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一九四二》也是馮小剛使用膠片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
膠片即將淘汰這種說法純粹是胡扯,不要說電影,攝影領域膠片也是屬於發燒級高端的,就像機械鍵盤占據高端鍵盤市場一個道理。你去隨便問個影視導演,如果他們能用膠片拍電影,那他們絕對打死也不用數字電影攝影機。柯達傳言破產只是一方面,電影拍攝上,膠片機的效果仍舊是數字電影攝影機沒法比的,不過膠片機的確成本高,拍一分鍾視頻的膠片價格是3000元左右,一部片子90分鍾,加上剪掉的廢片,成本多少想想看就知道了。現在數字電影攝影機可以實現膠片機的效果,但數碼機畢竟是數碼成像,通過感光元件電子投射成像,有著永遠都無法逾越的硬傷,而膠片機是化學成像,根據膠片感光的化學反應把畫面呈現在膠片上,跟數碼機完全是兩碼事,膠片機對於鏡頭的還原,是數字電影攝影機再發展幾百年也無法比擬的,所以真正的大製作仍舊使用膠片拍攝,最主要的是,對於導演和攝像師們來說,膠片拍攝意味著真正意義上的、純粹的電影,就像喝純咖啡而不加糖和牛奶一樣,而且數字攝像機是電子成像,只要基本參數差不多,用什麼機器都是一樣的,需要選擇的只是鏡頭。但膠片攝像機就不一樣了,70mm、35mm、16mm、超8mm,尺寸不同特點不同用途不同,膠片自身也有N多種,根據表面工藝、材料感光分子密度各方面不一樣,膠片種類也不一樣,每一種種類的膠片對於景物的呈現有著不同的類型,有的色調表現偏冷,有的對比度偏高,導演和攝影師要根據影片的內容、風格和藝術特徵去謹慎選擇膠片,你說哪一種更好玩?導演們肯定傾向於膠片機,質量絕對比數字攝像機強。只不過現在數字電影攝影機的發展很快,畫質呈現上已經無限接近膠片機了,而且更方便,不需要承擔著拍廢膠片的壓力,想拍幾條拍幾條,成本還非常低,所以馮小剛也決定打算轉而使用數字電影機了,其實在好萊塢,中大製作還是用膠片機,用數字攝影機拍的大片很少,這幾年掰著指頭都能數過來,這一點恐怕很難改變。
『貳』 夜宴的結局是什麼
《夜宴》結尾,青女、厲帝、殷隼、無鸞等相繼倒下後,皇室唯一的倖存者婉後撫摩著她鍾愛的茜素紅綢緞,充滿無限幻想地說:「知道朕為什麼喜歡『茜素紅』嗎?因為它紅得像人們熊熊燃燒的慾望。對,慾望!多少人的生命被它毀滅,只有朕,因它的燃燒而更加輝煌。」此時,一支匕首從身後飛來刺穿了她的心臟,她悠悠轉過身來看著兇手,臉上露出不可置信的神情……電影戛然而止,留下一個懸念,「究竟是誰殺死了婉後」?
《夜宴》結束了,這部翻版《哈姆雷特》的作品中,所有的主角都死了,在戲中剩下一個可以做女皇的婉後「章子怡」。結果,一把飛刀,結束了這位女人對於「情慾」的掙扎。然而究竟是誰刺死了章子怡?誰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影片沒有給出答案,也許根本不需要答案。
、如果按照再早前的劇本解釋,這個「殺手」更是「別有洞天」———章子怡貼身婢女凌兒,是最後在暗處發出這陰冷一劍的真正兇手。這是一個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的「兇手」,也符合章子怡所說的「至親」身份。據《夜宴》製片人王中磊透露,原劇本中曾把凌兒設置為太常卿安插在皇後身邊的「內線」,作為這個三代元老謀權篡位的「眼線」之一。不過後來由於人物關系太繁雜,馮小剛覺得拍不了,就把這層關系砍掉了。
《夜宴》是2006年上映的一部宮廷悲劇電影,該片根據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改編,由馮小剛導演,主要演員有章子怡、葛優、吳彥祖、周迅等明星。
該片講述了中國的五代十國時期,宮廷斗爭中權力、愛情、死亡的故事。為人們講述了一個關於慾望的凄美傳說。
該片於2006年9月14日正式上映並最終獲得1億3千萬的票房;2007年1月該片入圍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叄』 電影《唐山大地震》講的什麼,女主最後一眼表達了什麼
時代感,是歷史災難題材電影的根,從「諷刺」中來的馮小剛,早年用戲虐的喜劇來建立普通人的時代感,後來用宏大的悲劇來建立一代人的時代感。
但到了《唐山大地震》,情況變得棘手起來。它是如此熟悉——畢竟,唐山大地震才過去了40來年,卻又十分模糊——畢竟,很多人都沒有親身經歷過那段特殊的歷史。馮小剛必須找到一個恰當的平衡點,將歷史的宏大與厚重,與人性的偉大與平凡有機的聯系起來。
災難面前人類是渺小的,但人性是偉大的。作為「拍啥啥就成」的國內最成功的商業電影導演,馮小剛用他獨有的敏銳與睿智,嗅出《唐山大地震》的獨特,在親情的偉大和生命的無常之間,他准確找到了令人動容、感人肺腑的感情宣洩點。
此外,本片試圖將人物的感情走向,與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有機結合,但從最後的成片來看,這種嘗試是失敗的。過分渲染的感情,沖淡了時代性這個關鍵元素,觀眾的所思所想,全部都是圍繞著一對母女的感情糾葛,選擇性的忽視了不同時代背景帶來的異同。