奔流》、《包氏父子》、《月落玉長河》。其中,《暴風驟雨》、《早春二月》堪為新中國電影的經典之作。上世紀八十年代,謝鐵驪把鴻篇巨制《紅樓夢》分為六部搬上了銀幕,以細致入微的表現手段再現了封建制度的輓歌。上世紀九十年代,先後導演了《月落玉長河》、《天網》等優秀影片,獲得第十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中國電影世紀獎導演獎。謝鐵驪的導演藝術既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又具有新穎脫俗的藝術魅力,能將深刻的思想內容、縝密的情節結構、精細的人物刻畫融會在一起。 崔嵬 崔嵬(1912年—1979年)原名崔景文,主演過《宋景詩》、《海魂》、《老兵新傳》、《紅旗譜》等影片。導演作品有《青春之歌》、《北大荒人》、《小兵張嘎》、《天山上的紅花》等。《小兵張嘎》最具特色的是運動長鏡頭的運用,當時西方的長鏡頭理論還沒有傳到中國,這種探索顯得十分可貴。《青春之歌》像一首優美而激昂的長詩,在新中國電影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美學思想上,崔嵬追求電影的群眾化、民族化,並為此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崔嵬還先後導演了《楊門女將》、《野豬林》等戲曲藝術片。他在傳統的戲劇程式化表演中,融入對角色的體驗因素,大大增加了原戲的感染力。 成蔭 成蔭(1917年—1

10. 全世界頂級導演們一人一個片段的電影叫什麼名字啊

35名導演的祝賀影片《每人一部電影》在戛納德彪西影節宮首映。沖著30多位大導演的面子,世界各地的影星和導演紛紛前來捧場,其中包括今年的奧斯卡新晉「影後」海倫·米倫、久未露面的阿蘭·德龍、好萊塢女星莎朗·斯通、中國女星章子怡以及西班牙國寶級導演佩德羅·阿莫多瓦等。紅地毯上眾星雲集,照相機的快門和影迷的歡呼聲此起彼伏,洋溢著60周年的洋洋喜氣。

「VISION BEIJING國際導演拍北京」活動擬邀請5位世界級著名導演到京各執導拍攝一部片長為5分鍾的北京城市宣傳片,成片將在境內外媒體、各大航空公司航班以及所有北京境外推廣活動中播放,從而完成一次北京在2008奧運會前的國際化城市形象推廣活動。

閱讀全文

與一個人的電影十四位導演的電影生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喬杉演的電影是音樂人 瀏覽:747
2021台灣電影上映時間表 瀏覽:192
薇婭直播間電影票如何兌換 瀏覽:402
想做電影導演選什麼專業好 瀏覽:779
巧克力工廠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205
正古宅驚魂電影演員 瀏覽:59
齊步走的燈謎猜一電影名字 瀏覽:477
千王1991電影完整版梁朝偉 瀏覽:773
海鮮大餐電影中文版 瀏覽:531
看動漫電影的app大全 瀏覽:284
電影院音響系統是什麼 瀏覽:11
沙漠電影十大巔峰之作 瀏覽:74
有關蟒蛇的電影泰國 瀏覽:780
平遙電影節什麼時候 瀏覽:611
韓國喜劇電影泰國 瀏覽:239
電影院英文意思 瀏覽:945
電影賭王大騙局優酷 瀏覽:826
花樣年華戛納電影節 瀏覽:300
抖音南京南京電影中配的音樂 瀏覽:699
三少爺的劍電影男主角是不是燕十三 瀏覽: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