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電影導演方法的名詞解釋

電影導演方法的名詞解釋

發布時間:2022-10-03 15:32:46

㈠ 名詞解釋蒙太奇

蒙太奇

méngtàiqí
電影用語,有剪輯和組合的意思。它是電影導演的重要表現方法之一,為表現影片的主題思想,把許多鏡頭組織起來,使構成一部前後連貫、首尾完整的電影片。[法montage]

㈡ 導演名詞解釋

導演
導演是創作影視作品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藉助演員表達自己思想的藝術家,是把影視文學劇本搬上熒屏的總負責人。

㈢ 編導藝考電影名詞解釋(2)

14【《電影手冊》派】

《電影手冊》派又稱《電影手冊》集團,是指從1955年開始聚集在以巴贊為首的《電影手冊》雜志編輯部周圍的一批青年影評人。《電影手冊》雜志由巴贊等於1951年創辦,其中巴贊的美學思想起著主導作用;《電影手冊》派的新的評價標準是“作者論”。以特呂弗、戈達爾、里維特、夏布羅爾等為代表的這批影評人後來從影評工作過度到拍片,成為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主將;從1958年起,他們相繼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對法國“新浪潮”起了形成作用,因此,這批人被稱為《電影手冊》派。在“新浪潮”於1961年趨於衰落後,這批人發生了分裂。特呂弗和夏布羅爾成為了商業片導演,里維特轉向實驗電影,而戈達爾走得更徹底,他的影片中的現代派色彩最為濃重。

15【影像本體論】巴贊的電影現實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石。其核心和基本觀點是影像與客觀現實中的被攝物同一。在《攝影影像的本體論》一文中,巴贊提出,電影再現事物原貌的本性是電影美學的基礎。因為一切藝術都是以人的參與為基礎的,唯獨在攝影中,我們有了不讓人介入的特權。所以攝影取得的影像具有自然的屬性。影像本體論和巴贊的電影起源心理學以及電影語言進化論都有密切的關系。巴贊認為,電影發明的心理依據是再現完整現實的幻想,而現實主義是電影語言演化的趨向。

16【木乃伊情結】巴贊藉助精神分析解釋電影起源的一種闡釋。巴贊為研究電影起源的心理,追溯到雕刻和繪畫的起源。他認為人有永久性保存自己屍體的驅動。塗上香料的木乃伊是第一個雕像。雕刻和繪畫成為人的替代品。他們起源與一種願望,是一種原始需要。攝影不是創造永恆,而是給現實塗上香料,使時間免於腐朽。巴贊認為,攝影作為自然的補充,而不是替代,第一次有了不讓人干預的特權。電影也因此第一次實現了影像與被攝物的同一,彷彿木乃伊。

17【完整電影】巴贊在《完整電影的神話》一文中提出的關於電影起源觀的電影觀念。他認為電影起源的心理原因是再現完整電影的神話,也就是再現聲、色、主體感受一應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

18【“長鏡頭(景深鏡頭)理論”】

長鏡頭理論是對巴贊提出的“景深鏡頭理論”的不嚴密的概括。按照長鏡頭(鏡頭—段落)和景深鏡頭的原則構思拍攝影片,是一種旨在展現完整現實景象的電影風格和表現手法。它具體的實踐要求是:

a. 避免嚴格限定觀眾的知覺過程,它是一種潛在的表意形式,注重通過事物的常態和完整的動作揭示動機。保持透明和多義的真實。

b. 長鏡頭(鏡頭—段落)保證事件的時間進程受到尊重,景深鏡頭能夠讓觀眾看到現實空間的全貌和事物的實際聯系。

c. 連續性拍攝的鏡頭—段落體現了現代電影的敘事原則,屏棄了戲劇的嚴格符合因果邏輯的省略手法,再現現實事物的自然流程,因而更有真實感。

19【蒙太奇派】

西方電影理論與創作實踐中對立的兩大派之一,其對立面為場面調度派。從美學傾向來說,蒙太奇派強調電影創作意味著用蒙太奇手段對現實進行改造加工,因此影片的製作……(將上表蒙太奇理論一項的內容一一論述)。蒙太奇派在理論著述上的代表人物有愛因漢姆、米特里等,在創作上,屬於蒙太奇派范圍的是類型電影以及一切被籠統的稱為傳統電影的故事電影。

20【場面調度派】

西方電影理論與創作實踐中對立的兩大派之一,其對立面為蒙太奇派。場面調度派的理論基礎是巴贊的影像本體論,它強調電影本質上是真實的藝術,主張……(將上表場面調度理論一項的內容一一論述)。場面調度派在理論著述上的代表人物有巴贊、克拉考爾等,在創作上,屬於蒙太奇派范圍的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法國“新浪潮”電影、真實電影以及一些強調電影寫實性的電影導演如讓?雷諾阿、奧遜?威爾斯等的影片。

21【《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

德國心理學家、美學家於果?明斯特伯格於1916年發表《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部電影理論著作,也是電影理論史上第一部有分量的理論著作。用心理學的方法探討了電影的心理根源和特徵,從電影的 經驗 的感知入手,論證電影是一門藝術。他對電影的似動現象和深度感按照格式塔的“整體構成”原理進行了心理學的解釋,認為影像的運動學和深度感不僅產生於觀眾的心理機制(如視覺暫留現象),還依賴於特殊的內心體驗,即把各個畫面組織成更高層次的動作整體的心理過程。

22【格式塔心理學電影美學】

運用格式塔心理學原理研究作為影像和藝術作品的電影的感知過程和審美特徵的學科。格式塔心理學(即完形心理學)於20世紀20年代初形成體系,其重要研究對象是藝術,尤其是視覺藝術。代表作品有於果?明斯特伯格(德)的《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1916)、魯道夫?愛因漢姆(德)的《電影作為藝術》(1932)、讓?米特里(法)的《電影美學和心理學》等。於果?明斯特伯格在《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中對電影的似動現象和深度感按照格式塔的“整體構成”原理進行了心理學的解釋,認為影像的運動學和深度感不僅產生於觀眾的心理機制(如視覺暫留現象),還依賴於特殊的內心體驗,即把各個畫面組織成更高層次的動作整體的心理過程。而魯道夫?愛因漢姆在《電影作為藝術》中則根據格式塔心理學強調的“心理的結構能力說”提出“局部幻想論”,認為由於心理活動的參與,影片只要再現現實的最需要的部分,觀眾就會獲得一個完整的印象;他由此又提出了“形象偏離說”。而米特里在《電影美學和心理學》中借用格式塔心理學的審美知覺整體論原理研究鏡頭、彩色、音樂、蒙太奇等電影元素。格式塔心理學電影美學過分強調主體的能動性,突出整體性的意義,把它抬高到與事物的本來感知不甚符合的抽象地位,作為變形、失真等藝術形式的依據,這顯然是唯心主義的。但是,他們從心理學角度對電影現象的重視,開拓了電影研究的視野。

23【物質現實復原論】

德國電影理論家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提出的關於電影本性的基本概念。“物質現實的復原”甚至是克拉考爾的代表理論著作《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的副標題。克拉考爾認為,電影按其本性來說是照相的外延,因而也和照相一樣和我們周圍的世界具有顯而易見的近親性。當影片紀錄和揭示物質現實時,它才成為名副其實的影片。因此,克拉考爾拋開了傳統的藝術觀念,而用物質現實復原來概括他的電影觀。他只允許電影發揮“紀錄”和“揭示”兩種功能,而排斥一切藝術家設計的、有明確思想意圖的、在故事結構上有頭有尾的影片。此外,純視聽形式的實驗影片也在受排斥之外。克拉考爾提出的最電影化的形式和內容是所謂“找到的故事和插曲”,其三個特徵是:①.被發現而不是被構想出來;②.它是自然素材的一個重要的潛在元素,很少有可能發展成為一個獨立自在的整體;③.可能再現我們周圍世界的一些典型的偶然事件。

24【電影本性論】

關於電影藝術本質、電影藝術特具的美學機能的論點。歷來有兩種主要觀點:

1. 照相本性論:以巴贊和克拉考爾為代表。(闡述他們的主要觀點)

2. 形象本性論:以魯道夫?愛因漢姆、愛森斯坦、巴拉茲、讓?米特里為代表。反對把電影看作是一種機械的物理過程,反對把電影當作現實的復制物,認為電影有必要也有可能對現實進行選擇、概括、提煉,並融進藝術家主觀的思考和情感。所以電影具有與其他藝術相同的實質,即形象本性。

從電影藝術的創作實際來考察,形象本性論合乎電影內在規律,照相手段不應該放在本性的高度認識,而應該放在特性的層次來強調。

25【電影符號學】

把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符號系統和表意現象進行研究的一個學科。隨著法國結構主義思想運動的勃興,於六十年代中葉誕生的一門應用符號學理論研究電影藝術的一門符號學新分支。它運用結構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分析電影作品的結構形式,基本上是一種方法論 。1964年法國學者麥茨發表《電影:語言系統還是語言》標志著結構主義符號學的問世。 電影符號學以瑞士結構主義語言學家索緒爾的理論為基礎,其代表理論家及理論著作有法國麥茨的《電影:語言系統還是語言》、義大利艾柯的《電影符碼的分節》以及義大利帕索里尼的《詩的電影》等。電影符號學對西方電影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使西方電影理論進入現代電影理論時期。不過,電影符號學從誕生起就受到諸如“學術神秘主義”等激烈的批評,而且其靜態的、封閉的結構分析方法的缺陷也日益明顯。70年代初期,電影符號學的研究重點從結構轉向結構過程,從表述結果轉向表述過程,從靜態系統轉向動態系統。隨後,意識形態理論和精神分析理論進入電影符號學,形成了以心理結構模式為基礎研究電影機制的第二符號學,其標志是1977年麥茨發表《想像的能指》一書。

26【電影第一符號學】

電影符號學是…。電影第一符號學以麥茨1964年發表的《電影:語言系統還是語言》為開端,以結構注意語言學為模式,有較強的科學傾向,但對用符號學研究電影的復雜性估計不足。而且其靜態的、封閉的結構分析方法的缺陷也日益明顯。70年代隨著意識形態理論和精神分析理論進入電影符號學,形成了以心理結構模式為基礎研究電影機制的第二符號學。以語言學為模式的第一階段的電影符號學有三大研究范疇:①.確定電影符號學的性質;②.劃分電影符碼的類別;③.分析電影作品(影片本文)的敘事結構,即電影語言的系統研究。它的基本電影觀念是:電影是具有約定性的符號系統,它的創作有可循的、社會公認的程式;而電影語言雖不等同於自然語言,但電影符號系統與語言符號系統本質相似;研究電影的科學工具是語言學,其研究重點則應當是外延與敘事。就方法論而言,不同的電影符號學家建立了不同的分析系統,比如麥茨的八大組合段、艾柯的影像三層分節說等。

27【電影第二符號學】

電影符號學與精神分析學相結合產生的電影理論。1977年法國電影理論家麥茨發表《想像的能指》一書標志著第二電影符號學的誕生。電影第二符號學以精神分析為模式,全面解釋了電影機制主體觀看過程和主體創作過程的心理學。第一電影符號學著重電影的“陳述結果”,研究作品內部的符號和符號系統,而第二電影符號學力求突破上述局限,藉助精神分析學研究電影作品的陳述過程和符號的產生與感知過程。前者以語言學概念為模式,後者以精神分析學概念為模式。後者從前者狹隘的符號分析過渡到“符號-心理分析”,從靜態的外延考察轉入動態的內涵考察。在第二電影符號學中,影片本文的功能已經不再局限於一個固定而復雜的符號結構,而是一個可變的概念。第二電影符號學更著重研究電影的一般機制。

28【想像的能指】

麥茨把電影稱為半夢狀態的幻像、想像的狀態、想像的能指。能指本身就是想像的,不然它就不能成為能指。對於電影能指來說,不僅編碼是想像的,解碼也是想像的。而且,想像的基本構成原則就是隱喻和換喻同時發揮作用的原則。

29【精神分析學電影理論】

運用精神分析學原理解釋電影現象的現代西方電影理論。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精神分析學在電影研究領域並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只有20年代中期的法國先鋒派電影中少有涉及,比如杜拉克、布努艾爾的影片等。1977年,法國電影理論家麥茨發表的《想像的能指》一書以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學原理和模式為依據,結合電影符號學,全面解釋了電影機制主體觀看過程和主體創作過程的心理學,是第二符號學誕生的標志,也是精神分析學電影理論的代表作。精神分析學電影理論的核心是研究無意識在電影創作和欣賞過程中的作用,重要概念如“自我認同”、“自戀情結”等。70年代以來,將意識形態理論與精神分析學結合起來的意識形態學電影理論、將女權主義、符號學和精神分析學結合起來的女權主義電影理論都是精神分析學電影理論的新形態。

30【電影鑼鼓】

1956年,在黨的“雙百”方針鼓舞下,上海《文匯報》專欄討論國產影片為什麼這樣少,並提出批評性建議。當時的黨中央宣傳部文藝處處長鍾惦棐以評論員身份發表《電影的鑼鼓》一文,綜合性的總結了文匯報的內容,並提出症結所在。其目的是推動電影健康積極的發展,但結果卻被作為反黨信號。鍾惦棐也因此被劃為“右派”。

31【“創新獨白”事件】

瞿白音於1962年第3期《電影藝術》上發表了《關於電影創新問題的獨白》一文,針對當時電影創作公式化、概念化等現象進行了尖銳抨擊。他強調了一種藝術家的首創精神。1966年,《文匯報》、《解放日報》等稱之為“黑幫的反革命綱領”;瞿白音因此而蒙冤10年。1982年出版的《創新獨白與瞿白音》一書對這個事件進行了歷史總結。

32【電影】

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以及還音),在銀幕上造成活動影像(以及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技術。

㈣ 電影導演技巧

電影導演技巧

電影導演要掌握哪些技巧?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電影導演技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開始要晚

一個電影故事一定要用盡可能少的時間從故事盡可能晚的時刻開始講起。一個電影如果用太多的時間去建立角色們生活的普通世界,用三周的時間去描述一個三天內就能講述的故事,整個影片就會顯得鬆懈無神。

在一些場景里,不要把寶貴的時間花費在那些不必要的進進出出和打招呼上。試試看這個場景是否可以從中間開始。一個喜歡自己剪輯的編劇或導演經常發現:如果一個場景剪掉開頭的兩句對白,特別是剪掉結尾的兩句對白後,這個場景的力量反而加強了。

2、用畫面「展示」,而不是用對白「告訴」

電影首先是一個視覺媒介;電影中幾乎所有的故事和人物需要表現的內容都最好通過畫面展示而不是用對白或旁白解釋的方式來呈現。當影片布下的視覺線索被很好地理解和接受時,會額外表現出那些看不見的東西——內在的心理、潛藏的歷史以及情感的沖突——這些遠比直白的解說要表達的更好。而且,如果你在影片中展示而不是告訴,你將會把更多的銀幕時間留給那些更重要的內容。

3、隱藏動作

有時,讓觀眾與影片中的動作保持一定的距離,會極大地喚起觀眾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如果我們在摔門聲中聽到門縫後面一場重要的對話,會比親眼目睹對話更讓我們關注。一場肢體沖突如果只聞其聲,不見其影,會增加其暴力程度。一個詭異的角色,如果經常被提及但從未完整的暴露於觀眾面前,會得到一種巨大的甚至神話似的表現。

審慎的展露和揭示會激發觀眾想要了解更多的慾望,積蓄觀眾的懸疑,直至稍後全面揭曉的時刻,巨大的沖擊也隨之誕生。

4、探尋動作

探尋鏡頭(discovery shot)可以有選擇性的展示動作,同時讓觀眾宛如身處電影場景之中。

動作的探尋鏡頭經常傳達一種偵查的感覺,彷彿觀眾正小心翼翼的在房間里躡手躡腳的行走並環視四周。通常,視野從動作之外的地方開始,隨著躡手躡腳的移動逐漸展示出場景中的主要事件。例如,一個平搖鏡頭(panning)先展示出一處空落的床角,然後緩緩搖到床上一對夫婦在翻雲覆雨,鏡頭繼續搖,漸漸地,一個持槍的男人出現在門口。利用手持攝影機,可以更好的暗示有人走進了場景中,他仔細地掃視房間中的物品,彷彿在挑選最終落入他視線的線索,手持攝影機的這種效果更加強了這種即時感和懸疑感。

固定的探尋鏡頭更有一種竊x聽的感覺,彷彿占據了一個有利的隱蔽位置在偷偷見證角色的生活。攝影機不動,人物不斷地走入走出畫面,攝影機從它固定的'位置發現了角色的秘密。

5、開頭,中間,結尾

不管是在構思一個新故事的大框架,還是在製作過程中設計故事的某個具體情節,抑或是在後期製作剪輯一個故事時,你都應該盡最大努力建立和加強這種

三幕敘事結構。

第一幕:形成問題。展示和介紹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展示打亂這一日常生活的激勵事件,並讓主人公即將面臨的風險和危機盡可能的清晰和引人注目。

第二幕:加重問題。沖突越來越深,影響面越來越大。主人公最開始的反應和應對已經顯得遠遠不夠了。

第三幕:解決問題。事件逐漸到達不可避免的高潮並最終得到解決。創造一個強烈的「但是」。

6、什麼是生死攸關的危機?

盡早並盡量清楚地讓觀眾意識到影片中的危機是什麼——主人公他(她)日常生活中最重視的東西——或者說如果反派角色勝利了,主人公失去的東西。主人公為保持他(她)的世界而對抗反對勢力的進攻時所付出的種種努力,就構成了電影的核心張力。如果一個電影缺乏張力,往往是由於以下原因:

①危機並沒有被很好地闡釋;

②危機的嚴重程度不夠高;

③反派角色的威脅性還不夠強。

7、情節是客觀的事件,故事是有情感的事件。

情節指的是電影中發生的事情;故事指的是角色對於所發生的事件的感受。在《黑暗騎士》中,情節的設置是:好人對抗壞人,蝙蝠俠要從精神錯亂的小丑手中救出高譚市。而影片的故事設置則是:蝙蝠俠要面臨損毀名譽的道德危機。

故事與電影中的角色有關;主題則與普遍的人類境遇有關。主題是嵌入在影片中,並隨著觀眾對影片的體驗而逐漸顯露的關於生活的真相。主題往往與人類精神世界的斗爭和力量相關,例如:誠實是最好的策略;愛會戰勝一切;每個人都與眾不同;忠實於自己的內心;小心你的慾望。

一個電影可能含有不止一個主題;事實上,影片作者和觀眾對一部影片的核心主題可能有著不同的理解。

8、每場戲都必須有新信息

可能沒有任何類型片能夠像喜劇一樣得到觀眾如此明確的回報,觀眾的笑聲即刻證明了成功。但是如果編劇和導演僅僅靠插科打諢和詼諧話來支撐一部喜劇可能很難長久的取悅觀眾。一個喜劇可能通過外在給人以體驗,但是它也需要優秀的講述、結構和角色。好喜劇最終是脫生於它的支撐基礎——創造有趣的情境,讓人們期待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9、讓演員干點什麼

導演要記住這一條:讓演員在一場戲中總是有點動作——比如熨衣服、塗指甲油、修車——即使劇本中沒寫這些內容。這個動作應該是具體的、揭示角色的、補充對話或與對話完全相反的或揭示潛台詞的。

10、便利或不便利的巧合

讓你的主角通過努力獲得勝利或導致勝利的信息。不要利用偷聽或偶然地發現重要信息這種便利的情節來幫助主人公解決他面臨的兩難選擇。如果你確實引入了一個偶然的巧合,那麼在巧合之後讓主人公面臨一個更艱難的困境,這樣觀眾才可以接受。

11、掛燈籠

在兩個小時內講清楚一個復雜的故事是很難的;這時使用情節巧飾有時是在所難免的。一種方法就是「掛燈籠」——讓電影中的某個角色提出觀眾看到此處時產生的疑問。當角色意識到這不可能時,觀眾很可能也會贊同。

12、高潮就是真相

影片中的高潮並不是那些最激烈的動作或陰謀被揭示的時刻;真正的高潮是主人公認識自己真正內心本質的時刻。主人公之前被秘密、謊言、恥辱、恐懼等支撐的虛假自我會被完全剝除,一個完整的真實自我顯示出來。

一個英雄人物會面對真相並在真相中成長。而在悲劇中,主人公無力自我發展,最終導致一個悲劇的結局


;

㈤ 電影用語,有剪輯和組合的意思,它是電影導演的重要表現方法之一

蒙太奇,是電影構成形式和構成方法的總稱。

蒙太奇——是法語montage的譯音,原是法語建築學上的一個術語,意為構成和裝配。後被借用過來,引申用在電影上就是剪輯和組合,表示鏡頭的組接。

簡要地說,蒙太奇就是根據影片所要表達的內容,和觀眾的心理順序,將一部影片分別拍攝成許多鏡頭,然後再按照原定的構思組接起來。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鏡頭組接起來的手段。

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將攝影機拍攝下來的鏡頭,按照生活邏輯,推理順序、作者的觀點傾向及其美學原則聯結起來的手段。首先,它是使用攝影機的手段,然後是使用剪刀的手段。

當然。電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過導演、攝影師和剪輯師的再創造來實現的。電影的編劇為未來的電影設計藍圖,電影的導演在這個藍圖的基礎上運用蒙太奇進行再創造,最後由攝影師運用影片的造型表現力具體體現出來。

在電影的製作中,導演按照劇本或影片的主題思想,分別拍成許多鏡頭,然後再按原定的創作構思,把這些不同的鏡頭有機地、藝術地組織、剪輯在一起,使之產生連貫、對比、聯想、襯托懸念等聯系以及快慢不同的節奏,從而有選擇地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為廣大觀眾所理解和喜愛的影片,這些構成形式與構成手段,就叫蒙太奇。

綜上所述,可見電影的基本元素是鏡頭,而連接鏡頭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而且可以說,蒙太奇是電影藝術的獨特的表現手段。

既然一部影片的最小單位是鏡頭,那麼,這電影的基本元素——鏡頭,究竟是什麼呢?它和蒙太奇又有什麼關系呢7我們知道,鏡頭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焦距、用不同的時間一次拍攝下來,並經過不同處理的一段膠片。實際上,從鏡頭的攝制開始,就已經征使用蒙太奇手法了。

就以鏡頭來說,從不同的角度拍攝,自然有著不同的藝術效果。如正拍、仰柏、俯拍、側拍、逆光、濾光等,其效果顯然不同。就以本同焦距拍攝的鏡頭來說,效果也不一樣。比如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大特寫等,其效果就不一樣。再者,經過不同的處理以後的鏡頭,也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加之,由於空格、縮格、升格等手法的運用,還帶來種種不同的特定的藝術效果。再說,由於拍攝時所用的時問不同,又產生了長鏡頭和短鏡頭,鏡頭的長短也會造成不同的效果的。

同時,在連接鏡頭場面和段落時,根據不同的變化幅度、不同的節奏和不同的情緒需要,可以選擇使用不同的聯接力法,例如談、化、劃、切、圈、掐、推、拉等。總而言之,拍攝什麼樣的鏡頭,將什麼樣的鏡頭排列在一起。用什麼樣的方法連接排列在一起的鏡頭,影片攝制者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蒙大奇。如果說畫面和音響是電影導演與觀眾交流的「語匯」,那麼,把畫面、音響構成鏡頭和用鏡頭的組接來構成影片的規律所運用的蒙太奇手段,那就是導演的「語法」了。

對於一個電影導演來說,掌握了這些基本原理並不等於精通了「語法」,蒙太奇在每一部影片中的特定內容和美學追求中往往呈現著千姿百態的面貌。

蒙太奇對於觀眾來說,是從分到分。對於導演來說,蒙太奇則先是由合到分,再分切,然後又由分到合,即組合。分切的最小單位是鏡頭,因此導演應寫出分鏡頭劇本。作為觀眾,應當怎樣從蒙太奇的角度來鑒賞導演的藝術呢?說到底,蒙太奇是導演用來講故事的一種方法;聽的人總希望故事講得順揚、生動,富有感染力又能調動起觀眾的聯想,引起觀眾的興趣,這些要求完全適用於蒙太奇。觀眾不僅僅滿足於弄清劇情校概。或一般地領悟到影片的思想意念,而是要求清晰而流暢地感知影片敘述流程的每一個環節和細部,—部影片的蒙太奇首先應讓觀眾看懂。

現在,一部當代的故事影片,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個左右的鏡頭組成。每一個鏡頭的景別、角度、長度,運動形式,以及畫面與音響組合的方式,都包含著蒙太奇的因素。可以說,從鏡頭開始就已經在使用蒙太奇了。與此同時,在對鏡頭的角度、焦距、長短的處理中,就已經包含著攝制者的意志、情緒、褒貶、匠心了。

在鏡頭間的排列、組合和聯接中,攝制者的主觀意圖就體現得更加清楚。因為每一個鏡頭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對形態必然和與它相連的上下鏡頭發生關系,而不同的關系就產生出連貫、跳躍、加強、減弱,排比、反襯等不同的藝術效果。另一方團,鏡頭的組接不僅起著生動敘述鏡頭內容的作用,而且會產生各個孤立的鏡頭本身未必能表達的新含義來。格里菲斯在電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用於表現的嘗試,就是將一個因在荒島上的男人的鏡頭和一個等待在家中的妻子的面部特寫組接在一起的實驗,經過如此「組接」,觀眾感到了「等待」和「離愁」,產生了一種新的、特殊的想像。o又加,把一組短鏡頭誹列在一起,用快切的方法來連接,其藝術效果,同一組的鏡頭排列在一起,用「淡」或「化」的方法來連接,就大不一樣了。

再如,把以下A、B、C三個鏡頭,以不同的次序連接起來,就會出現不同的內容與意義。

A,一個人在笑; B、一把手槍直指著;C、同一的人臉上露出驚懼的樣子。

這三個特寫鏡頭,結觀眾什麼樣的印象呢?

如果用A—B—C次序連接,會使觀眾感到那個入是個懦夫、膽小鬼。現在,鏡頭不變,我們只要把上述的鏡頭的順序改變一下,則會得出與此相反的結論。

C、一個人的臉上露出驚懼的樣子,B、一把手槍直指著;A、同一的人在笑。

這樣用C—B—A的次序連接,則這個人的臉上露出了驚懼的樣子,是因為有一把手槍指著他。可是,當他考慮了一下,覺得沒有什麼了不起,於是,他笑了——在死神面前笑了。因此,他結觀眾的印象是一個勇敢的人。

如此這樣,改變一個場面中鏡頭的次序,而不用改變每個鏡頭本身,就完全改變了一個場面的意義,得出與之截然相反的結論,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這種連貫起來的組織相排列,就是運用電影藝術獨特的蒙太奇手段,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影片的結構問題。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排列和組合的結構的重要性,它是把材料組織在一起表達影片的思想的重要手段。同時。由於排列組合的不同,也就產生了正、反,深、錢,強、弱等不同的藝術效果。

蘇聯電影大師愛森斯坦認為,A鏡頭加B鏡頭,不是A和B兩個鏡頭的簡單綜合,而會成為C鏡頭的嶄新內容和概念。他明確地指出:「兩個蒙太奇鏡頭的對列不是二數之和,而更象二數之積——這一事實,以前是正確的,今天看來仍然是正確的。它之所以更象二數之積而不是二數之和,就在於對排列的結果在質上(如果願意用數學術語,那就是在」次元「上)水遠有別於各個單獨的組成因素。我們再回到上述的例子。婦人——這是一個畫面,婦人身上的喪服——這也是一個畫面;這兩個畫面都是可以用實物表現出來的。而由這兩個畫面的對列所產生的『寡婦』,則已經不是用實物所能表現出來的東西了,而是一種新的表象,新的概念,新的形象。」

由此可見,運用蒙太奇手法可以使鏡頭的銜接產生新的意義,這就大大地豐富了電影藝術的表現力,從而增強了電影藝術的感染力。關於這個向題,我們還可以從物理學上的一個現象得到極大的啟發:眾所周知,炭和金剛石這兩種物質。就其分子組成來講是的相同的。但一個出奇的鬆脆,一個則無比的堅硬,為什麼附科學家研究的結果證明:是因為分子排列(品格結構)不同而造成的。這就是說,同樣的材料,由於排列不同,可能產生如此截然相反的結果,這實在發人深思了。

匈牙利電影理論家貝拉·巴拉茲也同樣指出:「上—個鏡頭一經連接,原來潛在於各個鏡頭里的異常豐富的含義使象電火花似地發射出來。」可見這種「電火花」似的含義是單個鏡頭所「潛在」的為人們所未察覺的,非要在「組接」之後,才能讓人們產生一種新的、特殊的想像。我們所講的蒙太奇,首先是指的這種鏡頭與鏡頭的組接關系,也包括時間和空間、音響和畫面、畫面和色彩等相互間的組合關系。以及由這些組接關系所產生的意義與作用等。

總之,「蒙太奇就是影片的連接法,整部片子有結構,每一章、每一大段、每一小段也要有結構,在電影上,把這種連接的方法叫做蒙太奇。實際上,也就是將一個個的鏡頭組成一個段,再把一個個的小段組成一大段,再把一個個的大段組織成為一部電影,這中間並沒有什麼神秘,也沒有什麼訣竅,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邏輯,合乎生活和視覺的邏輯,看上去『順當』、『合理』、有節奏感、舒服,這就是高明的蒙太奇,反之,就是不高明的蒙太奇了。」再沒有如此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對蒙太奇的說明與闡述了。

蒙太奇大的方面可以分為表現蒙太奇和敘事蒙太奇,其中又有心理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復蒙太奇等等。

蒙太奇學派出現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期的蘇聯,以愛森斯坦、庫里肖夫、普多夫金為代表,他們力求探索新的電影表現手段來表現新時代的革命電影藝術,而他們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對蒙太奇的實驗與研究上,創立了電影蒙太奇的系統理論,並將理論的探索用於藝術實踐,創作了《戰艦波將金號》《母親》《土地》等蒙太奇藝術的典範之作,構成了著名的蒙太奇學派。

愛森斯坦是蒙太奇理論大師,1922年,他在《左翼藝術戰線》雜志上發表了《雜耍蒙太奇》,這是第一篇關於蒙太奇理論的綱領性宣言。在愛森斯坦看來,蒙太奇不僅是電影的一種技術手段,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和哲學理念。他指出:兩個並列的蒙太奇鏡頭,不是「二數之和」,而是「二數之積」。《戰艦波將金號》是愛森斯坦1925年拍攝的,是蒙太奇理論的藝術結晶,片中著名的「敖得薩階梯」被認為是蒙太奇運用的經典範例。

總之,蒙太奇是一種電影視頻技術。

【蒙太奇句子】

在電影,電視鏡頭組接中,由一系列鏡頭經有機組合而成的邏輯連貫、富於節奏、含義相對完整的影視片斷。
蒙太奇句型--前進式、後退式、環型、穿插式和等同式句型前進式句型。按全景一中景一近景一特寫的順序組接鏡頭。

後退式句型。按特寫一近景一中景一全景的順序組接鏡頭。
環型句型。這種句型是將前進式和後退式兩種句型結合起來。
穿插式句型。句型的景別變化不是循序漸進的,而是遠近交替的。
等同式句型。就是在一個句子當中景別不變。

【蒙太奇段落的劃分】

根據影視作品內容的自然段落來分段。
根據時間的轉換來分段。
根據地點的轉移來分段。
根據影視片的節奏來分段。
所以,段落的劃分是由於情節發展和內容的需要或節奏上的間歇、轉換而決定的。

㈥ 求一些電影專業術語的名詞解釋

自1926年至1929年,上海民新公司在4年內共攝制了20部影片。黎民偉邀請了歐陽予倩、卜萬巷、侯曜、孫瑜等擔任編導,然而,正當「上海民新」的事業到達頂峰之際,他最費心血拍攝的《木蘭從軍》卻令他虧蝕嚴重,上海民新倒閉。此時,羅明佑向他提出合作,妻子林楚楚也從旁鼓勵。他們創辦了「聯華影片公司』,打出「復興國片,改造國片」的旗號,拍攝《故都春夢》。同時開拍《野草閑花》和《戀愛與義務》,後者由阮玲玉主演,可是,後來阮玲玉的突然去世,影響了「聯華」的號召力。再加上1937年抗戰爆發,聯華公司被敵偽勢力查封。1941年,香港淪陷,製片廠被毀,黎民偉將財產變賣,得款分給員工還鄉。因拒絕與敵人合作,全家逃亡到廣西,參加了歐陽予倩主持的廣西省立藝術館。在生命的後期,他帶病堅持電影的技術革新。北京電影洗印廠曾聘請他當廠長,但因重病纏身,未能應聘。

大製片廠制度的特點是:(1)嚴格分工;(2)製片人專權;(3)發展壟斷性企業

法國批評家將犯罪片和匪幫片歸結為黑色電影類型(the film noir),其起意是因為法國的犯罪小說大都是黑色封面。黑色電影的類型,成為好萊塢更為復雜的一種風格。它兼有偵探、匪幫、城市戲劇影片的風格,其背後潛伏的是一股悲觀的黑色的暗流。在美國,弗蘭克.塔特爾的《供出租的槍》(1942)開創了黑色電影的時代。大部分黑色電影都帶有冷戰時代的印痕。黑色電影最早的代表作之一為霍克的《睡大覺》(1946)。這是根據雷蒙德、錢德勒的小說改編的。繼後,拉烏爾.沃爾什拍了弗洛伊德式的《狂熱》(1949),弗里茨.蘭拍了宿命的《大熱》(1953)。這都是黑色電影的代表作。在人們印象中最深刻的要算尼古拉斯.雷的《他們在夜間生活》(1948)。朱爾斯.達辛的《裸城》(1948)和約翰休斯頓的《柏油森林》(1950)利用城市背景淋漓盡致地表現黑色電影所有的要素。塞繆爾富勒的《南街上的小偷》(1953)很好地利用了冷戰心態來拍攝黑色電影。

太陽族電影是日本50年代出現的幾部電影的總稱。

太陽族,是日本當代作家石原慎太郎1955年出版,並獲得當年芥川獎的小說《太陽的季節》中主人公的統稱。他們是富裕家庭的青少年,自幼嬌生慣養,不學習、不勞動,生活奢侈、放盪,不遵守社會秩序,不講道德倫理,藐視一切、醉生夢死,是純粹的家庭與社會的寄生蟲。因此,人們稱這種內容的日本作品為「太陽族文學」,同類內容的日本電影為「太陽族電影」。

最早的,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太陽族電影,是古川卓已導演、根據石原慎太郎同名原作改編的《太陽的季節》。此後,石原慎太郎本人據他的另一部小說改編、由中平康導演的《瘋狂的果實》,中平康另一作品《夏天的暴風雨》及據石原慎太郎同名原作改編、由市川昆導演的《處刑的房間》相繼出現。太陽族電影的最後一部是據石原慎太郎同名原作改編而由堀川弘通導演的《日蝕的夏天》。

太陽族電影總共只有5部,從它的興起到結束只有5個月。太陽族電影對太陽族們在某種程度上表現了批評態度,但由於它描寫的主要是性和暴力,本身也有不可否認的反社會性的一面,所以當時受到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然而它給日本影壇留下了不可輕視的影響。以後,以描寫性和暴力為內容的影片大肆泛濫,其源蓋出於此。

Hammocking: 吊床效應
一種電視節目編排策略.將一個新的或較弱的節目安排在兩個受歡迎的節目中間播出, 以期提高中間節目的收視率.

電視頻道專業化是我國電視界共同關注的課題,在電視業逐漸成熟、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按照專業化原則對電視頻道進行改造,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簡介:「新德國電影」運動發軔於1962年春天的奧勃豪森電影節。當時有26位德國青年電影家聯名發表《奧勃豪森宣言》,稱「舊電影已經死亡,我們對新電影滿懷信心。德國電影的未來在於運用國際性電影語言……我們要創造的電影應該從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這個宣言本身就是人類對話精神的體現,此後德國電影逐漸擺脫傳統電影和好萊塢電影的影響,走向世界,成為當時歐洲電影與世界電影對話的新的一極。

「新德國電影」的電影家在電影的題材、敘事結構、風格以及造型語言的運用上各有建樹,異彩紛呈。然而,他們對歷史和現實的關注與思考,對電影藝術詩學特徵的探索卻有著某種美學的一致性。即重新確認電影的敘事功能,並將其納入宏觀的歷史視野,將歷史創傷和戰後德國重建的陰暗畫面交織展開,賦予歷史思辨色彩和哲學深度。他們重視電影的大眾性文化特徵,從而克服了現代主義曲高和寡的藝術封閉性,在較高層次上達到了理性思辨與現實形象、電影審美與大眾觀賞性的生動融合與有機統一。

1979-1983年徐克、許鞍華、方育平、嚴浩等人掀起香港電影新浪潮
香港新浪潮電影的源起是一班在電視台出身的年輕導演各自開始拍攝風格新穎的電影。1979年是很重要的一年,涌現出章國明的《點指兵兵》、徐克的《蝶變》、許鞍華的《瘋劫》和翁維銓的《行規》。而在1978年,嚴浩拍攝了《茄喱啡》。1980年,譚家明拍攝了《名劍》。

上鏡頭性Photogenie
1919年,法國先鋒派電影理論家路易·德呂克在《上鏡頭性》一文中提出的對電影藝術特性的稱謂,由照相(photo)和神采(genie)兩片語合而成。「上鏡頭性」的理論內涵是:電影藝術應當在自然和現實生活中發現適宜用光學透鏡表現的形象和景物,強調朴實無華,提倡使用自然光效、焦點發虛等表現手段,營造電影藝術獨有的詩意,而且認為惟有處於運動中的視覺形象才最具有「上鏡頭性」。
「上鏡頭性」包括四個主要元素:
1�裝置,包括自然景和布景、鏡頭構圖和各種景別的運用;
2�照明,包括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根據不同用法賦予對象以特殊含義;
3�節奏,首先指比例平衡,是在「裝置」、「照明」和「假面」各元素之間起著平衡聯系和邏輯統一作用的、最具有感染力的「卓越技術現象」和創作者的激情和智慧的產物;
4�假面,指演員。「上鏡頭性」通常亦指演員或「明星」的面孔攝入鏡頭後具有特殊吸引力的純外在視覺印象。

以上資源均來自網路,關於新興電影運動並未找到確切解釋 ,建議從圖書館的影視分類里,查找電影學概論。尚有不完善 的地方,多包涵了。

㈦ 編導方面的名詞解釋和簡答題

編導常見名詞 解釋
電影
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錄音等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
通過放映,在螢幕上造成活動影像和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技術。

電影藝術
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錄音等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
通過放映,在螢幕上造成活動影像和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技術。

電影史 電影自身發展的歷史。
電影思維 藝術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指為創作影片所進行的與未來熒幕形象有直接關聯的思維活動。
商業電影 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的所有影片的統稱。
藝術電影 指趣味高雅,注重藝術技巧,不以盈利為唯一目的的電影。
場景 展開電影劇情單元場次的特定空間環境。
電影空間 有熒幕體現的空間世界。
景別 被攝主題在畫面中所呈現的范圍。
多景別 同一鏡頭中,不間斷變化的畫面景別。
特寫 表現成年人體肩部以上的頭像或某些被攝對象部分的電影畫面。
全景 表現成年人體的全身或場景全貌的電影畫面。
中景 表現成年人膝蓋以上或場景局部的電影畫面。
近景 表現成年人體胸部以上或物體局部的電影畫面。
電影畫面 即電影鏡頭
電影學 即一般電影研究,包括電影理論,電影批評,電影史等等。
電影時空的特殊性 即電影既是一種時間藝術,又是一種空間藝術。
段落 電影劇本中的一段相對完整的情節。
場面 構成一部電影劇作情節發展過程的基本單位。
客觀鏡頭 鏡頭特點不帶有明顯的導演主觀色彩,而是採用普通人看事物的觀點。
主觀鏡頭 所表現的內容明顯的帶有導演的主觀評論觀點的鏡頭。
電影構思 電影劇作者考慮和醞釀電影劇本寫作的藝術思維活動。
電影文本 是對當代一般哲學解釋學和結構主義符號學的基本概念狹義文本作廣泛使用的一種形式。
電影劇本 按照對生活的理解,體驗,評價,運用電影思維所進行的電影創作工作。
電影導演 影片藝術創作的領導人物和總指導。
電影製片人
指在電影生產,製作過程中,對所涉及到的資金,人員,
物質材料等所進行經營管理工作的人。

電影攝影藝術
以劇作為基礎,以客觀實體為對象,運用光學鏡頭,攝影機等主要技術手段,
通過光學,色彩,構圖等藝術手段的處理,在熒幕上創作出可出現的,
運動著的造型藝術形象。

肖像構圖 指人物特寫或近景畫面形式所構成的。
電影美術 指為電影造型而進行的設計和製作的藝術創作。
造型語言 藝術家用來構成視覺形象,體現創作構思的手段和技巧。
電影音樂 專門為特定影片而創作而編配的音樂。
生畫對位 聲音和畫面形象分別表達不同的內容,從不同方面說明同一涵義。
聲音蒙太奇 在時空動態中,聲畫匹配的聲音構成方法。
類型電影 按照外部形式和內在觀念構成的模式進行攝制和觀賞的影片。
意識流電影
以意識流理解世界為宗旨,以意識流為人思維的經常模式,並以意識流的創作方法創作的電影。

主流電影 反映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及觀念,具有穩定的票房保證,因而投資者肯投資的一類影片。
寬銀幕電影 是指比普通標准銀幕更寬的電影統稱。
數字電影 是指電影攝影,放映和剪輯過程全部用數字格式統一起來的電影。
電影院線 由電影發行者建立的電影院組織。
藝術 被廣泛認同,專業化水平發展很高的媒介表現手段。
藝術風格 藝術家或藝術作品在整體上表現出來的獨特的藝術特色和藝術個性。
藝術形式 指作品得以表現的內部結構和表現形式。
藝術批評
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運用一定的觀點,對文藝作家,文藝作品等所做的探討,
分析和評價。

藝術典型
指以鮮明獨特和豐富多彩的個別性,深刻的顯示出社會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質和規律,
並達到較高藝術成就的藝術形象。

藝術欣賞 是讀者或觀眾主動接受藝術作品的一種再創造的審美活動。
藝術流派 指在一定歷史時期里,由一批思想傾向,美學主張,創作方法和表現風格等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藝術家們在創作實踐中自覺或不自覺的結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流派。
藝術沖動 指藝術家創造藝術作品的心理需要或動機,是藝術家在生活實踐中由於某種事物的啟發和激勵而產生的強烈的創作願望。
藝術技巧 是藝術家提煉素材,揭示題材意義,安排作品結構,運用語言,線條,色彩等材料塑造形象,進行藝術傳達的手段和能力。
藝術手法 指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達主題思想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方法。
藝術思潮 指在一定社會思潮和哲學思潮影響下,在藝術領域中所出現新的藝術思想和創作傾向的一種潮流。

㈧ 導演的名詞解釋

[dǎo yǎn]
導演

(職業名稱)
編輯
導演,是製作影視作品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用演員表達自己思想的人。是把影視文學劇本搬上熒屏的總負責人。作為影視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導演的任務是:組織和團結劇組內所有的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和演出人員,發揮他們的才能,使眾人的創造性勞動溶為一體。
導演就好比軍隊的最高指揮者,一部影視作品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導演的素質與修養;一部影視作品的風格,也往往體現導演的藝術風格和性格,更能體現出導演看待事物的價值觀。
中文
導演
外文名
director
代表人物
張藝謀、王晶、陳凱歌 馮小剛等
主要職責
統籌作品全部環節與作品完美展示
首位導演
梅寧根公爵
中國相關組織
中國電視劇導演工作委員會
日本語
ディレクター
韓國語
감독

㈨ 影評寫作電影基礎知識

影評寫作電影基礎知識

電影是什麼:是一種由活動照相術與幻燈放映發展起來的綜合性現代藝術。起源於19世紀末,1895年12月28日為世界電影誕生日。

電影的本性

1、作為大眾文藝樣式的藝術觀賞性;

2、作為實現利潤、擴大再生產手段的商品性;

3、作為意識形態載體的工具性。

電影事業的要求

1、體現個性力量的藝術創造性;

2、適應時代與社會需要的思想性;

3、實現經濟價值的功利性。

電影的兩大風格類型

紀實風格:源於路易·盧米埃爾兄弟放映的《工廠大門》《嬰兒喝湯》《水澆園丁》等影片對生活的紀實。強調真實客觀地反映生活的本來面目。

戲劇風格:源於美國用電影對舞台演出的紀錄,注重場面繁華、情節曲折、明星效應,形成好萊塢式電影風格,對故事片創作產生重大影響,成為電影市場中主要的影片樣式。

電影主要表現手段

蒙太奇:將片斷鏡頭加以組合,並與聲音配合,創造出特殊電影時空的結構方式。

美國格里菲斯在《一個國家的誕生》中成功的運用。蘇聯電影家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將蒙太奇上升為理論。“庫里肖夫實驗”,一個毫無表情的臉與喝湯、棺村、小孩的畫面連接,產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強調剪輯的作用。有多種表現手法,如鏡頭~、音響~、對比~、平行~、聲畫分立、聲畫對位等。蒙太奇極大地增強了電影的表現力。

長鏡頭:指對一個運動志面較長時間的連續不間斷地表現,保持運動著畫面的整體性。這是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反對蒙太奇造成的虛假而提出的一種電影閏美學理論。強調電影的照相本體屬性,強調生活的真實性。

電影名詞解釋

1.電影: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錄音等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在螢幕上造成活動影像和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技術。

2.電影藝術:以電影技術為手段,以畫面和音響為媒介,在熒幕上把運動的時間和空間里創造出來,再現和反映生活的一門藝術。

3.電影史:電影自身發展的歷史。

4.電影思維:藝術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指為創作影片所進行的與未來熒幕形象有直接關聯的思維活動。

5.商業電影: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的所有影片的統稱。

6.藝術電影:指趣味高雅,注重藝術技巧,不以盈利為唯一目的的電影。

7.場景:展開電影劇情單元場次的特定空間環境。

8.電影空間:由熒幕體現的空間世界。

9.景別:被攝主題在畫面中所呈現的范圍。

10.多景別:同一鏡頭中,不間斷變化的畫面景別。

11.特寫:表現成年人體肩部以上的頭像或某些被攝對象部分的電影畫面。

12.全景:表現成年人體的.全身或場景全貌的電影畫面。

13.中景:表現成年人膝蓋以上或場景局部的電影畫面。

14.近景:表現成年人體胸部以上或物體局部的電影畫面。

15.電影畫面:即電影鏡頭。

16.電影學:即一般電影研究,包括電影理論,電影批評,電影史等等。

17.電影時空的特殊性:即電影既是一種時間藝術,又是一種空間藝術。

18.段落:電影劇本中的一段相對完整的情節。

19.場面:構成一部電影劇作情節發展過程的基本單位。

20.客觀鏡頭:鏡頭特點不帶有明顯的導演主觀色彩,而是採用普通人看事物的觀點。

21.主觀鏡頭:所表現的內容明顯的帶有導演的主觀評論觀點的鏡頭。

22.電影構思:電影劇作者考慮和醞釀電影劇本寫作的藝術思維活動。

23.電影文本:是對當代一般哲學解釋學和結構主義符號學的基本概念狹義文本作廣泛使用的一種形式。

24.電影劇作:按照對生活的理解,體驗,評價,運用電影思維所進行的電影創作工作。

25.電影導演:是影片藝術創作的領導人物和總指導。

26.電影製片人:指在電影生產,製作過程中,對所涉及到的資金,人員,物質材料等所進行經營管理工作的人。

27.電影攝影藝術:以劇作為基礎,以客觀實體為對象,運用光學鏡頭,攝影機等主要技術手段,通過光學,色彩,構圖等藝術手段的處理,在熒

幕上創作出可出現的,運動著的造型藝術形象。

28.肖像構圖:指人物特寫或近景畫面形式所構成的。

29.電影美術:指為電影造型而進行的設計和製作的藝術創作。

30.造型語言:藝術家用來構成視覺形象,體現創作構思的手段和技巧。

31.電影音樂:專門為特定影片而創作而編配的音樂。

32.聲畫對位:聲音和畫面形象分別表達不同的內容,從不同方面說明同一涵義。

33.聲音蒙太奇:在時空動態中,聲畫匹配的聲音構成方法。

34.類型電影:按照外部形式和內在觀念構成的模式進行攝制和觀賞的影片。

35.意識流電影:以意識流理解世界為宗旨,以意識流為人思維的經常模式,並以意識流的創作方法創作的電影。

36.主流電影:反映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及觀念,具有穩定的票房保證,因而投資者肯投資的一類影片。

37.寬銀幕電影:是指比普通標准銀幕更寬的電影統稱。

38.數字電影:是指電影攝影,放映和剪輯過程全部用數字格式統一起來的電影。

39.電影院線:由電影發行者建立的電影院組織。

40.藝術:被廣泛認同,專業化水平發展很高的媒介表現手段。

41.藝術風格:藝術家或藝術作品在整體上表現出來的獨特的藝術特色和藝術個性。

42.藝術形式:指作品得以表現的內部結構和表現形式。

43.文藝批評: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運用一定的觀點,對文藝作家,文藝作品等所做的探討,分析和評價。

44.藝術典型:指以鮮明獨特和豐富多彩的個別性,深刻的顯示出社會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質和規律,並達到較高藝術成就的藝術形象。

45.藝術欣賞:是讀者或觀眾主動接受藝術作品的一種再創造的審美活動。

46.藝術流派:指在一定歷史時期里,由一批思想傾向,美學主張,創作方法和表現風格等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藝術家們在創作實踐中自覺或不自覺

的結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流派。

47.藝術沖動:指藝術家創造藝術作品的心理需要或動機,是藝術家在生活實踐中由於某種事物的啟發和激勵而產生的強烈的創作願望。

48.藝術技巧:是藝術家提煉素材,揭示題材意義,安排作品結構,運用語言,線條,色彩等材料塑造形象,進行藝術傳達的手段和能力。

49.藝術手法:指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達主題思想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方法。

50.藝術思潮:指在一定社會思潮和哲學思潮影響下,在藝術領域中所出現新的藝術思想和創作傾向的一種潮流。

;

㈩ 名詞解釋 蒙太奇

蒙太奇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電影發明後又在法語中引申為「剪輯」。

蒙太奇是音譯的外來語,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電影發明後又在法語中引申為「剪輯」。

1923年,愛森斯坦在雜志《左翼文藝戰線》上發表文章《吸引力蒙太奇》,率先將蒙太奇作為一種特殊手法引申到戲劇中,後在其電影創作實踐中,又被延伸到電影藝術中,開創了電影蒙太奇理論與蘇聯蒙太奇學派。

蒙太奇的構成:

蒙太奇一般包括畫面剪輯和畫面合成兩方面。畫面合成:由許多畫面或圖樣並列或疊化而成的一個統一圖畫作品。

畫面剪輯:製作這種藝術組合的方式或過程是將電影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起來,敘述情節,刻畫人物。

閱讀全文

與電影導演方法的名詞解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海綿寶寶2019大電影 瀏覽:894
2020年貓和老鼠大電影在線看 瀏覽:555
金爺電影完整版孫紅雷 瀏覽:923
兩黑幫打架出來一大老電影 瀏覽:82
袁弘2020最近在拍什麼電影 瀏覽:894
旋風小子系列電影演員表 瀏覽:514
關於英語的電影春節 瀏覽:687
國內十大燃爆荷爾蒙的電影 瀏覽:266
港台警匪動作武打電影大全 瀏覽:763
電影院按摩椅多少錢 瀏覽:262
關於音樂的一場電影 瀏覽:14
關於互相暗戀愛情的歐美電影 瀏覽:980
兩周情人電影完整版 瀏覽:252
在國外電影院大聲說話 瀏覽:63
男主角喬喬電影 瀏覽:170
電影名字至暗之時 瀏覽:195
高幀率電影院座位 瀏覽:170
為什麼美國電影很多都是拍舊金山 瀏覽:33
黑色星期五8電影原聲音樂 瀏覽:900
火狐狸電影完整版西瓜影音 瀏覽: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