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動畫電影導演解析

動畫電影導演解析

發布時間:2021-07-14 08:51:35

① 動畫電影賞析角度

2002年,第5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第2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獎這兩個耀眼的獎項全部頒給了一部動畫長片,出自日本動畫導演宮崎駿之手的《千與千尋》,2005年,宮崎駿本人也被授予了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動畫片作為一種特殊的電影類型,伴隨著其低齡定位的固定印象常常被置於電影學術視角之外。10年前,宮崎駿以其作品動畫長片《幽靈公主》打破動畫界為兒童觀眾製作電視動畫短片的時代,紅遍亞洲電影院線;10年後,《千與千尋》以動畫這一類型片形式史無前例地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最高獎項;這足以留給我們許多思考:顯然動畫片作為電影的特殊類型之一,看似單薄的畫面、出自畫筆或電腦軟體的人物也能超出我們想像地成功承載導演試圖傳達的思想、成功傳遞人類特有的感情,動畫電影在票房與藝術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並逐漸走出淺薄單純的刻板印象,在審美與藝術價值上得到了承認。

一、具有分析意義的動畫電影及其美日兩大風格

根據動畫電影的表現風格與文化影響,人們普遍認為全球動畫電影中執牛耳的美國與日本動畫電影是兩種具有明顯不同風格的流派。動畫電影的生成機制依賴於人在腦海中的想像與筆在白紙上的描繪,由於背離了傳統電影的真實本性,歷來以幼稚、簡單等刻板印象在各種電影學術視角的邊緣徘徊,這種印象的形成與沃爾特·迪斯尼及他的迪斯尼王國通過系列改編自世界童話的動畫電影在全球大眾通俗文化中產生的重要影響緊密相關。從1923年迪斯尼的第一部有真人參與的動畫電影《愛麗絲在卡通王國》開始,諸如《美女與野獸》、《獅子王》等經典動畫影片屢屢在全球取得票房成就,在皮克斯、夢工廠等動畫工作室出現之前,奧斯卡最佳卡通片獎項長期為迪斯尼所獨占。以迪斯尼為代表的美國好萊塢動畫生產線歷來以兒童為主要觀眾群,考慮到美國復雜的電影分級制度,動畫影片往往迴避時事主題與性主題等成年人才能理解的內容,以改編、創編經典童話故事為主,並且始終貫穿著好萊塢對電影技術的崇拜。如最新賣座電影《功夫熊貓》中,其導演與敘事力量已經完全為CG動畫造型所帶來的震撼所取代,製作商也坦言其生產路線就是製造「針對兒童的夢幻」,其終極目的是讓家長掏錢購票,領著孩子走入電影院享受一次娛樂。

與美國動畫電影具有的「兒童化」、「超級英雄」、「3D」等風格關鍵詞相比,日本動畫電影就有著更寬泛的路線。從上世紀50年代起就開始在日本社會普及的動畫產業如今擁有非常廣泛的觀眾覆蓋面,如2007年日本本土電影票房排行中動畫電影就占據半壁江山,這些票房冠楚大多是具有各種不同目標觀眾與風格的本土動畫電影,特別是知名連載電視動畫的劇場版:如以兒童為觀看對象的《寵物小精靈》、《哆啦A夢》;還有講述清純戀愛內容的《秒速5厘米》等以少女為觀看對象;以及熱血格鬥主題的《海賊王》、偵探類《名偵探柯南》等以青少年為觀看對象;其次才是《美食總動員》這部皮克斯作品[1]。日本作為全球動漫大國,其總人口中視閱動漫的比率高達87%,居全球之冠,動漫產業成為其第三大產業[1];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動畫電影就開始了「輸出」之旅,而日本動畫電影在全球范圍內贏得廣泛關注與贊譽多要歸功於目前日本國內公認的動畫界三大權威:宮崎駿、押井守和大友克洋。這「三大權威」所製作的動畫電影以構思復雜、思想深邃、主題哲意為共同特徵,在世界范圍內擁有大批擁躉,其中大部分是成年人。宮崎駿自《風之谷》後便在亞洲享有盛譽,2002年更是憑借《千與千尋》一舉贏得全世界矚目,其作品就此邁入全球關注的時代。押井守則是以根據日本科幻漫畫教父士郎正宗的漫畫原著改編製作的《攻殼機動隊》電視動畫片與動畫電影成名,在全球范圍尤其是美國產生了強烈反響,2004年製作的《攻殼機動隊》第二部劇場版《Innocent》在戛納電影節上展播,2008年以《空中殺手》與宮崎駿一齊角逐威尼斯電影節。而大友克洋早在1988年就以由自身創作的連載漫畫《阿基拉》改編的同名動畫電影驚艷於西方世界,這部承前啟後的作品甚至深刻影響了整個西方的科幻電影思想[2],2004年他製作的《蒸汽男孩》也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展映,並成功在國際市場發行。雖然三人的作品風格各異,但目前從影片國際發行數量、所獲國際獎項這些標准來看公認宮崎駿是最有影響力與代表性的。

從電影分析的角度來說,電影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藝術作品,它可以衍生一個在敘事結構上以及視覺、音響上建立意義,並對觀眾產生特殊效應的文本[3]。雖然傳統電影分析的視角並未將動畫電影置於其中,電影藝術的論述著作中也常常僅將動畫作為一種影片類型寥寥簡介,但是以宮崎駿及其系列作品為代表的日本動畫電影具有顯著的美學特徵與導演風格痕跡,具有與商業電影對應的票房成果;在影片主題構思、創作水準、藝術效果、視聽音像、目標人群上都具有了超越迪斯尼經典改編童話動畫電影的高度;其進入國際市場的高品質作品以深沉的內容哲思與獨特的畫面風格獲得了觀眾與影評人的認可。如此2002年《千與千尋》才獲得了除柏林電影節大獎與香港金像獎以外,當年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長篇動畫電影獎、紐約電影批評家協會最佳動畫片獎、波士頓電影批評家協會特別獎、第30屆Annie Awards長篇動畫片電影獎、導演獎、腳本獎、音樂獎、第9屆好萊塢電影節最佳動畫片獎、紐約電影批評家協會最佳動畫片獎、日本電影大獎導演獎動畫片電影獎等幾乎所有動畫電影評選的獎項[4]。這樣一部動畫電影能超越國界得到藝術與市場同時好評,為動畫電影這一常常被電影學術界忽略的類型具有放入電影思想與文化視域進行解析的價值做出了旁證。

二、日本動漫產業語境下的宮崎駿電影賞析

日本動漫產業市場除了數量繁雜眾多的印刷出版物,還包括動畫電影、動畫電視片和動畫音像(錄像帶、DVD)與周邊產品。在這個巨大的市場內產品內容無所不包,目前全日本有400多家動漫製作公司,科幻、靈異、偵探、戀愛、格鬥、人際關系、倫理批判、個人奮斗等各種題材與內容的動畫產品每天在這些公司中生產出來,其中也不乏暴力、血腥、尚武、頹廢、色情、肉體刺激等充滿負面內容的動畫作品。在這樣一個龐大蕪雜的環境內,靠觀眾以自身脆弱的感知與判斷在消費中來辨別動畫產品的良莠實在過於勉強,但也正是因為這樣,宮崎駿、押井守和大友克洋這「三大權威」所代表的這部分深刻、人性化、富有哲思並激勵感悟的動畫電影作品才得以以標桿的位置豎起日本動畫電影的發展旗幟。「動畫電影作品」與立足於短期收益的「動畫電影商品」是不同的,並不是說提倡只觀看欣賞權威導演的作品,但是對於日本動畫電影的消費與賞析,必須首先選擇在內容與思想上有品質與品位,其次是能傳遞出一定的導演通過世界觀、價值觀設定所欲表達的創作與人生理念的電影。

對於本文欲討論的日本動畫電影主要代表人物宮崎駿,其作品無論是美學視域還是導演的作者角色都具有十分鮮明的特色,尤其是成立個人主創的吉卜力動畫工作室後,其個人風格在所有作品中一貫延續,並且在這背後還能看到日本民族文化性格的輪廓。

1、「吉卜力」的作者印章

「電影作者論」的命名者、倡導者、實踐者是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主將「三劍客」之一的弗朗索瓦·特呂弗;電影作者角色的倡導與實踐意義始終限定在三個層面之上:通過編導合一賦予導演在影片視聽構成與總體風格的掌控權利;將文學研究中的作家作品論研究方式實踐進入電影評價,以導演作品的視角考察其電影;以導演作為劃分並指稱電影作品的方式,取代此前的主演明星或大製片廠的標示來勾勒電影現象與電影作品[5]。「電影作者論」與其說是一種理論,不如說是一種態度,導演在堅持藝術理想與平衡大眾口味之間取捨,持續培育自身的風格。

原作與編劇、編劇與導演在電影作品內容的理解上產生矛盾與沖突是十分常見的,製作人與投資方提出修改意見也常有發生,編導的沖突與磨合在動畫領域中主要表現在原作與腳本間、製片人與導演間。宮崎駿的吉卜力動畫工作室創立之初推出的動畫電影《魔女宅急便》就是根據小說家角野榮子的原作改編,因為影片加入魔女奇奇失去魔力的情節,曾被原作者認為有違展現魔女奇妙生活的作品精神而遭到強烈反對[2],雖然最後雙方做出了改編的妥協,但無疑原作者的意圖是導演意圖的干擾因素之一。或許是出於這一原因,宮崎駿創辦的吉卜力工作室至今只製作了《魔女宅急便》與2004年《哈爾的移動城堡》兩部由原著小說改編的電影,其餘作品的原作、腳本、導演、人物設定、分鏡全由宮崎駿一人完成,配樂設計也是由合作數十年的老搭檔久石讓完成。吉卜力工作室的合作製片人德間康快、高田熏等人則是以有名的從不幹預導演的任何製作工作而與宮崎駿保持了長時間的合作關系。可以說在宮崎駿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中,真正實踐了「導演作者」的自覺意識。宮崎駿作品的主要題材與重復主題也是十分明顯的,以《風之谷》聞名於世的關注自然,批判戰爭與破壞的「環保教父」頭銜在其後的《幽靈公主》、《天空之城》中得到反復印證;每部影片中必然出現的「飛行」場景;每部影片必然出現風格細膩的水彩寫實風格自然景觀;絕大多數影片主角都是特定年齡段的青少年;絕大部分鏡頭由細致的手繪畫面製作…這些主題與表現上的特點已經形成導演本人的獨特烙印,成為宮崎駿的個人風格標志。

可以說,即使沒有任何真人明星演員,宮崎駿及其吉卜力動畫工作室通過系列動畫影片已經建構了一個完整的「宮崎駿世界」,打上了本人鮮明的藝術烙印,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吉卜力出品」甚至成為票房的保證,每部影片都是當年日本國內票房冠楚。即便是常被人忽視的動畫形態,只要打破「給兒童看」這個藩籬,導演也能實踐自己的藝術意圖,甚至由於人物、背景、色彩等畫面設定上的自由性還能更方便的以一以貫之的方式實踐導演個人的主題與風格追求。

2、寫意的美學追求

寫意本是與「工筆」相對的中國畫技法,強調以簡練的筆墨寫出物象的形神,從而表達作者的意境。簡言之,寫意是以看似簡單的筆觸體現出描繪對象的精髓。宮崎駿的動畫電影畫面線條都十分簡單,無論是人物還是背景近景等,都是以手繪原圖為基礎製作出來的2D畫面,畫面立體感全部依賴色彩表現,主色調突出,色彩柔和豐富。但所有的宮崎駿電影都以流暢的視覺觀感與明亮的色彩成功傳達出影片的情緒,令觀看者腦海中久久留下那簡單卻純凈的意境。以任何美術研習者都能具備的技巧繪畫製作的電影如何給人們產生觀看的愉悅?這就是寫意的境界。

動畫藝術本身是綜合性的,它包括造型、動作、語言、繪畫和聲音等表現手段。這些手段又以不同的方式在動畫形象上集中表現,構成了獨特的審美價值[6]。宮崎駿的寫意手法就在於動畫形象的整體意境描繪上。蘇珊·朗格在《藝術問題》中提出,一部繪畫作品打動觀眾的方式在於以畫布、色彩等物質事物達到一種平衡的形狀,從而組成一個蘊含著畫面要素的能動關系、充滿著張力與馳力的空間,即所謂的藝術作品的「幻象」[7]。借鑒這種分析畫作的觀點來分析宮崎駿電影中的畫面,即是以色調、角色造型、表情細節、背景設計等合力營造出整體的獨特「畫風」空間。比如《龍貓》中的大龍貓,以簡單的灰色調與毛邊橢圓造型,配上尖耳朵大嘴巴與富有變化的眼睛和鬍子,並添上與巨大身材不相稱的小爪子與尾巴這些細節,寥寥幾筆背後是深厚的畫風積累,成功塑造出具有毛茸茸質感又富有童趣的造型;龍貓出現的場景設計在臨近森林的農田中或者是樹上,以淺綠這種生動活潑的色調為主要背景,既有細膩得連經絡都畫出來的樹葉,又有以簡單化高光與明亮色彩背景化交代的農田,再加入幾束陽光投射的光線細節描繪,便將畫面襯托的生機勃勃。宮崎駿式「幻象」的營造在於對畫面傾注的充沛情感,以寫意的手法描繪角色,但是又利用畫面的每個細節同時向觀眾傳遞關於角色的情緒,因而成功營造出獨特的浪漫主義意境。

宮崎駿本人比較排斥電腦技術,他堅持在其製作的動畫電影中不使用任何電腦技術,看似簡單實則深厚的寫意意蘊才是他真正打動觀眾的美學理念。

3、民族文化的輪廓

同樣是「毛茸茸的巨大生物」,可以將龍貓這一角色與迪斯尼2001年製作的影片《怪獸公司》中的主角毛怪做個對比;皮克斯在設計表現「毛怪」這一主角時所採取的是全球最先進的3D技術,毛怪身上的絨毛多達300萬根以上,為了詳細表現出每根絨毛,並且在動作上同時表現出重力感與靈巧度,皮克斯花了近兩年的時間專門開發了一種用於建模設計的電腦軟體[8]。製作方花了巨大的代價試圖表現一隻「可以亂真」的怪獸,影片中以毛怪的動作為表現重點,解救小女孩阿布的情節安排緊湊令人印象深刻,但其角色性格與心理的刻畫反而略顯牽強。而輪廓化二維化的龍貓雖然沒有一句台詞,卻以鄉間森林中憨胖可愛的精靈形象留在了每個孩子的心中,「龍貓」一詞與「巨大柔軟憨胖精靈」建立起了意指鏈,影片播出後龍貓形象的毛絨玩具在整個亞洲大受歡迎,至今仍在生產。也許這兩位主角甚至這兩部動畫電影的審美差異折射出的也是東西方之間的審美差異,以漢文化圈為代表的東方文化中歷來貫穿「天人合一」的理念,從觀看畫面時的視覺習慣到把握概念時的認知習慣,東方文化都傾向於從「整體」上著手,具有追求整體和諧的習慣;尤其是宮崎駿的美學理念向來在於以柔美舒緩的筆觸營造整體意境,以欲言又止的含蓄與意境美觸摸觀眾的心靈。而發軔自歐洲的西方文化則以「人物對立」的理念來統攝其世界觀,視覺習慣上關注主要部分,概念把握上關心結論,西方觀眾尤其是美國觀眾也更習慣接受主角在畫面中心不斷地行動、打鬥。

藝術無時無處不與主體、社會及其文化等深刻地聯系在一起,它總是某種社會文化類型的模型。文化在賦予一個民族以表達方式時,也賦予了該民族觀察這些藝術的眼光。在宮崎駿的所有作品中都深深浸潤著日本社會文化的審美特性與個性輪廓。

(1)日本社會與平民主角

在《菊與刀—日本文化的諸模式》中,本尼迪克特認為日本是一個強調團體與一致,以「恥感」為道德標準的社會,各自擁有固定的角色與責任、傾向合群低調的人群就像同質的汪洋。低調與寡言的日本人面臨著職業與家庭的角色責任,背負著社會既定的壓力。「中庸」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素之一被完整移植到了日本社會,並在此之上置入「國家神道」的信仰核心,個人主義在這個社會是不被提倡的。在這種提倡團隊精神與社會規則的社會精神下,我們在以宮崎駿為代表的日本動畫電影中看不到天賦異稟的美國式超級英雄,片中的主角都是凡人,普通的中小學生少女少年,連魔女都是穿著灰袍自食其力(《魔女宅急便》),即便有位見義勇為的飛行員也是一頭豬(《紅豬》);嚴格來說他們根本不算英雄,他們只是通過戰勝生活與心靈的挫折重新找到自信,幫助了身邊的人也幫助了自己。

也正是因為如此導演在每部影片中並不僅是講一個故事,而是將故事中每個角色的性格、心理細細鋪陳開來,讓觀眾目睹著身邊的平凡人與普通孩子如何在成長的荊棘路中發生變化,找到自己的方向。「平民主角」源於社會文化性格對個人英雄的摒棄,給觀眾帶來的是心靈的貼近與更多的自我感觸。毫無疑問在觀感撼動性沖擊與心理撫慰式感觸間,宮崎駿所選擇的是後者。

(2)自然神靈與和而不同

日本社會的主要特點是多種宗教並存[9],與此對應的便是多神的觀念。多神觀念的源頭是日本原始宗教神道教,神道教認為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界諸神,日本各地可見的神道神社就多出於山嶽信仰而修建。敬畏山嶽、河流、森林等自然神靈雖然看起來與現代社會的開發背道而馳,但多神與自然神靈的觀念伴隨著人類學傳承而滲入了日本的民族文化。《龍貓》的創作就直接源於宮崎駿本人幼年聽過的傳說;而《千與千尋》的原片名為《千與千尋的神隱》,「神隱」就是日本文化中用來表示孩子突然不見或失蹤的說法,意為被神靈藏起來了;在宮崎駿的作品中,自然神靈的存在理所當然。

在對自然神靈的崇拜中目睹的是摧殘自然的現狀,被稱為「環保教父」的宮崎駿常常在影片中展現人類對信仰的漠視與大自然沉默的報復,也許不只是對於環境惡化現狀的危機感使然,導演更想從自然神靈與現代社會和諧存在的理想圖景中召喚那逝去的尊敬自然的崇敬之心。不論是《幽靈公主》中人類與森林生靈血淋淋的戰爭,還是《千與千尋》中各路神靈悠然自得的異世界,「和而不同」是導演在其所有作品中設定的一以貫之的世界觀,在這種世界中徜徉的觀眾也能回味起日本民族敬畏自然的時代。

(3)含蓄深遠的淡雅之美

「含蓄」可以說是概括以儒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美術、文學理念的關鍵詞之一。表現在影片的審美領域,即是「其中深意,欲說又止」的敘事方式,以及傳承自「物哀」情結的婉轉淡雅氣氛的營造。

宮崎駿動畫電影常常在120分鍾以上的時間里陳述一個完整的世界觀架構,並安排一段極其復雜的劇情,在人物關系與背景架構交代清楚後,影片便圍繞一個核心情節展開,但高潮的鋪陳舒緩,主題立意深遠,導演有意無意不交代徹底的一些細節為觀眾留下了無盡的回味與想像空間。如《幽靈公主》中著名的結尾台詞「一起,活下去」,又如《千與千尋》中帶著些許悵然的千尋離開異世界的腳步,再如《天空之城》中載著生機緩緩升空的大樹之城等等,沒有「從此幸福快樂」的結論讓人安下心來,這種欲說還休的敘事方式以及一些刻意的細節懸念交代,類似於繪畫中的「留白」技法,於空白處留出想像的空間,邁入這處空白的觀眾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導演的世界,這與好萊塢動畫電影的直白單調相比是一種別樣的體驗。

「物哀」則是由《源氏物語》在日本社會所開啟的一種審美意識,淡淡的哀傷,婉轉的情意自公元1世紀以來就隨著一代又一代的詩人、散文家、物語作者流傳了下來[3],就連日本的國花櫻花也是充滿著繁茂枝頭轉瞬即逝的哀婉與悲傷,而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也是以小說《古都》、《雪國》中物哀、風雅、幽玄這一獨特美感與日本文化的內在精神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可以說浸潤在日本文化中的藝術家無不受到「物哀」情結的影響,宮崎駿的作品當然也不例外,即便具有充滿異域文化的場景設計,影片的情節內容等仍是十足的東方味。如《天空之城》中孤獨的機器人伴隨著大樹上的都市飛向太空,《幽靈公主》中為了各自生存註定要斗爭下去的雙方,《紅豬》中寧願變豬、常常留給吉娜期望與等待的波魯克等等情節的安排,充滿著無奈與感傷。而體現在人物關繫上,導演則常常描繪一種少年少女間的朦朧傾慕或嚮往之情,人物細膩的表情、目光移動與面紅向觀眾訴說著心中情愫,婉轉淡雅,甚至根本不曾言說過的情感以無聲勝有聲的方式有力感染觀眾,以意蘊取勝。

三、結語

作為人類想像的產生物,動畫電影這一類型與傳統電影源起同步,目前不少優秀動畫電影都能以深刻的思想與意蘊在藝術與市場上取得巨大成功,同時不少動畫電影導演還能以獨特的作者意識使動畫這一形式在更大范圍內產生影響,因此我們有必要從客觀的立場與審美角度出發,在與傳統電影平等的視角下對動畫電影給予應有的關注與解析。有趣的是,隨著全球電影廣泛使用進而依賴CG技術,流行商業電影的畫面開始有了追求「以假亂真」境界的傾向,也許押井守曾預言過的「所有電影都將成為動畫」的時代真的並不遙遠

② 日本動漫電影導演

1,宮崎駿

宮崎駿,1941年1月5日出生於東京都文京區,日本動畫師、動畫製作人、漫畫家、動畫導演、動畫編劇。畢業於日本東京學習院大學政治經濟部。1963年進入東映動畫公司,從事動畫師工作。

2,押井守

押井守(おしい まもる),1951年8月8日出生於日本東京大田區,日本動畫導演、電影導演,畢業於東京學藝大學教育學系美術組。1980年,執導個人首部動畫電視劇《尼爾斯騎鵝旅行記》,從而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

3,大友克洋

大友克洋(Otomo Katsuhiro),1954年4月14日出生於日本宮城縣,日本動畫導演、編劇、製片人、漫畫家。1986年,執導個人首部動畫電影《迷宮物語》,從而正式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

4,今敏

今敏(Kon Satoshi),男,日本人,漫畫家,動畫家,1963年10月12日出生於日本北海道札幌市,2010年8月24日上午6時20分因胰腺癌逝世於日本東京都,享年46歲。

5,新海誠

新海誠(Makoto Shinkai),原名新津誠,1973年2月9日出生於日本長野縣南佐久郡小海町,日本動畫導演、編劇、作家,畢業於日本長野縣野澤北高等學校、日本中央大學文學部日本文學系。2002年,執導了科幻動畫短片《星之聲》。2016年,自編自導了動畫電影《你的名字》。

③ 動畫 片的導演和電影的導演工作一樣嗎 區別

動畫片的導演叫監督,是動畫工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將原作及腳本以映像形式表現出來的總負責人,決定整部作品的風格和各個細節.

導演是電影藝術創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把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的總負責人。作為電影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導演組織和團結攝制組內所有的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發揮他們的才能,使攝制組人員的創造性勞動溶為一體。導演的再創作以電影文學劇本為基礎,運用蒙太奇思維進行藝術構思,編寫分鏡頭劇本和「導演闡述」,包括對未來影片主題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寫,場面的調度,以及時空結構、聲畫造型和藝術樣式的確定等。然後物色和確定演員,並根據總體構思,對攝影、演員、美術設計、錄音、作曲等創作部門提出要求,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有關資料,分析劇本,集中和統一創作意圖,確定影片總的創作計劃。導演還要按照製片部門安排的攝制計劃,領導現場拍攝和各項後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攝制完成為止。一部影片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導演的素質與修養;一部影片的風格,也往往體現了導演的藝術風格。

④ 動畫導演的職責是什麼具體需要做哪些工作

1、制前作業:

(1) 和腳本作家及製作人敲定腳本

(2)分別和人物造型設計師、機械造型設計師、美術設計師開會將各設計案定稿

(3)製作分鏡圖(有時是副導演製作)

2、製作過程中要和副導演們談每一集的製作方向

3、制後作業:

(1) 和剪接師編輯影片

(2)指導聲優們及音響導演製作出理想的效果

(3)影像及音效合成

4、參予所有的宣傳活動


(4)動畫電影導演解析擴展閱讀:

代表人物

1、宮崎駿

宮崎駿(Miyazaki Hayao,1941年1月5日-),日本著名動畫導演、動畫師及漫畫家,出生於東京都文京區。1963年進入東映動畫公司,1985年與高畑勛共同創立吉卜力工作室。

2013年9月6日宣布引退。宮崎駿動畫作品大多涉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和平主義及女權運動,出品的動漫電影以精湛的技術、動人的故事和溫暖的風格在世界動漫界獨樹一幟。

宮崎駿在日本是非常有名的,他的代表作《千與千尋》是日本票房史上最高的電影,這一紀錄至今沒人能打破。2014年退休的宮崎駿榮獲奧斯卡終生成就獎。

2、萬籟鳴

萬籟鳴(1900.1.18-1997.10.7) 號籟翁,藝名馬痴。世界動畫大師,藝術大師,中國剪紙藝術第一人,動畫電影創始人,世界著名導演,近代世界500名人之一。

1925年與弟古蟾攝制的動畫廣告《舒振東華文打字機》, 為中國動畫片之雛形。1926年參加長城畫片公司,兄弟合作攝製成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

1949年去香港,1954年回上海,任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動畫片導演。是中國影協第三、四屆理事。曾導演《野外的遭遇》、《大紅花》等彩色動畫短片。1961-1964年創作大型彩色動畫片《大鬧天宮》(上下集)。

⑤ 動畫片的導演的工作內容都包括什麼

簡單講 導演 日本稱為監督 決定整部作品氣氛風格的關鍵,掌管故事進行的步調、氣氛轉折等等。即使是相同的人物設定、相同的畫風與製作群,也會因導演的不同而有截然不同的風格。

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畫分鏡表

原畫師 動畫師 上色 背景 攝影聲優等等都根據這本監督畫的分鏡表 依次完成自己任務

手繪好的監督畫的分鏡表都可以成為漫畫了。這里 上了2張著名監督的分鏡表。

⑥ 【動畫片的】編劇和導演都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區別嗎

嚴格來說,編劇和導演是兩項獨立的工作,但由於近年來娛樂節目的增多,編導這個雙力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視線里,原因是欄目本來就簡短,一人完全有能力勝任此兩項工作。
但對於一部電影或是電視劇的創作時兩項工作的分工便非常明顯了。
編劇:一部電影的根基。對製片人和導演負責。完成一部影片的書面創作,和在第一時間里修改影片的工作。
導演:對製片人負責。負責調動全組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在規定時間里完成劇本變為圖像的再創作計劃。
有時一個人如果既能寫劇本,又可以做導演和演員,那他將對影片作出更大的的貢獻,但一個人的能力的確有限,他不可能包攬所有的工作,所以影視是一種集體創作藝術。
希望這個答案你能滿意。

⑦ 動畫導演的主要職責是什麼

動畫片導演,主要是配音的導演,尤其的譯製片.對配音演員的統籌和調配,都是必須的.

⑧ 求一篇動畫導演闡述...什麼動畫片都可以~~~拜託拜託..

一、故事簡介

《烏蘭 其其格》是中央電視台動畫部製作的二十六集原創動畫連續劇,是一部以我國內蒙古草原上,蒙古族孩子的童年生活為題材的動畫寫實作品。

「烏蘭」蒙語意為紅色,「其其格」蒙語意為花朵,是本片主角——兩個蒙古族小姑娘的名字。姐姐烏蘭13歲,妹妹其其格6歲,寓意她們是盛開在草原上美麗的紅花,有著象花兒般美好的童年。

本片以蒙古族牧民的游牧生活為故事背景,以烏蘭、其其格在草原上游牧,並與各種草原動物快樂成長的經歷為故事主線,將她們充滿驚險,驚奇與驚喜的童年生活展現給小觀眾們。希望大家由此了解,在我國,不僅有城市生活,農村生活,還有一種非常有趣好玩的草原游牧生活,在這種完全有別於其他生活方式的環境中,與烏蘭其其格同齡的小朋友們有著怎樣的成長經歷,有著怎樣的幸福童年。

二、創作導向、風格

作品創作導向:草原生態,游牧生活,回歸自然,回歸質朴與真純。

故事編纂原則:有趣好玩,陽光快樂,充滿驚險、驚奇、驚喜。

作品整體風格:充滿童真童趣。

三、創作過程簡介

我與動畫部另一位導演來棟敏聯合執導的上一部作品——52集原創動畫系列片《小虎還鄉》全部完成並播出後,觀眾反應很好。在總結《小虎還鄉》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我萌發了創作《烏蘭 其其格》的想法,希望能在創作與製作上,都有進一步的提高與創新,受到更多觀眾的歡迎和喜愛,取得更高的收視率。

蒙古族歷來不論男女老幼,均驍勇彪悍,勇敢率真,這是其主要的民族特性。以兩個年齡相差7歲的小姐妹為主角形象,一方面能給故事更大的發展空間,使角色具有更大的親合度,另一方面也能給目前大多數為獨生子女的小觀眾,展現出另一種童年夥伴關系,及姐妹情深的親情關系。

6歲的妹妹其其格正處與金色童年的開始階段,13歲的姐姐烏蘭處於童年快要結束的階段,二人年齡上的反差,表現出不一樣的童年心態與行為特徵:其其格好奇、好幻想,老是貪玩,導致無心惹禍;烏蘭開始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並要保護、照顧年幼的其其格,代盡半母之責。

其其格的草原生活就是不斷的玩耍,在這過程中與許多小動物打交道,並當它們是自己的朋友。烏蘭有一個對自己充滿好感的少年朋友:11歲的男孩阿木爾,二人常因為其其格獨自跑出去玩耍,而要合力尋找保護她。姐妹倆因年齡差距各有各的朋友交往對象,也因此有了許多充滿歡樂童趣、美麗溫馨的故事。

為使《烏蘭 其其格》這一原創作品,能鮮活地表現童真童趣的主題,在故事編撰上做到視角獨特,在角色選取上新穎、出奇,使場景畫面風格明確,動作表現有趣、引人,我弱化了民族、宗教、歷史乃至時代、民俗的一些背景元素。在故事取材上,更注重突出選取內蒙獨有的動植物作為故事編撰的主要材料。

為此,我組織全體主創人員查閱收集了大量反映內蒙地區生態環境、特色動植物等方面的文字資料、圖片以及記錄片,並於2006年7月帶領編劇、場景設計、造型設計、作曲等方面的主創人員到內蒙古呼倫貝爾地區采風,體驗生活。

由於內蒙呼倫貝爾豐富的地域特性,以及生物多樣性,《烏蘭 其其格》一片在前期創作過程中,就已在故事編纂、場景設計、動物角色選取並進行造型設計等方面,較多參考了呼倫貝爾的地形、生態及物種特點,因此大家非常重視到呼倫貝爾采風,實地體驗生活的機會。

采風期間,大家每天都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走訪了呼倫貝爾地區的多個蒙古族聚集地和游牧點,收集了較多素材,拍攝了大量的采風照片,並就作品進一步的創作,進行了多次熱烈討論,啟發了更多的創作靈感。音樂創作方面,我要求本片作曲從采風收集來的蒙古族歷代傳唱的童謠民歌中,選取符合本片風格的一些曲調為基調,進行靜室再創作。

大量堅苦踏實的基礎材料收集工作,為作品各方面的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使本片從編劇到造型設計、場景設計、音樂都以反映作品主題為宗旨:故事充滿童趣,造型天真可愛,場景寫實優美,音樂極具蒙古族童謠韻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創作過程中,故事主線的設定經過了主創班子多次顛覆與磨合。我們最初的想法是構築兩條主線:

一條主線為:以烏蘭和其其格的年齡差距,以及性格不同,引發戲劇沖突。其其格年幼膽大,愛玩好冒險,烏蘭作為姐姐必須保護其其格在冒險中有驚無險。這構成了作品的一條主線。

原本另一條主線為:狼群的狩獵生活——我本計劃將蒙古人和狼同為草原守護者,雖有局部利益矛盾沖突,卻必須在全局上和諧共處,維護生存環境平衡,這一現實題材展現給觀眾。

但這一設想落實到具體的創作中時,發現存在較多問題:狼群在草原上的生存方式,與6歲其其格的童年生活相差懸殊,尤其是兩條主線互為交織構築故事時,雙方力量對比懸殊,寫實片的風格也限制了故事可採取的戲劇誇張范圍。

經過反復討論,主創班子最後將原本的「狼群在秋冬季節組成各個狼家族聯盟,以團結狩獵度過嚴冬」這一設定,改為一小群狼的游獵。同時取消了將狼群狩獵生活構成故事另一條主線的設定。

狼群成為其其格在草原上歷險的元素之一,而不是原來設定成的主要元素。狼的故事主角也變為兩只兄弟狼,它們是狼群中貪吃,喜歡偷懶耍滑卻又腦筋不靈活的笨狼。這兩個角色設定稍向可愛片角色風格靠攏,兄弟狼的角色設定與烏蘭其其格姐妹的角色設定較為相稱。

為使本片更具可看性,經過主創班子的反復磨合,最終確立了本片是從烏蘭其其格及其小夥伴(包括動物夥伴)幾個主要角色的性格沖突點入手,展開戲劇矛盾沖突,構成環環相扣,情節緊湊,懸念引人入勝的游牧歷險故事,以此展現姐妹倆及其夥伴們的成長經歷,充滿驚險、驚奇與驚喜,令小觀眾能憑籍烏蘭其其格的故事,體驗到另一種有趣的童年生活。

通過多次創作上的顛覆與提高,我們拓寬了思路,具體到劇本創作也更加充滿童真與童趣,提升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可看性,與本片最初的故事風格設定更為貼切吻合。

通過全體創作人員的共同努力,我有理由相信《烏蘭 其其格》這部原創動畫作品,將取得很好的收視效果,為小觀眾增添一份陽光健康,樂觀美好的童年幻想與童年回憶。

⑨ 為什麼動畫片也有導演

樓上的回答……監督是什麼? 導演是什麼? 監督就是導演好吧?日語的監督就是等於導演這沒什麼好討論的。至於樓主你問問什麼要有導演?那就等於為什麼一部動漫要有監督的存在。這是必然的了~ 舉個例子國內的很多片子也有小說改編的吧?那你看那部電影或者電視劇裡面沒有導演呢?動畫也是同理啊。導演導演他幾乎決定了這部片子的所有,你看到的動漫,為什麼風格迥異?這就是因為監督的存在啊牛X的導演的作品 每部片子能散發著他的「體味」 樓上說新房,新房的片子想必大家都看過雖然成本不高可是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他的那種「感覺」一看就知道這個手法是新房的手法。
樓主說直接按照漫畫來拍為什麼不行,漫畫是漫畫他決定了故事情節和人設等等。可是你要拍成一部片子就自然需要監督了。 監督說聲優配音這塊兒不行他們就得重來 監督說這塊兒的人設崩壞他就的重弄 監督說這塊需要刪減他認為不必要的就得刪減。 他來決定這部動畫的最終。
還有你所提到的情節不一樣這個是很正常的,很多的動漫作品都有大小幅度的改變情節。甚至很多都是原作粉碎機(新房昭之就是)。這有很多原因,我覺得可能有篇幅問題必定那麼長的作品改編成TV動畫篇幅有限你必須做出參訂來能變成獨立的劇情。 也可能是 動漫團隊原創的就拿鋼煉來說 2003版的 和 新的 鋼煉FA(FA就是基於原作)。這一點也不稀奇。
會到原問題 :所以動畫需要一個監督 就等於 一部電影需要一個導演是一個道理。沒有導演怎麼拍片子? 沒有監督怎麼做出動畫?。。就是這個意思恩。

閱讀全文

與動畫電影導演解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三大電影節獎品 瀏覽:23
古惑仔電影人物介紹及圖片 瀏覽:172
電影妮娜中文字幕 瀏覽:751
國語版冰海陷落2019免費完整電影 瀏覽:639
似曾相識電影音樂 瀏覽:152
簡愛的電影結局是什麼 瀏覽:994
英文版電影ppt 瀏覽:493
老易的故事電影完整版 瀏覽:327
最新電影付費觀看網站 瀏覽:360
吸血鬼戀愛動漫電影大全 瀏覽:283
電影十面埋伏完整版免費觀看 瀏覽:593
電影教父音樂網盤下載迅雷下載地址 瀏覽:511
阿虎電影音樂 瀏覽:920
外國電影動畫片名字 瀏覽:476
電影夜校演員表 瀏覽:812
國外網站的電影怎麼復制bt 瀏覽:710
2021大年初一上映的搞笑電影 瀏覽:261
2019年男同泰國電影 瀏覽:300
電影四大千金 瀏覽:7
日本大製作史詩戰爭電影 瀏覽: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