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視:動物世界是怎麼拍出來的呀
"人與自然"和"動物世界"大多數都是外國動物學家在野外實地拍攝的.
但是最近又出現了一種拍攝方式.大家如果經常看"人與自然"的話,會知道,現在科學家有一種隱蔽的攝象機可以近距離拍攝動物,而不引起動物的警覺.這種攝象機隱藏在偽裝成石頭,樹木和竹子等的仿造物里,露出一個小孔用於拍攝.這種偽裝攝象機被科學家事先放置在動物經常出沒的地方,然後離開,等待動物出現,拍攝信號會自動傳輸到科學家的計算機上.這種攝象機甚至裝有聲控開關,平時不工作,一有動物的聲響,就自動啟動.
還有一種叫做"魔鏡"的偽裝攝象機,非常適合在熱帶森林裡拍攝.它是一個裝有履帶的小車,可以被人遠程遙控行動,履帶可以爬坡,越過小溝,適合在不平的路面行動.最奇特的是這個小車躲進植物茂密的森林,很難被發現.因為這個小車四面都是鏡子,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過去,都是反射周圍的景物,和森林混在一起很難被動物們發現.
這種攝象機避免了拍攝時打擾動物,也保證了拍攝人員的安全.人的智慧真的是無窮的.
我並非心口開河,這是堅持看"動物世界"和"人與自然"的收獲,是節目里介紹的.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上中央電視台網站找一找原始資
② 好萊塢 動物電影是怎麼拍出來的
電腦CG技術現在很強大,可以先拍實物模型,再在電腦上做擴展特效,但也有的是導演組們用了幾年時間跟蹤拍攝,選取特定場景剪輯而成的,一般是紀錄片。
先改裝一台攝像機,把它放在盒子里,用四塊反射鏡面裝起來,動物就會在鏡子里看到自己和周圍的景物(獅子啦、老虎啦、熊啦、豹子啦、馬啦、這些動物眼睛分辨力很差的),再在下面裝四個驅動輪,裝上小型電腦進行控制,然後放到野外去。
還有一種外面不是鏡子,是石頭,垃圾桶,迷彩服一類的。
拍攝動物影片時,有時被拍攝的動物近在咫尺,有時在深海或者高空,有時在地穴,有時是地穴的橫截面,拍攝出來的效果好像真是給地穴整了個橫截面一樣,光線都很正常,為什麼呢?
一個是航拍,就是人們乘坐飛行器拍攝,例如乘坐直升飛機、熱氣球等,這是最普遍的;
還有一種就是,利用無人駕駛的飛行器拍攝,這樣可以跟接近被攝的鳥類。
還有一種跟第一種差不多,但是被拍攝的鳥類是經過訓練的,不懼怕飛行器,這樣簡直就可以貼著被攝的鳥類拍攝。例如國外有個紀錄片,攝影是為了拍攝大雁(好像是大雁)遷徙,特意馴養了一窩大雁,從孵出開始訓練,知道讓它們完全熟悉了攝影師和飛機,歷經很長時間完成了片子的拍攝。
③ 動物類電影是如何拍攝出來的
像一些狗狗的電影就是通過主人的牽引來完成很多動作,一些比較復雜的就是通過高科技的手段,虛擬物像來拍攝的。
④ 電影里的動物形象是怎樣拍攝出來的表情都那樣逼真
我上次看了一個3D拍攝過程,
都是人在演,電腦稍微一處理就是動物或者3D人物,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⑤ 動物世界中講的那些故事是真實的嗎,那怎麼拍攝啊
拍這些的人除了愛好者或專業的動物學家在自己工作的時候拍攝的,因為像這樣的人常年工作生活在野外.還有專門為TV拍攝這種工作的拍攝師,不過好像很少有也是上述兩者第二次業.. 他是把攝象機隱藏架設在動物出沒的地方,
等待動物經過,然後把動物出現的那一段截出來就是了。
有些鏡頭是在遠處把焦距調近,跟蹤動物拍攝的。
不曉得有那麼一期關於大象的節目看了沒,為了偷拍到大象的生活,攝影劇組可以將攝影機偽裝成石塊一樣的東西……
國外為了拍一種動物在野外生活十幾年的人很多 他們也有贊助商 咱們國家現在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有些急功好利了 沒有人願意用一輩子或者半輩子去這些事情的!
⑥ 以動物為主角的電影是怎麼拍成的
電腦CG技術現在很強大,可以先拍實物模型,再在電腦上做擴展特效
⑦ 動物世界裡的畫面都是真實的嗎有的很逼真,怎麼拍的哦
專文介紹——這些鏡頭(《動物世界》)怎麼拍出來的?
《帝企鵝日記》中,7000多隻帝企鵝圍成方陣,抵禦漫天而來的暴風雪。《深藍》中,群鯊圍攻幼鯨,海面翻湧驚心動魄的藍色泡沫。《鳥的飛翔》中,鳥群一次次以無比飄逸的姿態掠過雪山、荒原。《微觀世界》中,兩只通體透明的蝸牛做愛做的纏綿悱惻盪氣回腸。《海底印象》中,深海的夜行者在珊瑚礁叢間悠然飄行,發著鮮艷的光……這些鏡頭,常常讓人忍不住要問同一個問題,「怎麼拍出來的?」
在這些令人窒息的鏡頭背後,是什麼樣的攝影機,什麼樣的攝影師,什麼樣的環境?其實,這些問題本身就包含了許多極精彩的故事。
BBC有一部紀錄片《動物攝影機》,曾經介紹科學家們對於動物的觀察和記錄是如何上天入地——在雕身上安裝唇膏大小的微型攝影機,可以從雕的視角拍攝它翱翔天際的鏡頭。內窺視鏡頭能夠深入蜂巢,將蜜蜂們的一舉一動看得一清二楚。熱能攝像機通過偵測動物身體發出的熱力,能在漆黑的環境中追蹤拍攝大象、獅子等溫血動物的行蹤。安在高科技遙控模型內的攝像機能夠深入獅群,拍攝兇猛動物的生死相搏或溫情脈脈的親子鏡頭。慢動作攝像機能夠將動物的動作速度放慢1000倍,把1秒的動作拍成15分鍾,記錄下那些肉眼不可能觀測的細節。潛水機器人可以潛入數千米的深海,拍攝海底奇觀……
對於紀錄片攝影師來說,嘗試這些新技術是充滿樂趣的。《帝企鵝日記》中,為了拍攝新出生的小企鵝,攝影師傑羅姆·梅森設計了一種單腳滑行車,把攝影機綁在上面,能夠在冰上繞著小企鵝滑行拍攝;為了拍攝企鵝在海底覓食,他們將攝影機綁在一根大柱子上探入冰下,然後隨企鵝們一起潛到海底拍攝。雅克·貝漢在拍攝《鳥的遷徙》時更是大動干戈,為了跟蹤鳥群拍攝,他們動用了五六種不同的飛行器,包括傳統滑翔機、熱氣球、直升機、小三角翼飛機、載攝像機的遙控飛行器等。在這些飛行器的輔助下,攝影機跟著遷徙的鳥群,或者直接混入鳥群,一路從南極跟到北極,從大海跟到雪山,從冰川跟到沙漠,從世外桃源跟到沼澤地,拍下了許多無比震撼的空中飛行鏡頭。
比《帝企鵝日記》、《鳥的遷徙》更令人拍案驚奇的是《微觀世界》。這部以各色昆蟲為主角的紀錄片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法國著名紀錄片導演雅克·貝漢「天·地·人」系列中最精彩的一部,其實雅克·貝漢只是製片人,真正的導演和攝影是一對法國生物學家夫婦,克勞德·努利德山和瑪麗·佩瑞努,他們厭倦了學術圈的封閉和自以為是,轉而以電影為媒介分享「在昆蟲世界的發現與情感」。
這部片子將克勞德夫婦家門口花園的那片小草地拍得好像一片龍蛇混雜的原始森林,螞蟻像牛一樣在一潭水邊喝水,蝸牛纏綿來纏綿去地交配,兩只甲蟲抵角決斗如角鬥士,野雞攻擊螞蟻部落弄得屍橫遍野,毛毛蟲大軍像火車車廂般節節前行,尤其一隻蚊子的出世彷彿維納斯在海的泡沫中誕生,即使今天好萊塢最先進的特效技術也達不到那種驚艷瑰麗的視覺效果。所以,你不需要到科幻小說里去尋找什麼外星人或者異度空間,自家後院就上演著驚心動魄的《侏羅紀公園》。
為了將這個微觀世界搬上膠片,克勞德夫婦專門耗費了兩年時間開發各種新的攝影技術與設備,比如在一個遙控飛機模型上裝了輕如薄翼的攝像機,可以跟著蜻蜓一起飛;一套運動控制攝像系統,由計算機直接控制鏡頭的運動,能多角度拍攝高清晰的影像而不破壞鏡頭流暢的詩意。這種設備極其昂貴,當時只在好萊塢的一些科幻大片如《侏羅紀公園》中派上過用場。另外,他們對當時的攝影機做了大量改裝,景深也做了修改,以達到超微距拍攝的效果。影片中多處應用了延時拍攝技術,達到慢速攝影的效果——毛毛蟲在枝幹上寸步挪動,雨滴爆炸的瞬間,食人草逐漸吞噬無助的獵物等等,都令人嘆為觀止。
與科學家不同,紀錄片的導演和攝影師總是喜歡在動物和人類行為之間尋找可以類比之處,無論《微觀世界》、《鳥的遷徙》、《深藍》,還是《帝企鵝日記》,我們都可以從其中的動物身上反觀自己,發現原來與它們的相似之處,遠甚於我們的想像,從而生出更多的同情。攝影師們還喜歡在自己的紀錄片中不動聲色地渲染一些戲劇性的元素,像《帝企鵝日記》中那個痛失幼子的企鵝媽媽失心瘋地搶別人的孩子,《鳥的遷徙》中折翅的小鳥在海灘上被一群螃蟹圍攻,《微觀世界》中屎殼郎推的糞球被阻,這些細節加上快速的剪輯,使生物紀錄片變得非常有趣,比起當年迪斯尼利用北極旅鼠集體跳崖自殺的謠言吸引眼球的手法高明多了。
搜索這些生物紀錄片的拍攝花絮,會有很多有趣的發現。克勞德在一次采訪中特別提到,拍攝《微觀世界》的時候,他找了許多替身,有些昆蟲真是天生的演員,比如那隻飛離野草的瓢蟲,它總是先打個旋之後才起飛,姿態也特別飄逸。
相比之下,《帝企鵝日記》的攝影師可能要尷尬一些。
「我們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花一個多小時准備攝影器材,穿得像企鵝一樣出門,背上是重達130多磅的傢伙。一到帝企鵝營地,兩個小傢伙,我們管它們叫波比和萊克斯,就會過來跟我們打招呼。它們啄我們的衣服,在攝影機前面繞來繞去,發出很好聽的聲音,像唱歌一樣。盡管周圍還有其他人,但它們只是與我們親近。有一天中午我們打了一個小盹,醒來發現它倆竟然也睡在我們身邊。後來我們發現,原來它倆是因為沒有『愛人』,竟在我們身上用錯了情!」■
專訪《帝企鵝日記》 攝影師傑羅姆·梅森
三聯生活周刊:你們怎麼能靠得這么近?
傑羅姆·梅森:帝企鵝並不害怕人類,因為這里人跡罕至,它們從來沒有被人類捕捉過。開始的時候,我們只能隔一段比較遠的距離,讓他們做自己的事情,然後我們往前移兩英尺,再兩英尺,最後只距離他們三到四英尺的距離,讓他們逐漸習慣和接納我們的存在。一兩個星期之後,我們就能夠與他們共同生活了,他們幾乎「無視」我們的存在。其中有兩只企鵝與我們比較親近,它們總是賴在鏡頭前面,搞得我們不能拍其他的企鵝。另外,我們必須從企鵝的高度來拍,它們害怕從上面出現的東西,所以這一年來差不多都是蹲著拍的。
三聯生活周刊:在野生動物紀錄片里,我們一直好奇你們是怎麼得到那些動物徑直走向鏡頭的驚險鏡頭的,你們的秘訣是什麼?
傑羅姆·梅森:耐心。攝影師的一生就是在耐心地等待時機。你必須在等待中理解你正在拍攝的動物,學會預測他們的反應,靜觀事態的發展,你還需要一點點的運氣,一下子遇到上千隻企鵝不是常常能碰上的好事。
三聯生活周刊:海底海獅一口吃掉企鵝的鏡頭很恐怖,你們怎麼拍的?
傑羅姆·梅森:我們把攝影機綁在一根大柱子上在冰下拍攝,然後和企鵝們一起潛到海底,可能我的側面輪廓看起來像海豹海獅,差點把它們嚇著了。
三聯生活周刊:攝影設備方面有特殊的要求嗎?
傑羅姆·梅森:性能必須足夠強大,能在零下40攝氏度的低溫狀態下正常工作,而且出了問題可以隨時修理。我在動身之前到格勒諾布爾和Aaton攝影機廠訂制了我們需要的攝影機。
三聯生活周刊:拍攝過程中最難的是什麼?
傑羅姆·梅森:在極地拍攝,最大的麻煩就是寒冷,你必須保證自己和你的器材足夠溫暖。當你在100英里/小時的大風里拍攝時,必須想辦法保持攝像機的穩定。另外,我們拍攝的素材太多了,140個小時的素材,最後只剪了80分鍾,所以必須不停地回憶以前拍過的東西以及怎麼拍的,比如角色是怎麼進入畫面的。不過,南極洲的光線是每個攝影師的夢想,它隨時都在變。重新發現那種純凈的藍色、冰上反射的色彩,以及不知從何而來的粉色,太不可思議了。
三聯生活周刊:在南極洲拍攝到底有多寒冷?
傑羅姆·梅森:有一次,我們在一個離住處很遠的地方(南極洲法國考察站)拍攝,那場風颳得很可怕,氣溫迅速降到零下22攝氏度,我們整整堅持了11個小時,等到營救隊來的時候,已經完全被凍傻了,我的右手完全失去了知覺,臉嚴重凍傷。好像是南極洲在提醒我,「記住,你只是過客」。
⑧ 動物世界哪些紀錄片是怎麼拍的啊 拍的那麼細致
動物世界和一些關於動物的記錄片拍攝方法基本有以下幾種:
1.蹲坑據守.在要拍攝動物的洞穴附近或者經常出沒的地方.預先搭好偽裝棚.攝影師在偽裝棚內等候動物的出現來抓拍的.一般要拍攝要好幾天的時間.有的時候會更長些.(一般國內多用於這種方法)
2.偽裝攝影機.把攝影機安裝在一個遠距離遙控車上.很類似我們現在的無線遙控玩具.當然要比遙控玩具精密的多.遙控距離更遠.行動更方便.鏡頭還可以旋轉和上下調動角度..然後外面用樹樁或石頭的形狀和顏色做偽裝.看上去就是一段樹樁或一個石頭.動物根本就發現不了.然後把偽裝攝影機放到動物的洞穴邊或者經常活動的地方.遠距離拍攝.也可以控制偽裝攝影機行走.跟蹤動物拍攝.非常方便.更可以近距離拍攝到動物.(外國經常使用)
3.利用動物拍攝.把抓到的野生動物或飼養的動物.身上安裝攝影機.然後放回去.這樣就可以利用動物來拍攝了.
4.洞穴中拍攝.拍攝動物棲息的洞穴時.在動物出去覓食的時候.在洞穴壁上安裝微型攝影機.並加以偽裝來拍攝.洞穴中拍攝對攝影機的要求比較高.一般用紅外線攝影機.還有些情況要用到類似內窺鏡的微型攝影機.主要是根據動物來決定的.
5.一邊抓一邊解說的鏡頭.是動物學家在工作時候的影像記錄.都是實地拍攝的.沒有合成鏡頭.一般他和攝影師都要連續出去數天或數月拍攝.回來後整理影像資料.做成節目或記錄片.
⑨ 美國動物電影到底是怎麼拍的
像動物世界或者人與自然那樣的片子,都是先定目標,然後攝影師和動物專家組隊,找個當地向導。去動物經常路過的地方和棲息地埋伏。說埋伏是一點不假,搭個那種偽裝的棚子,光露個洞拍攝的那種,幾天都不能亂跑的事情很正常。想電影中需要動物的,一般都是有馴獸師,自己養的動物,能聽懂簡單的命令的。還有的就是剪接的,例如狗伸爪子,或者狗洗臉之類的,能把這個聯起來,去掉中間一部分等。你要明白,電影膠片,一秒鍾就是24個膠片的,可以剪輯啊。還有的就是電腦合成的,人工配音啊。你說那個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