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十三邀中的電影導演

十三邀中的電影導演

發布時間:2021-07-12 10:39:39

㈠ 《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十三邀》和《曉說》的區別其實是《十三邀》與所有訪談節目的區別。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騰訊視頻里《十三邀》的標簽並不是綜藝,而是新聞。可是相較於新聞類節目,《十三邀》是劍走偏鋒地用一個個公眾人物,或者一個個群體去表現社會現象,而不是通過一個個社會新聞。這樣一來就顯得《十三邀》本質上更偏向於一個訪談類綜藝節目。可是它與一般的訪談節目又有所不同。一般的訪談節目請到類似於張藝謀、賈樟柯這類導演,無非是列舉一下他們的成就,誇贊一下他們的功績,再給新電影宣傳一下,能爆個猛料更好。



最重要的一點是,很多時候在《十三邀》這個節目里,觀眾和主持人許知遠是站在對立面的。在一期又一期節目里,許知遠不停地向我們,或者我們代表的群體發出質疑,這種參與度和融入體驗,是其他訪談類節目沒有體驗過的。他的才華、追求讓他放不下對商業電影的執著,只能不斷上進才能坐穩在商業電影的王座。但是內心來說,她又是真心的渴望文藝電影,他羨慕李安電影里的藝術表達,巨想與婁燁合作,但又害怕人家不願意,可又放不下一切去選擇藝術電影。總之,這一期真的挺值得一看,尤其是能夠深入對徐崢的了解。

㈡ 十三邀為什麼被禁

狗十三邀過度宣揚了人的惡和成長的苦。

字面上,《狗十三》中的「狗」,指的是李玩所養的名為愛因斯坦的小狗;「十三」是正摸索著發展規則的13歲女孩李玩。對於這個略顯怪異的片名,咱們將它和英文譯名《Einstein and Einstein》進行拆組對應,就可以自行理解得到多種諷刺批判意味濃烈的解釋。

在李玩「養狗——失狗——再養狗——再失狗——再相逢」這條核心敘事線索上,有觀眾把這一過程濃縮為「被父權馴化的殘酷青春」:李玩因小狗的意外走失而情緒爆發,父親用暴力鎮壓了她的情緒,重重無奈之下,李玩最終實現了大人所期望的發展。

《狗十三》把「發展的殘酷」拉扯著放大,它給正在發展和已然成熟的觀眾所帶來的共鳴無疑是震撼的。電影的「共鳴」是觀眾和導演共通的一種「難得」,但令知著君過目不忘的一條評論卻這樣寫道:「原來咱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或者說,如果沒有共鳴,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運。」

(2)十三邀中的電影導演擴展閱讀

十三歲的少女李玩父母離異,父親(果靜林 飾)有了新家,她不得不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為了緩和與女兒之間的關系,父親送了一條小狗給李玩。孤獨的李玩在小狗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鏡像,喜歡物理的她給小狗取名愛因斯坦,它幾乎成了李玩在孤獨青春期里唯一的寄託。

一次意外愛因斯坦丟了,在李玩看來,愛因斯坦其實就是她自己,是一條走丟了家人也不願花精力去找的狗。於是在繼母為她帶來一條新的狗並騙她這是愛因斯坦時,李玩對成人世界的困惑和不滿情緒爆發了。

㈢ 中國的七代電影導演代表人物都有誰,代表作是什麼

徐靜蕾

㈣ 姜文有哪兩把刷子,讓他站著把錢掙了有什麼代表作嗎

認識姜文始於《陽光燦爛的日子》,而喜歡上姜文是因為《鬼子來了》。要說2018最期待的國產電影是啥,無疑是姜文這部《邪不壓正》,為此我還專門看了張北海的原著《俠隱》。

姜文,1963年1月5日出生於河北唐山,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中國內地演員、導演、編劇。

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只在乎你到底有了多少資本,而從來就不管你怎麼擁有這些東西,站著也好,跪著也罷,只要有錢,你就是爺。現實中的湯師爺太多了,而黃四郎也太多了,張麻子卻太少了。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㈤ 一檔《十三邀》許知遠引發公眾號的狂歡,,為什麼節目評價很好

今年上半年,因為要寫一篇關於姜文《邪不壓正》的影評,我特意去看了一下《十三邀》第二季許知遠對姜文的訪談。也因為這個契機,《十三邀》成為了繼高曉松老師的《曉說》,第二個我一期不落的節目。

最重要的一點是,很多時候在《十三邀》這個節目里,觀眾和主持人許知遠是站在對立面的。在一期又一期節目里,許知遠不停地向我們,或者我們代表的群體發出質疑,這種參與度和融入體驗,是其他訪談類節目沒有體驗過的。

㈥ 《十三邀》第六期嘉賓李安有哪些作品

作為中國著名導演,李安的每一部作品幾乎都獲得不小的知名度,評價也頗為不錯。1995年,李安憑借英文電影《理智與情感》,獲得奧斯卡金像獎七項提名,進入好萊塢A級導演行列。


而諸如《色戒》、《飲食男女》等電影也影響頗為深廣。

㈦ 張藝謀想在國慶把愛和幸福感都表現出來,哪部作品最能代表他的導演水平

一提到中國知名導演,哪怕是我這種平時不太關注娛樂圈的人都知道有徐克、陳凱歌、陳可辛、王家衛、周星馳、賈樟柯、馮小剛、吳宇森、張藝謀、李安等人,其中的張藝謀導演在中國可謂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存在。《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等影片令其在國內外屢獲電影獎項,並三次提名奧斯卡和五次提名金球獎。其中,《活著》可謂是最能代表他導演水平的一部戲了。

正是因為自身的這些悲慘經歷,磨練了他的性格。有這樣的經歷的張藝謀,一直都接受著只讀的壓制,反而最希望獲得制度的肯定,而沒有正面剛的勇氣。因此在電影《活著》中,對溫格的反思最為溫和。富貴的孩子的死幾乎都是意外。即便在最後女兒難產大出血的一片混亂中,導演都謹慎的把這個場面處理出一股喜劇感。

㈧ 徐崢想和婁燁合作怎麼回事

徐崢在接受許知遠的《十三邀》的采訪中,曾經談到過自己想要和婁燁合作一個電影故事的想法。
現在徐崢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商業導演和演員,他也曾經在一些訪問中也談到了自己為什麼會從演員到當導演的事情,因為自己已經無片可拍,所以乾脆自己當了導演。

但是問題是兩人的電影道路是不一樣,徐崢更追求商業化,希望能影響更多的人,而婁藝則更堅持自己的內心,兩人的追求和想法並不相同,如果共同合作,作為都有自己追求的分量級人物來說,這確實有挺難的。

㈨ 《十三邀》為什麼被禁

過度宣揚了人的惡和成長的苦。

字面上,《狗十三》中的「狗」,指的是李玩所養的名為愛因斯坦的小狗;「十三」是正摸索著發展規則的13歲女孩李玩。對於這個略顯怪異的片名,咱們將它和英文譯名《Einstein and Einstein》進行拆組對應,就可以自行理解得到多種諷刺批判意味濃烈的解釋。

在李玩「養狗——失狗——再養狗——再失狗——再相逢」這條核心敘事線索上,有觀眾把這一過程濃縮為「被父權馴化的殘酷青春」:李玩因小狗的意外走失而情緒爆發,父親用暴力鎮壓了她的情緒,重重無奈之下,李玩最終實現了大人所期望的發展。

《狗十三》把「發展的殘酷」拉扯著放大,它給正在發展和已然成熟的觀眾所帶來的共鳴無疑是震撼的。電影的「共鳴」是觀眾和導演共通的一種「難得」,但令知著君過目不忘的一條評論卻這樣寫道:「原來咱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或者說,如果沒有共鳴,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運。」

閱讀全文

與十三邀中的電影導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18年國內電影節 瀏覽:503
法國電影13街區 瀏覽:664
成龍吃霸王餐是哪部電影 瀏覽:244
盤點昆蟲動畫電影音樂 瀏覽:456
特務媽咪電影音樂 瀏覽:906
完整版的電影過年好 瀏覽:441
在哪個網站看電影不收vip 瀏覽:170
電影急先鋒英文 瀏覽:871
樂高世界大電影大全 瀏覽:636
泰國電影作弊系列 瀏覽:264
的士速遞所有電影名字 瀏覽:393
lux電影院 瀏覽:595
會動石像大電影 瀏覽:505
兒童紅色教育電影觀後感 瀏覽:663
哪部電影的女主角漂亮 瀏覽:146
泰國電影屍 瀏覽:876
電影九手歌完整版 瀏覽:782
法國的電影游戲 瀏覽:43
私人影院在電影院嗎 瀏覽:550
電影血碑圖片 瀏覽: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